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结局太有深意了。
给整部电影的联想和反思上升了一个台阶。
虽然整部电影讲述的一个老实,善良的罪犯拾金不昧的故事,但是被各方作为工具利用,最后弄巧成拙。
重新回到以前,留下的只是一段故事,还有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历而已。
最后男主剃光了头发和胡子,带着孩子,重新回归走向那本属于他的监狱。
他光荣过,屈服过,高兴过,悲伤过,而那些被塑造被解构被吹捧被诋毁的“英雄”形象,一霎那烟消云散。
故事从一袋金币作为引子,讲述的却是人性的道德和良知,确实归还了失主,确实做了好事,为何纠结?
因为过程中有机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让结果又失去的时候,他又变成那个罪犯。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虚伪。
这些别有用心之人令男主的人生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最终又回到原点。
如今,他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样子重新回到监狱里的生活。
回去的时候,只有爱着的孩子和女人送行。
印度人带来一头大象。
在波斯,没人见过大象。
印度人把它带到一个黑暗的房间,让人们一个一个走进去体验。
一个人触碰到了大象的躯干。
——“一种水管一样的生物。
”另一个,耳朵。
——“一个强壮的,总是来回移动的扇形生物。
”另一个,腿。
——“我发现它静止不动,就像神庙里的一根柱子。
”另一个触及了起伏的背部。
——“一个皮革的宝座”。
另一个,最聪明的,摸到了象牙。
——“一把瓷器做的圆圆的剑。
”这是波斯版的“盲人摸象”,源自十三世纪的大诗人鲁米的故事——“黑暗中的大象”。
现在,它成了伊朗的一句谚语。
在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一个英雄》中,这个故事的认识论含义因叠加了一层道德色彩而变得错综复杂:人们愿意讲出全部故事吗?
还是只会说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人们能够理解整个故事吗?
或者只接受符合自己叙事的那些?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是否一切故事本质上都是模糊的?
主人公拉希姆从伊朗的债务监狱获得两天假期,发现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着十七枚金币的手袋。
拉希姆本来可以用这些金币偿还债务,然后出狱开始新的生活,但他选择了把金币归还给失主。
他一下子成了伊朗社会的一名英雄,一名道德偶像,电视台竞相采访他,各种组织开始蹭他的热度。
他开始选择性地讲述这个故事,活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置疑开始出现时,拉希姆辩解说,“我没有撒谎。
“可你也没有说实话。
”置疑他的人说。
电影开始于伊朗的一处著名古迹——纳克什鲁斯塔姆,那是在一片悬崖上凿出的巨大墓穴,其中两个埋葬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两位君主——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
这是伊朗人能想到的最伟大的“英雄”。
但在摄像机匆匆掠过整个墓地的全貌后,我们便跟随拉希姆沿着一个用于修缮用途的巨大脚手架楼梯盘旋而上。
在一个远景镜头中,拉希姆时隐时现,成为被史诗背景淹没的一个渺小存在。
导演很有耐心地拍完了他爬这段楼梯的长长的过程,预示着他接下来要遭受的磨难,也暗示了“英雄”在日常背景下的反讽之处。
在所有的英雄中,也许没有什么比道德英雄更容易受到置疑,更像一个光荣的陷阱。
拉希姆就掉进了这个陷阱里。
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可以成为英雄,那首先就要求一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观,也要求一个人永远前后一致——有道德的人永远有道德。
法哈蒂说,这是一个神话。
从一切方面来看,拉希姆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畏畏缩缩,没有决断力的人。
他嘴巴有点耷拉,手指弯曲着,站立是微微有点前倾,一副不太稳定的样子。
他有自己的愿望,但是缺乏执行力,总是由别人帮他做决定——除了电影结尾那个强有力的决定之外。
像任何普通人一样,他在道德上并非完美无瑕,他的不谨慎伤害过他的债主一家,伤得很深。
当他把装着金币的包带回家时,他的姐姐也怀疑他,不信任他,这显然表明他过去的纪录可疑。
他也得不到家人和社区的尊重。
他把金币还给失主的决定是高尚的,但那也是在动了自己的小算盘之后做出的,更像一个普通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在突然冲动的驱使下做出的善举。
对这样一个人,人们最多会同情或赞许,而绝非崇拜。
但当这样一个普通人被捧为英雄后,他的瑕疵、不一致便不再被容忍,他过去的纪录受到人们的审视。
为了满足人们的期待,他极力掩藏自己的过去,呈现人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他被动地生活在一个别人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中,越陷越深,最后终于被反噬。
但这是一个法哈蒂的故事,这意味着它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平民英雄人设坍塌的简单故事。
回到“黑暗中的大象”,法哈蒂想问的是,如果一头大象处在黑暗中,我们真的可以完整地认识它吗?
