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捉刀人 :http://i.mtime.com/zhuodaoren/blog/5147197/这几天一直有人向我推荐《老男孩》,大有不看这部电影就OUT了的架式,今天不胜其烦找来看了一下。
看完之后我不得不遗憾地说:神马玩艺儿!
伪B级片的低劣作品一提《老男孩》,所有人都会提到“低成本”三个字,仿佛只要对《老男孩》略有微辞就是看不起低成本,进而攻击论者的拜金主义balabala,在这里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老男孩》是低成本吗?
第二,低成本是借口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幕后金主是谁?
中影大佬韩三平!
就算你没见过韩三平大爷,但你起码《见过大爷》吧?
11度青春系列每部都有几十万的投资,这对于低成本电影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条件了。
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投资一共才300万,就做出一部质量上乘的长片。
而《老男孩》的片长不过40分钟;宁浩当年的《绿草地》更惨,才20万!
也就是说,一部《老男孩》的投资能拍好几部《绿草地》,可这二者的品质有可比性吗?
再说第二个问题。
其实一说到“低成本”,真正的影迷有另一个更装B的称呼:B级片,专门用来形容那些低成本低预算的电影。
而在B级片里往往能出精品,在这里我随便一划拉就能给你划拉出一堆电影来:山姆·雷米的《鬼玩人》系列,特别是第一部;彼德·杰克逊的《宇宙怪客》和《群尸玩过界》;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杀手悲歌》……全是一些成本低到近乎可以忽略的电影,我向来对B级片情有独钟,如果没有上面这些电影,以上三位导演就拍不出日后的《蜘蛛侠》、《指环王》和《罪恶之城》。
当然,我无法用这些牛B的导演来强压《老男孩》,但以小博大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当数《女巫布莱尔》,屎一样的片子,但硬是炒出数亿美元的票房;《消防员》投资50万美元,靠口碑拿到了接近3000万的票房;而去年获得票房神话的《灵动:鬼影实录》,全美票房过亿,成本多少?
说出来吓死你:一万零五千美金!
折合成人民币,能拍十分之一部左右的《老男孩》!
所以说,别跟我提低成本,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有无数的先例摆在这里。
B级片的精髓在于好钢用在刀刃上,说到这里我再举两个例子:西班牙的两部低成本电影《超时空罪恶》和《死亡录像》,看完这两部电影再回来跟我讨论低成本。
如果你实在懒到不愿意看这两部电影来作对比,那我推荐台湾几个中学生拍的短片《蓝天情圣团》,我已经把水准降到中学生了,别逼我拿小学生的作品来PK!
梦想不是借口《老男孩》的导演和主演是筷子兄弟,想当年我还混猫扑的时候就看过这哥俩的《男艺伎回忆录》,说真的,蠢爸爸小星的“叫兽”系列是我的菜,但筷子兄弟当年在猫扑的两部成名作我吐啊吐啊还是不习惯,那种矫情与猥琐,我实在是扛不住。
这也就是为什么N多人向我推荐《老男孩》我却无动于衷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看了,否则就没有这篇影评了,但是,我遗憾地发现,好几年过去了,这兄弟俩一点长进都没有!
电影里所有的演员,一个个在镜头前比谁更恶心猥琐,我可以接受煽情,但我无法接受矫情;我可以赞赏粗糙,但无法赞赏粗劣;我可以对恶趣味津津乐道,但我无法忍受拿肉麻当有趣的恶心;我可以原谅导演请不起专业演员,但故事往死里作,往猥琐里拍就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了;我甚至理解成这是筷子兄弟刻意为之的猥琐,但这种挑战观影趣味的作法,我实在无法苟同。
我不明白网上那帮狂赞《老男孩》的人是怎么忍住这种猥琐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一部电影的表演方式让人无法入戏,那还叫电影吗?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不是这个间离法啊,老大!
电影就是电影,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意境,你首先得给我一部电影,然后作为观众,我自然会对这部电影有所触动,然而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看到电影就像看课文一样归纳中心思想,然后像说“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一样告诉别人:“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什么……有人告诉我这部电影里有房价、有杰克逊、有青春、有梦想……废话,这些恨不得学《山楂树之恋》拿PPT打出字幕来的主题要看不出,这种浮在电影上方五厘米的思想要闻不出,不如买碗米线吊死!
