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能排除这样的好电影让我赞叹,最后只剩下一种感动,不是唐山大地震的那种做作,类似于雨果的悲惨世界。
她放弃了对你肉体的占领,直接进攻你的心灵,不是泪流满面的感觉,而是你想哭却哭不出来。
当然了肯定没有国外那种电影的震撼,毕竟她才刚刚起步。
往大了说,是中国的肖申克的救赎也不为过。
影片刚开始类似于许多科幻悬疑剧,女主角一醒来,发现自己什么都记不起,然后又一个线索或人,引着故事向前发展。
不算一部血腥片,开篇的30分钟之后,慢慢理清了思路。
影片的结尾才为我们解开了谜底。
原来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尽管她精神分裂。
能肯定的是妈妈经历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和痛苦:丈夫突然出事,孩子哑巴,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厌世。。。
一切压垮了她,但没有消磨她的母爱,脑子里一直长不大的女儿(思思),可以一起吃蛋糕,看海。
Jenny也终于懂得了母亲,愿意与她偶尔喝茶吃饭。
一切缘起于爱,又在爱里结束。
看电影前没有看剧情、也没有看主演、类型,挑上这部电影,缘于站在电影院门口、手机挂上了某售票APP,看着简评,发现一条“对国产片彻底改观”如此深度的评论,顿时心动、买票进院。
真的,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片子。
从心理学入手,用脑电波游戏放空大脑,刺探记忆,寻找真相。
我还不能判断这种技术在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但是电影的这种概念我很喜欢。
尤其是这种一边讲还一边解释的心理学电影,像是《盗梦空间》之类的片子,我大都只能看一半、太复杂,脑容量太小的人实在不能理解所谓的高智商电影,难得可以看到这种简单易懂、还不落俗套的国产片,虽然我觉得不至于对国产电影彻底改观,但好片是肯定的!
《死亡派对》不是惊悚片,胆小的人可以看,从头到尾都没有一惊一乍的时刻。
电影中很长时间一直充斥着暴力血腥,封闭的溶洞、猩红的衣服、惨不忍睹的伤口、还有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
但我完全没办法代入,没办法惊慌、也感觉不到紧张,这也是我对电影中女主袁咏仪的感觉,她也没有现场感,就像一个局外人在看着一场死亡游戏,很多时间她都在恍惚着,即使女儿思思死掉也没有特别的崩溃。
在所有人死亡只剩她一个,而她,仍在恍惚、仍在等,等着这个世界对她的下一个动作。
这就是电影中的袁咏仪所饰演的角色,好像一切都不存在意义,世界如果不来伤害我,我就随波逐流,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所有的事情发生,自己是安全的,女儿会一直在身边的,其他的,无所谓了。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特别的没有情绪,思思哇哇大哭的时候,没有伤感,袁咏仪大哭的时候,也没有伤感,母女被迫分离的时候,依然产生不了伤感,即使在袁咏仪无罪释放的那一刻,我连释然的情绪都找不出来,故事即将结束,我却连高潮都没有找到。
我以为这就是结局,但其实我只猜对了一半。
所有的事情都已结束,在即将收尾的最后2分钟,看到了思思的空座位,顿时幡然醒悟,忽然的泪流不止,就像是憋了很久的情绪突然爆发,想大哭一场。
她和她的世界已经崩溃很久,而她仍坚强的活着,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母亲的爱,感动的从来不是每时每刻都想和你在一起,而是无论过了多少年,你在与不在,母爱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致敬母爱。
http://review.51oscar.com/detail/3513
我点评之前,首先我表示对导演和演员的尊重,拍一部电影很辛苦,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溶洞里面演员脸上都抹上了很多的血,这点化妆技巧还是值得肯定;以下吐槽:1.电影切入很牵强,就说女猪脚怀孕的时候和老公在车库地下室准备走了,遇到一起枪杀案,从开始到结束都给不到观众一个答案,只是带着观众很牵强的切入为什么会营造这个剧情,导演选择了直接告诉我们目的,过程很敷衍;2.剧情细想,其实很好,可惜导演太烂,特别是前面在溶洞里面的剧情,前几次的枪声响起之前的迷雾特效和被枪杀那瞬间的镜头拉扯的那么的遥远,艹,真的很想睡觉!
