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许这就是这个影片不被人喜欢的地方.看到一半便开始哭.因为看到了自己.她的自闭和脆弱,她的惊慌和不安.也许大家不能理解,因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有些不可理喻.但是确实存在..世界上有很多这样徘徊在自己内心边缘的人.他们需要别人的理解.只想要很简单的生活.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人..可是这个世界的变化..总是轻易的伤害我们..明天就是她的生日了..她最终面对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呢?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世界...
原本总觉的这种调调的影片到最后总会以生命的爆裂来给给我留下更深的影响,相反的,迎接我的是一片苍穹的蓝。
红色代表一种绝对,对生命态度的绝对,就好比选择失意式的逃避。
对一个坚持将自己的幻想努力用想象改编成现实的人来说,忘记要比什么都来得容易,清空然后重新构建。
女主角彩绘式头发,涂鸦式得脸蛋,永远格格不入的打扮,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
那一幢貌似废弃工厂的建筑物,大概可以被称为寄居地吧,所有装饰的重复,无不压抑着戏里的他们,戏外的我们。
出口——铁轨、天台、地下室……这些是我盾身的处所,但一旦体会到属于人的温存,寂寞展开展开自己无止境欲望,但最终缠住了自己。
影片中她成功了。
曾经的曾经,有人问我,是否会把现实与梦境混淆,我笑了。
又曾经我搞不清楚停课的通知是真是假是,她们笑了。
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笑不出来了……
He told me I am useless she told me my face makes her mad but I am still to cloing nothing and I feel empty waiting for someone to told me I know nobody is coming he told me to die she told me to see nothing.深夜看《式日》,想起吴江涛的画,那一种深切孤独和寂寞形成并造就的自我,再没有多余的位置去关注和容纳外界,或者说根本不愿也不想容纳外界,即使内心如何如何地渴望。
“明天是什么日子?
”“明天是你的生日。
”你的生日只不过是一场仪式,
第7日,还剩24日.这是一个压抑的故事,一直以哀为主调,平静时是空荡的钢琴,激烈时是悠扬的大提琴和电吉他.片头是宽阔的一望无际的铁轨,火车抵达的警鸣,废弃的工厂,排烟管.色彩艳丽的女孩手执红色的雨伞,躺在铁轨上看书,黑色的岩井俊二被其怪异所吸引进入了她的生活,他们在一起的31日,每天重复着的画面,过度平静的生活让他们害怕变数,昨天是这样,今天也这样,明天呢?1日-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 明天是我的生日.2日-给你生日礼物.-今天不是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不知道.-你不会想一下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的生日.-呵呵.-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你的生日吧?-呵呵.-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你的生日吧?-呵呵.不要把我一个人留下.她只是想要听到别人的声音,才让她不会感到孤独.除非她选择依靠.她一直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逃避一切她讨厌的事物,当她开是对他有所寄托,而他开始感到乏力,感到疲惫.