这个电影非常好看讲的是藏族两个小朋友送黑颈鹤回家的故事黑颈鹤在西藏老百姓的心中是神圣的。
他们在家里面没有大人的同意自己骑摩托车送黑颈鹤回家了他们路上车没有油了路上碰上好心的藏族朋友帮助他们他们爸爸到处找他们最后找到了他们就一起送黑颈鹤回家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一下这个好看的西藏儿童电影。
昨天下午和好友去五棵松耀莱影城参加了《千里送鹤》观影活动和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也是认识好几年的博宇组织的影迷专场。
电影提名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把难拍的儿童与动物(鹤)都放进去了。
这是一部藏地电影,90分钟的对白全部是藏语,需要看大屏幕的字幕。
故事发生在一个青海高原的藏区村落,早年失去妈妈的姐弟俩将一只受伤的小黑颈鹤带回家照顾,但冬季将至,小鹤无法独自迁徙,于是姐弟俩决定骑摩托送它前往越冬地云南。
一直在外忙碌虫草生意,对孩子缺少陪伴的父亲,听闻孩子们擅自离家,也立刻焦急的前往寻找,最后开着车陪孩子们一起把鹤送到了香格里拉的纳帕海,这趟旅途也是一家三口的心灵成长之旅,重新思考父爱与亲情。
整个片子的基调非常平淡,展现高原风光的镜头也没有采取浓烈的饱和色调,在访谈中导演表示特意减掉了激烈冲突的两段镜头(大鹤被藏獒咬死、路上可能出了车祸)。
比较特色的是前半段使用了黑白色,写村落里发生的日常故事,有点像家庭类纪录片;后半段踏上旅途,立马切换成了彩色,有点像公路片。
到最后的,小男孩听见鹤鸣声醒来,又是黑白镜头,回归现实。
导演的解释说彩色的部分更像是一个梦,梦里父亲和孩子相处融洽,虫草也找到了好的买家,小鹤也顺利的被送回了云南……如果这些美好的部分都是梦境,那忽然觉得这个片子有点残酷。
嘉宾导演张大磊说,他觉得黑白的部分更像一个梦境,毕竟手法更加复古,那样的村落在现代社会中也更像是一个梦。
片子里把格萨尔王和王妃的传说与唐卡上的黑颈鹤做了融合,在藏文化中,鹤被视为神鸟。
想起仓央嘉措写的诗: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呓语雪皑皑。
两个小孩走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说唱艺人,说唱着格萨尔王传……记得原来看书,相传某些人大病之后,忽然会唱几十部的格萨尔王传,很是神奇。
影片中,一家三口在湖边扎帐篷的镜头非常唯美,夕阳西下,水鸟飞翔……镜头切换,三人带着鹤又到了藏传佛教的寺庙(很想知道是在哪个寺庙取景的),藏医给鹤做治疗,说它晕车了:)接下来的桥段有点奇怪,忽然车就穿进了沙漠,父亲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两个孩子又跑出去找水,父亲担心孩子走丢,又再次寻觅。
我脑海里一直在想地图,从青海果洛的藏区,到云南的香格里拉,这一路好像没有沙漠啊?
是为了突出路程艰难,所以加进了沙漠的桥段吗?
还是的确要路过沙漠,是我不清楚路线?
哪些是现实合理的部分,哪些是艺术加工的部分?
举手很想问导演这个问题,可惜没有被选中。
同去的朋友说她也很想问个问题,卡车司机以及其他路人见这两个小孩要去云南送鹤,就没有想过未成年人出门非常不安全,要联系他的家人把两个小孩送回去吗?