我们真的可以在全部了解一个人的基础上来对他进行判断吗?
完美的道德英雄似乎需要这样的判断前提,而现实中的“道德英雄”更可能只是故意“盲人摸象”的结果,是社群为了自身的意图强加于某个人之上的道德光环,结果是这个人为了社群的意志而活着。
中国人说,“打肿脸充胖子”。
伊朗也有一句类似的俗语,“一个人通过打自己的耳光来使自己的脸色红润”。
“声誉”这个词,在伊朗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它定义了一个人和一个社群的关系,它紧密地连接了个人、家庭和社会。
时至今日,伊朗人在自我介绍时仍总是先说,我是某某某的儿子,这种陈述便和家庭声誉有关。
电影中的拉希姆,之所以这么被动地接受群体给他设定的角色,这么缺乏个人意志,就和对声誉的重视有关。
他在电影中所做的一切,到最后,并不只是为了出狱过新的生活,而是为了洗刷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屈辱,为了挽回他的声誉。
在这一点上,《一个英雄》是一个非常伊朗的故事,也是所有强调集体感的社会更容易理解的故事。
法哈蒂以往的电影,往往聚焦于一个小群体的内部(《关于伊丽》《一次别离》《推销员》),常常是一个家庭,探究它解体的过程,人物被置于伊朗式的错综复杂的道德困境中。
《一个英雄》探讨的是一个人和一个社群的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整个社群要为电影中出现的道德困境负责。
1、阿斯哈法哈蒂拿出秤,再次衡量起道德與利益的衝突。
電影核心是一老生常譚的問題,敘事呈現上是探索社會或政治上目的正義與手段正義之間的關係,劇情根本上講,是一個人動物性生存衝動與人性覺醒的關係,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余繼登典故紀聞:「是故君子舍生取義,小人舍生為利,所為相反。
」2、男主角的職業很重要,暗示他粉飾與美化自己的作為——他是一名廣告或宣傳標語的書畫匠。
而現在的情況是,男主角需要一筆資金解脫牢獄之災;其女友需要名人光環的加持來獲得兄長對其婚姻的首肯;家人需要一則有面子的事跡來粉飾族人入獄的難堪事;典獄長需要一則報導來掩蓋獄中醜聞;慈善機構需要募款的理由;報社需要新聞;社會需要一項價值,一種信仰,一名典範,或者片名:一個英雄(2021,قهرمان)。
這天上掉下的一筆錢,考驗的不僅是男主角,也是整個社會。
歐陽修的縱囚論中,批判了唐太宗大赦死囚又要求死囚回獄服刑的那種「上下交相賊」的情況,而電影中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誰不是私心自用,以「上帝之名」來詮釋、利用了這個「大赦」的機會呢?
