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电影放的是我的家,听着熟悉的乡音,看在那一幕幕。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村是什么样,但我的家乡的农村就是这样。
年轻的父母都出去了,留下在家里的,只有那些年老的人和小孩子。
去年十一的时候回到家中,看着那一大片大片荒废的农田,村庄里的道路也坑坑洼洼无人管理,小路上两旁的茅草覆盖了道路。
很多的家庭都是铁将军把门,全家人都出去了。
我觉得家乡一下子比以前荒凉了很多。
也许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过年才回家,而去年,我十一的时候回了一趟家。
在农村,只有过年的时候,村庄才象个村庄。
平时,偌大的村落,稀稀拉拉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人。
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我和一个同学说,看到电影里白发失明的老婆婆在那里拣茶子的那一幕,太真实了,这就是农村的真实表现。
没有一点夸张和做作。
现在的农村都已经这样,未来在那里呢?
留守的孩子在遥望南方,农村在遥望着什么呢?
初次听到这部片名的时候,第一感觉挺有意境的,又得知它是一部教育片,以为会不会是和《放牛班的春天》那样传达一种更加开明教育理念,从而打破人们心中刻板的教育观念。
但通过短短的九十分钟,我知道我错了,这部影片本身比任何任教育方式更具有教育意义。
看了一些影评,大概因为题材缘故,看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又或是因为时代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抵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留守儿童的日子,所以更容易引发心中的共鸣,也因此豆瓣评分成了典型的倒三角形,99%的人都打了3-5星,评分高达9.4分。
先从电影拍摄角度来说,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所以看法可能会略显浅薄。
首先全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它全程采用地方话作为呈现语言,更容易让观众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也能更好地塑造出农村人物形象的特点,这在以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市场中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其次,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影片中画面的拍摄,据说均取自当地真实环境,看多了现代电影电视剧之后,不同于那些高饱和的画面,你会发现该影片整体色调偏灰,尤其是那些山水草木,更能契合乡村的氛围特征。
最后,该影片中所有演员,无论男女老少,均由当地老乡演绎,无一职业演员,这在当在电影创作中更属难得,关键整部电影让人看起来没有丝毫违和感,只有真实,以及说不出来的难过。
就个人主观角度来说,我甚至能从中看到自己年幼时的某些元素。
比如,剧中的坨坨在很小的年纪就被父母托付给同村的邻居,由于分别时在村口的樟树下父母骗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以至于这么小的孩子每次想爸妈了都会跑到村头那棵樟树下坐着。
而我,自打最开始记事起就被父母托付给爷爷奶奶,成为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名。
除此之外,坨坨被冤枉的情节,秀秀和妈妈分别的情节,不同的人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回忆起不同的痛点。
但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太愿意分析情节本身带给我的共鸣,因为每个人成长经历中总会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痛点。
我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应该是能让观众自发产生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思想也不应该仅仅是依靠对话,旁白,字幕这种简单粗暴的说理方式直接强塞给观众,而是通过剧情,冲突,人物动作,情绪这种无声但却又无处不在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我看来,《遥望南方的童年》这部剧几乎具备了一部优秀电影的所有特质,影片所呈现的主题很直白,大多数人几乎也都提到了,即留守儿童问题,的确,任何人一想到秀秀和坨坨的未来想必都会心头一酸,他们是否会重蹈上一辈人的覆辙,大人们犯的错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而他们最终又能否依靠自己走出大山(再一想文才刚出生的孩子就交给了易老师,哎..)。
但我更想说的是影片所反应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乡村教育问题。
看过电影的人大多数会对影片开始易老师贴榜宣传的情节有所感触,特别是遇到个别村民对此冷嘲热讽,质疑易老师开幼儿园是为了赚村民们的钱,这与后面易老师对于乡村幼儿园教育的畅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或者与其说是反差,倒不如说是观念上的冲突,其实到现在为什么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等反智现象依然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席之地,阻碍乡村孩子发展的又是否只有硬件教育资源,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同样,影片对于易老师的刻画,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即使幼儿园亏本经营,他和妻子也选择坚持下去;即使最后幼儿园面临倒闭,他也没有选择催收那些账款;即便家里已经有了孩子,他还是选择接纳了坨坨,秀秀,甚至是文才刚出生的婴儿。