但问题是:这种主题先行,强行把一些概念往观众脑子里砸的作法,跟主旋律电影里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有区别吗?
《盗梦空间》里卖萌的囧瑟夫同学说的好:“强行植入想法是做不到的!
”在我看来,《老男孩》的创意还是有的,但刻意为之的猥琐却把整部电影整得如同一块臭豆腐。
而令我齿冷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捧着臭豆腐当香饽饽的网民们。
我不想说《老男孩》是鉴定SB的试金石,我只想对你们说:“对于新兴导演来说,怕的不是棒杀,是捧杀!
”
最近因为《老男孩》的缘故,大家放佛一时之间都开始悲怆起后青春的哀鸣来,或者是“那时陪伴我的人啊,如今在何方”,又或者是“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更有甚者已经“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大把鼻涕掉进碗里,吃起来很不爽那我要说,同学,同志,我来拯救你了!
把碗筷放下,擦干净你的鼻涕,白色的未来有光明的明天在等着你!
同样的后青春,筷子兄弟给了一个无比悲惨的版本,肥胖还打呼的老婆,混得特好的同学和他身边的班花,小瓶的二锅头,来自评委,来自整个社会的老拳和一个中指。
让人想起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命比蚁便宜,我开奔驰,你挖鼻屎。
然后,当这个平均年龄三十五的理发师和婚礼司仪的组合义无反顾的要给全世界“唱个歌来听听”的时候,所有的曾经想要唱个歌给世界听听,跳个舞给世界看看的老男人如同十二黄金圣斗士一般和他们共鸣了,我只好等他们都先哭个够,然后终于等到现在,可以给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一个嘴巴子,兄弟你不要装可怜了好不好?
后青春,其实也是可以有很多的版本的,尹天仇刚才说过了,而且尹天仇有柳飘飘还有娟姐提拔,相当的不公平,所以咱们就不说了。
说说九把刀的《后青春的诗》,有同样三十岁陷入事业危机的老男人主角,还有在学校门口卖鸡排的胖子,想去NBA打球结果连员工队也进不到矮子和想开跑车结果只能卖跑车的销售等等一干惨兮兮的朋友,还结伴去参加梦中情人的婚礼。
怎样,算是惨得心有戚戚焉了吧。
但是!
这个样子根本就不到三条命都死掉要接关的程度,哭个屁啦哭!
梦想可以多有几个,大的实现不了先小的也行,想到什么能实现就赶快去做,不要等到2012才来后悔!
没有被嘲笑的勇气,就别怪青春抛弃你,别以为冷漠就可以像个大人,其实你不过是条长了腿的咸鱼!!
吉他没有发霉,紧一紧弦就可以弹,看一看鲍勃迪伦,你还年轻得很呐!
嗓子还没有哑,想唱就大声唱出来,看看小田和正,你还年轻得很呐!
要运动就别呆坐在电脑前,樱木花道也有三十岁了你猜他会怎样讲!
碰到喜欢的人就赶快跟他讲,毛毛虫也会化蝶,野百合也有春天!
打好你的背包,管你去西藏还是新疆!
通宵打游戏!
用啤酒洗个澡!
坐飞机去见见老友!
写一本难看的小说!
这些统统都是可以实现的好不好!
那些看到别人追梦就感动到哭,扭头回去就打麻将下副本的废柴,你们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大人,我就是看你们不爽啊!
梦想从来没有抛弃任何人,都是人们抛弃了梦想,青春从来不会太晚,因为青春太棒了!
