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ma是Alabama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是当年马丁·路德·金(MLK)领导的为黑人投票权而游行的起始地,是The Voting Rights Act (投票权法案)这一关键联邦法律的得到通过的动力之一。
这部片子的上映实在是不能再合时宜了。
首先是以John Roberts为首的最高法院在几个月前废除了The Voting Rights Act里面几个关键的条例,其理由竟然是盲目的“现在南方各州已无种族压迫或歧视,少数种族的人们已不再需要联邦法保护。
” 接着是不断涌现的无辜黑人公民被警察草率处决的事件(Michael Brown,Eric Garner),以及纽约的两位警察刚刚被谋杀的事件。
纷纷上街的人数逐渐增加,而改变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人们很迷惘很沮丧。
美国的人权的现况在明显的倒退。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场小火也奄奄一息。
Selma及时的出现了,在大荧幕上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媒体技术刚刚起步的时代,一个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上街的时代。
它在大处讲述了MLK 为了呼吁国会通过保护黑人投票权的法案而做出的台前幕后的努力,从小处也对事件一些关键当事人——MLK及他的妻子,总统LBJ,Alabama州长George Wallace,当时随MLK游行的现任国会议员John Lewis等等——进行了聚焦,不仅刻骨展现了演讲、游行造势、以及警方残暴镇压的大场面,也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不同立场的各方(MLK的非暴力运动、学生领袖们、Malcolm X领导的暴力反抗组织、LBJ的白宫、Alabama的GW和Selma的警长)之间的政治纠葛。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进电影院的时候眼睛很累,进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IMAX第二排,庆幸的是电影院很人性化,第二排离荧幕有足够的距离,电影从头到尾都吸引人,眼泪也让眼珠更舒服了些,看着看着就一点都不累了。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其实非常强大,但它却是不声不响的来到美国大众面前的。
David Oyelowo饰演MLK,让我一时记不起真正的MLK的外表和谈吐是怎样的了。
他并没有特别细致的临摹MLK,但是他在演讲中的感染力和气势都有MLK的灵魂,也让我听到了以前不曾察觉的愤怒。
而在一些台下的戏里,他对于小细节的处理也非常逼真,使得MLK成为了一个生动的人,而没有停留于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George Wallace竟然是Tim Roth饰演的,一上来我有些吃惊,但是他将这个人物的可恨演得非常成功,他的台词说的也很好,有些荒唐的台词让人不得不笑。
Tom Wilkinson饰演的这个版本的LBJ也很好。
电影中将LBJ总统刻画成了法案推进中的阻力之一:电影中投票权并不是他的首要政治议题和目标,他觉得MLK的运动阻碍了他的议程,是在MLK不断的批评和激励之下才最终发表演说支持他。
这可能不符合史实,我认为如果可以将LBJ更积极参与的一面放进剧本,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大,尤其是当今民族融合出现裂痕的时候。
但剧本要造势也是情有可原。
无论如何,Wilkinson出色的完成了饰演这个版本的总统的任务,将LBJ口无遮拦满嘴脏话让人发笑的一面、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他对立法困境的头痛都表现了出来。
我看完并没有觉得LBJ是不想立法,是他真的没有足够的筹码,而最终还是MLK给他增加了筹码。
小配角们的表演也很好,制片人Oprah 饰演一个没有多少词的想要投票却投不了的小角色,她出镜的第一场戏从让人紧张到让人愤怒,非常动人。
饰演小配角的有大牌(比如Cuba Gooding Jr.饰演一个只有两场戏的律师,Martin Sheen也只演一个在那两场戏里出现的法官,Dylan Baker演J. Edgar Hoover,还有Rapper Common、The Wire的Wendell Pierce等等),也有小牌(Marmen Ejogo饰演MLK妻子Correta,Stephan James演现任议员John Lewis、Short Term 12的Keith Stanfield饰演Jimmie Lee Jackson)。
所有这些人的表演都值得尊重。
影片的感情很充沛,如果不反抗的话,两行泪迹是免不了的。
但同时剧本里也有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有时眼泪还没干就哈哈大笑了。
影片激发的感动是超越了种族的,因为影片中既不过度向自由派白人鞠躬,也不忽视超越种族的信仰的力量。
它使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演说和压迫的大场面,它将片中人物的伤心、恐惧、愤怒、坚定、决心统统的传播给你,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份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无理强权的绝望和抗争,对现实的反思,以及跟荧幕上角色和自己周围的观众对于一种信念的分享和彼此的精神拥抱。
虽然少数场景中犯了用音乐告诉你应该怎么感受的老毛病,但整体上观众还是有不加烹饪的、赤裸裸的情感反馈的。
这不仅是一部让自由派的人很受激励、让种族歧视的人很愤怒的感情造势上很成功的电影,它还是一部纯粹的好电影。
那些当年说Fruitvale Station是liberal propaganda的人,其中有些可能也饶不过这部影片。
但他们忽略了Fruitvale要讲的是什么,忽略了此片要讲的是什么。
有些人出国几年,听了一些美国极右派的论点,觉得正好可以扶持自己的偏见和恐惧,便马上采纳将自己武装起来,哪里可以出头就去哪里叫两句。
如今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新鲜,已经让人觉得无聊了。
我去的这场放映非常有意思,现场黑人居多,白人也有,我这种亚洲人也不少。
电影一开场第一句话,我就没听到,因为坐在我前面第一排的一黑人小姑娘不能克制的哈哈大笑起来。
除非一位刚进来的老爷爷摸黑坐到了她的大腿上,我想不到任何她这样笑的理由。
而电影进行中Tim Roth出场的一刹那,她又发起了诡异的大笑,貌似还笑得喘不上气了。
我不认识这个女孩,姑且把她当成所谓帮倒忙的队友,为种族歧视提供借口的那种队友,但其实我们每一种团体里都能找到这种队友。
在她第二次大笑的时候,我正前方的一位老人一个箭步冲到她面前,指着她说,“小姐,我等了几十年就为了看这部电影,你最好给我安静点”,马上让她闭了嘴。
影片结束,伴着Common和John Legend的新曲Glory(歌词里还提到Ferguson)老人振臂举起左拳,并在结束后起立面对观众高呼:“记住Michael Brown,记住Eric Garner,我们的游行还没有结束!
