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下的人生
Ixcanul,火山少女的爱愁(台),Ixcanul Volcano
导演:杰罗·布斯塔曼特
主演:María Mercedes Coroy,María Telón,Manuel Manuel Antún,Justo Lorenzo,Marvin Coroy
类型:电影地区:危地马拉,法国语言:西班牙语,玛雅语年份:2015
简介:利亚是一位17岁的卡齐格尔族玛雅人(Kaqchiikel Maya),她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一座活火山脚下的咖啡种植园。她被许配给了种植园的一位工头。但玛利亚却一心想要去发现火山另一头那片对她来说是完全未知的世界。她引诱了一个一心想逃到美国去的咖啡收割工。但那个收割工扔下 她后,玛利亚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在的世界和文化。..详细 >
港真西方人拍这种美化贫困落后异民族生活的电影拿去参展背后冷漠和自我安慰的一面有时候令人可怕
母亲 来自生活的智慧
看到后面我觉得是原始母性的力量,就像火山下的生命。片头是开始也是结束,也许她是开始了一段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但确也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吃穿不愁。
人生第一部危地马拉的电影,写实一个印第安人的农民家庭的生活。老人对信仰的执着,对生活的坚持。年轻人都想穿越墨西哥沙漠,游过加勒比海到达美国发展。
好看。竟然是听土著语,看德语字幕看下来的……很多地方不懂,但大致情节是懂的。 @2016-02-23 05:47:07
怎么都是这样难看的电影呢最近。我是捅了烂片窝了吗?
一脸麻木的玛丽亚住在火山的脚下,所及之处只有火山与咖啡的味道,生活乏味又没有希望。她曾尝试着去逃离,却没有路可走,生活重压之下,怀的别人的孩子被父亲和未婚夫悄悄卖掉,换来的是所谓的大家的幸福。女孩新的生活开始,但依旧是火山与咖啡的味道…女孩父母对未婚先孕的态度倒还挺开明的。
电影的奇妙就在于,你可以用两个小时看看另一个半球的人,他们的人生。看得难受,为贫穷、为落后、为与世隔绝。看过这么久,脑海中竟然还常常浮现出她们的脸。
管好自己
哭泣
一种贾樟柯式的反胃感。看这种片儿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自己跟身边的欧洲人的巨大文化差异。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像他们一样对农耕文明和养育世界的土地感到完全陌生。
看了一部危地马拉电影,印象深刻的火山,还有母亲对女儿还是挺好的,但母亲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女儿,话说回来谁没有局限性呢,高点低点罢了
景挺美的的,故事貌似见了很多了,关于少数族群的“”叛逆者“”,以及往外出走的冲动。貌似很多外部视角窥探少数族群的社会和文化的片子,都挺热衷于捕捉这样的人群,而无法看到生活在内部的人的世界观,换言之,他们并不能真正进入这样的族群之中去看到这种文化的多面,凡是不展示多面而妄下结论的言论和思想,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自私。 突然发觉,这个片子之所以高开低走,主要还是在于导演既然知道自己是一个外来视角,却没有一个人类学人家一样的耐性和视角去铺开这个空间的文化和历史记忆,而仅仅是借了个少数族群的捷径之壳来完成自己想象之中的故事,并且急迫地按照剧本模式不断推动故事一二三幕地走,这就导致了很多东西是极其表层和浅显的,火山不全,蛇也看不见,*大树都只实现了最表层的含义,真实浪费了演员的表演和牺牲,群像也不够,
对systematic压迫不感到意外,但是为真实的人生感到难过。当周遭的一切,包括语言和后代,都不属于你,还有办法能逃走吗?
latin movie festival
最后的三十分钟,将一部带有人类学记录色彩的贾樟柯式电影,无声无息之间转化成早期的张艺谋,陈凯歌。人生的无奈,人性的复杂,控诉就不该有声音,甚至眼泪都不需要。内敛的面孔从些许跳动的内心流露,到披上嫁衣的全程木讷,惊心动魄已然在观众心里了。
贫穷带来的是麻木。
中美洲的“藏地新浪潮”。猝逝的爱情和愿景,身体如燃起又沉默的火山。前半段有点常规,但是后半段突然发力了,而且母体本身的象征性形成了传统玛雅文化vs遥远的他者西方文化的分界。因为孕育而足以抵抗毒蛇,民族传统排出余毒,这个巧思还是挺有趣。
女孩曾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作为一个母亲,她能依靠直觉挖出棺材证明孩子尚在人世;作为一个女儿,她愿凭借母乳驱除毒蛇避免家人流离失所。后来她确信一切只是徒劳,追不回恋人要不回孩子,盛装嫁给一个不爱的人,如同砧板上待宰的猪。闭塞的村落无法相通的语言,火山灰埋葬了她的特异功能和全部人生。
可能也就抢救时候拖车滑下火山的那一个镜头很棒 其余的都是直球拉美第三国家电影的模板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