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还有美国1957年的原版。
不过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有些地方是俄罗斯民族化的。
提示一些小细节:“犹太人”,一个陪审员(忘名字了,经常演苏联卫国战争的军官)在指责第二个“变节”者时说,这是犹太人的逻辑。。。
没有所谓的半个犹太人。
知道那段历史的基本就能发现,这折射的是俄罗斯内部的民族问题,话说当时纳粹和斯大林时期哪里都不能待,西边是希特勒的集中营,东边是苏联的,只能跨洋往美国跑。
问题是为什么当时这么大的反犹激情(而且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民间是有憎恶犹太人的情绪的。。。
话说那半个犹太人(演员)转身就搞笑地模仿起瘾君子,只是为了刺激那个弟弟吸毒而死的医生。。。
比如那个被叙述出来的因为老虎机变成恐怖分子的某人的叔叔,比如第一个物理研究员,看过俄罗斯小说的人不会陌生,人是怎么从单纯的纯洁堕落的,当然这里没提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上帝的拯救,那个侄子用宽容来代替上帝了。
于是一个警察局长和一个恐怖分子痛饮了一番伏特加,推心置腹一番了以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典型的俄罗斯情节。
再看看那个墓地商人,那个用骗来的钱做慈善然后能心安理得的人,恰恰是他最先发现了可能潜在的“阴谋论”(为什么,因为他很熟悉这里头的利益矛盾,换言之,如果换作是他,说不定也会干出这种事情来);以及那个醒悟到后妻对自己的儿子施行软暴力的父亲(那个开始坚持正义审判的人),提到他那个只会微笑、道歉的儿子却偷偷把他的皮带做成上吊的套圈时,那种俄罗斯人的性情跃然而显了。
美国的孩子是不会如此的。
最后是那个老艺术家的点睛之笔、那个车臣孩子的回忆,以及大家在知道了即使判决无罪后,孩子所要面对的是比他强大得多的恶势力。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以物理研究员为首大家纷纷开始推搪,是啊,我们救了他,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帮他找出凶手报仇。
看到这一刻,人心冷淡了么?
别急,最后他是怎么放生那只室内的小鸟的?
不再依靠上帝,也没有放大所谓的法律正义的神话,而是:怎么走,由你自己决定。
又是这个“自己”,或许这个口头禅对今天中国的我们也不陌生了。
前一天看了原版的十二怒汉,确实比不上原版。
最好两部不要一起看,也不要有对比的心态。
这一部是十二怒汉俄国版的扩写,不再以刻画疑罪从无的司法公正为主旨,而是以小见大地刻画俄国的社会百态并揭示司法程序在复杂冲突的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倾轧。
因此十二位陪审员的性格刻画由原版的8号陪审员的领袖视角更多转为了群像刻画。
问题在于陪审员们各自讲故事的推进显得生硬枯燥,折射社会的野心反而使各位陪审员的个人性格得不到鲜明的展现,看完原版观众已经大致了解十二人的性格,看这一部却没有,连十二人的容器都没能够彻底使用。
这一点上甚至比不过中国版的十二公民。
不过人与人的矛盾混乱倒是令人映像深刻。
此外许多陪审员改票的处理也比不上原版清晰精炼。
加的一小时时长有一部分用于案件自身的蒙太奇刻画,另一部分则用于画蛇添足。
本篇最后出现的反转却处理得挺好。
8的坚决和智慧原来有一部分分给了1;进退两难的命运和揪心;最后十二人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消耗在这个案子上的推诿一下子将十二人讨论追寻的善意和希冀坠到实地,也将读者的思索从陪审团移至更为遥远的其他司法程序和冷酷的社会现实。
此外有很多隐喻是隐晦得恰到好处的。
双层的牢房其实比很多地方更暖和与1所说的牢房里更安全;1自己提出作为12中的主持者暗示了他军人的责任感和负愧感;鸟儿飞出体育馆之后面临的将是凛冽寒冬里的自由……镜头的处理也挺好的。
7分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Sidney Lumet的《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
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尺。
159分的片长,却丝毫不觉得漫长。
摘录了一些喜欢的影评 正面评价(人性与俄罗斯的大社会背景) 负面评价(案件逻辑与法律判决)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十二怒汉》,当时想看一下豆瓣的top片单,结果没注意年份,错看了这部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当然我也非常喜欢这个版本。
几个版本的十二怒汉其实节奏点都差不多,这部电影也一样,我就说一说我认为比较出彩的地方。
故事设定为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的俄罗斯军官养父,电影中融入了大量关于俄罗斯本土有关社会问题、政治内容和种族主义的讨论。
