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以军在他的故事便利店讲过一个关于南方的故事。
他说那是在南方之南,马来西亚的一个衰败的社区,像是在城市的贫民窟,斑驳老旧的楼房,发霉发腥的街道,跟着是一大群一大片的站街女,她们多不胜数,像学校课间操操场里面的学生那么多,密密麻麻,三五成群,里面各式各样的女孩都有,可以像选后妃一样任意挑选,但附近更多的是一些干瘪的船夫,老头,进入到那个人群,就像鱼食进入到水里,周围的鱼群就会围上来争抢。
还很便宜。
而这些站街女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她们没有学历和文化,可能只是想着来中国的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来打工挣钱,打工非常疲惫,又挣不了多少,家人又有很多期许,而且带自己过来的同里女孩也是做鸡,久而久之就被环境影响,就这样下海了,有的则一不小心跨过了边境,到了南方之南。
她们来了之后渐渐可能染上性病,染上毒品,世界观也发生混乱,可能来之前是打算好好作一番事情,赚钱回家盖房子,可经历这一切之后,发现回不去了,她们成了化作春泥又护花的春泥,成了“未来的祖先”。
这部电影前面的叙事,或者下海的最初动机也是一致的,她们背负高利贷来到巴黎,以为这是个金钱遍地撒的地方,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现实是血淋淋的,来到这赚到钱的不是去给别人家做保姆,每月2000欧的薪水,那在2000年前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而是实际只有500欧。
可能更低。
于是妻子“下海了”,这一行是不仅可以解决高利贷的压力,还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妻子在“下海”前的思想斗争还是很明显的,开始的时候她还和身边的下海女保持距离,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找工作辛苦,又生病,丈夫电话里又有意无意施加压力,形成反差的是身边的下海女还很欢快的聊天。
她觉得恶心,不想与她们接近,想要屏蔽她们。
但是很有趣的是,当一个人面对如此诱惑的时候,下意识的反感却让她迅速的卸下了心理戒备,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她选择放弃了尊严,于是加入下海女的群体。
可怕的是,当她一切感到顺利的时候,我们作为观者本能地为她感到担心,丈夫会不会通过任何蛛丝马迹猜到她的工作,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事,难道没有一丝猫腻?
但丈夫没有察觉,相反,他觉得这个美事如此的确凿无疑,以致于为此感到骄傲,并告诉好友,好友又鼓动好友妻子过去。
好友妻子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被丈夫“弄到了”巴黎。
妻子能怎么办,她心里是清楚的,瞒是瞒不过去的,只能吐露实情,让其回家,可无奈好友的妻子和妻子刚来的时候是同样的处境,回是回不去了,只能跟着做。
但好友妻子没有坚持到底,中途就选择回家。
我在想她之所以没有像妻子那样做的风生水起,顺顺利利,是因为她前期缺少挫折,而妻子不同,做了一个月保姆,被扣了100欧,只拿到400欧的工资,边住宿边找工作,住宿费一周就要120欧,工作万般难找,感受到了现实的艰难,无奈只能说“另谋出路”。
但好友妻子则完全不同,她跟着妻子,妻子在引导她做,她其实感受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一半的选择都不是她咬着牙做出来的。
这有点像一家公司,创始的成员知道为什么创办公司,公司的建立是多么的艰辛,要维护公司的利益,拼死拼活的干,无所谓。
但后来加入的成员,只看中这个公司的内外部条件如何,衡量取舍,完全没有破釜沉舟的感受,也更容易放弃。
结果两个人就回到了老家,显然妻子是陪同回去,一方面是钱赚的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是在路上给好友妻子做做心理工作,不要说漏嘴了。
但可想而知的,就像剧里说的话,这就是颗雷,早晚会炸的。
当爆炸的那一刻发生,妻子仍然是无法接受的,丈夫为此大发雷霆,怒不可遏,但只是向内爆发,并没有指向妻子,可能他心里清楚自己应该为此负一定的责任。
关系随之爆裂。
丈夫出走,妻子并没有放弃这段爱情,蜷缩在家里的角落,为此在懊悔中度过,而是带着孩子勇敢地去见了丈夫。
影片在两个人一起为儿子煮面中结束。
令人感慨和唏嘘。
当然电影为了剧情的发展,尽量把人最敏感的那部分心理因素考虑到最小,否则无法推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又着急丈夫为啥不能原谅妻子,一起好好过日子,从头再来。
我想,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
奥利维耶·梅斯(比利时)导演,阿美(中国)、马滕·洛克斯、奥利维耶·梅斯编剧,这部非常国际化的电影却无法在中国内地上映,而是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之后在比利时公映。
为什么?
