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导演的《近距离击杀》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拍出一部悬疑推理片,而且不是谍战式的悬疑,不是特工杀鬼子搞情报的套路,是在八路军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内部杀人事件引出的孤岛模式推理,既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又有层层解密的杀人事件侦破,对题材和类型的创新值得提倡。
《近距离击杀》的故事很引人入戏,日军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围猎八路军的常胜将军马德瑞,警卫连接到保护首长的任务,但是第一仗就遭遇伏击渡河失败,随后退入山林,陷入被围杀的绝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悬崖逃生,却必然带不走失去行动能力的马德瑞,这场惨烈突围最终以马德瑞被近距离击杀、王树连长与三名警卫兵共四人逃生结束。
就像四位幸存者在十年后的证词一样,他们都是马德瑞之死的受益者,坚守任务必然一死,但士兵们还想活,马德瑞不死,他们就没法活。
故事演到这里,其实很多人都猜得到故事的走向,悬念只是在于,突围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到底是谁开的那一枪?
影片分两条线叙事,一边是十年前的生死之夜,另一边是十年后的军事审查。
在情节叙述中,有很多力度十足的细节描写,董勇饰演的连长王树勒死战友的情节极为细致,巫刚饰演的马德瑞被战士们弹脑门的情节,又于悲怆中流出趣味,而几位战士之间互相生死与共的默契和各自性格,都极为丰富,尽显编导创作团队的深厚功力,以及演员们对人物的全情投入。
四位幸存者谈起马德瑞之死都怀着心理阴影,每个人都似乎在回避真相,每个人也都有秘密,如困兽般绝望几近崩溃的老兵,一度令人不忍直视,但真相是必须要揭晓的,马德瑞之死不能不明不白,军人的清白也不容含糊其词,而当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即便是那些事先已经猜到结局的观众,也难免会再一次被震撼,也只有战争年代,才有这样触目惊心不忍面对的真相。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和所有的推理片都不一样,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尽管也有巧妙的设计,也有严密的推理,但没有人会产生解密后的快感,只是久久的震感。
以前的悬疑推理片,无论密室杀人本格推理也好,还是开放空间的侦探破案,法庭证词的案件重演,看似风格多样,其实叙事方面,多办都会延用这种挨个当事人询问取证的方式。
《近距离击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重心并不在于谁杀了马德瑞,而是在于通过解谜,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在对人性的解读上,影片做得正气如浩,几个重要角色身为在战火中经过生死考验的铁血将士,给故事注入了炽热的血性,而在最黑暗的情景下,他们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真实,让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布景拥有了星星点点的光芒。
最近在读一部书,叫做《菊与刀》,书中阐述了东西方国家对于战争,对于死亡思维上的不同。
西方,命比金贵,以美国为最。
东方国家,拿中日两国来说,讲得是杀身成仁,舍身就义,为了领导要敢于牺牲,相信意志在战争中最关键,最具杀伤力。
而日前正在热映的一部抗战悬疑影片《近距离击杀》便是以此为题材,加以戏剧化、悬疑化、冲突化,上演了一场成名一将万骨冤的精彩“罗生门”。
和大多数战争题材影片一样,影片一开始便是一番狂轰烂诈,煞是精彩。
故事核心围绕一个我军首长展开,一个连为了这个“将”被杀得所剩无几。
一次次突围,一次次绝望……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班。
其中每个战士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些都看在“将”的眼里。
十年后,“将”的头骨被发现,鉴定结果是“近距离击杀”,而非当时战士所说的被鬼子流弹打死,围绕着谁是杀死“将”的调查行动开始展开,到底凶手是谁……影片将幸存四人的性格、背景、人际矛盾进行剖析,采用了四老一少的阵容组合,这一幕幕老戏骨与小后生的对话,如何博弈成为影片亮点之一。
同时,影片的逻辑与线索,是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和思考,而不是像一些悬疑影片那样故弄玄虚,最后再把逻辑和侦破过程一股脑灌输给观众。
凶手到底是谁,是与首长有矛盾的王树?
还是胆小怕死的宋伟,亦或老实本分的骆霄,我们不得而知,但导演孙铁让我们看到了在战争中,每个参与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对于战争和人性方面的思考,这比那些只靠血腥的镜头,重品味的表演和手撕鬼子的意淫笑谈要强上百倍。
他们之间没有坏人,假如真的是几位战士中的一员杀了“将”,那他们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命,当然是在无法护送“将”突围的前提下,至于如《亮剑》里,魏和尚背团长突围,奔袭数十里,也只是精神意淫罢了。
这里也体现出了整部影片的写实性。
曾经某媒体搞过一项调查,说如果长时间没有参与过战争的军人若回到二战时期,可能在战争开始后的10分钟内,便精神崩溃,因为那种残酷是常人无法承受和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下,绝望的军人做出任何事,都是可以有的。
就像影片中的一排长,他有什么错呢?
