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科幻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将现在与现实推到未来,推向极致。
那样一来,即便是最硬核的科技故事也有了神话童话般的隐喻与象征。
那些看完惊呼神作,然后就显摆自己深邃目光看出了资本主义对人进行终极剥削的,在某方面的受教育和认知程度没超过初中。
当然有可能是他们由于短评字数的限制或是标题未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想法而造成误解,但是正如之前说到的语言精确性的重要,如果无法或怠于使用能最正确表达想法,或者低限是尽量不引起歧义的遣造词句,那活该被误会。
那些明知是可笑的却被习以为常,那些分明的无意义却被郑重其事,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组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迷雾和解谜总让人着迷。
永远不要低估组织的恶意,当你把自决的权利交出,交得越多,恶意越多。
进一步讲,如果认真的能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另一部分劳作,自己对自己有多狠,他者就会对他者有多狠。
还有人说,看得一身冷汗,毛骨悚然。
太夸张了,我的蜘蛛感应怎么就一根汗毛也没竖立。
别装外宾了。
最近新播出的一部美剧,深刻地呈现了企业嗜血与肮脏的本质,今天的我们,是时候全面审视这个由资本掌控的世界了——离职
故事发生在未来,男主马克是一家名叫卢蒙的高科技公司宏观数据精简部的代理主管。
这天,马克刚一到公司,就得知了部门主管佩蒂离职,而他自己则被转正的消息。
由于是佩蒂把自己招进来的,上班期间两人也处得不错,所以马克想要打听下佩蒂离职的原因。
结果没承想,领导表示这事无可奉告,因为保密协议上的规定就是如此,员工决不能窥探其他员工的隐私。
马克一听这话便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按照流程正式担任了部门主管一职。
他所接手的第一个事务,是面试一个女孩。
整个面试流程非常奇怪,女孩被关在了隔壁房间,晕晕乎乎地从桌子上醒来,而马克则需要通过监控观察她的状态,并对她进行提问。
给人的感觉,这哪里是什么面试,说是非法囚禁还差不多。
面对一脸惶恐想要逃脱的女孩,马克按照手册上的指示,哐哐哐地问了五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是谁,你在哪出生,说出美国的一个州或领地,伊根先生(应该是女孩认识之人)最喜欢吃什么,你母亲眼睛什么颜色……
对于这些问题,女孩的回答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
她除了讲出了美国的一个州,好像对自己的一切一无所知,彻底失忆了一样。
到了最后,还是马克打开了门,告诉了她,她的名字叫做赫莉。
更可怕的是,赫莉这些“失忆”的回答,正好就符合公司的要求,马克随后还直接要给她讲述了入职介绍。
根据马克所说,赫莉之所以会失忆,是因为做了一个分离手术。
简单来讲,手术是在大脑里植入个特别的永久性装置。
有了它,人的记忆将会被精准分离,工作记忆和生活记忆会被彻底分开。
一旦进入公司,你就想不起来你在公司外发生的一切,而一旦离开公司,你就完全不记得你工作中的任何人和事。
在卢蒙公司,每个员工在入职前都会被要求做这个手术,而且还会在手术前录下视频,证明自己是自愿的。
显而易见,马克以及其他同事也都做了手术,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的记忆也都是完全分开的状态。
起初,失忆的赫莉死活都要离开。
但是,当看了自己的自愿手术视频后,她开始相信眼前这荒谬的一切,决定留下来试试。
一晃,来到下班时间,马克同妹妹参加了一场聚会后,决定在妹妹家凑活一宿。
就在这时,一个神秘的男人出现在了窗外。
虽然马克对男人一点也没有印象,只是和妹妹说一下这个情况。
但其实,这个男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离职的佩蒂。
第二天,当马克来到餐馆时,佩蒂再一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从佩蒂口中我们得知,他和马克都曾对工作不满,进行过投诉,现在,他已经找到了解除记忆分离的方法,正在被公司的格兰纳先生追捕。
另外,他还表示公司的地下室有个惊人的秘密,并给了马克一个地址,希望马克能够去寻找答案。
生活中的马克,自然是不认识佩蒂的,听对方这么一说,他有点将信将疑。
镜头一转,又来到了上班的日子,马克忘记了生活中佩蒂和他说的事,积极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哪知道,不一会儿的工夫,赫莉由于仍然觉得这个工作就是狗屎,毅然决然地就要辞职,带着一张纸条就往外冲。
结果就在她走进电梯的一刹那,纸条触发了电梯里的警报(带文件出去就会触发),此前佩蒂提到的那个格兰纳先生出现了。
由于马克及时赶到,并把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格兰纳先生便放过了赫莉,把马克作为了处置对象。
处置方法很特别,就是把他带到休息室待上一待。
别误会,所谓的“处置”绝对不是电击,或者暴打一顿等暴力手段,而是对人进行某种精神控制。
比如,佩蒂曾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自己的忏悔,而有个老员工则被灌输了一大段他在公司外时生活很棒的描述。
对于马克所经历的处置,剧集选择了按下不表,直接将镜头拉到了下班后。
当时,马克正在和妹妹介绍来的相亲女在压马路,遇到了两个发传单的人。
只见他们振振有词,说卢蒙公司正在强制实施分离手术,还试图分离儿童的大脑,并且通过这个技术在搞强制劳动。
尽管马克为此和对方争辩了一顿,但次日早上,看着传单,他想起了佩蒂说的话,开始有些动摇起来。
于是,他干脆请了个病假,去了佩蒂给他的那个地址。
原来,佩蒂就住在那里,还画了个公司楼层的地图。
可想而知,在后续的剧情里,马克势必将会走向公司的对立面,将公司丑恶的真相一步步挖出。
那么,公司的阴谋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就像发传单那些人所说的,利用分离手术将人进一步奴役?
