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
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
毒品网络整个拍成记录片了,索德伯格骨子里的书生气把片子毁了。
听说导演帕迪里亚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好家伙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驾驭史诗的能力。
我觉得气质上和精英部队最接近的片子其实是《地下》,这种电影不能以艺术来概括,这种电影就是历史本身。
一个国家哪怕明天灭亡,能留下这样一部片子,也算没白来地球上一趟。
很多人对本片很不屑,我有一句话送他们——去找个好字幕,别糟蹋了伟大的作品。
这部片子给我的不是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心灵上的震撼.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社会.一直以来,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所充斥,在那些报喜不报忧的文章里,你真实的了解你所处的社会嘛?你能理解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的感受吗?以暴制暴是坏的嘛?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等价交换.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是有人说以暴制暴是坏的?可为什么民间故事里又总是出现些除暴安良的大侠?发人深省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不是嘛?
今年的金熊奖获得者,巴西的《精锐部队》。
有人说《精锐部队》的获奖是因为柏林电影节一项会比较关注政治题材的电影,不过无论如何,就算撇开政治,这都能算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影片。
如果不是柏林电影节,这部片子一定进不了中国观众的耳朵。
幸亏是德国人,电骡上很快就出了资源,只不过当时 Shooter.cn上只有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字幕。
因为地域,又因为这种贩毒啊,枪支啊之类的讨论,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部巨牛无比的《上帝之城》。
带着这种标准去看《精锐部队》,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觉得重点是在政治题材和故事情节方面轻重缓急的把握上,看完这部电影,你不但能感觉到它的影响,而且你能看到一个相当吸引人,一气呵成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巴西警方的固有模式所带来的贪污腐败和对国内环境的助纣为虐,这是主题,故事就是两个新警员加入警队,了解警队的结构性贪污的过程,以及想对这些有些改变的一个开端。
后半部分是说这两个警员和其他人来到精锐部队(BOPE)接受训练,专门对付平民窟的毒贩子。
两个部分巧妙结合,从各个方面描述巴西当时的问题。
影片的开头说,在其他国家,那些重型步枪是用来打仗的,在我们国家,是用来犯罪的。
这句话和《上帝之城》里一群孩子追着落跑的鸡时突然拔枪射击一样发人深省,巴西的富人,大学生只知道精锐部队在暴力统治,在贫民窟里随意开枪杀人(这是真的)。
他们只知道一个大学生被打死了需要上街游行,却不知道为一个警察的牺牲哀叹一下。
他们居住在朝南的大间里晒着太阳,哪里知道贫民窟里一群暴力分子正端着AK贩售毒品。
影片将我们带入BOPE的角度,然后你会感觉就算他们随意开枪射杀,他们也是正义之师。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17771325.html
电影前半段在讲“系统”,后半段进入动作电影的节奏,对于前半段的内容,在了解政治学与管理学后再回看应该会有更深刻的见解。