片刻的分离会让她无所适从,她在她的世界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一些仪式来结束一天又一天的孤独.她害怕安静,一旦外界安静了下来,她的脑袋里就会无止境的嘈杂.她总是在楼顶上检验自己是否完好地活着,在她的世界里,母亲死了,父亲死了,姐姐也死了.只有她一个人,痛苦地承受着所有的孤独和寂寥地活着.她的梦境里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两列永不相交的列车在她身边飞驰过,而最后他们慢慢地交错在一起,将她压死,这样,她就可以无声无息地离开.她害怕睡眠.闭上眼睛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安静.而她脑袋里的嘈杂又开始作祟,她的电话留言里无休止的母亲的责备姐姐的责备在成为她对声音对孤独的解放的同时又使她更加痛苦.那些一次又一次的责备中她看到渺小的自己在姐姐的阴影下面无表情却很无力.她希望有一个人能永远和她在一起,而不是很多人,陪伴她,直到死去.看着的明白人大概都觉得她是个疯子吧,一个缺少温暖缺少陪伴而愈演愈烈最终成疾的精神病患者.而她其实是正常的,她只是一再逃避,那些童年给了她过多的灰暗,她不断扩大着自己世界的黑暗来让他人恐慌而不敢介入,而同时她又无比希望一个人能真正进入她的世界,而在这恶性循环的某一天,她遇到了寻找素材的导演岩井俊二.导演似乎帮不上什么忙,却渐渐成了她的寄托.故事几乎一直平静地进行着,也不算故事,女孩慢慢向那个在自己黑暗的内心世界不断追寻徘徊的导演释放些许光亮.故事终进入高潮,女孩的母亲又一次给女孩打来电话.以前每一次电话女孩都不接,都是安静地等待着铃声结束,而这次女孩不在,导演接了电话,那是她妈妈打来的。
影片的高潮是三个人坐着,一边是女孩的无助的希望得到宽恕的母亲,一边是导演,另一边是女孩.在这里我们终于知道女孩的母亲曾为了一些自私的理由抛弃了女孩,让她一人孤独无力地生活着,而现在姐姐离开了母亲独自生活,父亲早早就被母亲赶走.母亲一个人也感受到了孤独,这里,母亲再一次以自私的想法乞求女孩跟她回家,陪伴她.只不过为了解放孤独.高潮之后即是结尾.女孩笑着对导演说:12月7号,是我的生日.也许这个时候的女孩开始走进现实.也许不是.而影片已经结束.蔚蓝的天.白云飘过,一首叫做RAINING的歌.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女孩每次无比漂亮颓废感的装扮,还有她躺在空荡的浴缸里,一直开着水龙头放水,让整个仓库沉浸在洪水之中.除了水声,浴缸的上面还有一个不断旋转着发出声响的玩物,当那玩物停止旋转时,女孩变不安,站起来再拨动它的旋钮让它转动.还有她在孤独时不停地絮絮叨叨不停地旋转.还有女孩拿着吉他唱歌.那个前奏让我想起了nirvana的smell like teen spirit.豆瓣里某个讨论里有一个人回复楼主说:真强!你能看到结尾。
的确,这部电影纵观全局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而似乎显得沉闷,而我并不会将它完全地置于闷片的范畴.真正的在我而言的闷片是类似于<左右>的平静叙述平常人故事的电影,而它叙述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如同不久前刚看过的<玩偶>,没有言语却吸引我看到结尾.我不确定我是否会再有勇气看第二遍这部电影,但我确实被它震惊了.在看到高潮时,女孩对着母亲歇斯底里地哭诉时我终于没忍住眼泪.今天看了两部日本电影.另一部是<爱之吻>是一部相对温暖的电影,也涉及了童年阴影,而更多的是讲爱情和同性之爱.如果总是会有像<玩偶)像<式日>这样的电影出现,我也就无比幸福了.