影片的结尾,当孙田来找宋伟,寻求最终的真相时,宋伟正是办喜事。
但他的新娘没有出现,宴请的宾客也没有出现,有的只是暗色调的房屋和大红色之间的色彩对比,这俨然是导演要告诉观众谜底要揭开了,这是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悲情的谜底,红色代表激情,暗色代表压抑……这里很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灯笼与白色雪的类比,这种心理暗示和隐喻体现了影片对于色彩和细节上处理之精妙。
可以说,《近距离击杀》做到了悬疑与战争的完全结合,是一部不容错过的走心之作。
纵观近年院线电影,大多都以青春题材类型较为突出,鲜少有抗战题材影片呈上银幕,更别说是一部抗战悬疑推理片,那目前还真是一片空白。
而即将于5月9日上映的抗战电影《近距离击杀》,算是让笔者在今天媒体首映仪式上大开眼界,正如预告中那般充满着层层悬疑一样,其逼真的大场景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当年抗战情景,仿佛观者都是故事中的一份子,让人很容易入戏。
话说,电影《近距离击杀》是由荣获华表奖的孙铁导演执导,携手著名男演员董勇、巫刚等人倾力打造的一部年代抗战悬疑推理戏。
讲述在1944年时,日军发起“斩马行动”中,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巫刚饰)的故事,但是马德瑞将军当年的离世之谜,在十年之后意外被人找到,发现头颅处的弹痕并非“流弹致死”,而是有着巨大的蹊跷,像是被人近距离击杀而死,为解开马将军去世之谜,因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调查。
说起抗战电影,这是笔者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题材类型,比如大家熟知的《地道战》、《地雷战》、《鬼子来了》、《三毛从军记》等等,多至上百部,数都数不清,看过一遍又一遍,但是还百看不腻。
当年看这些题材的电影时,大多都是通过电视观或者在村子里的露天电影院所熟知,而影片大多都是讲述八路军和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不怕艰难险阻、浴血奋战,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牺牲。
而《近距离击杀》的开场,那种大敌当前,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又让我想起《上甘岭》中黄继光和《董存瑞》等战争电影,也正是他们用生命才换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当下。
而本片里的故事就很容易令人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所传递出要我们不忘记历史、谨记历史,不忘先辈们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道理,可以说影片是一部非常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故事。
虽然《近距离击杀》也是一部抗战片,但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部抗战戏融入悬疑元素,为寻找真相通过幸存人员一个个去排查,悬疑层层递进,最终表现在怀疑、确认、推翻、再调查等几个环节,让人看的心惊胆战。
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闪回方式,笔者也很快的跟着剧情的节奏走,但是凶手经过反复的确认后再排除,让笔者看的又有些按耐不住,一直在想凶手到底是谁,非常迫不及待的想抓住真正的凶手,而以如此悬疑的推理方式展现,笔者还是头一次被其剧情设计给惊到,完全中了剧情设计的埋伏,以至于凶手到底是谁傻傻分不清。
不过,可以说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吧。
只是在结尾,连长王树(董勇饰)的自杀令笔者颇感意外和惋惜,然而他的死又恰恰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另一面。
而该片集结抗战、悬疑、推理和人性等多方面元素,也为寻找真相埋下了很深的伏笔,以至于笔者有时也会误以为凶手就是某某某,然而事实证明并非那样简单,那么凶手究竟会是谁,到影院看后方可揭晓谜底。
最后说句实话,国产抗战电影《近距离击杀》能做到这个高度,确实值得个业内人士关注和学习借鉴,尤其是悬疑设计的相当精妙,完全超乎想象。
毫不掩饰的说,如果其它国产电影都能做到一样完美,国产电影的品质将会大大保证,这个产业也必将会出现另一片繁荣的景象。
首先给本片的剧本点个赞,故事非常好。
其实电影的剧情并不算新鲜,叙事结构就是典型“罗生门式叙事”,用回忆的方式多条线索平行叙事。
而故事内容可以参考当年丹泽尔·华盛顿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生死豪情》,我国的《集结号》其实有点这个意思,但偏差的比较大。