全片以三个武装警察(纳斯西蒙与其预备替代者内图、马提阿斯)的视角为切入点,反应巴西(spob:special police operation battalion)系统的腐败与低效率。
情节:纳斯西蒙:为保护教皇而肃清毒匪窝。
结果因暴露了年轻的放风人而心生愧疚,又因为自己将要当父亲,所以决定去毒窝救放风人。
救到一半,内图与马提阿斯引发事端,转移战场。
作为教官训练新进入spob的警察。
在内图被杀死后,开始逮捕杀人者白安度。
并让马提阿斯杀死白安度以收买其心,成为合格接替者。
内图:身为修车行管理员,偷取上司贿赂购买修车零件。
上司错以为是另一个警察干的,让那个警察去“剿毒窝”,其实是要杀死他。
内图与马提阿斯趁机在毒窝开枪,逼不作为的警察开战。
参与spob新兵训练营。
并表现优异,被选做接班人。
代替马提阿斯进入贫民窟,被当做马提阿斯而被枪杀。
马提阿斯:为了解毒匪而进入大学,随大学生打入毒匪内部,帮助内图偷取上司贿赂购买修车零件后。
上司错以为是另一个警察干的,让那个警察去“剿毒窝”,其实是要杀死他。
内图与马提阿斯趁机在毒窝开枪,逼不作为的警察开战。
参与spob新兵训练营。
但是因想要当律师而没被选择。
朋友内图的死让他染上了警察的戾气,成为真正敢于审讯、拷打的有性格的人。
最后一幕是马提阿斯拿枪爆了白安度的头。
魔鬼训练:1.入队前由长官进行人格侮辱,只有经受住的才能进入;2.有人犯困时,让他抓住一个手雷;3.全队十秒钟内吃完地上的食物。
在看过了《无主之城》之后,再看的《菁英部队》,两部影片都让人有一股压抑的感觉。
不过这两次的主人翁的角度,以及导演要体现的主题也不太一样,但是同样是里约热内卢那点事情。
只是影片各有重点,《无主之城》更多的描述了小霸王的一生如何成长,而《菁英部队》更多的是描述警队如何与里约的毒贩交易和交战。
人性的扭曲,秩序的无力,警察在贫民窟的秩序维护上无能为力,他们唯一做了的事情就是在水开的时候将壶盖揭开了一下,炉子里的火苗依然正旺,只是水壶已经不叫了。
这就是贫穷的代价,贫穷之下的秩序只有暴力才能让其稍微有点模样。
然而富人们总是在其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才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殊不知他们购买的大麻都是从那毫无秩序的贫民区中流通出来的,他们的生活秩序其实只是贫民区的一种延伸,一旦暴力介入他们之间的秩序只会更乱。
影片起始部分讲述两个一心向上的青年要进入条子队伍,而条子内部腐败不堪,与匪帮经常是串通一气,一起搞毒品交易,甚至辖区内发现尸体,都要扔到别的辖区去。
向上的青年自然不适应。
这个时候,教皇莅临巴西,要住在贫民窟的边上,显示自己亲民。
巴西的政客们当然不希望教皇死在自己的辖区内,因此,组建一支没有贪污腐败对可能存在的敌对分子零容忍的条子队伍,势在必行。
经过严酷选拔,两位进步青年加入了这个条子内部的精英暴力组织。
因为得罪大毒枭,其中一位青年在进入贫民窟给底层孩子送眼镜的时候掩护队友,最终光荣了。
精英部队这帮条子不是吃素的,直接以暴力方式对大毒枭展开围捕,所有可能与大毒枭行踪有关的人员全部被暴力虐待,试图获得直接情报。
最终,大毒枭在山上被一枪撂倒,进步青年小黑对着大毒枭脸部开枪,送他见了阿门。
全剧终。
《精英部队》这部片子很多人褒贬不一,很多以为就是一宣传JC暴力的枪战片。
就连媒体引用最多的导演话语都 是 “政 治化”问题等 等 。
在我眼中这些都很可笑,就想片中所言:“你们在豪华别墅的阳台上是看不见真实。
”“你这群玻璃,懦夫!
是你们资助着这里的一切,最后却要我们来擦屁股,解决问题。
”——主角在刑讯一个瘾君子时所痛描的话语。
真实的社会有的争斗,有着看似无用但必须存在的官僚体系,更有着非暴力无法解决的底线问题。
而POER等精英警察部队的存在就已经是最后的正义底线,他们是一群承认黑暗的光明执行者。
有人评论虐囚,不警告直接击毙贩毒嫌疑份子等问题是这部片子的黑点,简直是警察罪恶的化身。
其实这种人是生存在“无菌大棚里的野草”只配给大地增加肥料,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为了所谓白痴般的伪“善良”而在那里去指责那些为了心中的荣誉与正义而卖命保护他生存环境的英雄们。
匪徒身上就是宝贵的人权了,而JC身上的性命反而不值钱了?