原以为这种电影会因导演的标新立异而显得晦涩难懂.意识流的叙述手法在充分表现影片女主角内心世界时并没有打乱影片的结构.原本就是导演的男主角可以直接拿起摄像头,用最近的距离展现镜头前的自闭少女.散乱的头发,神经质的表情,游离的姿态.极度缺乏的安全感使她不能离开男主角的陪伴.而手持式镜头缩短了现实与影片的时空距离,让我们有了看镜中人一般她即是自我的错觉.童年阴影使这位女孩生活的时间永远停在了母亲诅咒父亲去世的那一天.而那一天,恰恰是她的生日.任何人都知道生日对于童年意味着什么,也许每年的期盼就是生日那天的到来,记忆中与父母吃蛋糕的温馨画面仍然时时浮现.对于女主角而言,噩梦在生日那天发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痛苦的烙印.从此她诅咒她讨厌的人在她生日那天死去.只是,可怕的是她诅咒的人正好是她的母亲和姐姐.如果她们死了,那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都将弃她而去,但她内心又是那样憎恨夺走她父亲的母亲 这种困境折磨着她幼小的心灵,导致她无法面对自己生日那天的到来.她只有用艳丽的色彩和光怪陆离的打扮来掩饰内心的极度不安,身穿红衣手打红伞行驶在铁轨边缘期盼死亡带她逃离世间的苦闷.男主角无意的逃离带给她的却是致命的打击,生命因为太寂寞,太不安全,而极度担心得到的东西即将失去.只有选择逃离繁杂的尘世,只有蜷缩在酷似母体的箱子里,拼命吮吸那纯粹的温暖与无止尽的蔽护.然而,原本是美好的出生却剥离了这种绝对的安全.幼小的她被丢在这个处处充满不安全因子的世界里.单纯的心灵早已被成人世界的黑暗与邪恶伤害.她想躲进那个曾经属于她的小房间,那段时间是母亲唯一不能抛弃她的日子.影片的结局是救赎.只有直面内心的恐惧才是解决的唯一办法.在与母亲的长谈后,女孩终于敢面对她无时无刻想逃避的关于生日的臆想."今天是我的生日"女孩仍然瘦弱的身躯与凌乱的头发下少了空洞与无助的眼神,嘴角闪出的笑容宣示她终于告别了内心纠缠的恶魔.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式日,也不会像女主角那样直接表现出内心的脆弱与恐惧.多数人,只会拼命地掩饰,让内心的阴影以N次方速度弥漫,直到发现旧时的自己已然死亡.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不断加深的隔膜,带来内心无法填补的巨大空洞与无止尽下坠的不安全感,对爱强大的占有欲与爱情稍纵即逝的短暂性宿命般的矛盾让现代人的心灵越发脆弱.所以,大多数人就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狭小安全的空间内,回到母体蔚蓝的子宫里.PS.完全是因为喜爱的导演岩井才看这部片子,不得不说他在里面的演技实在不佳啊.看来他当演员还欠火候.
特意去查了“明天我生日”的日语翻译。
《式日》,很特别的名字,朋友很早推荐过。
今天才看,看到一半,突然觉得男主角眼熟,才记起,原来是岩井俊二。
啊,我很想写,但是我写不出来。
我必须重新再看一遍再继续写。
我也要我的救赎,其实影片没有放大,女孩的病态和情绪的纠结,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懂得。
所以我写不出,我得消化。
岩井俊二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太爱这样的片儿了。
式日:在古日本语当中,举行仪式的那天被称为“式日”(Shikijitus)。
实在是看得我无从下笔……庵野秀明早期执导的真人电影,岩井俊二主演,故事改编自女主藤谷文子的小说,又双叒叕讲述了一个因为原生家庭的破裂所酿成的一系列变故和奇遇。
一方面,女主的逃避、懦弱、憎恶、活在自我蒙蔽的想象空间等性格,与碇真嗣如出一辙。
为了逃避生日那天所发生的家庭变故,女主每天都会说自己的生日是明天。
但这日复一日的强调,反倒说明她永远也无法逃脱;另一方面,女性角色独有的细腻多思又颇为可爱。
哪怕其情绪始终反复无常,顶多也就是让人一头雾水,但更多还是对她好奇,被她的灵动所吸引。
以为是纯爱片,结果演着演着就成了悬疑片,一直最后的结尾才解扣,以至于观影体验非常懵逼……从剧本上来讲,委实有些跳脱,不过人物的情绪塑造和镜头运用,相对掩盖了文本的不足。
可能老痞子这辈子无论拍什么,都摆脱不了EVA的影子(具体就不展开细说了),不知道应该称之为【风格】,还是【诅咒】。
(PS:老痞子你给女主穿红配绿的花布衣服,真不是故意的吗……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东北拍得呢)
午夜两点看午夜场,起初以为是严井埋藏起来的一个旧片,花了两个小时看完,过程中偶尔有些走思。
其实整个片子充斥着很多我喜欢的符号,例如铁轨,例如铺天盖地的红色,例如偶尔摇曳的镜头和贴满照片的墙壁,自闭症少女幻想杀死母亲或者杀死自己。