这部电影采用了双线叙述,一边是十二人的审判,一边是车臣男孩儿的视角。
和我之后看过的几个版本对比,这部电影的镜头和音乐设计都更加“急迫”,更有感染力。
同时相比于最原始版本的逼仄小屋内,该片把“审判”的地点放在了体育馆中,台词和演绎更具冲突性,更加吸引人。
再一个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部电影最后的反转。
陪审团主持人在大家的意见统一后,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观点:他认为孩子暂且待在监狱里最安全,他们可以事后抓到真凶再为孩子翻案。
在场的大家谁都不想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做到如此地步,还他清白也便能让自己心安。
最后孩子无罪释放,主持人领养了他。
我其实很喜欢这部电影,他的人物塑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主要归功于演员的演技,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退伍军人,他的演技确实是粗犷里带着细腻的东西。
十二怒汉的审判,不仅是对孩子的审判,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改编自1957年吕美特执导的好莱坞同名经典电影,故事背景被移置到俄罗斯。
一名车臣少年被指控弑父,经过12人陪审团一次次的辩论,对案情证言证物重新审视、模拟之后,最终法庭撤销指控、无罪释放。
俄版《12怒汉》的改编和移植相当成功,苏联解体的隐痛、车臣问题造成的民族分裂、陪审员闭关讨论案件时那破旧衰落的学校,都构成一幕巨大的社会背景。
结局改得也好。
影片展现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民族性和现实忧虑。
演员的表演耐看,全程在线,张力十足。
比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感觉要好。
整部电影起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应该是要看美版的《十二怒汉》,却误打误撞跑进了俄罗斯版本的。
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片子一直被诟病说“冗杂、掺杂了太多个人故事而缺乏推理”。
(这样的声音多是出现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后来展开推理了,不再是讲故事了,所以观众们的怒气逐渐被平息下来) 但是我要提的是什么呢?
恰恰相反,我要表扬这种“讲故事”的设置结构。
用“每个人的亲身故事作为案件的连结展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方式。
首先它代表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他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他的生活经验去判断这个世界”。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陪审团成员根据“杀人少年”的案件进而联想到与自身有关的故事,他们会那样坚定地投票说“少年无罪”吗?
未必。
正是因为他们用个人经验去代入其中,他们感同身受,所以才同情少年,所以才愿意把真相查出来,才愿意耗费时间来层层推理。
说到底人都是为己的,只有当一件事牵扯到他们自身的感受,刀割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痛。
否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是人性。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观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
在最后大家都认为少年无罪的时候,主持人要求大家帮助少年,人人都陷入了沉默,开始找理由推脱。
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吗?
人性使然,再高尚的人也是如此。
其次,这种“讲故事”的结构,虽然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到艰难晦涩,难以理解。
但其实这样的结构更加容易产生丰厚的解读义。
每位成员都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形成了一幅幅图画,而请注意,电影中并没有给这些图画下定义,或者是蹦出什么大道理来解释这些故事。
很简单,这阐释的空间就是留给观众的。
由此,整部电影更显得意味深长,因为陪审团成员的故事其实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那么这就会大大地拓宽电影的厚度。
而一部电影里,可被阐释的空间一旦变多,它就会变得耐人寻味,甚至值得二刷三刷细细体会。
为什么值得细细体会呢?
