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
片中的母亲深谙此道。
有自己的事业,一个人才可能在漫长的生命里,感受到作为人最崇高最厚重最真实的幸福。
幸福并不抽象。
它是无数具象的叠加。
你是神枪手,你要去刺杀希特勒。
你要坚持写作。
你要成为法国大使。
你要成为将军。
你要成为雨果那样伟大的作家!
所以,他买了去德国准备刺杀希特勒的机票,所以他奔赴前线成了一名飞行员,所以他在法国投降后偷跑到英国继续抗战,所以他在伤寒后竟然奇迹般痊愈,所以他成为了母亲希望他成为的那样的人。
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成为母亲的骄傲。
想象母亲抬着下巴骄傲的向别人宣扬自己的儿子,他就觉得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有意义。
只要对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并付诸实践,就一定可以如愿以偿。
她相信她的儿子,她的儿子相信他的母亲。
永远不对生活屈服的母亲,永远在跟生活死磕的母亲,永远坚定的相信儿子的母亲!
这一切,让童年对母亲的承诺成为了现实。
儿子驾驶的飞机里,贴着母亲的照片。
每一个结束飞行死里逃生的晚上,他都在不停的奋笔疾书。
飞翔的战斗机,笔尖在稿纸上的流淌。
两幅画面交织在一起,那一刻的儿子,真正成长了起来!
当他有了如此勇敢和坚强,当他敢于在不可能性创造可能,他不是完成了对母亲的许诺,他完成的是那个永不屈服的自己。
人的可塑性真的很强,永远不要低估自身的潜质。
片中的母亲深谙此中道理。
我的儿子,他也一样是我的骄傲。
成长的任何阶段,他都能稳稳的慢慢的终于成为我眼中最优秀的男孩!
未来,我的儿子也会是最优秀的男人!
这是一个母亲的信仰!
假如你是母亲,想要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使,作。
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是一名将.军,找伦敦最好的裁缝制作套装……而且还是当众声扬,那种与生俱来勇气和骄傲,似乎只有母亲才会有。
一个烟不离手的寡妇,用尽毕生精力,最终使儿子成为她想象中的那个男人,然而她却看不到了。
愿望得以实现,必须立即出发,从当下的每一刻做起。
可以耗费巨资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小提琴,修习那些繁文缛节的绅士礼仪,也可以练习击剑、射.击,但是不能成为自己喜欢而且还很有天分的画家,因为“梵高35岁自杀死了,就算是天才也会被现实击垮,我希望你还在世时名声响亮”……最终,他开始尝试写作,将要成为母亲眼里的另一个托尔斯泰和维多克雨果。
要求只有一个,“如果以后有人侮辱你的母亲……你要为我挺身而出!
”
任何成长都需要付出代价,用钱交易,抱着“大不了再次搬家”的气势,在波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维尔纳小镇上宣布“最伟大的女装设计师”保罗·波烈从巴黎专程赶来参加她自己起手策划的什么沙龙仪式,吸引那些所谓的名.流贵.妇们前来——只是最后,财务状况并没有跟负盛名,一阵繁华烟云,孤儿寡母还是要颠沛流离,去了法国。
母亲希望所有的美女都会爱上自己的儿子,但是却摧毁了儿子第一次的“恋爱感觉”。
他可以为她去墓园吃土,生吃像蜗牛一样蠕动的田螺和发霉的旧皮鞋,甚至被情敌们揍得鼻青脸肿——她只是告诉儿子“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和法兰西。
”还有必须离开那个小贱.货。
那时他九岁,而小婊.砸八岁。
因为“等你成为法.国大.使,全世界最美的女孩会等着你,她们会拜倒在你的脚下……”
在母亲所有的梦想中,作家培养计划似乎是最容易实施的。
为此,她不惜为儿子雇佣,以便他安心写作。
可惜好景不长,她就急不可待地破门而入,将那个正在儿子身上颠鸾倒凤的女佣赶走——为了能够逃脱母亲的掌.控,儿子甚至策划过一起相亲事件。