3、本來嘛,路不拾遺,便無風波;可是一場舉世譽之又舉世非之的震撼教育之後,在命運砥礪之下,人的性格才可能深沉。
因此,男主角最後醒悟,從「小人」變為「大人」,站出來維護孩子,而非利用孩子,還是值得慶幸的,也可以說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為人類保留了最後一點善的可能性。
伊朗的电影在亚洲电影市场里面占有别具一格的地位,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他是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常客,多次获奖。
这部影片也获得了2021年戛纳评审团大奖。
伊朗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然而如同阿斯哈获得柏林金熊奖的《一次别离》一样,摆脱了政治,宗教和阶层的局限,把目光投向了伊朗普通社会人群的生活,讲的故事非常世俗化,细腻而日常。
本片的拍摄手法朴实,故事剧情单线条发展,没有很复杂的结构。
然而,阐述人性的复杂非常真实,描写的所谓的“英雄”决不是高、大、上的,他的人性也是千疮百孔,充满着纠结和矛盾。
然而,他的英雄之处在于,最后从各种矛盾的心态中选择真诚面对,剧情是在这个“英雄”重新走入监狱结束,但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人性,在这次遭遇中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一个道德层面上的英雄。
从这部影片我们也一窥到了伊朗目前的现实生活,正常而普通。
在"人尽皆知"后,阿斯哈法哈蒂又回到了拿手的刻画小人物道德困境的老路上。
看似是又一部"一次别离",我觉得倒是比一次别离有所进步。
一次别离是男女主角无可奈何道德困境中内心挣扎,套路是给负责任的角色加道德保险,要么残疾要么贫困,让观众恨不起来。
在这个角度看,一个英雄和一次别离很类似,那个该挺身而出作证的人,作证就是送命。
有了这层保险似乎也该同情理解。
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的地方出现了人物升华,一次别离中主人公陷入事务中,而一个英雄主人公陷在选择中,最后通过自我牺牲完成人格救赎。
另外此片是个反英雄电影,有点类似东木的不可饶恕。
却不是英雄变狗熊再逆袭的套路,而是克服了利益诱惑,又放弃荣誉成就他人。
法哈蒂直击的核心是草根英雄条件到底是内裤外穿,具备超能力小宇宙爆发还是认清现实,牺牲自我成就更高意义的价值。
这也是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尝试。
加入社交媒体宣传和最后反转给此片带来些时代印记,拍人性挣扎才是法哈蒂的价值所在。
最后监狱门内外的调度才会有意义。
在我看过的四部法哈蒂长片中可以排到第二,排在一次别离之后。
现实中,有人会丢金币吗?
丢了金币被一个假释犯人的女朋友捡到,准备把金币换成钱,由于金价不合适,不够承诺给债主的债务的一半7500万土曼(里亚尔)是所欠债务总额的一半,犯人希望籍此向债主求情,让其彻底,免除自己的牢狱之苦,由于良心和家人的劝阻以及金价的不理想,犯人决定把金币物归原主,由此一系列的闹剧上演,一个如此需要摆脱牢狱之苦的人获得一笔额外之财,这分明就是个“神”的安排,是个考验。
然而,主人公经受住了考验,他只是曾经动了个念想,却被现实促逼着做了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分内之事,把金币还给失主,却留了监狱的电话,而没有留临时保管钱财的他姐姐的电话,并向典狱长一伙一五一十的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典狱长为了让他的拾金不昧事件吸引监狱的其它内幕,他们希望他改一下他的故事版本,遮蔽他在整个事件里的平常,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善举。
故事开始,男主去找妹夫。
他去的是纳什洛斯的王陵
在伊朗中部。
2014年去时,实景和影片中一样:王陵山与公路之间只隔了这么个栅栏~男主轻松跨越的那种。
从停车场走向王陵时的视角这里葬着四位君王: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二世,阿塔塞可西斯一世和薛西斯一世。
剧中王陵正在整修,搭着脚手架。
图为2014去时的实景陵是顺山脉开凿的,顶部是天神,中间是墓穴,下面时壁刻的丰功伟绩,然后是祭奠用平台。