哈哈,妈妈们的视角就是不一样。
映后交流了快50分钟,导演拉华加,制片人马海泉,特邀嘉宾张大磊导演都很坦诚的进行了分享。
包括说资金不够,最后拉帕海的镜头其实就是在青海拍的,然后做了后期合成。
有点感慨的是该片由万玛才旦监制,今年因病英年早逝,影片今天在全国正式上映,可惜他看不到了。
一部儿童题材的藏地电影,是两个常年由奶奶照顾的小朋友送小鹤(黑颈鹤)回家的故事。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表演痕迹,很纪录片式的叙事。
电影交代了前因、过程,结果则留白,由观众自行解读。
父亲常年在外,不记得和孩子们的约定,也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太靠谱但还算称职。
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在这个送鹤的过程中逐渐缓和,彼此理解。
孩子们送鹤前后,有遇到各种或好或坏的人和事。
如导演所说,在电影里这种设置是节奏前后的平衡,传达的则是孩子们“成长的平衡”,很真实,而非童话。
小鹤和两个孩子,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有内在的联系,都是“小”。
或许送小鹤回家,也是孩子们内心渴望“回家”的表现。
电影的色彩有黑白和彩色两种,或理解为现实与梦幻,或理解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很喜欢这部的色彩处理。
有幸参与了路演,导演和编剧都非常有想法,很赞。
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儿童题材电影,强烈推荐。
可能是编剧和导演的身份、语种、表达的体系的不同,既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又有种纯电影的感觉;使得在电影中纪实,纪实来演艺,前半是横向的家庭式的童年叙事,后面是纵向的纪录片式的描述,有心理的写照,有文化的书写,这使得这部电影岁是儿童电影的地基,但又兼表达这莫种文化和遗产的故事。
从鹤到格萨尔王,儿童到父亲,家庭到社会,都是点到面的表达,既有挑战又有庞大的内容体系,这使得外面的人看不到儿童视角的起伏和描述,里面的人感知不到生来的文化透视之体感,只有几个现代和传统过渡中的“边缘人”感知、深知。
相比较于万导的电影,却有编剧和电影人身份不同的二元冲突的因素之外,还有梦境的现实的考量,人与自然的互为表达,更多的是缺了点自然如何表达认为想法,除此之外,这片电影,作为童年视角而言,是个不错的电影,唯美而温顺!
最后,从儿童视角来看,是个不错的心理成长的写照;从文化表达来看,是个消亡文化对文化继承者的返视角;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心理活动和社会文化场概念即为重中之重…… 回到电影,它表达的还是儿童心理,文化表达,社会场景……
千里送鹤是一部静静流淌却又回味悠长的电影,讲的是两个留守儿童和一只失去父母的黑颈鹤的故事。
为什么说静静流淌呢,导演有意避开了过多的戏剧冲突,俯下身,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讲一个孩子与自然,孩子与父母和孩子与自己的故事。
全片绝没有居高临下对儿童审视以及说教,有的只是一个充分与孩子共情的视角,完全就像一部从孩子口中讲出的历险记。
同时,电影在兼顾美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并没有过分强调藏地风光给人带来的高饱和的高对比度的冲击感,而是以一个非常接近人眼所观察到的景象来塑造电影中的世界。
说完了静静流淌,那为什么电影同时给人一种“后劲十足”的感觉呢?
导演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展示出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有期盼,有愿望,但在现实的冲击下好像又成了梦一样的奢望,而这,可能也是本片最大的戏剧冲突所在吧。
这是一个藏族少年和自己内心寻找栖息地的故事,关于亲情与和解的动人故事,像是现代社会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里少年和姐姐的童真,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理解,让人十分羡慕。
故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堪称当代亲子关系的典范,推荐所有父母带着孩子去看。
影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两个部分,从开始的黑白,到送鹤开始变成彩色,像是记忆中童年里珍贵的回忆,到最后的镜头回到家又变成黑白,又像是少年的的南柯一梦,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是一部充满爱的合家欢的公路片,安利给每一位父母和孩子。
一部很小众的藏语儿童片,故事流畅,讲得克制,也不煽情。
藏语+儿童算是题材的加持,可惜剧情本身比较平淡,也欠缺前辈万玛才旦的深度。
算是一部既不太好也不太坏的合格儿童片吧。
导演和制片人非常谦逊,见面会上对小朋友的幼稚提问也认认真真回答。
以及,小学生们的提问都很可爱啊。
这一场有太多小孩,放映厅内实在太吵了,几乎到崩溃边缘的地步。
放映开始很久了,我后排依然有两三个孩子一直在过道不停跑动,还时不时晃动我的椅背,实在忍无可忍,对后排的家长提出了抗议。
小孩吵闹不是你的错,但任由他不停吵闹而坐视不管就是家长的错。
——2023.11.18 成都峨影1958电影城
现在藏地题材的电影真的是越拍越好了,《千里送鹤》就是一部优秀的藏地题材儿童电影。
电影主要讲的是少年多杰和姐姐格桑送一只受伤的小黑颈鹤去云南过冬的故事。
多杰姐弟俩的妈妈早逝,爸爸常年在外,他们和奶奶一起生活;姐弟俩就和这只小鹤一样没有人关注,大多的成长阶段只能靠自己去奋力向上,才能展翅高飞。
在送鹤的过程中,姐弟俩遇到了不少困难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最重要的是爸爸赶到了,带着他们一起送小鹤去云南,姐弟俩和父亲在这段路程中逐渐理解对方、并与父亲和解,也许回去以后父爱不会再缺失!