所以还是苏轼说得好,“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
年近中年的王小帅和肖大宝坐在校园的操场边上张望,远处有男生在踢球,明眸皓齿的制服学生妹走过塑胶跑道,伴着画外音里的朗朗书声,这让人哭笑不得,甚至啼笑皆非的大龄青年怀春短剧(是怀念青春的意思),才稍稍开始让人心生怅惘。
和许多观众一样,临近结尾的歌伴舞,加上闪回里切换着老同学们昔日的年少轻狂和如今的劳碌庸常,我终于坐在电脑前面泣不成声。
其实这就是比我再大一些的人怀念自己傻不愣登的青春的戏码,自己的经历和他们有百分之八十缺乏共振, 毕竟我上中学的时候早就不流行麦克杰克逊了。
可究竟是什么让许多人像剧中的昔日校花一样,一边看着筷子兄弟的表演一边涕泪横流呢。
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被时代的浪潮裹挟而来,如同无坚不摧的火车,助动燃料是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和万丈豪情。
所谓时尚,总是变化得特别快,王小帅和肖大宝他们念书时的各种时髦拉风,在我们眼里落伍得叫人简直目不忍视——而要不了多久更年轻的学生们也会嘲笑我们土气到惨不忍睹。
但剥开流行的发型和时装、追逐的明星和偶像、不同时期的少年们各具时代特色的理想等各种各样的外壳,青春的故事,其实都差不多——男生们打球跳舞弹吉他,就为了吸引心仪的她;欺负人,被人欺负;想当老大,想做明星,在异性面前稍微失态一点就觉得天都要塌了,等等等等。
是的,只要给一束追光灯,或者一阵在当事人听来山呼海啸,但实际上有可能只是稀稀拉拉的掌声,就觉得世界在我脚下,未来在我手心,给一个支点,就将无所不能。
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也无一幸免地又在浪潮的冲刷下失了棱角,面目模糊。
春风得意的校园偶像也好,愁云惨淡的受气包也罢,脱掉校服,他们都会在岁月的蹉跎和为生计的奔忙中,成为油腻的中年人,在夜市摆摊,举着剪刀为客人理发,提着公文包挤进地铁和公车,在客户面前点头哈腰,在上司跟前忍气吞声;如刀岁月削掉他们的额发,挫上深浅不一的皱纹;备受仰慕的校花也好,无人问津的胖妞也罢,统统嫁做人妇,说不清谁比谁更幸福。
毕业还不到半年,在格子间里只过了几个月复读机一样的生活,我已经开始担心和自己那张没心没肺的笑脸渐行渐远了。
和自己一起成长的朋友们各奔天涯。
通讯技术如此便捷,地域上的距离不至于把我们彻底分隔,但生活境遇的大相径庭,总有一天会在我们之间筑起越来越深的隔阂。
各自过着复读机般的生活,面无表情的我们还能想起穿着制服的自己吗,明明愣头青一样,还以为只要自己愿意,命运的咽喉就掐在我们手心。
看完短剧,联想到自己初入社会无措和彷徨,再看自己父母辈,终于也有了一些设身处地的酸楚——谁没有过光芒万丈的理想,他们也曾血气方刚,在时代浪潮里横冲直撞,只是挥来挥去的生活大锤,把他们砸成八面玲珑的螺丝钉,拧进轰隆作响的社会机器,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庸庸碌碌。
待到有朝一日习惯了面无表情地生活,过去的愿望连祭奠一下都无从下手——或者说不敢再想起。
岁月如刀,曾经的少年在生活的历练中披荆斩棘,滚出一身伤,等伤口结痂成坚硬的盔甲,我们也终将变得本分认命。
让人担心的是,若有一天,早已无力逐梦的自己看到那些沉渣泛起的梦想,会产生多少不合时宜的感伤。
青春如江河奔流而不回头,世界不会记得谁曾经年轻过,唯有铭记只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青春。
套用最后那句话的缩写版做标题,因为想说的实在太多了。
相当推荐。
42分钟,不长。
我在最后的音乐中哭了。
无关时代背景带来的色彩,我们总要历经一段类似的青春躁动期。
在社会和父母的高压下,走着平凡的路,上学、混、考试。
花大把时间学那些有的没的,聪明清纯乖巧的女生总那么受欢迎。
为喜欢的人不断磨练各种才艺筹码,后来又因为得不到在乎的人的赏识而冲动地赌气放弃,再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喜欢就开始标榜自我:你们丫算个B。
喜欢别人的时候,喜欢传很多很多字条、发很多很多短信、秀很多很多有的没的她不一定喜欢的才艺。
还会跟她说,我喜欢帕格尼尼和梵高,或者我打篮球踢足球都很棒,或者我是个rocker啊我是个dancer。
永远不想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结果、伤害了别人和自己了没有。
有的时候我们折腾别人,有的时候被人折腾。
打闹不分轻重,想不到伤害和受伤。
有的时候,我们又变成了神,本能良心地去帮助和鼓励。
仗义永远是朋友的代名词。
球赛的加油声总是很大。
为了一点以后都记不起来的小事也能打群架。
哥们有难,第一时间带着板儿砖冲过去。
或者姐们堕胎,不惜背负当时的巨额债务也要减少她受到的伤害。
姐们的眼泪,无论多无理取闹都抱着她哭,都认同她的道理,都盲目纵容她。
蠢蠢欲动的情欲,被压抑在人手相传的小黄书、小黄碟里。
