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将一个案件改编成几集的连续剧,我个人本身是持怀疑态度的。
这很考验编剧对于原著的参悟和理解。
该在哪个节点设置悬念,该在哪个情节推波助澜,这是一部改编的悬疑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之前读过阿加莎的原著,也看过翻拍的英剧《无人生还》和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整体感觉还是停留在对像《神探夏洛克》这种一剧一集的编排更加感兴趣。
说了这么多感觉和这部《ABC谋杀案》没啥太大关系。
这部剧人物把握的还是恰到好处,波洛,警长,Mr.Cust,人物性格表演的无可厚非。
可情节过于平淡,唯一烘托气氛的是各种场面和BGM,推理剧情在剧中只占个配角?
心灵的洗涤是凶手唤醒自我良知的最好针剂?
结尾也是不明不白,波洛的那段回忆究竟是想说明什么,一直穿插剧情但直到剧终字幕拉起观众也是云里雾里的。
唯一学到的就是还算靠谱的英式英语
BBC改编阿婆的作品上瘾了,改编水准,时好时坏。
坏的话,看短评还以为在骂国产网络大电影。
英剧的扎实功力、阿婆的铁打本子都搁在那儿,再差也就那样,处在6分合格线之上。
日本近几年也开始翻拍阿婆神作,可能是手头松本清张、东野圭吾的嚼烂了,没啥新鲜味,想出新出彩,只能求洋师傅上场。
纵览这几年阿婆作品的改编,真是一张让人百感交集的成绩单。
众所周知,看剧有鄙视链,通常是: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国产剧。
BBC在鄙视链顶端,但也会有滑铁卢。
BBC近些年的几部阿婆作品,可谓越拍越烂,最怕BBC钻牛角尖,越烂越拍。
2015年《无人生还》8.2分 2016年《控方证人》7.7分 2018年4月《无妄之灾》7.8分 2018年12月《ABC谋杀案》6.3分 BBC在改编态度上放飞自我,改编力度上不断加码,结果自然是口碑扑街。
几部剧全看下来,就知道BBC的小心思了。
BBC想增加戏剧冲突,增强剧情张力,结果事与愿违。
再来看看热衷于对标BBC的日本富士电视台在干啥?富士也是卯足了劲,连推两部。
2015年1月《东洋特快杀人事件》7.3 分 2018年4月《黑井户疑案》7.3分 毕竟有文化差异存在,富士成绩还算可圈可点。
今年,富士又回归东野圭吾的怀抱,请到大神与麻酱共演《假面饭店》。
其实,松竹映画的《浪矢解忧杂货店》也就7.2分,不算高,希望超级卡司能给影片加分吧。
东野圭吾后劲不是很足,后面的几部作品评价都偏一般。
朝日电视台也不会让富士独美,先是挑战BBC的高分作品,结果被挑落马下,成绩刚过及格线。
后来,朝日又想开出双响炮,力图扳回一局。
一炮打响都不容易了,结果又连挂两科。
朝日悬疑剧SP的制作一直很用心,结果却常不如人意。
2017年3月《无人生还》6.4分 2018月3月《破镜谋杀案:女演员杀人事件》5.7分 2018月3月《帕丁顿4点50分发车 卧铺特快谋杀案》5.3分 日本人骨子里想脱亚入欧,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阿婆经典,吸引英日大台投入重兵,是因为英日两国都酷爱探案悬疑剧。
就目前看来,战况激烈,却成绩平平。
2015年的《无人生还》开了个好头,后来却高开低走,一直处于震荡调整中。
《无人生还》拍得好,主要也是因为忠于原著。
国内剧集,先精心雕琢网剧吧,有很多不错的悬疑类网络小说。
网络IP拍好了,拍出感觉了,再去考虑顶级名著。
国产翻拍日本经典剧集,让人无语凝噎。
2014年《深夜食堂》3.4分,2017年《解忧杂货店》5.0 分,2017年《嫌疑人X的献身》6.3分,在国内一线大牌的加持下,评分依旧惨不忍睹,编导的改编水平,让人担忧。
改编日本作品都已经这样了,如果直接改编阿婆的,确实不敢想象。
《ABC谋杀案》算是BBC改编的谷底了,祈祷谷底反弹,强势上攻,千万不要学A股再创新低哦!