因为我知道下一个人死之前会有迷雾,镜头会扯得老远,导演,这里你真的好失败。
3.这叫悬疑片吗?
作为一部悬疑片,身为观众的我没有兴趣去发掘下面的剧情,虽然后对面的女孩是她女儿,这点让我有点吃惊,但这想想,完全就是杀马特,这剧情构思和之前的笔仙那些恐怖片有啥不一样?
女猪脚最后得了精神分裂;这完全是作为观众的感受,没有其他的;最后,我还是很尊重导演和演员的努力,让我投入了一张电影票,让我在电影声音环绕的过程中睡着,秒睡,最后还是要离场了被人叫醒;希望可以拿回成本吧。。。
贴着惊悚悬疑的标签,上演的却是亲情至上的戏码,真的是很让人出乎意料。
刚开始的一场心理测试,让整个角色混乱的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随着故事的递进,才明白是一个有关于亲情的点,导演并没有用悬疑片中惯有的倒叙方式让观众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而让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显现出来,其实这样的方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把握不好,会误导观众,让观众对影片的脉络不够清晰,这样也会影响影片所表达的中心内容。
《死亡派对》在最后辛海伦在海边,黄昏时刻,摘下帽子的那一瞬间,才揭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并不像有些剧情,演到一半,或者大半段的时候,就已然猜出了结尾。
看过之后,虽然从过瘾,而后到深沉,那是因为大家不免都会陷入思考中,辛海伦面对深爱的丈夫,不得已杀死他,而后疯癫,爱护女儿,却无法照料,深陷自责又愧疚中。
这一系列的问题,孰错孰对?
带来的后果,惹来的争议,让在世的人们都不得好过。
其实有时候,真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即使是重要,也不能作为判断对错是非的唯一标准,法理不外乎人情。
《死亡派对》,在影片结尾海伦对着空椅子打手语的时候确实看哭了。。。
不过影片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没有写清楚,第一萌萌是谁?
撕掉脸上的假面具似乎有一定的原因。
第二,派对里的凶手到底是谁?
如果我能对影片提些建议,有几点,第一,可以在派对的最后,让凶手出现,海伦会发现是另一个自己。
第二,思思确实是和审讯室里的内女的是俩人。
在审讯室蜷缩的时候,也就是告知无罪的时候,已经被人打完能够进入梦里的针了,可以让海伦永远活在梦里,和自己梦境里的女儿在一起。
第三,可以用国外的惯用手法,例如片头就是一个女人在海边的背影,和结局强烈呼应,震撼效果似乎会更强烈。
第四,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可以在派对里出现一些,女主会觉得奇怪,等揭开谜底的时候观众也会惊叹。
四个小想法。
不过在梦境里思思会说话,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种处理还是很好的。
总体来说,作为国产电影,不说成熟,能拍出这种感觉还是相当可观的。
不过看完全片会发现,整部影片就这么几个人,并没有赘述一些多余的人物。
这种亲情类的“延时性”的电影,国外似乎不多。
很难得国产影片有如此的手笔,而且也是很难找到需要看第二遍的国产片儿。
不过情节给观众的“窗户纸”还不是很厚,在最后确实给人很意外。
给四分儿还是很推荐的。
大晚上和俩姐们一起去看《死亡派对》,纯属为了寻求一点儿刺激。
原本以为是“一惊一乍”+“血腥暴力”,没想到却跟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抱着看暴力惊悚片来的小伙伴们,一定会特别失望的。
因为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她的名字和预告片中所展现的那个样子。
但是,我想说这种“大相径庭的预期”却让我觉得很惊艳。
《死亡派对》让我想到了两个反转的片子,一个是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另一个是经典反转惊悚片《第六感》。
其实上述这两部片子的类型都是存在反转的,你没有办法很明确的界定他们的类型。
《切肤之爱》前半部分,是丧妻的电视台制作人,为了重新组合的家庭的一些努力,并表现了大量的家庭温馨画面,而女主角的亮相也跟人一种清新温情之感。
可是电影中途突然峰回路转,男主角的遭遇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恐怖的深渊,直到最后,全片最令人恐惧的一幕:女主角把男主角的脚一点点用钢丝切掉!
