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后的声音——秋瑾与王廷钧 作者:武才人 她的所有传世照片里,那张手持短剑的最常见。
她的相貌原本极为端庄秀丽,却因为眉宇间和剑锋透出的凛冽寒气,令人不敢久视。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难以想象女人也可以写出如此豪迈的诗篇。
可她不是普通女人,她是鉴湖女侠秋瑾。
她也曾有过很女儿气的名字。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
这些汉字温存灵秀,读起来和琼瑶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般可人。
只是后来,她决心“一定要胜过男人……我要让男人屈服.……要做出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改名秋瑾,号竞雄。
这是一个令人一见难忘的女子,最早是在中学课本里读到她的诗和她的事迹。
曾想过,她一定是饱受封建家庭和男人欺凌,于是奋起反抗。
有时候,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来自大多数人的想象。
这差距,颇值得人再三玩味。
她出身于仕宦之家, 自幼便天资聪颖,才气过人。
“幼与兄妹同读家塾, 天资颖慧, 过目成诵……及笄以后, 渐习女红, 尤善刺绣。
”“读书通大义, 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
” “一湾流水无情甚, 不送愁情送落红” “陌上烟轻莺边语, 廉前香暖燕双飞” “窗外草如烟, 幽闺懒卷廉”——这些,是她早期的诗句。
无非是些莺飞草长,闺情春怨的句子。
虽说她自幼便喜爱骑马和剑术,但从这些诗句看得出来,少女时期的她也曾多情善感,有一颗细腻缠绵的心肠。
到了出嫁年纪,秋瑾被父母许配给富绅之子王廷钧。
她所嫁的那个小她四岁的丈夫,毕业于岳麓书院,相貌清俊,性格温文。
有记载说他:“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
虽然王廷钧才气不及秋瑾,但也不是一些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目不识丁,算得上是个知书识礼的富家公子。
而且在出阁之初,秋瑾和丈夫公婆的关系也比较和睦。
接下来的几年里,秋瑾陆续为王家添了一子一女。
与丈夫真正的背道而驰同床异梦,是从她来到北京之后开始的。
1903年,王廷钧通过与曾国藩家的亲戚关系,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
秋瑾和丈夫一起到了北京之后,结交了不少有进步思想的朋友,眼界也渐渐开阔起来。
凑巧的是,她在北京的住处又恰好同一位颇负文名的才女吴芝瑛为邻。
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她们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很深的造诣,思想又都倾向革新,向往着当时传入中国的种种新事物,于是结拜为姐妹。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境界不断提高。
于是,她和思想保守,热衷仕途的丈夫王廷钧逐渐拉开了差距。
从一些记载可以看出,虽说王廷钧是个比较守旧的男人,但他并没有像那些封建专制的丈夫一样,对妻子的言行严加约束,秋瑾在与人交往上,一直较为自由。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大的冲突,缘于秋瑾在中秋夜时着男装去看戏。
据说,王廷钧为此事动手打了秋瑾。
对他来说,他毕竟是个京官,妻子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不少人当面背后指指点点,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而当秋瑾负气出走数日后,他不仅让朋友去再三相劝,最后还是乖乖地亲自上门赔礼道歉,将她接了回来。
他对秋瑾,其实是算得上忍耐迁让的。
也许是想试图和她更为接近,他也曾研习过洋文。