改过头,就要吃苦头,期待BBC能够回到《无人生还》的水准,认认真真,忠于原著。
(评分来源:豆瓣;统计截止时间:2019年1月19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BBC最近几年一直在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先是《无人生还》、再到《控方证人》,去年又出了《无妄之灾》。
毕竟都是阿婆的杰作,虽然编剧对剧情进行了些许修改,但凭借着优秀的故事线路,几部作品依然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而今年,BBC推出了阿婆的另一部作品《ABC谋杀案》,而这部作品的主角依然是阿婆创造的经典角色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大家应该在很多阿婆的影视作品中见过他,可能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他挑剔成性、毫不谦虚、特立独行,是个十分具有个人魅力的角色。
然而在BBC今年这版《ABC谋杀案》中,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波洛,虽然每一次改编都会与原著有所不同,但如此大程度的改变人设,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故事一上来向我们呈现的,并不我们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信心爆棚的名侦探,而是一个出现了晚年危机,连胡子都已经变白的老头,为了保持形象,他只能用染发剂将胡子变黑...
对他来说,自己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就连原来与自己一同共事的好搭档,贾普警督也因上了年纪而退休,后来更是因心脏病发突然离世..
而新来的克罗姆警督(没错,就是《哈利波特》的罗恩)心高气傲,一心想做出成绩,他十分尊敬自己的前辈贾普,并把他的离开和去世归咎于波洛。
因为警方调查后发现,比利时根本就没有叫波洛的警察,认为这位名侦探假造了自己的身份,而为他担保的贾普警督也因此被连累,遭到其他同事的疏远,最后连葬礼都没什么人参加...
为此,年轻的克罗姆拒绝与波洛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让他参与案件的调查,波洛也失去了当地警力的协助...此时的波洛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他虚弱、衰老、无助、被人嘲笑,曾经的大侦探却成了一个骗子,这样的形象让人看上去压抑得不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ABC出现了,他向年迈的波洛发起了挑战,表示自己将会进行一场屠杀,每次作案前他都会寄信给波洛,之后再揭示自己的作案地点...而杀人的顺序也并不是随机,而是按照ABC的顺序选择地点和被害者,每杀害一个人,他便会在尸体旁丢下一本《ABC铁路指南》,并且翻到杀人地点的那一页...
虽然波洛竭力想要阻止凶杀案的发生,他对凶手接下来的目标毫无头绪,每次赶到现场,悲剧都已经发生。
他唯一知道的,便是凶手十分了解他的过去,选择的每一个行凶地点,都是波洛曾经到访过的地方,而被害者也与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位遇害者 ,安多弗的烟草店的老板娘爱丽丝·阿舍。
1914年时一位难民孕妇突然生产,阿舍夫人为新出生的男孩提供了一些衣物,而当初接生这名男孩的人,正是波洛。
1921年波洛在贝克斯希尔的姜黄猫酒馆喝了奶油茶,而 第二名遇害者 贝蒂·伯纳德就是这里的服务员...