面对曾经的学生,也只是说了一句无数家里人面对外出打工者都会说的一句话:早点回来。
影片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这个幼儿园最终的结果,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启明星幼儿园重新开始招生,并且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
所幸,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部影片上映于2008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条件下我国农村的现状,影片中“深圳”是外出打工者口中一个高频出现的名词,他记录了我国快速发展的那个阶段,背后正是无数打工者的背井离乡造就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父辈带我走出大山,而我也要努力走向更大的城市。
对于一个国家亦然,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代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希望祖国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好。
虽然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了,但是对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影片里面关于农村生活的场景还是那么真实,比如有的人会为了别人抢走了自己农田要引的水而破口大骂,比如婆婆叫坨坨别去玩水。
记得有一条弹幕是“太真实引起不适”,但是我理解他们,那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电影里的易老师扮演者据说就是真实事件的原型,我很敬佩这么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师母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大多数农村父母非常淳朴,平时都忙着干活,不会教孩子思考人生怎么为人处事,这个时候老师就特别重要了。
易老师创办幼儿园就是想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不至于在家里“放牛”。
电影开头坨坨坐在大树底下望着远处的背影,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坨坨是个可爱的好孩子,只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在托寄的家里连吃饭都吃不饱。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值得我们去守护,留守儿童的陪伴和教育问题仍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感谢导演拍了这么好的影片。
祝愿善良博爱的人都能越来越好。
首先声明,我并非否认易老师的伟大,只是发现妻子的功劳是不被看见的,想让她得到应有的称颂。
决定写这篇影评,是因为当我打开这部电影的简介时,看见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易明堂,一个叫“下岗的妻子”。
作为幼儿园实际经营者,她的付出自然不会少,可就连拉板车的傻子瘦根都有名字,她却只能被代指为“下岗的妻子”,作为丈夫的附属品而存在。
我认为她的名字是不该被遗忘的,所以我去扒了片尾演员表,才得知她的名字叫马凤秀。
不配拥有姓名的妻子比起“天子坐明堂”的文气,凤秀更像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名字,它普通到随处可见,老家农村烧饭的外婆可能叫张凤秀,扛着锄头光着脚丫的大娘或许叫李凤秀,蹲在老树荫下闲聊嗑瓜子的婶婶也许又是一个凤秀。
她们是被忽略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
“凤”这一个字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娇弱女子,而是个能凭一肩之力扛起二十来个娃娃生活的女人。
她的出场有时候是不雅的 ,似乎狭隘到眼睛里只能看到钱。
招生第一天,十五个娃娃来报了名,易老师乐观地展望未来,她却泼下了一盆冷水,计较着本该收到九百块,最后只到手了五百三十元。
李响爸爸打算送李响来当幼师,她唯一开口说的话却是在强调招不到学生,发不出工资。
当易老师劝她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的时候,她嘲笑道,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最后干部来关停幼儿园,她也是抱怨地答复道,幼儿园她早就不想开了,开了三个多月,不晓得贴了多少钱进去,家长还冤枉他们在学生身上骗钱。
易老师教育马凤秀
马凤秀回怼可马凤秀骂归骂,抱怨归抱怨,等娃娃们一来,她该尽的职责一点都没有被落下,本本分分地照顾小孩,一边烧菜做饭,还要一边顾及滑滑梯上玩闹的孩子。
虽说计较着钱,可听易老师一说孩子们没吃饱,二话不说就跑到大哥家去借饭。
面对一口气吃了三碗饭的坨坨,她也没说什么,又给他添上了一碗饭。
(插句题外话,我家附近有一所私立幼儿园,有一次只是因为厨房阿姨多买了半斤肉,就被园长指着鼻子骂了半个上午)在傻子瘦根接下拉板车的任务以后,凤秀放心不下,打算主动揽下拉板车的重体力活,被易老师拒绝后,每天早上还都骑着自行车,陪瘦根一家一户地接送孩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瘦根驼着背在前面拉板车,凤秀骑自行车跟在后面,带着孩子们喊“加油!
瘦根!加油!