” 我不了解这个老人,但我愿意相信他代表了某种脊梁,任何一个团体也都需要这种脊梁。
影片要大家做的其实很简单,而且其实在重复几十年前To Kill A Mockingbird里面告诉大家的东西: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除非你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你永远无法理解她…你得穿上她的皮肤走上两遭。
)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去拥抱的。
因为有些时候,套用电影The Interview里那句无厘头的真理——"They Hate Us 'Cuz They Ain't Us. (他们恨我们就因为他们不是我们)."这个道理讲了几十年,却依然需要讲,就说明Selma这部电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一部关于马丁路德金的电影。
我有一段时期非常崇拜这个人,如今可是没有时间了。
六年前还心血来潮翻译了一篇他的演讲《I've been to Mountain top》,花了我不少时间,但是我要说一边听录音一边看英文,然后想着怎么翻译过程很享受。
说说电影,刚开始,感觉人不像,但是演讲的腔调还是有板有眼的,中规中矩。
看到最后也就接受了,但是背影倒是很像的。
每个国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美国也一样,60年代外面是越南战争,国内是种种的运动,正是《阿甘正传》的时代。
不过在新闻自由上,美国这一点绝对的可圈可点,警察用催泪瓦斯、棒子、鞭子、枪对付那些手无寸铁的黑人,居然电视上可以现场直播,几千万人同时可以看到。
佩服佩服。
这在中国完全没有可能性。
一个国家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怕把历史的真实展现出来,会有报应的而且是现世报。
而且这报应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没有历史的国家,靠着瞒和骗的国家,不可能真正的fuxing。
Resentfulness, inspiration, sadness… Those feelings were mixed in my heart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and I could hardly tell. It reminded me of the lines in the book To Kill A Mockingbird: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I was just a person living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 watching a period of the unfair past revealing in front of my eyes by means of a film, an entertaining tool. I guess I could never share the similar feelings with those people, black men or white men, living in those days. But I admire those who fight for equality, even lost their lives. The plot was simple. The film focused on the event of marching from Selma to Montgomery, which was l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in year 1965. All they wanted was the right for the black men to vote. This path to right was paved by many people’s sacrifices. But it was also because of the power and unity of people that they made it to the destiny. I was impressed by how David Oyelowo interprets the role of Martin Luther King. He just got the point. During the speech, he possessed the invisible power that could drive the audience’s emotions and inspire them. Moreover, he depicted a vivid King in everyday lives, ordinary but real. The hateful mayor George Wallace was successfully played by Tim Roth. The only pity is that I think the role of Lyndon Johnson (acted by Tom Wilkinson) was not fully interpreted. I would recommend that more positive participation he took in this activity could be added into the film. If so, then the march may mean a lot more. Besides the round characters, those flat characters surely surprise me. The producer Oprah Winfrey played the role of a woman who wanted but couldn’t vote. Her first scene was so impressive and moving. When I saw her slowly and carefully filled out the form and wrote “negro” on the “RACE” blank, my heart nearly stopped beating. Other minor characters such as Jimmie Lee Jackson (by Keith Stanfield), Coretta King (by Marmen Ejogo) are all successfully portrayed. Because of them, I was touched to tears for more than one time. Every character and actor is worth respecting. In the film, Dr. King said one thing that left me with a deep impression. He said, “You young people believe in working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long term, and raise black consciousness. What we do is negotiate, demonstrate and resist. We raise white consciousness.” I couldn’t agree more with him. It was said that one-third of those taking part in the march were white men. When Dr. King made the well-known speech I Had a Dream, it was reported that among 250 thousand audiences, 25% were white men. I think the reasons those white men were present was not only because they showed sympathy with the black men and desired for equality, but also that they showed up for themselves. There was no invitation or website announcing this speech, but an ocean of people appeared. What you do proves what you believe. And what Dr. King said on the speech precisely touched the audience. He was not only arguing for the black men, but also those who wanted the right and democracy. The speech was I had a dream, not I had a plan. He inspired the nation. That was his glamour. The film didn’t talk too much about Dr. King himself. It was about things around him. His friends, his wife, the suffering black men, the enemy, the era he was situated in, and his belief. We didn’t see him as a super hero, but as an ambitious person fighting for the right to vote. I would say that there was an invisible hand behind him, pushing him, and accomplishing the merge and trust between all races and societies in America. Maybe who Martin Luther King is doesn’t matter. He was not worth talking about. Maybe during a peaceful period of time he would be an ordinary person with an ordinary life. But he was worth reflecting upon and contemplating about. To some extent it was because of the time and place he was in that made him a big name. No one is a born hero. Maybe we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situation and era. In recent months, in America, a trial of news about white police gunshot black people has caused range among residents. Should we blame that it is the setback of the era? In China there is an old saying that “taking the history as a mirror can know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The film came into the spotlight at the right time. It does remind us of the past. Perhaps it is the time to reflect on ourselves. For some time I would think it was because of the media that sensationalized such news and made it too big to be reversible. If instead a white man got killed in this way, the responses would not be so heated like it was now. So for a country, there are definitely some scares that can’t be touched on. Ultimately, there is no absolute in the world. No absolute democracy, no absolute equality. But there can be absolute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we see those exceptions as the flaws during progression and deal with them positively and in a proper way. This then can be the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ion of mankind. The background music was appropriate and nice. It managed to express the emotion and meaning of the film, and in the meantime drive my emotions ups and downs. However I also noticed there were some shots that were shaking, which made me uncomfortable. I remembered that in the film when the lady was handing in the form, the white man ruthlessly said to her, “I say right when it is right. ” However we strive, there is no absolute equality and right. Power is owned by a majority of people, not all. But this film, Selma, tells us how to strive for that we are eager for. It is conveying a spirit. “They hate us because they aren’t us.” But we are the darlings in our own eyes. Be what we are. The film tells us.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港译名:《马丁路德金:梦想之路》,比起《塞尔玛》更直白地简括了故事内核,起码让不了解的观众提起兴趣看剧情简介。
选择看这部电影,起初因为放映排期与我的行程空档恰到合适,又在豆瓣看了评分不低才决定买票。
影院只安排了60座小厅,但进场后扫视上座率足有七成,长者占一半,中学生模样的各一些。
当电影开场不久,银幕画面大多停留在马丁路德与妻子日常对话又或者与同僚热烈讨论间,顿时让我萌生悔意,然而这场用85HKD买的电影票就这么睡着总觉得不甘心,看看邻座都很专注地看,尽管座位舒适都不好意思闭上眼,于是我尝试重置情绪投入观影。
马丁路德金这个响亮的名字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也因翻译顺口好记,可我早已不记得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壮举或事迹,或许有人认为想查阅百度即可,但有没有想象过此效果如同昔日高考情景,出了考场,教材与知识就接丢进了垃圾桶,回过头来又能记起多少?
