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领袖爷爷的理念:领袖是命定的,唯一,长子,男性,派的理念:领袖可以是女性,可以是幼子,不唯一,可以是团队2,关于沟通组织方式爷爷的理念:遵循古法,尊重天意,上天的暗示无处不在,酋长意志至上,不可违抗,专制的,领导人会议决定。
派的理念:民主的,教给大家,大家都掌握方法,都具有能力,集体利益至上,能者多劳。
公众演讲。
其实影片思想就是这么个内核,但是罩上南太平洋毛利人鲸群的神秘外壳,还是挺有意思的。
连电影公司都叫南太平洋映画。
孩子们都演得很好。
派的坚定而迷惘,男孩的优柔无能,胖男孩们的天真粗鲁,都挺有意思。
建议少女观看,挺励志的。
故事讲述的是新西兰毛利土著女酋长的故事。
小姑娘出生于酋长家庭,她爷爷希望能有个孙子来继承,但她妈妈在生她的时候难产而死,连同她的孪生哥哥一起。
她父亲不能接受同时失去妻子和儿子的打击,离开了小岛,周游世界。
她爷爷虽然喜欢她,但总觉得她是个女孩,不能就任酋长,因而,打算在十几岁的男子当中培训出合格的领导。
然而,实际情况证明,那些男子们都不如小丫头厉害,最终女孩子当上了酋长。
故事很简单,但看着挺感人的。
有一段描述了大量的鲸搁浅,人们奔走相救,有提海水浇灌的,有拿块湿毛巾覆盖的,试图不让他们缺水而亡,但杯水车薪,人们忙活了一天一夜,还是不能挽救它们的生命。
后来,小姑娘跑过去指挥头领鲸,才使得鲸得救。
虽然这有点不合科学道理,科学家证实鲸搁浅,一是因为体内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让它们生不如死,二是头领鲸的声波被破坏,信息失控,三是海水污染含有大量的石油等物。
不过,我觉得一个民族,有着他爱护动物的本能、与自然和谐生活的传统,还是让我很感动的。
生命都是一样可贵的,情感都是一样相通的,不管在怎样的生命之间。
传承的不一定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在那咿呀咿呀的圣歌当中,又有谁能否定它不是对鲸的热情召唤呢!
酋长爷爷始终相信古老的传说,他相信传说能够召唤鲸的LEADER才是真正的首领,虽然他因此而不喜欢小姑娘,觉得她的存在是灾难的根源,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一个老男人,一个老酋长,对民族根源的崇拜,对自己祖先传承文化的信仰,矢志不渝寻求团结的精神,还有对生活的态度及意义。
只有真正的聪明的勇士,才能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
只有真正的首领,才能让一个部落团结一致,不论他们离故土多远。
小姑娘说,她觉得让一个民族真正壮大的发展方式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传承下去。
最后,爷爷认可了。
彩船下水了,部落里的男男女女跳着祝福的舞蹈,齐心合力划向蔚蓝的大海——鲸的家园。
电影的配乐很好听,像深海的歌曲,那个演女酋长的小姑娘好漂亮:)
乘着国庆假期 看了些小说 其中一本是《鲸骑士》。
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是我的最爱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毛利女孩如何克服传统和现实种种阻碍,最终被人认可的故事 剧情不加赘述 网上已经有很多了 故事淡淡的 不似美国商业片有各种各样高科技或者BUEATY之类的噱头 也不似法国电影那样精致 玩味 但是每次看这部电影我总会默默地落泪,被电影中那种静谧而深邃的力量打动 本来会以为这是一部很闷的片子 但是我却看了好几边 爱上了这样的新西兰新西兰——“白云绵长之国”(Aotearoa)多好听的名字当地的土著也许是西方殖民主义下少有的一支争取到与白人近乎同等地位的土著民族 饶是如此,毛利族也在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大潮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挣扎于维持民族性和发展的旋涡中。
你会看到很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被毒品、烟酒所迷惑而堕落 另一方面 传统中的一些弊端也阻碍着民族发挥人才的能力 族长的次子LAWILI本来是一个英俊能干的男孩 但是由于次子无法继承族长之位 后来变的肥胖懒惰 女人是禁止参加正事的这是THE WHALE RIDER要讲述的真正的问题 而小女孩PAIKEA代表着突破与调和这些矛盾的希望也许是翻译的关系,我感觉小说的力量没有电影来得那么强烈 或者也可以说,电影改变得确实好。