5年前,波洛参加了赫敏夫人的生日派对,而他的丈夫卡尔迈克·克拉克便是 第三位受害者 。
虽然知道了凶手的犯罪思路,但波洛总是慢一步,完全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但很快第四个目标D出现了,目标是德克斯特的腹语师,德克斯特·杜利。
但凶手却犯了一个大错,他杀错了人。
波洛知道凶手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屠杀即将发生,他必须在凶手再次行动前,赶快将他找出来。
至于真凶,影片似乎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
是的,他名字的缩写正是“ABC”。
他的工作是一名丝袜推销员,而波洛发现每一位受害者,身上都出现了丝袜,并且与受害者的相关的人也都表示,自己在案发前曾经有人来推销丝袜。
似乎一切答案都已经揭晓,波洛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真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个卖丝袜的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报姐在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相信肯定有看过的人知道真相了)
作为BBC的三集片,《ABC谋杀案》依然坚持了以往的风格,不管是画面还是氛围的烘托都十分到位。
与前几作改编一样,这次的作品里依然十分强调剧情人物的描写,每个角色个性都是十分突显,这次甚至连波洛的人设和背景都改掉,也是非常大胆。
可这样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太注重对每个角色进行塑造,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以至于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的故事,剧情的节奏就有些慢了下来,缺少了凶手与侦探间斗智斗勇的紧张感...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对这版《ABC谋杀案》表示心情复杂,尤其是读过阿婆原著的人更是难以接受,目前在豆瓣上分数是6.8,可能之后还会再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片确实向我们展示了波洛的另一面,他也会衰老、他也会无助、他也有着悲伤的过去,与经典的波洛形象相比,这版波洛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果抛开原著,不考虑波洛这个人的人设,这版《ABC谋杀案》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报姐一开始也说了,不管怎么改,阿婆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最后的结局反转也十分精彩。
但还是希望BBC能稍微换一个思路,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可能会继续改编阿婆的其他作品,虽然冲着阿婆的名字,我们肯定会去看。
但如果还要继续按照这个套路,大幅修改人设,甚至增加那么多没必要的情节。
再精美的画面可能都救不回来了吧...
等了整整四个月。
其实当时看到又是同一个编剧的时候心就凉了一截,但是抱着对原著的热爱还是满怀期待,当然BBC也没有让我失望,继无人生还、控方证人、无妄之灾后又烂出了一个新高度,到现在只想对编剧说一句求放过,看着自己心爱的阿婆的小说被一部又一部毁,我心中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难受。
在海报刚释出的时候,我看到那个简直比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波洛还要不像的波洛,年龄差就不说了,连小翘胡都没有了??
编剧你这样真的好吗?
关于波洛性格的变化,我也不想多说了,原本一个神气的侦探被塑造成阴郁的老头,到底是有多大仇?
当然,原著党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改编可以接受,我甚至都可以接受波洛被塑造成这样 (真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部剧本身。
抛开原著,如果只纯粹地看这部片子,也是一部毫不冤枉的烂片。
首先还是波洛。
就算不看他性格外貌的改变,就只看这个侦探,从头到尾干了什么?
从第一集打酱油直到最后,硬生生加入的战争背景怒刷存在感,从头到尾不知道回放了多少遍,最后意义是什么?
没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没有帮助破解案情,请问波洛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第二,如果要说波洛存在的意义那恐怕就是凶手对他的某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情感)造成了这一切,所以也就引来第二个让我极度不适的点——作案动机的改变。
要说ABC谋杀案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是阿加莎描述了一个用一起案件去掩饰另一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去掩饰自己真正想杀的人,我想看过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也会有所感触,从头到尾凶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自己的哥哥继承财产,怎么就变成变态杀人狂了?
还对波洛有特殊的情怀?
这种改编只让这部剧变得非常无厘头,如果你要说所有的起源是因为凶手对波洛变态的崇拜也好什么情感也好,那也应该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至少也要设置一个合理的前因后果吧,毕竟这是你做的一个很大的改动,结果呢就是把一段回忆不断重复,最后十分钟一笔带过,我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凶手对波洛的情感有强烈到能引发他做这一系列的事,改编失败。
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案件的主角不是波洛好吗,他只是个侦探啊,而编剧不但没让他发挥侦探的作用,还强行把所有的作案动机都往他身上推,好像一切都是由他而起,可怜了我的波洛,什么都没干还背了一脸锅,也可怜了原著党,看最后十分钟的时候内心真的是煎熬,凶手还去用手摸了一下波洛的伤疤,我真的。。。
第三,也是这几部被改编作品的通病,我看悬疑片最讨厌装神弄鬼故作玄虚的剧情,这样的情节会让我觉得编剧十分弱智,就像这部剧里。
请问那几段吐鸡蛋,SM,某纠结的母女关系,包括波洛的背景设定是在做什么?