因为我觉得每一位成员的故事都像是一幅极其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且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画面一:一位警察局长,面对一位看起来“极端的残暴的,持枪的危险分子”,所做的举动竟然是赤手空拳地走进去面对危险分子。
最后两个人坐下来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抱头痛哭。
而这位危险分子之所以走上极端的道路,竟然只是因为他在老虎机上输了钱。
画面二:一位墓地主任,靠耍花招把死人的尸体堆在一起,欺骗死者家属来赚钱。
赚到的钱,他买了一块极其昂贵的劳力士。
他靠这些不义之财变得很富裕。
可是这样的人,却也是为数不多的捐钱建造学校、帮助弱势群体的人。
画面三:一位物理专家,曾经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日夜酗酒,打人,试图自杀,发疯。
在那辆仿佛开往他人生的生命终点的列车上,人人都把脸扭开,漠视着他的发疯。
只有一个女人对她年幼的女儿说:“那个叔叔没有发疯,他只是很伤心。
”至此,物理学家被那句话拯救了。
哪一个画面单拎出来不是震撼人心的画面?
你觉得自己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
这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啊!
多个画面堆叠在一起,接二连三地通过人物的叙述展现给观众看,让观众在这些画面中仔细思索背后的韵味,产生巨大的心灵效果。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文学”的。
文学就是这样,它让人去补充文字背后的无限内容,它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
更重要的是,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所以我们说人文人文就是如此。
什么是关于“人”的文学?
什么是关于“人”的电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就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
全片下来,你说它是在讨论一个案件,讨论公理,讨论法律?
不,我觉得它的焦点更偏向于讨论“人性”。
(当然也包括俄罗斯背后的历史,但因为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多赘述) 正因为它的落脚点是在“人性”,所以它才拍得和其他版本不一样。
它都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1.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跟着别人下结论,对万事万物都不深入加以思索。
而不深入思索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会带来影片开头物理专家说的那句话:“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是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啊。
” 一个人的生与死就在陪审团12位成员的一念之间。
他们如果不加以思索就下结论说“少年有罪”,那么这一念之间,赔进去的是少年的清白和他的整个人生。
这更深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呢?
不是少年的生死。
而是漠然。
不假思索的后果,其实带来的是人性袖手旁观的漠然,是这样一种漠然的延续。
何为漠然?
就是对他人命运毫不关心。
是在物理专家在火车上发疯时,人人都把脸扭过去,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是漠然。
是旁人不了解极端危险分子的过往,试图一枪把他杀死,直接判断他就是“有罪的”,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白衣男人(执意判决少年有罪的司机)用球去砸一个男人,然后哈哈大笑,那个男人反问他,“你为什么笑得出来”,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成员们着急着要赶往做自己的事情,想要少年的案子快快结束,也没人愿意继续收养少年,这还是漠然。
可是有没有想过,哪怕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是不漠然的,他只要稍微关心一下他人的命运,可能就在无意间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部片子就是在聚焦人性,让我们不要去漠然。
除此以外,它还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它还问了我们: 2.人性是复杂的,你该怎样去裁定善恶?
你该怎么用法律去惩恶扬善?
我们用什么依据去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
这太难了。
这才是亘古的问题啊。
我们当今社会里,有劳荣枝法子英这种歹徒,身负命案,杀人劫财,这是恶吧?
但如果有一个人杀了人,是因为那个人罪有应得(曾为虐奸儿童的罪人,但苦于无证据把他抓起来),那么这个杀了人的人,是在宣扬自己心中的正义,这算恶还是善?
3.当我们做出所谓善恶的判断后,我们怎么对那个人负责?
如果少年出狱后就会被杀死,那么他应不应该被留在监狱里,只是为了保护他?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决定,看似是好的,会不会却导致了“好心办坏事”?
种种问题,电影都提出来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丰厚度是非常惊人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解读出很多东西,这是我喜爱它的原因所在。
电影片尾也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它说: “法律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唯有依赖于更广大的宽容和慈悲。
” 我认为法律能在一定程度判决人的善恶,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法律绝对难以成为完全解读人性的一套工具,它只能不断不断地被完善。
法律是“理”,而人是有“情”的,是以,如何结合情与理做出相对而言公正的判断,就成为了千古难题。
所幸,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的纪伯伦诗歌《罪与罚》中的一个句子结尾: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 “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在做出裁决之前,需深深地知道,人性的罪与恶是与生俱来藏在骨头里的,你要理解人性的复杂,就不能单纯用黑与白去判定。
诚然,理解邪恶并不意味着你要宽恕那些罪大恶极。
只是,常怀有悲悯之心,不再漠然,才能使人身上拥有接近神的光辉。
而善与神性,恰恰能疗愈最卑劣的恶。
理解,有时候比审判与制裁更有力量。
先看了这部,再看了原版。。
原版中有句话:“合理怀疑,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 让我颤抖啊……-- 这部加了很多俄国国情进去。
剧中人物丰满了很多。
有了各自的职业和故事。
而正是因为各自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性的方面来认为罪犯无罪,而非“合理怀疑”。
情节拖沓了很多,没有原版紧凑。
而且那几个人的故事也难以引起我的共鸣。
那个计票的人最后欲言又止的演技真是棒,还以为他会说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然后逆转,全体认为有罪,然后end。
这就牛逼了。
可惜憋回去了。。。
我能说脏话吗?!