一是这部电影尺度太大,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污蔑倾向。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为背景,讲述失业的东北女性不惜借款出国,因为听说法国巴黎容易挣钱。
可是没想到,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被逼无奈下只得去“站街”。
这个故事与18、19世纪的美国梦、淘金梦非常相似,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使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的亲眼所见,而他也是常驻北京的外籍导演,并且找到了王小帅替自己监制电影。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导演,他虽然不了解东北的生活,却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十分熟悉,在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民族歧视、主体认同等多个话题。
既然是根据真实的现象创作的,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力求真实,他的镜头语言是冷峻的,很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只承担交代叙事的功能,而不承担表现的功能。
剧中的演员都说东北话,而且聚焦的也都是东北女性,在巴黎青旅中居住的姐妹们都是从东北过去谋生的。
不过神奇的是,耿乐、齐溪两位主角都不是东北人,但他们的东北话却并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齐溪的长相也非常符合东北女人的气质,脸颊宽、各自高挑、骨架大,而且脾气彪悍,这些都是东北女人的常见特征。
演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并且颇有代入感。
另外演员对这部剧的牺牲也很大,尤其是齐溪,有很多场床戏,甚至还有一段全裸出镜。
在剧本层面上,导演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戏剧性。
丽娜(齐溪 饰)在巴黎找工作无门,去餐馆吃饭还发现海外中国人对东北人的歧视,瞬间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她才结识了东北老乡玉梅,并且步入了“站街”行业。
丽娜几日找工作无果,偶然看到了玉梅与陌生男子搭讪后一起离开,于是明白了玉梅以及其他同住姐妹们的工作,便开始尝试了“站街”。
对于丽娜的心态转变,导演并没有详细叙述,但却将重心放在了丽娜堕落后的遭遇。
外国客人并不会对中国的站街女有好脸色,反而进行了非常下作的行为——拍照、强奸,这让丽娜几乎陷入了深渊。
不过在玉梅的帮助下,丽娜的站街工作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往家里寄大量的钱。
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麻烦,老家的人看到丽娜在法国挣了钱,于是朋友丹丹便去法国投奔她。
丹丹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个定时炸弹,她为了不让老公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瞒着丹丹。
但保姆的工作并不好找,丹丹反而怪罪丽娜不跟自己说清楚,而且并不愿意听丽娜的劝说离开。
终于,丽娜忍不住了,将自己的“站街”真相告诉丹丹,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火药。
西方导演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剧作上也难免会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影子,《下海》的戏剧性情节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模式中找到套路。
丹丹的到来对于丽娜来说就是一种“磨难”,而后来她们回国后,丹丹跟丈夫坦白此事,也让丽娜的丈夫知道了真相,将丽娜推入了“灵魂黑夜”。
两个男人面对妻子的遭遇处理方式不同,丽娜的丈夫周小东并不原谅妻子,反而离家出走。
丹丹的丈夫选择了原谅,两个人准备去南方做生意。
丽娜一直想要挽回丈夫,却在影片的最后二人也没有和解。
社会悲剧造成了家庭悲剧,使这种悲剧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愤。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嫖客与娼女的关系折射出90年代中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侨胞与东北女性的关系反映出东北在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化。
提及东北,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的是荒芜、寒冷、贫困,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所想到的关键词是坚韧、顽强、奋进。
下岗潮没有打垮东北女性,她们仍旧坚强努力地活着。
虽然生活逼迫她们做了“站街女”,但在结束这一切后,她们回到家乡仍然昂首挺胸。
周小东怕戳脊梁骨,所以远离家乡,而丽娜却还可以笑着送别丹丹和她的丈夫。
不是丽娜不知羞耻,而是在她的心中,她对于她的努力、她的牺牲、她的贡献问心无愧,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女性力量吧。
影片:《下海》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得不說齊溪演出了東北女人身上的堅強和倔強。
東北人常常給人一種假意的客套,帶著笑意的為難和尷尬。
麗娜的那句“哎呀媽呀,咋一家比一家低呢!