故事讲述抗战时期,一个连护送一名受伤的首长突围遭遇埋伏,失败,首长被杀,全连几乎全军覆没。
多年之后,首长遗体被发现,头颅上的子弹头显示是在很近的距离内被射杀,与当年证词“被流弹击中”不符,从而展开调查,当年现场健在的还剩四个人,每个人说的故事都不一样......当年黑泽明改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绝对是神作,的戏剧冲突是由它独特的叙事形式与结构来产生的。
冲突存在于四个不同叙事层次之间,即通过四个不同的叙事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来实现影片的戏剧冲突。
电影不同叙事层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个叙事层次不是对叙事的补充,而是为影片叙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这种模式被后世用了无数遍,连张艺谋的《英雄》也是如此,这类故事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几个叙述者可能有一个说的是真话,也可能全部说的是假话,这个梗将牢牢吸引住观众。
但这种剧本不好写,首先要保持每个人口中故事的独立性,而且要严丝合缝,不要让观众提前知道真相,或者能猜出来某个人物在说谎。
其次就是需要大量的推理,因为没有额外的目击者,调查者需要从叙述者的故事片段中拼出当时的情景,并寻找蛛丝马迹来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最后,叙述者虽然各自的故事都不一样,但出发点都必须相同,就像《罗生门》中,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编造谎言,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也可以全部指向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这类故事不好写的地方,《近距离击杀》中四个叙述者,他们的角色设定是这样的:A:连长,战斗英雄,气场强大,不苟言笑,典型的军人,全部弟兄为保护首长几乎全部死亡,跟首长有矛盾,发生过争执,说出“你只是个任务”的台词。
B:枪手,铁汉,话语不多,整天阴着脸,性格火爆,不合群,因此发现了不少秘密,说出“打仗反正都是死,不是我死就是他死”的台词。
C:担架兵,前伪军,离首长最近的人,胆子很小,奉行保命要紧,说出了“一盘棋要保一个将,但小兵也想活”的台词。
D:列兵,整天笑呵呵,时刻在连长身边,察觉了连长与首长之间的矛盾,说出“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的台词。
还有调查者,军校毕业生,没上战场,纸上谈兵高手,但很多打仗常识还是会弄错。
这就是本片的主要人物,围绕着“到底是谁杀了他”的故事。
故事结局我不剧透,因为这种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真相,一旦提前知道真相,再看兴趣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你会发现电影的推理过程还是非常精彩的,误导性很强,编剧一定是70年代本格推理电影的粉丝,虽然没有当年很多悬疑故事好看,推理层面也比较弱,但对真相的挖掘、对细节的把握,包括信号弹、手枪、子弹、枪声等细节的挖掘,起码在国产电影里还是非常精彩。
《近距离击杀》不算一部单纯的战争片,虽然有战争场面但仅限于回忆和叙述者,而是一出悬疑片,电影对人物刻画的笔墨很重,从台词、回忆中深刻挖掘了每个的角色的个性,这一点在悬疑片中是必须掌握的,起初担心国内拍这种电影有的主旋律,各个角色的高大全形象都占满了,但实际上本片跟主旋律没有任何关系,战争时期的故事让本片几乎不带意识形态,而是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泥泞的画面,脏乱的战场,破烂、疲惫的军人,以及在人物之中,上级任务与生存欲望、战友之情之间的博弈,描写的非常真实,不像当年样板戏那样将八路军刻画成不怕死的铁汉。
本片中,每个人都是小人物,都有各自的心思,有血有肉的形象,结合本片这种在国产电影中少见的故事类型,这就是本片的长处。
别被那些脑残抗日神剧遮盖了双眼,本片真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类型。
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剪辑,有几处让人很出戏,衔接不算太好,其余还好。
演员方面,董勇、巫刚两位实力派没的说,演技真心赞,其余几位主演虽然不出名,但无论从形象还是表演上都非常出彩,反倒饰演调查者的那位比起几位主要人物相形见绌,意外的是在里面发现了当年央视《水浒传》中李逵的扮演者赵小锐,客串了一个角色,很久没有见到他了。
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硝烟弥漫,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
南京!