各种气氛渲染地那叫一个多,可是有任何作用吗?
除此之外,这位编剧好像就只有一个套路,就是设定无数个情节,无限把你往某个人那里引,让你觉得他是凶手,却又始终不拍出作案过程,然后结尾一反转让你觉得被玩弄了智商,无妄之灾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然ABC谋杀案可以稍微理解,毕竟原著就是这样设定的) 只是编剧做作地太刻意明显,这种把戏玩了一次就够了,玩多了只会让人感到厌烦。
第四也是我真正否认这部剧的原因,为什么说它是部烂片,因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推理,凶手就这样突然蹦出来了,是因为玻璃杯上的指纹吗?
当然不是,波洛猜出凶手是他有一段很严密的推理,比如说其中第二个受害者贝蒂是被自己的皮带勒死的,那么在那之前她肯定是把皮带系了的,所以她应该是在和别人约会,而那个精神不正常的亚历山大显然没有任何魅力让贝蒂为他解下皮带等等,别说是什么时间限制,说完这些推理十分钟都不用,而编剧连十分钟都不愿意花在这上面,却花几十分钟去装神弄鬼,连警察追推销员的情节都要拍出来,那么多时间却不愿意花一分钟时间讲推理,是的就是连一分钟都没有,编剧是真的有什么怪病吗?
这部片子你告诉我到底讲了个什么好吗?
BBC已经预订了七部阿婆的小说改编,我不会说我再也不会看了,因为明年出新的改编的时候我还是会屁颠屁颠地去找资源,因为强迫症原著党总是会希望看到自己看小说时脑海中导演的情节出现在屏幕上,被真的演出来,而无论我心中是多么希望,也知道基本不可能,会换编剧了,所以我会看到阿婆的作品被一直毁下去,想想是真的有点难受,我还是找时间补补大侦探波洛来抚平一下伤疤吧。。
知道BBC要重拍《ABC谋杀案》时,一直心怀期待。
看过小说看过老版的电视剧,很期待新的不同与突破。
虽然有评论表示对导演不看好,但我因为之前有看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打底,想着最差应该也就这水平,不至于会那么差吧。
而且BBC前几年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和《无妄之灾》其实还是不错的 我天天掰着指头算日子,等着它开播。
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找到资源,来看这部《ABC》。
但我发现,我实在太天真了。
有的东西差,其实是真的没有底线的。
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地摆着一杯水,充满仪式地准备看着波洛的好戏继续连台,但在看了10分钟后,开始想放弃。
又坚持了半个小时,想着算了,还是留着以后看吧。
但还是舍不得放弃,希望后面会有逆转,会让人眼前一亮。
但我的眼前始终没亮,有的只是无尽地失望。
特别接受不了的是,原著里那个可爱的、乐观的,随时脸上挂着笑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不知怎么就变成一个细长瘦高的、忧郁的、有战争创伤的、神经质的人。
而且,原著里的黑斯廷斯没啦,那个最了解他的对手,也就是贾普,在开局没几分钟后,心脏病突发,也没啦。
波洛不仅要面对找不出凶手的焦虑,还要面对警察无休止的盘问。
疑似凶手的人,脸上似乎也写着“我是凶手”在场景里窜来窜去。
整个画面阴郁,配上深圳那几天特别的阴冷,我觉得自己也开始瑟瑟发抖。
快速往后拉,发现波洛的身份设定,他到英国之前,居然是个神父。
本来我想搞明白这位 波洛神父为什么会流浪到英国的,可实在觉得剧情倒胃口,最终没有勇气往前翻 。
算了,我还是不看了。
毕竟还挂着阿婆的原著,勉强打3星吧。
给他们不知所云的改编。
毕竟没有它们的衬托, 原来的小说、系列剧《大侦探波洛》也看不出有那么好,而且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似乎也可以接受。
