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哲古华拉少年日记(港),骑士日记,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台),机车环游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摩托车日记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国,法国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摩托日记》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摩托日记》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森林传说校园规则OCTO~感情搜查官心野朱梨~第一季旧爱共度30天时空救赎贝拉的奇幻花园大山里的春天水底禁锢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云上太阳出包王女DarknessOAD3欲罪难逃非凡营救仁慈医院不做路人甲法律之心:重建生命的律师应有长风倚碧鸢网虫日记一票青春榴莲小姐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囧爸喜事一家之主格尔达勇者之战爱嫁不嫁疾速逃生成家立业

《摩托日记》长篇影评

 1 ) 这里没有英雄

对于格瓦拉我没有明确的了解,知道他缘于那流行的符号。

被年轻音乐和绘画爱好者喜欢着,挂在颈上,戴在头上,穿在身上。

这种喜欢,或某种程度上的崇拜,是不是也象一些黑人运动员将毛泽东的头像纹在身上一样。

革命和解放!

这里没有英雄,说的是英雄前传。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辆摩托车旅行的故事。

因为对戈瓦拉并不了解,买来也是因为旅游故事的本身。

看了之后,才知道,他就是。

影片从一个老友的角度,淡淡的陈述着日记里的日子。

风格清新,纯朴如故事中的人。

真实,有同情心,坚韧,有使命感。

当别人争取格瓦拉建议时,他总能诚恳地回答。

即使,语言难听,但发自内心。

“仅此一人”。

曾经,巴金老人提倡的“要讲真话”。

但真话,难讲。

当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时,提高了社交的技巧,却丢失了本性中可贵的品质。

15元美金,答应到了美国会给她买比基尼。

路途中,经历多少自己的饥寒交迫,他没有花掉,却给了真正需要它的矿工夫妇。

“有所移,而有所不能移”。

活着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他劝慰自闭不肯就医的女孩,即使自己呼吸困难也要努力的喘好着一口气,为了活着。

他不是英雄,如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老友。

 2 ) 要革命,先旅行

当Ernesto和Alberto坐在摇摇晃晃的旧摩托车上绝尘而去,开始了八千多英里横跨南美的旅程时,著名的"Che"还只是个叫Ernesto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部一半传记一半传说的电影跟他的名声一样,唯美得让人叹息,但还缺了点儿什么。

这个故事里的Ernesto比同行的Alberto更坚持原则也更顽固些,大概是典型的年轻革命者形象,越到后来走过南美诸国的美好河山,看到人民的苦难越多,嘴角上就越满是悲悯的神气。

我暗地里认为这种悲悯同情很要不得,革命者如果不能踏踏实实为人民干点儿实事,就最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救护人民的神,就为了各种主义钻牛角尖,而忘记了普通人民只想要不能用“主义”解决的平静生活。

当然这场电影浪漫得要死,绝口不提政治和残酷现实,旅程开始时开阔的视野能让每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迅速膨胀,然后镜头一路穿过气势逼人的秘鲁群山,亚马逊的滔滔河水,谁不想死在这片土地上?!

载着两个年轻人的雄心和梦想的摩托车其实半路上就彻底坏掉了,Ernesto的梦想却越来越崇高,后来在他的生日晚会上,一出口就是“革命”语惊四座,电影里的叙述稍后随旅途结束,Che自己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之后他放弃了医学工作,援助古巴总统上台,又四处领导人民起义,时当壮年就被美国当局杀害,成为了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倒是没有半点革命意识的Alberto,开了一家医学院,如今还在写书怀念早逝的旧友。

怎么样才算是更有意义的行动,恐怕连历史都不能作公正决断。

 3 ) 在改变世界的牛逼哄哄的路上

因为蔡康永的演讲,才看得这部电影。

一听到是关于旅行的,就欣喜的不得了,想当初才学校看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就心潮澎湃了好一阵,看完以后绕着学校的泮湖沉思了好几圈,看微风阵阵,天色阴沉,富有肉感的女同学晃荡的运动的胸脯跑过去,觑两眼也便红尘滚滚。

