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告白,自白,母亲,Kokuhaku,Confessions

主演: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西井幸人,桥本爱,芦田爱菜,三吉彩花,藤原薰,井之胁海,清水尚弥,高桥努,一井直树,能年玲奈,新井浩文,野本萤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0

《告白》剧照

告白 剧照 NO.1告白 剧照 NO.2告白 剧照 NO.3告白 剧照 NO.4告白 剧照 NO.5告白 剧照 NO.6告白 剧照 NO.13告白 剧照 NO.14告白 剧照 NO.15告白 剧照 NO.16告白 剧照 NO.17告白 剧照 NO.18告白 剧照 NO.19告白 剧照 NO.20

《告白》剧情介绍

告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猫和老鼠之巨人大冒险虎口夺金辛吉革命猎物安德莉亚的爱彩色葡萄三角恋玩乐名单足球女将杜迦玛蒂:神话乙女游戏世界对路人角色很不友好刀客地狱天使新贤妻良母凯歌与挽歌灿烂的外母壁花少年荒魂叶问宗师觉醒警界雄风巴比伦的陷落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一山之隔暴行展览阿菠萝计划心之烙印第二季永不满足第二季恋之病与野郎组当你向我走来尼可曼斯

《告白》长篇影评

 1 ) 无题

告白是我喜欢的一个舞蹈小王子推荐的,以为告白是一个美美的故事,是青春那些难以说出的话。

电影开始了,对,如我想象的一样是校园,可是气氛为什么不一样色调也不一样人们的笑容也不一样,难道我看错了???

没有错,这就是告白,是对生命的告白。

电影说恐怖也不是特别恐怖但却给人带来一种生命无视感,有人拼命想得到某些人肯定,于是一个又一个悲剧造成,关键造成了还不知悔改。

不说废话进入正题。

A 之所以这样来源于母亲,母亲从小就对其特别不满意,认为是他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有A 她的梦想就无法进行。

于是对A又打又骂,让他学习各种物理知识,各种各样拆卸组装,然后离婚然后离开然后从此不闻不问消失,留下一堆书和一个小小的身影,而我认为最直接造成a以后行为的是父母没有给予a正常的爱,准确说没有教他爱,让他变得内心扭曲,b渴望友谊渴望认可,同时遭受校园暴力,这些都慢慢形成了一个扭曲的人,然后慢慢回馈他周遭的世界。

青少年杀人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好还是坏呢?

我觉得得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犯罪的出发点是故意还是计划或是其他,其处罚的轻重缓急也不一样。

a的母亲没有死,因为当时放了包以后就出去了。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让a去体会一下失去最爱人的绝望难过,让他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好多想说的,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希望大家在在乎自己生命和爱的人生命的同时,请不要剥夺别人生的权利,对爱的渴望,愿大家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抬头看一下天空有阳光,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2 ) 中岛哲也《告白》电影镜头分析

老师上课讲到《告白》这部影片,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找来看看。

但是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想用文字记录下。

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实在是收集了太多优秀的镜头,所以很想来与大家分享。

开场建立镜头:影像与音乐形成了反差。

整个画面呈现高反差,明暗对比强烈,且使用了冷色调,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

但与此同时,背景音乐却十分欢快,夹杂着嘈杂的人声。

两者好似格格不入,反差极大,但又给人一种很讽刺、戏谑的感觉。

因为导演在用一种轻松热闹的口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悲剧。

而且除了开头之外,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的告白前都有着这样一段。

摄影机的观点:导演的解释性镜头。

第一张剧照并不是主要剧情线内发生的事,而是平行时空中另一个被霸凌的同学的动作,但却暗示了主要剧情线里,像小蝴蝶一样脆弱单纯的老师的女儿被杀害的事情。

第二张剧照没有选择直接拍人物,而是拍了人物动作的结果,来间接表现小直内心的崩溃与煎熬。

场面调度:视觉元素由区域空间表现人物关系在影片的最后,森口老师触碰并碾碎了修哉同学深埋在心中的阴影时,在人物关系中已完全占据上风,导演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是间接主观镜头,观者被代入到被凌驾的感觉之中,一个是客观镜头,更加强了这种感觉,展现强势与弱势对比。

除此之外,影片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

②对比女同学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导演将之与他人区隔开来,突出主体。

在演员面向上,其他人的背面与主角的正面形成对比。

在光影上,明与暗也形成对比。

③表演位置森口老师从一开始面向同学们告白,到背对着同学告白自己的报复行为。

在未知真相前,我觉得将人物形象树立的很丰满,至少作为老师是不忍告诉同学的。

在知道真相之后,我觉得是编造谎言的心虚?