优点都是比较出来的。
缺点当然也一样。
尽管如此,仍旧爱阿婆,期待2019年的《死亡终局》会不一样吧。
《ABC谋杀案》BBC再次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波洛这个角色是克里斯蒂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在其33本小说、1部戏剧和超过50个短篇故事中都曾出现过(1920年-1975年),此次由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鲁伯特·格林特饰演巡官Crome。
设定在1930年代,英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怀疑和仇恨率日益上升,波洛将面临一个连环杀手“A.B.C. ”的威胁,波洛连续收到凶手‘ABC先生’寄来的信件,信中预测接下来的谋杀案,而每一次谋杀现场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和一本厚厚的“ABC铁路指南”列车时刻表......大卫·苏切版波洛形象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编剧想重塑人物形象,原著里波洛的标志特征小个子、鸡蛋头、小胡子,还有重度洁癖与强迫症等特征都已删除,着力于波洛的过往,略带颓废,整个国家全体都排斥外国人,黑斯廷斯一角删除,原著里的温暖,诙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阴郁黑暗病态的社会......为了丰满故事人物增加前史剧情,颠覆原著的故事设定,这种影视改编方式是可取的,但如何改得巧妙?
赢得原著粉及影迷的喜爱,是编剧需要平衡的。
除此之外,调整故事时间背景,是突破阿加莎经典原著设定,再次获得观众喜爱的改编方法之一。
ep01结尾小房间昏黄光线里,凶手缓缓的伸展身体,肩膊扭曲。
灯丝闪烁几下,映照出闪亮额头,铜铃大眼,一张脸似妖似邪。
镜头音乐让人一下穿到腐勒的汉尼拔之红龙现身。
我不由得想象如果茶杯和老汉在场,他们会如何共情分析杀手的心路历程。
Mr Cust is changing,and he wants to share咩哈哈哈。
ep03案子破得太快了。
富兰克林落网落得太快了。
他对波罗一往情深的也太快了。
继续mini剧点评,今天来讲一讲新版《ABC谋杀案》,值得一聊。
英剧《ABC谋杀案》作品类型:悬疑主要演员:John Malkovich、Eamon Farren故事概述:赫尔克里·波洛探案系列,侦探Poirot智斗杀手Franklin开播时间:2018年12月26日开播,共3集(已完结)
说实话,这部作品“惊”到在下了,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1,波洛形象的变化,从"谢顶"到"光头",从标志性“两撇小胡子”到“山羊胡”
2,人们熟悉的黑斯廷斯上尉去哪了?
消失了?
3,铁三角之一的贾普开场就挂了?
why?
“推陈出新”不带这么玩的,太不尊重原著了,绝对的差评。
接下来,照例,一集一集解析。
第一集老套路,开场基本人物介绍主角Poirot,黑斯廷斯走丢了,贾普被编剧放弃了配角Crome,自负其能的新任警长
配角Cust,神经质一枚,是不是凶手?
有待考察
剩余一个“Franklin Clarke”,最后一集重点介绍。
接着,杀人事件1,Asher太太被杀事件(地点:安多弗市)
2,Betty女士被杀事件(地点:贝克斯希尔)
本集优点1,气氛营造突出,这个是英式悬疑作品的拿手好戏2,剪辑带感,丝丝入扣,有种猜不透摸不着的感觉本集缺陷1,Poirot的自我回忆(闪回),让人看不懂,不知道剧中安排这个桥段有何用意?