就是这种感觉,背着个破包、帐篷、傻瓜相机就可以离开了。

目的地——很远,怎么走——路上再说,前方呢——困难和美女,就是这种感觉,想起来实在是让人舒服到心里……这两个人就这样骑着一辆破摩托上路了,而其中一个人就叫做 切格瓦拉。

从布宜诺斯艾里斯,浪漫主义之旅开始了。

南美洲,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地,在我的想象里就是聂鲁达和穿着少而热辣的少女的舞蹈。

在这片土地上驰骋,你可以看到大海、荒漠和雨林,就像电影里一样美丽与粗犷,除了城市,看到的更多是无人的风景,还有风景里嘟嘟的摩托车和摩托车上大声说话的人。

这样吧的时候,应该有音乐,我的脑子里想起了两首歌,都是源于电影,一部《春光乍泄》,一部《顽主》。

写着写着,就会情不自禁意淫上自己的感觉,旅行亦或出走就是这样,归来的人忘乎所以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听者早已神游。

我总是这样的笃定,每一次的出走都会给自己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大多来自于旅行中颠簸独处奔向下一站的途中。

这一站过去了,半道上的我们会想些什么。

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同样在那个半道的夜晚,篝火旁的交谈,电影中点一下就过去了,但切格瓦拉的在那个风呼呼而过的荒漠的夜晚却改变了。

浪漫主义里流淌进现实与革命的血液伴随着这条路越来越走向深处,。

荒漠路上稀稀落落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境遇都让他的内心一次次冲撞。

于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内心翻动的情感让他在改变自己之前怀有的是一种改变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他看到那封信时就更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萌芽的开始,带着由荷尔蒙涌动起的不切实际的蓝图无畏的奋进,从而激起更多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曾经的不切实际也就切实际了,曾经的不可能也就可能的多了。

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人原始而伟大的地方。

所以啊,革命时期,这些人聚在一起燃烧的理想让我们高山仰止,不革命了,太平了,这些人再聚在一起只能打麻将了。

切格瓦拉内心革命情怀被点燃了,在麻风病村的那一段时间更是这样。

看到的隔离与歧视让他那种寻求公正平等的理想到达了高峰。

当他跳入水中横穿亚马逊河游到对岸时就是他开始行动的决心与象征,既然选择了远方,也便风雨兼程……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旅程都会有所改变,不管去哪儿,有谁陪伴你,遇见了谁,沿途的风景如何,只要有稍作停留时的思考也就足够了。

想想自己几个月前在西部的大山里,看着那些孩子和村落,也曾燃起改变世界的幻想。

切格瓦拉那时的革命冲动到现在仍有残留,因为世界仍有太多的不公,仍有太多的不自由,太多不平等。

回时的火车上,仍有太多的人横卧在车厢的过道上拥挤着辗转反侧,这些归家的人,他们疲惫的身心多于对家的思念……这些在路上的事情,即使如匆匆的过客,路人甲路人乙,也让人突然心潮涌动。

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他们吗?

无从下手,若是半个世纪前,我们拿起武器,抛家弃子,落草为寇,大叫一声:“为了理想,老子干死你!

“而如今呢?

社会把我们教育成乌龟,不仅得缩进去,而且头还不能硬。

被弄的晕头转向的我们偶尔被什么傻B荷尔蒙鼓舞了一下也只能与杜康为伴。

后来我们知道了,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反而奇怪的是,在试着改变世界的路途当中,我们都改变了自己……PS:而时常在路上,是为了找到曾经的自己……2011/1/20夜

 4 ) 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

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

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

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

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

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

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

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

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

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

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

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

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5 ) 屌音乐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

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6 ) 对于正在现实的和已经现实的年轻人们,你理应该被注入一剂荷尔蒙

A为了旅行而旅行。

在电影《摩托日记》里这个23岁的青年,面对两位共产党逃亡者的询问,他这么说,带着享乐主义似的惭愧感来说明他们从1951年12月份上路所做的一切。

在哪一本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们点燃荷尔蒙的日记里,他找出了波德莱尔作为整个冒险家般旅行的理由:真正的旅行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2008年5月开头打硬皮火车由南到北的两个青年人,在忍受几天来不断更换地地铁大巴,以及冷风天里的夜游,后来我们在返回的路程里轻易地宣判此次旅行的失败。