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不对,但觉得这个镜头很有意思。

④形式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镜子来间接表现人物的行为。

第一和第二张剧照,我觉得是通过镜子来表现人物的阴影面,第一张是两人的密谋,准备杀掉老师的女儿,第二张是跟在老师后面的本爱的密谋,准备给维特下药使他慢性死亡。

第三张剧照是通过镜子看到这个母亲惊恐的表情,而不选择直接拍,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到底是多可怕,表情会这样惊恐?

⑤镜头角度老师上课是用这张剧照来讲人物距离,但我觉得还可以从镜头角度来看,使用大俯角镜头,一是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来说,可以清楚看到修哉与周围同学的对比,男生被周围所淹没,无处可逃,不可抗拒,以及男生最在意的成功感也被生生挫败。

二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以旁观的角度,俯瞰人间闹剧,越戏谑,对观者的冲击力也更强。

剪接①跳接这两个镜头,违背了180度原则,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拍摄,一下子将观众抽出来。

但这场戏是在修哉与本爱矛盾爆发并杀死本爱之前,这样的跳接增加了紧张感。

并且从右侧看,光打在本爱的脸上,心中藏着可以压倒并激怒修哉的秘密。

从左侧看,光打在修哉脸上,是不在乎生命的人对珍视生命的人的碾压。

看起来不分伯仲,反而更紧张后面的剧情了。

下面两张剧照都是用跳接的方式,来表现暴力的杀戮现场。

使用同样的构图,却在时间上大跨越,省去杀戮的过程,最后呈现结果。

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相比直接的暴力现场,这样的跳接好像更让观众心有余悸。

②镜头转换方式下面这三个镜头,都是很好地用到了配切!

第一张剧照,第一幕小直扑向桌子,第二幕小直抬起头来,通过不同时空里动作的连贯,进行镜头切换。

第二张剧照,和《2001太空漫游》的配切很相似,通过物体的运动,被抛上空,然后接住,镜头之外的空间就进行了转换。

第三张剧照是我最喜欢的配切,因为它发生在剧情最紧张的时候——本爱被修哉杀的时候。

在一个时空里,森口老师抓住本爱的手腕,本爱拼命挣脱。

在我认为可能要挣脱掉的时候,时空突然切换,转到本爱被杀死后,手无力地垂向地面。

这个真的好赞!

反应镜头老师在告白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两个反应镜头,一个是远景,俯拍下,同学们睡倒一片,一个是特写,两位女生窃窃私语,讨论老师口中那件事。

无论是哪个镜头,大家都是满不在乎,一来是表现了这个班一直以来的氛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同学们的散漫与戾气。

二来是和后面发现樱宫正义是老师的前夫的惊讶之态形成对比。

 3 ) 关于很多人质疑结局 老师 该不该把炸弹转到A的母亲那里

一点个人见解少年A可以说真的是已经病入膏肓,那扭曲的心理已经从小深深扎根发芽,,漠视生命到这种地步。

难道还真能指望被简单地感化教育或者说教什么的来扶正吗???

他对于唯一理解支持他为他好的美月都能毫不留情,眼睛也不眨的下毒手,,还一点不知反省,,这一刻,我是真的对他绝望了对啊,A不是说:‘生命什么也不是 ’ 吗, 不是准备随随便便就结束学校上百人的性命吗,,既然你对待生命就是这种态度那我只不过是把你自己亲自做的杀人机器,你自己的恶果转移了一下对象而已,,好,,最后你哭了,,崩溃了,,你不是认为生命微不足道的吗?

