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的流感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Petrov's Flu,梦流感(台)

主演:谢苗·塞尔津,丘尔潘·哈马托娃,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尤拉·鲍里索夫,伊万·多恩,亚历山大·伊林,谢尔盖·德雷登,Olga Voronina,蒂莫菲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德国,瑞士语言:俄语年份:2021

《彼得罗夫的流感》剧照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7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8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9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0

《彼得罗夫的流感》剧情介绍

彼得罗夫的流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彼得罗夫的流感》是以《盛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暖暖内含光》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爆头阿丽玛大内密探灵灵狗草原上的承诺黑狱驿站魔法师的学徒青之壬生狼男人四十要出嫁海盗佳丽第一季血色浪漫沉重凤囚凰劫日礼物星际旅行:进取号第二季邪恶力量第三季诱惑出击365天:今时之欲终生第一季帝国七日生好奇的餐饮服务商:禁果家庭聚会第三季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利刃之回闪新七侠五义之屠龙案快枪查理任务迷走72小时下载即死亡千里送鹤路西法第六季绝色霸王花

《彼得罗夫的流感》长篇影评

 1 ) 豆瓣评分7.6,他把苏联“黑”的体无完肤

包含隐喻的电影在观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别扭,但如果了解一下作者所隐喻的历史的话,这种别扭感觉就没有了。

于是,在观看一部被誉为某种隐喻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历史。

了解历史后,这段隐喻看上去才有所指,否则大概率看不懂。

这倒不是作者不愿意让你懂。

《彼得罗夫的流感》就是一部包含着隐喻的电影,名叫彼得罗夫的中年男人因为身患流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彼得罗夫所经历的事情看上去荒诞,实际上代指了俄罗斯目前面临的现状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很多现实问题。

因此,男主彼得罗夫复杂的幻想以及宿命般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荒诞的画面,更是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状。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本片中的场景以及出现这些场景的现实意义,其实就能发现本片中显示出来的荒诞并不荒诞。

首先第一个场景就是公交车,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工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俄罗斯普通民众。

他们的生存现状就能代表当下俄罗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公交车首先是破败的,这种破败是艰难维持现状,原本需要在当代进入到公交车更新换代的大潮中,然而这个公交车依旧是老破旧,大家可以想一下,公交车维持现状不及时更新的原因是什么?

公交车代表城市的公共交通,而城市的公共交通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水准,公交车所行进的路上有一丝丝现代化的痕迹吗?

好像没有,四周全部是寒冬的肃杀。

公交车上坐的人中,一个老者对于小女孩出言不逊而被年轻人围殴,老者的妻子因此喋喋不休,这代表了什么?

上述场景带入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一直到现在的现状后,一切都很明晰了。

破败的外界环境代表的是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现状,虽然这个庞大的国家依旧是存在着的,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却没有一丝生气。

破败的公交之下是城市的基础建设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且没有钱维护的现实。

老者代表着经历过苏联时代的建设者,而攻击他们的显然是在破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面对现状无法发泄自己的怨恨,因此,只能将目标对准那些怀念过去的人。

彼得罗夫在这个时候被请上了一台灵车,但却在停车后参与了一场屠杀。

这场屠杀之后,什么都没发生,他想要的是健康,让他参与屠杀的人也没有别的表示,但彼得罗夫参与了杀戮却被写进了历史。

这像极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对于西方世界的示好,这种示好是完全听从的,但完全听从的背后,俄罗斯依旧不被西方世界所接纳,即使他自废武功,单方面削减军事力量,但西方在他这样做了之后却没有任何的表示,封锁在继续,敌对一刻也没有放松。

彼得罗夫的妻子是一个压抑的杀手,她在图书馆本来兢兢业业地干着活,但是却在某一刻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爆发了暴力事件。

她很任性,但这是她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渴望,彼得罗夫不强调武力,但自己的家人却具备武力的实力。

妻子是内在,丈夫是外在。

虽然彼得罗夫对外表示出来的是和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是可欺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国的空壳子,因此,才有西方世界的一次次的挑衅,结合一下最近的俄乌战争我们就能看到,俄罗斯被一步一步的逼到了绝境之后,他所爆发出来的力量依旧是可以一击致命的。