从下仰望,非常壮观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平叛希腊受挫,最终兵败马拉松公元前486年,大流士一世去世。
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
但最终失去希腊。
波斯帝国走向衰败。
浮雕的艺术水准很高
有部分剥离后保存在博物馆剧中工匠正修护的是薛西斯陵。
作为普通游客,只有站在山脚,在炫目阳光中举目仰望。
这部电影拍摄的内部场景,倒补全了内外。
讲解有英文,但2014年旅行时极少遇见西方游客。
【我不在乎这笔钱,我在乎的是我的道德】
《一个英雄》拉希姆算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即无大奸亦无小恶,但因为一起合伙的朋友圈钱跑路,他的担保人不得不提出诉讼,拉希姆因为欠下7500万伊朗里亚尔,而被担保人扔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弥补欠款。
他每个月有一天的假释假期,而这次他积攒了两个月,最终顺利获得了两天的休息时间。
他先去看望了自己的姐夫,借了一辆车后去找到自己的女友。
女友不久前在公交车站捡到了一个装有15枚金币的女士手提包,为了让拉希姆出狱后还上欠款,他们决定将这15枚金币卖出,但到了典当铺之后才发现,金子的价值距离偿还债务还差许多,他们没有出售金币,而是保留了下来。
注:(7500万伊朗里亚尔约等于12795人民币)
本就在道德线上徘徊的拉希姆最终决定将失物归还失主,以求良心的安慰,他在公交车站台处到处张贴传单,而失物招领启示上面留下的号码是监狱的联系方式。
不久之后,监狱电话里传来的是自称是失主的女人,她详细的描述让拉希姆确定失主就是她。
于是在拉希姆的指示下,失主来到姐姐家取走了金币。
拉希姆在失主与姐姐的交谈中得知,这个女人靠编制地毯为生,因为丈夫和儿子平时大手大脚挥霍无度,出于无奈只能将钱藏起来,惶恐不安的女人打算把这些金币存入银行,而就在前往银行的公交车上却将装有金币的包遗失了。
因为拉希姆所做的好事,让他又额外获得了几天的假期,监狱利用拉希姆的身份和举措营造反差感,将拉希姆营造成了利他主义的典范,成为了公众英雄。
但最初的担保人也是债主,一开始就质疑了拉希姆的所言所行,他婚姻失败、撒谎成性,在他看来拉希姆不可能捡到金币后又物归原主,最明显的就是他留下的电话竟然是监狱的号码而不是他姐姐的号码,很明显巴赫拉姆已经看出拉希姆这样做就是为了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
专门帮助囚犯的慈善机构也介入其中,除了给拉希姆颁发奖状外,还给他介绍了一份类似公务员的工作。
在慈善宴会上,一众好心人给拉希姆筹款,甚至让拉希姆有口吃的儿子上台发言鼓动更多人的心理同情,当慈善筹款会在一片祥和,感人的气氛中红红火火的展开时,只有债主关心一个小男孩的柔弱自尊受到了伤害。
眼看筹集到的善款可以帮助拉希姆出狱,但人力委员会的职员质疑,拉希姆被要求与失主共同前来核对并签署承诺书。
但是那个女人已经联系不到,她留下的电话号码甚至是出租车司机的号码,失主身份存疑,拉希姆无法自证,但他迫切需要这份工作,有了工作他就能出狱,然后好好偿还债务,再和女友结婚。
无计可施的拉希姆决定让女友假扮失主,因此上演了为了圆一个谎言而编造出数个谎言的经典桥段。
但由于很多细节对不上,敏锐的职员因为这些漏洞拒绝为他介绍工作。
就在这时候,职员收到了一则消息,显示在拉希姆捡到金币的前一周对债权人说有一笔金额可以偿还给他。
眼看假戏败露之后,拉希姆愤怒地冲进巴赫拉姆的店铺,恼羞成怒间,拉希姆对他进行了殴打,无奈这一举动被巴赫拉姆的女儿拍下,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其不受控制的传播使得这一事件愈发难以收场。
监狱负责人责备他撒谎,慈善协会收到打人视频,怪他会连累协会名誉受损。
拉希姆和女友一直争取慈善协会把善款给他们,那是以帮助拉希姆名义筹集的,但慈善协会已经准备把钱给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丈夫已被判了绞刑,只要偿还债务就能免除死刑,她知道了拉希姆的风评被扭转的事后就天天来,希望争取这笔钱,很多上次捐款的人也表示不想把钱给拉希姆。
监狱负责人决定利用拉希姆口吃的儿子卖惨来挽回监狱的颜面,但拉希姆无法接受,他可以忍受自己终生待在监狱之中,可以被全世界误解,但他不能接受自己本就弱势的儿子要为了自己而遭到抨击和兜售道德。