难道除了你那不负责任的妈,其他人都是可以随便践踏随便玩弄的随便就可以杀死的啊??

老师转不转移炸弹不重要,重要的是A如果不真正醒悟不真正被震慑一把,,这炸弹迟早也要祸害别的人,,也许v不是现在,,只要A还是那种漠视一切的态度,未来他绝对会随随便便就杀掉更多更多的人。

还不如就让她那不负责任也有点心里扭曲的娘自食恶果好了。

毕竟A就是她漠视和逃避一手造就的

 4 ) <告白>

这是一所普通的初中。

在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同学目瞪口呆。

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

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

”本片试图隐藏的思想主题的根底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对倾斜的社会进行警告,对乳臭未干的人文主义进行冷嘲热讽,令人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彻骨寒意。

全片结尾处,转暗的银幕中,松隆子所讲述的最后的话语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可以说,这是为傲慢的官能感觉渲染上颓废色彩的名句。

 5 ) 日本片的人物和剧情设定定式

主题:1、自杀2、霸凌3、世界末日4、热血5、孤僻6、法律7、青春8、单相思以上皆可归结为对社会不满。

人物:1、少男少女(14岁上下)2、偶像3、主角一定是内心阴暗的人物4、自以为是=天才5、天真=白痴6、家庭妇女以上可归结为内向不自信的日本人。

从细节处讲,这片比不上那部叫做《人间失格》的电视剧。

内容上却大同小异了。

没什么新意。

顶多算是浓缩版。

现在这位导演不过是换一个非常华丽的手法去演绎极其丑陋甚至更加变态的东西,居心何在?

结论,这类电影很抢人,而且人们倾向于给这类片以同情分,所以评分不低。

副作用和电影本身一样,小的方面,影响心情,大的方面,影响人生观。

一群没长大的学生和一样没长大的老师的SB故事。

 6 ) 暗的底线

看这部电影之前,绿趣同学提醒我,看完后可能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或许很久才能走出阴影。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开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针对《告白》,而是关于电影这个东西本身。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

一部电影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我们会遭遇一箩筐的电影,有些电影是为了功名利禄直奔冲奖的目的,有些电影是纯走文艺,然后豆瓣上的朋友们借用后者们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品味格调。

还有一类电影希望在内涵之余,也能站着把钱也赚了。

看完《告白》后,我没有能够明白它卓越的地方,但是很清楚它最终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

虽说奥斯卡只是洋人的玩意,并不是评判好电影的风向标,但近几年来美国人的口味开始变得温和起来,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都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积极向上的味道。

不管是《对他说》还是《卧虎藏龙》,在悲剧色彩笼罩的情况下,它们其实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坚定感,它们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

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一种柔中带刚的质感,能循循善诱地令人思考,而不是大喇喇地把一切阴暗面铺垫在你面前,然后双手一摊说,那你看怎么办?

那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电影,叫纪录片?

好像没口味那么重的纪录片。

叫陈述片?

好像没这个名词。

《告白》的故事是个值得看看的故事,但不代表电影是个好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清楚原著宣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

用一个词来点评电影版,那就是暗。

失去女儿的教师为了向作为杀人凶手的两个学生复仇,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法。

分别抓住犯人A和犯人B人性上的弱点将他们先后击退。

A和B这两个13,4岁的少年都具有中二病的特质,寂寞空虚,希望被认同。

B更轻一点,而在A身上这种中二病被夸张地放大,以一种病态扭曲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终,B少年被强迫症逼到失心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以极致的方式赢得了世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却是A少年处心积虑却得不到的。

最终电影以一场疯狂的毁灭拉下帷幕,音乐声响起,烂木头一声叹息,不是为了死去的小女孩和少年母亲,而是为这部电影。

烂木头认为,即使是表现“暗”也需要有一个法则去约束它,揭露人性需要一个底线。

我并没有被电影中那些麻木不仁的初中生吓倒,实际上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关于初中是怎样一段混沌的岁月,敖分,群架,早恋,欺凌,攀比,排挤,对抗老师,经历过这些的你们心里都应该跟明镜一样。