在这其中,政府有没有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感兴趣的小伙伴,就请在追剧中寻找答案吧。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时,这部《离职》刚刚播出两集,某瓣评分高达8.5。
就像某瓣网友的评价一样,本剧确确实实可以说的上是一部关于职场打工人的科幻惊悚剧。
在我印象里,反映资本将人进行奴役物化的电影有很多。
比如,在2018年布茨·赖利自编自导的奇幻喜剧《抱歉打扰》中,无良资本家就曾上演了利用高科技将人彻底“改良”成马人的荒诞一幕。
《抱歉打扰》相比之下,本剧没有一丝一毫热热闹闹的调侃,整体氛围极度压抑而冷清。
通过灰暗阴郁的色调、极简主义的对称构图,以及充满科技、疏离感的环境设计,剧集传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职场情景。
在剧中,人在工作时是孤独且麻木的假嗨状态,与他们在生活中颓废沮丧呈现出某种互为映照的关系。
套用五月天的歌词来形容,那就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生活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分离,寓意着人在工作中自我意识被“合法化”的压制下,由绩效主义驱动而催生出的第二人格。
这种自我异化,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作为资本进行生产增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员工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面掌控世界下的“自由”选择。
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是失恋了、家人生病了,亦或者遭遇到了什么重大的灾难,只要一回到工位上,你就必须强制让自己成为工具化的人,将私人的情绪收在一边。
当然了,与之对应的,也会有相反的一面。
比如,有人会出于逃避日常苦楚的需要,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用工作来麻痹自身,实现一种焦点转移式的忘记。
在剧中,马克之所以来卢蒙上班,首先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忘掉妻子去世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前一秒,马克还坐在汽车里泣不成声,可一转身来到公司,他就立马变了个人一样充满活力。
尽管就剧集中的故事而言,这是因为分离手术的作用,可现实中工作生活两幅面孔的人,其实也并非少数。
只不过,无论具体的个人有着怎样不同的动机,都无法用来遮蔽和美化资本逻辑试图将人由内而外规训异化成生产工具的事实。
这一点,也是本剧所着重探讨的核心所在。
剧中形形色色的角色,都是为了这个主题而服务的。
就比如新入职的赫莉,前面提到她很快就提出了离职,而在那之前,她其实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团建。
客观讲,这个团建比某互联网大厂传出来的内容要正常的多,没有什么恶趣味的下流内容。
但即便如此,里面仍然有会使每个打工人都会深感不适的迷之操作——拍照就拍照呗,还要对着镜头说“感谢”。
咱就说,这种“感恩教育”除了老板,谁会不说一句离谱?
这不就是“没有了资本家,工人就要饿死”的论调么?
你是欺负人家没有读过“马哲”吗?
同样像某些大厂会提供晚餐、班车之类的员工福利一样,卢蒙公司也有着不少着实令很多打工人所羡慕的举措。
平时有免费水果可以吃,因公受伤会收到礼品卡,工作出状况会带去你休息室调节,甚至就连马克住的房子,也都是公司所资助的。
然而,在这些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公司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员工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运作之中,进而使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剧中,马克跟着妹妹参加聚会时,有人对马克的工作做出了这样一个反问:你不上班时无法回忆起在公司做什么,你在工作时无法想起公司外的记忆,那不就相当于工作时的你被困在公司里了?
对于追求自由的人类天性来讲,工作无疑是一种囚禁,无论你自愿与否。
所以,通过如此的高概念设定,剧集戳破的其实是这样一个真相:从权力视角来看,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企业以资本增值为目的,对员工所构建的全景敞视监狱。
事实上,哪怕是那些朝九晚五的工作,通过充分的技术应用,企业依然能够实现对员工深层次的控制和剥削。
仔细想想,上厕所被计时、扫大街被戴上“加油”手环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我们不都在新闻里看到了吗?
我注意到,剧中有这样一个设计——明明卢蒙公司干净到不惹纤尘一样,但员工的手指甲里却都是黑的。
还记得前面提到那个老员工么,他的眼前甚至还出现过沥青一样的黑色液体吞噬一切的画面。
虽然这当中的缘由我们只能在后续剧情中了解,但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即公司光鲜背后的邪恶与肮脏。
回到现实层面来看,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如剧里卢蒙公司那么糟糕。
可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我们通过这部剧来对习以为常的工作进行审视。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里,哪怕我们已经很难去设想和创造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但也永远不要忘了一点,人不是工具,我们自身才是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点个赞,让更多好朋友来关注我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特别是要设定框架,不要让纯正的批判力量获得有力的成长,就是要培育顺服的心理与习惯”。
为什么作为“打工人”、作为年轻人,强烈推荐观看品味此剧呢?