凶悍的妻子代表着俄罗斯的内在的武力,这种武力被一直压抑着但却会在释放的时候展示出来无穷的威力,因为她曾经就是一个军事强国。

儿子想要去参加化妆舞会,即使是冒着流感的风险也要参加,这像极了俄罗斯当代的年轻人们对于西方世界的向往,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且渐渐的沦为了一个资源国家,自己国家的经济命脉挂靠在了石油等能源市场的波动之上,这样就失去了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因此,年轻一代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非常不看好,所以他们更加向往经济形势好的西方国家。

当然,这些细节仅仅只是一个最基础的隐喻,后来所出现的死而复生其实也是一种创作者以及诸多俄罗斯民众对于苏联时代的某种怀念。

他们期待一个逝去了的时代重新回来,这种情感是朴素的,但朴素的情感并不会在现实中被重视。

苏联解体后,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落幕,俄罗斯患上了一种慢性病,这种慢性病虽然不是太过于致命,但却长期困扰着每一个俄罗斯人。

他们怀念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却早已经不再来。

……你好,再见

 2 ) 荒谬的梦来自现实《彼得罗夫的流感》

《彼得罗夫的流感》是根据阿列克谢·萨尔尼科夫的小说改编的,导演曾说这是俄罗斯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虽然看名字和上映时间会以为是映射或者表现现下的疫情,并不是。

电影通过连续的、强烈、无边界的梦境来呈现苏联时期的生活状态,虽然是通过幻想和梦境来表现,但总体观感上却处处感受到困苦和逼仄,并不是像今敏一样在画面上展现一派绚丽和自由,而是通过开始的qiang击,一系列的暴力和xing,边缘情感以及幼时新年晚会等等和现实相连接,呈现出比现实更压抑的梦境。

影片中梦境和现实的连接好像没有缘由,没有铺垫,直接用长镜头的调度自然而然表现一出又一出的梦境,这导演本人说这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展现时间的连续性。

“我想用长镜头呈现出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维度之中。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过去与当下的关系,是童年和成年的关系。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映射现实生活的一些群体:酗酒困顿的底层、追忆过往的怀旧派、机械僵化的政府部门、冷漠随意的医疗体制、浮夸的知识分子还有不尊重女性的传统等等,情感上看得到每个人都怀有不满,他们都厌恶于当下生活,这或许和导演在国内的经历有关,他曾遭到政府软禁,并且禁止拍摄电影,他说在那段时间里这部电影的准备工作救了他,让他免于“变疯”,所以电影中的讽刺与反叛可能部分也源自于此?

而电影中大量长镜头或许也是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位著名戏剧导演有关,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让他在影片最后的呈现上非常自然从容的从现实到梦境,从梦境回到现实且这些转接都让人感受不到边界,由此也提高了观影门槛。

 3 ) 过期的阿司匹林治不好时代的流感

似真似幻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幅“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画面。

呼朋唤友的灵车,喝着伏特加横冲直撞的司机,随处可见的喷子和神棍,毫无服务意识的售票员,幻想杀戮的图书管理员,为成名而死的作家,还有男主这个无所事事的父亲,以及他寡言而别扭的儿子。

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过,“我要完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之作”,别人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哪哪哪部作品里的吗”每个人都那么可悲,绝望,愤怒,只有彼得罗夫一家彼此相爱,虽然表达爱意的方式充满着争吵和沉默。

雪姑娘,阿司匹林,一件时髦的毛衣,和对外星人的幻想串起了这对父子的童年。

相对于男主繁杂的幻想和宿命般的人物关系,影片的故事挺简单,就是男主搭公交遇上做灵车工作的朋友,上了灵车感冒加重,又被朋友的朋友喂了片77年的阿司匹林,好转之后回家,儿子发着高烧却嚷嚷着要去新年聚会,于是男主又把过期药拿给儿子吃,第二天儿子康复如愿去了新年聚会,最后和男主一起回家,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前妻的变态顾客被捅死在街头,男主灵车朋友运的尸体跑回了家,男主的作家朋友把男主写成了同性恋,而作家和男主同名,所以也可能是男主幻想出来的朋友。