这并不是一个时代病或者区域病,放至过去的岁月或者中国,美国,五湖四海之内皆准。

当松隆子在电话那头说出:为了让妈妈拥抱自己的成就,所以回头就走,这种恬不知耻的话你也讲的出来。

我顿时有一种对《告白》的失望之感;虽说片名就叫告白,最终把少年A的遮羞布剥落得一点不剩,把他的念想摧毁得支离破碎,把他的欲望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地逼到绝境。

但我还是抱着一丝期望,宁愿有些话不是从松隆子的口中说出。

传统的悲剧=故意撕开伤口让人看。

如果松隆子不这么撕开少年的伤口,那么就不符合电影表层的复仇主题。

与其说把这部电影看成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法,更大程度上我还是想把它当成《中二病病发案例》。

它完全没有给我去探讨电影中的人性,这样的兴趣;如果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只是这样一个没有抑扬顿挫的传统悲剧,想深刻深奥却流于形式;想文艺却荒腔走板,那它最终只是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中二病案发病例》。

 7 ) 超越原著的电影

不寒而栗、令人颤抖这是我看这部片时最常出现的感觉。

这部片整体来说,是真人化推理小说中,我觉得最棒的一部,甚至有超越原著的感觉,一个部份是演员(女主角)在片中的表现,另一个我觉得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所产生的感觉,明明是个残酷的故事,拍摄的方式却相当唯美浪漫,都让人在观影时,感受到一种战栗感。

特别是当中有一幕,每次回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真正的不寒而栗。

是其中一名学生,将女主角的女儿抛进泳池的那一幕。

特别是小女孩一度醒过来,但凶手还是将她抛进泳池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

后来分析了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可能是凶手的形象(学生、弱不经风、不起眼、年轻)跟他当下的反应(看到小女孩眼睛睁开还是将她抛下去),让人感觉到一种「杀人」的轻易感,原来,杀人的那个瞬间来得如此轻易。

原来,杀人是如此轻易地,让人害怕的。

 8 ) 《告白》:真正残忍的是谁?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老祖先说的。

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

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

讲台底下一片混乱。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

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

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

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

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

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

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

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

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

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

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

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

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

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

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

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

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

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

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

于是他决定杀人。

他找到了一个帮手。

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

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

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

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

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

终于有人认同他了。

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

他决定杀人的对象。

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

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

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

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

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

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

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

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

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

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

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

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

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

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

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

以命易命。

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

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

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

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

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

但是我想说:“都不是。

”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

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

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

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

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

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

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

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

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

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

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

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

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

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

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

《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

《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

残忍吗?

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

小孩只是犯了罪。

 9 ) 松隆子的Orz

感觉这片子的分镜实在是……来回的特写,来回的慢镜头,来回的定格切换……太2D了吧。

用以下的表情足够概况剧情了!

松隆子:-__-全班同学:=口=班长少女:>__<木村佳乃:@__@少年A:= =+少年B:= =男班主任:^___^少年B:Q_Q松隆子:Orz少年A:TAT松隆子:=__,=(end)

 10 ) 日本式电影审美=至清澈至残忍的反差美学+暴力与死亡的主题?

作为半个栗山千明粉,有次和人开玩笑:“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我对日本校园片儿的观感,差不多如此。

有朋友在京都,偶尔聊起来,大致感觉:日本式的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

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至野蛮与至文雅之间打转。

樱花易凋人生无常以及对年轻的浪漫悲剧英雄(义经、坂本龙马)们的热爱基本可以挂钩,老式能剧里大半和鬼与死者有关。

反正:极强烈的对比反差(要么清纯美好到天堂,要么血腥残忍到地狱)、对生存/毁灭的关注,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日本式残酷青春电影最经典的特征之一:清纯柔美和尖锐刺耳总是相伴而行,反差。

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反差。

让两个天真少年(天才少年A对待死亡如儿戏,自卑少年B在把小女孩抛进游泳池那一瞬间的心路历程基本是自卑使然)、一个少女和一个冷静的老师(松隆子在课堂上慢悠悠陈述一切时淡定得仿佛这事与她无关)演出一系列让人呼吸停顿的死亡故事,反差。