每个男生都想把手伸进女生的胸罩里面。
每个女生都有着和小男友的所谓的难言之隐,和姐们谈论的时候都不好意思的够呛,总想带着拼命解释的语气。
每一次,感觉自己要发光了,感觉自信心爆棚了,情境就突然会变得操蛋,总有些操蛋的细节。
然后真相就是那么的操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拽那么酷那么天下无敌。
自我最后还是被无情抛弃了。
然后突然,就这么默默地被迫长大了。
做着一份与自己想象中相去甚远的工作。
不管年薪是五千还是五千万,一定都和一开始的想象截然不同。
逐年上涨的CPI,逐年上涨的房价,恒年不变的工资。
逐年上升的升学率,伴随同样上升的失业率。
要适当装孙子,也要适当装爷爷,就是不爱装自己。
然后有一天,心中的偶像和标尺也坍塌了,现实的压力也开始咆哮了。
然后有一天,曾经一块折腾的人,开始变得不认识起来了。
然后有一天,你还是跟最初那个爱你你却不爱的人走在一起了。
然后有一天,你曾经最爱也曾经在雨中向你回头的女孩现在在别人的床上呻吟。
可是有一天,也许当我们学会了默默接受了平凡和麻木,学会了冷眼目睹生活扭曲变形、卑俗不堪的时候,却发现年少时期默默关上的幕布又渐渐拉开了。
于是当梦想照进现实,又何必管那个幕布又会在什么时候默默地关起来。
我还记得那个想当守林员的律师。
职场上指点江山的恢弘气势,职场下优质生活的优雅品味,可是她只想隐居深山,做一名守林员。
于是她终于可以做了,她也哭了。
我们在找东西的时候,总是认真地找了好久都找不到,于是放弃,开始说服自己去过还算有点小意思但是没有那个东西的生活,可是偶尔有一天它就突然自己冒出来了,于是欣喜若狂,不管它碎没碎、变得操不操蛋了。
这个时候冒出来的那个东西,和经典一样,随着岁月,变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前提是,你总需要前面那个心急如焚、不断努力找东西的过程,以致这个东西最后冒出来了,才会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更加珍惜。
前提是,你需要真正的梦想。
世事如此,爱人如此。
姜昕唱:早就决定好了,做个做梦的人。
她还唱:有阳光到达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向往。
最后的音乐: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啊到底我该如何表达他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看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转眼过去 多年时间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啊 谁给我答案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 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抬头仰望这漫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我想再谈一次穿着校服的恋爱,操蛋的、毫无技巧、肆意伤害,总要试图隐藏无法无天的性欲。
一起吃肮脏的小吃,一起淋雨然后发烧,一起放肆、不管其他。
没有人喜欢你性感,只会喜欢你学习好,喜欢你懂得欣赏他那点操蛋才华和虚无梦想,喜欢你给他带吃的,喜欢你陪他聊天陪他玩。
我想总有一天,哪怕几十年后,哪怕在我往生之后,我会仍旧懵懂的穿越迷雾,看到内心一直坚持的珍贵的向往。
我爱你,便努力离开,离开不代表不再爱。
总有一天,会有个人用我的方式牵我的手。
假如,有天意。
假如,历尽沧桑仍保持赤子。
希望我们都不放弃也不急切追求。
我们需要在折腾之后妥协,再在妥协之后不灭曙光。
总有一天,我还会听到你弹着破吉他唱那首Yellow Submarine。
每天每天每夜每夜,时光在走我们在老。
皱纹会爬满我们的容颜,岁月会浑浊了我们的眼。
庸庸碌碌的一辈子也许就这么过去了,留不下什么痕迹,就像老男孩歌词里写的那样“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 ”。
但是无论怎么样,当我们垂暮朽朽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梦想一定还是刻骨铭心。
也许你一直为他而奔走追逐,一刻不停地放在心里反复擦亮让他熠熠生辉;也许你早就任他在搁置在心底的角落落满灰尘,然后怀抱伤感遗憾——但是没人能在某一刻忘掉他。
一直有人向我推荐这部短片,我却难以心生向往。
我对自己说青春啊,回忆啊,梦想啊都是一堆屎,励志啊文艺啊都是坑蒙拐骗的鬼东西。
但是我知道我在骗自己,我只是不想又被勾起藏心底的火热。
我知道我还年轻,但是我却几乎已经可以预言我以后的生活轨迹。
飞过几座大山越过一片海去往终年都是炎热夏季的岛屿,上一个半火不火的大学,读一个还过得去的专业,然后就在远方就毫无波澜的生活着。
虚度时光是怎样的?