本来对这种将象征和视听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不太感冒,但这部片子背后有种浓浓家庭温暖,真的挺喜欢。

 4 ) 灵车与轮回

2004年新年前夕的公交车上,买票声不绝于耳,这是现实;而前苏联时期不用买票等福利理想泡影从一个个父辈,祖辈口中谈论着;逝去的苏联啊,至今有许多人让它在脑中多待一会,灵车上,50,60、70年代三代人为苏联送葬,而男主作家80年代的好友谢廖沙却因无法得到认可而自杀为证,谁的责任?

是那个编辑室自大的老一辈,认为年轻一辈全是抄袭他们老一辈的二流者,还是那个整天喝伏特加,抽烟望窗外,整天伶仃大醉的评论风气让他无望而窒息?

窒息代表什么死亡吗?

从脑中抹除才代表真正的死亡,灵车上代表苏联的人又新进入大众的脑海中;一切的循环又从口中的唾沫开始,循环,循环;1977年是如此,2005年新年也是如此,90年出生的代表作不正是男主的儿子吗?

现在2022年z世代上映的不正是他们影响至深的现实轮回吗?

那颗阿司匹林

 5 ) 一篇像流感般传染的绝美回忆散文诗

彼得罗夫得了一场流感,发烧使他的想象力得以发散,一切的可能性和别人嘴里的事都成为了他在经历的幻想。

无数的真真假假,梦境与现实的切换,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背景都使得彼得罗夫的流感成为了一场神奇的历险。

睡在棺材里的人跑了,雪姑娘成了售票僵尸,老婆是嗜血杀手,不得志的朋友要彼得罗夫帮忙自杀…一切都像是一部散文诗。

这是一部导演的炫技之作,技术上堪称牛逼。

这里主要是镜头调度和极其牛逼的长镜头,太狠了!

妻子在图书馆的性幻想,彼得罗夫看作家作品的转场(惊悚成《呐喊》那里真是直接戳我点了)作家自杀后的离开……我天真的是牛逼的要命了!

妻子刺杀变态那段雪地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具有漫画感,各种空镜配合也很绝,即使是有点血腥的镜头竟然拍的还有点带感!

这部片子被推荐过很多次,但因为片长还是有点略长,加上叙事风格是比较意识流的,几条线交叉,台词信息量比较大,细节非常多的那种,在刚开始的半小时到一小时都会有一种跟不上或者不知道这都是些啥的感觉,所以观影之前还是要做好准备。

但是看完还是觉得蛮爽的一部片子,因为其实到最后通过对彼得罗夫的童年第一视角影片的展示和黑白的雪姑娘的故事,终于明白了所有人物的串联和时间线的关系,才知道一些重复出现的人物和场景的理由,顿时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而这个时候一切刚好终止,就全是回味了!

而且因为细节非常多,人物又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比如谢廖沙是谁,伊戈尔又是谁,墙上的涂鸦的贴切等等,不剧透了)所以就很值得二刷!

整部片子虽然是一个人的流感和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的串联/幻想,但流感的意味就是会传染,演变成全社会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暗含在台词和幻想中的对整个国家的不满和对其传染性社会性的讽刺也就都包括在内了,这些也都是值得去留意和探索的。

所以说从技术和内容上都是一部信息量爆棚的片子。

非常非常推荐哦!

 6 ) 看不太流畅,大概意思明白了,但明显很不主流。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7 ) 单足入坟 | 《电影手册》评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彼得罗夫的流感》

原文作者:Olivia Cooper-Hadjian译者:法国新浪潮戛纳的竞赛片里面总是有一批以炫耀的形式艺术为标志的电影,往往是最差的,有时是最好的;正在上演的2021版本也不例外。

在《法兰西特派》中,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突破了框架中可能包含的内容的限制,最终达至一个很难想象的细节水平,一部无法在小屏幕上欣赏的电影。