”瞬間讓我回憶起東北人身上獨有的特征。
我語言的匱乏使得我無從描述這種特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你會知道東北人比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人都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麗娜身上對苦難妥協適應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東北人面對苦難的態度。
和麗娜同樣處境的東北女人,來到巴黎這個異鄉各有各的目的——為了兒子攢買房子的錢、為了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歸根到底她們背井離鄉身負巨債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東北女人沒有南方姑娘的小家碧玉,她們身上有的是對生命的韌勁,在她們心裏沒有熬不過去的苦日子,生活總會變好。
所以即使丈夫得知實情消失之後麗娜還是可以一邊照顧兒子一邊監督施工中的門面。
在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之后,她依旧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丈夫在几平米的房子裡重新生活,這一切的付出她沒有怨言、没有遲疑,只有坦然。
这让我想起李誕的那句:“認命是北方的哲學”,这句话完全詮釋了麗娜面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人,抗爭命運同時他們也相信命運。
這部電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女性角度、邊緣人群、強者對弱者無形中的傷害⋯⋯但是对我而言,那片我一直无法认同、无法逃避的故土,让我在观影的时候关注更多的不是“女性”而是东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礙於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里面涉及到的‘90年代东北下岗潮’、‘卖淫的合法化’等话题也值得一一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些话:人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每一個創作者想展現的是身處不同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
希望觀者可以拋開自身膚淺的認知,不要隨意加以評判,也就是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这句话是对豆瓣某些网友说的。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产业工人实行的是终身聘用制,俗称“铁饭碗”。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接连宣布破产。
紧接着,大量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裁员,于是就产生了“下岗潮”。
而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中国工业的心脏”,在此之前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在这片黑土地上有着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业工人。
国家的经济改革使得东北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气大伤,成为了“下岗潮”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的年轻人纷纷向外涌出。
借用吴晓波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的评价:“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男人再不济能用劳力吃饭,女人呢,没办法的也只能操起皮肉生意,就像这部电影里展示的那样。
本片由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执导。
奥利维耶是个中国通,他一共拍过两部电影,一部是记录北京前门拆迁改造过程的纪录片《前门前》(2008),另一部就是《下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的下岗潮时,很多女人听说去法国当保姆能赚很多钱,便纷纷不惜举债出国。
但等她们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保姆工资低又不好找,华人群体对东北人又有刻板印象,走投无路只能当“站街女”。
奥利维耶有一次在巴黎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女性,对她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找到国内导演王小帅做监制,共同拍出了《下海》,揭开了一段我们难以启齿的生活真相……说白了,这是一部讲失足妇女的电影。
失足女,作为灰色地带的边缘人士,常常成为中外影视剧关注的对象。
比如香港导演陈果拍的《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和《三夫》。
比如周星驰那部著名的《喜剧之王》。
说实话哈,人生艰难,各凭本事赚钱,都是下九流,谁也别看不起谁。
张丽娜,东北人,结了婚,有个孩子。
她想赚钱啊,太想了,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房子里,憋屈死了。
再加上孩子眼看着就长个了,吞金兽的威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丽娜就动了去法国巴黎当保姆的心思。
听说啊,在那当保姆可赚钱了,一个月能赚2000欧,粗略估计那就是一个月两万,这数别说当时了,放现在很多人都拿不到。
有这等好事,谁听了不心动?
