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具有足够的新鲜度,表现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国人的民族风骨。
对特殊年代和地域的还原有着别致气韵。
虽然不是暴风骤雨式的强情节,但散发出散文格调的家国史诗意味。
场景、台词和人格中浸润的传统文化精魂很有精神归宿感。
左小青的大家闺秀气质和东方女性之美愈发纯熟,几位年轻男演员的清健劲朗之气也富于勃勃生机。
很少有写影评,从感情上来讲,与我内心最贴近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是最受我青睐的。
台湾往事中,简单勾画了出了一群人年轻时候的缩影。
贯穿着家、国、爱人、兄弟以及正如我这一代年轻人一样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生活在现代的环境下,好多人都似乎少了一些热血和感动。
战争放大了人性的丑陋,却也更突显人性的伟大。
从两位阿公对唱“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到读书会的年轻学生低呼打倒帝国主义;从林父汉仁舍弃自己保全清文到阿荣哥给心怡煮的那碗面条;还有剧末林母躲在门后哭着接受儿子的离开,回忆的老者隔着海峡望台湾。
太多太多家国情怀,其中又穿插着几个年轻人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兄弟情义以及革命追求。
整部剧刻画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脆弱与坚强,生命的倏忽急逝与志向情感的延绵流长。
虽然整部剧的细节和剧情确实有些地方稍有欠缺,但是总体上围绕着这些情感让我觉得这是本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我们似乎对漫天的谍战、抗日神剧轰炸的忘记了抗争的意义,但是从日据时代的台湾往事看起,我觉得会得到许多被我们如今生活所掩藏起来的感动。
同时,对于一些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会很容易从他们三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或许没有主角光环,但是对于事业、家庭、爱情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对他们意义,可以平凡,却不能平庸。
为自己想守护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要加油。
我还会想起清文和双美在台湾光复后一时之间的迷茫,但是翻开迷雾,我们就会看得更加真切。
最后还是感叹一下那个时代的爱情,让人心疼。
或生离死别,或隔海相望。
那徘徊在两岸之间的岁月,让人不禁暗自哀伤。
祝福现在和将来。
(估计是我没看过原著或者之前的作品)前半段让我看的是如获至宝,感觉不论是整体画面感,还是演员的演技、口音和颜值都能打满分。
可是为什么他们开始抗日后就变成了一个…… 一条线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欢乐喜剧,一条线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
一直有一种他们可以各自修仙成功再聚首干一番大事的错觉。
观看时的我从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分钟的认真观看,到2.0倍速的快速浏览,到我现在只想看下集预告的了解情节。
我真的想过一阵儿再看后半部分,因为这样我可以当两个剧来看,应该会更好一点。
但是演员确实很喜欢,还是要给个好评!
写正文时先放一段网易云看到的一段触动我心的评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初初看《台湾往事》是被台湾二字吸引。
本人并非什么精通历史的人,除了课本,只是偶与爷爷或父辈交谈中得知战争年代的一二事。
这些零碎的故事中,也极少关于台湾。
我生活在广东,毗邻福建。
祖上从北方到福建,再到广东,一部分人也到了台湾。
前些年台湾的姑母回来做生意,看她与爷爷交谈时能切身感受到那一辈人的亲情或与我们这一辈不同。
于是无论当下台湾有多少人去支持台独,我依然愿意相信,即便是现在,依然会有人对隔海相望的故乡有无尽的牵挂。
不论这部剧的出现,多么迫切的想去证明他的红色基因,但我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问题。
台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文化却是两岸无法割断的纽带。
先从文化交流中建立共同感,我想这也是这部剧的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并告诉我们,收复台湾的日程终究要提上。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
动乱下的年代,从完整的一家人到阿爸的疯,到家破,人散,正好是那个时代下最显而易见的中国家庭。
我尤为记得啊公在牌匾下的那一声家国情仇,在我眼里,那算做一声哀嚎。
从家事到国事,从家仇到国恨,从儿女情但家国情,是这个家庭,也是剧中主人公乃至其所在家庭的转变,也正是大部分中国人认清事实,寻回民族自尊到奋力抗争的转变。
剧中从小见大,从不同年龄阶层如战士那个年代的台湾人面对被殖民的土地时的不同态度。
剧中配音,场景,细节乃至服化道皆有人指出,包括其故事的逻辑,严谨性或许都不够完美。
但就目前看来,这部剧的意义,角度,题材,都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不是被无尽泛滥的且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所谓玄关古装剧、披着职场剧外衣实则爱情剧以及各种抠图无演技的玛丽苏神剧侵袭。
家国情仇在和平年代或许年轻一辈更难懂,对故里的乡愁或许也仅仅体现在外出打拼时的思念之情。
而动荡年代的青年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志向,一如啊耕和啊桢讨论的问题:救国人于水深火热,是靠拳头,还是读书?