而秋瑾对这个才气不够思想陈旧的丈夫仍不满意。
秋瑾在北京结识了一位日本妇女,她就是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
秋瑾曾对她说,她不喜欢、甚至厌倦了丈夫的温文善良,不满足“太和睦了”的家庭氛围, 却又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我对这种和睦总觉得有所不满,甚至有厌倦的情绪,我希望我丈夫强暴一些,强暴地压迫我,这样我才能鼓起勇气来和男人抗争。
” 对于王廷钧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大的悲哀。
当一个人不爱你,连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服部繁子在她的回忆录里说,秋瑾曾对她一再表示: “我坚决要干那种让男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尽管服部繁子告诉她“女子生来决不比男子差, 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穿了男子的服装, 但身体是换不了的, 女子到哪里也是个女子, 要毫不自卑地、堂堂正正地活着, 才能使男人敬慕……你硬要战胜男子, 反而表现出你软弱的本性。
”其实两性之间,永远不存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回事,需要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尊重。
但这些观点,秋瑾很难理解, 也不接受。
关于秋瑾去日本留学一事,王廷钧当初是极力反对的。
有人抓住这点大肆抨击,称他为清廷走狗等等。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想想,王廷钧是朝廷命官,妻子留下年幼的孩子远赴日本,还可能参与反抗清廷的革命活动,一则从夫妻情分上难以割舍,二则唯恐招祸于家,要他慨然应允,才称得上是咄咄怪事。
王廷钧为了不让秋瑾出国,抽出时间来陪秋瑾逛街,看戏,购买她喜欢的字画文物等,但是这一切却挽留不住秋瑾的心。
而到最后,见秋瑾决心已定,这个男人因对妻子出远门不放心,还反而还去服部繁子处求情,让她做秋瑾去日本的“引路人”。
他对服部繁子说:“假如您不肯带她去,我妻将不知如何痛苦了。
尽管我们有两个孩子,我还是请求您带她去吧!
” 有人说,假如王廷钧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和妻子比翼齐飞,也许就能挽救这段婚姻。
而他真这么做了,他就不是王廷钧,而是谭嗣同。
只是这个世上,勇士永远只是我们中间的极少数。
她是要兴风布雨的蛟龙,而他只是喜爱偏安一隅的锦鲤;她是想翱翔天际的鲲鹏,而他只是枝头上安静的小山雀;她是众人眼中的铿锵玫瑰,而他只是玫瑰脚下的一株无名野草。
谁都可以看到他们之间那巨大的悬殊。
于是有人说,他应当感谢秋瑾。
如果不是因为他那令举世皆惊的妻子,那他在历史上永远籍籍无名。
但实际上他们忘了,就算他只是根野草,他也需要雨露的滋养。
也许他要的并不是什么青史留名,他要的,不过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儿女绕膝,还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
他似乎没什么大错。
错的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
据史料说:秋瑾死后,王廷钧遭大故,奉汤药数月,哀伤过度,体渐消瘦……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看到太多对这个男人的指责,而实际上,他才是长期受到命运戏弄的那个人。
他若娶的不是秋瑾这种世间少有的侠女奇才,或许他这辈子会幸福得多。
秋瑾常年与他分离,对他的感情趋近于零,他却坚持不肯放弃这段婚姻,也一直没有纳妾。
这在男人三妻四妾十分正常的当时,已算十分难得。
就是放在今时今日,他当年所为秋瑾做的,今天恐怕也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
身不得,男儿列。
心更比,男儿烈!