回忆起来的,是两个刺毒阳光下的苍白脸庞和面对摆在眼前这刺生生的京都风景时我们疲惫而僵直的脑袋。

旅行的意义,在这时被重新放到眼前,甚至我们所在做的,带着一笔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偿还的费用就在另外一个地方。

这些行为似乎是过于理想化的,被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该去嘲笑。

为了安慰自己,我重新翻出《摩托日记》,那辆诺顿500奔驰在宽广田野上时,一切快干巴掉的心胸突然又变得开阔而兴奋。

仅仅需要看着这一片新鲜色的美景,就已经足够说服自己重新煽情起来。

记得一年前暑假,从大理到丽江的自行车之旅,我们醉于从所有精致旅行照片跳出的景色。

关于格瓦拉。

到底有多少被神化了,我随手就能抓到一本这样的书,它用一排一排精致的句子,来论证理想主义,浪漫的革命家,忧郁骑士。

好像这些词语的发源地就来自这里。

然后,一批一批的青年人们包括我开始拎起挎包,满身肮脏和疲惫并以此为荣。

再后来,给五百同学发去的短信,为什么我们终究不能像这样子,像五十年前这两个家伙那样上路呢。

生活教会我们的总是狡猾。

怎么用最舒适的方式来完成一次生活。

勇气自然是没有了,最后只剩下失落。

B那么,一次旅行如何影响这位浪漫主义者,至而变成一位果敢的革命战士呢?

当年与格瓦拉同行的格拉纳多在晚年时接受BBC采访时,提到格瓦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正直,和将消极的变为积极的能力。

在影片里,镜头多次对着他们俩的分歧,为何他会有如此坚定的力量,始终保持正直呢。

他直面说出老头儿脖子上的是肿瘤,劝他去医院看,结果没有讨到食物,即使在饥肠辘辘时仍旧坚持这样的原则;临走时他回答盛情款待他们的医生Hugo Pesce时,用平庸,劣质的生硬评价来告诉他的看法。

正如医生出乎意料的回应,我们已经忘记了诚实的美好品质,总在寻找让保全自己的方法甚至不惜以敷衍的方式。

格瓦拉是一个极端,他告诉别人,被认定固执或者正直的原则。

这个遗传有哮喘病的青年,在学校里随身带着哮喘药参加踢球这样剧烈的运动。

下冷水湖抓被打下来的鸟,还是干裂路途中的长途跋涉,他总是保持着倔强的姿态。

那两个躲避暗杀的共产党人,以及大煤矿,所看到的是一个个仅仅为着生存下去的苍白的脸。

这些真实似乎已经超出了旅行中那美景和美女的快乐故事,转而面对的是一具沉重的事实。

似乎是他的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为着这样的不正义愤愤不平,并且试图用着自己的热血改变这些。

21世纪这个年代,新成长起来的我们,大概是没有了这样拯救的念头,这些太大的字眼,被耻笑为不切实际。

大家习惯了认认真真地生活,偶尔回望一下还存在的八十年代那些老骨头们,看着他们的信誓旦旦,觉得是相当可怕。

电影最后也忘不了将这些纯净彻底下去,24岁的生日,面对一公里有余的河面,从这边医生住着的,到那边麻风病村民们,他说只有今晚才是他的生日——他想与河对面的人一起过生日。

格瓦拉在与麻风病人们待着的这一两个月,似乎就已经能够看出他领导的气质。

他会一开始就很容易给那位濒临绝望的女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切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群人里。

最主要的是他们被当作动物,而不是当作人来对待。

玛雅文化遗址那个沉思的青年面对同伴格拉纳多的设想:没有武器,怎么反抗?