当下的我们当然会说:缺一不可。
但当时的许多人,也会思考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
否则,也不会有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了。
剧集目前更新到第十集,希望后面不要狗血不要一味的卖情怀或者变成抗日神剧,我也会继续跟进写出更多感受。
本人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能写出粗浅的感受,同时也深切的希望,年轻的一辈,不要只是在各种节日时朋友圈和微博中刷:勿忘国耻。
而是真切的了解历史,更不要一味的反日或者其他。
更加希望的事,希望能多拍这样的剧,让我们更加愿意去了解过去的故事。
2018.2.28
这个国产剧导演不走心,演员演技也差,我觉得应该是7分往下走,无论是剧情还是特效,我觉得都是只能骗5岁小朋友的水准,例如,其中有一个剧情是男主在枪林弹雨之中站着冲进战场,不仅毫发无伤,后面趴着的人倒是死了不少,而且还能大声叫出来,意思是他的声音比枪声还大,那不是一蹲大炮是什么,说别打了,别打了,打什么打,你们打的都是一些妇孺,我就搞不懂了,打仗的时候枪这种玩意儿抗战前期都是稀缺物资,怎么军队都不能人手一把,这些妇孺还能有这么多支枪?
而且,男主的衣服像是天天都是洗过的一样,贼干净,像是那种打仗的服装吗?
总之,不能再这么敷衍人民,你创作这样的作品敷衍了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批评打击这种烂片。
很惊喜的发现《台湾往事》中有左小青的出演。
左小青,氧气美女,复古女神,古装皇后,她身上的标签一直在变,可是依旧这么女神范。
此次在《台湾往事》中,左小青一人分饰两角。
她饰演的阿梅温柔得体,为家庭和子女一生隐忍,但其内心坚韧不屈,在家庭和时代带来的压力之下不卑不亢,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又带来了伟大的精神传承。
另一角色陆敏英,出身贫困的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
无论是温柔的阿梅还是英勇的陆敏英,左小青通过无与伦比的演技将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刻画得形象到位。
曾经,左小青是体操冠军,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点八字脚的女孩张晓梅,是《康定情歌》里的维色,是《中国式离婚》里的娟子,是《战长沙》里的胡湘君,是很多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在《台湾往事》里她是阿梅是陆敏英,是制作人左小青。
很期待《台湾往事》接下来的剧情。
众所周知,在这个抗日雷剧频出的年月,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凌空拦火车等桥段已经让无数国人在迷惑,真实的历史剧还能否拍得出来?
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华夏劫难,是否还能够让当下文艺界的编剧正视民族使命?
我原是不抱希望的了。
但是看了《台湾往事》前四集,我发现这是一部具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有深度,有逻辑,有正确三观的优秀国产剧。
起码我这种历史挖掘机尚无挖到槽点,于是力荐之。
首先剧本好。
情节生动有看点,情感朴实不矫造。
懂得剧本创作的人都明白,电视剧的好看在于矛盾冲突。
越是离奇易反转的情节和激烈又猛烈的冲突越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所以很多制片人为了追求视觉效应,一个劲捣鼓大场面、大动作戏。
而本剧第一集,种族矛盾扑面而来,却是平铺直叙不夸张,依然具有象征性。
当时是1919年,台湾一所西医院的妇产科同时迎来两位产妇,一位是本院的主治医师林汉仁的妻子,一位是日本军官松村的家属。
由于日本军官不信任中国医生的接生技术,强烈要求喝醉了的日本医生来处理手术。
以至于自己的妻子难产而死。
同日出生的林家儿子林清文与日本军官的儿子松村武夫,一亮相就注定了他们之间不可化解的敌对性。
后来少年林清文与少年松村武夫二次相见,一出手就是打群架。
待到青年阶段,不是上课的时候辩论,就是下课了继续争执。
虽然双方家庭都教育过他们仁勇义礼,但是中日的结构性矛盾注定了彼此之间的暗暗提防、心生对立——简直是中日两国的象征。
其次吻合史实。
大事不虚、细节亦然。
林清文的出生是在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正值日本殖民台湾的武官总督时期。
日本政府在美丽宝岛上,开始建造各项如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准备将台湾彻底改造成他们的殖民地。
台湾人民心怀怨恨,暗流涌动,伺机待发。
在此之前,台湾人民已经多次举行过抗日行动。
比如“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1907年的“北埔事件”;1913年,罗福兴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日本殖民政府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实行了集体大屠杀。
于是,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
比如书房(私塾)与不收学费的义塾在民间悄悄兴起,迅速蔓延。
许多家长把孩子带到这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政府除了继续以严刑峻罚的高压控制,对台湾人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民族歧视。
同时对台湾民众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向他们灌输天皇制意识形态、推行奴化教育政策等。
在第二集里,林清文所就读的学校讲的是日文,接受的是日本教师传授的内容,无论台湾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要听。
但是日本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呢?