拉希姆最终心平气和地走进监狱继续服刑,不再在乎公众的情绪会否发生逆转,事情的真相会否被永远遮蔽。
他坐在幽邃黑暗的监狱之中,望着刚刚出狱、垂垂老矣的犯人激动的与亲人相拥,他的脸上满是平静。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整部电影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插叙手法,在电影开始直到归还财物那一段,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拉希姆面临道德抉择和生活抉择,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我们对于他的同情心。
以至于后来到晚宴筹款的部分,对他有意无意的谎言、顺水推舟的利用仍能理解,后来又借债主的视角重新回顾了拉希姆曾经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满口谎言、冲动莽撞,这些正是他自身悲剧的源头。
作为被塑造成反面的债主却恰恰站在了拉希姆的身边,以相同的处境去凸显了债主的正直,努力偿还债务、为了拉希姆儿子的自尊而选择和解,甚至在拉希姆打伤他后没有继续纠缠而是选择放他离开。
拉辛成为“一个英雄”之后,民间舆论显露不分青红皂白的面相,“逼迫”他免除拉辛所欠的大部分债务。
以他的视角来看,拉希姆做的事不过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正是因为太了解拉希姆,所以他才从不相信拉希姆,但最终他还是以弱者的视角,设身处地的去同情了拉希姆。
拉希姆是不是一个“英雄”,这点在社会问题上有待商榷。
他决意将金币物归原主,不是因为真的看到了**正在考验其灵魂,而是姐姐的言语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刺激。
他在告示上留下监狱的电话而非姐姐或自己的手机号,更是怀着目的。
他预想了这件“好事”,会带给他的世俗荣誉与切身好处。
“我没有说谎”和“我没有说出全部的真相”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已经无人在意但在他的家庭中,他最终没有选择让自己口吃的儿子博取同情和支持,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的尊严宁愿和监狱负责人发生冲突,他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家庭之中就是“英雄”。
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极富深意,拉希姆坐在黑暗幽邃的监狱之中,身旁就是一个白发苍苍即将出狱的老人,虽然那个人垂垂老矣,但是心爱的人站在阳光里,用最温暖的怀抱和最甜蜜的点心迎接他。
拉希姆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家人对他的爱,在他出狱后,或许他也会如老人一般被亲人迎接,在最深处的绝望之中仍旧留有曙光。
电影的内核除此之外,还意在对社交网络的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讽刺,把一个电视屏幕上的“英雄”放到社交媒体滤镜下去检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和扭曲着现实。
结果就是模糊了“清白”与“有罪”的界限。
社会新闻报出的好人好事,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爆出负面消息的案例不绝于耳。
渐渐的,对所有信息的真实和权威性都持有一丝疑虑,成了人们接受信息时的一种本能。
人性依然是复杂的,拉希姆成名的同时,诋毁他的消息也在网上风行,当拉希姆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拉希姆就是圣人和英雄,当拉希姆影响到了他们在公众面前的声誉,拉希姆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网络时代信息太发达,稍微有一丁点儿捕风捉影的东西冒了头,网友就揪着不放,抬手就是一篇檄文。
“意见领袖们”变多了,我们就好像真的丧失了思考能力,只在他们铺好的轨道里行走。
可是,他们真的能随便代表我们的思想和意见吗?
我们真的要把自己最为宝贵的,叫做思考的这种能力,完全托付在别人身上吗?