在这个剧里我看到了《美丽新世界》、《1984》的精神,我看到了《西部世界》、《鱿鱼游戏》的影子。
不仅在于它的烧脑程度、它的画面场景布置、它的剧情起承转合;更在于它所体现的深度、诱发的思考,是丰沛而充足的,是荡气回肠的。
布雷夫曼(Harry Braverman)说,“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分工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就是手与脑、劳力与劳心分了家。
”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分工的经典论调了。
工业革命后工业与农业被分割开,西欧国家从农业国脱胎为工业国(后来在20世纪初期苏联也做了更刚烈的实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使用被分割开,“打工人”开始被分成“蓝领”与“白领”(后者开始滋生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科技革命后社会分工彻底被切割细碎,诞生了“螺丝钉”的概念,直到现在,写代码的程序员是螺丝钉,编文案的新媒体运营是螺丝钉,跑客户的房地产中介也是螺丝钉。
本剧中的卢蒙公司严禁部门间互相串通交流,完全杜绝“跨部门协作”,每个人都在封闭的格子间做自己的一份工,成为一颗颗不能、也不愿思考的冰冷的螺丝钉。
相信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人们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熟稔于心了,“文化工业”是如何收编工人的反抗思想的、“大众文化”是如何将工人团体打散成“乌合之众”的,我们在做文化研究的时候也饱经哈贝马斯、阿尔都塞、斯图尔特霍尔、齐泽克等人的“教育”。
那么回到本剧,“卢蒙工业”这个“大魔头”是如何吸引主角们心甘情愿的应聘入职,又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诚打工呢?
“走火入魔”似的“宣传洗脑”很重要。
每个新员工都要学习企业文化,而老员工则以创始人“基尔”的精神纲领与企业愿景为荣。
正如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所言:“特别是要设定框架,不要让纯正的批判力量获得有力的成长,就是要培育顺服的心理与习惯”。
枯燥的工作(精检数据)、自由的灵魂(离职被拒)、好奇的心理(上级来访)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男主作为小组长,带领整个部门发起对公司的反抗。
劳资冲突淋漓尽致的在剧中体现,公司的手段无非是监视与控制,规训与惩罚,而主角们的招数则层出不穷,上演一出“猫抓老鼠”的大戏。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压的环境下,在“动辄得咎”的制度下,主角们仍以顽强的精神进行着“聪明的罢工”。
伊恩纳吉写道,“聪明的罢工瞄准公司的声誉,精心设计罢工细节,既损害公司品牌形象而又不破坏生产目标。
考虑到大众对大企业都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打击公司的声誉和股价可能会更加有效”。
这一论断也是现在欧美刻画劳资关系的“爽剧”的主要套路。
抹黑、打倒大公司仿佛成了“政治正确”(近期还有一部剧叫《suspicion》,改编自电影《假旗行动》,讲的也是如何揭发大公司的罪恶),结局通常是小人物获胜,人文关怀和“自由主义”的价值焕发容光。
剧中一次经典的对抗行动,依托自一场“狂欢”。
主角的一名同事终于忍不住爆发愤怒,肢体袭击了高层领导,打响了罢工的“第一枪”(苹果官方在介绍剧集背景的时候用了“the Lexington letter”的比喻,真是恰当)。
巴赫金指出,“在狂欢期间,阶层等级的废除具有特别的意义。
生命仅仅只受自己的法律支配,即自己的自由的法律。
它有一个普遍的精神,它是整个世界中的特殊情况,也是世界的复兴与重建的特殊情况,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这就是狂欢的本质,所有的参与者生动地感受着”。
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的平衡)想必是许多打工人的理想。
苹果TV+播出的职场惊悚剧《人生切割术》倒是精确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可毕竟惊悚剧,又会多美好呢?
第一季共9集,前两集进入稍微需要点耐心。
第一集扑面而来的苹果美学,科技感、极简主义、清冷的画面,这种冷淡的开场及叙事,的确稍显无聊。
但,平静之下,必有暗涌,一切当然不会如看起来这般协调。
《人生切割术》中,要进大厂卢蒙公司就职,需要自愿实施一项分离手术,做完这个手术,记忆便会受到空间限制。
在公司大楼里不会有外面的记忆,出了大楼,不会记得与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宜,哪怕最亲密的同事也互不相识。
男主马克因为受不了丧妻之痛,主动选择了分离手术。
他时常哭着开车到公司,一搭上到部门的电梯,便化身战斗力爆表的干活机器。
其他接受手术的人也如此,在公司的员工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但是很快,暗涌来袭。
首先,马克的老领导,他工作人格(马克A)的死党佩蒂突然离职,马克A被提拔为宏观数据精检部新主管。
但是现实中的佩蒂找到了马克B,原本作为分离技术坚定的拥护者的马克B,逐渐开始动摇。
(后文人物工作人格均用A表示)其次,新员工赫莉的到来打破了部门的平静,赫莉A三番五次尝试离职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她选择自杀。
这些暴力行为也多少刺激到部门其他同事。
最后,部门还有两位成员,爱上光学设计部主管沃肯A的老员工欧文A,以及在家被唤起工作模式见到儿子的迪伦A。
如果说工作模式是没有感情的干活机器,那么在最终决定反抗前的阶段,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同事们的情感意识被激活了,这个号称永不可逆的分离手术,还是没有战胜人性。
最后一集,四人组计划让工作人格走出大厦寻求帮助,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就要等下一季才能揭晓了。
我预测不会成功,下一季还会有更大的骗局给主角几人。
他们依然需要重新认识,再次实施揭秘计划。
赫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家族接班人,她原本是要以身试教,昭告天下分离手术是多么好。
结果当她的工作人格第一次醒来,整个人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怀疑和抗拒的态度。
为了成功离职,她甚至以死相逼赫莉B,真的太勇了。
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即便做了分离手术,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愿意,我不愿意,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切都由我决定。
而至于那个把我送进地狱的自以为是的我,F**k me!