如果写小说,这些元素可以很好地组成支离破碎的情节而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情绪文学,如果我十七岁,或者我也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的我无比忧伤无比矫情,这个片子恰巧可以填补内心自以为是的孤独空洞。
对比起来,它略显粗糙,远远不如严井的《梦旅人》描述具有某种心理暗疾的少女表达得更加流畅通澈,没有过于复杂累赘的心理描述,反而会让整个片子的基调都清亮一些。
《式日》里少女无数遍地问,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答案永远是她的生日,而她的生日也被无数次地向后拖延,一个躲避自己过往的女孩,常常在悲伤中浸泡得回不过神来。
她心里的黑暗,可能是潜藏在每个出生于80年代后的孩子心中常常出现的孤独情节,有很多幻想,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惧怕。
但是这些情绪埋藏在我们心里,最好永远也不要暴露出来,爸爸病了妈妈病了,而我病得更厉害。
我中学的时候,似乎也曾经这么想过。
这样看来,这部电影又多少流露出一些真诚来,据说电影的剧本出自21岁的女主角之手,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原谅。
值得一提的是严井俊二的出演,他完全符合我通过触摸他电影脉搏而感知到的他的形象,有些木讷,情绪化,不善言辞,站在任何情节之中都仿佛旁观者,这可能是作为电影导演而渐渐磨练出来的一种气质。
还有片尾的歌还蛮好听的。
式日我看过了,仅此而已。
好明显的庵野那时候的风格,主角其实也像庵野先生自己的不同部分吧。
就像EVA一样,式日也有一些消极,也表现出了庵野的分裂。
但也像那个做飞跃巅峰的庵野,做式日的他留下了一个不比万年后英雄回归的结局差的结局,像观众展示真实的自己,看看那些熟悉的电车,模型,沙坑,秋千......不禁让人想起宫崎骏说的,庵野始终是那个做EVA的庵野。
不过现在看来,这句话半对半不对吧。
一开始我只是,在云里雾里,看这样一部颜色鲜艳不知所云的片子。
不看到最后不会明白它的意思。
很多这样的片子。
越是看到最后越会觉出它的好。
始终红色的女孩,沉默的男人,简单的人物。
她的美不因为她的奇怪装束而削弱。
这样的女孩也许是我喜欢的。
脆弱的敏感的歇斯底里的汹涌的自我封的的。
想来因为我大概也是这样的。
到底需要不需要一个男人,把我们救出来。
一个人的世界,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存在的世界。
阴暗是底色。
是无法摆脱的。
可是,我们要走出来。
1。
她,红衣少女,喜欢打一把红色阳伞,卧在铁轨上发呆。
他,黑衣男子,简单的行李,电影导演。
邂逅,他爱上这个奇怪的女孩。
2。
她每天都会问他:“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然后说,“明天是我的生日。
”一个月,以倒计日显示。
3。
家,她的密室。
红色的无数奇怪摆设,还有她,不合时宜的红色奇装异服,诡异妆容。
她带他来到这里。
早晨六点她去到天台,红色鞋子甩脱,纤细身子钻出栏杆任凭大风吹。
这是她的方式,宣告新的一天的来临。
雨天,她的情绪失控,她只是高兴没有理由。
他打着伞为她,自己的身体淋湿。
却没有拥抱她的勇气。
4。
三架红色电话,一卷录音磁带,记录母亲旧日的来电,放了又放。
日子继续以倒计的方式匆匆走过。
那间地下室,始终只是她的密室,他被拒之门外。
5。
摄像机记录她的一切行踪,他要追随的她。
一圈又一圈绕着桌子走,喃喃道,“我要乐观起来,我要乐观起来”的她。
他失去追随她的气力。
6。
她捡来一只猫,同它玩忽略他的存在。
三天后它逃走了。
7。
他终于进入那间禁忌的地下室。
几十把红色的阳伞,水流,浴缸里没有水,只有蜷缩着身子的她。
一盏红色的风铃鼓动,在她脸上投下未知的阴影。
搭建的灵牌前,他想点烟,被她一桶水,从头浇下。
8。
那架无人接听的电话,仍兀自响着。
墙上涂鸦般的蜡笔画,一根木棍插入女人的身体,她的神情变得狰狞。
她是谁?他不小心碰了一下画。
墙轰然倒下,另一面墙。
墙上是同一个女人的同一张照片,黑白照。
