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真的是被中译名给坑了,这个海报配这个字体,简直是宣发灾难。
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只有艺联还在推广。
其实喜欢肯洛奇、达内的不妨可以看看这个片,社会表达的完成度相当高。
https://directorsnotes.com/2020/02/28/srdan-golubovic-otac/ 在网上读到这篇访谈,适合与艺联那篇一起看。
摘录非常有意思的几点:1.故事原型是跟随直觉而行走,导演联系到一些哲学家关于“行走是天底下最有力的表达自由的行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文明社会中的抗议形式是游行。
2.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德州,巴黎》: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
3.男主是专业演员,现实生活中是从未体验过那种贫困的(演技太好了,我一开始以为是《渺生一页》那种本色出演)。
4.片中有一幕小小地致敬了《警察,形容词》。
5.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对塞尔维亚来说相当于整个世界的崩溃。
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和社会纽带随之消失,这不仅是贫困造成的。
6.因为体制崩坏,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反过来又导致腐败加剧。
塞尔维亚处于一个扭曲的现状中。
7.由于严重的腐败问题,塞尔维亚不可能加入欧盟,也难以向欧盟求助。
(这可能是为什么要来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另外就是,男主是一个奥德赛式人物。
昨天在ocat听古希腊讲座,巴尔干半岛正是奥德赛精神的发源地。
所以很巧,新世纪后,塞尔维亚在“去巴尔干化”的同时,一些精神又在这片土地上还魂了。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一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父母既然没有能力好好的养育孩子,为什么生我?
在我看来,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似乎从作人父母的视角,提出进一步追问,故事似乎追问一位父亲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孩子。
虽然,这个电影故事里并没有给出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追问还是显得很有意义。
因为,影片中也喊出了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也面向了很多人如果家庭经济的贫穷是一种贫困,那么成人教育智慧的不足,在社会中资源环境也处于劣势人群,还包括家长给予孩子的养育陪伴的时间的窘迫,难道不也可以算是一种穷的状态吗?
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养育孩子的能力。
我们又怎样爱护孩子呢?
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在所谓“拼爹”的时代,中国大多数父亲(家长)的焦虑,与其说是对儿女未来独立生活,女儿把握幸福的运气的焦虑,还不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焦虑。
这部电影从一个最基本的维度,让我们可以凝视一名父亲,他只有付出自己,将有限的能力---步行三百公里的诚意,风餐露宿的忍耐,天真的执著使用到最大。
尽管这样的能力,还不足改变事情结果成为英雄;这样的能力,还算不上能让他配上“乐观”,“自信”,“勇敢”这些词来形容。
但那种能力是发自于爱,存在与至亲连接的自然情感中,也因为渺小的力量的发挥到最大从而伟大。
观众可以质疑这种“爱”还不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因为他并不能摆脱家庭的贫穷,然而观众却不能怀疑他的爱就是用来承受住这生命之重。
当他一言不发,似乎用一种特有的无声的对抗意识,径直走进那些偷拿他家东西的人家,从容的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时,他对爱的诠释,从来就是一份为爱付出所有么。
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有个孩子,可以接受他的拥抱,对他信赖。
诗人纪伯伦写过: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这句诗的含义说通俗些有些接近中国人常引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似乎不管怎么爱护甚至不“爱“或”不那么“爱”,孩子自有他的命运,命运里自有他的福分。
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大多数是父母是再也操心不来的,也就是想爱也起不了作用。
而且我们也不乏知道好几个名人故事,他们经历家道中落,自幼不幸,但因为磨难受苦反而成就伟大的身名,那么,问题是穷人要提供什么养育孩子,物质,精神上的要求为什么否有标准?