在同一天展映的影片《彼得罗夫的流感》中,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用移动摄影机将图像拉伸到深度而不是广度,这使得不同层次的现实在同一平面上共存。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从里到外,伴随着无法察觉的从普通到陌生的转变。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特别是与前一部同样引人注目但更令人安心的作品《盛夏》相比,在于它拒绝给一个仍然悬而未决的故事贴上标签。

我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主角,我们总会回来。

平凡的紧张局势很快发展到超自然的程度,然后彼得罗夫搭乘灵车,帮助一位朋友自杀,而当他不在场的时候,他儿子的母亲偶尔会变成一个嗜血的生物。

像朱莉娅·迪库诺(Julia Ducournau)的《钛》一样令人难以捉摸(参见第778期杂志),《彼得罗夫的流感》更不受阴谋论的影响。

标题中提到的流感发烧为事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线索:这部电影将展示一个大脑肿胀的心理图像,一个扭曲的真实版本。

作品中的作品——一部以彼得罗夫为主角的小说,一部他自己创作的漫画,一首诗歌朗诵,一场年终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电影将是一个纯粹的虚构空间,在那里,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外部世界的稳定错觉是不存在的。

谢列布连尼科夫把他的角色放在移动的平面上,超越了这两种可能的解释的局限性。

他还允许自己打破自己叙述的连贯性,在叙述中插入两个在形式和性质上与之分离的区块:银盐的图像让你在主观摄影中看到一些童年的记忆,以及,黑白相间的画面,在同一时间交叉的成人生活片段。

电影的空间是多态的,它的时间是非线性的,充满了折叠和跳跃——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到某些主旨上,好像它们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

在那里发现的关于童年和家庭教养模式的不同观点的特点是身体的强烈存在,无论是赤裸的还是着装的,躁动的还是惰性的,死的还是活的——发烧将是一种极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在镜头后面经过一个无法形容的空间,这是一种对存在的滑动性的依恋。

(完)

 8 ) 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认可量子力学“多重宇宙”(WMI)理论的科学家当中分成两派,此理论的开创者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ll,1930-1982)认为:历史只有一个,但世界有很多个。

以哈特尔(James Burkett Hartle,1939- )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 )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个。

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以上是科学家的世界观。

可矛盾的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大概都是些被认为“失去了理智的疯子”。

能让人大开眼界,还有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在这里,我们拥有类似尘世中博物馆一样的地方。

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通览到早到人类形成之初的整个人类发展史。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历史如同画卷一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一点也不像我们以前阅读历史书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地目睹历史的发展。

露易丝·波恩《巫师的秘密》艺术家也来玩一把“多重宇宙”。

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2021)说的是一个家伙吃错药后,“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这张海报设计的风格,就很“多重宇宙”:

观影史 211214|彼得罗夫的流感

 9 ) 全程放飞,导演拿命在黑

时间倒回到3年前的法国第71届戛纳电影节,当时有三位导演缺席了电影节媒体问答环节,凭《盛夏》拿到金棕榈提名的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是其中之一。

电影节期间,他因“非法贪污政府拨给的艺术津贴”的罪名被俄罗斯当局扣押,并被限制出境。

据说,这起官司只不过是官方释出的烟雾弹,真正导致其无法来到法国的原因是因为导演的政治立场。

因为长期替LGBT群体发声,加上此前执导的《背叛》因涉及宗教问题得罪权贵,才让谢列布连尼科夫引火烧身惹上官司。

>>>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为了声援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俄罗斯文化界当年发起过一项联名释放基里尔的请愿活动,当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凯特·布兰切特也加入予以声援。

经历长达3年的调查、18个月的软禁及半年的审判过后,导演最终被俄罗斯地方法院判定犯有挪用公款罪,不过并没有坐牢,而是以3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作结。

事后,欧洲电影学院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当局对基里尔的做法是一种公然的政治打压,目的是“向其他艺术家发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政府资助,以便作为艺术家继续生存下去,以此来避免这些艺术家的政治批评。

”作为一种不妥协的产物,导演基里尔带着他的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于今年重返戛纳,并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