怎么反抗所有存在着的不公,以及原本就是一块领土的南美洲大地。

而那些格瓦拉T恤,彩色传记,美好影像,我们不断复制格瓦拉,以此来安慰这个时代已经缺乏的勇气,甚至很自然地质疑起1952年的一段旅行的真实性和后来的所有伟大,然后继续认认真真地去焦虑口袋里的钞票。

 7 ) 我想我是在对的时候看了它

又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情节、拍摄、音乐作为一部电影已经是经典了,但是它的情节更能给这个年龄的人启发。

说它是至爱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希望,突然发觉行动力的力量更有意义了。

 8 ) 改变人一生的旅行

看了《摩托车日记》,讲切•格瓦拉年轻的时候,跟朋友阿尔伯特展开了一段纵贯南美洲的旅行,他们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从布宜洛斯艾利斯出发,穿过草原,经过女友的城堡之家,经过智利,用医术、报纸“骗”来免费食宿、修车,以及姑娘。

他们爬上马丘比丘,怀念一个不知道的世界,他们拜访秘鲁的“美洲心脏”,被贫苦原住民的生活所震撼;在利马他们得到麻风病医生的帮助,得以乘船前往麻风病人之村做志愿者——在豪华轮船的尾部,切被牵在后面的土著人小船所震撼,而阿尔伯特则被美丽的土著姑娘所吸引。

他们在麻风病人之村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消除病人与健康之间的界限,重要的是让这些陷于疾病与歧视的人群得到了平等、无私的关爱与奉献,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出来送行。

片子中有很“人文”的摄影,是按照切在旅途中拍照的方式进行拍摄的,我觉得这一部分非常动人。

在电影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里,人物保持静止、肃穆的方式,想远古雕塑一般,留有永恒一般的影像。

他的朋友,阿尔伯特,一开始就显得充满活力,随后的旅程则显得更为世故、圆滑,比如他会为了得到房子而诓骗对方说我们是专门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准备自己履行去帮助这个国家,以及整个南美大陆。

事实上他并没有行医资格,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欧内斯特则显得更为诚实,当地人脖子上的肿瘤他治不了,他就实话实说,不会声称自己能治疗以获得食宿;而在智利的小镇上,当他听工人说自己的母亲已经病重希望他去看看时,他没有因为姑娘的盛情邀请而推脱,而是毅然离开姑娘去看望病人;在利马的医生希望听到他俩对于他的小说有何见解时,阿尔伯特说了很多奉承话,而欧内斯特则实话告诉医生“很糟糕、很难阅读,事实上你应该做你做在行的事情”——结果弄得对方怔了半天,说:你是唯一一个跟我说实话的人,唯一一个。

当他们终于到达委内瑞拉,欧内斯特为了学业不得不提前乘机飞回布宜洛斯艾利斯,临别前,他对阿尔伯特说:我们旅行了这么久,有一件事情发生了,我看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

...“我已经不是我了,至少已经是不同的我”。

这趟旅行,促成了欧内斯特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摩托车之旅,让欧内斯特变成了日后的“切”。

要说有什么旅行的意义,也许这就是吧,它让人看到了世界的真实,让人变化,让我已经不再是我。

(2011年1月3日)补记:刚看完这电影,不久就听到剧中人,非法医生阿尔伯特,带着年轻的欧内斯特上路的阿尔伯特,最后定居古巴的阿尔伯特,2011年3月5日去世,缅怀……

 9 ) 摩托日记

我们已经死了吗?

就像片中那条没有尽头的路已经耗尽我们的精力了吗?

电影的镜头是不安分的,就像格瓦拉的一生。

我看到拉美人的欢乐,就像拉丁美洲的音乐,用欢乐的歌声吟唱悲伤。

或许是我的错觉,或许我被欺骗,或许,悲伤被掩饰起来。

透明的画面,透明的音乐,透明的格瓦拉。

一个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同情心的人。

他决不是一个叛逆的人。

他只是想把他的同情心付诸行动,他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才是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想想现在我们所谓的叛逆青年,是什么呢?