秋瑾的传世照片里,有不少男装的图片。
她相貌的柔美和她行为的刚烈成反比。
如果从来她就是一个男人,也许,她自身的痛苦会少些。
或者说,留给他人的痛苦也会少些。
她和王廷钧育有一子一女。
只是,从她的所有诗句里都看不到母爱的半点痕迹。
而在她东渡日本之后传世至今的书信里,也未曾看到她对他们提及一字。
据1935年《湘乡史地常识》记载,民国24年,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
王廷钧的父亲见儿媳突然回家,以为她是回心转意了,大喜过望,于是热情接待。
秋瑾说自己想办学,但缺少经费。
为了让儿子能和秋瑾破镜重圆,王廷钧的父亲拿出一笔钱来送给秋瑾。
几天之后,秋瑾改男装乘机从王家溜走,并迅速返回了上海。
秋瑾回王家要钱的事情并不止这一次。
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
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
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
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
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
1907年,秋瑾在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暗中策划武装起义,事败被捕。
于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轩亭口。
她死了。
为了她心目中的理想和大义而身首异处。
有人目睹过那残忍的行刑现场——从人群的缝隙里看过去,有一个女子躺在血地里。
人显得很瘦小。
她的一生,除了生育了两个孩子,她几乎是按一个男人的生活方式在活着。
有人会认为,死最终是成全了她。
可是我,竟然只感到悲凉。
刀和酒,其实原本就不是属于女人的东西。
而她佩倭刀善豪饮,身着男装改名竞雄,也许,她的理想就是男人的理想。
而历史,依然是男人书写的历史。
秋瑾死后,她的兄弟摄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
先是由善堂收敛,草草下葬(葬于府山之麓),然后被挖出来装殓好寄放在“严家潭丙舍”。
后由吴芝瑛徐自华将她葬于西湖边不久,却因清政府要平坟,只好又将其遗骨挖出来放回严家潭。
这时王家却挺身而出,以其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人远赴绍兴,冒着风险将秋瑾的灵柩接回了湖南韶山,与王廷钧合葬。
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秋瑾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
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全部由王家所出。
秋瑾对王家,不是没有过伤害。
而王家对秋瑾,可谓仁至义尽。
直到今天,一些作家或影视编剧不惜将王廷钧妖魔化,让他的形象描写得极尽龌龊丑陋,以此来衬托女侠的光辉形象。
虽引起王家人和秋瑾后人的强烈愤慨,但王廷钧的反面角色已深入人心,王廷钧在泉下,估计也死不瞑目。
王廷钧在秋瑾就义之后不久死去。
失去父母的王灿芝八岁时几乎冻饿而死,王沅德则终生不为母亲写一个字。
那些完美的,高大的背影之后,有多少微弱的,郁郁而泣的声音。
可是,没有人听见。
如果不把本片看作人物传记片而是动作片来看,片子还是可以的,就像当年洪金宝导演的《一刀倾城》,袁世凯和谭嗣同也都成了功夫高手。
最起码几场动作戏还是有点港片动作片的味道的,尤其是最后杜宇航和熊欣欣的决战。
作为动作片,当然就不要再纠结于细节了,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传记片。
看动作的同时,能体会到革命烈士们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就可以了。
最打动我的镜头就是秋瑾第二次离家离开孩子时边走边哭的情景。
放着好日子不过而去干杀头的革命事业,的确不是一般妇女能做到的。
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的确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秋瑾千古!
读研时曾偶得《竞雄女侠秋瑾》一片,稍阅。
西湖旁的名人墓很多,秋瑾墓算是其中非常醒目的一座了,墓座上有秋瑾汉白玉立像,高近3米,左手叉腰,右手按剑,颇有巾帼英雄之气。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什么“女英雄”,但我敬畏“女英雄”,所以游孤山西泠时,也曾在这尊墓像前驻足良久,相比较那苏小小、武松之类的墓冢,这样的与我们相近的“革命人物”的丰碑才更使我觉得有瞻仰的价值。
一 这片子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开头将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掠影而过,重点放在贵福等缉捕秋瑾一段,之后于审讯处斩秋瑾一线的时间轴中,又穿插进秋瑾对过往之事的回忆,最后重头戏又落回到片头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的具体过程,做到头尾呼应。
其中打戏比较多,主要是头尾两场,熊欣欣先战秋瑾,再战徐锡麟(虽然时间上是反过来的),俨然大BOSS,大反派,但与一般剧所不同的是,这片是“邪”胜了“正”,反派打败主角,所以这片子弥漫的不是一种主旋律的“胜利感”,更多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肃杀与悲凉。
最后秋瑾洒血于轩亭口,旁边站着的是拿着馒头的路人,是否让人想到了鲁迅的《药》呢?