出社会工作后,历史知识依旧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过可以肯定,伴随沧桑足迹,对梦想与信念的解读会比读书时更深入,阅读历史变成了一种人格修养。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限于枯燥的文字传授,还可以从易于流行的影视作品中吸收,尤其越经典越能将画面深刻地留在脑海。
《塞尔玛》未必能成为经典电影,但它的还原映像与震撼事实,确信我今后会记起马丁路德金这人物。
片头交代他拿了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包括美国总统在内都尊称他为金博士。
他拿奖前付出多大,我当时并不清楚,但拿了奖以后,也就是1965年,马丁路德金还坚持不懈地继续为黑人的人权平等而奋斗,电影情节就是展现了“从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过程及背后纪要。
我对于美国了解不多,还是记得《撞车》这部奥斯卡电影描述现今的美国社会对黑人种族歧视并未消除。
又如果不是当年的马丁路德竭尽所能排除万难争取权益,情况更不堪入目。
看见有其他影评会批评这部电影的表述片面甚至史实偏差,我特意去补脑人物词条的评价,影片中的马丁路德金形象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真实。
就电影而论,我会欣赏它能从人物史实档案着眼细化铺开,演绎了几段振奋人心的的教堂演讲,重点又落在三场高燃的大桥群戏,结尾再用真实的黑白资料映像衔接,对观众说服力瞬间大增。
最后,结尾字幕备注马丁路德金3年后被刺杀,享年39岁,他用一己一生短暂生命换来千万同胞长期平等,无需置疑是个可敬的人!
这是一部能打动人心的传记电影,是值得推荐观看。
(2015.04.06 The Grand Cinema)
得克萨斯州议会民主党议员以集体逃离首府奥斯汀的戏剧性方式抵制共和党力推的选举法改革,类似的举动在全美至少有十多个州已经或正在施行,其州议会全都由共和党人士掌控。
修改选举法的用意并不错,包括防止选举欺诈、保障选举过程的完整性与公正性,问题在于这些可能的差错都源自想象,美国联邦和州一级的实际选举运作中并未系统发生过欺诈。
按照目前多个州的方案,实际造成的结果是提高投票门槛,尤其在选民登记、身份证件、邮寄投票、提前投票等环节。
所有这些调整对我参与投票不太可能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少部分选民会因此受到阻碍,他们未必有灵活的工作时间、方便的交通工具、基本胜任的语言能力,他们也不一定生活在种族关系更为包容的东西两个海岸或者都市区。
电影《塞尔玛》(Selma, 2014)为了解美国公民履行投票权的抗争提供了历史样本,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初民权运动在南方逐渐展开的时候。
电影开头,欧普拉·温芙瑞扮演的黑人护士安妮到阿拉巴马州法庭完成选民登记,申请表格的“种族”栏里填写的是“Negro”,这个词因歧视意味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她看上去需要深呼吸以后才能调集勇气,捧着表格走到登记窗口。
白人登记员通过心理暗示设置了第一道障碍,“你为老人院的杜恩先生工作,对吧?
”安妮:“对”。
白人登记员:“如果我告诉杜恩先生他的护士在这惹麻烦,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安妮:“我没有要惹任何麻烦,我只是要完成选民登记。
”接下来登记员要求安妮背诵美国宪法的序言。
我对美国政治和历史有一丁点了解,但只能说出序言的开头”我们合众国人民”(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其他内容可以大致讲出来,无法做到准确背诵。
在中国做学生时强记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能力到了美国已经基本丧失,这里基本上“转述”(paraphrase)清楚就行,无需标准文本。
安妮可以,她一字一句背诵出完整的宪法序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
白人书记员此时已经知道安妮完整背诵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立即打断她,并设置新的障碍,“阿拉巴马州有多少县一级的法官?
”安妮再次深呼吸以后回答,“67个。
”白人书记员紧接着要求,“他们的名字?
”谁能记住67个县级法官的名字?
安妮因此无法完成选民登记。
这种刁难在国内不容易见到,因为并不知道有谁实际参加过选民登记。
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对新人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办事员冷不丁地发问,政治局有多少成员?
特别熟悉国家大事的少数年轻人或许知道“25”这个答案。
但如果办事员接着要求背诵所有成员的名字,否则无法领取结婚证呢?
