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不想的?
接连下过几场雪,节后满是硝烟的空气逐渐透明。
最要好的女朋友和那个苦恋了N年的男朋友终于不得不再次分手,她说这是最后一次了。
她还说他们要最后一次出去旅行,给自己留下一个凄美的回忆,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她是一个凡事都明镜的姑娘,却也有痴迷不已的东西。
现在,她说她开始相信命运。
经历就是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它让你自然地明白一些事,而后发现那些你不明白的事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前前后后的种种,只有我看得清,因为旁观。
他们互相吸引,然后爱,然后再徘徊,然后再互相背叛,最后谁也不能再继续接受对方。
这里没有绝对无辜的人,因为人总是为自己更多一些。
在你爱别人之前,一定要先爱自己。
这没错。
只是或多或少,我都会独自想象,是否他们也像我当初一样,泪光朦胧地望着一个自己以为特别爱,并且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强颜欢笑享受那些偷来的欢愉。
最美好的事情,一定是没有结局的。
这也没错。
正如电影里所说,it is a passing thing。
倘若我们真的有勇气告别过去,就一定可以坦然地迎接未来。
拉回来说这个电影。
我把电影里三个最重要的女性分别叫做黑,黄,棕。
坦白说我非常迷恋黑,那种病态的感情观。
她坚信最美好的爱一定是盘旋在两个爱人间的美好回忆,可是又不愿轻易地接受她爱的男人与其他女人的瓜葛。
敏感,毫无安全感,并且容易失控,一个美丽并且才华横溢却又在性格上又如此有缺陷的女人,更让人着迷。
我也佩服黄的勇气。
我一直佩服美国人的勇敢。
他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然后对不要的坚决说不。
我觉得好,就欣然接受,一旦我觉得不好了,掉头就走。
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排除法就可以帮助你,尽管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起码不会犯错误。
棕要是能懂,就不会陷于混沌的婚姻中,身边是天使样可爱的丈夫,心里却是魔鬼样诱惑的男人。
人类对新鲜事物的免疫力其实远没有我们心目中那么强悍。
张爱玲一早就说,良家妇女一旦豁出去了,绝对可以让你瞠目结舌。
本来她是打算豁出去了的,可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把枪就给这份激情画上了句号。
最可悲的是男主角,他根本陷在前妻爱情的阴影里,想要通过漂亮的女人们自拔,却屡受挫折。
在我看来是可悲的,当然也许男人们都很爱这一套。
伍迪艾伦显然也是个男人,他一定也幻想自己和男主角一样万千宠爱无往不利,幻想女人们都为他纠结,为他疯狂。
所有的电影都是导演在圆自己的梦。
电影一定值得看。
美的让人咽口水的风景,让人情不自禁闭上眼睛的音乐,还有性格饱满的人物角色们纠缠的乱七八糟的情感。
我给了五颗星。
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cidre&tid=952843#Content看到海报的阳光就心生欢喜,柔光笼罩在三个人周围,主角们都无一例外地微微闭着眼,紧靠着.当下第一反应就是些糜烂死了的小日子,没想到内容果真如此.要用一部电影讲一段爱情故事,很多时候就是everybody sleep with everybody,男女搭配根据主角人数呈现排列组合的趋势.电影撑到差不多一百分钟,好了,结束,留给各位看官慢慢思考去罢.可是巴塞罗那果真是一个讲故事的好背景.整座城市梦幻一般的建筑,带给人脱离理性外壳的动机.餐桌边有个人邀请你去巴塞罗那度假,你去还是不去?其实也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就走一步看一步.Cristina和Vicky,分明就是截然不同的两面.Cristina么,乍一看以为是典型没脑子的blond,冒冒失失地接受了Juen的邀请,甚至还和Juen的妻子一起生活得惬意盎然.然她能自省,正如电影刚开始所说,”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在意识到这种生活的混乱和无序后,断然离开,委实需要勇气.Vicky代表了大多数的我们.她的强烈道德约束感使得她一直在放纵和保守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感由于内心难以抗拒的欲望而易碎,于是我们看到她一直在挣扎,游离在自己堆砌的道德高墙之外,可是毕竟不敢像Cristina那么随心所欲.到电影最后被Elena的子弹射中,才彻底卸下了外壳,大叫”you people are crazzzy”,噢,我们才知道她那堵墙早把她逼得无路可逃.当Cristina看见Juen将Elena带回家,选择题就摆在她面前了.纵情的机会,你要不要?那还是先点头答应再说好了.事实上她也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就连Vicky这般在图书馆里写着论文的纯理性特质,也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临近结婚时和Juen共度良宵.之后想要快刀斩乱麻又辗转反侧无法割舍.心心念念的,放不开爱自己的丈夫,又期望着掺杂了刺激不那么平淡的日子.Elena时常要发作起来的歇斯底里,映照的是我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也是我们各自的隐藏要素.当它被具象化展现出来的时候,似乎也并不如想象般那么不堪和难以接受,是不是.在进退两难时做选择,在不确定时强装果断.人人都有这样的问题.要明确自己要什么.我们都是被这样教育着长大的.可是这分明就是一个伪命题,追求和希望从来都是一场博弈.我们没办法去批判任何人,说他们内心空虚,不知道自己所愿.以至于日子过得像泡沫和散沙一般.是啊,我们也只能确定自己要走的大方向,真正面临到细节的问题时,谁能拍着胸脯说,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一直都知道.感谢内心有那么多无法排解的彷徨和不确定,以赐予这个世界,午夜巴塞罗的和煦暖阳.