一开始丽娜她老公不同意,穷就穷点呗,跑那么远干啥。
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丽娜想要更好的生活,她就是想去。
不就是当保姆嘛,多大点事啊,她整天在家里当保姆也没见拿到多少钱呢。
于是,丽娜硬着头皮抛下老公儿子,甚至还借了高利贷,拿着东拼西凑的钱去了法国。
这个打黑工在法国的操作是这样的哈:首先是报个去法国的旅行团,到了巴黎之后趁人不注意脱团自行离开,然后就滞留法国在当地打工赚钱。
但这样就产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居留证打黑工加上不会法语,一般是没办法在当地人家里当保姆的。
何况法国已经有大量的移民了,本地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吸收这么多人。
一开始丽娜不信邪,一家一家地打电话找保姆工作,结果报价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很多连500欧都不到。
其实我们想想,500欧也差不多五千块了,在上世纪末也不算少了。
但这跟一开始说的两千欧差距过于巨大,丽娜碰壁了数次才接受了现实。
一开始,她好不容易找了个华人家庭当保姆,包吃包住,还行。
结果那家人女主人刻薄得要死,让丽娜睡杂物间(垃圾堆),要求一大堆。
这也没啥哈,毕竟也不是来享福的。
但过分的是,月底结工钱的时候那女的还克扣了丽娜一百欧。
为啥?
因为小孩打破了花瓶。
小孩打破为啥扣丽娜工钱,而且一个2欧就能买到的破瓶子还扣一百?
原因人家说了,说什么孩子打碎还不是因为丽娜没看好,而且她特喜欢这瓶子。
到底是东北姑娘,丽娜不受这气,当晚就收拾行李走人了。
走人容易,找工作难啊。
眼看着要走投无路了,结果她在一个华人小饭馆遇上了个东北老乡李玉梅。
玉梅人美心善,而且老热情了,看出丽娜的窘境就把她带回了家。
所谓的家,其实更像个宿舍,巴掌大点地方,住了五六个女人。
而且,一个比一个老。
但重点是,这地方便宜啊。
等缓过劲来,丽娜终于琢磨出这群女人的职业了——站街女。
一开始,丽娜看不起她们,觉得可丢人了。
她每天早出晚归地拼命找工作,晚上回家自己泡一碗泡面坐在自己床上吃,决不和她们一块儿吃饭。
但眼看着钱快花完了,工作没找到一个,丈夫还在家里催寄钱。
实在没办法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面对那一屁股债。
绝不能。
很快,从绝望到麻木再到妥协,丽娜在生活的重压下再也无法顾及尊严。
最后,她散落着头发,涂着鲜艳的红唇站在街边,捕捉嫖客们细微的眼神,然后用手指偷偷比个价格,同意了便正式开工。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丽娜承受着身体和心理双重攻击,在这场困境中挣扎着。
当站街女赚的钱,到底是比较多。
随着一张张汇款单,丽娜老公不仅在老家还清了贷款,买了新房子装修好了,还盘了一家店面热火朝天地准备开餐馆。
每次和老公视频的时候,丽娜总是会擦掉嘴上的口红,把头发利落地扎起来,然后在操着一口爽朗的东北话在异乡的网吧里和老公孩子讲话。
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是自己,是妻子,是母亲。
丽娜几乎没有好好看过巴黎,这个所谓的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这群站街女。
跟着旅行团过来,一眼都没看风景就跑掉去找工作了,然后就是不停地想着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下海》中几乎没有什么浪漫场景的原因,甚至连埃菲尔铁塔在灰蒙蒙的天空下都显得毫无特色可言。
这是丽娜和她的同事们的巴黎,一个既不浪漫,也不优雅的地方,有的只有无尽的喘息和挣扎。
人生不如意,无心看风景。
中国人讲人情,家里人听说丽娜赚了好些钱,家里的表妹丹丹坐不住了,也要来巴黎打工,而且没等丽娜同意就急匆匆借了钱来了巴黎。
好嘛,这怎么办,丽娜烦的头疼,就直接对丹丹说出了自己在巴黎的职业。
丹丹一开始也是哭啊,不愿意啊,但还是做了一两单。
但到底是年轻沉不住气,哭着要回家。
不得不说,曾美慧孜演得真是好,那种傻乎乎沉不住气的样子,让人一看就知道事情要坏在她身上。
果然,在丽娜跟着她回东北的时候,丹丹说漏嘴了,两个人的老公都知道她们在法国做的啥了。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做了坏事就要承担被发现的风险。
而那群留在法国继续打拼的姐妹们,她们有的要供孩子上大学,有的要还房贷,有的要给孩子再攒点钱。
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在异乡遥望故乡?