中国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晚婚晚育。
安妮或许好几代都生长于美国,她完成选民登记需要经历爬雪山过草地般的艰辛,成年以后才移民过来的我做同样的事情却如同水桶里抓鱼一样手到擒来。
马里兰州的选民登记表格只有一页,填写内容非常简单,包括年龄、是否美国公民、性别、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引起我注意的是表格的第九项“政党”,说明文字为“为了参加初选和政党大会,你必须完成登记。
”无需介绍人、漫长的考核期、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汇报,我只需要在“民主党、共和党、面包与玫瑰党、独立身份和其他党派”5个选项中找一个划勾就算入了党。
表格寄出后就会收到马里兰选举委员会的确认信,自此以后我就成为登记选民,有权在联邦、州和地方的政治选举中投票,过程简单方便。
安妮的选民登记之难与新移民选民登记之易,最粗略地概括,几十年民权、平权、选举权运动的历史性努力起着关键作用。
地理因素也很重要,自由派聚集的都会区与南方偏乡有很大不同。
针对共和党在州一级开展的选举法改革,民主党人士以“开历史倒车”回应,包括拜登在内。
有的说这是要退至南方推行种族隔离的Jim Crow时代,更有语出惊人者说是要退回到1860年代的美国内战,电影《塞尔玛》中马丁·路德·金等人带着安妮们勇敢抗争获得的权力有可能略微缩水。
不得不说,下飞机没多久就看午夜场,很累,加上电影开头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消化,前二十分钟实在有些难以集中,几次差点睡着。
但随着电影中的气氛一点点积攒、升温,紧张感加强,就这样一点点build up,我竟变得异常清醒。
而且画面的处理也非常好评,视觉的冲击力极大地弥补了因电影的困难(其实困难这个词用的不是那么贴切,但又一时想不出如何形容,意会吧)而带来的沉闷。
总之,整体的情绪把握非常到位,加上超强的BGM,最后还是很震撼的感觉。
尤其因为当时我在美国,更能体会那样的心理,但文化之间的差异还是会影响很多人的欣赏,令人觉得枯燥、甚至是没必要的压抑。
打四分一点是因为文化差异必定是大问题,令一点就是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性的影片不够严谨,不过为了不剧透就不再细说。
总是把马丁路德跟马丁路德金搞混了,为了加深自己对这个美国著名民权人士的印象,很高兴的看了他的自传式电影。
有关美国黑人人权的电影也很多了,在这里也要提到一个人马克西姆X,也在本片中露脸。
关于马克西姆也有一部自传式电影《黑潮》,原名就叫马克西姆X。
马丁路德金是个温和派的领导者,虽然他们俩被暗杀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马丁路德金是正确的。
仇恨和冲突并不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就像今日缺乏马丁路德金这种领袖的美国,也依然不断爆发出种族矛盾的骚乱。
在这里更要提到一部电影《美国X档案》爱德华诺顿主演的,就是对仇恨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反省,就是因为白人和黑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和解。
一. 影评部分: 个人翻译自《卫报》2014年12月5日电影版。
大卫·奥伊罗饰演了一位极富个人魅力、泰然自若的马丁·路德·金,但真实的金本人却消弭于被神化的光辉形象之中了。
就在马丁·路德·金在银幕上向着位于阿拉巴马州塞尔玛城进军之时,这部宏大的民权运动宣传片也开始了它轻松通往颁奖季的进军。
无论如何,本片拥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在选题方面野心勃勃,形式上也工整漂亮——它具备在颁奖季夺标的一切标志性特色。
《塞尔玛》很明智地将影片规模控制在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水平上。
它将焦点放在1965年的马丁·路德·金身上,在这之前,他已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并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但却仍然为民权运动缺乏实质性的进展而愁眉不展。
这时,塞尔玛市成为非裔美国人争取自由选举权战役的新阵地。
艾娃·德约列导演的《塞尔玛》的最大优点恰恰是:详尽地展现了马丁·路德·金极具战略性的领导才能,以及非暴力抵抗在遭遇暴力威胁时出人意料的有效性。
而塞尔玛市之所以成为主战场,正是由于其野蛮执法的传统和身为种族主义者的州长——乔治·华莱士(蒂姆·罗斯和这一角色契合得天衣无缝)。
上述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富有新闻价值的冲突得以暴发,进而将黑人民权运动的讯息和抗争传达给人民,引起全国性反响,最终逼迫白宫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预想中的冲突如期暴发了——三场紧张激烈的抵抗运动最终酿成了流血冲突,部分示威者被当局逮捕。
不过,这场民权运动的背后更多的是幕后交易和政治妥协。
马丁·路德·金不仅要与顽固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汤姆·威尔金森饰演)进行协商,还不得不处理自己与其他民权运动派系的分歧,甚至还要应对和妻子科雷塔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这场运动幕后的秘密交易规模庞大,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抵抗运动本身的细节。
也许是意识到金传奇般的演说天赋足以让编剧的大部分工作黯然失色,《塞尔玛》并没有着重呈现他的演讲,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马丁·路德·金在运动中的疑虑、后悔和反思。
英国演员大卫·奥伊罗将不同的情绪都演绎得十分到位。
他的角色集令人折服的精明、自信与人格魅力于一身,而一旦他找到机会在演讲台前鼓动起群众的热血与激情时,影片的气氛便升至高潮。
本片的问题在于,热情洋溢的演说桥段常常过渡到与它本身并不协调的场景中去。
《塞尔玛》中有不少宁静温馨的场景,当煽情的弦乐和钢琴曲渐强时,长篇大论、哗众取宠般的独白就会取代正常的对话,倏忽间我们便意识到:“这个片段是特意为了颁奖季而准备的”。
兴许,这也是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不得不作出的牺牲吧:几乎找不到其他可靠的手段来处理这些场景,又不能使事件带上个人色彩。
毕竟,想完全做到尊重史实、还原真相太难了。
于是,这部电影中充斥着腻歪的主旋律内容。
几乎人人都像盛装打扮过似的,而真实的塞尔玛游行中所包含的湿滑的污泥、冰冷的雨水和种种艰难险阻却远未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马丁·路德·金在教堂里的演说,而他的背后是流光溢彩的有色玻璃,似乎在承认:这并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新约》福音书中的“绝对真理”。
这并不算比较严重的剧透——影片以马丁·路德·金令人热血沸腾的胜利演说做为结尾,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的石阶上,他一再向听众们保证:“我们自由的时刻即将来临。
”你可能会说: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一事标志着这一承诺已经实现。
然而,诸如特雷沃恩·马丁和迈克尔·布朗被杀案等事件使得塞尔玛进军的胜利染上了几分讽刺意味。
马丁·路德·金当初的控诉指出,阿拉巴马州50%的人口是黑人,但他们中只有2%的人有选举权,这与当今密苏里州弗格森市的情况却出奇地相似——黑人占主导地位,但警察中却是白人占绝对优势。
也许现在是使人们回忆起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威力的最好时机,但《塞尔玛》也向民众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个危险的信念:追求种族平等的斗争早已取得胜利。
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4/dec/05/selma-review-civil-rights-drama二. 黑人民权运动背景介绍:民权运动的高潮(1963~1965)──美国黑人社会地位演进系列(四)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 其 1960年到1962年民权运动中发生的大事,向民权运动的战略制定者清晰地表明,仅仅依靠中规中矩的抗议活动和道德说教,是无法根本废除种族隔离的;必须依靠以联邦政府权力为后盾的联邦民权立法,美国黑人的充分公民权才能得到保证。