2,读者熟知的那些关键人物的缺失,使得本剧难堪重任
第二集悬念继续,可惜吸引力开始下降,无聊的感觉来了出场人物PoirotCarmichael Clarke、Franklin Clarke,父、子Cust杀人事件1,Carmichael Clarke被杀事件(地点:彻斯顿)
2,Benny被杀(误杀)事件(地点:唐卡斯特)
剧情推进1,Poirot进入探案模式,走访案发现场、查询与死者有关联的人员2,杀人犯ABC误杀了Benny(实际目标是Dexter)3,Franklin的口误(说嫌犯是男性),暴露了些许真相
本集优点1,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进入“探案”环节2,信息开始关联,Poirot、ABC、Franklin、Cust,案件始末浮出水面本集缺陷1,引入SM情节有些多余,画蛇添足2,Poirot的自我回忆继续耗时间,意图不明
第三集三步曲,最后一步,解谜出场人物Poirot、Crome,联手结案Franklin Clarke,真正的幕后杀手,心狠手辣,居心叵测,外表绅士、内心屠夫,如此迷恋Poirot,让人严重怀疑其性癖
Cust,无辜之人杀人事件Edwards被杀事件(地点:安博西)
剧情推进1,第五个受害人出现(A->E)2,Cust落荒而逃3,警方收网,疑点聚焦Cust4,Poirot询问Cust有关信件的问题(疑团解除)5,真正嫌疑人出现,Franklin被捕
本集优点最后阶段的解谜还算有些看头(自圆其说)本集缺陷应该说是本剧的缺陷,节奏松、叙事缓,感受不到侦探女王作品的真实魅力
终编剧★☆☆☆☆(改编得飞起来)导演★☆☆☆☆(脑残得抽起来)演员★★★★☆(精辟得赞起来)剧情★☆☆☆☆(无聊得睡起来)视效★★★★☆(精致得藏起来)音效★★★☆☆(平庸得埋起来)推荐度★☆☆☆☆(只适合阿加莎忠粉观看)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阿加莎作品影视改编《ABC谋杀案》在1992年曾有个高分电影版,在2018年推出了3集剧集版,和《悬崖上的谋杀》、《灰马酒店》差不多的评分。
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波洛当过兵,因为炸弹毁容才选择留胡子。
这部剧里,波洛曾是一名牧师,因为战争没有保住教堂和百姓,于是搭上难民火车来到英国,谎称职业是警察,从此成为了私家侦探。
在案件发生这段时期,波洛被改成暮年,昔日辉煌已经过去,年轻的警督克罗姆初期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不过克罗姆有句话说得没错,在波洛光环照耀下,警队就像个傻子一样,为了保住职能部门在民间的声望,有意对波洛冷处理蛮合情合理的。
不合理的设定是整部剧几乎没有看到波洛的完整推理,而且因为凶手与几名被害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凶手像是案件进入死胡同之后突然间冒出来的,一种莫名其妙之感。
这个ABC谋杀案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凶手事先给波洛发死亡预告,有挑衅和致敬之意。
多么有吸引力的故事啊,硬是东拉西扯故意引导,销售卡斯特明显就是个吸引注意力的假凶手,这种呈现方式太过刻意了,莫非编剧还觉得很高明吗?
第一案线索是A,地点安多弗,死者是烟草店老板阿舍,现场留有一本ABC铁路指南。
可惜当地警局未审先判潦草结案,只要能拒绝波洛,根本不管什么真相。
后期警方推责让波洛背锅的设计也很真实,与故事背景中警方看波洛不爽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案线索是B,地点贝克斯希尔,死者是生活放荡的服务员贝蒂,现场同样有ABC铁路指南。
第三案线索是C,地点彻斯顿,死者是克拉克爵士。
剧中波洛的高光时刻,就是他找到了三个案子的关键线索。
每一位被害人所在的地方他都去过,凶手对他的过往非常了解,如果还有D,那一定是曾去过的地方。
通过死者家属的回忆,波洛还发现凶手的衣着装扮与自己一模一样。
第四案线索是D,地点唐卡斯特,卡斯特明明在门口还见到了杜利,结果死的却是别人,从这也能怀疑卡斯特背锅侠的身份。
第五案线索是E,地点安博西,死者是厄尼,卡斯特终于被警方抓捕。
波洛调查到卡斯特在前面的案件中有不在场证明,凶手利用了他,给他提供信息与指令,卡斯特以为是一条条致富的线索,从未有怀疑过。
通过卡斯特的口供,波洛确信凶手就是卡拉克的弟弟富兰克林。
他惦记哥哥的遗产,这个动机可以理解,杀其他人是为了制造混乱,掩人耳目吗?