在对待最深的黑暗时,你必须要有一双正视黑暗的眼睛,否则你最终会被黑暗吞嚼
《精英部队》,2007年上映的巴西电影。
影片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由于遍布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内毒品猖獗,而普通警察又和毒贩们相安无事甚至收保护费,从而需要有一支精英部队BOPE来扫荡毒贩。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BOPE的上尉,他因为需要退役从而需要找一个接班人,而另外两个年轻人是梦想加入BOPE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不再做那种浑浑噩噩的警察。
影片情节比较零散,充斥着大段大段的旁白和对话,而最后的结局也是干掉一个毒贩后戛然而止。
也许影片似乎想要表达很多,比如普通年轻人对于警察的偏见,NGO组织的过于单纯,警察的妻子担惊受怕等等。
但是影片并没有深入展开,也很难引起观众深思。
跟《上帝之城》一样,又一部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背景的枪战片(警匪片?
)同样以真实故事为背景,以落后的贫民窟当战场,以无休止的火拼恶斗做主题。
《精英部队》把讲述者换成了警察,故事分成不同的小标记,另加旁白来带动发展。
在观赏性上,影片的确不错。
但无论是黑白勾搭,以暴制暴,其实并不新鲜。
《精英部队》通过Matias的蜕变,似乎说明特别部队所持有的高度暴力,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方法的正确性。
但在另一边,旁白的Nascimento却想着逃离。
看过《上帝之城》就能明白,这种态度并不暧昧。
一声枪响后的字幕说明,升华立拔,其实都不代表什么。
这个分布大大小小贫民窟的城市似乎没有什么希望,只有在暴力中继续挣扎着,日复一日。
非要说有存在《上帝之城》的兄弟片,个人认为本片更像吧(不是之前一电视片)。
论逼真感,不少人提到片中手提镜头的摇、晃,实说一般。
回头讲来,入戏感基本没有,紧张也要关系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安危。
但,似乎片中无论是警是匪,死了也就是“死了”那么简单。
穷人富人警察毒贩枪支腐败暴力贫穷……一点都没有低估它的残酷,也不想挖掘它的责任。
然而作为最近5年的柏林金熊中,《精英部队》至少也会列到第2吧。
许多特种部队的片,在集训阶段都会通用一句台词:照顾好你的灵魂,你的身体已不是你的了(或“你的身体是我的”)。
不过,《肖申克的救赎》里典狱长对新进的犯人也这么讲。
前半段明显完胜后半段,警界腐败值得更深入以挖掘,倒是BOPE是个噱头。
过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政治。
一般第三世界国家在外面叫得响的电影都是有点品质的,中国的除外。
这才是真正的警察!
前半段回忆占了大部分内容,充分显示了两位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巴西贫民区的现实问题,后半段是培养小弟的过程,现实造化人,枪战部分很少,但质感很强,旁白过多有时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小说
真心讨厌,巴拉巴拉讲个不停。要不是后半部分精彩就要打三星了。
镜头晃的我头晕
这么高的评分不知道怎么来的,深夜看这种比赛犯困啊
D+ / 还是觉得影片叙述者的选择是缺乏思索余地过于封闭的。既不利于节奏控制,也没法接近实际上内在最丰富的人物(说好的规训与惩罚呢?)。把一个足够“现实”的立场提出来是一回事,最终能否超越这一简单立场向臻于“理想”的可能性敞开是另一回事。现在就像是站稳了牢不可破的实用主义,几乎拒绝任何外来判断。看似“真实”的手持在类型片手法的体系里似乎并没有抹去那一层暴力游戏的意味,难免让人对这种潇洒与干脆产生怀疑...?
不同于同类题材的按传统路线讲故事刻画人物和精致的定点镜头 让人身临其境 不过对于那些想看抢占过瘾的人 可能是个灾难
上帝之城还是让上帝接手管治吧。看来巴西电影值得国产电影学习的地方也实在是太多太多。看过《上帝之城》可能会比较适应这种凌厉的摄影剪辑风格。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听说导演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西藏和尚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能力驾驭真实的
其实它可以更好。。
感谢字幕组的童鞋。
刨除背景 就情节不比曾经的港产警匪片高明很多
“系统并不负责解决社会问题,系统只用来维护系统本身。”
叙述的感觉很啰嗦
Tropa de Elite
三星半 画面晃的我有些晕。。。
原来巴西警察都是先开枪,后说放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