小说中老族长对小派的态度过于生硬 而小派的感情似乎也来的莫明 在电影中 演员很好地处理了祖孙间的感情 族长还是爱孙女的 只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 他无法突破传统的偏见 这令他和她同样感到痛苦 整个片子很多时间是沉浸在一种漫长而隐忍的痛苦中 直到最后 小派骑上鲸鱼返回大海时 这种哀伤感才被打破 或者说骤然爆发派骑着鲸鱼回归大海的画面实在太美了 令人屏息的美 就象在世界另一端默默绽放地绚丽花朵这并不只是一部儿童电影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传奇的往往是励志的,因为借助了一些精神的力量,或是隐含的某种奥秘,使之产生永恒而向上的动力。
如果某种传奇带着它固有的合理性,就会产生好的故事。
电影《鲸骑士》就有这样的好故事,空旷的大海,遥远的呼唤,一个岛上的毛利人,他们的祖先是骑鲸而来的。
古老的民族自然有着传统的家长、制度,必然有一个长者管理着整个村落。
继承和发展成为一种使命。
与之对立和发生摩擦的就是新时代的不断前进与更替。
传统的文艺作品中,清晰的矛盾的冲突是成就好作品的前提。
《鲸骑士》的创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矛盾,从而营造出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之作。
组长家里,新生儿的出生,必然是件重大的事件,尤其又是长子之子,就更牵动了作为祖父的酋长(组长)的心。
本是喜事,却因儿媳的死亡,带来悲伤,老组长其实没有关心儿媳的死,对他来说,深受打击的是,儿媳不但自己死去,还带走了刚生下的儿子,虽然只流下一个女婴,取名PAI。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karo(组长的名字),传宗接代是重要的事,同时还要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成为新的酋长,继承事业。
小女孩PAI的出生,即意味着她的成长会和祖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越来越难逃直接面对的冲突。
PAI的父亲,即老酋长的大儿子,已经是融入到新时代的生活中去,没有继承古老的事业,这也是祖父和孙女之间的另一层复杂情感:即想爱护,而又因为自己的原则而无法爱护。
放弃,就是对祖先的一种背叛,karo不会这样做,所以他必坚持,坚持寻找族中未来的酋长。
他把家庭中年轻一代的长子都叫来,学习古老的技术和毛利传统文化。
无论是出于证明自己,还是天生的求学精神,pai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却遭的祖父最严厉的斥责。
理由很简单,因为pai是个女孩。
这使得她的反叛具有更深的意义,是对家族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
偷学技艺不成,pai好像感觉到困惑和走投无路,这时站出来指点她的人,就是奶奶,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带有对pai的同情以及发自内心亲情的爱护。
奶奶告诉pai,除了祖父以外,还可以向叔叔(父亲的弟弟)学习技艺,特别是棍术。
而聪慧的pai在短期的学习内竟然在无意中与米克搏击时,将他的棍挑了出去,正好让祖父看到,无疑,这又成为她新的罪证。
急于找出未来酋长的祖父,终于等到他最后的一堂课,也是最后的选拔,米克曾是被赏识的孩子,却因输在pai的手上,而是去被选拔的资格。
其他男孩子都跟着去了海上,老酋长将身上的鲸齿抛入海中,能将其重新捞起的孩子,就应该是未来酋长的最佳人选。
当然,结果仿佛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没有人捞起鲸齿。
绝望的karo在深夜悲伤地呼唤祖灵。
Pai也在船边,用相同的内容呼唤神灵。
逐渐地,小女孩pai身上神秘的灵性,开始成为影片传奇色彩的中心。
鲸由于pai的呼唤,仿佛是听到祖先的召唤,成群的游上岸来。
正在此时,夜晚,pai在晚会上含泪朗诵着献给祖父的诗篇,祖父却怔怔地看着游上岸来的鲸群。
证明自己,其实对pai意味着牺牲,最起码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带鲸群离开,她向祖先那样骑在鲸的背上离海远去。
手中拿着pai从海中找回的鲸齿,祖父终于在此刻承认了pai,同时在内心有着深深的悔过。
传奇的色彩还是以美好的和解为结局,这才圆满了传统的叙述。
抛开影片来看,Pai的形象,成为关于奋斗的启示与榜样,这也许就是传统叙事的优势所在,典型的人物不但在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跳出影片,同样有着某种普遍的意义。
这也是这个缺乏意义的世界中,表达意义最有效的方式。
酋长是什么?