秋瑾等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在鲁迅笔下展现的却是异样的扭曲与变形,而片中的最后,也不是以革命的成功告慰烈士,使观众获得一丝心灵上的解脱,恰恰是代以秋瑾那与孩子们嬉戏的梦境。
我隐隐觉得这片虽然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应时物,但却并不是仅仅讴歌革命这么简单,其中的若干剧情设置,使人看到的不是革命的兴奋,反倒是,革命的“虚无”。
也许我们大可以不必对一部电影抱有太多的期望,但题材自身仍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这个“辛亥革命”尚被称为“不确定的遗产”的时代,对于为辛亥革命所捐躯的革命者的评价同样也将是“不确定”的。
对于我们这种专业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
”这是秋瑾对自己所进行的革命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分明地看到她所进行的是政治革命(起义),那么秋瑾如何从一位鼓吹男女平等的女权急先锋变成了一位革命党呢?
她到底是在进行前者的革命,还是后者的革命呢?
从剧情上说,秋瑾从小便有一颗”巾帼不让须眉“之心,拒绝缠足,习文练武,关心国事,自叹”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想做让男子都觉得吃惊的事。
但这种念头是驱使一位女性走上革命之路的理由吗?
似乎是,但似乎又不是。
徐锡麟劝诱秋瑾加入光复会一段,秋瑾对于自己政治革命决心的确认乃是以追述过去的一段经历而完成的,这段经历尤值得我们细细分析。
秋瑾之夫乃是湘潭有名的富商公子,走马斗犬堪称纨绔,且比秋瑾还小几岁,故而自比男子的秋瑾是看不起他的,在一番激烈争吵后,王廷钧捐官京城以示自己“不忘救国”。
他们一行人刚入京师就被众多难民所阻,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乞求施舍,秋瑾立即给了她们一个馒头,但随即引来更多的难民乞讨,这时突然一大队官兵出现,以暴力驱散难民,秋瑾看不过去与他们打成一团,正酣战时一位洋人开枪射击但随即被秋瑾制服,正当秋瑾怒斥洋人与官兵时,这位洋人的孩子在后面大喊“DON'T KILL MY FATHER!"秋瑾便不再作声,放他们走了。
日后秋瑾对这段经历的定义是:自己和孩子的温饱是不够的,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能得到温饱。
毫无疑问,在此,秋瑾并不是以渴望男女平权,而是以天下同福作为自己的革命诉求,真正促使其走上革命之路的,不是女性对男性的反抗(女权问题),而是女性(秋瑾)对女性(慈禧)的反抗(政治问题),所以我认为秋瑾在面对贵福所说的“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一句台词的真正表述应该是“是男女平权的革命,更是政治革命”。
但是片中过多地纠缠在秋瑾对“女权”的吹捧上,从而使得秋瑾真正的革命问题时隐时现,暧昧不清。
秋瑾想要成为一名男性(“像男子一样,有一颗强大的心”),这使得她成为反抗“封建礼法”的急先锋,但促使她真正变成革命的急先锋的,却是女人的特点。
以上的那段故事实际上突出的不是秋瑾男儿的品性,而恰恰是女性的特点即怜悯(关于这个特点请参看刘小枫的《普罗米修斯之罪》),这是一种高贵的品格。
秋瑾这样的女人,是能怜悯那些难民的高贵的女性,她们出于这样的善念,故而有这样的善行,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麻烦:如果她不给那位母亲馒头,就不会招来如许多的难民,而这些难民远远不是她一人她一家所能解救的,那么她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要救就应该救全部,否则她便不应该施救,而她个人恰恰是不能做到的。
这样的救助不再是她当年救助一位可怜的童养媳那样简单,她所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无限的“恶”。
我以为,秋瑾鼓吹女权,应该是建立在两个渴望上:一是自我解救的渴望,二是全部妇女解救的渴望,这两者的关系就恰如马克思对于犹太人问题所思考的那样:只有解救全部人,才能解救犹太人。
而想要实现妇女的解救,就必须更进一步,即解救所有的人!
既然是解救所有的人,那么它便不能只着眼于男女的这样一个层次上,而必须付诸于一个全面的政治问题的解决(由男女的平等转向人的平等)。
秋瑾是否真的理解了她所进行的政治革命的真谛呢?