只是毫无理由地反社会,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理由也只是为了自己。

说他是堂•吉诃德,我想,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人,作为我们时代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看看我们自己吧,胆小如鼠而又像一潭浑浊的死水。

然后格瓦拉只变成墙上的一幅标志,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在美好的镜头里面,让我几乎遗忘了穿透格瓦拉的痛苦,或许,镜头太美好了,或许导演也忽略了格瓦拉所看到的痛苦,影片里零星穿插了一些农民对痛苦无关痛痒的叙说,也穿插了一些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以及极少篇幅描绘了矿工的悲惨。

让影片缺乏了所包含的苦难的巨大张力,我看到,格瓦拉的转变是勉强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电影没有穿透痛苦的核。

影片结尾是一幅幅固定的黑白人物镜头,像一幅幅人物的纪念肖像,很生动,就像纪念那些我们只能凭吊的过去。

写完以上这些话,我感觉有点矫情,格瓦拉真正在我心中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且用生命实现这些理想。

我有很多理想,可惜,在我脑海里仅仅都昙花一现,我甚至连把它们付诸行动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敬仰格瓦拉,我现在已经可以预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充满后悔。

 10 ) 年少格瓦拉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 )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

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

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

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

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

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

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

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

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

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

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

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摩托日记》短评

流水账一样,没什么感染力

4分钟前
  • k1ngcc
  • 较差

看了半小时才发现主角是che,马丘比丘就是萦绕我心绪的mecca

9分钟前
  • rivo_boondock
  • 推荐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3.5星.太过正经= =此导演风格不是我的菜。美洲风光无限。胖切很会跳舞,瘦切独白很好听。原声音越很赞。

14分钟前
  • 静下来
  • 还行

我会等你, 不过不要让我等到来世看得我睡着了..

16分钟前
  • 你管我叫什么。
  • 还行

不是我的type

19分钟前
  • 许山
  • 较差

好没意思

20分钟前
  • 响亮的molto
  • 较差

流水账吗?学会了西语版的生日快乐…另外Gael真好看啊

22分钟前
  • 宇宙的柚子
  • 还行

一颗星给风景和配乐~!

26分钟前
  • 七月の蟹子
  • 还行

枯燥。乏味。沉闷。拖沓。冗长。催眠。无趣。看的人昏昏欲睡。好题材拍成了个散碎的流水账。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电影。剧情没有张力。非常平庸的平庸之作。不能理解为何这么高的分数。

29分钟前
  • 裸奔仲夏夜
  • 较差

男人的旅途,为了理想不断前行。风风雨雨总会过去,难忘的只有岁月为伴。

33分钟前
  • 假摇滚
  • 力荐

久仰的一部片子,但看完很失望。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的旅途怎么激发到他了,拍得跟流水账一样。我自己也是独自搭顺风车玩过一个大洲的,所以他的旅途本身我也没觉得向往。

36分钟前
  • Han
  • 较差

暑假以来,《喜宴》第一的话,这部就是第二。讲得是切格瓦拉年轻时作为革命家之前的环南美旅行。旅途真的能够赋予一个人成长的意义,特别是在南美这片尽是丰饶的苦难的土地。在做成什么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时代能够赋予我们什么,且行且歌且感悟,看多了山水风物人情,当你涉过河流时,自有人为你呐喊。

40分钟前
  • løsehuin
  • 力荐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沓至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42分钟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演过《爱情是狗娘》的男主角的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又是他。。。这片没有把旅行的美带给观众,而是磨难,经历和见识到的社会的真相。

45分钟前
  • 张狼
  • 较差

作为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也得益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拉美独特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所以主人公的反思才显得更有意义!

48分钟前
  • Daisy cat
  • 力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53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我把圈姐对号入座了……你看到应该会很欣慰吧

58分钟前
  • 小个梨头
  • 推荐

带领我们看到一代伟人切-格瓦拉的旅行成长 平淡素美却透露真情和成长的感动

60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海浪电影周No.2 全片直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切格瓦拉真实故事改编突然一下才把我震撼。放映完毕后坐在前排的奶奶啧啧称赞:“真是个好片!肯定拿过很多大奖!”啊哈哈

1小时前
  • LEのn个晴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