瘦根!”在这样真挚的童声中,瘦根拉着孩子们过了那条小桥。
后来,李响离开了,凤秀的工作量更是直接翻了一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坨坨被易老师找回了幼儿园之后,一直坐在马凤秀的怀里吃东西,期间短暂地被易老师叫上前问问题,问过之后又很自然地跑回马凤秀的怀里去了。
马凤秀开幼儿园不过才三个月左右,而坨坨又是个插班生,那时候凤秀顶多只照顾了他一两个月,他却对凤秀如此亲近,习以为常地坐在她的怀里,可见凤秀平时照顾孩子有多认真,是真正地做到了把坨坨当做亲生子来呵护。
坨坨和凤秀很亲近当然,马凤秀也有着她“秀”的一面,在开办幼儿园的前夕,易老师来和她聊相关事宜,她忧虑地谈起了幼儿园的资格证,以及接送孩子的板车。
易老师显然没把这两件事放在心上,一句日后补办证件,再加上一句这车拉孩子没问题,就不再理会了。
然而事后证明,马凤秀的操心都是对的,干部到家里来谈话,说明了幼儿园关停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只收到五百三十元学费的那次,马凤秀提到这点钱根本就不够一个月的运转,易老师这个不负责持家的男人发出了“不会吧?
”的惊叹,凤秀转身就火了,向易老师列举了开销明细,犀利地讽刺了他这个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角色。
如果没有凤秀在易老师背后精打细算,这个幼儿园或许连三个月都开不下去。
马凤秀是一个下岗工人,之前易老师有提到她在学前班当过老师,在她居住的农村里,或许算得上一个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
细细打量起来,素面朝天的她,五官是精致的,穿搭看起来也有几分讲究,谈吐之间像村子里见过些世面的人。
看她操持家务、照管孩子时的干练劲,与村民往来的活络精明,还有训斥易老师的尖利吼叫,我才明白了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在这片土壤中安定存活下来。
可是撑起了半边天的她们,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
凤秀是懂穿搭的女孩秀秀的母亲在外打工,偿还了丈夫欠下的债务,还盖起了一栋新房子,甚至两年之后回来,秀秀已经不认识她的模样,对她叫不出一声妈。
可是回报她的是什么呢?
是丈夫的出轨和狼心狗肺,是法院裁定不属于她的孩子。
家乡的这片村庄容不下一个女人,肝肠寸断的她只得再次踏上前往南方的大巴,把他乡认作故乡。
是什么逼迫了女性们的出走?
如果说女孩秀秀的父母是明面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那马凤秀与易明堂的关系则是暗地里的,更不易被察觉的。
我是和我爸妈一起在家看的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当那个和十九岁女孩生下小孩的小伙子,准备把婴儿托付给主角夫妇的时候,马凤秀听明来意,默默回头看了一眼家中的三个孩子,便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小伙子怀中的婴儿。
小伙子从口袋掏出钱,说是给夫妇俩的奶粉钱,易老师高风亮节地拒绝了。
我妈当时就说了一句,这种条件了还要把钱退回去。
我听了顿时就悟了,和我妈议论起来。
加上这个婴儿,他们家今后一共要扶养四个孩子,就算农村消费再低,单凭乡村教师一个月一千元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的。
而易明堂总是不慕名利的,这个人的学费不收,那个人的学费晚点收,最后苦的可是凤秀啊。
易老师白天的工作是教书,凤秀才是幼儿园的实际经营者,她除了带孩子还有家务和农活要做,她一点也不比易明堂要轻松,可她的辛苦是不被看见的。
易老师在外奔波固然辛苦,可是好名声都给他占了,最累的活却由凤秀来承担。
看看电影评论区,赞扬易老师的明显占大多数,却只字不提消失的凤秀,回到影评的开头,难道马凤秀就不配在简介里拥有自己的名字吗?