无数张。
他的影子映在墙上,影子的手,拎起话筒。
9。
混乱,一片混乱。
蓬发男子,少女的姐姐相继出现。
可是她却失踪了。
10。
她知道不知道,他的爱不在于她的身体,也不在于她怪异的脾气。
重要的是心。
是灵魂。
11。
她又出现,回到那幢孤单的楼。
当然还有她的他。
他熟悉的怀抱使她不再拒绝睡眠,可以触摸,可以依靠。
她诉说。
母亲在她幼时便诅咒父亲。
终于父亲离她们而去。
她觉得母亲爱姐姐比较多。
除了她生日那天,给她买的红伞红鞋可是母亲也死了。
姐姐也被她杀死了。
她的生日愿望,是所有她不喜欢的人都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她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面,把幻觉当作现实。
反复说明天是她的生日。
铁轨是安全的,当两列火车呼啸着在她两侧经过,没有什么可以永远。
12。
那个电话是母亲打来的。
她们面对面说话。
那么多年以后她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职和不负责任。
她请求女儿的原谅。
她拒绝。
13。
只有他陪着她带她走出那个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始终过于荒芜。
他不要她再一个人这样过下去每天仿佛末日。
故事的最后是她醒来,旁边是他。
他们穿同样深蓝的体恤,那天阳光灿烂。
把挂历上这一天的位置圈起来。
她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终于走了出来。
什么?还是庵野秀明导的!
分数:55 属于,看似无聊,确实也有些无聊!并且“神经兮兮”的影片,玩的就是“诗意”而且是超现实虚幻主义,所以看不进去……。
有点肤浅。。
不知所云
つまらない、どうでも好きにならない~
从子宫的温存到死亡的冰冷,这就是现实。
我宿舍兄弟说,这是俩牛B导演想要装B而拍出的一部二B片子。
两个小时的超强梦呓闷片,我的天啊!
看庵野的真人电影竟和看岩井的动画电影一样让人跳脱。要不是间或出现的倒计时日期和EVA类似,真看不出来庵野大神居然也能拍出来另一种颓丧和死别的情怀。岩井应该是本色出演吧,那种木讷和违和的青稚。关于生死,没什么多想说的,如果遇到女主这样,我才不会设法挽救,一块疯癫,做爱,卧轨多美啊~
可能就是庵野秀明的表达,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很契合我。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怎么像个电影,有些桥段也有点用力过猛稍显突兀。且总体来说,越到结尾就越像一个慢慢妥协的过程——多年前的EVA电视版和多年后的新剧场版亦有这种感觉。但我就是喜欢。
没看完
式日 岩井俊二 庵野秀明 青春 文艺
1.大楼是女主内心的具象化,一楼到天台都是内心可以见人的地方,所以带男主看了一遍,而地下室是内心的极隐秘处,所以地下室是个秘密。而天台则是内心的最外层,是女主呈现的最外部的东西。2.红色代表激烈,激情,性欲,狂放,同时也代表鲜血禁忌和死亡。3.采用广角镜头拍摄,将物体拍的畸变,用以外化女主扭曲的内心。4.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有了爱便不会感到孤独。5.本片通过空间展现人物心理,服化道也服务于女主的心理,教科书。
风景如放电影般经过。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工业时代的疏远,孤独和绝望
下雨天,她的情绪会失控,是快乐到失控。“下雨天,再快乐的人也都得低下头来一脸阴郁地走路,所以我爱下雨天。”她说。
可以看作是eva的真人版,女主完全就是明日香,有些东西还真的是在动漫里面才显得不那么矫情
竟然没看完
明天 是你的节日/ 那么 今天就是对往生的告别
真的看不太懂,看过之后的表情就像我的头像一样,第一次如此长时间观察一个神经病患者……看得有点困,唯一觉得不错的是第一次出现积水地下室场景的画面配上一个女子的歌声,看得我激灵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