》《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有着很好的规划性,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难辨真伪,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总是以讴歌为主,一派光明,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未能有所升华,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金句迭出,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投资大风险也就大,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挖掘,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文/温翔)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曾在影片《狂人皮埃罗》中借台词表示,“电影就像是战场,爱、恨、暴力、死亡……总而言之,就是情感”,而美国学者约翰·贝尔顿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论,“如果电影就像是战场,那战争影片可能就是电影的终极形式,为表现爱、恨、战斗、暴力和死亡的极端表达形式创造条件”。
而由孙铁执导、董勇、巫刚等主演的《近距离击杀》,尽管是采取了闪回式的叙事方式回溯战争时代,但对于人性的探讨则超过了很多的国产战争片。
影片从和平年代开始叙事,抗日战争后期时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被日军包围,骁勇善战的警卫连奉命保护他突出重围,但警卫连几乎是全军覆没下,依然未能成功的将马德瑞救出战场,十多年后马德瑞的遗体被发现,而头颅的弹痕鉴定后被认为是“近距离击杀”致死,这与突围而出的警卫连精英的报告所说的“流弹致死”有着明显的差别,于是一名年轻战士被委以重任,寻找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调查当时的事发真相……影片整体上有点像是李洱的著名小说《花腔》及朴赞郁执导的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的综合体,也即一名军事调查员追寻某件疑案的真相,在挖掘出当年的蛛丝马迹时也带出了人性、时代等。
毕竟,生存的环境越困难,生命的外在压力越大,人性的裂变便越是强烈,而战争便是改写了文明与犯罪的法则的特殊环境,影片《近距离击杀》则不仅是渲染出一种被日军重重包围而躲在深山的困境,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命题:究竟是个体生命重要还是领导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也就使得面对战争时的抉择,不仅是与敌军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抉择,也还夹杂了在群体内部的生命价值的追问。
幸好的是,战争虽然是一个魔鬼,可能会强力的扭曲了人性,刺激和诱导了人的本我力量的恶性发作,但是它却无法彻底泯灭人们的美好人性。
影片追寻真相的缘由之一,便在于调查员认为战争可能已经泯灭了人性,但寻找到最终的真相时,恰恰可以发现人性的美好之处(而调查员的“总结陈词”则是这美好人性在和平时代的一种衍生)。
这也就使得影片虽然缺乏《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的宏大场面,但在对于人性的探讨与追问上,已经远胜于很多的战争片。
另外,影片在战争片与悬疑片的类型混合上,也结合的比较成功。
单一化的类型片早已难以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近距离击杀》借鉴了《JSA共同警备区》而将战争与悬疑推理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每一个人的调查而慢慢的还原了当时事情的真相,既凸显了不同人物在战争时的人性的挣扎,也赞许了美好的人性。
十一年后,所有人竭力寻找的真相正是当年“斩马行动”幸存的四个人拼命守护的谎言。
我们总是喜欢孜孜不倦的刨根问底,似乎只有真相才能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岂知很多时候被蒙在鼓里才是最幸福的,当真相揭开,阳光就算明媚但也会刺眼。
日军既然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那说明常胜将军马德瑞必有过人之处,他说过,所有在战场上被鬼子打死的都是烈士,于是,我们应该笃定的相信一件事:马德瑞首长死于敌人的流弹。
《近距离击杀》打破观众对国产抗战剧的固有印象,其叙事结构和故事格局完全是商业片的套路,这在如今充斥着“手撕鬼子”和“八百里开外一枪打掉鬼子机枪手”的国产抗战神剧中简直堪称业界良心。
摒弃了跟鬼子正面战场上的硬碰硬,而将“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如画轴般缓缓铺开,而悬疑又较战争更加浓墨重彩。
随着孙田深入调查,事情的真相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十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八十多个人为了保护一个人而死伤惨重只有四个幸存者,棋盘上兵卒不顾一切的前进只为护帅将军,可是如果这个兵卒想活呢?
王树、骆霄、宋伟和杨双喜回忆马德瑞当年的死因,四人各执一词,事情演变成真相不明的“罗生门”。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四个人看上去都在竭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真相却是拼尽全力守住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孙田询访每个人都不止一次,每个人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复杂心情,从个人矛盾上升到集体矛盾,从坚决抗拒到最后慢慢吐漏心声,幸存的四个人都经历了极大的心理波动,而这种波动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演员的个人表演经受极大的考验,所幸,孙田并未从每个人的脸上看出端倪,而观众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马德瑞说军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可是抛开任务和职责不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是贪生怕死的,毕竟古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况且警卫连就连好死都够不上。
于是,关于宋伟跟王树杀死马德瑞的说法就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宋伟是叛逃伪军,与生俱来带着胆小怕死的特质,而王树跟马德瑞有矛盾,为了一个人牺牲了整个连的同志,眼睁睁看着这些一起扛过枪的生死兄弟在自己眼前倒下,说王树愤恨难当情绪失控杀了马德瑞亦非无此可能,可故事又怎能如此简单?