(文/杨时旸)美梦变成了噩梦。
这就是《人生切割术》的基调。
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或多或少曾冒出过那个念头——如果能将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该有多好。
工作时工作,生活时生活,像两个自己,彼此永不搅扰。
《人生切割术》中的卢蒙公司将这这个美梦实现了。
这家神秘又庞大的公司用分离技术,将人脑装上了“开关”,进入那栋公司大楼,从电梯缓缓下沉的时候,你就变成了工作人——innie(内部人),下班,走出那栋楼,你就成了生活人——outie(外部人)。
工作人知道自己在外部有“在别处”的生活,外部人也知道自己在卢蒙上班且接受了分离手术,但也仅限于此,两者之间横亘不可逾越的界河。
直到有一天,卢蒙公司进入了新人,一切原本稳定的状态开始抖动起来。
无论从题材、设定还是故事内部的构架与推进方式来看,《人生切割术》都是一个标准的反乌托邦故事。
它冷峻又邪祟,既有《1984》的黑暗和肃杀,又有《美丽新世界》中的狂欢和迷乱,它有诸如《黑镜》《西部世界》一类的新兴敌托邦中的科技感,又有上世纪cult式的恶作剧范儿。
《人生切割术》的推进方式是反乌托邦故事标准的走向:禁锢——觉醒——受阻——挣脱,人与人从被隔绝的原子变成真正携手合作的团队,从分裂变得凝聚和信任——这种走向与故事中的“切割术”形成了巧妙的共振、对照与反差,都是分离与弥合,对峙与重建,大脑中的机制如此,人与人的行动与关系也如此。
反乌托邦的叙事范式得以从内而外地建立起来。
而那个让超级稳定结构产生裂缝的因素是从Helly R的出现开始的。
这个年轻女人从一间会议室醒来,发现自己逃脱无门,声音从小小音箱里传来,令其回答几个莫名其妙、互无关联的问题,然后,她被告知自己即将在这家卢蒙公司工作,并观看了自己此前自愿接受分离术的视频。
她被介绍给三位同事,资历最长的Irving,有点猥琐的热心小哥Dylan ,以及刚刚替补前任担当主管的Mark,他们的工作——如果那算得上工作的话——是要在屏幕上挑选出“令人害怕的数字”,并消除它们。
圆咕隆咚的古老电脑,屏幕上舞动的数字像是红白机时代的电子游戏。
从这开始,一些微妙的图景渐次显现,其实,这个公司的一切都像是舞台的布景,员工的行为也像自己都不知为何而做出的表演。
这里充斥着古怪,空旷、肃穆的巨大办公室里,四个人的工位彼此紧挨,公司充满极简主义的线条,洁癖般的干净,到处是创始人的谚语与画像,这一切既肃穆又扭曲,又崇高又低劣,这些乖谬景象伴随着四个主角对于公司的探索,逐渐揭露出整个公司的全貌,惩处与奖励,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永远满含笑意但却深藏阴谋的中层主管,视公司为信仰的高层 Cobel女士,只通过声音出现的公司董事会,以及其他那些藏在公司各个角落里的、彼此不能交流的神秘部门……故事氤氲出一种独特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诡谲,一座孤城般的公司,一座终日被白雪遮蔽的小镇,几个散落在各处的孤独的人。
卢蒙公司看起来一切都好,熨帖又稳妥,但似乎总缺少有些什么?
缺少什么呢?