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开始积极寻求更广泛支持的途径。
他们策划制造更剧烈的冲突,把南方黑人每日面对的暴力和恐怖公诸于世,引起全国性反响,逼迫联邦政府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金博士的“激怒”策略 在阿尔巴尼遭遇的失败,使金博士急需一场比较重大的胜利。
1962年底,金博士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同盟计划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发动新的反种族隔离运动。
伯明翰市具有深厚的种族暴力传统,是当时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大城市。
在学校、饭馆、城市公园、百货商店的试衣间内, 实行完全彻底的种族隔离。
黑人占该市总人口的40%多,但只占选民总数的12%左右,基本上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金为这场新运动制定的战略战术是:抵制伯明翰市中心百货商店的经营;让抗议者住满市监狱;想方设法激怒当地的警察当局。
4月份,金在伯明翰的抗议集会上发表宣言,要求:结束招工中的种族歧视;废除公共住房中的种族隔离;创立双种族构成的监督种族隔离委员会。
警察局监禁了包括金在内的几百名抗议者。
在狱中,金写就的《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广泛流传。
信中写道: 通过痛苦的经历我们知道:“自由绝不可能是压迫者自动赋予的,它必须经过被压迫者的要求……多年来,‘等一等’这个词不绝于耳……它几乎意外着‘绝不’……对正义过久的拖延就意味着对正义的否认”[1]。
金取保获释后,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发动几千名学生,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
五月初,当地警察为驱散示威队伍,使用了高压水龙头、警棍和警犬。
国家电视台播放的这些暴力场景激怒了几百万黑人。
美国黑人青年,特别是来自伯明翰贫民和工人区的青年,开始进行反击。
他们向警察扔瓶子,砸砖头。
美国司法部被迫派代表与黑人谈判。
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同意立即停止抗议,但交换条件是:必须在业界(business)废除种族隔离,并在未来三个月中录用黑人;成立双种族构成的市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共设施中废除种族隔离的执行情况。
金宣布:“这是我们在深南部见到过的就公正和正义而言最伟大的胜利”[2]。
但是,包括州长在内的白人们否定了这一协议。
此后几天,一千多名三K党人在伯明翰郊区的公园内焚烧十字架。
接着,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总部和金博士弟弟的住宅均遭炸弹袭击。
愤怒的黑人立刻冲上街头,用石头和瓶子与警察和消防员展开搏斗。
肯尼迪总统紧急命令3000名陆军进入市内,并准备将阿拉巴马州自卫军(Alabama Guard)国家化。
城里的白人实业家、商人和政客只得执行该协议。
但在9月份,四名黑人在伯明翰某教堂被炸弹炸死。
此后半年多时间里,伯明翰运动及其引发的其他抗议活动,共卷入十余万人,有15000人被捕。
伯明翰运动的影响巨大,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广泛支持。
新支持者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人数达几百万。
运动之前, 黑人学生、专业人士和中产阶级的宗教成员决定着斗争的方向。
运动之后,黑人抗议运动的性质和目的发生变化。
自此,民权斗争中加入的失业或穷困黑人工人,为民权运动注入新血液,带来新面貌。
新加入者并不特别信奉非暴力哲学,而是提出了“现在就要自由!
”的口号[3],要求在就业、住房和结束警察暴力方面取得立杆见影的实在成果。
二、进军国家心脏 描绘“我的梦想” 黑人的积极斗争和白人的广泛支持, 使肯尼迪总统坚信,在民权方面进行联邦立法的时机成熟了。
南方进行的持续抵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清楚地表明,联邦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963年6月,阿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Gorge Wallace)拒绝两名黑人学生进入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就读。
在对联邦国民卫队实行联邦控制的情况下,才保证黑人学生平安地入校就读。
肯尼迪总统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6月11日,他在国家电视台表达了对民权运动的支持。
他回顾了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只有当全体美国公民都获得自由时,全美国才谈得上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他在演讲中说: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我们面临着道德的[4]危机。
我们不能用压制性的警察行为进行对付;我们不能把它遗留下来,造成大街上不断增多的示威游行;仅用象征性的行动和讲话是无法平息的。
现在是在国会、在你的州和地方立法机构里,更重要的,是在你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5] 抛弃三年的骑墙态度,肯尼迪终于把自己的总统任期和政治前途投向民权事业。
就在同一个月,他提出多项提议,要求国会通过范围广泛的立法,包括确保选举权立法;宣布在公共设施中的种族隔离为非法;禁止招工中的种族歧视;增强联邦政府在禁止种族歧视性项目基金中的权威和作用;建立社区关系服务机构[6],处理种族关系与冲突;创立新的更全面的全国选民登记制度。
另外,正如他在上述讲话中说的,肯尼迪总统第一次把民权运动归结为“道德问题”[7],明确表达这一问题的“紧急”性质,并警告不采取行动的代价就是错过时机,把民权运动的领导权“从明智和负责任的人手中转到仇恨和暴力的制造者手中”。
[8]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起草了措辞强硬的法案,要求在与州际商业有关的所有设施中和所有领取州营业执照的企业中禁止种族歧视。
种族主义者进行了强烈反弹。
总统讲话后仅几小时,全美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密西西比州领导人就遭刺杀。
为向国会施加压力,并表明民权事业的紧迫性,众多民权团体组成了广泛联盟,计划举行大型非暴力的“进军华盛顿”活动。
[9]1963年8月28日,包括5万白人在内的25万群众,在首都的林肯纪念堂举行要求“工作与自由”的集会。
工会成员、学生、教师、牧师、专业人士、音乐家、演员等来自全美不同行业的美国人,参加了这次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性集会。
与会者高举双手,在著名白人民歌歌手带领下,高唱“我们将战胜”(We Shall Overcome)的歌曲。
金博士最后发表的演讲,把集会推向情感的顶峰。
他把《独立宣言》对民主的许诺与宗教热情结合起来,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
其中一段这样说道: 我有一个梦,终将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从它的信条的真正意义中崛起和重生:“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生而平等”……当我们允许自由之声鸣响,当我们让它从每个小村庄、每个州的每一座城中敲响时,我们就能加速那一天的到来。
那一天,所有上帝的孩子们──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能携手高唱古老黑人灵歌中的歌词:“最终自由了!