只可惜,那个仰慕母亲已久的人,有着她最讨厌的职业(画家),所以只能悻悻离开。
最终,还是以学习深造之名前往巴黎,脱离母亲的监.管。
然而在火车上的一次艳.遇,让他最终接受了母亲的教诲“远离笨蛋和小人”,发奋成为外.交.官,作家,空.军.军.官——因为爱情,伤人很深痛,至少在这以后就没有看见他为了博取谁的芳心而绞尽脑汁了。
努力的第一步,还得从现实出发,短篇小说《风暴》在报纸上发表,终于让母亲扬眉吐气了一回。
可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最终成为被征.召入.伍中三百个培训大学生里唯一一个没有授.衔领命的人……为此,他向母亲捏造了与长.官老.婆上.床的荒唐事迹。
女人的直觉果然很灵敏,在此之前母亲还希望他能够去柏林刺.杀希特勒,不仅加强训练,甚至连单程火车票都买好了——那时候,二战还没有正式开始。
等到二战开始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巴黎就被德军攻.陷了。
原本要跟随长.官转.战英.军阵.营的他,意外接到母亲的电话,竟幸免于战.机爆.炸中身亡。
此时的母亲重病入院,患有多年糖尿病,由于战.时胰岛素等药物困难,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
在决定投.奔英国之前,他赶去医院向母亲道别,只是当时:母子都不知道,那是他俩人的最后一面。
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他被派遣到非洲班吉,在那里饱受困扰近乎癫狂,以至于拿枪打蚊子而被关.押。
很快,战.争持续扩大,他们被调往英国中.队,对付隆美尔……在那里战.绩卓越,不仅成功晋级还获得戴高乐总.统亲自颁.发十字勋.章。
也许最令母亲感到骄傲的,应该是他的小说《愤怒的森林》在英国得以出版——当他浑身挂满勋.章回到小镇,母亲却未能亲见这一切。
三年来,他所阅读的每一封信,都是母亲临死前,在病床上夜以继日地书写,然后拜托瑞士的朋友定期发送……
电影《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文学巨擎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我答应》,这本书后来也成为法国中学生指定重点读物。
罗曼加里从波兰小镇上的贫困少年,能够成长为二战英.雄和著名作.家,法.国大.使,甚至可以称作是一个伟大的男人,全因他有位了不起的妈妈。
罗曼加里的母亲,被称为“全欧洲的母亲典.范”。
毫无疑问,这是献给伟大母亲的礼物,也希望全世界的孩子能够和罗曼加里一样:“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我要让她的牺牲有所回报。
”
后记:一部再次观看依然能够令人泪流满面的史诗级精良巨制,永无止尽的母爱看起来让人喜泪交织,融荣暖心的亲情互动以及艰难浮沉的辛酸生活,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回味无穷的精彩故事,更是书写着一段了不起的人生传奇。
“ 我是一个人的儿子,这个人丢下了我,让我终生怅然若失。
”——罗曼·加里别找借口,继续写作”母亲常说的话,日积月累中,融入了他的脑海,浸入他的灵魂,成为了他失落时的灯塔,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承诺这些事情都在向着预期的方向推进,引爆点发生离开英国的前一天夜里。
那天他在英国惠灵顿为了一女诗人与波兰人决斗,并抢杀对方。
宪兵队把他发配去非洲的前一天,监禁中他在自己的幻想中见到了母亲,母亲强烈地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写作,那些话激发了他念叨着向母亲承诺,当问起母亲胰岛素的事时,他猛然从幻想里惊醒。
这次见到母亲,他坚定了自己的承诺。
Romain不幸在非洲感染伤寒,昏迷不醒中,他见到了母亲拄着拐杖来探望,还是烟不离手,还是质问的语气,询问书本的进度,质问难道生病就能停止写作吗?