自由,自主,以及对于所有事、所有人身份来龙去脉的交代。
换句话说,这里像个隔绝舱,每个人没有来由,没有去处,所做的事情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他们的头脑中像被突然植入了一组代码,如提线木偶般完成眼下的事,换取一块巧克力,几块糕点,一张象征荣誉的照片,似乎这就是最值得兴奋争取的事。
他们像是猴子和白鼠,在迷宫与转轮里奔突,总被看不见的眼睛盯着。
工作与生活的内外两个世界,原本一直稳定,直到新到来的Helly R决定冲出这个公司,结束这里令人窒息的生活。
于是,困境出现了。
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黑色幽默般的困局——如果你想从卢蒙离职,就需要外部的你掌握这个想法,做出这个决定,不然,这就无法成立,外部的你只会一直保持每天上班、回家的无限循环。
而卢蒙有着严格的安检制度,离开的时候,身上是不可能藏有文字,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接受分离手术的人都无法做到自己与自己“里应外合”。
这是经典的“22条军规”般的魔咒,也犹如那个令人绝望的假设:如果你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从这个角度去讲,卢蒙几乎就是边沁的环形监狱与《1984》的老大哥的杂交升维版,只是换上了现代和温馨的环境,但却随时泄露出更原始的凶恶。
那些古老的监视办法都来自于外部,而现在的监视直接嵌于大脑内部。
说到底,这一类敌托邦设定中唤起反抗决心和勇气的缘由都是爱。
在这个故事里,有Irving的同性之爱,有Dylan对孩子的父子之爱,也有Mark对亡妻的追忆之爱……所有这一切凝聚成代表人性温度的一端,而与之对立的则是公司里那些高管对卢蒙体系的信仰,炽烈和冰冷,柔情与刚硬,这二者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对决——来自于普遍人性与后天灌输的“信仰”。
这故事的几个接受分离术的主角大都是生活中的孤独者,虽然也有社会关系,但并不紧密,Mark丧妻,Irving只有一条狗作伴,从某个角度去去看,他们做出这个选择,无非是畸零人拯救自己,但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绝境,而女主角Helly R的外部生活却极为鲜见,一切到了最后才昭然若揭,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转,一种宏大的牺牲,一场不可理喻的献祭以及最终极的革命。
《人生切割术》之所以被剧迷奉为久未见到的封神之作,一方面在于坚持反乌托邦经典配方的同时又萃取出崭新味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部剧中暗藏着的无数细小的“梗”,初看从未觉察出什么,而走到最后一集,才猛然发现,前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暗藏深意。
公司的俯瞰图犹如人类大脑的切片;Irving在工作时出现的黑色粘稠液体的幻觉是“外部自己”绘画的颜料;卢蒙强调的9大核心价值与四种脾气秉性对应着公司里的各种设置,再加之那场读书会上来宾们奇怪的言谈举止……这些谜题一个勾连一个,似乎无穷无尽,成为了一场挑逗剧迷参与的解谜盛宴。
这部以职场为背景的剧还特意设置了领英的官方账号,提供了与剧情相关且更深入的一个个谜题的入口。
对于这些数量庞大的梗,注意不到也并不影响理解剧情,但如果找到了这些,就像坠入盛大狂欢,到处是明显的象征与隐秘的指涉,让人惊骇地回想起某个久远的细节或者让人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这个故事由AppleTV出品,导演是以喜剧出名的本·斯蒂勒,但他曾经导演过一部扎实的现实题材美剧《逃离丹尼莫拉》,而另一位导演伊费·麦卡德尔则参与过剧版的《美丽新世界》,这一次他们将现实与飞升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乔治·奥威尔在《让叶兰继续飘荡》中写道,“摩西的十诫被缩短成了两条,一条是‘汝等应当挣钱’,而另一条是‘汝等不可失业’”。
某种程度上讲,这成为了解释《人生切割术》的一句谶语,当然,这部剧里的公司已经脱离了金钱和利润,而上升为一种隐喻,一种权力系统的浓缩。
这个故事并不瞄准政治,但用公司这个概念对准了一切系统、机构和体制性的权力机制,完成了一场冷峻的审判。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故事就像是由卡夫卡重写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被奥威尔编辑了一遍。
《人生切割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身份和人性被什么定义?
是记忆,捍卫记忆就是捍卫自由,捍卫自己,捍卫人性本身。
我们不应允许记忆被外力篡改、截取、添加和挪用。
在这第一季的结尾,故事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悬念,男主角Mark的妻子还活着,且一直生活于卢蒙公司之中。
这将成为一个更大的推动力,解救妻子也解放自己,而那些埋藏着的无数个小小的谜团,或许也将渐次解开。
(本文首发 南方人物周刊 )
细想一下,毛骨悚然。
生活的你:起床,洗漱,早饭,开车去上班。
到了工作地点,换工作服,留下外面的事物如手表和工牌,换上工作服。
和电梯前的门卫打个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9点半,刚刚好。
进电梯,电梯门关上。
然后。。。。。。
电梯门开了,出电梯,和电梯前的门卫打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五点半了,外面已经是夕阳了。
换衣服,上车,离开公司。
如果心情好,去泡个吧之类的。
回家,上床睡觉。
工作的你: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你要面对的是:对你升职耿耿于怀的高个男。
絮絮叨叨的矮胖男。
漂亮但一门心思要辞职的新进女同事。
永远毫无表情的女上司。
奇奇怪怪的其他人等。
毫无乐趣可言,天晓得什么内容的工作。
到了五点办,工作结束,该走人了。
进电梯,电梯门关。
然后。。。。。
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
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
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然后,然后。
怪不得漂亮女同事要辞职,甚至自杀也在所不惜。
对于上班的那个你,所处的世界,和无间地狱有什么区别?!
RT,一家把员工生活完全剔除、把员工直接当工具人使用的公司依然朝九晚五,残暴中有着一星严谨,严谨中又透着一丝可爱。
仔细想来,我特别想不通这部分自愿切割人生的人为什么会愿意让公司这么做?