影片讲述了一对留守姐弟捡到一只失去父母的小鹤,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小鹤产生了情感联结,决定送小鹤去南方回归族群的有关亲情、离别与和解的故事。
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故事贴近生活。
片尾转折似乎也是表达了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与理解,如同他们梦中的场景一样。
缺点:一些场景的情绪转变没有铺垫也没交代原因,前一秒孩子们还是不太开心的,后一秒转场就在笑着奔跑了,感觉比较突兀。
再就是送鹤路上有很多情节不连贯、逻辑不合理的地方,不过如果只是孩子的一场梦但也能说得过去。
作为儿童片,我倒觉得更适合成人观看,除了忙于生计也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我可能不会带孩子观看,因为整部电影描写在家的场景时,画面是黑白的,情绪是低落的,遇到的人也不太友善(包括和父亲的沟通)。
出门之后的画面都是彩色的,遇到的人都是美好的,连和父亲的关系都融洽了许多。
这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不是个很好的引导。
看片之前特意先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这个故事和题材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想看看片子拍的怎么样。
没想到片子开篇是黑白的,虽然映后交流时导演解释了其用意,但这个黑白的设计还是不太好,原因有几点。
黑白段落天然会产生历史感,但该段落并不是一个过去时空;该片并不是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容易引起负面歧义,观影体验压抑,并不符合当今电影的影像风貌。
片子中段黑白转变成彩色,个人感觉这个观念表达是导演强加的,并不自然,也并不高级。
片名和剧情简介感觉已经提前剧透了,片子确实没有什么太强的戏剧冲突,缺乏反转,缺乏意外,缺乏强的悬念感,所以情感上不够抓人。
人物身上也没有太强戏剧性,父亲的态度转变也没有交待什么契机,小朋友前后经历也没有表现出心灵上的成长。
片尾又出现男童醒来的黑白段落,让彩色段落居然变成了梦境,这样的结构处理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走火入魔?
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
虽然导演解释说耿军可能给出了第二种解读,说可能是第二年鹤又回来了,但个人觉得这种解读比较牵强,因为画外的鹤鸣声明显是和之前病鸟一样的叫声。
虽然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对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导演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可贵的探索了,并不是每个人在三十多岁就能创作出长片来的,所以期待这位青年导演再接再励,未来能创作出更准确成熟的佳作。
主题很古典,平缓也完全不是问题,但表达上有些过于克制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以黑颈鹤作为一种“显性麦格芬”,用以阐述孩子的逃逸与父子和解,包括丧妻后的家庭状态,实际上是非常完美的一种互文对仗。黑颈鹤本就是亲情的象征,每次迁徙都必须家人到齐才会飞走,如果失去了伴侣或家人,这只鹤往往会选择冲到高空摔死。包括里面藏族人对自然保护的独特观念,格萨尔王和说唱艺人,这些对应到主人公的境遇,实际上都是在用各种图征去强调父亲和儿子的精神困境,包括父亲对孩子一些不通情理的强硬反应,其实都是根植于藏族文化的深层逻辑,因而会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但这些内涵,影片表达的都过于隐晦,普通观众需要对黑颈鹤和藏地文化有足够了解才能捕捉到,形成了不必要的门槛。
还行吧,恭喜提名
因为很喜欢《旺扎的雨靴》,抱着一定期待来的,所以多少有些失望。主要还是剧本的问题,情节太散,拼凑感很强。只能说还好不是马海泉自己导,不然真不知道拉垮成什么样。
#抛开书本# 朵云轩杜比影城,3.7分。拉华加延续了一些他擅长的东西,又精简了一些。关于剪辑时萌发的巧思,我其实很喜欢它的表达(将解决了所有问题的送鹤之旅限制在愿望之中,而且珠姆遣鹤也是一次许愿),而且这个巧思带着拉华加不过度简化/美化的儿童片的本色(这也是儿童片最迷人的部分)。但是它没有在剧本更早期出现,导致一些过与不及的问题,也难以完全掩盖(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其中流水账式堆叠藏区意象的问题。参加了拉华加的映后,喜欢他的坦诚、也感受到了《雨靴》与《送鹤》背后来自创作者的气质原点,至少他能确保任何故事都不陷入可怕的干涩,而是保持一种澄澈,会继续期待他的其他作品。
流水账似的公路片也不多见,通篇都平淡如水,刻意的?还是水平不行?