强烈的语气告诉他“但你要持续战斗,知道胜利为止”,最后也没忘记鼓励他,告诉他尼斯的人们等他凯旋而归,给他额头深情一吻。
而这次见到母亲,他从死亡的边缘爬了回来,裸露着身子,带着帽子,对着两位医生敬礼,控诉着士兵的不尊重,自己被列入军队的死亡名单。
直到最后,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1今年法国影展买了五场,目测这部可能是最好的一部。
情节有笑点有泪点有包袱有反讽,分镜处理出色,光影和构图都恰到好处,镜头宛如优秀的动态摄影作品。
有个镜头是罗曼得知母亲死后颓然坐在台阶上,身后的灯一盏盏灭掉,最后他完全没入了黑暗。
毫无悲痛和泪水煽情,却最能让观众对这种失去生命中所有光亮的绝望感同身受。
2 医生和妻子告诉我们:如果安慰一个低谷中的人?
放低姿态,蹲下去,坐下去,陪在他身边。
毕竟面对命运或者死亡,人类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不要居高临下的同情,如果你要陪他度过低谷,先去坐在他身边感受他的心情吧。
3 罗曼赢了决斗,立了军功,当了作家、大使、将军,他的性命,他的光环,他的信仰,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母亲从小对他近乎天真的严苛要求,他曾经一次又一次的说出“我保证”,这些“童年的许诺”,有多少出自本心,又有多少暗藏恨意?
电影中对自己、对儿子严苛要求的母亲促成了罗曼的功成名就,但这并不是励志鸡汤,观众也永远无法忽视罗曼在艰难环境和巨大压力下一次次出现的关于母亲的幻觉,以及他在亲密关系中显而易见的失衡状态。
幻想中和现实中的母亲完全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电影给出的是残酷的真相:在真实的世界里,一个强势的母亲可能带来什么?
—成就你,同时毁掉你的一切。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这不仅仅是因为“生”,更是有“育”的因素在其中。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和教育有关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童年的许诺》 La promesse de l'aube
看片名很像是个爱情电影,实际上该片改编自法国文学巨擘罗曼·加里的同名自传体回忆小说《童年的许诺》(台译《黎明的承诺》)。
罗曼·加里是迄今唯一两次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传奇作家。
1956年《根深蒂固的天性》,1975年《如此人生》。
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是积极、乐观的代表。
小说《童年的许诺》用了一种很是轻松、平常的语调去将在过往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辛酸和磨难洗磨成色彩细腻的珍珠,留给我们普罗大众观赏,铅华洗尽,回忆中尽是至情至性。
这部改编的《童年的许诺》的豆瓣评分8.1。
好于75%的传记片,85%的爱情片。
(爱情片???
) IMDb评分7.4。
饰演男主的是皮埃尔·尼内,是历史悠久的法西兰戏剧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成员。
2015年凭借电影《伊夫圣罗兰》斩获第40届凯撒奖最佳男主角。
饰演女主角的是夏洛特·甘斯布,被誉为“法国最有气质的女人”。
是一位非常大胆的女演员,代表作有《女性瘾者》。
影片采用的插叙的方式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
成年的罗曼坚持去墨西哥城——即便是死也要死在墨西哥城——途中,妻子翻开了罗曼写的小说《黎明的承诺》。
故事由此展开—— 童年的罗曼·加里跟随母亲妮娜·卡谢夫生活在波兰的立陶宛,但是身为犹太人的他们并没有获得这个国家的“欢迎”,甚至是处处刁难。
母亲制作女帽维持生计,但却被邻居举报走私商品。
年幼的罗曼只顾得上在警察进门的瞬间躲在缝纫机下,然后惊恐地看着那群人肆意搜索自己的家,母亲在一片慌乱中拼命解释东西都是自己合法买来的,还留有发票。
警察走后,妮娜拉着罗曼对着那些瞧不起他们的“混蛋”,神态狂乱,宣称他(指的是罗曼·加里)是我的儿子,他未来会当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是一名将军,他会找伦敦最好的裁缝师为他制作套装。
但惹来的,却是漫天遍地、雷鸣般地嘲笑。
是啊,谁会相信一个犹太人,何况是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刚被警察搜过的孤儿寡母呢?