需要切割的部门对外界、对社会是完全密闭的,也就是说没有第三方监管,不说法律追责,哪怕连舆论谴责都不会有。
那么这样的部门管理者们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了么,反正外界没人知道,所以被切割人生的这部分员工严格来说连工具人都不算,顶多算件被上层操控的工具。
在这样的前提下,怎么会有人自愿切割生活?
胆子也太肥了吧。
男主说公司对自己有帮助(helpful),帮助在哪里?
高薪厚职?
没看出来,男主的生活并不奢华。
烧烤店VIP次卡?
除了就餐环境好一点还有什么?
帮助男主在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暂时忘记忧伤?
那下班之后不同样要面对,而且只是暂时忘记了八小时而已,对,就八小时。
人上班都有走神的时候,都有划水的时候,都有盘算家事的时候,但主角这种和奴隶主动要求定时被鞭子抽以超额完成KPI有什么区别?
另一件事情细思极恐,那就是这个大数据部门的工作内容。
电脑屏幕里那一个个文件夹,一条条数据,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啊,那都是他们切割人的情绪数据啊,而他们就直接把负面情绪删除了?
可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解决啊,就比如如果某位员工家人去世了,员工心里清楚但怎么都伤心不起来?!
他们这个部门完全就是精神刽子手啊,并不比直接杀人善良多少。
====================第四集内Helly是真聪明啊,能想到以手指作为威胁制作视频把信息带出去;外Helly居然全然不顾内Helly?!
完全不顾?!
送去公司的这部分自己也是自己啊!
这合理么?
内Helly都要切手指换辞职了,外Helly居然不管?!!!!!!!
第五集女上司为什么要把家属送给男主的书拿走?
还拿到公司?
还给那个黑人看?
最后黑人弄丢了没人上交也没各部门搜查?
那书写的真好,不仅男主爱看,胖子同事也爱看,搞得我都想看了...(未完待续)
你有没有想过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由另一个人格来帮你上班赚钱,而自己只需要躺平享乐?
对于我们来说,最值得挣扎的拷问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项“人生切割术”,你愿意接受吗?
在你做决定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本剧的类型标签:上面写着的,并不是“喜剧”,而是“悬疑、惊悚”。
2022年脑洞最大的美剧《人生切割术》,不止因为其剧情脑洞足够大,更是因为他们是真的要在脑袋上开个洞,并植入一枚微型晶体芯片,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彻底“分离”,堪称极致的WLB(工作和生活平衡)。
剧中,上班和下班的自己毫无关联。
这意味着,生活中的你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糟糕,无法回应另一半自己的呼救。
但是对于正在上班的自己来说,却化身为了传说中的工作机器,有无穷无尽的工作。
“你每次出现在这里,都是因为你决定要回来”这似乎是某种警示性的寓言。
这部剧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最顶级的“社畜”, 此外我还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口语表达,一起分享给你1 right as rain 恢复如初,安然无恙,表示身体健康或状态极佳
(as)right as rain这个词来源于英国 ,因为英国一年到头雨水充足,下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所以当人们表示一切正常的时候,就干脆用这个表达。
如果某人生病之后恢复,感觉好多了,就可以说:I felt awful yesterday, but today I feel as right as rain. 昨天我感觉很糟糕,但今天我感觉好多了。
2 make one's day 让某人开心一整天
可别翻译成“构成某人的一天”。
在这里,make one's day就是给某人带来欢乐,有一种“你点亮了我的一天”的感觉。
比如说: I feel much better. You make my day. 我感觉好多了,你让我豁然开朗。
如果想表达自己因某人而欢喜,就可以说:You really make my day!3 hop on 跳转话题
hop on原意是指快速“快速移动到某位置或某地”。
hop是指跳跃,快速移动的意思。
而hop on里的on和go on、move on里的on同属一家,都有“继续进行”之意,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话题的跳转。
4 take a beat 冷静一下,别激动
这里的take a beat不是字面意思“打拍子”,而是“冷静一下”的意思。
类似于“calm down”或者是“cool off”。
比如说:Let's just take a beat here, please. 我们先冷静下来好吗?
5 what the hell 什么情况
hell的意思是该死,可用作感叹词,表示愤怒、惊讶或用以加强语气。
the hell可以表示“到底,究竟”,主要用在what,where,when,who,how之后,表示一种强烈的语气。
一般是不赞同不赞赏的那种惊讶。
这句话其实只是加强语气,表达情绪,不算是一句骂人的话啦 比如说: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你到底搞什么?