还是她错误地仍然以为自己所从事的(政治)革命乃是一个男女平权的革命?
我们似乎并未能从电影中得到这个答案。
看过《竞雄女侠秋瑾》,最感慨的是终于能有部个人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了,最惊喜的是黄奕贡献的精彩演出,最惊艳的是秋瑾痛击清朝官兵时“武”动的长裙,最感动的是其身为一个女子,在那样的时期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诗表现历史人物,基本会从其性格、身世以及经历等基础条件入手,去刻画人物的一生。
秋瑾对于历史的意义之一在于她一生都在强调男女平等,男人的事女人也能干。
虽然那个时代女性还没有条件去做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等事,但是秋瑾却在那个时代写诗、习武去证明女人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
《竞雄女侠秋瑾》(以下简称《竞雄》)中,秋瑾所作的诗词也成为表现人物的一个亮点,看过的人会发现,影评并没有大段的摆出诗句去展现她在文化创作上的功绩,而是通过女邻居所拜读过的敬仰、李月宗教子所采用秋瑾的诗词来展现她对新文化上的贡献。
关于诗词,影片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秋瑾就义前忍痛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句正好照应了影片开场天色黑沉、冷风瑟瑟的环境,将一代女侠对国家的担忧展露无遗,也更为其就义增添更加悲怆的感情。
实既然是人物传记类型的影片,就一定要还原历史。
影片突出展现了秋瑾随夫王廷均进京、冲破礼教赴日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轩亭口就义等事件,其实这些事件逐一展现开来,基本就是秋瑾的一生。
邱礼涛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将故事打乱,在影片的开篇就引起观众兴趣,通过徐锡麟就义、秋瑾被捕、被逼招供等情节上加入秋瑾本人的回忆,逐步将秋瑾本人热血、侠义的爱国情感带出,既完成对女侠的塑造,也不会让观众产生观看流水账式影片的烦躁之情。
同时影片对其他历史人物的刻画也较为出色,杜宇航饰演的徐锡麟、黄秋生饰演的李宗岳以及徐天佑饰演的陈天华都能得到完整的还原,这些角色的饰演者也保证了一定的商业性,要么文武双全,要么具备个人的独特的气场,不难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影院。
而对于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的郑嘉颖如今可谓更具一定的票房号召力,《步步惊心》的八阿哥蹿红后,郑嘉颖的首部大银幕作品自然会受到粉丝的期待,而郑嘉颖对这个一代女侠背后男人的演绎也值得获肯定。
史如果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与《辛亥革命》等影片通过大量的明星扎堆效应来展现历史的做法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那么这次独写一人的《竞雄女侠秋瑾》可算是令人眼前一亮。
没有流水线的故事安排,没有PPT一样的情节交代,《竞雄》一片通过将镜头聚焦在秋瑾一人身上来表现革命者追求平等、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久违的做法令影片的主题脉络更加清晰,也使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显而易见。
历史固然重要,想让人记住历史也很重要,流水线式的叙事已经让观众麻木,甚至于只记得明星不记得历史。
《竞雄》聪明的一点就在于通过叙事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双管齐下使观众充分认识秋瑾,例如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哀凉诗词时,叙事采用在逼供中加入倒叙生平,表现上通过些许暴力,让观众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由来更加的“触目惊心”,而非简单的逼供后经过内心挣扎写出,可见制作者的用心。