我不知道。
但是我却不明白这样的生活会是为了什么。
看完《老男孩》我发现我真正憎恨着的不是青春回忆梦想这样的字眼,实在憎恨着我自己啊。
我知道我还年轻,却从来未曾为了那一丝火焰一丝光线而全力奔跑过。
把日子都花在自认为无聊的东西身上却还是依旧乐此不疲。
明明无聊还乐此不疲你知道么,这是多寂寞的一件事情,缘由竟然是我连一步都不敢向前迈。
一条又一条的路我不敢走,走了十多年早已厌倦的路上却依旧看得到我的身影,而这条路的尽头已经在视野里依稀可见。
最难过的是明明没有丢弃过他明明还渴望着明明还有奋斗的机会,却提不起勇气。
其实我真的很久没有哭过了。
但是当《老男孩》结尾时候那首歌响起的时候我却抽泣不止。
在炎热的烧烤炉旁边满头大汗的人可能会是我,忙碌到只能在电脑前吃泡面的只有工作没有一刻停歇的职员可能是我,醉酒归家苦闷不已的中年大叔可能是我,坐在汽车里啃面包的司机可能是我;现在陪着我的那些人也可能变成你们。
那对七老八十的夫妻,那个泪流满面的陪酒女,那个嫁了个花心汉独守空闺坐在床上红了双眼的小芳还是小丽,那些一个又一个被他们感动的形形色色在城市的罅隙里偷生的人们,我陪着你们一起落泪。
我真的心怀感恩。
我懂的了《老男孩》最后的那一句话:梦想就像经典,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而是越发精彩起来。
青春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藏在苍老躯壳里的,像春日里竞相绽放喷薄似锦的繁花一般的灼灼青春不会变。
可能活的很累活的很辛苦,事事不顺心;可能心目中的神如流星陨落;可能你原来对你唯唯诺诺的朋友已经和你换了位置,趾高气昂地羞辱你;可能曾经为了她而在倾盆大雨中弹琴歌唱的女孩已经嫁作人妇,可能你娶了一个不是心上的姑娘;生活就这么戏弄你,你想要的一切都不给力。
可是你还有拼命地权利。
青春在离我们渐渐远去。
我只是希望,能在我垂垂老矣之前,能够为了那滚烫的梦想勇敢一次。
我一刻不停地希望着。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啊 到底我该如何表达 他会接受我吗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 注定我要浪迹天涯 怎么能有牵挂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一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 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看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 转眼过去 多年时间 多少离合悲欢 曾经志在四方少年 羡慕南飞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 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平凡 啊 谁给我答案 那时陪伴我的人啊 你们如今在何方 我曾经爱过的人啊 现在是什么模样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 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这漫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 你是否还记得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
40多分钟的短篇,我在离下班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看完。
现在正在发烧中,摸摸头估计得逼近40度了吧。
下班同事会陪我去吊水。
我不记得自己是否是为了理想远离家乡。
我不知道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总之我现在有点儿想家。
老妈说,你一生病,就蔫了像条虫。
我现在就是一条快被煮熟的虫。
歌真好听,我一直哭一直哭。
希望好心的同事们不要看见。
现在好想回家去,让大姑妈轻柔的把针头刺进我的血管。
让抗菌素缓慢的充斥我的每一寸血管。
这个过程我的手可能会有点儿冷,老妈,帮我把电水捂子插上。
水吊完了,我会喊,奶奶,或者爸爸,过来帮我拔一下针头,我还会有清粥,小菜,和温暖的被窝。
我流了一身的汗,我食欲激增,我的病就好了。
老妈一定会对我非常温柔,言听计从。
这也许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了。
希望今晚吊水不要太贵。
我正在攒钱。
岁月的流逝,一点一点的磨平我们的棱角;曾经志在四方的人,渐渐地也归于平季。
或许,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这是逃不掉的宿命。
青春的岁月,或许在20年后看来,会更加的珍贵——至少,我有过梦想。
还记得当初6点10分起床,顶着北京凛冽的寒风,去教室占座的日子吗?