拾金不昧虽然犯不着开表彰大会,但的确值得颂扬。
常人很难拥有这种宝贵品格,金钱诱惑前,人性大部分时间总是脆弱不堪。
男主Rahim本来也是流俗的大多数。
创业失败的他,以失信之名被警方收押,不过狱中的良好表现为他换来为期两天的假释,期间,他意外获得一笔横财:女友告诉他,自己在男友收押期间,于某处捡到一个包,里面有一笔价值不菲的金币。
这对Rahim而言无疑天上掉下个馅饼。
只要用它偿还欠下的债务,他就能免于被追诉坐牢。
两人兴致冲冲跑去金铺打算兑换现金时,金铺老板的签字笔因缺墨无法记账,给Rahim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他意识到,这是真主阿拉对自己的考验。
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Rahim将财物如数上报给失物所在地附近的银行,并留下拘留所的电话等待失主联系自己。
没多久,一个女人打来电话联系了Rahim。
确认失物细节描述全部吻合过后,身在拘留所的Rahim嘱托家人,将钱包和金币交还了女人。
拾金不昧的事很快变得人尽皆知。
拘留所有感于Rahim的伟大人格,决定请媒体前来采访,可原本,他们对Rahim擅自将拘留所联系方式外传一事感到极度不满。
新闻很快上了电视,周围人对Rahim刮目眼看,唯独一人例外。
此人揶揄Rahim的行为不过是想掩人耳目,好为自己减刑寻得借口。
男子甚至进一步猜想,Rahim一定和拘留所达成了某种交易,才有了此次的假消息。
他只猜对了一半。
Rahim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减刑,恰恰是出于良心所为。
但捡到失物的人的确不是Rahim本人,而是他女友。
不过这个信息被拘留所刻意忽略,他们仍坚持让Rahim接受采访,因为比起小小的谎言(让Rahim宣称是自己捡到失物),物归原主足以抵消伪造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
报道过后,Rahim被渲染为一个英雄,专门负责募捐游说帮助犯人减刑的民间组织甚至为其颁奖,并号召社区为其还债贡献绵薄之力。
和当初质疑过Rahim的男人如出一辙,颁奖台下坐着另一个拒绝鼓掌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初为Rahim创业投资的合伙人。
为了男主的生意,他倾尽了一切财力,最终却以项目破产告终。
Rahim被依法拘留,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却交给了合伙人。
为了偿还Rahim欠下的高利贷,合伙人甚至抵押了女儿的嫁妆。
现在,那个毁掉自己和女儿前途的家伙竟以“模范市民”身份出现在领奖台,这着实令他不快。
通过捕风捉影的对话,观众从合伙人口中了解到Rahim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混蛋。
接下来发生的事,无意间“印证了”合伙人的说法。
借助人为乐申请工作期间,中介中止了Rahim的申请,理由是没人能证明失物是他还的。
从失主失联的后续来看,留给Rahim的结局已经很明显:要么认栽含冤入狱;要么继续为自己的立场抗争到底。
为此,Rahim找来交还失物的家属,甚至还被逼得让女友假扮失主蒙混过关。
不料,中介并不买账,反将Rahim“亲自”发给合伙人的短信甩出打脸。
短信发自假释前一周,中介以释放时间和短信发送时间不吻合为由驳斥了拒绝了Rahim的工作申请。
通过一组巧妙的剪接,电影暗示了那个以Rahim之名发送短信的人,极可能就是他的女友,对方这么做无非出于好心,不料却办了坏事。
Rahim发布失物招领时,女友的闷闷不乐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短信风波让Rahim重获自由的希望变得渺茫,更要命的是,后来和合伙人的肢体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ahim的人设塌房。
合伙人的女儿将暴力场面记录下来,扬言要将Rahim的真实嘴脸公布网络的操作,也让募集善款的机构和信任过他的拘留所,开始怀疑Rahim的行为动机。
至此,Rahim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之中……继《一次别离》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延续了对偏执型人格的描绘,他们总是在开端陷入争执,并因为性格原因和某种外力,使自己卷入更复杂的矛盾中。
Rahim后半程的经历像极了被媒体误报导致自杀的刘学州,他们都因一些人单方面的说辞,成为流言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Rahim的悲剧在于,创业失败的经历令他被定义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在伊朗这样保守的社会,人一旦被定性便再难翻身,即便后续有再多善举,只要流言死灰复燃,一切白搭。
通过Rahim的故事,导演同时传达了他对人和人之间脆弱又敏感的关系的精准观察,因为很显然,毁掉一个人的信任总比辛苦建立来得更快。