过年,她们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喝白酒,一起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看了令人落泪。
丽娜的老公得知真相后,先是崩溃大怒,然后离家出走,住在一个需要坐火车才能抵达的远方的破房子里。
丽娜带着孩子来找他,拥挤破旧的屋子里,锅里的开水咕噜咕噜地沸腾着。
她问,蒜呢?
他用手指了指旁边。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过去的就算了吧,脱下的衣服再一件件穿回来。
“下海冷,别让岸上更冷。
”
在巴黎有一个名叫Belleville的地方,又叫做“美丽城”。
但其实这里并不美丽。
大量从中国来的女人就在这里谋着生活,她们背井离乡,语言不通,没有签证,所以,死了也没人知道。
即使有媒体报道,也是外媒的寥寥几笔。
而《下海》将镜头对准了她们,和她们眼中的巴黎。
什么尊严,好坏优劣留给后人评说。
这一刻,是生活将她们推向了那些阴暗的角落。
《下海》的几位主要演员齐溪、耿乐和曾美慧孜都是文艺片里的常客和实力派演员。
无论是从题材、演员还是从细节上看,这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看完后劲很足。
不过它自然是没有机会上映的,看过的人也不多,但多一个人了解这种生活,便多一分宽容。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1.歧视处处都在,而最恶心的是中国人自己歧视自己人,那你到哪被歧视就是活该了!
自己人都不团结,谁没事找事的去团结你啊?
2.有文化,有钱的在国外都赚不到钱,何况一穷二白的呢?
3.发达国家的高度文明不等于人民素质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阶级定位与层层盘剥,就是雇佣与被雇佣,没有人文关怀在里面,尤其是对外族人,更没有!
因为它们脑子里想的就是你就是来赚它钱的,就是雇你当佣人的,不是巧使唤人,而你干的就是被使唤的活,就应该欺负你!
4.软饭硬吃是能耐啊!
5.没人逼你做任何事,逼你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个性!
个性太强不好,追求太高很可能会够不着,最后摔的比谁都疼!
6.人别装大个,有些时候裝些清苦可能得到的实惠更多,装大了,最后可能就装漏了!
7.人活着得有个指望,而中国文化的指望就是孩子!
尤其是女性更甚!
随着中国物资极大的丰富,隔辈的宠,父母辈的爱,让孩子自以为是的个性成长,但愿中国还有更好的指望!
对于不那么高大上的工作,去欧美是要比国内挣钱的,像美国澳洲的修车工、水管工,只要勤快,收入都相当可观,一是因为工时费很高,二是因为当地人懒得干这些。
国内的白领类工作如果移民欧美反而没什么名堂。
至于偷渡出国要怎么才能赚钱,这要学福建人。
东北学不了福建,因为东北社会已经完全原子化了,所以出国之后的传帮带没做好,东北人出国后要找到“可靠的老乡”不容易。
福建人也喜欢偷渡出国,但是福建人还有很强的宗族势力没有被原子化,宗族内部有老人带新人的传统,由于宗族势力的存在,这样偷渡出去的福建人就比东北人容易站稳脚跟。
打两年工就把20多万偷渡费还上,然后开始挣买房钱和买车钱。
宗族势力也有坏处,对于本地经济发展是个阻碍,这一点,看看潮汕和深圳就知道了,同样是特区,宗族化程度高的潮汕地区发展就远不如原子化了的深圳。
PS:齐溪这么好的演员,为啥不火?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
《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
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
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
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
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
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
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
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
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
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
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
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
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