还记得当初复习考研时,一周复习完一本专业课本的日子吗?
还记得当初身居人大东门外10平米的斗室,准备二战的日子吗?
这些美好的画面,至今仍然在我的记忆中,我不会忘记,他们是关于梦想的记忆,是那些“更年轻”的岁月里的一个标志——至少,我有过梦想。
幸运的是,岁月还没有让我走到完全无法改变的时刻。
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成长,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每一次都足够印象深刻,是的,有一个至少还算年轻的人,一直在舔着伤口前行,因为他还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什么,因为他还有能力去编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梦想,在岁月还没有完全让他失去希望之前。
人生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努力了不一定就是想要的回报。
或许有些人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或许有些人选择宁愿活得不那么“累”;我尊重你们,你们的生活和自己的梦想结合得很好。
只是,还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我,不愿意,至少在没有完全破灭之前,更愿意去追求一些越来越“遥不可及”的目标。
岁月像一把刻刀,让你的脸上平添了沧桑,让你的身上伤痕累累,只是在岁月的洗礼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昂起自己的头说,至少,我有过梦想。
虽然遥不可及,但是我追求过,我努力过,我没有主动放弃。
“放弃”这两个字,对我而言,很难说出口。
这是一部怀旧+励志电影,怀旧的画面和励志的主题 先说励志,之前看过的励志电影无非是交代主人公怎么怎么惨,然后怎么怎么努力,最后取得多么大的成功。
励志之处就是告诉你像主人公这样的人都能成功,那电脑前的你一样可以。
看了这种电影的后遗症就是会给人莫名其妙的希望,然后做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制定一个自我摧残的计划。
可是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人能有电影中励志人物的毅力和精神呢 ?
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就是给出了这个答案。
让你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看到自己的未来,反思现在的你该做些什么。
电影前35分钟的铺垫为了最后5分钟高潮的爆发,最后的五分钟又汇成了导演的一句话“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再说怀旧,不知道从何时开始80后的我们开始变的怀旧。
当00后已经成为了早恋主力、90后mm全面占据了黄色网站的自拍版面时,留给我们80后的已不再是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而是无比残酷的现实 ...... 电影中充斥80后的怀旧回忆 - michael的太空步 、不清晰的黑白电视机 、搪瓷水缸 、 随身听 、好几天没洗的中分学生头, 就连影片的色调也是淡淡的黄色,就像过去的老照片。
那时的我们也和电影中一样,有个不大不小的梦想, 有个暗恋中的女孩,有一票玩的好的哥们。
现在的我们,梦想已经被现实生活的压力所替代,让我们魂牵梦绕不再是女孩而是房价,曾经的哥们又有多少早已陌路.......还好电影给了我们答案:““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当青春慢慢逝去时,当韩美眉已经做了大款uncle wang的老婆时 ,当我们再也不能肆意的挥霍时间时,请从岁月的断层中刨出你的梦想,牢牢抓住他,然后永远不不再松手。
有的歌我们听了那么久,有些电影我们反复翻看很多遍,从清晨到黄昏,从初夏到暮冬,最终还是保留在硬盘里,总有一天会翻出来看一场午夜场。
有的物什就那样置放在箱底,每次整理东西时都会翻见,用之又不会有太大用武之地,弃之又不舍,最终仍是呆在原地,总有触目伤情之时。
其实我们贪恋的不是旧物,而是旧时光,那些与之一起观影听歌的人,那些送物的人,那时的甜蜜或是伤触。
而又有谁能狠心将过往全盘抛却,而又有谁能遇见16岁时的自己。
那首《我一定要得到你》狠狠地击中了我,听了这许久仍是能够听下去。
它分明是俗气的不得了的曲名,却听的我感慨万千。
过了这么多年,发现很多东西开始倒了回去,好似回归。