-- 这一版本中,那个计票的老头在最后一次投票时,说:那个管子在待了40年,还会再用40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来这里断案,商量,轮流发言,就这些。
可事情还是一成不变。
40年是指他们的司法制度?
还是指1957年的原版电影?
应该判无罪,但出狱后被杀死的概率很大。
如判有罪,至少能活,而且还有机会翻案。
明显有罪判定对被告有利。
俄国佬翻拍老美的经典,但又想比老美的“合理怀疑”更牛一点。
于是有了些心灵鸡汤的小故事,有了一些有浅显寓意的小场景,最后还让那个可能是凶手的车臣崽子再被俄罗斯人收养一次。。。
到结尾生怕你还看不懂俄国的优越,俄国人的人性的善良高尚。
再给出一段字幕: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谁更牛逼?
谁落了下层?
-- 原版九十多分钟,这部两小时三十分还多……加了回忆、战争场面、歌舞、功夫(高加索刀法)、心灵鸡汤、文艺、小清新。。。
这是要闹哪样…… 你看豆瓣类型介绍里是怎么分类这两部电影的……-- 六十多年前,十几个演员,几个场景。
就拍成了一部经典电影。
对设备环境要求极低,甚至直接就可以改成话剧。
俄罗斯在2007年翻拍了!
效果也不错。
而我们。。。
想翻拍也不能!
并不了解俄罗斯车臣战争的历史,只能从我主观的角度来阐释这部影片让我产生的思考。
之前看过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再看《十二怒汉》,不自觉就会做一些对比。
而更多也是在思考影片最后的一句话: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单线叙事,整个重点过程只发生在模拟的陪审员讨论室中,至多有着到洗手间的场景转换。
但是俄罗斯版双线叙事,陪审讨论场景和被告等待场景以及被告早年经历、战争场面的插叙,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个案件的背景。
中国版《十二公民》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分析,推翻了所有的证据证词,成功证明了少年的无罪,而俄罗斯版不仅证明了少年的无罪,更推理出了真凶及其动机,以及更为深刻的被告之所以成为被告的原因:利益集团的刻意引导,女人愚蠢残忍的嫉妒。
而最后更是做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作为陪审团,责任是否能够仅限在庭内。
大家做出了无罪的判决,欢欣鼓舞,为自己帮助一个无辜孩子洗脱嫌疑,也是为终于完成任务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但是主持人提到孩子以后的事情,“在监狱里能活得更久”,法律确实只能停留在案件本身,人有罪还是无罪,但人性使他们考虑得更多,考虑被判有罪或无罪后的被告命运。
有很多事情,法律是无法顾及的。
确实,人只是人,不是上帝。
乌玛很幸运,遇到一个愿意为他以后的命运考虑并且愿意与他的生命从此深刻交融在一起的人。
但大多数人,能做的也只是判断正误,而正误之后的事情,就无心无力了。
人只是人,不是上帝,不是神,法官如此,律师如此,陪审员也是如此。
确实,“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
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以天下为己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苦楚,都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有自己的爱憎欲。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永恒追求这样的客观正确。
仁慈不是不可以高于法律,而是不能。
因为仁慈太过主观。
作为陪审团,你只负责发现真相,真相永远不可以被否定、被掩盖,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在大多数人都无能为力的时候,遵从法律,才是最高的仁慈。
至少你给了他选择的机会。
“就像这样,想飞就飞走吧,海岸空旷,想留就留下吧,但是,你要自己决定,别人不会帮你决定。
”体育馆内是温暖安宁,体育馆外是寒冬飞雪。
就像乌玛,留在监狱内会安全,被释放,面对的是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社会。
小鸟义无反顾地飞了出去,就像乌玛还是得到了释放。
这样的时代,好处在于,让你自己决定。
虽然冷酷,但有时候,冷酷是最高的仁慈。
天地至善至仁,在冷眼旁观。