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
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
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
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
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
男主一指,end of story.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法国 巴黎 街头 充斥着对生活的向往 东北 下岗 平穷 一如既往苦不堪言的一切以为会进入色彩斑斓的千禧年 却停留在灰暗年代和当时众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中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过 试图改变 无法改变 一些普通人的无奈 我佩服导演的勇敢 把当时底层生活的真实感 真真切切表达出来 真实到让人害怕 齐溪也真的是很好的演员
连看三部电影:《蓝色情人节》、《花》、《下海》。
第一部是偶然,后两部是去年和今年夏天就想看的。
凑在一起的三部电影之间居然有着奇特的联系。
如果要提炼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爱,婚姻,生活。
《蓝色情人节》中的男主角迪恩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他没接受过太多教育,但是有文艺才能,幽默且热爱生活。
他对生活很知足,就是做个快乐的粉刷匠,做个好爸爸和好老公。
女主角辛迪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情的家庭,算是学霸,渴望坠入爱河却遭遇了渣男。
直到迪恩对她一见钟情,展开攻势,要认认真真和她过日子,她才算被收服了。
电影看似在讲七年之痒,迪恩的不求上进让辛迪逐渐忍无可忍。
虽然迪恩仍然是辛迪当年爱上的那个男人,一点儿没变,但是她却疲惫了,渐渐无感了。
内在的矛盾是,他们从一开始对未来的期待就不一样。
迪恩安于现状,是居家型男人;辛迪一心向上,是事业型女人。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辛迪再无法被唤起对迪恩的热情。
事实上,迪恩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而贴心的人,他的浪漫在辛迪眼中成了不思进取。
事实上,辛迪只是一个务实的美人,从她表演才艺是报出一连串总统名字也可以看出其内在气质,本质上乏味的人经不起日常的消磨。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人对生活在当下的人会失去耐心。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本来就不在一个阶层,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阶层,而是趣味问题。
对迪恩的好感来自于他对这个陌生老人的体贴。
迪恩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他为这个生活在回忆垃圾堆的老人搬家到老人院,帮他把东西全都妥帖地整理好,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真正从老人的物品进入他的生活情境。
仿佛以手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重现恋人们的往日时光。
此外,还有几个细节令人难忘,一个是陪着女儿吃早餐时的童趣,一个是埋葬死去的狗之后默默流泪。
一个心软的人,也许注定就是这样沉溺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吧,他不需要什么远大抱负的。
《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在巴黎和北京之间的流浪片段。
花循着自以为的浪漫爱去了巴黎,男人却告诉她,爱已成往事,他对她不再有任何感觉。
他很诚恳。
失魂落魄的女人在街头被搭讪,被强暴,爱上强暴她的男人。
一个市场上出卖苦力的蓝领。
她也许只是找到一个替身,一个她爱的法国男人的替身,与她的现实生活隔着遥远距离的替身,她只是借他的身体之爱让灵魂游荡。
这个蓝领男人也许是出于自卑,一开始就向花隐瞒实情,花是他的异域情调,是他可以向哥们炫耀的中国妞,是他哥们眼中充满诱惑的婊子。
他并不信任她的爱,常常会担心她会抛弃他,或随便和其他什么人上床,他们之间的文化鸿沟让他永无可能理解她,因此会说出“你们文化人就是贱”这样区隔彼此的话,并以爱和婚姻为名试图绑架她。
显然,他不是花的现实,只是她灵魂漂泊时肉身偶尔的温暖。