而结局则是开放式的。
这是一种经典的类型大反转,从开篇的温情一步一步地转折到后面的惊悚与暴力。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简单粗暴的大反转带来的却是一种坐过山车似的观影感受。
《死亡派对》也同样如此,她存在着一个“类型反转”的调性。
我们从前半部分的惊悚暴力,各种溶洞内血红色的杀戮,以及混乱不堪的人物塑造,反转到干净冷冽的审讯室,后面接着是停车场惨案,以及夫妻生活的艰辛与苦楚,一步一步反转到了家庭伦理上来。
而结尾部分则是一个情感的爆发和亲情的释怀。
这种过山车式的类型反转,势必会造成观影者“喜好”的“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就会特别喜欢,讨厌的人也会特别讨厌。
但是作为电影的叙事技巧来说,我认为这是国产片中唯一一个尝试这种方式的电影,不能说做到了百分之百到位,但也极为不错。
《死亡派对》似乎更接近《第六感》的类型反转。
《第六感》开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很闷的惊悚片,很多没有耐心的小伙伴可能都看不下去,我们跟随着布鲁斯威利斯进入到一个似乎可以看到鬼的小男孩儿的生活,感受他所经受的恐惧。
当我们在导演的铺垫下,一步一步陷进去,完全相信了这个世界的时候,导演在合适的时间把亲情牌抛了出来,所以看到后面我也会哭。
而到的结局反转,则让我们更加唏嘘,前边一些被忽略的、甚至乏味的细节也都重新浮现脑海。
《死亡派对》的套路也大体如此,前半部分节奏过快,各种混乱的杀戮,让我们一头雾水的时候突然一个反转,重新带我们走进故事的第二条轨:审讯。
审讯也有很多看似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是因为节奏迅猛,所以倒也不至于闷。
但是结尾的反转就在一瞬之间让我们的情感爆发,前面那些存在疑点的细节、不符合逻辑的猜测、以及不合常理的表演,都在一瞬之间翻盘,如果看完结局你再回想一下之前的细节,很多都是故意的设计。
比如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熊乃瑾按说应该镇定自若,为什么一直保持那样冲动、亢奋的情绪?
为什么她会在关键时刻情绪失控,而造成测试中途退出?
为什么洞内的人物交代比较模糊?
为什么洞内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会有一些混乱?
为什么前期审讯室和溶洞内的回忆之间充满了跳跃性?
当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为何目的的测试之后,当我们知道熊乃瑾的目的何在,当我们知道袁咏仪的精神世界时,这些bug竟然全部成为了为结尾而做的铺垫了。
有些人可能还是喜欢比较常规的、传统的类型片叙事方式,可是我就是喜欢这种出其不意的。
总吃一种东西,偶然换换口味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死亡派对》的口碑必然两极分化,因为很多小伙伴和豆油们也不喜欢中感受,但是总有人和我一样是喜欢的,电影说到底就是一个娱乐产物,既然看完之后可以达到情绪上的某种满足,那我就愿意给一个好评4星,为什么还要加1星?
因为她在我看过的国产悬疑惊悚片里,她无疑是翘楚,只有鼓励,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好国产片。
#要给死亡派对一点活路#一般我都很懒,平日工作都是写写写,非工作时间不愿意再当“键人”。
可现在我忍不住了,原因是下午看这部电影时它还有6.5分,这会子剩下6.2了,冒着被骂水军的危险,也要一吐为快。
我期待这部电影蛮久的了,一来比较喜欢这样的心理类型片,二来也想看看国产的能拍成什么样。
《催眠大师》虽然不恐怖,但毕竟走了鬼范,《死亡派对》走的应该就是致命ID的血腥范了。
没想到九月各种影片扎堆出现,姐我没吝惜时间金钱,过的去的都花钱看了(姐这城市消费不高,一场普通电影会员价30,2D的35,IMAX75这样),猩球崛起、空中营救、绝命追踪,然后是这部死亡派对了,挑了个周末想安安静静的看,然后你知道姐发现什么吗?
姐居然买不到票!
市中心7个影院只有一家影院(嘉禾)上映了!
而且票价是58!
比姐看IMAX首映场还贵!
这样的宣传、这样的上映率,国产片上座率如何保障,稀稀拉拉就那么几个人,周末下午四点半的场,上座率不到20%。
但姐还是花钱去看了,不是脑残不是谁的粉,不是五毛没收人一毛钱......就是因为最后五分钟我看哭了,我竟然没有猜到结局!