6 spot on 太对了,准确的
spot意为“(从许多人或事物中)找出,辨认出”。
spot on可以理解为“准确,没错的”。
“you are spot on”的意思和“you are exactly right”一样,表示你完全正确。
比如说想夸一道菜的味道好,可以这么表达:The seasoning for this dish is definitely spot on. 这道菜的味道可真是恰到好处。
7 low-hanging fruit 容易实现的目标
这里翻译应该有误。
“Low-hanging fruit” 的字面意思是 “挂在低处的果实”,实际用来比喻 “很容易做到,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 或 “容易实现的目标”。
就像从低枝上摘水果一样,不需要爬高,就可以得到。
同样的,这个表达意思也可以用在人或者事上。
比如说:All these ideas are “low-hanging fruit”这些想法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8 crash 睡觉
一说到 crash 这个词,恐怕大家马上会想到车祸“car crash” 或经济崩溃“economic crash”。
crash 这个词还可以用来表达睡觉的意思,也就是 sleep。
比如说: I just need to crash for a while, 我需要睡一会儿。
或者由于筋疲力尽一下子睡着了: I just crashed out.9 speaking of which 说到这个,话说到这里
speaking of…是“说起…”的意思,后面接刚刚谈论的话题,speaking of which中的“which”其实就代表刚刚说的事情。
所以可以解释为“说到这个”。
比如刚刚在谈论的食物让你很有食欲,就可以说: Speaking of which, I'm hungry. 说到这里,我饿了。
再比如:Speaking of which, I have something to confess. 说到这个,我有一件事要跟你坦白。
喜欢不点赞,拖去埋了哦|本文作者:Zohra|审校编辑:Juliet
氛围、布景、剪辑、角色的演技都不错。
但剧情真的不够好。
二个想法开始的一部剧。
工作(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人脑记忆分割(分割工作和人生)。
由这两个点出发完善剧情,不过编剧的功力实在不敢恭维。
很多对话和场景都不必要(减掉也不会对这部剧有什么影响),有些冗长和浮夸。
前三集的剧情完全可以控制在20分钟,第一季如果是一部电影的第一集,我想会更好。
剧里角色思想的转变,感情的转变,剧情冲突点有些奇怪(情节设置得不够细致,对角色思想、情感转变的刻画太浅薄)。
可以一瞬间突然怀疑自己,一瞬间爱上一个人,这些是可能的,但在剧里就给我一种“剧情需要”的感觉。
还是编剧处理的不够好。
前四集剧情如水,我就想为什么不让他们下班进电梯就直接麻醉,睡到上班。
因为人权?
那记忆分割不应该是反人权的技术吗(没记忆的时候不知道发生过什么)。
这让我很矛盾,甚至盖过了编剧想让我们思考的点(工作与人生的关系)。
直到第八集,近300分钟,剧情对角色的刻画还是不够(太多无效的剧情),冲突又僵硬,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因为我想想看看为什么这是部高分局。
第九集还不错,剧情推进的节奏总算正常了,但也结束了。
第一季结尾都没把主要问题(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说清楚,恰恰也说明编剧故事情节上的匮乏(或者野心大到不考虑观众的想法)。
这部剧国内外分都很高,我不是太理解。
仔细想想,确实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总的来说,细节支撑不起主创们想说的宏大主题。
第二季我不会追,接受不了这么慢的叙事节奏和粗糙的剧情。
但我还是会看“五分钟带你看完人生切割术第二季”,不得不说这种耍流氓的留悬念方式确实挺吸引人的。
设想剧情的两个方向。
一,他们的工作就是间接杀人。
找出感到恐惧的数字(代表有暴力倾向的人)。
二,他们是克隆人,因为名字里都带字母。
找出感到恐惧的数字(代表不好的基因,完善下一个克隆体)。
但这两个方向和已有的剧情又不合。
The surest way to tame a prisoner is to let him believe he’s free.驯服囚犯最管用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If you are a soldier, do not fight for my freedom. Fight for the freedom of the soldier fighting next to you. This will make the war more inspiring for you both.如果你是战士,别为你自己的自由而战,而要为你战友的自由而战。
这样,战争对你俩来说,就会更加鼓舞人心。
I think this is a good time to remind ourselves that things like deaths happen outside of here. Not here. A life at Lumon is protected from such things.趁此机会,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外面的人会死,但我们不会。
在Lumon公司,保护生命至高无上。
My mother was an atheist. She used to say that there was good news and bad news about hell. The good news is, hell is just the product of a morbid human imagination. The bad news is, whatever humans can imagine, they can usually create.我母亲是无神论者。
她曾说,地狱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就好在,地狱只是人类病态想象的产物;坏就坏在,人类想象什么,就会创造什么。
Tame in me the tempers four, that I may serve thee evermore.Place in me the values nine, that I may feel thy touch divine.抽我在第四圣殿,供你驱策此心不变。
领会到第九语录,你的光辉无孔不入。
The work is mysterious and important.这项工作神秘又重要。
(我不知道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这项工作很重要。
) I understand that you're unhappy with the life that you've been given. But you know what? Eventually, we all have to accept reality. So, here it is. I am a person. You are not. I make the decisions. You do not.我明白,你对安排给你的生活很不满。
但你知道,最终我们都要接受现实。
现实就是,我是人,而你不是;我说了算,你说了不算。
History lives in us, whether we learn it or not.不管我们了不了解历史,历史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You are easy to pretend to care about.假装对你好,其实很容易。
Every time you find yourself here, it's because you've chosen to come back.每次你回来,都是自找的。
Not knowing is probably the best.无知是福。
Irving: Everything we do here is important.Helly: It’s important because it actually is or because you’re saying it is?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是真的重要所以重要,还是你说重要所以重要?
At the center of industry is dust.工业的核心是造业。
或者:兢兢业业的当中是“井夜”——井里的黑夜。
(很难翻出英文原句的双关意味) The Eagan philosophy is "Illumination above all."… Then why doesn't that include us? Why are we down here still working in the dark?Eagan老板的哲学是“光明至上”,为何把我们排除在外?