喜欢藏区题材的作品,干净&神秘&有趣。片子也没辜负我的喜爱,摄影赞,故事也流畅自然。喜欢,给好评,7.8/10分。
#16thFIRST#三星半,老套但仍旧纯真。7.30
其实蛮有意思,鹤本身作为护送的动物,无论西方的送子鹤还是藏地神话里的信使,这里变成了被护送的对象,孩子没有母亲,对父亲有隔阂,打架受伤,小鹤也失去成鸟的呵护、受伤,两者建立起了心灵上的互通,孩子护送小鹤回家是对自我的一种期望,当然最后是“圆满”的。黑白与彩色画面,黑白才是现实吧,彩色是梦境,最后的最后可能只是一个“梦是愿望满足”。剧本很工整,恰恰太工整,多少有些平淡,我都能猜到影片1小时的时候父亲会找到孩子,果然…
在今年FIRST里算质量上乘的,跟旺扎的雨靴一样,也很洗涤心灵、纯真治愈的感觉,小男孩睫毛精,挺可爱。男孩不喜欢父亲,善良和热爱在现实生活压力面前一度被忽视,而父亲其实很爱孩子。公路片,个别地方配乐有点喧宾夺主了,但也增加了点商业性,最后闪回MV式的姐弟俩与小鹤的升格画面没必要,多余了。3.5星吧,万马系的片子基本都在水准之上。
这应当是一部表现纯自然、纯粹心灵而又对现实社会起到震撼作用的作品,因此我称其为“自然现实主义”。与其说片中两个孩子护送小仙鹤回家的行动,是一种天然善心,毋宁说此为影片创作者对浮躁社会的鞭挞与警示!
中国版 《给我翅膀》
5.0
质感还是很不错的。影评有人在说后半段可能是梦境,确实。但是如果仅用后半段突然车停下去打水的那下来验证的话,其实前半段的剪辑也有些很奇怪的问题,因为他们问奶奶鹤是什么应该是在爸爸回来前一天,但剪辑却剪在了爸爸回来之后,所以我觉得这种奇怪的剪辑可能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我会认为黑白和彩色的分别是枯燥单调的生活和有色彩的生活的差别,当然梦境的解读也非常酷。前半段有段在电视机的镜像中拍摄的画面非常酷,可能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电视机形成的某种反差吧。结尾没有后续我觉得也非常酷,这完全给不同的解读留足了空间。 2023-12-22看
藏地+儿童+动物。温馨而浪漫的电影。剧情上,现实和梦境的处理是比较惊艳的;画面上,听导演说动物用了很多特效,挺自然的(本来以为请了驯鸟师)。
【2.5】剧作和视听都太土了,像十几年前CCTV出品的那类命题作文式电视电影。
儿童、公路、藏语、生态,很多元素融合的一部片子。很难拍,但呈现效果是自然的。出于语种间离,即便最后台词都直白到尬了,也没有引起很多不适。能有人还在拍这种片子,已经很好了,让我在影院大屏幕前能安安静静感受看电影这件事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如此简单的,大家不聊很多感想感伤感慨感愤,只是在静静的呼吸,彼此的陪伴。电影中呈现的藏民生存状态,(适当)美化到很美好。挺好的一场导演见面会。
#16FIRST#属于是这几天来看过没毛病的片子,就是一切都很合理让人挑不出什么错误。音乐虽然有点商业但是真的很好听诶!开始对藏语系电影感兴趣了…
百川东到海送鹤篇,再剪剪还能更好
大光明点映,主创演后谈,编剧感言颇深,包括选择《旺扎》的导演(包括两位小演员)和请到万玛才旦监制。动保加公路片,小演员进入青春叛逆。而表演上,父子和解的戏码不算流畅。但导演运用了黑白/彩色画面切换,前者诠释青海牧牛-捡小鹤-(从贩卖野生动物者手里)抢回小鹤,到“千里送鹤”进入彩色画面,最终雨夜归于黑白,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好山好水好无聊,最后俩孩子成小鹤brok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