我承认这部片子有很多让人吐槽的地方,比如派对的段落太不饱满,甚至有点狗血,一看就知道是测试;比如中间有大段留白,和前面节奏的紧凑很不一致......但这些又有什么呢,它让人吐槽的点会比《空中营救》的多么(我最少可以写十条以上,不带仔细想的那种),凭什么《空中营救》要比死亡派对高那么多分。
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你们轻易就被几个所谓的大场面骗了呢?
中国的各大院线,你们难道都不看片子就排期?
你们少给那些垃圾鬼片排一场,就多给正常的片子一场,作为中国影业的一线产业,难道不应该拿出点态度、拿出点理想、拿出点道德出来么?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部片子不是《禁闭岛》不是《致命ID》,不费脑,但很感人,有槽点,但它好好讲了一个故事,看完,我觉得很温暖,真的
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它将杀人游戏作为一个脑部精神分析测试来设定,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是根据被测试者精神模拟出的。
心理学家通过游戏过程,以及最后的游戏结果,来最终判定被测试者的精神状况。
电影从游戏开始就进入了高能时刻,游戏结束开始各种反转,情节环环相扣,非常精彩。
编剧的脑洞很大,第一次发现杀人游戏还可以这么来诠释,电影对于家庭中三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展现得很到位,不要被豆瓣评分所迷惑,它值得高分推荐。
按惯例懒人把时间顺序调正描述故事剧情。
丹尼王是警察,曾在地下车库遇到枪击命案,追凶过程中为了保护妻子而被撞成全身瘫痪。
妻子海伦(袁咏仪饰演)照顾了他六年,可他不想再这么痛苦的活着,在医生拒绝安乐死提议之后,海伦把他接回了家,当晚丹尼王触电死亡。
警方鉴定为意外,事后海伦出现了精神分裂,他们的女儿思思(熊乃瑾饰演)认定妈妈就是杀人凶手,双方彻底断了联系。
多年以后思思成为了心理专家,利用高科技要对母亲海伦进行一次精神鉴定,并探查当年的真相。
于是高科技模拟出了一场杀人游戏,海伦和六岁的思思在开车的途中被绑架,醒来时已在一处神秘溶洞内,里面一共有不同职业身份的九人,其中有一位杀手。
溶洞内有一把手枪,只有杀手知道位置,从计时起每隔一段时间溶洞内会释放迷晕烟雾,杀手体内已注射抗体不会昏迷,他会在众人昏迷期间选择性杀掉一人。
如果不能找出杀手并将其杀死,那么其余八人全部要死亡。
当年丈夫的外科医生提议大家先找到枪,杀手没了枪就没法杀人了,还未等大家有所表态,迷烟吹来,众人再醒时,外科医生已被杀害。
其余玩家还有思思、足疗师、两名留学生、两名警察(其中一个是丹尼王)、花店老板,海伦是瑜伽教练。
游戏规则已经说明职业各不相同,所以两名警察里必有假冒的杀手,可测试并非狼人杀的玩法,迷烟一起一名留学生死了,而枪就在海伦手里。
经过一系列的争夺和枪杀,仅剩下两个思思、海伦和丹尼王活着,测试出现了意外,思思被迫退出影像,但她要知道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以六岁的思思相逼。
最后的影像是海伦杀了丹尼王,但却被装死的杀手给打伤,两人扭打中反杀成功。
经过思思分析,海伦已经把杀丈夫的事情精神分裂给了另一人格,而六岁思思也是她幻想出的镜像,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六岁的幻化女儿陪着她。
思思终于明白自己的母亲当年为何要杀父亲,也明白了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于是将真实报告给改了,母亲依旧无罪,精神分裂的活着。
文字的力量是可怕的,文字的煽动性也是极强的,在看电影之前原谅我又忍不住看了豆瓣,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水军,或是多少黑客,我只能认为每个人的审美层次,水平确实不一样。