美国导演中,最有文学气质的,恐怕非伍迪.艾伦莫属。
他那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对白,以人物对话自然推动情节进程的方式,还有影片头尾常常出现的话外音,都让人觉得他的电影明明就是视觉化了的都市小说:街头穿行的人群,那些难以安身的爱与孤寂,对话、笑话、疯话、痴话。
《曼哈顿》中的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眼里无疑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减去一切杂音的黑白剪影,中央公园里散步泛舟,西区街头的小饭馆里觥筹交错,人生,爱情,音乐,艺术,总是熙熙攘攘。
这个他爱了一辈子的城市一直是他电影中永恒的主角,直到2006年《赛点》伦敦取代纽约初登场,伍迪的标志性絮叨也不见了,风格大变让人诧异。
我带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2008年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不知道从伦敦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伍迪.艾伦的视觉都市小说该怎么续写下去。
结果,我也爱上了巴塞罗那。
电影开始,头脑清醒理性的Vicky(Rebecca Hall)与脑子里充斥了不切实际梦幻的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来到巴塞罗那住进Vicky的亲戚家打发夏天。
二人在一次画展上邂逅了当地画家Juan Antonio(Javier Bardem),Juan直白的邀请二人与他去西班牙最古老的小镇奥维耶多共度周末。
Vicky与Cristina,这两个对爱情看法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对Juan不屑而激烈的反对,一个情挑的欣然接受邀请。
奥维耶多的古老青石小巷,西班牙热烈潮湿的夏夜,情深款款的西班牙吉他,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精致的画面与以橙色为主基调的温暖摄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的梦幻色彩,难怪伍迪要说这是他“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
伍迪本人没有出现在影片中,甚至连充满了伍迪风格的旁白都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但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细节。
对话与细节是伍迪.艾伦电影的生命,没有这些精心安排的细节,那些絮絮叨叨罗罗嗦嗦的对话便都没了着落。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Vicky与Cristina出场的走位与结尾走位之对比,暗夜里Vicky手指上熠熠生辉的大订婚戒指,Juan的前妻María Elena(Penélope Cruz)身着白裙于绿树掩映下坐在池塘边一只脚轻轻划水的掠影,Vicky的未婚夫Mark(Kevin Dunn)抵达巴塞罗那遇见Vicky的成功亲戚二人寒暄“全球企业”…… 这些小细节与幽默的对话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许多本来只有纸面之上才能讲明白的情绪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没有这些执行上近乎完美的细节,“字里行间”的韵味就无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电影最后的留白也不可能成功。
二是充满了特色的旁白。
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剧本,讲究的是要通过细节“展现故事”,而非把人物所思所想一股脑倒出来“讲故事”;但这个旁白偏偏逆其道而行之,片中Vicky与Cristina的内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通过旁白来讲述的。
这样的旁白之所以不令人厌烦,其成功依然要依托于大量的视觉细节,换句话说,那些细节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至于人物心中所思所想倒不是影片的关键——电影一开始主要人物Vicky与Cristina的性格就已经被合盘托出了——它们刚好作为类似“过渡段”一样为影片提供片段之间的转承起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需要慢节奏着重笔墨来表达的情节发展,而对人物性格构建这些次重点的部分迅速带过,增加了影片起伏的节奏感与文学色彩。
再有是影片的哲理性。
哲理性可说是伍迪.艾伦影片的一贯特色:爱的意义,生活的目的是他的“都市小说”的永恒主题。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一开篇,Cristina所拍摄的12分钟短片主题便是“爱情的定义”;Juan的诗人父亲之所以“憎恨人类”,写出无比优美的诗篇却不肯与大众分享,就是因为“千年之后,我们人类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天才María Elena的情绪波动与Cristina悲伤自省缺乏艺术天赋的对比;艺术家Juan关于生命短暂与爱情飘逝的对话…… 从纽约《曼哈顿》到《午夜巴塞罗那》,伍迪一直都在拍摄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什么?
也许像片中的Cristina一样,我们找不到答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小说用文字来叙述哲理,而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要表达哲理便离不开对话。
伍迪.艾伦最大的特色是他能够通过充满幽默感毫不做作的口语对话来“寓教于乐”,既有娱乐性,事后又令人回味无穷。
《午夜巴塞罗那》中他本人不出现在荧幕之上,但他的影子藏在每个人物身后,Juan的诗人父亲跟儿子赞叹美丽的María Elena的时候是伍迪,Juan邀请Vicky与Cristina去奥维耶多共渡周末的时候是伍迪,María Elena与Juan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也是伍迪。
这个无处不在的小老头儿用他特有的天才与幽默方式把观众在他的故事里绕的团团转!
而跟《赛点》中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相反,《午夜巴塞罗那》的每一个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该前进的时候是停滞,该低谷的时候是高潮,该结束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而该总结的时候却是一片空白。
留白,我看来,就是伍迪.艾伦所有电影的最大魔力。
他从不告诉观众该想什么,故事的结论该是什么,相反,他的都市故事似乎从来都没什么结论,从来都是意犹未尽,从《曼哈顿》的惆怅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迷惘,伍迪更在意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一种过程,在大量的细节与对话之后,缺乏结论的结尾空而不白,正如同生活本身:不去投入的活,不去真诚的爱,哪有什么结论?!