少时听王菲,只觉得她骄矜,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听的恨恨,感情老气的很,多年后再来听这首歌,道来确是不同,那种爱情山水回转的感触亦只有此时才会懂。
就像,红与绿,大红灯笼与红对联,少时只觉俗气异常,此时却觉得欢喜,透了喜庆与市井在里边。
而这市井寻常又恰是年少时急急想要逃脱的,逃离生活许久的家乡小城,逃避秉持的感情,逃离受伤的爱恋,逃离所有的生与欲,仿佛才会觉得洁与静,是独自自成一统的内我世界。
偶尔看到一段话,觉得好,分明是当下的心境。
“我年轻时听前辈讲过刘永济先生的一副对联,可以见出老辈知识人的胸襟:“读常见书,作本分事;吃有菜饭,着可补衣。
”人生的大道理不过就在常见书中,个人的担当无非做好分内的工作,有菜下饭足以品味乐趣,衣着整洁可以坦然对人。
知道自己的平凡,了悟物欲的虚无,其实是真趣味。
通达平实才是高境界。
”对啊,猛然惊悟,莫不是如此。
假期在家,一家人围着厨房做一桌家常小菜,有香味经过小院,木窗飘过来。
躺在床上翻看一本,卡夫卡。
这个孤独的男人。
他在日记中写,纵使我现在在家中,与最亲近的人在一起,仍是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
人与人总是不同,所以说他是卡夫卡,而有些孤独是与生俱来得,无法消解。
窗外有风,扉页上写着零三年六月,这么久的时光,而那个时候我在做些什么,应当是正处于少女叛逆期,乖张孤僻。
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突然感到庆幸,我还有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而我仍有爱的能力,还有人还有时间能够我去爱,都是值得感恩的事情。
我喜欢听她讨论她新买的衣服,新做的发型。
喜欢听他责怪我没有继续求学下去,喜欢听他和我讨论某本书,某个历史人物。
喜欢听小弟调皮的话语,友爱的说昨天又和母亲进行了一场星际大战。
明明是琐碎的话语听来却觉得开心,是怎么都听不厌的市井平常。
而如今,就是这市井平常让我觉得愉快。
与咖啡聊天,说起《春天里》,说起老男孩里这首歌,说起又开始听罗大佑,最近听的最多的是《你的样子》。
说起最近沉浸在这种调调的歌中,无法自拔,他说和我一样,好似低潮期。
我沉浸在这温厚的男声中,我知道自己沉浸的是旧时光,那些厚厚的发黄的时光,那些飞扬的时光还有笑脸。
而那么爱过的人呢,早已消失在街角。
剩下的是快要消融掉的记忆,那些瘦掉的对话,或者是被雪藏,而那些信件呢,是怎么也不会再翻看了吧,而那个说赠我满面明月光的人呢。
是不是人生都要有这种低潮期,想要回家,想要和父母呆在一起,把自己关在房间内,只放上一下午的老歌,那些十多年或者更早的歌,和我们的年龄一样老掉。
会不自觉的掉泪,为一个哭点很低的桥段或是话语。
女朋友对我说,前阵子在朋友的生日party上,有一男孩子唱了一首《皇后大道东》,她说那是怎样一首我以为俗气的不得了的歌,俗气的歌名,俗气的歌词,俗气的旋律,却硬是把我给听哭了。
把一屋子的人都僵持的不知所措。
她说她想起了她年少时这样的歌是怎么也不愿意听的,那时候只有十几岁,突然那些时光就突突的在脑海中放映,如同时光机,那些爱的人脸都不记得了。
然后他们一屋子人合唱了那首煽情的歌,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鼓掌,完全分不出是快乐还是悲伤,把进出的人看的完全愣掉。
他们怎么会明白,这哪是一首简单的歌,那是时光,是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是那些敢爱敢恨的少年时代。
对于青年导演暂且不提艺术与诗意在电影之中的体现,单纯的可以把故事讲好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比如说,李安,宁浩,都是这样的选手,所以看出导演的潜质是无限的。
对于这样一个短片还能要求什么那,他真的做到了很多,开始的时候采用了荒诞的手法来进行处理,但这不是全片的风格,好坏效应都是有的,好的方面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进行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塑造,同时也会闪现出一些精致的小细节,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导演的才气,跳舞时候踩牛屎还有一些,可是你感觉到了塑造,却让故事够精彩却少了几分详尽,这方面阿巴斯早起的短片就展示了十足的功力,也是导演现在最欠缺的,希望尽快学习提高。