她还有一个可以给与生活温暖的男人,在北京,想要和她结婚的男人,无趣,但以一日三餐的安稳在召唤她。
回北京那段戏很有劲,花接了个临时翻译的活,访谈的对象是崔卫平、张献民、郝建,这几位是从南京去北影的老文青,他们在电影中看看而谈体制、姿态和意识形态,有趣的插入。
这些对花又有什么影响呢,教书而已。
拥抱体制已是回归,或曰妥协,即便你有反抗的姿态。
就好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等着被招安似的。
也许从这个层面来看,花的婊,或曰性的流浪,是一种反抗吧。
这张DVD文案很有点意思。
性,在女性主义的身体力行中可能是反抗的武器,但在传统社会中,更多是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本。
《下海》就是这一无法言明的交易真实的底牌。
这一次的男女主角都是底层,东北的下岗工人之家,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妻子丽娜决定去巴黎做保姆。
到了那里才知道,资本主义的钱并没那么好赚,永远只是在华人圈里挣扎,被欺凌或被温暖。
遭遇的人情冷暖无法向丈夫言说,只能强装欢颜,去收拾残局,努力圆梦。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心酸的场景是齐溪下海之后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在广场上拍照片的那一笑。
女人的坚韧全在这一笑中了。
与此相比,男人的面子就显得有些可笑。
无论爱是否经得起考验,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三部电影不约而同的都是开放式结尾,透着一股中年人的无奈。
昨天经过Strasboug Saint-Dennis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紧身皮裤、头发是十年前发廊的发型、脚踩超高的高跟鞋、且目测都是40-60岁的站街女,和朋友说起才确认他们就是中国来的站街女,并且知道了这部电影。
其实经过这个地方几次都看过这些人,虽然有在怀疑是站街女但是总不敢肯定,一直看到的什么华人是移民里勤奋能干、收入较高的各种报道让我总觉得华人不至于沦落于此。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巴黎有太多素质低下、收入较之当地人极度微薄的黑户华人。
看完电影有一瞬间感到同情但其实想想根本不值得同情。
虽然黑中介罪孽最深重,但是这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就是抱着挣easy money的想法。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巴黎,钱少一点也有少一点的过法,不是所有在国内家里的孩子都非得盖大房子上好学校的。
改善经济条件不是一定要通过违法出国打工的途径。
自私一点讲,经过他们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因为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拉低中国人在外形像的祸根之一。
之前去过法国当地非年轻人家里做客,他们没有接触过什么新一代留学生,所以言语中充满着对华人移民的不屑。
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大多是巴黎众多的廉价中国餐馆、美甲店、按摩店里素质低下的华人黑户,自然不会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好感。
希望他们早日被法国警察一锅端遣返回去,回去有债务也是自己造过的孽。
和《榴莲飘飘》几乎同样的题材,东北女人的求生之道。齐溪的表演太有感觉了,浓妆站在巴黎街头都有种超模感。结尾也更加温和些。
太碎片化了,剧情比白开水还清淡,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齐溪的脸了,不过很奇怪的是,片中在国外下海的部分没有裸露,回国在家里洗澡却有一个俯身的裸露镜头,这什么意思....
纪录片拍的真的不错,至少巴黎的这一段,很真实。现实是很残酷,我为这些人感觉到悲哀和不值,但是仍然激不起我的同情和同理心。因为这些人,所有生活在巴黎的华人女性都要被人低看一等,因为这些人,清清白白的姑娘走在街上就总有人过来吹口哨问价格,前人搭树后人乘凉,前人造的孽,却殃及了太多无辜的人。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你的走投无路是真的,我被歧视性骚扰也是真的。
多听人劝
看的出这个比利时导演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借他之手说出了“下海的秘密”。齐溪也算为艺术献身了,曾美慧孜这么豁得出去的,竟然没脱。可惜影片也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太平太素也没什么深刻的内容。从不屑不耻到加入,只能说踏出这一步,本身就是个定时炸弹,至于是不是迫于无奈,这种“付出”引用影片里的总结“值了”。耿乐倒是把一个东北“直男”又当又立软饭硬吃演的入木三分。