还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精彩的表演。
Scarlett Johansson的青春气息与Rebecca Hall的内敛气质相得益彰,但最为精彩的还是两位女配角——Patricia Clarkson扮演的Vicky之亲戚Judy,以及Penélope Cruz 的María Elena。
Patricia于2003年因为《四月碎片》中的癌症母亲一角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还有同年的《心灵驿站》中受丧子之痛的女画家,都充分体现了她平静中充满爆发力的表演特色,令人过目不忘。
这次在《午夜巴塞罗那》中Judy与Vicky坦露心声一节Patricia的表演动人之极,短短几分钟,便让片中其他女演员黯然失色。
而Penélope Cruz的美则完全不同于Scarlett Johansson青春活力,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神秘与力量感。
如果说她在阿莫多瓦的《回归》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那么伍迪.艾伦所表现的便是她西班牙式狂热外露的力量感。
天才画家María Elena被Penélope刻画得勾魂摄魄,直叫人欲罢不能。
夹在两大美女之间的Javier Bardem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在戏中同时拥有Scarlett Johansson与Penélope Cruz这两位人间尤物。
去年他梳了个“全世界最丑发型”,一路“杀”进奥斯卡轻易摘走最佳男配角,今年哪怕不提名,仅在《午夜巴塞罗那》中甘享这齐人艳福,就够人大大羡慕了。
伍迪.艾伦的这篇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直让人读得如痴如醉。
读完了,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对爱情似乎更加迷惑了;但同时,出乎意外的,对生活的理解却也加深了一个层次。
这新的一层究竟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只知道伍迪.艾伦这本书我读不完,也永远不愿读完。
《电影世界》2008年10月稿
电影最NB的镜头 是片尾两个女人互相全面沟通后,各自面带平静的走出镜头.FACE里没有片头的轻松愉悦.渗透着不回头不回忆 一切啥没没发生过的咬牙劲.这就好比你如果愿意让人看出的一段经历,它要么是值得怀念,要么是出离愤怒.而这里,是故做镇定而平静的 OVER.离开.心里暗暗骂着麻了个B的。
然后永不再提起。
五迪大爷的片的经常是让人想揍他.有贱又讨厌,但面面都是真实.如果你也当过类似的傻比,你会恨他,但你依旧会给这片4星.当C总面对着大海思考什么生命 LOVE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所有人都在起鸡皮的,就如同V努力含蓄的暗示T为何不再联系她一样.那一句一句听的你在镜头外嘲笑着她们,并其实摇头说,NO.别这样宝贝,你傻这呢袄?!而女人们往往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即便全世界都看出来她已经变成了傻B而且是大傻B.她们觉得终归能等来她们想要的.或者可能会想要的.而傻B就是傻B,一般只会在傻B的没法再SB的时候惊醒,装着啥也没发生的该干嘛干嘛去。
电影里最NB的当然是T的前妻。
其实我们都希望能做那样的女人。
敢捅你敢爱你,便能搭配那个来者不拒还满嘴沫子不流油基本没有任何羞耻心的SB男人。
注意,你让他睡,他是温柔的。
你捅他一刀,他也依旧温柔,所以我们应该抱有相对论的心态知道,他其实是个好男人。
所以你应该睡了他 然后让他滚蛋,告诉他爱是短暂的,风景秀丽但你没刮胡子之类。
以后他依旧会在别的女人面前赞美你,甚至依旧会跟你再续前床。
男人最无耻的一点在于,只要他思想境界够高,他能用一切形而上的理论解释一切,便再无任何羞耻心和行为原则。
民工招个鸡还知道不想让村里人知道,被老婆发现抱头不要吭声呢。
而文艺男人们会跟你喷爱啊激情啊人生啊精神啊人生短暂啊有容乃大啊让你觉得人的灵魂是多么伟大即便丫做的是动物的事。
所以 当你自己作为一个这样的SB。
以为你爱上了他就包容他的一切,包容他关心喜欢过的女人,他的精神伴侣,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关系的东西。
你等走了他的暧昧对象,又等着平衡他的精神伴侣。
还要做好准备他将来还有什么新节目。
他身边风声水起,从未因你而开始或结束。
而你自认为成为了一个真正NB的女人。
其实是一个真正NB的傻B.其实我一直想寻找一部电影能衡量和引介我们之间的故事,直到你大晚上兴奋的告诉我,去看午夜巴塞吧,简直就是我们的翻版。
看之前 我希望我们的故事,至少,在你看来,可能是更唯美点的,更感人点的,但其实它就是这么实际。
你比我更直面 我们的关系 从未是 两个人的故事。
当然这点小前奏并不算什么。
我们都有很多黑色幽默的默契,对于爱这种愚蠢的东西,我的观点的确如同 电影里的C一样,痛苦如影随形。
但当在我终于看到你的SOULMATE在情人节这天对你爱的宣言后。
终于达到了顶峰。
我们走过夏天走过秋天,穿越冬天。
我们经历分别,再聚,依恋,争吵 相拥。
我们如同电影里的C和T,一同骑车在郊外欢笑,牵手在街头巷尾。
一同拍照片,嬉闹。
相互依偎。
但有些东西似乎从未真正结束过。
我认为我能为你 包容一切。
你爱过的人,你喜欢过的人,你的精神伴侣,你的需要,你的自由,你的一切。
但我未曾想到的是 最为可怕的是,一切在你看来,理所应当 我的有容乃大。
可以成为永远。
所以,我在被窝里看你发来那句云淡风清的 对不起咯。
透心凉,心飞扬。
在电影里 没有一个人 是真正的LOVING。
都是别人嘴角里的SB.
1 前餐要我怎么说,才可以1510把这没厘清的喜爱在中国的文字里铺陈开。
电影的过程中,我抽了2根中南海,喝了1杯摩卡。
我真是爱死了伍迪艾伦的“故事”,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着故事,要怎样才可以抛开干瘪的语言,用言之凿凿的“因为所以”来圆说这喜欢,使其具有公信力而不仅仅是种发泄。
我真是爱死了厨房里的那段,尽管欧洲人眼中唯一被视为“artist”的伍迪艾伦,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就像他神神叨叨的《门萨的娼妓》一样,有人喜欢或不喜欢——自古如此。
但oh my god,我并不想主观先行地为他立牌坊,但我想说,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真是喜欢死了这片子。
2 主食冷静,冷静。
呵呵不要说西班牙富有动感的配乐,不要说“巴塞罗那”——仅仅这诗化的中文4字,还是艺术的广场、那些建筑或画。
仅仅这一切,爱——得到和得不到,夹杂着追寻——complex,仅仅因为这个,太美好!