一定要是长子,是训练高手和勇气的结合体,还是是一个解决重大问题的领袖?
这个暂且不提,目前困扰我们科罗的是怎样才能找到一个酋长来接班呢?
科罗是毛利族的酋长,他深信毛利族的那些传统,那些古老的歌谣,塔亚克的攻击,以及各种必需遵守的法则==只有长子才能当酋长,只有长子才能获得学习塔亚克的权利。
这些传统有用吗?在影片中是有用的,可以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最后还挽救那些不幸搁浅的沉重的鲸鱼。
但同时也是这些传统,让科罗的苛刻变得无可理喻,必须是长子才能得到这些权利,同时不但是权利,而且是义务。
但是,面对这些传统,到底应该怎样做...科罗是沉溺其中,他怀着一种虔诚而又刻板的态度,为了传统,对自己的长子波鲁朗伊百般苛求,却丝毫不理会他的意愿;波鲁朗伊的妻子难产,留下了一对龙凤胎,离开人世,而男婴死掉了,女婴活了下来,科罗好像并没有想过波鲁朗伊的难过,而是希望波鲁朗伊尽快的在娶一个,为了有个长子,为了酋长能够后继有人,以至于波鲁朗伊负气出走,去了欧洲;对自己的次子则基本无视,丝毫看不到他的成长,拉维里能够在塔亚克的使用上获得冠军,拉维里有领导才能,大家愿意听他的,这些,他自己应该都知道,但是,这是次子,无论多优秀,都不能当酋长,即使长子不当,还有长孙,次子永远与此无缘.;对自己的亲孙女派凯亚的态度,虽然疼爱,——有校车,他仍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喜欢骑自行车带她在自己草地上转圈然后突然把她从自行车横梁上推下来,教她唱古老的歌谣,给她讲古老的传说,她表演时放响屁,但表演完毕后仍给她掌声,并在事后教育嘲笑她的小伙子‘要尊重人’,——但是传统不能改变,因此,当她一次次的触犯传统,他变得愈加的严厉,不在接送她,不在和她说话,因为他沉溺其中,不允许任何人去触碰它,传统需要他维护和发扬,那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去以对错去衡量,只有遵从,没有思考。
这个人物,虽然我不太喜欢,但我仍尊重他,因为他的坚持,虔诚和无所畏惧(优秀的品质啊)。
而科罗的妻子,遵从并力所能及的改善每个人的处境,她是一位睿智而又充满爱心的女人,的确,在外面,科罗是老大,可以,因为你是酋长,你有这个权力,,她遵循着这些传统,并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在厨房,我说了算’,同时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尽可能的帮助和鼓励他们。
她抱着嚎啕大哭的派凯亚,照顾着科罗和派凯亚的饮食起居,在学校演唱会上鼓励着那位努力的女教师,不允许自己儿子的朋友离开,她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每个人提供一些尽可能的帮助。
波鲁朗伊,在反抗,他的反抗并不彻底,目标并不明确,而且不敢对他自己的反抗行为承担责任,他的女孩起名为派凯亚,却不去为她争取作为酋长的权利,甚至于不去抚养她而把她抛给自己的父亲母亲,他欧洲的女友怀孕了,他却不对他父母说,也不领她来见他们,因此,他的反抗没有什么实质的效果,他的行为也没有赢得别人的理解。
拉维里,是放任自流。
尽管他有能力,有魄力,但他什么也不能做,他没有想过去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想过这种去反抗这种传统,反正就是一天一天过下去,有个体贴但不怎么漂亮的女友,有几个好朋友,偶尔父亲喊的话也去帮忙,一切都是这样,一种满不在乎的生活。
平凡且悠闲自得,其实,只要心里真能这么想,这样过下去也是不错的而派凯亚,用她的坚持和爱心,以及天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酋长?