结尾小伙子把婴儿交给夫妻俩时的站位,就很好地呈现了主角夫妻与村民们的关系,夫妻两人并排站立,而小伙子是与易老师面对面的,马凤秀在一边更像是对话的旁听者,几乎所有的恳求感谢和要交代的话都是对着易老师说的,因为易明堂才是一家之主,才是有话语权的人。
小伙子就算和一旁的凤秀说话,身体也是对着易明堂,只是把脑袋微微转向凤秀,不难猜想,他心中的感激多半更多地记在易明堂而不是凤秀身上。
可笑的是,怀抱着婴儿的是一旁的凤秀啊,将来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洗尿布的都会是凤秀啊,我不相信搞不清柴米油盐贵的易老师,能承担起扶养孩子的大部分琐事。
可即便如此,女性的付出仍是不被看见的。
电影中有一段用作影评结尾很合适,幼儿园不办了,易老师送秀秀回家,可是秀秀家大门紧闭,从秀秀嫂嫂口中得知,秀秀爸当初急着争孩子抚养权,结果抚养权到手,人就跑了。
比起秀秀妈的真情流露,我想秀秀爸争抚养权,并不是有多爱女儿,只是为了自己今后老了可以有条后路,多个血包。
秀秀嫂嫂也是个言语犀利的女人,当她丈夫轻描淡写地要求她来抚养秀秀时,她直接回击道,有本事生,没本事养。
有本事生,没本事养电影中的中年妇女几乎都是以悍妇的形象出现的,马凤秀,大嫂,秀秀嫂嫂几个女性一个比一个泼辣,她们生存的土壤太恶劣了,容不下轻言细语。
我只想问问她们的丈夫几个问题,易明堂在外面充大方的时候,考虑过他的一千元月薪,要照顾的四个孩子,以及他背后精打细算,努力经营折本幼儿园的妻子吗?
大哥帮兄弟拉板车时,妻子照看不赢,误下的农活怎么办?
秀秀伯伯逞能要求累死累活的嫂嫂替兄弟扶养孩子的时候,你有手有脚自己为什么不能带孩子非要逼女人带呢?
希望未来的环境能变得更好,少一些女性被逼成悍妇,多一些女性能拥有姓名。
真实的中国,远比真实更真实;现实的乡村,远比现实更现实。
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存在着太多生存艰难的实证与人间苦难的症候。
青年人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家乡成为了遥遥相望的心灵彼岸,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是财富聚集之地,是养家糊口的指征。
悲哀的是,他们留不下也回不去,在此岸与此岸之间希望又绝望,沉默又喧嚣。
被抛下的,是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们是社会上最为典型的两类弱势群体,却不得不相互扶持,甚至擦干彼此的眼泪,长大又变老,默默盼望着农历新年的到来,那是亲人回来的日子。
《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善良的易老师,可以教他们唱小白菜,可以给他们讲小马过河,甚至可以充当父亲的角色。
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不仅因为它朴实无华,饱含深情,还因为它唤醒了在我记忆深处沉睡已久的童年往事,有快乐, 也有悲伤,有欢笑,也有孤独。
脱贫不彻底,就是彻底不脱贫。
任重而道远,同志须努力!
3.5分。
好题材,弱表现。
按照反派的十分制,给6.5分。
先谈概念,“童年”二字一出,更期待儿童视角,但在全片中除了坨坨被误解到出走的一段情节及结尾遥望南方的画面,童年本身的内向刻画是不太充分的。
如果单纯的去做外向化的故事阐述来表现童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倒真的不如拍一部纪录片来的更全面、直接、客观。
再谈人物。
这样的题材,对于人物的动机层面,大部分角色可以不要根因。
但核心角色易老师的根因缺失,还是蛮遗憾的。
如果能有更多心理或者经历元素的提供,为易老师开办幼儿园提供根因性的动机,那人物会完整很多,最后收下三个孩子的弧光也会更加明亮澄澈。
反倒是后面完全消失的年轻女生非常完整可爱,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说服力。
从为了当歌星而执意外出打工、到中间执教时候的挫折和感知其他女性的经历而产生的转变,让观众可以发掘并认可这一角色的成长和转变历程,虽然不够精致,但是相对完整。
回顾其他角色,尤其是太过模范甚至接近脸谱化的易老师,这样的完成度无疑是全片最高的。
再谈视听,这方面相当匮乏,基本上完全是拍摄电视剧的手法。
景别基本围绕工整的远近到特写的交替,运动基本围绕静止和普通的横移镜头,你可以说这是影片冷静克制的基调风格乃至时代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但我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手法的不高级。
文本本身就很接近于单纯的对故事的平铺直叙,已经缺乏了对人物或剧情的艺术上可能性的探讨,视听的单调,让这部剧情片又丢失了电影本质上应有的魅力之一。
结尾处,全部演员由当地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字幕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演的真的太好了,或许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把经历和生活重新复刻了一遍。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更加期待一部纪录片了......