最终自由了!
感谢伟大的上帝,我们最终自由了”。
[10] 进军华盛顿运动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美国民权运动长期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标志着一个新起点。
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特别凸显了民众的种族大团结,极大地鼓舞了民权运动领导人和自由主义者(liberals)。
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国会中通过新的民权法案。
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为美国的发展特别是民权运动的命运投上了巨大阴影。
在深南部,很多顽固的种族隔离支持者对肯尼迪之死暗中庆幸。
几乎所有黑人都深感悲痛,他们说:“我们觉得肯尼迪总统是我们事业长期的朋友,如果他作为总统健在,我们就能把民权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我们守望着他,为他祈祷” [11]。
三、1964年民权法案 约翰逊副总统对民权运动并不十分热衷。
但肯尼迪突然身亡后,作为继任者,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民权运动引起的严峻政治现实。
他很清楚应当如何行事,特别是对民权运动的表态。
在就职典礼中,他说:“肯尼迪的思想和理想必须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12]为把民主党迅速团结起来,并树立自己的国家领袖形象,他明智地把推进民权事业视为宝贵的政治契机。
约翰逊任内,在他的“伟大社会”的框架下,民权事业方面取得了几项划时代成果。
首先,是保障黑人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实际上,肯尼迪在世时,为促进黑人充分参加联邦的政治活动,联邦政府和国会中的自由主义派就通过、并向各州发出废除选举税(poll tax)和其他税收的宪法修正案。
这一法案很快得到批准,在1964 年1月成为联邦宪法第24条修正案。
该法案第一款明确规定:“美国和任何州不得因不能支付选举税和其他税而拒绝和剥夺美国公民参加总统、副总统、总统和副总统选举人,或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何初选或其他选举的权利。
”第二款则强调:“国会有权通过合适的立法来执行这项条款”[13] 其次,是新民权法案的通过。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约翰逊写道:“如果当时我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处理,自由主义者就会反对我,他们就会借此证明我没有能力把我所如此深爱的国家团结起来……我必须提出一个比肯尼迪总统更强的民权法案。
” 为在国会通过新的民权法案,他在国会内部施展了一切可能的政治手腕。
对关键议员,他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威逼利诱,政治伎俩无所不用其极。
同时,民权运动领导者大会与他紧密配合,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工作。
其他团体,如全美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美国劳工联盟-工业组织委员会(AFL-CIO) [14],全国教会协会,美国犹太人大会共同促成了新民权法案的出台。
这些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并在1964年7月由约翰逊签署。
1964年民权法案[15]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它是美国重建时期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民权立法。
有的美国宪法研究专家分析说:“从当代的政治观点看,1964民权法案的核心是第二部分:充分和平等享有客栈、宾馆、汽车旅馆、餐馆,电影院、戏院、音乐厅、运动场等类似的设施,视‘对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初始国籍的歧视行为’为非法,这些保证适用于任何机构,如果它[这些行为]‘影响到商业或是得到州的支持’”[16]。
法案还授权司法部起诉有关公立学校和公共设施中的种族隔离的案子;要求教育委员会的委员们调查学校中平等教育机会的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因歧视黑人而产生的教育设施匮乏的情况;向正在执行废除种族隔离的学校提供技术或财政支持。
它还规定:在联邦资助的项目中存在的偏见为非法;禁止私人招工中的种族歧视作法;建立公平就业机会五人委员会;建立社区关系服务机构,调停因歧视引起的“争论、不和和难题”,等等[17]。
总之,该法案宣布雇主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为非法;铲除了长期以来南方黑人参加选举的法律障碍;宣布在几乎所有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为非法. 此外,与前面几个总统不同的是,约翰逊保证由联邦政府负责民权立法的实施。
1964年民权法案刺激了约翰逊任内时期民权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民权运动积极分子把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继续推向前进,发起了更激进更危险的运动。
四、1965年选举法[18] 1964年春,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的领导下,密西西比州一个工人联盟发动了“自由夏季”运动。
运动的目标雄心勃勃,一是完成对黑人选民的登记,二是向种族隔离的铁律发起直接挑战。
从种族和经济情况看,密西西比州将成为对民权运动的最严峻考验。
密西西比是美国最穷、最落后的州,黑人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这里似乎毫无触动。
中等收入黑人家庭年收入不足1500美元,相当于白人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小撮白人种植园主精英控制了该州的所有财富。
这里仍然存在着对付黑人的恐怖传统,保留着黑白分明的种族等级制度。
黑人占该州人口的42%,但只有不到5%的黑人进行了选民登记,基本被排除在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外。
领导人想利用“自由夏季”运动,冲破密西西比这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把它的问题曝光于天下。
他们特别为此招收了900名志愿者,其中基本上是白人大学生。
领导人把他们派到选举登记站,送进“自由学校”教书。
大量录用白人的原因,就是希望出现暴力伤亡,引起更强烈的社会震撼。
领导人解释说:“白人大学生之死比黑人大学生之死会引起更大注意。
这么想可能是冷酷的,但这在另一种意义上道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真实”。
[19]果真,在运动过程中,包括白人在内的至少6名志愿者被杀,1000人被捕,80人遭殴打,发生35起抢击事件,还发生了住宅区、教堂和学校的爆炸事件。