这个理由尚且容易接受,那富兰克林杀人是为了成就波洛的思维,说实在的有点鬼扯。
成全波洛的代价很可能是以命偿命,那还惦记啥哥哥的财产,还不一定是钱先来还是命先丢呢,这两个目的很矛盾,想不出两全其美的结果。
《ABC谋杀案》在阿加莎侦探小说中并不是最出名的,我大概在十年前读过原著,对于情节已经很模糊了,这次BBC的三集迷你剧评分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改编比较大,引起很多原著粉不满。
我大概是由于对原著的模糊记忆,看得时候没有什么预设,十分满意。
其实对于情节上的改动倒是还好,改动最大的是整个故事的基调,即大侦探波洛不再是那个大腹便便留着漂亮胡子的很有喜感的准老头,而是一个英雄迟暮带着悲凉色彩时时面对自己心魔的老年人。
其实在波洛系列中,时间线跨度很长,波洛是年龄渐长,然而可能是以往影视剧演绎的关系,和大侦探沉稳不紧不慢的风格,在我的记忆里波洛就始终是个50岁出头的年龄,从没有年轻过,但是也没有很老。
所以第一集看到波洛,我是有点吃惊的,并没有一开始就确定这个角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侦探波洛。
年老、落寞、过气,初印象。
第一集看完,我被完全带入剧集的节奏中,回味无穷。
然后,以每晚一集的速度,三天看完了。
BBC还是一贯的制作精良,其中扮演新任警探的是当年哈利波特中罗恩的扮演者,要不是看演员介绍,我真的完全认不出来,已经全然褪去了罗恩的青涩。
每个演员的戏都很好,所以人物之间的交锋、牵缠斗很好看,最好看的就是谋杀案。
我们都爱看破案,尤其是谋杀案,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背后有什么秘密,他们的真面目是怎样。
永远不会腻,侦探小说永远有市场。
短评里有人说,我是来看波洛虐凶手的,不是来看编剧虐波洛的。
但是我对这个有点悲凉的大侦探,几乎是立刻就接受了,毫无违和感。
大概是因为那句话,快乐的人是做不了侦探的,也无法成为作家。
快乐,你就无法洞察人性的黑暗面;快乐,你就无法一直和罪恶周旋。
阿加莎也是在经历离婚和神秘失踪21天之后,名声才达到顶点。
ABC谋杀案,有五个受害者,A, B, C, D, E;凶手自称ABC。
五个受害者,一个嫌疑人,一个真凶。
在书里,凶手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其他都是烟雾弹;而在改编的迷你剧中,凶手有一个非杀不可的人,但也是连环杀手,不被抓住不会停手。
凶手执行绞刑前,和波洛吃最后的早餐,他认为他是波洛的朋友,是他让大侦探重新焕发光彩,重新拥有名望。
他回忆当初认识波洛是在伯爵夫人的生日宴会上,波洛作为嘉宾带领他们玩了一场谋杀游戏,生日谋杀案。
也就是我们今天玩的天黑请闭眼、狼人杀的贵族高逼格版本,他说波洛点燃了他的罪恶之光,开启了他的犯罪道路。
然后,他就一直等待着一个时机,策划了这一系列为波洛量身订造的案件。
在他的心里,他和波洛是至交,是最了解彼此的人,他认为临死前他应该得到回报,即波洛的秘密。
大侦探不愧是大侦探,眉头都不邹一下,说,你就是一块等待火花的绒布,你的灵魂就是一个停尸间。
你得到了最后的早餐,不会得到我的秘密。
剧集中伯爵夫人初登场已是病入膏肓不见往日神采,床头柜上有一张当年生日宴会的合影,提示着往日的风华。
波洛来拜访是,伯爵夫人说,看到波洛很开心,让她想起了当年的生日会,那时他们都还风华正茂。
不管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的伯爵夫人还是步入暮年名声不再的波洛,都有一种怀旧的美感,怀念往昔荣光。