相较中文译名,原版片名似乎更能传达导演的意图,叫《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

假如你熟读俄国文学,会发现彼得罗夫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姓氏。

由此可见,导演想说的显然不止一个家庭,而是想借这个姓氏的普及度,借此隐喻一个国家的病态。

这是导演自“贪污”风波过后首度利用电影发声,恰到好处的隐喻,依旧不难发现他对国家现状保持的悲观态度。

新片《彼得罗夫的流感》中,有关政治的表达有了明显提升,且几乎一开始就排山倒海而来。

患上流感的彼得罗夫登上一辆公交,车上,人们谈论着俄罗斯惨淡的社会现实——医疗福利荡然无存、寡头政治作威作福、移民问题带来的后遗症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俄罗斯百姓的日子举步维艰。

彼得罗夫听着百姓的抱怨,下一秒,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群身着奇装异服、手拿枪支武器的家伙忽然冲上公交,将彼得罗夫邀请下车,让他当场处决绑架过来的各界托拉斯(垄断、行业寡头别称)。

镜头二度打回公交车内,只见彼得罗夫依旧站在下车前的位置,原来,刚刚的”处决“场景不过是他边听百姓抱怨,边在脑海中脑补出来的画面。

这场呼应百姓疾苦的私邢,其实压根就没发生过。

如果说这样的蒙太奇还是显而易见的话,那接下来故事加入大量虚实穿插来干扰故事线的排列,则会让不熟悉此番套路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甚至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场景中,有时空的悄然切换,也有科幻元素的不期而至,一切看起来都是超现实和前后矛盾的,犹如一场跳脱常识的梦,打破并挑战观众对现有叙事手法的认知。

>>>不同着装混淆了现实和时间的概念常规好莱坞叙事,要求即便深奥如诺兰这样的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去讲一个能让普通观众理解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基于一定的叙事模型,层层引导观众进入导演构建的世界。

不管它们的世界观如何宏大,设定如何复杂,只要大致的逻辑线不乱,多看几遍下来总能从中理出个所以然。

《彼得罗夫的流感》则不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理性的,场景和场景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依附关系,叙事逻辑也不遵照传统的故事写作手法,而更多以意识流形态展开,用一个个碎片堆砌,将彼得罗夫脑海中的幻想和回忆混合到一块。

如此激进的手法,也难怪一些人看过该片会抱怨“好睡”。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特立独行绝非偶然,随便看看世影史,喜欢如此表达的家伙不少,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堪称此中好手。

《八部半》这部反映导演创作困境的电影,就在当时开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让观众看到了新现实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八部半(1963)《彼得罗夫的流感》同样如此。

只不过相比多年前的名作,它“错乱”得更张牙舞爪些,旁人很难从晦涩的影像中看明白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加以总结,可能只有等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意识到之前看过的一切,不过来自一个业余漫画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并非完全架空,因为里面除了包含彼得罗夫个体的家庭投射,亦有他对整个俄罗斯社会变迁的深厚情怀。

比如那枚用来治疗彼得罗夫儿子发烧的、产自30多年前的阿司匹林,它诞生于解体前的苏联,却治好了小孩的病。

从现实角度看这当然是荒谬之谈,但如此神奇的疗效,却寄托了彼得罗夫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旧时光自带暖色滤镜还记得之前我讲过的片名和背后的隐喻吗?

流感受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彼得罗夫一家,其实还包括整个俄罗斯。

由此及彼,神奇药片背后未尝不是俄罗斯对苏联岁月的集体回忆。

可不要以为我在瞎掰,俄罗斯民调已经无数次说明当地百姓对“光荣过去”的无比怀念。

今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经济重组合并的新闻,更是开启了大众对红色帝国东山再起的无限想象。

陷入怀旧情绪的俄罗斯人宛如患上流感的病人,对历史上的错误视而不见,只是一厢情愿地对过去投以主观化的、狭隘的历史记忆,一旦将这类记忆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中,被遗漏的部分总令其显得自说自话且经不起推敲。