这一情况真的引起了全美对密西西比种族主义问题的关注,并获得北方自由主义者的巨大同情。
运动因而取得很多具体成果,包括:四十所自由学校向黑人儿童开设阅读、政治和非洲裔美国人史课程;60000黑人选民签名参加密西西比自由民主党。
运动领导人还建立“自由党”,取代原来由清一色白人组成的密西西比州民主党。
1964年8月,自由党向民主党全国大会发去自己的代表名单,挑战传统上完全被白人垄断的州党代表大会。
1964年大选中,参加投票的黑人比1960年选举时多出200万,达600万,其中的94%支持约翰逊。
最后,约翰逊以压倒性胜利当选为总统,获得了61%的民众选票。
随着民主党取得对两院的绝对控制,民权运动领导人认为进行新联邦立法的时机成熟了。
约翰逊及其幕僚在1964年底开始起草强硬的选举权提案。
金博士积极支持,希望联邦政府通过保护南方黑人选举权的法律。
民权运动领导人试图再次利用制造危机引起全国注意,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他们首先选择以剥夺黑人选举权闻名的阿拉巴马州的塞尔玛市(Selma)作为突破口。
金博士到达该市, 并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者每天一起领导黑人游行到达拉斯县法院。
黑人每天聚集在那里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结果3000抗议者遭到囚禁。
此后,黑人积极分子从塞尔玛向蒙哥玛利进军,但在半路上遭到全副武装的州县警察的阻截。
警方要求游行队伍返回。
遭到拒绝后,警方就动用警棍和催泪弹,结果造成流血冲突,50多名示威者入院就医。
这起被称为“血腥星期日”的事件,通过电视的广泛报道,引起全国性骚动,要求白宫进行联邦干预的呼吁从各地纷至沓来。
金博士发出从塞尔玛市向蒙哥马利第二次进军的号召。
但联邦法庭临时决定,禁止这次进军。
眼看塞尔玛运动就要流产时,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行刺激了运动的复活。
白人攻击了到塞尔玛市准备参加进军的黑人牧师们,并致其中一人死亡。
牧师之死引起要求联邦干涉的呼声。
3月15日,约翰逊总统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上发表电视转播的讲话,要求国会通过选举法案。
总统把自己的政治权力与民权运动的道德因素融合起来,说:“他们的事业也必定是我们的事业。
因为不仅是黑人,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应当克服偏执和不公正的遗毒”。
他甚至引用进军运动的口号“我们将要战胜!
”他要求联邦法官发布允许进军的司法解释,并告诫阿拉巴马州长不得干涉进军。
3月21日,金博士率领由3000多名黑人和白人组成的进军队伍走出塞尔玛市,向蒙哥马利进军。
来到阿拉巴马州政府,游行队伍就淹没在聚集在那里的30000名支持者的人海中。
支持者中包括几百名著名政治家、艺人和黑人领袖。
金博士向听众们说:“我知道,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今天会问,这个运动要持续多久?
”他以高亢并富有韵律的话语回答: 今天下午我来到这里对你们说,不管这个运动如何困难,不管这个时刻如何令人沮丧,它不会拖得很长,因为真理对地球的压力必定会更加高涨。
多久?
不会很久!
因为谎言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多久?
不久!
因为你们的耕种必有收获!
多久?
不久!
因为道德的宇宙射线虽然长,但它会向正义倾斜!
多久?
不久!
因为我的双眼已看到即将到来的上帝的光辉!
[20] 1965年8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5 年选举法案,使之成为联邦法律。
针对南方利用种种措施剥夺黑人选举权的歧视性作法,它授权:凡在1964年大选中登记或投票的当地选民人数不到其选龄人口一半的州和县,它们的选举登记必须受联邦政府的监督;在任何州和下属地区禁止为阻止黑人选举所采取的文化考试和其他歧视性测验,并宣布它们为非法;这一法律具有自动停止各种文化考试的效力,而且不容任何法庭再议,五年内有效。
法案还要求联邦“检察官”到各州监督选举过程,检查是否存在违反第15条修正案的歧视行为。
每当司法部长针对任何州启动司法程序以保障第15条修正案的执行时,法庭就有权任命民事服务委员会推举出的检察官;授权检察官有准备自己的选民名单的资格,并有权在选举日的各投票点督促选民行使选举权利。
更严厉的是,这个法案还要求凡本法案涵盖的任何州,在选举过程中实行的新作法、新程序或新标准,都必须得到联邦大法官或华盛顿特区法庭的批准。
法案还特别规定了保证黑人选举权利的多种措施。
比如,它规定:凡是完成公立学校六年级学业的人就具有足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智力”参加任何联邦选举。
[21]它还禁止任何州对不使用英语教学的学校中[22]受教育者的选举资格进行规定,言外之意,就是选举权不再以是否具备英语读写能力为先决条件。
结果,原来纽约州规定英语水平(literacy in English)是获得选举权先决条件的法律,实际上被宣布无效。
[23] 1965年选举法案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普遍适用于州、地方和联邦的各层次选举;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干涉南方六州黑人的选民登记和投票过程,保护黑人行使选举权。
结果,更多黑人获得了选举资格。
1964到1968年间,密西西比州黑人登记的选民人数从黑人人口的7%骤升到59%;阿拉巴马州从24%上升到57%,整个南方的黑人选民人数从100万上升到310万。
这些世代生活在小城镇和农业地区的南方黑人,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到对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完全参与。
原文地址(还有更多后续内容):http://www.pep.com.cn/gzls/js/xsjl/sjsyj/201107/t20110701_1051996.htm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I have a dream. ——Martin Luther King50多年前的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横行、内有冲突外有战争的美国。
在这个公平正义开始被国家机器践踏侮辱的时代,马丁·路德·金站了出来,用一次次的游行与演讲号召黑人兄弟姐妹们将民权的声音传遍四方。
50年后的美国,一部讲述黑人抗争史中插曲被搬到荧幕上,以原名《赛尔玛》讲述着那些光荣斗争的岁月。
电影开篇是金博士身在瑞典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后前往白宫接受总统接见。
一切看起来已经走向和平的结局。
但就在平静中,一个南方小镇再度点燃了黑人们心中的怒火。
教堂中做礼拜开心归家的黑人女孩们被炸弹炸死,听到号召的博士再度离开可爱孩子与温柔妻子的身边,只身卷入一场争夺黑人选举权。
而在阿拉巴马州的赛尔玛,这座美国黑人问题最严重的南方小城,在这里,他遇到了故事的反派——乔治华莱士。
这个种族主义者的坚定捍卫者此刻坐在州府一把手的位上,十分愤怒的等待与金博士的对决。
说实话,如有可能华莱士先生的政治人生一样能精彩到被搬上荧幕,但可惜此刻他只是个固执的成见者,一个凶狠的刽子手,一名决心同民权运动死斗到底的“志士”。
于是金博士将自己的愤怒和同情用言语传达给了小镇黑人同胞,告诉占绝大多数的他们起来反对不让他们投票的专制。
于是人们走向街头,用非暴力的行动寻求着权利。
可华莱士哪会理会这些“暴民”?