然而,在最后,这种怀旧又被波洛自己推翻了,他说旧时光一样残忍。
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到了编剧为波洛设定的前世今生,保护不了信徒的牧师最后成为了侦探,永远追逐罪恶,这就是凶手问他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一直驱动着你。
罪恶一直在重复着,人类并没有变得更好,但是波洛找到了与之对抗的方式。
上帝视角还看到了貌似对秘书心猿意马的伯爵其实深爱妻子,那个想要勾引伯爵的秘书未必又不可怜,放荡的妹妹其实很爱姐姐,抢了她的未婚夫可能是她能想到最好的保护姐姐的方法,看起来痛恨妹妹的姐姐在妹妹死后却发现自己是唯一为她难过的人,温文尔雅的贵族其实邪恶又狡诈,看起来变态的嫌疑人其实只是个被人利用的病人。
有一些秘密被揭开,有一些反转,似乎在冷漠客观的揭开一切之后,冥冥中还留着一丝温情。
可能这就是阿加莎为什么长盛不衰,再早一点的人们看狄更斯,只要打开一本狄更斯的小说就岁月静好。
我们看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集,最好是冬天或者雨天,窝在家里,手边有热茶,翻开书页,等着什么时候出现第一个死者,等着侦探登场,猜测着已经出现的人物里谁才是凶手,他们有什么秘密,动机是什么。
然后心里稳稳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秘密和黑暗都会被揭开,凶手一定会被绳之以法,无辜者得到救赎,正义一定会来到。
lol
20181200这个故事里的波洛好脆弱,所以显得人性更足。
回去看苏切特老师去了……
这次改编没让人讨厌,谋杀游戏恶趣味十足。但为什么拍得这么腐。
也就只有在阿婆改编的电视剧看到”苏格兰场”而不是”伦敦警视厅”的翻译了。罗恩存在感不强,菠萝声音难听。
改编就借了小说情节这个壳,内核面目全非。克里斯蒂这么多推理小说,除了个别作品(譬如无人生还),虽说讲的是杀人破案,本质上都还是温情脉脉的。这个改编倒好,直接拍成了惊悚片,波洛也绝不是波洛,仅仅借了个名,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另一个人。作为单纯的惊悚悬疑剧还算合格,毕竟有原小说情节的底子在。
改的吃不消
阿加莎之于BBC相当于吴承恩之于...
这几年BBC拍阿婆的剧就没有拍得好看的🤪
多余的背景刻画和做作的记忆闪回。
压抑的太微妙了。。。最奇怪的一版波罗
三星给的全是原著,bbc故作深沉,却连基本故事都欠佳
20221228。good to see you Ron Weasley
看悬疑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就是 你明明已经看不懂了 却还要看下去
没看过原著感觉还不错。把谋杀拍成波洛的自传。What compels you?
bbc近几年改的三部阿婆,《无人生还》对着剧情瞎搞,《无妄之灾》对着凶手瞎搞,到了《abc》终于轮到Poirot本人惨遭毒手。。。这种英雄迟暮的情节我倒是不讨厌,就是开头有点Breaking Bad的既视感。(咦?我是不是忘了《控方证人》?那个算原创,不存在的)
一般
BBC这几次改编的稍微能看的就是《无人生还》,其他真的垃圾,神神叨叨的
???不是,就,凶手作案是为了享受波洛的追逐?为了激励波洛振作?临别还摸着波洛的脸说“你会想我的”??大矫情波洛恋爱集??糟心。。。
在完全忘記原著的前提下觀看,還是很entertaining的,至少單一從此劇來看是自圓其說且並不爛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