这场嘲笑,由是成为罗曼心中最痛苦的经验之一。
而母亲妮娜的信念是士可杀不可辱,针对这次“举报”,她迅速组织起反击。
某天,妮娜突然宣布女装设计师保罗·波列将特地来到波兰,为梅松·努维勒大沙龙主持开幕典礼,这个消息瞬间吸引大批的名媛贵妇们的参加。
沙龙上,保罗·波列不惜辞藻,高度称赞了妮娜。
沙龙进行得非常顺利,妮娜收获意料之内的的名声。
但这个知名设计师竟然在聚集了名流的沙龙上唱起淫词艳曲,妮娜不得不将沙龙提前结束。
是的,这个“保罗·波列”假冒的,是妮娜从华沙雇来的一个演员,嗜酒且平庸。
这,就是母亲组织起的一次“极为大胆”的反击计划。
从演员、到动作、到场地的设计,都是出自她之手。
妮娜如愿包揽了镇上的贵妇服装设计工作,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源和财富。
开始教育罗曼成为她心目中想象中的样子。
可以学习小提琴,但不能成为画家。
不能成为画家的原因是,梵高在35岁时自杀,她希望罗曼在活着时,声名响亮。
在音乐上面没有天赋,绘画上又被禁止,罗曼开始走向文学之路。
这,获得了母亲的强烈支持,妮娜坚信罗曼会成为另一个托尔斯泰。
妮娜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伟人,就让罗曼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击剑、舞蹈、礼仪、射击……总希望能够给予罗曼最好的——不管他愿意与否。
九岁时,罗曼遇上了自己的第一段“爱情”,一个八岁女孩。
为了这个一见钟情的女孩,他溜出派对、吃土、打架、吃蜗牛、吃鞋子。
这时,罗曼才明白母亲对他的爱是什么样的。
在一场惨斗之后,罗曼回到家中,妮娜询问是为什么打架,然后教育说,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和法国。
了解之后,妮娜赞扬了罗曼。
由于在吃蜗牛比赛中获胜,罗曼获得心爱女孩的吻——兴许这才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是他的第一段爱情,到底也只是无疾而终。
不仅是因为母亲的强烈不许,更是受到了女孩“哥哥”的威胁。
如果人生需要给几大苦难做出排行,那么困顿必将位列其中。
妮娜的女装店最终因经营不善而出现财务问题,母亲要账失败,只能宣布破产。
妮娜坐在被搬运一空的房间里,无比地荒凉和孤寂。
这时,罗曼邀请母亲跳一支舞。
妮娜泫然而泣。
配乐是一段轻缓悲伤的圆舞曲,罗曼皮鞋的踢踏恰到好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谧。
他们搬家去法国。
罗曼成年。
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第二段“爱情”,母亲雇来的女佣。
好像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男欢女爱,干柴烈火。
但也最终以妮娜发现他们之间不可描述的内容而告终,女佣被扫地出门。
随后,妮娜开始经营起属于自己的旅店。
在一次外出采购中,妮娜意外晕倒,罗曼才知道母亲身患糖尿病已达两年之久。
尽管如此,罗曼还是急于摆脱母亲的摆控。
试图为爱慕妮娜的一名画家牵桥引线。
罗曼的竭力劝说并没有奏效,甚至惹得母亲勃然大怒,直接骂道,画家最好全都去死。
在送罗曼去往巴黎读书之前,妮娜改变了信仰,作为一个犹太人开始信仰东正教。
在去往巴黎的途中,罗曼遇见了第三段“爱情”,一个“男人梦想中的瑞典女神”。
但这段感情,最终也以“女神”出轨而告终。
之后,罗曼开始全身心投入母亲一直支持的写作,甚至得到葛林果利报的发表。
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被铅印出来,粗体标示。