娓娓地。
我要娓娓地细述,把喜欢的理由“正常”地落在这平面的文字里。
斯嘉丽约翰逊,性感,不神经质——她最好的朋友,维琪,理智,学加泰隆语——佩内洛普克鲁兹,野性,艺术家一贯的癫狂——一个男人,胡安——他奇怪的姓氏,我已经想不起全称。
画家,直爽。
故事在他们3人之间展开。
我真是喜欢死了他们各自的关系。
当维琪跟某人坦白她的“艳遇”时,我以为那人是斯嘉丽约翰逊,可再看才知道是那位招待她们来西班牙玩的朱迪。
我很振奋,当我以为是斯嘉丽的时候,我想这2人的友情真是太棒了。
虽然有点失望,但折出去的朱迪,她身上的故事也没有让我失望。
She loves him.But,she's not in love。
这就是后面这个女人的故事,作为前3个女人的某种对比。
斯嘉丽是一直在寻找自己要的东西的人——她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喜欢艺术,善于摄影。
但爱情或事业,12分钟的短片——这些都不是她可以画上句号或一直承袭下去的那个破折号。
维琪,一个理智的女人。
有头脑、逻辑清晰。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艳遇”和“出轨”在把持与不能把持间,是清醒的。
至于佩内洛普,她是典型的被爱“关在门外”的人。
She's in love。
没错,如导演用的语言:终极的。
但艺术选择了她,这就让她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平淡”地享有爱。
她需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普通人”看来却是畸形的。
如维琪的丈夫:×××。
这3个女人分布于一个“完整女人”的3极——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优秀”或“可爱”女人的不同阶段。
谁都可以游走(前提是,这里所说的不包括那些“庸俗”的女人)在这条线上,像播放器下端的那个可以前后调整进度的“仪器”。
在个性的指引下,她们各自走上属于自己的命运。
3 红酒 朱迪老女人,她没有“背叛”她的丈夫,虽然,“外遇”在某种形式上“捕获”了她,但她并没有将这种形式“深化”。
她希望维琪来“实现”她——期待新鲜之爱,摆脱现状的“隐形”欲望。
她对维琪的帮助基于人性的这种“己所欲,施于人”中。
是对绝大多数想要从自身环境中脱离出来却没有勇气的人的一种“写照”。
朱迪跟她丈夫的爱,以及这种爱的生活,是所有现今拥有表面平静生活,甚至生活优越的夫妻的一种“悲哀”,,我以为,导演想说的应该也倾向于这类负面的情感。
-而维琪和她的丈夫。
在显化的电影语言里,不知道男人是否有别的女人,比如“讯号”不好,维琪在中午去见胡安时的那个镜头,从维琪在餐厅里用同样方式“敷衍”另一半的手法,可以对她老公做这个“合理”的推测。
假如推测成功。
那维琪的婚姻绝对就是朱迪婚姻的开始。
不同的只是,维琪在订婚时已出了轨,在离开巴塞罗那前,她遵循内心去见了胡安(换衣服的这段用几个镜头的切换,用得真好——伍迪艾伦的镜头语言是纯熟的,毋庸置疑)她和胡安的“真正结束”不是来自自己,也不是来自胡安,而是胡安的妻子——佩内洛普,是现实为他们做了了断。
当斯嘉丽约翰逊离开胡安,而佩内洛普也离开胡安后,有理由期待:心系胡安的维琪也许可以一圆“致命诱惑”的情感。
暂时抛却这2人属于2类人,是否真如胡安所说一个月后他们便会“拔刀相向”。
但很棒的是,伍迪艾伦是立足现实的角度,安排他们的命运——这种“真实”带有非常大的说服力。
是一个枪声结束了胡安空床期可能给维琪带来的某种危险旅途。
就像佩内洛普自己所说,他们的爱是永远不会结束,终极的。
无论胡安遇到怎样的女人,佩内洛普作为他的前妻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么是毁灭,要么是3人共存。
这点,对于2个身为艺术家的情人来说,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我可以@@)。
4 甜点说完前面2个女人。
有必要来说斯嘉丽约翰逊,在剧中叫“克里斯蒂娜”的这个女人了。
伍迪没让这个女人很“疯狂”,就像她“隐藏”没有给胡安看的那些非常不错的照片一样,她的“艺术气息”,她的“天赋”,更多的是一种“隐而不发”的东西。
她没有职业,在拍一部12分钟的短片,短片的名字(或者说主题)是:为什么人们总找不到对的爱人。
这是她自己。
爱情或事业都是。
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她会遵循内心的感觉(跟维琪对比)——这点在后面讲故事的设置时会重点谈谈——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是暂时的。
在面对胡安的时候是如此,当他前妻介入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当她和佩内洛普在暗房发生关系时也是如此。
当维琪的男友问她:所以你是双性恋喽?
她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我。
我只是顺应内心,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
Oh my god。
我觉得我就是斯嘉丽。
真的再来说电影里出彩地要死的佩内。
跟哪里瞄到的对她在本片里的表现持非常肯定态度的人一样,在剧中叫“玛丽亚”的这个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员,拥有西班牙特有的“斗牛士”风情:瘦、性感;在剧中的角色,神经而富有吸引力——我对她只有由下而上的仰望。
她会画画,会弹钢琴,对摄影也精通,看人很清楚,对一切都有敏感、聪慧的领悟。
她简直完美死了。
就像胡安的爸爸一样,这个不喜欢任何除母语外的语言,七老八十仍没有出版一本诗集(原因是讨厌这个世界?
)的诗人,他觉得儿子跟玛丽亚是天生的一对。
玛丽亚是他一生所想要的完美的“梦中情人”。
佩内洛普狂野而自然,她驾轻就熟地演绎了这么一个神经质的画家的前妻。
5 coffe下面说说这3人的关系:克里斯蒂娜、玛丽亚和胡安。
他们彼此喜欢。
彼此接受。
画家夫妻紧张的关系由于激烈的个性始终不能和谐相处。
他们爱对方,知道世界上跟自己最匹配的人是对方,可他们总是缺少某种东西,某种能连接他们正常生活的东西。
斯嘉丽约翰逊未必是唯一的这个连接,但她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3人能互相欣赏而摆脱嫉恨和战争,对于斯嘉丽来说,也许是“无意识”;对胡安来说,也许是“贪婪”;而对佩内来说,也许,是什么呢?