后期回到中年导演开始发力,想要点名主题,但依然贯穿之前,用的是迈克尔杰克逊这个人物,从两个方面下手,一就是他们依然爱着迈克,同时象征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二是舞蹈的表演,全片有四段,成递进状态,少年时候有两段,一是在同学前的炫耀,二是真的爱到骨头里面了,在镜头上面有所体现,之后会单独说明,同时诗意蒙太奇,选切到迈克的MV,相互呼应,使舞蹈更有力度,其实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导演取巧在成年就开始用迈克独有的舞姿说话,海选的时候一段擦镜子,最后进十强的时候太空步,如果仅仅只是太空步又不能造成力度递进的冲击力,导演也同时为了呼应主题,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同时刻我们身边人物的状态,我们曾经是否都有梦想,我们是否已经妥协。
但此时此刻站在舞台上面的这两个人依然还没有放弃。
这样很有力度也是这种片子经常用但是从不会落后的手法,并且在最后表演的转场很漂亮,扇子的舞动,直接把两人带回到了青年时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这是全片我看到最惊喜的地方。
喜欢极了。
再就是有时候看这个系列其他短片的时候你会有所疑问,为什么看起来不像是一个短片,到底差在哪里。
这其实就是视觉和大脑之间的一个联系,就是镜头选取和剪切时候的问题,有时候差0.1秒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频繁使用中近景和特写就可以让影片显示出成熟的感觉,但是只是对于新手而言,这个电影就是这样的,但是镜头的表现个人觉得过于保守了,个人认为这个导演常年收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所有剪切也都是好莱坞的电影模式,有模仿的痕迹,其实有的地方可以适当用稍长一点的镜头解决而不是简洁迅速的剪切,当然这个方面导演可能有自己的顾虑,剪切要配合节奏。
反正就是这个地方也是逊色一些,再次希望导演快速学习和提高,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最后说电影,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评分已经超出了他的品质范围,原因就是和去年《待业青年》一样,在不失趣味的同时展现了当代最现实的问题和话题,其实海选甚么的都是浮云,关键的是一个人对信念,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我们不知道多年以后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当自己有了老婆孩子之后是否还会坚持,这个短片其实对这个主题的描写都太表面化了,不够深刻,其实导演很想,他在片中老婆的反对进行了一个很淡的描写,如果更挣扎一点,戏份更多一些,就更可以突出抉择,挣扎,失去,拥有这个问题了,可是没有,我希望导演只是想让片子尽量的欢快,不想破坏整体的气氛,但同时也缺少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但总体来说,依然不错,至少最后还用歌词表现了一下,这其实是最最低速的手法了。
好了就到这里全文提出了三个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会继续关注的,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在这次赞了!!
猥琐,唯一可取的就是结尾的曲子,结果还是翻唱的
没感觉。
一个烂片,除了剽窃就是剽窃。唯一的亮点是最后那首歌,可是那歌也是翻唱的日本歌曲。
之前我看了感动到不行。
也许因为我没有生在80后,所以不懂他们的悲伤。
觉得有些刻意。
感人,想到多年后的自己和同学,是不是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想起当年我们的梦想
竟然看得我内牛满面!
能难看成这样也不容易
泪点低如我,没哭,甚是欣慰。大家冷静点,等拍出下一个来再说吧。
太做作了,特别是前半段,我觉得不太像是他们亲身体验过的,要不就都上的是好学校。片尾曲是大桥卓尔的,翻得还可以。
摒弃了一切偏见 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因为喜欢的人这么多 总会有他的可取之处 结果。。。。
把粗俗当搞笑,把肤浅当玩笑,生理上的极大不适,导演对于电影短片的理念有悖常识。两分给梦想,给为梦想起飞却在庸常中淹没的人们。
歌不错
竟然有英文字幕,和太空人分享的看了
有点粗糙,但总体很好
我的青春时代和全片全无映衬,作为一个意志力强大至麻木者,也毫无因此而动容。这部影片的散碎镜头和杂乱节奏完全属于无法毕业的资深老学生所为。相同的投资如果给我,不敢说会拍出比本片好100倍的作品,起码也能强过这部老男孩75.2倍以上。看在最后一个镜头有些想法的份上,给两星。
表演太过了,得分点在于花哨的搞法和末尾的煽情。
非常棒!
祭奠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