弑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动作场面。
虽是主旋律,但影片在动作场面的设计上可谓下足了功夫,秋瑾被捕、徐锡麟就义等几场戏都称得上2011年中国银幕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戏。
这其中给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两场动作戏:一是秋瑾被捕前与熊欣欣的一段对打,身着西服的黄奕英姿飒爽,动作也一招一眼夺人眼球,与熊欣欣争夺点火工具的设置看的人惊心动魄,在眼花缭乱的动作戏中加入一个核心提起观众的兴趣;二是秋瑾陪伴丈夫进京时在路上痛击官兵,之前以飒爽男装示人的黄奕在这场戏中身着长裙,挥舞鞭子的同时裙子也一同飘舞,颇为养眼,但此场戏后,秋瑾就鲜有身着长裙的动作戏,稍有些许遗憾。
熟悉邱礼涛的观众想必都看过他的《狗咬狗》,《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和《军鸡》也足以见此导演的怪咖风格。
到了《竞雄女侠秋瑾》中,虽然个人风格要克制,但影片不是露出的软暴力也令人感觉新鲜。
秋瑾幼时的裹脚、哑女复生遭受铁链缠脚的虐待、审讯秋瑾时的夹手指,都是软暴力的体现,虽不血腥,但足以让观众体会影片中角色所受的苦痛,其做法还是很聪明的。
总而言之,《竞雄女侠秋瑾》的公映可以算是将红色主题与商业的又一次改良结合,重心落在一人,情感更为丰富,动作戏设计上的用心,也更提升了影片的商业气质。
《竞雄》不能说是完美的商业片,但邱礼涛将一些大胆的写实性的设定融入到主旋律当中,这种新鲜的做法值得肯定。
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故事总体来说比较扣人心玄,故事情节稍微单薄些!
电影从侧面也反应勒人的成长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假如秋谨没有一个进步开明的爹,我想秋谨绝不会成为秋谨!
《秋瑾》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国内影迷的反应如此平淡,让人可叹。
《钢的琴》在国外获得很多大奖,才引起国内影迷的一丝微动,实在是可悲啊。
如果是一些阿拉伯国家,信仰穆斯兰的女性,看完这部片子,必将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中,没有加入“爱情”元素,较之其他电影是很罕见的。
没有爱情照样可以把人物诠释的如此完整。
如果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一些剧本的台词,我觉得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将会更加宽泛,深入。
下面的这十句话,是让我记忆深刻的,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推敲的。
看到自己的蜉蝣和渺小,也算是一种感悟吧。
1.你们不要听到流血惨剧 就有所退缩 不要引以为惨2.就是因为你什么都没做3.我有经验 你没有 水痘是会传染的 就像闲话一样传来传去 我们夫妻俩最爱管人闲事4.身不得 男儿烈 心却比 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5.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6.我有时候想 我们今天所做的事 可能要后世人 才能看得见7.秋风秋雨愁煞人8.后悔?
我知道我要做什么 没有人可以教我怎么样过我的人生 9.慈禧 以一国 换一己之福 10.你对不起的 是你自己
于我而言,《竞雄女侠秋瑾》所带来的最大惊喜,某过于是片中无时不刻展现出的“旧瓶装新酒”气质,以及精彩迭出的打戏部分。
对于“秋瑾”这个历史人物,除了历史书上的种种记载,许知远的一本《祖国的陌生人》,更曾一度让我记忆犹新。
1907年7月13日,她在这间办公室被捕时,穿着白衬衫、黑哔叽长裤和皮靴,英气十足。
这一年她32岁,裹过小脚、作过官太太、生过两个孩子、去日本留过学、研制过炸药、办过报纸、结过社,在她朋友的记忆中,她勇敢、尚武,钟爱慷慨激昂的演说,一心要推翻满族人的统治,倡导男女平等。