那啥,开口就“笑贫不笑娼”的,你特么曲婉婷歌迷啊
这片拍得,剧情烂的没话说,好了,你说探讨内部动作的心理剧,咱也没看出个啥来,光看露点和大腿了,然后说是背景下岗潮吧,我瞅半天也没瞅出来,戏剧冲突简直灾难,导致塑造的主人公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那个丹丹什么鬼 自己硬要出去的还怪人 真够了 (没字幕有些听不太清)
没看出年代感,也没看出地域景观,拍成这样,白去了一趟了巴黎的感觉,这么拍全程在北京郊区就拍了,根本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就是宋庄派独立电影美学遇上了法国现实主义拍法,可能是想做达内兄弟,但导演对于达内电影的理解连入门都没摸到,骨子里还是国内独立电影的那套,剧作和人物都做的非常糟糕,情节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的程度,主要是外国导演拿到一个这样的题材,主题上根本没有诉求,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没有自己的表达,镜头语言还极其匮乏单调。这两年看了不少思维惯性的独立电影,好像中国女人到了国外就只能站街,或者被强暴,这种直男癌式的女性视角真该好好改改了,可怕的是,比利时男人来了中国拍中国女人,也是这种可怕的视角,感觉独立电影里的中国女性真可悲。
和粒粒,不喜。
从下岗到下海,唉…
预料的到的剧情,表演和剧本都可以再挖深点。想起前几年去新加坡,住的小酒店有几个房间就是大陆出去的女人的办事场所,当时印象挺深。生活不易,外劳与“保姆”就更不易,这个时候就会感叹哪儿都没有中国好。
妓女并不脏,把无数女人逼到必须卖身才能生存的社会才脏,把她们拖进泥里,发泄了欲望之后,又嫌弃她们脏,这些人就是烂泥文化的始作俑者,才真是从里到外的脏。
还不确定能不能赚到钱,就借高利贷出国?也不知道咋想的,真的愚蠢…后面来的胖女人更加愚蠢,秘密都藏不住,对自己不利的话也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不是人人都有…
①很惊讶法国导演是如何调教剧本以及如何和演员沟通的,故事、台词和表演都十分真实和地道;②齐溪很棒,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演技在线;③以所谓三观来作为判别电影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十分老土的观念,不止电影,每一种艺术门类,天生都无须肩负传递正能量的义务;④本片看似由琐碎细节串联而成,其实每一场戏都不是可有可无,层层推进故事进展,适合拉片细细研究;⑤叙事冷静但不冷血,情感有宣泄但讲分寸懂收敛;⑥故事戛然而止,但言犹未尽;⑦对于最后一句“蒜呢”相当于“算了”的解读纯属想多了;⑦不足之处:窃以为齐溪在和客人做爱时面无表情有点过了,都不是圣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职业习惯和生理的自然反应,也许会让人物表现更为真实而震撼。四星半。
抛开所谓专业影评的成分(三分片),说一下对事件本身的观点。有评论讲道“笑贫不笑娼”的放在这部电影(语境)真是不合适,“洗不白”更是莫名其妙的乱立靶子,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先抢占一个道德高地,以换取某种安全感而保全自己似的。电影被随手拿来做为教条的站队中介,如此高赞着实令人无语。虽然我相信当下非黑即白的二元评论或许是出于某些观影者对社会与人复杂程度的肤浅理解,但更多的是当下原子化社会中人们在单一评价体系中带来的缺乏共情与温度的惯性—— 只要自己不处在那样的困境中,TA是永远可以随意挥一刀,并把人往死里踩的。这样的评论应该令人感到羞愧
知道了一段新历史 也想起小时候看的那部保姆电视剧
两星半,失望。除了演员和题材,毫无惊喜,你可以想得到下一步会是怎么样的发展,太理所当然也太呆板,一看导演,是个比利时人,对东北的地域性几乎毫无体现,更甭提大环境——他不懂这个怎么能拍好呢?
3.5分。新世纪左右的东北阵痛,相似的影片还有张猛的那部的《钢的琴》,但凡对于东北老工业区了解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后来的东北是这样。片子说的是正经人家的妻子,不安于日渐贫困的家庭状况,非要用旅游签证到欧洲做黑户,干保姆。结果女主角发现,所谓的赚钱门道是做站街女。耻辱感让这些女人既不敢说,也不敢回,说了,丢一家人的面子;回了,失一家人的房子。如此循环,被动地带着一拨又一拨的良家妇女,沦为下海娼妓。齐溪在片中的表演不错,演出了那份果断和坚韧,她算是国内较少有辨识度且有不俗演技的女演员。
猎奇大于纪实,只有很浅显的表面呈现,缺乏更深层次的内在探讨。一众南方演员强行硬操一口蹩脚的“散装东北话”,更是别扭到姥姥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