下午去和我四爷坐了会,这是他独自生活的近十个年头,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感叹道,有时候他一个人做好饭,突然就不想吃了,他三个儿子家里18口人,没想到到老他一个人在生活。
我爷爷二十岁不到,亲手建设了我们村的小学,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学,17年他过世了,同年这个小学被拆除了。
我爷爷一生英雄,到老,也不过是一个人在活。
我的外婆,生育了七个子女,晚年她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并且喂养了全村因为主人去打工,屋门深锁而无人照料的狗。
她身体一直硬朗,某一年寒衣节,我大舅回去探望她,她给她的大儿子做了饭,吃完饭,我大舅去厨房放碗,就这会功夫,等我大舅回来,我外婆坐在台阶上过世了,安详地就像睡着了一样。
我的邻居,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子宫脱落后的腐臭,挨过了三年才过世。
我所成长的村子,以前是十里八乡著名的大庄,现如今十室九空,只有几个无人看管的老人在苟活,是的,就如同我四爷我爷爷我外婆这样在苟活。。。
悲哀啊,真的悲哀。
可你能说这是他们子女不孝顺吗?
电影中坨坨双目失明的婆婆出现时,我彻底泪奔了,老无所依,少无所养,这不是个例啊,这是大把大把的现实,谁不信你来我村看看。
我的大奶奶双目失明后,每天在墙壁上刻着横条算日子,算她儿子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样一熬就是七八年,直到最后不到五十斤了。
今天请允许我说一句脏话,去你马币的城镇化,农村最后一滴血都被榨干了。
即便这样了,他们还在感叹,真好啊,现在的社会真好,我四爷说他一年有一千三的养老金,他都花不完。
是的,一年1300,他都花不完,社会可真好。
还有太多话,我说不下去了。。。。。
这电影真好。
但不包括最后那行恶心人的黑色字幕。
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但我挺幸运,我爸妈生我、养我、育我、教我,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委屈,但是我能理解父母是用一种无奈的方式爱着自己。
我如今三十了,是一名大学老师,马上我要当爸爸了,夫妻收入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可是父母都五十了,他们还在广东打工,他们觉得还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不想休息,不听我让他们回家的意见,我到如今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才见到他们。
留守儿童很可怜,出门在外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们一直负重前行,只希望以后能多时间多精力陪自己的宝宝。
有点语无伦次,最后还要啰嗦一下,人生中第一次下班吃岳母做的饭的时候时候,直接情绪崩溃了,原来有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是那种感觉。
首先感谢互联网,让这么一部毫不起眼的小制作电影十来年后又出现在大家眼前。
看豆瓣标签是15届什么电影节的电影,同期的有集结号,投名状等如雷贯耳的电影,还记得当时电影院正在各大中城市疯狂扩张,当时我的城市里暂时还没有万达,大家都去金逸看,能去金逸办一张vip卡都觉得挺奢侈,尤记得每周二电影还半价,宝龙那家金逸好像还创下了业内观影记录。
那时真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
看影评当年的评论就是寥寥几篇,绝大部分还是近几年评论的。
十几年过去了,感谢互联网,让这么一部当时毫不起眼的小制作电影十来年后又出现在大家眼前,让一部质朴得有点粗粝的电影还是能绽放出它的光彩,赢得它该得的掌声。
我最感动的是电影的叙事的真实,平和,不炫技,不做作。
我想我如果在十五年前看到这电影,我不会觉得有多好,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历的普通生活么,够闷的,拍出来也够闷的,还是集结号,投名状来的精彩有趣。
可是,现在,当我想看看十几年前反映当时人们怎么生活的电影,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查了下感到非常的难过。
除了那些商业大片,好像没什么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电影,落叶归根和盲山虽不同程度打上了当时的时代烙印,奈何那种生活离我们太远,太独特。
就是最近拍的反映以前的故事,也是不伦不类,隔靴搔痒,莫名其妙。
比如年会,李焕英(当然这都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也不好这么比较)等等都有些从前的故事片段,可是让人感觉就是现代的人穿上以前的衣服在演而已,找不到一点共鸣。
所以,不管这电影剧情如何,一开始的那种亲切感,似曾相识,回忆涌起的感觉一下子抓住我,让我不知不觉看完。