事实上,除非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则任何他人之爱都可能将其撕裂,这一点就像在电影《帕尔默》指向每个人都拿出善念,而在《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家人都在遭受恶意和被迫。
估计没有人以为苦难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更大机会进入自然高的阶层,只有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所谓舔犊情深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一帆风顺。
若观众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经验或许也告诉我们其实少年人成长在富有安全感的好家庭,教育得当的话,他的未来生活更不容易陷入某一些要命的问题,获得幸福感几率多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完整的人格结构。
然而,对于所谓“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及人,应该永远回味《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
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这位父亲是悲伤压抑的,他的一切话语在周围的世界中那么轻,唯有他的面容凝重和眼神深沉。
我看到他只要能倾附自己所能,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哪怕路上遇见的一只流浪狗都可以分走他那可怜的一顿餐食,只要这样的父亲在,他的爱却并不贫困。
这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忽然明白:一个人承认身处在不完美的世界,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将它们视为一个问题,也许确实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能力有限,父亲或者母亲,所能付诸于子女之爱,正是凭借所有的力量,上路,哪怕踽踽前行。
按斯多葛哲学教导的,生活中有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只有忍受和接受,估计也包括了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学习: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ABTPBH0516CMM2.html
在看完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的《漫漫寻子路》后,不难发现,该导演始终紧紧围绕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去进行电影文本的创新与改进。
他的四部曲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
总体上,同为战争及南斯拉夫解体后所带来的影响,又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具体上,“一三”部主题联系紧密,“二四”部结构关系分明。
作者有意在四部曲上各自区分,阶段性地表达了其用心及其映射的主旨。
而且这四部曲是作者有意根据历史演变而在现时演示的最新现实状态,即具备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和现实的真实状态的双重性统一。
早在2001年,他开始执导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绝对一百》,该片反映了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的动乱及时代背景下巴尔干地区人民的现实遭遇,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塞尔维亚和周边国家被战争驱赶的情况。
在2007年,他开始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的艺术创作,以富有艺术性的虚拟构思为电影观众呈现了道德与贫穷的艰难抉择,血淋淋地暴露出生活“吃人”的真实状态。
在2013年,他又执导第三部曲——《涟漪效应》,本片更是直接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形象地以多条叙事线索再现了命运的年轮,三个错综复杂而又激烈的矛盾冲突背后折射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本,导演在电影文本中富有艺术性地虚构出现实文化文本,实际给电影观众传达出的价值想必便是以人性之光遮掩邪恶之念,以大片段的仇恨剧情烘托出人性仅存的善念,这与《漫漫寻子路》总体一样,总是在人几近绝望之际,又不吝啬地抛出微妙的火光。
这对于影片叙事传播的叙述负责人而言无疑是在善恶之间试探人们模糊的界限。
在2020年,该导演再次打造精心之作——《漫漫寻子路》,一举斩获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和最佳电影奖,该片同样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塑造了“英雄”父亲这一形象为爱征途的不平等的故事。
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楚河。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
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
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
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观影途中不断想起《推开世界的门》这首歌,对系统而言,公正、人的诉求,永远不被那扇门接纳。
挺住意味着一切,在死去的黑色流浪狗身上、在空了又被各地自来水灌满的矿泉水瓶上、在坏了又换的鞋子上,得以充分体现。
人所能拥有的,是系统中的人随机给予的互助,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当然,永远会有冠冕堂皇的人、利用权力榨取他人的人,系统对这样的人开放,保证他们生活的衣食无忧,在更多的环境中,世界为他们而准备,让生存的逻辑变得粗鄙又野蛮。
无法判断徒步中的凶险、倒下又站起的境况、磨破至鲜血淋漓的脚,聚集在尼古拉心中会变成怎样的感受,但是社会部门口人深夜送来的食物,狼吞虎咽时克制不住的哭泣,迅速收回眼泪裹紧毯子进入睡眠的动作,是忍耐冲破身体又被吸收的外化。
人们当然有理由对此不屑一顾,依然为系统生产的价值辩护。
然而不论被耻笑多少次,从村庄到城市三百公里的来回穿行,六年间为家庭团聚不断的争取,有它自身的重量。
任由权力击穿生活,贫穷没过生命,也始终用脚步代替交通工具的使命,世纪的伟大图景无法在主角身上展开,是系统的耻辱,为虎作伥之人的变态,但对观众(指我)而言,路途中想死而未死的坚持,倒下又站起的身体,有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焰。
火焰未必能烧毁一丝不公,未必能带来起码的尊重,然而未曾倒下,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面对庞大系统,能做到的最大反抗。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
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
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
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一路上似乎受到许多照拂,从停下来载他的司机,到愿意帮他的加油站。
然而底层人尚不能自保,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帮助。
而城市里居高临下的同情过后也并没有人再愿意多给一丝关心。
回到破败的村落仍然是残酷的现实。
看到贝尔格莱德高耸的写字楼和刺眼的苹果logo时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割裂到了什么程度。
真的太佩服导演这个戏剧化到极致的结尾,把无力感变成利剑刺向所有观影的虚伪的人。
已经爱上戈兰波格丹了,叫老公的程度,
一位父亲的寻子之路,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弊病。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贫穷。
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真的想象不出来都21世纪了,还有人没见过电脑,还有人一年可以花费不到一千,还有人吃不起饭......有时候我很想看这些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关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为当影片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意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公了。
贫穷真的是原罪。
成年人的崩溃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间。
之前见过在网上买散装卫生巾的女孩,感觉还挺痛心的,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贫穷不得不买这些没有卫生许可的必需品,而我们可能还在纠结哪种用着舒服,哪种更好。
这就是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酸,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
影片中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影片自身。
政府的“官僚主义”、官员的“不干实事”......福利中心因为尼古拉家不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就将孩子寄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来,不仅仅是要给他们爱,还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不可否认,国内的这些政策并不完善。
就底层人民来说,小小年纪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会开始打工。
所以摒弃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角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人间百态。
这几天刚看见一句话是“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也应该往下走”,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当我们拥有了美好生活时,也不要忘记关注社会底层,不要丧失了对这些人的共情能力。
尼古拉还在工作时,孩子就被带走,说是母亲的失职和家庭的贫困,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官僚的腐败与资本的争夺。
路上看到的狗是对他形象的刻画,一个善良的老好人形象就此出现。
他为了找儿子徒步行走了整整三百公里,却被条约拒之门外,他知道不直接把诉状交给部长,就会被拦截,所以只能在富丽堂皇的大楼之外蜷缩,以期待自己能够找回儿女。
一路上他都沉默着,却从未停止脚步,却在陌生人给他送来食物的时候哭泣了,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瞬间的,而他边哭边吃的时候我更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个成年人的不易与难过,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渴望。
遭受到社会舆论后,部长见了他,写了建议信,他回到了家中,却受到了福利院的近乎威胁的答复。
看到了儿女却不能带回家,而儿女的表现也看得出,非常想与他回家。
最后送他回家的女人说会帮他,或许也是被他的坚持感动。
但是回去后家中遭遇的事情,既是呼应了他遇到的空房子,也是对于当下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个人在吃面包,没有讲到儿女,这样的结局也是给我们一个想象空间,迫切希望他能与儿女团聚,也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好起来。
全片台词不算多,却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爱。
父爱无声,却实实在在感动了所有人。
让观影的人也沉浸到这种情感之中,真切的感受到那一份无助心酸与坚持。
as a art worker,I really do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love to art.well,it is true that it isn't a good choice to live in a middle-size city for a art worker,but Urumqi already gave me a lot of things.yes,I do not live in a art cycle,but I believe a lot of writers do not live in a art cycle,too.yes,there still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me and my old friends,that is good art production,like this.