如何才能解决盘在科罗家中的这个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巨大问题?
通过各种训练?靠天生长子?
是她,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
那就是爱和永不放弃的努力...这种爱有两个方面,第一,她喜欢自己的爷爷,在还是女婴的时候,就能抓住爷爷的衣领停止嗷嗷大哭,在爷爷把她从自行车横梁上疼爱的推下来是,她会喊他坏老头,她喜欢爷爷教他唱的歌,喜欢爷爷给她讲的传统故事并把它记在心底,第二,她喜欢那些传统中讲到的鲸鱼,在她心里烦闷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喜欢唱那首歌,透过大海,仿佛就能看到有鲸鱼在游动,她认为那是听到她的呼唤,赶来给她鼓励的,正因为如此,她才从爸爸接她回欧洲的车上下来,回到爷爷家里。
因为爱,所以每次偷偷都会做违反传统的事情并且会给爷爷道歉,告诉奶奶也告诉自己不是爷爷的错,因为爱,她才一直在不停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酋长,练习吟诵,练习塔亚克,去深深的海底去捞鲸牙,并顺手捉只大龙虾给爷爷做点心,因为爱,她郑重邀请爷爷去看她的演唱会,希望让他看到自己的成长,听到自己的心声,最后,鲸鱼搁浅的时候,大家都在尽力救助,但是没有效果,而且一只垂死的鲸鱼会引来更多鲸鱼的死亡,看到爷爷的无助,她感到了爷爷的悲伤,如果救助不成功的话,爷爷也会死掉,不只是因为对生命的无助,也因为重重的失败,年事已高,酋长未选,很容易让人丧失继续活着的勇气,她想起了传说中的骑鲸的勇士,他们的祖先派凯亚,于是她毅然的爬到了那头用拖拉机和全族男人全力以赴也拉不动的巨鲸身上,唱着古老的歌谣,成功的让那头鲸鱼返回了大海..在这里,她不但证明了女孩可以做酋长,甚至可以比男的-自己的爷爷-做的的更优秀但她被鲸带入了大海,众人发现时,已经很晚,这个时候,芙拉尔把鲸牙交给了科罗,科罗才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沉溺中惊醒过来..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相信他会不在那么固执,不会再那么对待派凯亚,所幸导演给了我们希望==在病床上,派凯亚躺在那儿,脖子上带着鲸牙,科罗在一旁握着她的手,嘴里喊着酋长...然后,那艘刻着鲸鱼骑士的大船--以前一直是半成品--也被完成,被众人推入大海--起航喽,大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簇拥着已经是酋长的的派凯亚,同时波鲁朗伊也带回了他怀孕的妻子..到此,所有问题解决。
留下来的也只有一份明悟,原来这才是酋长!!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喜欢女主角的坚持,更喜欢她的爱心,看到她为了给爷爷一个惊喜而爷爷座位空着她仍坚持演讲时,当看到她顺手为爷爷捞上来的大龙虾时,看到她看出来爷爷的悲伤鲸鱼的悲惨而毅然骑到了鲸鱼的身上时,我都有一种感动
故事的主线简单明朗。
小女孩犹如一朵逐渐绽放的纯洁的花朵,有着勇敢的心。
爷爷的信守和固执。
但爷爷和孙女之间的爱..压抑而真实。
奶奶的疼爱,叔叔和“婶婶”的关心,爸爸的不舍,是亲情的包围。
这里的所有人的温心暖意和平静,皆因为有着良好的风俗传统和一颗颗善良的心。
神明的召唤,空灵的歌声,吸引着我去感受大海里的宁静和神秘,仿佛骑在鲸背上,时时扑面而来的涌动的海水,坚定而执着而简单的生命。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问过千万遍,再问千万遍。
这里汇集好多美丽的传说和未来的神话!