1938年4月,罗曼大学毕业。
为了保护法兰西,妮娜要求儿子去柏林刺杀希特勒。
罗曼虽然认为战争距离自己很远,想要逃避责任,最终还是决定前往。
妮娜深爱着法国,就像她认为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罗曼去打架,其中之一就是法国。
尽管如此,罗曼也是她唯一的儿子,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妮娜还是放弃了刺杀计划。
罗曼得以参军,妮娜以儿子将获得中尉军衔为荣。
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仍然是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阻碍,在训练之后他是三百人中唯一没有获得派遣的士兵。
为了将事件对母亲的伤害降到最低,罗曼撒了个谎,声称自己是因为上了长官的老婆而没有被升迁,而母亲却更关注对方漂不漂亮。
在获得一肯定回答后却笑得像个孩子。
原先为罗曼成为少尉的庆功宴,成为庆祝他成为三百人中唯一没有获得晋升的宴会。
法国战败,罗曼决定逃往英国,临上飞机却接到母亲的电话,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同时也救了自己一命:他原来准备乘坐的飞机居然起火爆炸,同行逃亡战友悉数身陨。
或许是即将逝去方弥显珍贵,或许是面对死亡的心悸,又或是终于“长大”,开始真正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罗曼威胁了侮辱母亲的治病医生,要求他将妮娜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对待。
假期结束后,罗曼逃往英国,这也是临行前母亲所希望的,希望罗曼能在英国继续为祖国作战。
他成为一命逃亡者,也成功的摆脱了母亲,开启真正的自由之旅。
在英国和驻守的南非,罗曼不时还会收到妮娜寄来的信。
在被宪兵抓捕、信念无法维持的时候,,眼前甚至出现母亲的身影,不断对他进行鼓励和训责,这些都在实际中鼓舞着罗曼继续支撑下去,无论是生活,还是在写作上面。
在感染伤寒,意识浑浊不清的时候,罗曼还能听见、看到妮娜,他向母亲邀功一般炫耀自己正在准备新书,而母亲却是以一如既往斥责口吻的鼓励,言辞激烈,行为夸张,再次描绘出未来美好的浪漫愿景。
罗曼的伤寒得以痊愈,病好时顾不上穿衣服,直接冲出医院,开始病愈后的“伟大宣言”。
病愈后,罗曼被调到英国空军基地,成为一名导航员,得以参战,并继续他的“欧洲教育”的写作。
战争无疑是极为残酷的,罗曼将妮娜的照片贴在飞机的玻璃上面,用以精神食粮。
罗曼的书在英国获得出版,取名《愤怒的森林》,他希望妮娜同样为他高兴,但在后续的来信中却没有发现母亲关于此事的任何评价,他自我安慰认为母亲更希望自己能够在战斗中获得荣誉,一如幼时她所教育的那样。
或是母亲信念的支撑,罗曼在飞行员失明,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并且返航,立下了极大地军功,终于可以荣归故里。
在医院他却获得母亲过世的消息,并且发生在三年前。
妮娜的主治医生罗萨诺夫告诉他,原来妮娜过世前准备了两百多封信,要求她在瑞士的朋友定期寄给他,罗曼瞬间崩溃。
故事回到现代,罗曼妻子把书翻到最后一页。
故事结束了么,其实并没有,成年后、功成名就的罗曼·加里对自己的妻子这样说道: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莱丝雷。
所有事,但毫无意义作家,龚古尔奖,领事,法国大使全都毫无意义国王,女演员,金钱,甚至这个她知道我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在伦敦定制西服么?