我还想不好。
到了我最喜欢的厨房这个场景.约翰逊厌倦了目前3人的生活后提出离开一段时间,佩内抓狂了,她反复说着斯嘉丽的自私。
她利用了他们。
——我多么喜欢这个说法,就像喜欢维琪“拆穿”朱迪时的说法。
斯嘉丽的这个“自私”以及朱迪希望维琪为她完成的这段冒险,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不断经历的人,联系着活动着,因为需要,在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旅程,无论是丰富的还是错误的,总之我们需要这些人这些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填补生活的空缺。
当我们厌倦了,就离开。
周而复始。
还有那些冒险的事,是多么惊异地在看一个个新奇的电影中完整了我们的“意淫”。
当高三的时候,看到“同桌”因忍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自杀或选择激烈的抵抗方式,我是多么疼惜这个孩子。
因为她做的,我不敢。
并不是不想。
我想起朱迪和她男人走在岸边的那个镜头,也想起维琪在餐桌边游离当时环境的那个镜头,都让人有种“不得”的失落。
伍迪给了这些镜头,诉说的都在镜头之外。
是完整的部分。
6 餐巾这个循环的故事设置,结构很精妙,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人都不是浪费,没人身上都附有导演想说的东西。
故事在车上开始。
2个美国的女研究生决定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过一个暑假。
她们很像,口味或性格。
我忘了导演描述的她们的爱情观是否也一样。
总之在第三者的旁白中,故事展开了。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遇到胡安,故事的男主人公后,发生的事是很“伍迪艾伦”的。
维琪并不喜欢直接的胡安,对于胡安的邀请也是不置可否。
但斯嘉丽约翰逊很被眼前的这个跟妻子闹得满城风雨的“画家”吸引。
当他们共同去西班牙西北的一个小镇:奥维耶多玩时,起初,只是约翰逊跟画家产生了感情。
但当他们要做爱的时候,斯嘉丽因为胃溃疡而不得不在床上休养一段时间。
在这一天里——也是大家离开奥维耶多的前一天,维琪和胡安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忘记了),去看胡安爸爸,又去听了西班牙的音乐:吉他演奏,这晚,维琪被进一步了解后的胡安吸引了——也许只是他的诚实,也许是他对他前妻的怀念。
他们做爱了。
回来的飞机上,斯嘉丽不厌其烦地表示抱歉,维琪却沉默了。
因为她是个已经订婚的女人却出轨了,而她要面对的是自己真的动了感情这个事实。
回到巴塞罗那的3人。
故事自然地在斯嘉丽约翰逊和胡安之间展开。
他们由相处到同居,胡安很诚实地承认他对斯嘉丽的情感,就像他对斯嘉丽承认他对前妻的情感一样。
画家尊重斯嘉丽,同时也尊重前妻。
所以他要求佩内洛普在斯嘉丽面前说英语,也拒绝了在佩内洛普面前和斯嘉丽亲热。
这3人的关系在日益接触中走向和谐。
风景外还有维琪这个被感情困惑的女人。
她承认男友很可爱,也不想放弃他以及由他带来的稳定生活。
在他男友看来,斯嘉丽是很容易被勾搭上床的,尽管她很漂亮;而他自己的女友不是。
他眼中的维琪是值得一番时间追求和拥有的。
的确,维琪并不是轻易背叛男友的人,这点她在拒绝班上的一个同学时给了佐证。
维琪跟斯嘉丽是很好的朋友。
我喜欢的是这里,她们并没有因为胡安的关系而产生矛盾。
这原因当然包括维琪本来就有男友,斯嘉丽后来也离开了胡安。
但整个电影,就是在这种“和谐”中让人觉得很温暖。
没有丑陋的人性的一面,只有很美好的出轨、背叛、争吵、离开,或无奈。
它展现的方式是真实的,色彩是温和的。
这里面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值得人们去肯定,哪怕是朱迪跟马克间;维琪跟男友间。
或者胡安跟他的爸爸间。
女人间的友谊在这里变得很高,超越了所谓的嫉妒。
这种包容覆盖了整剧。
7 离开能有自己想说的东西,给它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在里面注入血与肉。
真是美好的一种能力。
尤其还能让世人分享或留存下来。
8 反刍我忘了说胡安可爱的地方。
那就是当克里斯蒂娜要离开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喜欢的厨房那段,胡安面对玛丽亚的歇斯底里说道:那是因为她还没遇到对的人。
我被这种宽容和理解打动了。
全片一直在说的其实就是这种寻找。
女人寻找男人,男人寻找女人。
狭义意义上,是爱情的一场灵与肉的搜寻。
因为爱情始终是人类终极的问题,世界本就由这2个性别主导,所以最后,这就成了广义上终极的问题,别忘了约翰列侬的那句:没有爱,什么都不将存在(我瞎搬的,哈哈)。
爱情观是一种荒谬的东西,相信自己的是对的,但是按着世俗的约定去做吧。
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多好的事。
至于心里的悸动,留着它吧,那是幸福的。
你去触动它或者执意去履践它,那才是不幸的。
以上的观点跟这部片子没有关系,只是导演要讲的种种,你我心知肚明。
所以看看伍迪艾伦的片子,祭奠一下你生命中的姹紫嫣红,然后继续你该有的生活,有可能的话就去创造财富,以拓展生活的定义和自由的定义,这才是你要做的!
在下午7:00醒来的一天,我喜欢所有woody allen的故事和我自己和她们的故事,喜欢Scarlett的美貌和所有我生命中有着同样美貌的女子。
让我用自己曾经写过的一首诗里的句子来结束这个推荐吧(天哪,我这是什么推荐啊):说服我的不是时间 感动我的不是黑夜 为难我的不是苟且 等待我的不是海岸 亲近我的不是妩媚 离开我的不是难堪 祝福我的不是歌声 诅咒我的不是沉沦 打断我的不是痛苦 叫醒我的不是欢愉 我曾经路过姹紫 我也遇到过嫣红 我看到一朵朵烟花 就那样一朵朵绽放 为了走到宁静的秋 我走过缤纷的春夏 男人博大 女人精深 要习惯无情 要戒掉多心 所有的花儿们都曾经绚烂过 所有的花儿们都要继续幸福 再也看不到我眼神中的留恋 再也不要看我留恋中的眼神 有人看到我左手的笔迹 但是我左手从未碰过笔 有人听到我嘶哑的声音 但是我已学会轻声细语 一个陌生人的签名说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 而我的世界,此时此刻 波澜不惊,却水静河飞
推荐理由:佩内洛普•克鲁兹!!!