看过这个平易近人的片子,让我不禁想起宫崎峻《风之谷》中的少女娜乌西卡。
吸引我去看这部片子的有四点原因:一个遥远神秘的新西兰东海岸的毛利人与现在社会的碰撞,可以满足自己探索面临遗失的文明的猎奇心理和思考。
一个质朴的本色小演员的精彩演绎和诠释,往往越真实的越感染。
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的提名,是故事,还是她的神奇?
大海的故事总是让人充满遐想,象卢克贝松的《碧海蓝天》 亚历杭德罗《我心似海》凯文·科斯特纳《未来水世界》。
还有就是特别想看小演员会不会真的骑着鲸出现。
看过后就像围在壁火前听奶奶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
完全不同的爷爷爱和奶奶的爱,生而失母和男尊女卑造成的早熟,天生的睿智,骨子里的领袖气质;孤岛悬海民族守旧的传统,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的向往尝试,的碰撞;阴风冷雨,骑鲸归海,生死从容换来的蓝天白浪,骄阳当空,独木一舟载毛利一族顺时破浪。
谁想到,不世英雄竟是柔柔少女。
中间千万。
难得的好电影。
标签:新西兰 | 毛利 | 土著民族 | 风俗文化 | 儿童 | 自然 动物 |一部取材自毛利土著族文化习俗的本土影片,被新西兰电影界封为经典必参之作,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不论是你的语言老师或是大学必修亦或你周围的kiwi们,首当其冲地都会向你推荐这部影片。
此片不论是从立意还是效果上,都可谓相当成功。
随着故事渐循渐进,不由发觉自己一颗浮躁的心已被影片的节奏渐渐抚平……毛利文化在故事情节中也可略见一斑,作为了解当地源土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精神风貌的切入,这也是本片成功取胜的一大看点...<本影评待深入补记>
貌似是對傳統文化的追溯和批判。
記不大清。
寫這影評只想讓自己知道當時的感受。
看完電影后的某一晚我夢見自己站在海邊,聽見女孩喊者“派奇亞”。
女孩在毛利人的傳統家庭生活,爺爺是酋長。
爸爸桀驁不馴,可說是6、70年代的憤青(對中國近代史考證不足),批判傳統文化,崇尚自由。
而派奇亞勇敢衝破男尊女卑的繭,同時又接受傳統。
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糟 非常有趣的是影片把瑞士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反转 最后南斯拉夫一家进入欧盟边境 而瑞士有钱男不能非常有讽刺意味 looting/moral degeneration/xenophobia/PTSD的女警刻画的也非常仔细 在2020年是真实上演的事情
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SCB Jungs
瑞士家园
3.8收尾乏力,女警的片段非常扯淡,片子从一个小时以后有些失控,但整体来说,它描绘的是欧洲高度发达后必须面对的荒凉和无以为继。欧洲片虽然颓唐,这种描绘末世的死的沉默和混乱却很少有。开头风景、性爱戏、出租车对话的拼贴非常精彩,结尾的演讲与人们删除自己暴行的混剪,让人着实感觉心里荒凉。
摇摆中立的瑞士也许的未来。
城市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与焦虑感在无形的笼罩之下终将以某种方式爆发……
欧洲/难民/“为什么南斯拉夫人能进去?”/饮弹自尽的女警
从精神层面的多向度分裂。几天之内从瑞士这个弹丸之地酝酿出的风暴实为内爆的前兆,是社会规模的,综合性的,断层的,于秩序性切割的崩坍。实际上,我们无法稳定真正的纷争,而是在不断延缓的其衰减的速度而已。为何能在虚构中隐藏着真实的写意性与隐喻性,值得深思。
自然景色、交配、夜間計程車。瑞士。多線敘事。難民議題,集結且逐漸變大的暴風團。集體恐慌、仇外、狂歡。不太能當災難片看,可能更像是政治寓言。十個青年導演聯合工作完成的影片,有點難想像幕後的工作方法,但結果應該是失敗的,零散而無趣。
3.5,我比较认可本片制作团队采取集体意识的创作模式,形式上就有约10个导演和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