基于此,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才格外值得深思。
除了巧妙反思社会心理对个人意志的瓦解,向来擅长反映社会问题的法哈蒂,还不忘对公权力展开反思。
Rahim的事迹曝光后,先前嫌他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力机关,却率先想到利用媒体大打宣传牌,让部门接他的名头风光一回,尔后又在Rahim人设崩塌后果断迁怒于他,怪其行为不检败坏机构信誉。
一来一回中,权力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评判力,对Rahim而言,他不过是这套话语体系中的一枚棋子。
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导演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Rahim虽然无法找到失主证明自己拾金不昧的事实,给到的间接人证也包含弄巧成拙的善意谎言。
可导致大家作伪证的理由,无一不源自对伊朗法律的恐惧。
帮其筹集善款的慈善组织曾说过,他们帮助类似Rahim一样的人,是为了减缓法院对被告人的过重判罚。
一个在别国看来罪不至死的过错,到了伊朗却可能让当事人遭遇死刑(比如穆斯林文化中对通奸罪的处理)。
不光法律严苛,法律的执行者也没有做好真诚聆听弱者的准备。
明明Rahim和证人距离中介头头的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只要他有所表示,对方就能予以回应,但他却用电话方式呼叫同僚走程序。
系统的冗长繁琐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环境下,回应它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将错就错。
悲剧的是,Rahim一行人赌输了。
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社会已然形成的成见,而人们也未必能领悟谎言并非全都来自险恶用心过后,Rahim最终选择放弃挣扎,前往他应该前往的目的地:监狱。
他用实际行动“殉道”,并通过空间上的禁锢,保留了最后一抹旁人难以察觉的尊严。
从众人敬仰的英雄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需要一句流言。
这是偏见和误解被当作既定事实广泛散播的结果,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现实。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拉辛因为欠债入狱,而在为期两天的假释里,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
拉辛原本想把这些金币转卖还债,但是可卖出的金额却远远不够还债。
因此,拉辛决定转而寻找手提包的主人,希望能借此获得一些奖金,没想到他的这项义举却意外在社交媒体上爆红。。。。
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都恰到好处。
人的善良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复杂的人性中,善良往往是瞬间的一道光,若不是机缘巧合抓住了它,它就会像精灵一样,闪烁着五颜六色的星光,一闪即逝,剩下的是五颜六色合并成的灰色。
主流媒体对善良的报道,占尽话语权的优势,仿佛巨型的铺天盖地的彩色海报,但如果将彩色海报撕开,背后将是冷峻的灰色的墙壁,这道墙壁是立体多面的,是它们多面角力撑起了海报,也是它们多面角力它们扭曲撕裂了海报,它们异常的坚韧,似乎牢不可破、难以撼动。
自媒体和流言常常另辟蹊径,用放大镜寻找破绽,加入1%的事实依据,加入99%的推理妄言,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后,开始无休止的追问,你也是一个平凡人,你凭什么比我们高尚,你一定有所图谋,然而恶意的猜测往往不幸被支离破碎的伪证所佐证,当善良想证明自己,往往位卑言轻,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效果甚微,善良却被折腾得精疲力竭、心灰意冷。
官僚是善良的又一道桎梏,善良居然需要证明,纷繁复杂的程序,折腾得老百姓疲惫不堪,这样荒诞的行径,在官僚看来,居然还是职责所在、义正辞严、理所当然、不容置疑,善良被逼得心里发毛、变得愤怒,想用的砸门声表示抗议,却在官僚面前,为表敬意,不得不重新轻手轻脚的合上心门,变得一声不吭,不再挣扎,因为越挣扎受伤的越是自己。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童心,只有童心义无反顾,无条件的相信善良,被伊斯兰披巾遮盖着的真相支持着善良。
“名誉”。题材挺好就是拍的琐碎。
就是你能想象的那种法哈蒂电影,谎言让人物陷入道德两难之间,集中火力去塑造男主角这“一个英雄”。最后的收场也是意料之中,前一秒是口痴儿子的神来之笔,下一秒就是一如既往的尊严主题。反转反转再反转的真相,这一回,我们日常的新闻热搜也可以法哈蒂了,就像前几天的病毒感染者找儿子和昨天的寻亲男孩自杀,反转到最后,所谓的真相可能只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那一个。