为何我们还在地底黑暗中工作?
Did you grow me as food, and that’s why I have no memory?我是不是你种的食物,所以我才这么没记性?
Nothing down there is what they say.那下面发生的事情,跟他们说的完全不一样。
Your so-called boss may own the clock that taunts you from the wall, but, my friends, the hour is yours.墙上那个嘲笑你的时钟,可能是你老板的;但是朋友,时间是你自己的。
These are our lives. No one gets to just turn you off.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没人可以说关停就关停。
A good person will follow the rules, a great person will follow himself.好人遵循规矩,伟人遵循自己。
Should you find yourself contorting to fit a system, dear reader, stop and ask if it's truly you that must change or the system.如果你发现,你为了适应系统而委屈了自己,那就该停下来想想了——该改变的到底是你,还是系统。
They can’t crucify you with your hand in a fist.握紧拳头,他们就无法把你钉在十字架上。
Let's Burn This Place To The Ground.让我们把这地方烧个干净。
国内社畜看了直呼普通
冲着本斯蒂勒来的,但实在对这类开篇高概念然后挤牙膏一样推进的剧有点疲劳了
我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看这剧了,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整个9集,一大半时间都在慢吞吞的描述,这完全能在四集之内说完的事竟然拍了九集? 结尾还只是开头?不明白怎么能这么高分?
跟直男一起看 那俩老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说这俩有点搞头 可能有纯爱剧情 直男说你疯了这俩只是因为艺术品惺惺相惜 我说你等着瞧吧 你们直男之间的苍白友谊哪里值得那么多镜头 下一秒俩人就牵上了手
不能立刻让我看到第二季,我真的会哭,请立刻分离我的记忆,直到第二季到来。
前两集还可以的,设置悬念,引人兴趣,后面剧情就绕来绕去故弄玄虚看似丰富实际上没什么实质性剧情。不过这也是美剧一贯的套路,悬念铺设的足,接下来就不停的绕,看似一点点接近谜底,实际上原地打转,同时再挖新坑。看到五六集的时候虽然平均一集才十分钟解说我都觉得难熬,要不是实在无聊又有些想知道谜底我都不会看到这里,一度弃了最后觉得好不容易看到这里再坚持下吧才咬牙看完的,看到最后还是觉得头大。不管怎么看设定都不好圆,中间故弄玄虚更是留下很多解释不通的东西,真要命,幸好看的解说,不知道看原剧的人怎么坚持下来的,我绝对撑不过两集(话说回来,现在科幻悬疑美剧在豆瓣是8.5分起步价吗?)
看评分以为多好看,看1集真要睡着,没完没了的对话,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也没挖什么炕,没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想法。
前面节奏很不对 后两集才慢慢起来,结局断的很抓人
苹果的故弄玄虚的剧是真难看的下去,太难绷了,充斥着大量无意义对话,莫名其妙的装逼,只是为了拖时长,就更别提数都数不过来的bug,公司外的人自杀怎么办?朝九晚五的工作,工作非常重要,甚至涉及到杀人,但是工作又很散漫,管理就是几个人口头警告,实在抽象的无法吐槽。高概念,低内容,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完全就是为了概念服务,上个这么做的项目叫异星灾变,已经被砍掉了,完全就是边拍边想边补,叙述极其抽象,拍成电视剧是来折磨人的。
黑镜详细版 但是第二集已经开始不太行
唱唱反调
每个人都神神秘秘,但就是不告诉你有什么神秘,看多了难受。一直对着人脸拍,把所有人都拍成大脸特定,看多了难受。一集就能拍完的剧情密度,拉长成九集,全靠一个字,慢!镜头不是定在人脸上,就是定在走廊上,定住就不动了,看多了难受。评分到9分,是单给最后一集的吧!
虽然只有九集但至少水了一半的时长,分数还这么高,我来拉低点。。。打工人无法共情,八小时的轻松工作,下班后就可以过自己的生活,还要怎样?还有那两个老男人的爱情也发生的好突然啊。。。
牛逼到无以复加,完全无法预设是本·斯蒂勒的作品,高度提纯的概念,毫不含糊的表达,教科书级的调度,所有视听方面的元素都极简到冷淡,并异乎寻常地贴合主题与类型,令人震撼,脑补了数种或套娃或反转的走向,冲第三集开头近乎完美的调度,我赌导演不会烂尾
局部科幻作品。真是看腻了这种除了一个概念以外什么背景都没有搭建的故事,一个不知道领先现实多久的技术被一个公司创造、垄断、干坏事,其余的世界除了会在新闻上老生常谈聊道德伦理以外完全看不出和现实有什么区别,最后就是老土的醒悟复仇故事,毫无新意,如坐针毡。真的求求美国编剧,没有想象力不要写科幻,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概念的话麻烦去投稿《黑镜》拍一集就够了好吗?
?
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打工人都懂
若生活中我是我,那工作时我是谁?人生切割术,云泥两重天。女主长得特别像我家的保洁大姐,我把截屏发给她,说:像你不?大姐说:像。
什么狗屁啊
太慢了 节奏 5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