她的性格比她的主张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鲁迅记得她从日本归国前的欢送会上说“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吃我一刀”,然后从靴筒里抽出一把短刀,啪的一声插在演讲台上。
莫道女子非俊杰,精忠报国有红颜。
正是上面这段文字,让我产生出了去看《竞雄女侠秋瑾》的欲望。
相较史诗而言,为了整部电影的观赏性,《竞雄女侠秋瑾》的剧情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动。
但就整剧的立意、结构来说,该片颇为全景的解析了秋瑾的人生轨迹,从多姿多彩的童年,不幸福的婚姻,到进步忧患的留学,激情燃烧的革命,直至不惧白刃的就义。
在香港导演邱礼涛的打造之下,历史上的这位“竞雄女侠”,更在此次幻化出了血肉之躯、恩怨情仇、大义大礼的别样精彩。
从幼年拒绝裹脚、努力为自己挣得识字机会开始,《竞雄女侠秋瑾》里的这位主人公,便在明末清初的封建年代里一路狂奔,时时不忘挺身对抗当时的大环境。
在以儿时的“叛逆”行径初露端倪之后,长大嫁为人妇的秋瑾,也在持续不断的“破旧立新”。
无论她暴打“富二代”丈夫、驯服其为居家“奶爸”,亦或赴日留学、上街游行提倡男女平等的行径,在当时那个“三从四德”的年代来看,都可谓是最最“伤风败俗”的大逆行径。
因为片中种种对抗落后社会思潮的做派,秋瑾这个角色,也让人无时不刻的联想到当下“80、90后”的新女性气质。
《竞雄女侠秋瑾》的打戏部分,也是尤为精彩激烈,这对一部带有“传记”色彩的影片而言,更在难能之中凸显可贵。
在片中,游行示威、校场大战、学堂混战几场激斗先后上演,除了刀枪拳棍各类武技,枪战、爆破营造出的浩大场面,不但使得打斗场面创意迭出,也让人在观影之时自始至终情绪激昂。
熊欣欣、杜宇航是一顶一的拳家里手,对于他们而言,片中打戏可谓小菜一碟,被精心设计的几场大战,都被两位演绎得是拳拳惊心。
尤其片尾的“校场大战”,更堪称是整部电影打斗场面上的华彩。
就连经过《叶问前传》打磨后的黄奕,此次在《竞雄女侠秋瑾》一片里,也展现出了亮点颇多的打戏功力。
无论黄奕与熊欣欣的针锋相对PK场面,亦或几场狭小空间里的室内打戏,她都自始至终表现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经由这些精彩打戏营造出的刀光剑影,不但一代“竞雄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奇女子形象顿时跃然银幕,黄奕宛如“女版黄飞鸿”的打女气质,也因而显得更加呼之欲出。
相信经过《竞雄女侠秋瑾》一役之后,黄奕,也将会在今后的更多时候,在华语影坛里以“打女”形象亮相。
这片子是在回家的夜班车上看的,影评是在手机上写的。
这片子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里面的革命党真的很经打,怎么打就是不死,让人想起《海贼王》里面的蒙奇-路飞。
边看边为导演捏把汗,这片子要打到几时啊,真为导演感到捉急。
这部片子中的秋瑾和教科书中的秋瑾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从基调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反响不会太好。
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被教导秋瑾是为了苍生社稷,当成年之后再看到如是的照本宣科会做和感想?
人们想了解的更多,了解课本所不载的事情,显然这部片子没有满足这种需求。
这部片同历来的教育主义影片一样,是一部充满苦情叙事的革命影片,个中观点很难突破窠臼。
所以在《走向共和》之后很难看到如走向共和般反响较好的影片。
叶曙明的《大变局:1911》里面对于秋瑾、徐锡麟等人有更多的介绍,那个要是拍成电影会好的多,不过教育意义就没有了。
很久没有看到让我如此感动到热泪盈眶的电影了,以致电影本身的细微瑕疵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是我有着深深的民族英雄情节吧。
抛开个人情感,电影本身拍的也很好,实在不明白那么多人给1星是为什么。
看老美科幻大片多了就自以为真有品味了?