几乎一致的好评,难得的诚意之作,国产惊悚片中难得以情节推进,反转之再反转,-- 说的我几乎要生拉硬拽一帮哥们去捧场了。
影片片长标注82分钟,实际只有70来分钟,对于我等对国产片几乎绝望,只打算以休闲时长赢回票价的吊死已是一重沮丧。
以为还有些闪回,也是心有不甘,看到了字幕,导演是谢航,想起以前看过他写的一个剧本,记不清题目了,只记得介绍他是到好莱坞发展的中国编剧,貌似有个把剧本上映了,剧本的内容也记不太清了,似乎也无法记清,因为当时就没有看懂,大概是逃学的少年躲在一个很古怪的公寓里,发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现在看来也就理解了这部片子,活生生的抄袭好莱坞的手法,但只是抄袭了模式,概念大于故事,造成了生编硬套,以一个相对“精彩”的结尾扳回一城。
说到这份上,似乎剧透不剧透已经不重要。
故事其实说的是一个安乐死的案例,女儿不能原谅妈妈,多少年后想弄清真相,采取了类似心理疗法的方案,可怕的是非要弄个超级大的噱头,--- 心理疗法中的方案设计为“死亡派对”,其实一切根本无关,至少没有编周全了,梦中的角色影射每个现实中的人,混乱的经历能理出清晰的结果吗。
一对男女莫名其妙的杀了另一对车震的男女,全成了梦里的人物,再玩一个类似“天黑请闭眼”的密室游戏。
幽深的山洞,时不时飘来的迷雾,来一次死一个,编剧也太省事了吧。
一个个穿的跟祭祀似的,红袍加身,轮流编排两句,轮流搏斗死亡。
潜意识杀人和实际杀人应该是两回事吧,就像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有腹诽的经验,真动真格的说不定比亲人还亲。
退一步讲,想从实际杀人后的负疚感考虑,死亡派对的设计也不够精巧,细致,总之给人感觉就是---不相干。
导演的功力实在无力吐槽,晃动的镜头似乎想说明搏斗的激烈,可惜把观众也晃过去了,西里呼噜人死光了,就光等着影评说的反转了,可惜反转了几分钟,电影业结束了。
这都哪跟哪啊,匆忙的似乎一切与电影都无关,也许剪成个MV会精彩许多
这种故事真没必要拍成电影
又找到一部各方面都还行的国产恐怖片。妈的毕竟老子一部又一部翻了那么多,总得能翻到一两部能看的吧。从故事概念上来说,虽然模仿了好莱坞,但在这个框架下创作出了自己的东西,不仅不雷不突兀,还保证了很强的观赏性,后半程几次反转都能自圆其说,煽情部分也恰到好处。袁咏仪虽然老了但选片眼光绝对还是可以的。
不是猜不到结局就是好片子
这片子豆瓣愤青居然能给出这高分?很意外啊!个人感觉纯属烂片!
中国能有这样的悬疑片,已经不错了。特定模拟环境的设置和结尾一小一大两次反转,虽然国外的电影这样的想法已屡见不鲜,但是在国内看到这部还是蛮惊喜的。另外个人认为这部可以超越《催眠大师》。
看到一半儿,忍不住吐个槽,哥你用的是机关枪撒?子弹打不完的撒?
一星给结局 一星鼓励
第二天给没看完的同学讲这电影 。。破电影还讲出好多门道醉了
为什么评分偏低啊,分明是个很棒的故事!
剧情十分不错
熊乃瑾真的太丑了 完全看不下去因为她这张脸 袁咏仪也不知道在干嘛 而且弄些英文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开头和生化危机一模一样 模仿了很多国外的恐怖片却还无一是处
先模仿吧,还有很长的路走;故事是说下去了,这种模仿欧美恐怖剧情有点水土不服啊,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蠢的要死 整容怪物熊乃瑾 这帮怪物别再拍电影了成么!!!
特地找了86分钟版,结果还是一坨
国产悬疑的突破!
好吧,结局是还可以,不过看到心理医生拒绝袁咏仪看思思的时候我就猜到结局了~整体二星。 怎么感觉看谁都像杨幂。
被结尾的那句话感动到了
看到这个评分本以为是水军刷的,尽管前面能看出来是脑内活动导致前后有点割裂但在国产片中也算有诚意不纯傻的了,评价稍高也在情理之中。
被孤岛红裙狼人杀骗来的,整部电影全靠袁咏仪的演技在撑~
特别洋气的国产悬疑片,剧情一直在峰回路转,其实死亡派对不过是引出故事的一个前提而已,最主要的故事不是这个,结尾的反转耐人寻味,蛮喜欢这种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