比如他论及“中日开战,日本士兵与中国士兵对阵该当如何”?
日本教师肆意羞辱中国军队缺少战斗力,士兵们均是被雇佣而来,遇到战火就会“朝天开枪”……林清文不服,起身反驳。
他反驳得慷慨激昂,似乎有理,实际上,日本教师的言辞虽有夸张,却没说错国民党的军队实力。
因为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的官方政府国民党军队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军官团的素质差。
美国在华高级军官艾伯特·C.魏德迈,曾把国民党军官们描述为“无能,愚蠢,缺乏训练,偏狭……全然不称职”。
即使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高级军官,也非常缺乏军事领导所需要的素质。
除了陈诚、李宗仁、白崇禧和孙立人等极少数智慧,廉洁,具有军事才能而出类拔萃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自负而能力平庸之辈。
论及基层军人,多由征兵组成。
民国所有男子,凡在18—45岁之间——除去学生、独生子和严重疾患者——均得服从征召。
按照法令,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公平地被挑选。
在此背景之下,有钱有势的人逃避征召,无钱无势的国民被强征入伍。
征兵的军官们往往连抽签的手续都不顾,把田里劳作的农民抓去充数。
他们作战能力差,以至于在对日作战中难创佳绩。
那些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兵役的士兵比在乡下种田或在工厂里当包身工更加悲惨。
如果部队里缺少运输车辆,新兵常常行军数百英里到他们被指定的部队——军队有意远离新兵家乡,以减少士兵开小差的诱惑。
新兵们常常被绳索套住他们的脖颈,绑缚在一起。
夜里,他们可能被剥光衣服,以防私逃。
就食物而言,征兵的军官们为了一己私利,惯常“克扣”给养士兵的米粮。
有些新兵饮水甚至需要去路边的泥水坑里喝。
生活待遇差,医疗条件差,导致国民党的士兵们的作战士气更是低迷。
在八年抗战期间,忍受不了残酷生活而伤病死去的新兵据说超过100万。
此外令人刮目的是“黄金大米”一梗。
日本人研发的新型水稻“黄金大米”,因传闻亩产量惊人且成熟期短,被台湾农户大量购入并纷纷种植。
后因不耐雨淋而全部死去。
一时之间,民心惶惶。
日本政府贴出告示,要求收购土地种植甘蔗,经济受损的百姓可以成为政府雇佣农户,以此解决经济危机。
这实际是在巧取豪夺台湾人民的土地。
此情节吻合历史不需。
当时的日本为了将台湾变成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殖民地,一度以专卖形式将稻米、糖等台湾特产转移给日本商人发财。
在对日输出的最高年份,台湾的稻米约占日本输入米量的四分之一(余由朝鲜供应),糖则几占日本国内消费量的90%。
为了增加台湾的糖米产量并将其牢牢控制,日本殖民当局对农民强行采取三年轮作制度,要求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甘蔗,以保证日本在台独占制糖企业的原料供应。
蔗农们因不满于甘蔗的垄断收购价格过低而多次抗争,均遭野蛮弹压。
台湾人民所受的苦难因此可见一斑。
为左小青打call,演技真的杠杠的,那姿态、那眼神、那动作、那说话的语调,那那都是戏啊,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她演技这么好呢,演阿梅的时候将贤妻良母表现的淋漓尽致,温婉贤淑又气质出尘,好期待陆敏英的角色出现,该是怎样的英姿飒爽!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视剧,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史为鉴。
剧中没有大幅度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家庭温情,让人看不见那个时代下的血腥和死亡,但却通过几位主人公人生路程展现出日剧时代时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
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
可是!