同样的童年聚会,彼得罗夫记忆中的阳光灿烂,到了另一个角色马丽娜身上却是无尽的黑暗。

那个年代之于她而言没有任何值得追忆的部分,一切都是如此沉闷、无聊、穷困和潦倒,甚至连堕胎都得承受风险(苏联禁止堕胎)。

人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和自由,整个社会的保守氛围犹如牢笼般,囚禁着渴望冲破枷锁的人。

也正是在这个段落中,全片难得一改前面的“疯癫”叙事,头一次回到了正儿八经的线性叙事中。

整个段落严肃而压抑,与前面的意识流碎片形成鲜明对比。

导演并没有与彼得罗夫取得共情,相反,他借由这个角色表达了对俄罗斯当下某种泛滥情绪的嘲讽和蔑视。

片尾那段有关死人复活的黑色无厘头,则更像是这种态度的延伸。

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宣告死亡,如今却从棺材里逃出来的人。

他渴望回归社会,并找回遗失的身份。

但现实是残酷的,倘若他想复活,倘若他仍要融入那个已经将其抛弃的社会,那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票上车。

曾经的苏联并不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医疗、教育、水电气全部免费,公交系统只象征性收取少额费用的年代。

时过境迁,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按2021年的最新汇率换算,俄罗斯全国一年的GDP产能还赶不上我国的一个省。

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身无分文的“死人”。

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归。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10 ) 從死亡清晨啟程的歷史身份修復

如果空間、歷史、記憶都在限縮與控制的外在文本下變造,究竟該如何面對當下和日益稀薄的未來。

《夢流感》是一次私人的回溯,也是有野心的重新解構,導演索性放腦中繁複的結生長。

長成這個超級hardcore的意識流作品,就敘事技巧而言顯得過載。

時序上,把當下、過往、試著回溯的歷史與夢境幻覺交纏。

視覺上,有任性的手持,和毫不在乎的打破既有空間規準的才氣。

不僅是不害怕碎片,更毫不節制的數度重回細小的回憶原點,彷彿人們所立足的當下也不過過往回憶過度稀薄的副本。

而這一切的任性和炫技,通過微小的線索指引,無論是Petrov的記憶原點,又或是引發致幻的過期阿斯匹靈,似乎都指向回憶中,意象矛盾的雪姑娘。

在原本的俄羅斯民間故事裡,雪姑娘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口傳裡充斥著多重複本和敘事空間。

一說是聖誕老人的助手,一說是在注定無果的戀情中消融的精靈,無論戀歌又或童話這是一個只屬於冬日也潛藏消融自毀的存在。

我們在公車上看見崩壞的雪姑娘車掌,看見這個人偶不斷的被不同語境裡的價值填充。

而在Petrov 懵懂的回憶裡,雪姑娘一方面在空洞的團建裡被政治吸納收編,卻又在簡單關心的話語中恢復成人,成為小Petrov 少數感受真誠的回憶。

這成為想像原點中,一條潛藏的救贖。

在過去的一個瞬間點亮父母失和之下失語的小Petrov。

在當下,Petrov 與兒子的相處中,又成為另一個當前婚姻不順遂的緩衝。

Petrov 的眼睛裡,雪姑娘在跨越時空的夢中看穿疾疫纏綿。

話語貫穿過往、當下,在虛幻裡長出渴望折射現實的一場瘋狂夢境。

這是任何事物皆有可能發生的電影時空,然而在創作之外,創作者實際上卻身處寸步難行的創作現實。

電影外創作者被政治軟禁於莫斯科,電影裡亟欲打破時空有限性的嘗試,如同現實世界的互文。

病的敘事穿透了這個國家時空形塑的身體,我們並不僅僅看見一個總體而空洞的隱喻,而是在其上的人們通過身體記憶展演了共有的壓抑和瘋狂。

有限的空間,與人心裡始終過載進行著多重的時間情境。

電影似乎存在著不斷疑問與爆發的狀態,無可抑止的暴力與瘋狂,虛虛實實近乎成魔。

在這裡過去並不比當下空洞或單薄,幻覺也許比起日常所能展現的更加真實,而病與解藥竟然是一體兩面之物。

而回到雪姑娘,她不僅止於被不斷填充與詮釋的空洞人偶。

在快速變換的瘋狂狀態,這場充斥殺人者、妖魔附生和藥癮致幻的盛宴中途,導演突然加入長達半小時,僅僅只關注這個在過去扮演雪姑娘女子的故事。

像是作為龐大想像的核心與原點,在這個瘋狂過載故事裡,導演竟然難得清麗的回歸凡人。

而這究竟是潛藏在過去的一帖良藥,又或是深埋多時的病因?