不知道她什么也不知道的离开了她死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她永远不会知道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是的,罗曼都做到了,幼年时母亲在那些嘲笑他们的人面前说的话、做出的宣言都做到了。
在军事上,获得戴高乐将军亲自颁发解放十字勋章,在文学上,获得龚古尔奖。
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妮娜的期望、鼓励和督促,当儿子获得了她所期待的所有之后,她却早已不在人世间。
妮娜·卡谢夫什么都不知道的离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只是他生命中的部分,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就是她的一切。
正如影片中的罗曼·加里之于妮娜·卡谢夫,罗曼自小到大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母亲的掌控,童年时学习小提琴的抵制,长大后对母亲不满自己爱上女佣的抗议,直到与母亲分别后逃亡英国,仍被罗曼视作是开始了“人生的冒险旅程”。
为人父母者,必将在极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孩子视若神明,可父母终会老,孩子终会长大,他们总要经历跌下神坛的日子。
《风筝总要断线》里面的一段话非常适合用来评价这个影片: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
风筝总想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最好能够挣脱引线。
放风筝的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希望他飞得高一点稳一点,却不肯放手,把引线扯得紧一些再紧一些。
1980年12月2日,罗曼·加里在法国巴黎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时年66岁。
直到经历了世间所有的事,我才想到要去体验那该死的幸福。
——罗曼·加里 《如此人生》
她在死前,写了250封信。
她在病床上日以继夜的写,以便在她死后把信转寄给你。
(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和伟大的母爱呀,即使在自己生命的尽头,想的也是自己孩子。
)最初我感觉母亲似乎太过偏执,盲目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有种自我欺骗并把这种观念强制灌输给自己儿子的感觉。
不过妮娜对儿子罗曼真的非常信任,而且满满的爱意和无私的付出。
最后妮娜的儿子居然真的成为了她希望的样子,我觉得蛮神奇的,后面看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百度),感觉开了眼界。
我还挺欣赏妮娜的,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自强不息、意志坚定、永不言弃,一次次打击让她变得更加强大,似乎一切在她手中都会变得游刃有余。
爆哭。
神作。
无须多言。
“In your mother’s love, life makes a promise at dawn it will never keep. After that, you will go hungry to the end of your days. Each time a woman takes you in her arms and presses you to her heart, it will be mere leftovers. Lovely arms embrace your neck, gentle lips speak of love, but you know better. You have long since found the spring, and you have drunk it dry.” 想在明年的法国展上放。
按照世俗的成功标准,罗曼·加里(Roman Gary)攀登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作家,两获龚古尔文学奖,功勋飞行员,法国驻联合国发言人及驻洛杉矶总领事,娶了好莱坞明星。。。
这一切,正如童年时他的单亲妈妈尼娜·卡谢拽着他向那些阴毒势利的邻居大声宣告的那样:“我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作家,法国大使,荣誉骑士!!
” 。
然而,六十六岁的他却吞枪自杀,留给世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严格期望(比蔡美儿要虎妈一百倍吧?
)和犹太人身份构成了他无以逃避的命运轨迹。
然而作为一个战斗英雄,从他塑造的一系列反英雄形象可以看到,历经磨难的他在幸运地逃脱“德雷福斯”式的犹太人厄运,终于完成母亲殷殷期待后,他对于人性的黑暗,软弱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感同身受。
他甚至并不怨恨德国加诸犹太人的苦难。
他说:“今天的德国人和以前的德国人,是一样的德国人。
” 他对于人性的认知是悲观的。
在他辞去世人艳羡的外交职务后,文学成了他拯救自己命运的避难所。
正如萨特一样,他把写作当成生命的唯一理由,“写作即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写作,和死了没什么两样。
在《童年的承诺》的开头与结尾处,罗曼·加里备受头痛折磨,无法写作。
他甚至在自己的耳朵里塞进一瓣鳄梨以缓解痛楚,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得了脑癌。
母亲去世后,他的生命价值失去了基本的归依。
那些纠缠一生的焦虑,怀疑和孤独无依,促使他在文学里寻找温暖和寄托。
他终于没有找到。
正如他母亲为了融入法国社会,放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一样,被功利化的信仰远离了生命的本质。
是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漂泊,迷惘和追寻。。。
嗯,罗曼,你在那边还好吗?
《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爱和期望。
作者的母亲一直坚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将来会成为“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将军”,而让母亲骄傲,完成母亲最自己的期望,也成了作者对母亲“童年的许诺”。
作者的母亲从小独自抚养作者长大,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是目前却一直尽可能的给作者良好的教育,把作者培养成一位“绅士”。
在发现了作者在写作上的天赋之后,母亲开始全心全意的支持作者的写作。
电影里的妈妈不爱孩子,如果孩子得到爱,即使母亲去世,他也会活。
母亲死了。
一切都没了。
包括自己,因为操控自己的那个没了,傀儡必须死!
写作,创造是内心奔溢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男主的一生绝不是成功。
一个典型的失败!
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其实是个悲哀,大家反而拿他的例子作为楷模。
万不可学。
她妈妈是知道给孩子的爱其实是伤害,下面是一个短文,希望你看不懂!