片 名:《午夜巴塞罗那》导 演:伍迪•艾伦主 演:斯嘉丽•约翰逊、瑞贝卡•霍尔、佩内洛普•克鲁兹、贾维尔•巴登出品时间:2008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据说,斯嘉丽•约翰逊是伍迪•艾伦的新任缪斯。
不知是不是这位丰胸盛臀的金发尤物启示了老伍迪暮年的激情跟乡愁,令他有勇气蹑足离开纽约曼哈顿的摩天楼阵,横渡大西洋前往欧洲,先搞出个《赛点》、《独家新闻》跟《卡珊德拉之梦》的“伦敦三部曲”,而这一次,更挥师地中海,将镜头对准了西班牙,冶艳无比的巴塞罗那。
完全是个女人故事——两个姑娘去巴塞罗那消夏,一番艳遇、折腾、理智与激情的攻守过后,夏末回美国,挥一挥衣袖,无爱一身轻。
抛开“罪与罚”命题的伍迪•艾伦突然变得很柔和,也没有那么神经质。
整部电影呈现出温暖的质感,镜头里橙黄的光影,那是属于巴塞罗那的日色与情欲之光。
至于两个美国姑娘,时下常有所谓“干女”跟“润女”之分,此处不妨借来一用。
分野一目了然,同时面对西班牙画家胡安直白坦荡的性邀请,黑发的维琪态度抵触言辞尖刻,“干女”无疑;而金发的克莉丝汀娜则表现得十分欣然,立刻放软身段调情,一派资深“润女”风范,倘不是她随后海鲜吃坏了肚子,哪里还有胡安跟维琪阴差阳错成其好事的机会?
在我看来,《午夜巴塞罗那》是老伍迪讲给我们的关于理智与激情的寓言,所以一众出场人物都典型得很,鲜明几近符号化。
胡安坚信“生命那么短,又无聊,还很痛苦,为什么不来点有趣的?
”他的诗人父亲持续地厌恶这个世界,因为“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之后,人们还是学不会如何去爱。
”胡安的前妻爱莲娜认为无法实现的爱才浪漫。
而维琪习惯为每一件事情推导出前因后果,克莉丝汀娜则从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平凡如你我,哪儿能那么绝对,不过是性情中有一点维琪,有一点克莉丝汀娜,极其偶尔闪现出爱莲娜,略有些老诗人的厌世,却也时不时做一下胡安罢了。
不过其实我想大说特说的,是佩内洛普•克鲁兹。
今次她以爱莲娜的角色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表演端地好得没话讲,简直光焰万丈。
老实说斯嘉丽•约翰逊算是够令人血脉贲张的了,可是克鲁兹一出场,前者的魅惑力也只有偃旗息鼓的份儿。
尤其当她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斯嘉丽明显就淡下去,只剩影子,好比一个人吃了朝天椒正辣得直扇舌头,又怎么尝得出蜜桃的滋味呢?
真是怪,当年克鲁兹跟随阿汤哥出没各大星光熠熠的派对,见诸报端时也没觉她有这么耀眼,怎么她一说起母语来竟可以艳成这样?
片中的爱莲娜完全是卡门的当代版本,危险,清脆,爱起来极其斩截,不畏断裂。
有一场戏最好看,是她、胡安、克莉丝汀娜三个人一起吃早餐,说着说着,爱莲娜跟胡安吵起来,白裙,素颜,黑发又长又乱,站在树荫下点烟,语速快,配合手势,林中女妖般充满蛊惑力。
佩内洛普的表演之准确有力,令我们完全信服了,跟这样高纯度的女人相爱,是不可能达致平衡状态的。
所以说,对典型的奥斯卡级别的表演方式产生了审美疲劳的观众,其实不妨看一看佩内洛普•克鲁兹。
西班牙盛产情歌、弗拉明戈舞、斗牛士和疯劲儿十足的艺术家。
我猜,这么多年老伍迪一定是让美国的保守和物质文化弄得很疲倦,需要一些拉丁血统的灌注,所以选择了巴塞罗那去放纵,狂拍高迪的建筑,并且肆无忌惮地讨论激情。
不然怎样?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男人,知识分子,话痨,能做得动的也就是这些了。
2009-2-22
电影本身很不错,人都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没有真正对于自身心灵的“一切完美”存在,只是看人自己的权衡取舍,是要做不愿意放弃现有一切的人,还是要做不断离开,不断找寻答案的人,还是要做为了所谓的爱不顾一切的人,都是自己的内心选择。
很喜欢伍迪艾伦的一点,就是他从不在他的电影里说教什么。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里有所收获,若有所悟,毕竟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比强硬灌输的要受用的多。
我今年21岁,问我的朋友们。
很多人已经记不起自己的初恋了。
突然一切,都变得快了。
在这个所谓人生最灿烂的年华里,我有幸老了一次。
躺在床上,有时候会想念很多人,有时候又谁都想不起。
被曾经的朋友们叫出去,倾听着他们混乱的生活。
那些故事让人无所适从,你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对方。
因为你根本分不清她们在说的是一场恋爱,还是一次做爱。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会羡慕那些白发苍苍依然牵着手的老人们。
我们想分享同甘共苦后的甜蜜,却又不能挨过时间的考验。
曾经在这座城市,这个国家。
不存在所谓的爱情。
男女授受不亲,沾衣裸袖便为失节。
可突然有那么一天,爱情被歌颂了。
大家都去爱,可爱来爱去发现自己爱的不过是自由。
后来长大了,又去爱,发现这次爱的其实是自己。
就好像那些伟大的宫殿,一般人一辈子都不曾达到的地方。
突然有一天,那一扇扇红漆的大门打开了,门口站着一个美丽的售票员冲你微笑。
大家冲进去,想看看这个禁地,曾经神圣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
有些人看得明白,知道蓝天还是蓝天,这不过是个曾经的故事。
但是大部分人,兴奋异常。
冲着镜头挺起身子,鼓弄出僵硬的笑容,等待着眼前那个举着相机半蹲着的家伙喊一二三。
回到家后,拿出这张在朱红色大门前的照片,走街串巷,恨不得告诉所有人去过那里。
可你真正到达过那里了么?
你所作的一切究竟是为了告诉所有人,还是为了你自己?