看得颇为闹心的道德伦理电影。戏剧冲突拉满,调度与叙事都很流畅,在初步观感层面做到了好看,这点无疑问。将主角投掷于道德困境中,并将谎言与真实、社会制度批判、人性弱点剖析等大小议题镶嵌于其中,构筑了扎实平衡的戏剧结构,确实是其功力的体现。只不过主角的那种“不完美感”有种创作的刻意感在里面,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按比例投放,可谓“法哈蒂牌万无一失的创作配方”,反正不管戛纳评委有多喜欢这部,我是真的不太能和男主角共情。
就像看了一场微博撕逼大战,太累了。
从一个英雄变成过街老鼠,只需要一个流言。其实只是个普通人。人类热衷于造神,也热衷于毁神。
拉辛(阿米尔贾迪迪 饰)因为欠债而入狱,在为期两天的假释裡,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
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金球奖外语片提名,导演曾以《一次别离》等风靡世界。本片依旧继承了作者的“社会伦理”主题,剧本写得扎实,层层递进。只是就事论事,在主要人物精神、情感上开掘欠缺深入,难以令人共鸣。
2022.08.21做人真是一份高难度的工作。
第二部法哈蒂就有点整审美疲劳了
是法哈蒂,甚至是伊朗电影驾轻就熟又屡试不爽的题材,陷入道德困境的普通人在私欲和公理中周旋直至筋疲力竭,你说手法有多巧妙或者拍摄难度有多大都不尽然,但奇怪的是几十年了,只有伊朗电影一直坚持走新现实主义的路子毫不动摇,当然西方对此的迎合也成就了伊朗电影自己的路径依赖和困境。
Sarcasm towards both social media and propaganda campaign. Keep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until the last minute.
三星半,片子挺好看,松弛有度,节奏感强。法哈蒂特别擅长描摹普通人骨子里的那分偏执,也擅长广角扫视多方表现。但冲突构造略嫌刻意,债主(男主ex连襟)的恨意不够有说服力。之前刷到新闻,有点震惊。法哈蒂被一名女学生指控抄袭,目前据说法院判决罪名成立(法哈蒂律师声称判决不是final)。该名女生2014年参加过法哈蒂的workshop,向全班present了自己根据一则地方新闻而构思的故事大纲,后在2018年某电影节放过她拍的纪录片。女生声称:2019年A hero开拍前,法哈蒂叫她到办公室,要求她签署文件,证明她纪录片的构思是法哈蒂的,她签了。——我搜了一圈英文报道,看了些细节,目前倾向于相信这位女生。法哈蒂的片子可能确实拍得比该女生水准高很多,但完全否认和抹杀人家的credit,这是恃强凌弱,更有可能是藐视女性,我不能接受。
大众媒体不需要真相,只需要神话和英雄。发哈蒂的叙事能力依旧纯熟,不过电影本身有些过于表现这个老旧的概念
电影比较可贵的地方是,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去关注最基本朴素的道德问题,而不是更时髦的政治话题。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社交媒体”,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你只需要向某个人或某个部门证明自己,而现在你必须向全世界自证清白。而且沟通的次数越多,累积的误会越多。
好失望啊,一星。无解的道德困境应该具备现实的沉重力量,但法哈蒂灵气尽失,变为一出狗血纠缠大戏。剧情刻意所以离奇,外甥女那句"what's the prison like"触目惊心,这样恰到好处的廉价台词居然敢用在这,简直是艺术家失格。同样,最后的对照法也是明目张胆的媚俗。加一星是为了Rahim为Soltani出头要求删视频那段,那才是法哈蒂的精髓,这精髓继承自陀氏,也来自伊朗的现实:被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心内的光。也许真正的失败是,法哈蒂太满足于他的舒适区了。伊朗电影从来依靠的是朴素的现实,而法哈蒂却取巧于套路。(其实根本无法专心在电影上,满脑子都是男主可以干死我🤤
很有伊朗电影特点,一件小事牵连出来许多社会问题,各有各的目的与用意。尤其反应出今天的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大大超出了当事人所能预计的结果。
boring
Too much drama for me.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多处新媒介的介入。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不喜欢这种人为设置戏剧冲突的感觉,我们的西亚朋友一贯的窝囊弱智博同情风格看多了简直是要短寿,
过度设计和人工雕琢让法哈蒂注定成为不了大师,但比起大师,我们太缺这样的故事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