对付他们,一群凶神恶煞敲敲打打还会开枪的州警就够了。
于是暴力威胁和污蔑丑化这群不听话的黑人成为掌权者们的灵丹妙药。
给当事人打恐吓电话、袭击领头学生,百般阻挠游行者的日常生活,华莱士为了驱赶这群被他看来是得寸进尺目无礼法的黑老粗下尽了功夫,甚至找到了FBI把金博士曾经招妓之事录下来寄给金博士之妻。
面对这些,妻子的大度与谅解让金明白,自己的奋斗不坚持到成功便毫无意义,自己也将成为平凡的抗争者。
联合学生组织第一次游行时马丁和大家在桥上被州警追着敲打,不甘示弱的金号召全国同情心爆棚的白人来到小镇开始第二次游行结果获得了深夜一位白人牧师惨死街头的报复。
回到小镇,马丁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怀疑中。
马尔科姆X的暴力对抗是否有用?
妻子对自己的怀疑与不信任感究竟如何解决?
面对游行分歧的领导者们究竟如何协调?
一长串的问题萦绕脑中让马丁头疼不已,面对狡猾的总统、固执的警长,马丁感到绝望。
开车回家的路上,李用马丁自己的话解开了马丁自己的疑惑:“我们会最终取胜,我们一定会取胜,因为不会有其他结果”。
是啊,面对已经走过半载的民权之路早已没有后退可言,无论如何进步总会到来,暴力的威胁不是害怕的理由。
重鼓勇气的金再一次站了起来,黑人兄弟们在白人们复杂的眼光下从塞尔玛走向蒙哥马利议会大厦,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
至此影片结束,可黑人维权和民主法治的美国梦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但赛尔玛无疑成了里程碑,让被欺压的黑人从压抑和悲观中解脱出来,呼吸到了同属他们的自由和胜利气息。
主旋律之外感受更深的是,人没必要去热爱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
出身、父母、国家、文化、信仰包括长相…你只是刚好幸运出生在了一个美满家庭没有禽兽不如的双亲,形象尚可,地域政局稳定,每天享受到的物质条件是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的稀有资源。
而那些出生在贫困战乱地区没有信仰自由的地球公民呢
宣传片
在好几部美剧里被吐槽的一塌糊涂哈哈
恕我直言,跟豆瓣的“主旋律”——但凡涉及与强权作斗争及民权运动的题材(比如韩国民主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去年的《华盛顿邮报》)就普遍过誉的情形相比,本片不仅分数低于IMDb还被不少人污名化为“政治正确”,这背后隐含的,是某些国人对黑人族群莫名其妙又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
水太深,淹死好多菜鸟,文戏好多,差点打瞌睡,追求民主的同时而完全‘’非暴力‘’,感觉不太可能,第一段游行里,一群民众被暴打,顿时想起了离我们不远的深圳旁边的地方
3.5. vs Lincoln-2012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2013,过程都是比较流水账的,阵容和结尾动人。
不知为何,我就是特别不喜欢
平淡无聊!
重现65年马丁路德金的“塞尔玛游行”,几十英里的路,真的由他们的鲜血铺成... 虽然为了突出King的伟人特质,其他的政客都被或多或少地脸谱化了(尤其总统林顿约翰逊),但看见那么多真实的人在为了自己的宪法权利不惜流血牺牲,实在感动!如果说这也是“主旋律”,那我愿意看更多这种的
由于我是个随性的种族主义者,黑人的斗争完全无法让我引起共鸣。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无聊的流水账,主角是Martin Luther King.Jr这个拥有鸣人嘴遁,而且全片唯一说话会自带BGM的人,简直是日本热血动漫既视感~~
Chose, vote, election, chose, vote, election.
坚持看完真不容易。
国外也是有主旋律电影的
欣赏不来\\可能之前火线看多了,张口闭口brother,总觉得别扭
全程冷漠脸
和看《米尔克》的感受类似,弱势群体抗争从来都是血泪之路,数次被演讲深深打动。金能和总统随便打电话见面讨价还价,还有政府特工来保护他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事基本上已经算有谱了。另外就是,法制国家,法院判决说了算……
还不如《白宫管家》好看,内核倒是严肃,但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淡化了它的戏剧色彩,于是剩下的就只有厚重感,对我这个中国人而言,本来就不是太清楚他们的经历,就更别说情感上的共鸣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美式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其意义本来就大于电影本身,在这种敏感的时期,有人敢对它说NO吗?
这样一个事件 这么多群演 竟然能拍得这么平庸直白无聊 真是天理难容
半个世纪前而已。
真的是靠着政治正确被提名的吧。全片在一个多小时后才进入状态,一会儿想拍成马丁路德金的传记,展现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之外的一面,一会儿又想拍成展现民权运动,宏大时代背景的历史片,结果就是不伦不类,马丁路德金的形象没塑造深刻,其他出现的白人和黑人更是浮光掠影,随便换另外一个角度都会更感人
电影里塑造的金更具神性而非人性,甚至影响其伟光正形象的婚外情都处理地小心翼翼,说过于主旋律真的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