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焉知我们关注的主角,他自己能否改变。
我们非神,不能包办一切。
我们只负责捍卫真相便好,结果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而对周围的人, 首先大概不必有太高的要求,人性、道德是一点点积累提升的。
至少,愿意去洗清冤屈捍卫真相,已经是迈出了仁慈的第一步了。
12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与人生阅历,对同一事件认知产生不断的思维冲突,大家都在陈述与假设,聆听与思辨。
试举一位看似硬汉的男性为例,从一开始便不断催促众人达成统一态度,完成投票流程,直至二时十分,期间态度强硬,否定众人,直到自己讲述个人经历,神情与语言发生了改变,改变了自己的投票结果。
但最后的陪审团主持人却一反常态,在11票无罪时投出了自己有罪的一票,以职业经历指出众人忽视的细节,不能仅以自身情感波动产生的怜悯来投出那没有法学专业知识只有朴素价值观而判断有罪无罪的那一票。
众人皆认为自己揭露了真相,岂可知除非能够回到过去目击案发现场,否则一切只能以在案证据来倒推发生了什么。
陪审团主持人也知道那位孩子是无辜的,知道所谓的真相,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原话:“他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有罪被投入监狱反而成为了保护他的方式。
再次寻找一个真相往往会伤害得到前一个真相的人。
最终陪审团主持人提出了最大限度契合众人态度与保护孩子的方法,随之有人提出质疑:谁来负责该方法的实施?
陪审团主持人提出众人负责,众人又预推辞,有人强调完成陪审团任务即可,强烈要求散会!
从一开始的有罪向无罪的态度的转变,是为了保护那位孩子;到最后的无罪向有罪的态度转变,也是为了保护那位孩子。
影片最后一位男士打开了窗户,室外的雪花飘了进来,灯不断转动,因投篮卡住的篮球也掉了下来,男士找到了自己的东西,对被困室内的鸟儿低吟道: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一切要自己决定。
影片结语:法律之所以长治久安,唯有依赖更广大的宽容与慈悲。
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
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
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
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
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
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
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打5星是因为没有4星半可选,啰嗦了点文艺了点,激发每位陪审员情绪的手法略显不自然。但是,你还指望看到什么呢——如果仁慈大于法律(当然历史上任何一个版本的12怒汉都有五星素质)
冗长、拖沓,不如老版。片子的主题也从程序正义倾斜为人性关怀。
经验论的完胜
没看完,一个场景。。。
冗长 拖沓,我真不想用王大妈的那个脚。
最后那一段是狗尾续貂。淡化了原版主题。
和原作相差甚远,长的鸡肋,张力不足,拖沓有余
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可惜了可惜了。结局是个好结局,比1957年版的有点创新。
到底是谁杀的啊?没看懂,陈果老师推荐这片子是为什么来着?晕....
看不下去,十分钟弃
“律法是一个开始,但当那更高的、慈爱的律法被抛弃之后,我们要怎么办?”
别人都在自省,我们却在自欺欺人!
导演有点太浪漫主义
现实的关怀。
妈的个比 导演你就不能把电影缩一缩 那么长 好多还是废话 浪费我2个小时
找机会看57年的那个版本。 让我思考很多很多。其实电影史上好的剧本也不甚多, 这本应该算其中的一个,是一个谁拍谁拿奖的本子。
别人帮不了你。
爹不行了=_=尽力了一个半小时 实在是看不下去 一方面是语言听不懂 前一个小时看睡着了三次 第二个是太冗长繁杂 人物又很少特写 我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 多人讨论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远景 我更弄不清谁是谁了 结尾再有意义也没意义了……根本忍不到那里吃彩蛋
需要好的字幕
搞得像集体告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