如若這是導演對記憶的一次挑戰,他所關注的顯然非神非幻,而是重新經驗,重新記起作為人的身份。

於是電影的回歸顯然不僅止於懷舊的回看,而是一種重拾共感多重歷史意義的能力。

若真正的解藥並非回溯過往,而是回歸作為人的情感與身份。

對這個無論過往記憶、歷史都被強勢文本限制的現實來說,或許可以超譯一些,這是在回復我們所忽略的歷史感,魂回人活過的核心。

唯有如此微觀的去理解一個人的複雜,才能讓這個電影時空和觀影的我們去重新發明自己複雜的可能。

若連想像不同現實的能力都被剝除,那又該從何處看見不同以往的明日。

電影以這樣比重的血肉,去承載那些奇觀式的展演、奇談、死亡與自我分裂。

這樣一看對於結尾的一幕或許能有一個新的讀法,究竟是宿醉後一次極其惡劣的玩笑,又或是奇蹟似的大病初癒。

對一夜之間的瘋狂暫時作別,這是重新睜開眼睛的清晨。

一個跌跌撞撞的步伐,踏著死亡陰影仍然向前跑去。

《彼得罗夫的流感》短评

73/100 电影改编舍弃了太多东西,那股疯狂也弱了不少。当代故事的古典气息,同时又有超现实点缀。比起《电子云层下》力度不足,但仍能从华丽影像中一瞥时代景观。结尾还是拖沓了一点。

8分钟前
  • Lecleg
  • 推荐

一场大梦。。调度和镜头无可挑剔,但似乎只有到童年pov那段才有点情感

13分钟前
  • willamette
  • 还行

我不懂,但大受震撼。不过越是夸张和放飞,越能看出谢列内心有多压抑。

17分钟前
  • 里尔克之心
  • 还行

「导演到底是嗨了多少的伏特加,还得配上77年的阿司匹林,才能拍得出这样的电影?」这一次谢导真的是玩飞了。炫目的转场、疯狂的人物性格塑造搭配诡异的情节果然是像流感一般传染力极强。极富张力的镜头感与魔幻超现实的对接永远是火花四溅一泻千里不可收拾。我看不懂流感的寓意,也许是对政府抱怨的此起彼伏,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飘渺幻想,也许是对被铁拳压抑已久情欲的彻底释放,都解释得通(这可能与谢导的个人经历有关)。其实,我一直怀疑自苏联解体后,东欧各国人民是不是都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生活才逐渐趋于稳定(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就像片中的流感一般,难以治愈又不得不痛苦挣扎。如果现实果真如此般不堪,那么这两个半小时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一切,也许压根就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19分钟前
  • 周宇勋
  • 较差

任性一点给个五星,因为太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和天马行空的风格。现实和幻想的切换,回忆和想象的对比,运用得很巧妙。

24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离开了《盛夏》,《彼得罗夫的流感》拥抱苏俄惯常的冬天叙事。放弃肉身欢愉,在流感中做一场沉沉大梦,用幻想的割喉和裸露作软弱抵抗。最后试图抓住“雪女”一根稻草,不过是老朽的祭典,对痛苦的迷恋压倒快乐的追求。

29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这类电影就现在的(不只)豆瓣语境下就是那种懂的人特别想敞开说两句,但一敞开,哪怕拐弯抹角用火星符都会被删评论甚至撕裂到条目的存在。就像总有人担心一旦怎样我们就会像他们那样……可没有怎样,我们不还是那样

3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自娛自樂...no

34分钟前
  • 魚尾魚
  • 较差

很迷幻(?)