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
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
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快将近一个月,我终于把台湾往事看完了。
这部题材新颖,号称是直面日治历史的年代剧,有蛮多深刻的场景给我留下印象。
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很少会有内地年代剧会选用台湾本土新生代演员。
(我今年真的看了不下三部有嫚书和书豪参演的戏剧,予希和彦西也都是第二次看作品了,只有以豪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 ,但人也很熟悉)冲着这个强大的阵容,和我完全放心的故事梗概看了下去。
(不得不说选角还蛮成功的,这几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最后是大陆。
从江口,台北,上海,泾城再到厦门,一行少年的成长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被日寇玩弄的家破人亡对他们痛恨不已,到意识到只有奔赴前线才能救国,才能让中国人站起来。
这个思想上以小见大的转变,暗含了中华儿女为了找回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历史往事,蕴藏着曾经许多人的奋斗与希望。
不论是农民,学生亦或是国军和游击队员,每一个人满腔热血、奋不顾身的心态都是有迹可循而且清楚明了的。
但是这部剧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和空镜,导致让人觉得冗长,而不够专业,总的来说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但也正因为空镜,淡化了战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虽然也有很多情节,像是林清文如何出逃的部分,很杂乱,也没有交代清楚,但总体上还是过得去,(总是让我觉得前面部分拍的很台湾,后半部分拍的很大陆神剧)某些地方还是很触动的(不排除我年纪的因素啊)。
我身边看了这部作品的人都拿它和《一把青》比较,我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啦,两部要表达的东西很不一样。
一个重在家国情怀,一个重在英雄民族的壮哉。
同样类型戏份可能是《一把青》更胜一筹,但我觉得《台湾往事》的立场也是蛮中肯值得鼓励的。
这部作品,很触动、虐心和揪心的地方也是不少。
比如芸华在婚礼上因为炮火去世的场景,看得我真的很难受。
和绍祯出生入死,最后却只能阴阳相隔。
即使靠思念也无法在乱世中弥补遗憾。
(其实还有强暴的那段 ,但和其他相同题材的前辈比 ,少了一丝丝动容 ,不过也很厉害了!
)以及清文再回家,一时间惆怅和思念全部消逝,给母亲一个难忘的拥抱。
(建议全程1.5倍速,节奏真的很慢很慢) 我的思绪也在最后去往大陆的船上夏然而止,随着风飘荡在海峡上。
最后双美和清文两岸相隔,似乎也暗示了什么...... 历史,无论如何发生,都需要我们去铭记,居安思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完全看不下去。
前期搭好的小清新基调被几集不合时宜的无厘头搞笑彻底崩垮
去厦大复试前看的剧,天真以为软糯台湾腔将三年伴随着我。
抛开布景、道具不说,用了大量台湾和日本演员,听着台腔和日语,营造的台湾氛围就很浓。虽说还有不少牵强和不合理的地方以及五毛特效、抠图,而且结局也很仓促、含糊,但是演员们演技在线,形象塑造丰满、个性鲜明,总体值得推荐。看着侵略者荼毒台湾人民的种种罪行,三个好兄弟一再为了革命抛下家人,这其中的民族大义,比主旋律抗战片更易被观众接受。自古忠孝难两全,尤其是最后大义母亲在屏风背后强忍眼泪听着儿子磕头告别,真是令人动容。
这个题材和时代背景的剧看的鲜少 这剧里面的真日本人其实不多诶 口音有点六 虽然有的地方演技尬 但是似乎还算还原 不过主演是找的日本cv啊还是会日语的中国cv?。。。一件事一句话反反复复说了几分钟 太拖沓🙄️阿桢阿文基情满满 还有阿文啊收起你天真无辜的傻笑
也许是这样的背景,让他们有着悲伤的命运。
题材新 摄影也不错 颜值也够 台湾腔挺可爱的?
抗战剧情雷人 经不起推敲 结局感人 喜欢刘以豪
前十集在台湾的故事,还是蛮吸引人的,画面也是美得,后来到大陆的剧情就开始走上抗日神剧的路了,追都追了,雷点就雷点吧,可是,剧情剪掉太多不连贯?有的剧情简直莫名其妙?哎,编剧可能可能zz吧!整个剧最好的是剧名,一星是给剧名,另一⭐是给演员的!起码名字吸引我过来看了!
编剧真心不行 给演员打3星
就 还行
第十四集,剧情完全乱了,还以为看了一集假电视剧
其实没有多么好看 但也要甩很多卫视上放的国产剧几条街 市场整体供给不足、质量太差
就前2集来说,剧情不算拖沓,看的过去。已经看到19集了哦。
左小青听友味道,演员的日本口音和台湾口音相当地道,这点好评
虽然没看完但是还不错
熬过游击队部分,终于又回归前期的水平。周孟感情线处理细腻,赞。男二显然胜过男一。
我其实不明白这部电视剧怎么评分这么高......,难道是我太挑剔?还挺一般的,左小青为什么演什么都表情单一?
演技頗自然,大家口條都很順,期待以豪的蛻變,後期侯彥西的轉變應該也比較有層次,嫚嫚和薇渟都好美噢!!
第一次看到青春热血和家国情怀能结合得这么好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