不同于港产历史片的改编与戏说,[竞雄女侠·秋瑾]的整体风格显得很正,剧情至始至终围绕着人物展开,使得故事走线嵌合地严密流畅,较小的切入点,规避了多数历史片大而无当的笼统与庞杂。
影片用倒叙手法,以徐锡麟就义为引,带出清军围捕大通学堂的高潮戏份,仅开场几分钟,一段秋瑾与捕衙凌厉直快的动作戏就做足了先声夺人的噱头。
继而秋瑾被捕,故事进入到闪回与插叙的更迭。
文戏部分,邱礼涛尝试用一条因果相承的线索厘清人物成长的脉络;从秋瑾幼年拒绝缠足、读书习武肇始,每一段故事地叙述都成为下一个节点的铺垫,于是人物心理转变的过程亦变得十分清晰。
丈夫的沉迷声色,反照出清廷改革的无望,才有了秋瑾关注新学东渡日本的念头。
回忆的戏份穿插在秋瑾蒙难入狱的过程中,同时交代出清廷官员李宗岳钦佩秋瑾、心心相惜的故事线,里面某些如诗歌救国的对话,又暗自贴合了闪回故事里的桥段。
在叙事结构上花心思,确实是一招很聪明的技巧,也是对导演基本功的考验,好在全片铆合流畅地转换,圆熟地把剧情推进下去,直到徐锡麟在巡警学堂起义失败,清军转而围捕秋瑾时,剧情终于和影片开头对接,贯通了一路下来的脉络,确实让人有一种看精彩故事片的快感。
文戏紧密,前后两场动作戏的成为眼球的刺激点,虽然梁小熊的动作设计干净利落,但无论秋瑾、还是徐锡麟两人长达十几分钟的打斗场面实在显得有点冗余,这恐怕也是导致了全片长达120分钟的缘故。
杜宇航就是那个渣啊………………………………………………………………
在主场景中做插叙,可能和一件事有关系,素材拍得有问题,剪辑救了一次,打破还原,这部电影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黄奕的表演,她无法演出主场景的那种细腻感,主场景的叙事时间较短,人物限于困境,场场戏都是内心戏,插叙的场景是人物历史,要有鲜活的有区别的状态,她不仅不女侠,连女侠的成长都完成不了,全片只有她在刑场上时状态不错,卸了妆,披头散发,反而才有粗粝的坚韧感,那张脸上要做大事,我是信的。
烂
想法是好的,可惜导演和主角都气场太弱,硬是把一场革命拍成了学生运动。
秋瑾真女中豪杰,令我辈羞愧。港片拍历史剧往往戏说过多,但没想到本片,无论文戏还是武戏都拍得有板有眼,比起《辛亥革命》之流的大而无当,好很多。可惜看到的人太少了,可惜。
不错,比想象的好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把这部片子设定为武侠片?并且动作质量极为低下,既没有香港电影之前的真刀真枪,有没有好莱坞的动作剪辑。感情根本没有铺垫出来,两条线索交汇锝极其生硬。
没有期待于是有了小小的惊喜。故事讲踏实了,中间的武斗也不错。只是由于财神客栈不待见黄奕。但是明显比辛亥革命好多了……今年的献礼片只看这一个也罢。
编剧能编到俩小时也算,奇葩了
说不上多好,可是也说不上哪里好
兼徐锡麟传吧。中国电影少不了武打元素,如果是美国导演来拍,一定会更历史一点。赞革命精神。不知道当时怎么会出这么一个秋瑾呢。她的姐姐、配偶问她到底是不是革命党,就好像追问她是不是同志一样。
按理来说秋瑾是奇女子,这电影却只将她拍成了一个普通女子,她做的事情有些刻意,说的话也是,台词味很重
哎,失望了。黄奕还须得演练,黄秋生在里面就像没有睡醒一样。整个故事说的,或许只有编剧导演认为可以吧。
忠于历史,没有丑化秋景的对立面
没有拍出秋瑾的感觉啊。
@@(2011-10-13)竞雄女侠秋瑾(The Woman Knight of Mirror Lake)(最好看的妆造居然是在日本的造型。故事的美化程度严重,有点失去质感了。还是穿越小说里的形象有意思。)
这片有啥看头?
这种叙事手法是不是叫乱序啊
其实秋瑾的故事值得拍成电影的。可惜《竞雄女侠秋瑾》从摄影到演技到编剧都毫无进取之心,如同一个普通学生的习作。真真可惜了!
挺好的,就是近视眼不要搞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