男人总是忘不掉自己伤害过的女人,而女人却总忘不掉伤害自己的那个男人。
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伤害的双方永远不可能是你忘不掉的那个人。
女人被伤害,是因为“他”心里面有个永恒的愧疚。
而男人,却又永远无法抚平“她”心里曾经的那个创伤。
大家就这么交错着,哀怨着。
当你抹去从未停止的眼泪,愤怒着质问他:“这一切TMD是为了什么?
”他一定会冷静的毫无愧疚的告诉你这都是为了爱情。
有时候谈一场恋爱,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恋爱的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双方互相揣测,只要对方稍不如意,自己心里那个曾经的人就复活了。
你为对方付出着,他感动着。
就好像你做出一盘很难吃的炒菜,你问他:好吃吗?
他回给你一个微笑,说:太好吃了。
其实他觉得并不,而你也从他那个勉强的微笑里看出一切。
当你们之间毫无精彩可言的关系结束后,你后悔不已,觉得为了老天开的这个玩笑又是何苦对他那么好,对方不感动,自己心力交瘁还落得个骂名。
有时候,喜欢对方。
却不想着急表达。
希望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继续走下去。
当一切稳定了,再诉说这份感情。
以为两个人可以每天美好的像昨天一样,可突然有那么一天,你发现他开始向你说着另外一个人。
你很不开心,却又什么都不能说,因为你们毕竟只是朋友。
后来,你还没来得及表白,他就恋爱了。
开始渐渐的远离你。
你觉得自己好傻,自己珍惜的一切却不过是个梦。
谈一场恋爱太容易了,因为大家发现光自己爱着自己是不够的。
还需要别人的那份。
曾经一封送到战场上的信,流淌着你思念着他的那无数个日日夜夜。
而现在,你只要发一条彩信就可以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中午吃了什么。
科技让人和人的走的越来越近,近到你根本不用用心去记住对方的摸样,因为每天都可以看到。
可心和心那个网络,信号却越来越差了。
有那么一天,你爱累了。
你想安定下来过生活。
于是学着父母的样子,去相亲。
你或许会对每个都不满意,也或许每个都可以。
就这样,你结婚了。
像你曾经嘲笑的没有爱情的父母那样。
很多年过去了,他很好,你学会如何满足。
有天晚上,你刚到下班,他在做饭。
你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新闻联播。
后来你去洗碗,他把电视调到电视剧频道。
他看着电视,你在一旁为他削着苹果。
11点你们躺上了床。
你因为今天的言情剧,突然有些感动,开始拿出自己曾经在宫殿门前的那张照片给他看,讲着过去的一切,好像自己就是戏里的主角,自己都快都被自己感动的哭出来了。
而对方微微一笑,告诉你说:“这里,我早就去过了。
”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要什么,只是在拒绝当中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依稀知道自己是什么。
原本以为故事会围绕着金发厚唇的克里斯蒂娜和浪漫的画家安东尼奥之间展开,展现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然而伍迪·艾伦却并不打算给我们一个俗套的男女情爱故事,他要表达的是,在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多重情感纠葛当中,让我们去发现点东西。
这点东西是什么,不好说,有人仍然会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有点不齿的一男三女的情欲纠葛,有关欲望、嫉妒和自私。
也有人会认为克里斯蒂娜的浪漫情怀给她带来的一次美妙的巴塞罗那之旅,为生命涂抹了一笔瑰丽的色彩。
或者,我们从这痴缠的、略微有点混乱但不乏曼妙、浪漫和艳丽的感情关系中看到关于生命层次和灵感天分的那一点点体悟。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克里斯蒂娜浅金色卷发,白皙的皮肤,性感的红唇还有凹凸有致的身材,以及外放的性格,克里斯蒂娜是我们心中那个性感的自我投射。
她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拍照,不断地尝试,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就是那个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发生故事的主角。
我们的内心像一只被囚禁的小鸟,鸟笼上挂着黑色的布,悄悄藏在心底深处。
每个人都渴望揭开黑布,打开鸟笼的那一刻,像克里斯蒂娜一样以开放的姿态体验多彩的人生。
但是囿于种种现实,我们那个风骚的自我永远被囚禁在黑布下的鸟笼中。
克里斯蒂娜是伍迪·艾伦这个小老头用来调戏我们每一个良家妇女的一枚诱饵,他让我们为因为拥有那颗藏着掖着的风骚的文艺女青年的心而惭愧。
克里斯蒂娜永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她总是会在尝试后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如广大的我们,我们似乎需要钱、需要性、需要男人/女人、需要房子、需要工作等等,但是如果上帝用只一天的生命和上述所有一切做交换,我们会宁可什么都不要。
生命里没有什么是真正必需的,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试探和出走找寻借口。
克里斯蒂娜能够承受得起离弃的后果,她可以坦然地接受一段情爱关系,也可以在经历它之后率真地放手。
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美丽臆想,或者是可以回避。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必须要了结一段短暂的感情关系后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心态对待自我,对待生活。
而这正是重点所在,克里斯蒂娜向这段感情挥挥手,一段美丽的感情成为生命中一幅色泽饱满的油画,只是这是发生在她身上、投射在我们眼中的美丽画作,一旦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未必不成为自己的罹难和他人眼里的恐怖故事。
克里斯蒂娜的出口只有两个:一是像伊莲娜那样癫狂,在情感和爱欲中消耗、厮斗,一则是像薇琪那样将情欲封存,默默承受着内耗的撕咬。
疯狂的自我吞噬的倾向伊莲娜是一个天才,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女人,画家和天才,这三个词汇集中在一起便会导致癫狂。
伊莲娜的身上有着一种是十分强烈的毁灭力量,这在她第一次出现的影片中时便展现出来了。
她重新回到安东尼奥的生活中,尽管此时的前夫早已经和克里斯蒂娜同居了,可是她的出现却令人呼吸凝滞,克里斯蒂娜隐约地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直接,甚至有些霸道,但却无力亦无意去反抗。