38分钟前
  • 伊逹柒月
  • 还行

①你大可以说是炫技是形式大于内容,但你就说这形式牛不牛掰吧②今敏至今仍在印证着二维动画的必要性③意识流导演越来越多可以期待福克纳小说在银幕上的呈现④中国能出一个毕赣得好好捧着

42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还行

46分钟前
  • 驻马店的QQ空间
  • 较差

天马行空,看嗨了

50分钟前
  • 红辣椒
  • 推荐

上一代挤出一点美好想留给下一代成为更好的人。但其实并没什么用,一代又一代成为混蛋的过程在原地踏步,都没有花样翻新

53分钟前
  • 雪来雪去
  • 力荐

没看进去

56分钟前
  • 暖暖喵
  • 很差

这就是那种一逗到底,没有句号,甲亢晚期的电影吧

59分钟前
  • 黎明杂志
  • 还行

6/10。迷惑性的长镜头打碎了连续的时间,不断变换和拆除的布景板联结着虚实交接的边界,好似带观众游历了彼得罗夫疯狂的精神世界,例如谢尔盖将小说带给编辑的部分,谢尔盖走出编辑办公室在长廊戴上/取下帽子的动作就横跨了数周时间,再如彼得罗夫协助谢尔盖吞枪自杀的长镜头,完全将小说情节和现实混为一谈。多条故事交织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末世气息,局部、抽象的情绪思维片段深陷彼得罗夫的狂热想象,上一秒是图书管理员母亲突然着魔,痛打对文学艺术出言不逊的莽夫,下一秒就是彼得罗夫和别人一起坐进圣诞装饰的灵车内,把酒言欢,观众因为对整体情节失去把握、只感知到混沌而无味的符号堆叠(奇异的派对舞蹈、公共汽车上掉落的假牙、雪女和外星人),这让人联想到畸形繁荣的苏联时局,最后被装在棺材里运输的男人迅速逃命,代表了出路难寻的国家。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前一个半小时用近乎绚丽的技法来掩盖内核本身与影像的单一,但到了后一个小时没活了,黄俄味也就收不住了。又是追忆俄苏又是多角度叙事的,还加了个外星人与魔怔杀人狂的高概念,生怕不能把观众冲晕似的,别说什么坦诚了,他连讲政治笑话都是成串的机关炮,根本没想让你听清。但话说回来,这一切真的有用吗?再复杂的剧本没有了映像的支持也只是种词语上的臃肿,放在银幕上除了自讨没趣外不会有任何用处,你台词再花哨,转场再流畅也都是虚假的,只要一看镜头、一去感知内里的逻辑,那试图通过技巧去伪装的结构也就全露馅了,剩下的只有那丑陋的帝国幻想。你不坦诚没关系,因为那样一来你的不坦诚就会很坦诚,苏联笑话真已经品鉴够了,解体伤痕也已经俗到发烂,你们俄国人的这点破事快端下去罢。

1小时前
  • EzioAuditoreXY
  • 较差

主演谢苗~~~塞尔津~~~~我就哈哈哈~~ 演员名字翻译的也挺飞。

1小时前
  • 阢陧
  • 还行

就像是做了一个不太想重温的梦。如果说节制无度是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缺点,在如此“实验”的作品里却看不到任何新鲜的影像,那就真是放大了一个导演最底层的趣味上限了。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Sarajevo# “电影的疾病隐喻”:正如没有中心和焦点、处于逸出掌控范围的无序状态的瘟疫 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影像同样由某种任意的、非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力量积蓄而成 它不再拘泥于某种单纯的类型 而是通过长镜无缝衔接虚实、家庭录影带、铅黄电影等繁杂的形式 在原本粗糙的界面中平滑纵横 无限逼近宇宙固有的混沌与残酷本质 使精神进入谵妄从而激扬自己的能量 召唤出某种原始宗教仪式般的致幻效果 获得了彻底自由的电影 带着狂热的破坏性与晕眩的魔力 猛烈袭击我们的眼睛 并迫使我们暴露在那些隐蔽的脓疮和埋藏于潜意识的发黄旧物面前 直到脓液被完全挤出 精神得以净化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1小时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