电影也有些缺点,有些地方有点书匠气,但那一众群演实在太棒了,不知道是导演调教得好,还是乡里乡亲演自己的事就非常自然。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只是表示一下感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都是被簇拥着往前。
当时的社会问题哪怕没有很好的解决到现在看看好像也渐渐得不算什么了,随着现在城里的移二代,三代成长,出现的是新的问题,新的感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
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生出来不养不陪伴,为什么要生他们出来?!!越封闭的环境就越多这种小孩成长在没有温暖和爱的家庭还经常受到伤害,为什么不能教育一下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这评分太吓人了啊,是还行的电影。近两万人看过,72%五星,22%四星,高达9.4分,邪了门了。1我都是在农村广阔天地疯玩到六岁,然后上半年学前班,再去上一年级。2不只是江西农村真人真事改编,更是广大中国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写照。对比:一个也不能少,凤凰琴,武训传。3生而不养,生而不教,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4李响是十几年前典型的青少年,她迷恋《超级女声》,渴望着大都市。读书才能将会“走出大山”。我想到山东卫视选秀初选那些俗人尴尬的场景。土味表演。其实气质这个东西呢,需要知识和钱去堆。互联网时代快手给了他们新的表现平台。5跟小孩子搭戏,很难得哦。6易寒是宜春市人,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导演系。他哥哥在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
悲凉。走出农耕时代,家长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孩子也不再被视为储备劳动力,甚至被视为身外之物。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获得教育收益的机会被金钱、关系垄断,居于底层的阶层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愿就更低。
go
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好,相反,它有很多缺点。可是,在如今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下,电影的镜头给了穿越、高楼大厦和小鲜肉,几乎看不到有人用这么质朴的镜头对准农村和留守儿童了。但这个电影终究是一场梦,不真实的地方倒不在于最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重开幼儿园,现实更为残酷的地方是,易老师身边的人都存在(留守儿童、看不起读书的家长、出门打工的父母),唯独没有易老师。
8.0愿板车驶过山路载满欢声笑语愿纯真的泪水凝结成露珠愿劳作的汗水都洒向草籽稻苗愿课堂上稚气的童音比黄鹂更响亮愿碗里盛满果蔬肉蛋米粒饱满愿滑滑梯溜走孤单时光愿日子都如歌词所唱夜晚再黑太阳一定就快出现愿南方的尽头只是村口的山头愿深圳就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真实纯粹,粗粝质朴,愿天下父母不再把打工挣钱作为缺席孩子成长的挡箭牌,愿每位宝贝都能拥有幸福喜悦身心健康的欢乐童年。望“留守儿童”即刻成为时代的眼泪!8.5/10
1.07年我也才9岁,应该是在易老师的小学课堂里呆若木鸡。后来村小被撤,很多老师本来也没资格证,一些老师都回家种田了。感谢我妈,在6年级的时候送我去县里读书。感谢知识,感谢自己没放弃自己。2.至于前两天做梦还梦到那个水泥房学校呢~~说来也奇怪,都是些长大后的事情,可是都发生在那个村小里。3.只能说里面的一个个小人物都太真实了,真实滴让我想起我们村的某人某事~~早孕的女孩子,离婚的夫妻。4.而深圳,显然已经成了某种符号。以前是广州和东莞。我姐姐就是厂妹。5.看评论说我们这个社会坚韧,我们这个民族伟大。不是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太多苦难了。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
纪录片
不想因为题材而打虚高分数
宜春话,家乡话,印象深
不成熟的镜头,非专业的演员,却拍得难以置信的好,说是纪录片我都会信的,“从这里一直往南走,一直往南走,在天边的那个地方,才是深圳啊”,这一段看得泪目。
想必如今依旧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有感动人的故事和可爱的小朋友,但从电影本身来说是非常平庸的。
别生了别生了别生了0
太真实了,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
故事真实,演员也真实,看得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