真心的…那个样子我亲爱的孩子我创造了你我创造了你说了两遍你要铭记在心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没有我,就没有你你要记住你要记住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只有我知道“这个样子”是哪个样子你不用知道,我亲爱的孩子接下来,我告诉你这是和你沟通你要听话如果你变得和我的“那个样子”不符我会撅了你的胳膊如果你偏离了“那个样子”的路线我会砍下你的双脚感恩我吧多少孩子是孤儿,没有父母的关爱崇拜我吧没有人像你那么幸运,像我用心把你培养我牺牲了我的青春、我的时间、乃至于我的生命!为了你,我牺牲太多我视力很好,可是我看不到你,听不到你别跟我说一句话!
我看到的是我的“那个样子”的孩子听到的是我的“那个样子”的孩子的音声我没有瞎,因为你变得不是“那个样子”了,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孩子我需要你,你不能让我失望,我会活不下去的,我的孩子。
你怎么能说我不爱你,为了你,我会死!
只要你是“那个样子”你知道有多少孩子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甚至上不起学?
感谢我吧,没有给你生到非洲,喝脏水,活活被饿死。
知足吧,你是怎么看?
咱们好好的过日子好吗?
我亲爱的宝贝我爱你,但是你变了小时的你多好,多听话!
一定是恶魔附体,让你改变,或是魔鬼降临,改变了你!
你为什么要变?
为什么,为什么?
你不爱我了吗?
为什么,为什么?
你这样辜负了我洁白的心你会下地狱的,阎王会惩罚你!
你会得到审判,人民都在嘲笑你,你知道吗?
本来我不想说,但太多人向我告状,你不觉得可耻吗?
我为你感到羞耻,为什么,你不想小时候那样,那试你就是天使。
人人都喜爱你。
按照我的“那个样子”活下去吧生活多美好。
不是吗?
你还问我“那个样子”是“哪个样子”?不,别问我,你做我的孩子几十年,难道连这都不知道吗?
你太伤我的心了,我说什么好?
你,你让我说什么好?
不要再问了,力行,去做啊我的孩子。
改变吧,这是你唯一的出路你的罪过已经是在地狱了只有我肯救你,不嫌弃你,不放弃你!
你知道我为你做了多少事情吗?
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你要做伟人,要做首相!
你要成为基督的使者,你要成菩萨,不,成佛陀一样。
你要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你不能让粮食减产,这是我对你的期望…刮大风都是你的错,看吧,老天在惩罚你这个恶人,不孝之人,你如此邪恶!
孝顺吧,只有这样,你会上天堂。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向以前那样喜欢你。
你已经伤我的心了,我身体不好,你忍心吗?
我死了,就没人像我这样爱你了。
你一定下地狱,一定!
你不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你不听我的,你辜负了我,你还是下地狱吧,如果你不改,还是死了吧,死了,来生你必须改,这是我对你的慈悲;我就是神,你怎么能冒犯,你怎么能亵渎,我去不会害你的…
二战的空军英雄、法国外交家(法国驻联合国代表、驻洛杉矶总领事)、文学大师(法国历史上唯一2获龚古尔文学大奖,1次本名,1次笔名),罗曼·加里终于活成了他母亲希望的那样,可是他却在在66岁吞枪自杀,因为他的功成名就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分享的人--他的母亲。 题材太适合拍成电影了,因为罗曼·加里的人生真的足够传奇。看《童年的许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母爱到底是成就了他?还是毁灭了他?如果不是他母亲这种偏执的爱和教育,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作为犹太人的他们也许都无法活下来,所以他们母子俩只能全力以赴。PS:最后那段战场胜利归来知道母亲去世的镜头真的很感人。
不喜欢这种题材,尤其还是文学家的传记
罗曼的成才,母亲的鞭策激励居功至伟。母亲那极其高压,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爱,时刻推着罗曼向前走,指挥着罗曼该往何处走,该如何走。全片让我最深印象的地方是,罗曼荣归故里,到医院寻找病母却被医生告知,参军期间陆陆续续收到的母亲来信,都是母亲临终前夜以继日一封一封赶出来,死后由友人按时寄出。但是电影偏平淡冗长,而且罗曼母亲这样高压的爱我不置可否不予评论。电影分类为爱情有点莫名其妙,应该分类为传记,亲情更妥当。不同年龄段的罗曼的扮演者都很好看。