这就是伊莲娜身上所具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安东尼奥无法忘掉这个女人,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性感尤物,更重要的是伊莲娜那种强大的母体力量像源源不断的泉水,给安东尼奥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冲击力。
伊莲娜神圣这种毁灭和重生是重合在一起的,对于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重生的力量能够驱动她身体里的创造力,使之像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断地吐露新芽、肆无忌惮地生长。
但是这种繁茂的生命会被另一种力量阻隔。
她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是建立在不断地摧毁和伤害基础上的,包括伤害自己。
每次和安东尼奥纠缠、厮打乃至持凶相向之时,亦是她对自己的情感插入匕首之际。
这样的女人天生就是爱欲和精神愉悦的对象,但在享受她的同时,也必须要承受她自爆式的伤害和摧毁。
虽然伊莲娜在片中显得情绪化严重,具有极强的伤害力,但是她依然迷人,尽管这样的迷人并不为多数人所能够承担。
她坦然地享受着和安东尼奥、克里斯蒂娜的三人情爱关系,她启发安东尼奥的创作灵感,她指导克里斯蒂娜的拍摄技巧,她亦从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不带有摧毁力的、和安东尼奥的健康的情爱。
可是最后克里斯蒂娜的退出使这样健康的三角关系坍塌了,她又回到了过去歇斯底里的自我吞噬的生活中去。
囚禁在内心的鸟儿薇琪是一个能获得许多人共鸣的角色。
这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女子,她没有克里斯蒂娜香甜的性感,没有伊莲娜令人窒息的力量,她却是许许多多女子的真实写照:努力辨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实现自己的目标,用寻常的理智和世俗的规则指导自己的生活。
然后却在意外中获得了一份愿为之抛诸一切的短暂欢爱。
和安东尼奥偶然擦出的火花让薇琪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内心也是有那么一只被囚禁的鸟儿的,原来自己也是渴望燃烧的激情的。
这是一种可怕的寓言。
那些现实生活中的芸芸女子,本来在世俗的密网下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并以这种循规蹈矩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为荣,却在偶然的一个疏漏之下窥视到网外的世界,窥到内心的虚空与斑斓。
她和安东尼奥的两次幽会颇具意味。
第一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对情欲遐思迩想的小窗,任由心绪飘飞、梦想环绕,并悄悄开始将梦境编织如现实。
而第二次,满心激动地赴约,在幽会中情欲澎湃,正待当时却遭遇痴狂伊莲娜的枪杀,遭遇枪走火而受伤。
这一切似乎具有了淡淡地讽刺和怜爱意味。
当她以为上帝为她准备了一场美丽的情爱盛宴时,却发现背后的千疮百孔以及自己的殚精竭虑。
一如每一个发现了自己内心被囚禁的鸟儿的我们。
西班牙很美。但这是一个让我不舒服的电影,充满情感的不安全因素。
不喜欢ScarlettJohansson 也不喜欢PenelopeCruz 但是不得不承认 Penelope很有魅力~~
奇怪的电影。不过让我知道了Gaudi这位伟大的建筑师。
有点晕了,看来我真的是没办法文艺了
西班牙情绪——更喜欢Vicky多一些,西班牙就是有这种魔力么?昏黄的街道,一种暴露在外的激情和欲望。
大爱 第一因为我叫cristina 第二因为我好朋友叫VICKY 第三因为我的dream city是Barcelona 第四因为老Woody Allen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女人代表了男人所喜欢三种类型,一个天真率性,一个成熟实在,一个奔放不羁。有个场景:就是那个诗人老头的屋子。旧旧的老屋,爬满了藤蔓植物,铁艺的阳台小花点缀,门前屋后布满了花卉,不是盆栽是直接种在地上,一个木头门,一条小道弯曲,院内有自家种的蔬菜,还有挂满枝头的花朵和果实。有一个高高的大树,树上挂着几个田园风格的灯。太美了
3P的顶尖和谐~~
继续是一部探讨三人行,来自巴塞罗那的风情和文化活力有毒药一样的诱惑力。旁白很重要,像读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在探讨女人。唉呀唉,只怕永远搞不懂。
本质上,伍迪艾伦段子式的故事跟彭浩翔是一个调调,他俩对爱情的态度也是一个调调。不过,伍迪艾伦比彭浩翔读过更多书,装逼也更文艺范儿,而且,故事结构更他妈的精巧。所以导演还是应该多读书,别让自己快中年了还只剩下点青春期过剩的荷尔蒙在电影里挥霍。
balabala的台词,神经质的girls,柔美的小调~~~~所有试图以语言描述生活的电影总能轻易俘虏我
伍迪艾伦拍多角关系并不好看。你说爱情是什么?他说爱情是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伍迪艾伦拍女性大多恶心矫情,拍男性大多浅薄自大。他讲笑话就还行//当演员颜值能影响我对作品的好感度的时候,说明作品只有人脸能评价了。斯嘉丽和男主我都不喜欢//伍迪艾伦脑子里的结构都是知识男性以及激情女性,真恶心,导演真恶心
性感又迷人的碎碎念使这五彩缤纷的日子,怎么看也看不完!PS: PenélopeCruz,浓烈有如炽热的火焰,由里到外的燃烧,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就这样尽情的燃烧……
就算是女人,也会好奇为啥两个女人明明爱上同一个男人却没把彼此掐死反而暧昧了起来?双性恋在本片中并不是讨论重点,女人、性和巴塞罗那,才是伍迪艾伦要唱的主旋律…生活总不能平淡的像一潭死水,有一天过一天,走到哪儿算哪儿…
尼玛这什么东西。。
真讨厌西班牙语 尤其是内个疯女人一说 格外聒噪
影片是对爱情的一次诙谐、充满智慧、独具匠心的冥想,里面包含了与爱有关的所有令人着迷的改变。伍迪·艾伦赋予影片一种自然、流水行云般的活力和生命力,故事处处浸透着有如阳光普照般的光彩,让人信心备增,永不会畏缩。本片是伍迪·艾伦赠予西班牙最著名的城市巴塞罗那的一件情人礼物。
据说养眼撒~ what the fuck have we done in the name of love. 不喜欢这电影,我不文艺,但我喜欢美女。在一个存在着cruz的世界,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johansson?
呵呵 伍迪艾倫城市系列中最愛情也最隨意的一部。這裡面的三個女子,你最喜歡哪一個呢?你又最像哪一個呢?嘿嘿....
一个画家和三个女人乱搞的故事。神经质艺术家的前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性开放者,传统守旧的已订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