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常人
A Breed Apart
导演:格里夫·弗斯特,内森·弗斯特
主演:格雷斯·卡罗琳·柯里,维吉尼亚·加德纳,瑞尔·唐斯,扎克·斯坦纳,佩吉·肯尼迪,乔伊·布拉格,托伊·金太尔,海顿·潘妮蒂尔,格里夫·弗斯特,埃勒·唐斯,Lou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Violet, a rebel seeking abandoned dogs on a remote island, finds herself in a harrowing situation filled with terror and adrenaline-fueled chaos.详细 >
佩服导演叙事和剪辑技术,但不太喜欢政治意味太明确的寓言式人物设计。一些设定太typical 柏林了,让我做一次还在柏林看电影的梦吧🥲
柏林总是阴雨天之德国迷幻中产家庭被叙利亚保姆夺舍惊魂计!
2025BJIFF,08,好看!剪辑、歌舞、讽刺……不带任何预设的喜欢,尤其中年,相当共情。一直在猜测这个扣怎么解,是我邪恶了,不存在。除却结尾小儿子那段波西米亚太怪异。
前两个半小时一度觉得这是某种宗教邪典片一个泪痕很深的叙利亚女人饰演一种类似光之传教士的角色循环出现 一阵强劲的音乐响起 然后角色的音乐剧mv出现的剧情循环缝合了磕药青少年 叙利亚问题 VR电竞游戏 重组家庭 中年危机 同性恋等等议题元素前半段的难受的点在于有种做作的深邃感 喜欢和朋友一起磕药蹦迪报团蹲在卫生间隔间的女儿 这个群体有一种没什么思考但喜欢凸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集体在隧道口假装上吊却不知道是在抗议什么 仿佛脑干缺失的行为方式 儿子玩着一种在彩色RGB三维迷宫环境里扔球的竞技VR游戏 以组团得了冠军为傲 导演似乎用一种刻板印象来塑造了这两个两个年轻人 来彰显自己关注并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和潮流奇怪的闪光仪器贯穿全片 成了混乱人类家庭救赎的最终解像是磕了药创作的
BJIFF 其实挺酷的,北影节不就应该看这种乱七八糟的片子嘛,看得开心!
暴雨如注的资本主义美丽精神状态 v.s. 叙利亚难民的反向逃出绝命镇 = 大家都好疯啊
以为是邪恶金湘玉的故事
北影节最后一部;
感觉导演试图在电影里触及过多的议题,以至于片长近三小时,并且有些眼花缭乱。挺典型的白人家庭里会出现的挺刻板印象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新鲜且让人摸不着头脑。大部分时候感觉叙利亚家政女工法拉的角色都是工具性的,法拉和她家人的故事及她的生活史都很蜻蜓点水,“看”得很西方了(确实这也不是本片想处理的,但不太舒服)。用歌舞的方式表现内心戏实在接受无能,话剧都不行。本来只想给一星,一星加给选角(儿子女儿都太好看),一星加给最后超度灵魂的惊吓和意外。
【BJIFF15-07】光本着资料馆离家那么远,来都来了,应看尽看的原则临时半价收票加场,豆瓣骂那么凶,罪不至此嘛。有很多typical白左精神的展现,借女儿、情人、外来者批判时也很直接,讽刺型笑点挺多。戳破工作蜃楼后,再回到一地鸡毛的家庭里,真正令人捉襟见肘地孤岛式亲情断裂,不再能被逃避,有心之人自然得以“入侵”。民科味道很重的光到最后被忽悠得我也想试试,中段插入的超现实的歌舞片段,精神状态很德国——一个家庭四个人人均嗑了三斤吧,眼中的世界过于颠了所以有趣…以及,一直到最后一场戏,我都在往移民保姆如此处心积虑,怕不是要借尸还魂的设定联想。结果只是为了找个伴儿手牵手做超度吗…
恰巧在柏林回上海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学是学了很多年德语,但也不能说多了解🇩🇪文化。就这个夫妻关系拍出了一丝丝熟悉感:)
#Berlinale75_Eröffnungsfilm“传统”德国人面对当下社会症候集体的无谓的意淫、焦虑和恐慌。
北影节第三场,CBD万达。终于在大银幕看到了德国男神,而且他在这部电影里牺牲可大了🙈。一直下雨的天气,凌乱不堪的家庭,最后总有解决办法的,一家人还是整整齐齐在一起。现实和超现实结合的表现方式看起来很爽。等以后网上可以看了还要再看一遍。
大杂烩
当代生活只能挖掘至此了吗?我相信柏林有more to offer,但是tykwer没有。盛大乏味,有心无力,幻想顺势疗法。政治早已比电影更懂娱乐。
3个小时绚烂的狂轰乱炸,VR精神分析宗教问题种族援助女性主义什么都沾一点儿,现代舞、动画、波普、朋克摇滚全玩儿一遍,too Germany的一个家庭,和欧洲政局一起陷入中年危机,一地鸡毛,歇斯底里。(话唠,有40%的对白都不能完全跟上,可把人累死了。)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大概率吃了不少蘑菇的提克威可能是对这种迷瞪的感觉深有体会,所以借了一个电影的壳,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在电影之光下,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欧洲与第三世界都不再值得区分。在电影之中,当代德国家庭社会中的沟通不畅和难民在地中海的生存斗争都是同一件事。把具体生活过成三流肥皂剧的德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在模拟生存游戏中作为赢家,终结难民的幻想,把他们送到彼岸。提克威对于作为艺术的电影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个问题,大概也就理解到这里了。最后,电影的光不过是模拟的救赎。Nothing really matters,欧非混血小朋友得以最终宣判整部电影毫无意义,真正的光无法来自德国影人,也不是外来者,而是...两种文化的天然结合?
幾場MV華彩段落,整個故事都特別當下,結尾有驚喜
电影类型标签凑齐了但我觉得起点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构和主题,虽然完成质量一般但是构思很古典,完全就是Tykwer那代人会搞的。滴漏出现的时候歌曲风格切换,故事情节推进。滴漏有点草率,有点赤裸裸的进度条功能(哪怕它在某时刻倒过来或碎掉都会更融入内容一些,就像闰月和十三月。但是水滴呼应柏林的雨和淹没Farrah 亲人的海,也行。序章的五位主要人物生活切片也像歌曲引子,展示了正文的主题/音型。和这个形式相比情节太潦草。序章我在想怎么把这几段碎片生活黏到一起,结果直到一家四口出现在一个屋子的时候我都以为他们是室友(。可能也是某种现实,罗拉成年后从事广告和公益并且生养小登徒子。监狱坍塌我以为叙利亚军变,没想到写那么具体,略破坏。映后互动让这片更有趣了,有骂右有骂左,像是一面镜子。柏林电影节新总监能处。
250419 15thBJIFF很神奇的观影体验,绝大部分时间我都以为是什么神秘的宗教仪式,好怕发生个什么鬼魂和人类灵魂置换,最后发现原来如此暖心🫠不过在保姆之外,这个片子还很好地展示了现代欧洲白人中产家庭存在的困境,某些问题是共通的,形式也很新颖,特别喜欢小孩哥的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