非线性叙事方式让影片一直穿梭于十一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和十一年后剑拔弩张的审查。
很多时候观众强烈的想要一探事情的真相却又不忍心回望警卫连战士的惨状,血气方刚的“烈士兄弟”孙田又怎么能真正理解“烈士”的内心世界,最终的结果与其要面对一个残忍的真相不如让我们一起守住这个比真相更温暖的谎言。
非常好,我以为是抗日屎剧,其实该片思考了很多人性之问题,在天朝电影中难得一见,虽然本人一开始就猜中了老马是怎么死的,但是该片还是亦步亦趋的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为一个军官牺牲众多士兵值吗?
在面对生死时谁能真正放下活的希望?
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员有没有让战友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
被敌人俘虏的战士死后算不算烈士?
这种片子可能放到两年前无疑是国内抗战电影的新纪元。
但是在这种不缺乏悬疑片的年代。
你用这种10岁孩子看两分钟基本上猜透结尾的悬疑方式。
用那种完全可以省略掉的插叙手法。
真的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么?
我先违心的夸赞一下导演的想法。
在抗战题材中发觉元素制造悬疑这想法真的不错。。
先吐槽一下你请的演员。。
我以前还姑且把他们当成抗战电视剧的大神级人物(我确实不看抗战电视剧)但是看完这电影。
我只想问一下你们。。
你们的演技呢??
眼神为何如此空洞扑朔迷离左右闪烁。。
在加上内个半吊子男主。。
确实让我在观影期间忍不住抽了好几次烟。
继续继续。
吐槽还没有结束。。
接着说配音。。
电影不是偶尔吓一下。
偶尔来点低沉的音乐。
偶尔人物特别紧张特别激昂就是悬疑。。
最起码你得做到合理吧。。
弄的我真的搞不明白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男主你后来说你错了。。
我一点都没看出来你错了的态度好吧。。
你对这些叔叔大爷叫喊了半天。。
然后你有什么净化心灵的启示么?
叔叔大爷们你们脾气也真好。。
反正如果我是个老兵。
有无上荣耀。
我忍受不了一个新兵蛋子对我叫喊。。
我还得告诉他真相?
我凭什么告诉他真相。。
剧情极度不合理可能也导致这些老牌演员根本不会演了。。
人物形象太难塑造了。。
就这些吧。。
今年看过的最烂的片子。
没有之一。
结局略狗血-_-#
说不定有点意思呢
没有波澜的大场面,却让内心波澜起伏,在面对成败生死瞬间,人性的考验显露无疑。结尾被感动,为了手足兄弟,有些“秘密”无论怎样都不会说,甚至到死。
纪念我们的抗战英雄,这片值得看。 但拍得不够紧凑,经常是几个人在谈话,然后又转到其他地方。 调查员的应该是引出故事的主线,但明显不够得力。给人硬把几个片段拼凑在一起的感觉。但这种电影本身题材已经足够了。
没有你们 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看得我哭死了
海星吧,但是结局确实没有那么出人意料
看了1/4就猜到结局
要是可以的话,想给三星半来着的。剧情不错,但是有些演员的演技我觉得不太好。
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多少都有后遗症。其实看了开头就知道肯定是对着太阳穴开枪自杀的呀,这里面对政工保卫干部的抹黑有点太严重了,他们不是傻子呀。
千万别被置顶的公知评论欺骗了,只要是中国影片,他们一概只有抹黑
用悬疑的手法反面歌颂英雄还真的是挺新颖
可惜了,如果不是为了迎合,不这样乱结尾,本片还能打个80分。
虽然结局在开头就被老妈猜到了,虽然男主的演技实在是没话讲,但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值得鼓励。被片中的奶奶感动到。
陪爸爸看的,好看
主角开场疯狗一样四处大叫。
为什么我觉得猪脚很傻
整部影片充满了悬疑气氛,直到最后揭开真相:原来主人公是自杀的。
用心。
一开始以为是杀鬼子电影,没想到是查案子的,可惜男主角是个自恋傻逼行为又有点变态,查案子的水平也低,没有主角光环以及剧情需要这案子再也查不明白了。有点罗生门的样子,罗生门梗太适合悬疑了
电影5月9日才上映,5月8日那些影评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