这样的电影真的没什么可以打动人的,妈宝男和控制狂母亲相爱相杀,流水账式的情节
她是一个及其严厉专制的母亲,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在儿子身上。这种爱实在太沉重甚至让人有点窒息,却又是无比深沉厚重可贵。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大概要么被逼疯要么就真的成名成家了,幸而男主成功了。夏洛特甘斯布的演技非常突出。男主的长相真是适合那个年代啊。
作者但凡不是个犹太人,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舔…
“从现在起,你要为我挺身而出,你要为了我去死。”母亲严酷又无私的爱。这个故事太神奇了,稍有不慎就会拍成妈宝男和控制狂妈,结果每一个点都转的好妙。比如罗曼告诉妮娜他是因为勾引上司妻子才没当上上尉那里,妮娜的反应。还有在每一个妮娜使罗曼尴尬的场合,作为观众经常会觉得两个人要吵架了,觉得罗曼要announce he is an adult and will make his own decision,但是,没有。罗曼既没有受控受压制,也不叛逆对抗,他只是很努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喜欢甘斯布妈妈喜欢尼内!
还没看完时,影评原本准备写,“令人窒息的母爱(母爱 二字已有伟大的含义)”现在看完了,就俩字——母爱。
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有些肤浅有些表面,很难在细节上被触动。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细节是那个英国女诗人喋喋不休,主角感到其他人似乎在嘲笑她,愤怒地去帮她。
3.1星。虽然故事底子很好,还是法国的大作家自传小说改编,但是拍得既不像年代史诗也不像个人传记片,更像是“我”和妈妈的爱恨纠缠史。
其实一般 但在✈️上看哭崩了。。
很棒,整個劇情很流暢,其中有很多細節讓人不忍卒看👀夏洛特·甘布斯很多地方的表演都很有張力。母親像水中的推手。我們弱小的時候還不會游泳,感到窒息的時候,會緊緊拽著她的手;可等到我們四肢出挑,試圖要潛去深水區的時候,那雙手還拽著你;當你終於抵達深水區肆意遊玩,突然腿抽筋了,有人就會拉你一把。但是終有一天,你會獨自遊向大海。
一段呈现出“病态依恋”的母子关系,偏执的母亲一路鞭策孩子出人头地,而孩子甘愿在母亲的“掌控”之下,于动荡的时代和曲折的生活中榨出文学的汁液,成为殿堂级作家。整体前半段优于后半段。夏洛特·甘斯布和皮埃尔·尼内都是太好的演员了,无论多么抓马的人物和情境都能处理得令人信服且放心。
超级棒!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完全让人感觉不到片长,甚至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伟大的母爱,深沉浓厚又有些强势,造就了一个卓越的男人,作家战斗英雄,罗曼加里。看完很想了解这个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为什么60岁选择了自杀。超级难得的好片!!!
这个妈也是好烦哦,一会儿要儿子当法国外交官 一会要写作 一会要上前线立功
一部标准的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电影。
只能说对这样的母爱接受无能,电影本身很好看,猜到了结尾,周围很多人在哭…我的泪点却不在这,对妈宝男的厌恶让我抵触这部片子…为什么要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这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法国” “如果以后有人侮辱你的母亲,我要你打到躺在担架上回家。” 是妈妈特别有先见性,还是“我”特别努力。 母亲把人生信条牢牢的烙印在儿子的脑中,勇气、坚韧和可贵的赤子之心。
母亲告诉我你可以成为著名的作家法国的外交官战争英雄,母亲也告诉我在女孩子面前脱鞋要优雅要誓死维护母亲的名誉,母亲还告诉我要一直坚持下去活到最后实现所有的坚持,可到头来我做到了,她却没有办法看到这一切了。认真讲故事的好电影,感受到了力量和勇气。
这是一个在儿子颠沛流离,辗转各地的一生中,母亲自始至终不忘向儿子“催稿”的感人故事。“我活下来了,可惜你却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