电影三星,情感上加半星。肯洛奇式表达,全程无配乐,力度不够,打不到痛处,感动也浅浅地就消失了。。。
深沉的父亲,执着的爱。
我看不了这种,太苦了。
贫穷也是对孩子暴力对待的一种
闭着眼睛能打出草稿的程度……
我只想给它打两星,但是它的题材不允许。不得不说结尾那一大段的无对白真的非常棒。两处大败笔,保安和部长助理,都是推动故事前进的人物,可就是这样的人物做的不够细致。保安向主角吐露了这一整个阴谋的原委,在我看来太着急,不如慢慢的让主角自己去体会黑幕的好,不过从结尾福利院主任那个嚣张的态度,看来这种丑事已经人尽皆知,保安会知道这种事也不足为奇。保安败笔还稍微牵强的话,部长助理是真的败笔,他连调查都没调查,仅看他的信,就拍板定性这就是官僚主义,你瞅瞅这满是窟窿的细节。我想了想从后来的结果建议信一点约束力也没有来看,这个部长助理可能只是想把主角糊弄走,这样就能解释部长助理的态度了三百公里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有体会,最少应该走十天,如果白天走,晚上休息的话。主角说他走了五天?我觉得不可思议。
前半段过于老套了,尾部邻居那部分还可以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因为金鸡奖最佳外语片所以来看,果然是部好电影。贫穷国家底层民众的苦难,最后一件一件把家具都搬回来,莫名的戏剧张力。据说原型父亲,徒步去贝尔格莱德数次,经过六年时间才把三个女儿要回来,六年,好可怕。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凄风冷雨穷人苦命途,唉。
3.5星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对底层揭露很深,一个了不起的父亲,我们都绝望了,他没有,他答应了孩子们,要把家里整漂亮,接他们回来。好难过。黑暗,腐败,愚味。
不看不知道,欧洲还有没水没电被欠薪无法讨要回来的生活。父亲够坚持执着,社会关注却无力解决问题,政府政客表面文章做起来很顺,官僚却不顶用。徒步几段乡间风景不错。同样贫穷的邻居为什么不是守望相助,反而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即使拿走的家居物品并不一定用得上,也得先占有。高尚的人,卑劣的也是人
妈妈在某种程度上,也经历了男主的故事……
社会问题太多了,但贫穷是更加贫穷的导火索。
婚礼还是那场婚礼,塞尔维亚早已不是库斯图里卡的塞尔维亚。90年后老牌南斯拉夫同盟国解体后,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狂奔,经济萧条、高失业率、贫富悬殊、城乡差异大、腐败等问题通过公路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于是个人寻子转为在恶劣环境下与表面怀柔的()()对抗。镜头的克制,原来一步步为结尾的心酸幽默铺陈。90年代同盟国解体,千禧年第三个十年轮到个体家庭“解体”——家被偷空、家人离散,而促成这次解体的是从上而下的冷酷和信仰崩塌。这位父亲挨家挨户把自己的物品抬回家,接下来他要怎么办,其实问的是塞尔维亚的未来在哪里。
唉…(但没在第一道就被限制出行已经很好了……而且他们媒体都可以及时跟进
公路戏份冗长,整体风格温吞,结尾回家那段戏是神来之笔。导演用自己的镜头通过一个父亲的漫漫寻子路,审视了塞尔维亚的苍凉、凋敝,以及社会存在的各种痼疾,但无力的结尾似乎在告诉观众,这一切都难以改变:贫穷对于孩子是一种暴力,对于这片国土上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Ps.感觉男主在加油站便利店刮完胡子之后,莫名像汤老师。
角色带着批判“任务”上路的感觉太重了。
腐败,无处不在。你拿他还真没有办法。妥协?问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