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松隆子女儿掉进游泳池,女二号被打死时死不瞑目脸上带血的镜头,以及本片经典的末尾爆炸),反差。

让麻木、彼此伤害欺凌、孤单无助这些让人恐惧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小男生身上,反差。

让处心积虑、布局精美得有艺术品气息的复仇计划由一个老师实施,而且最后残忍得不留余地居然还加了那么经典的反讽(“开玩笑的……”),反差。

被自卑少年B杀死的那位母亲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崩溃直到死去,反差。

学生们因为认定天才少年A“你有罪”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戏弄,对想保护他的北原采取同样的株连,这种群体意识的“恶”体现在年轻学生们身上,反差。

自卑少年B的枯寂状态以及荡漾他家庭整个氛围的死寂,与不知真相男老师热情的鼓励口号,制造出一种半滑稽半让人发冷的诡异效果,反差。

最后……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对观影者本身也算一种体验的反差。

所以说,这是部很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

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我不知道有谁在看到学生们惊恐万状尖叫时想到了《大逃杀》,反正我是这样);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而且不留余地。

《告白》短评

这么强烈的恋母情结,是不是只会发生在日本人身上,或者只有日本人才会在意而且用电影来刻画?看似作为电影主题的复仇,方案简单又有漏洞,秉承了日本人拍电影等于演话剧的幼稚风格。

3分钟前
  • Arrhyth
  • 还行

还是精彩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小娃娃都有这么厉害么?

7分钟前
  • SoulOnFire
  • 较差

小气,剪的忽快忽慢难受得要死,熬过一半觉得勉强凑合,越往后越想吐,爆炸的时候完全不能忍了,我还是诚实点吧不给辛苦分了!这什么鬼啊!!!原来文艺青年里就流行这种破逼玩意儿啊!!!

8分钟前
  • 较差

……这汪峰得杀多少人啊?

12分钟前
  • 㗊蕤冰
  • 推荐

发人深思。但有些阴暗。

15分钟前
  • 🧸
  • 力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20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不是我的Type,而且……反正不喜欢,同样是贯穿MV风,我觉得《127小时》里的运用要比这部搭调多了。

22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较差

这部电影有种自以为是的感觉,比不上大逃杀

24分钟前
  • 玛格丽特的王冠
  • 较差

还好吧。。不是特别的shock。。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

26分钟前
  • 啊撒酷啦哟
  • 还行

很多日本电影如告白、乱步地狱、拜访者Q、盗梦侦探等等等等,极尽神经质的叙述一些想表达又难以表达的变态感受,弄的个个都像神经病。我承认确实是有内容,值得思考,但我不接受这种由于平日的压抑而展露过于赤裸、神经质的人性

28分钟前
  • 我爱看电影
  • 很差

打一星有点抬杠,打五星显然是没见过世面

33分钟前
  • 糕41
  • 还行

1)没有人得到救赎。2)圣母去死,哪怕是孩子,做错事情也一样要接受惩罚。

38分钟前
  • 早日退休瑾朵朵
  • 力荐

是MTV导演出身的吗?杀人戏拍的还不如彭浩翔。

40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同样的叙事技巧,在小说中属于出类拔萃,套用到电影中就显得偷懒省事,导演当反省

44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给现在已经半残但曾经美好的桥本爱

48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你个把电影理解成MV的傻逼!升格痴汉!桥本爱挺好的妞子在你片子里太可惜了!

53分钟前
  • 展世邦
  • 较差

《狩猎》《海边的曼彻斯特》《诗》加上该部,小孩和你们什么怨什么仇……幸好没去资料馆看这部,哇以后再也不看中岛哲也的电影了。

57分钟前
  • 杨多荤
  • 很差

玄乎,无爱

1小时前
  • 影志
  • 较差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1小时前
  • shiya
  • 力荐

有点失望。作为惊悚片丝毫没有惊悚的感觉,主题也不是很鲜明。很狐疑这部电影的高分,观影感受不佳,没有回味的感觉,不想推荐给大家,三星两星间徘徊。实在想不到理由加一颗,就两星。

1小时前
  • 此在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