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乡
Jauja,走出安乐乡(台),巧黑(港),丰饶之地,Land of Plenty
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
主演:维果·莫腾森,迭戈·罗曼,格茜塔·诺比,马里亚诺·阿尔塞,维比约克·莫林·阿格尔,米萨埃尔·萨维德拉,阿德里安·方达依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丹麦,法国,墨西哥,美国,德国,巴西,荷兰语言:西班牙语,丹麦语年份:2014
简介: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曾参加过普丹战争的丹麦军官Gunner Dinesen(维果·莫腾森),带着青春期女儿Ingeborg(Viilbjørk Mollie Malling)从丹麦来到阿根廷,加入阿根廷军队,参加征服沙漠之战,女儿却跟一个阿根廷士兵私奔,生死未卜,他从此踏上了荒漠里的绝望寻女之路。详细 >
影20136:工人处补水和士兵被杀那段有点不入戏。后面夜星空和洞穴时光交谈慢慢升华,苦苦追寻的最后都被荒漠吞噬。
极简主义文艺范另类西部片,考验耐性的极致。荒野中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新颖的正方形小画幅,近乎零配乐,自然声响,构图和摄影美到如同风光幻灯片。后二十分钟加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未来的自己和醒来后的流浪狗。气氛传达勉强到位,但感觉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7.0/10)
开场第一个镜头惊艳。山洞之后的戏直接看不懂。进入幻境。是谁的幻?
开篇的巨型动物都没让我反应过来这应该是个梦,大概觉得在南美电影里奇观是一种理所当然。但比起洞穴对谈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私奔离家的女儿在另一线时空里已变成老妇,遇到四处寻找她的父亲,称他为“那个男孩”。
结尾机灵。如梦初醒 还是 长眠不醒 喜欢正方复古画幅景深长镜头那种固执任性的审美
镜头下散发出一股无法掩盖的古典美,如油画般精致的唯美画面,剔除了锋利边框的圆角画框,极度讲究的4:3画幅更加突显出影片的别样美感,艳丽的色彩如此夺目,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搭配上一份无处躲藏的宁静,不加修饰的美便油然而生。女儿随着内心的欲望逃离,只愿沉溺在爱的欢愉中,在放纵过后便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个虚无的影子,让后来者望尘莫及。父亲踏着沉闷的调子找寻,透过水面凝视自己苍老的容颜,跟随野狗来到荒芜的原野,只看见一个被抛弃的信物,却始终不曾见到她残留的痕迹,两人间不可跨越的距离。结尾的设定显得比较多余,原来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愚蠢的故事。穿过草地、海洋、河流与山丘,踏遍黄辉落日也寻不到的安宁,翻过万水千山也看不见的美丽,都只是一闪而过的光影,然而荒漠足以吞噬一切,唯有此刻的绝望和痛苦,无可替代。
有默片的味道,但这种复古风以及一桢桢的美景应该就是全片最佳的地方,整体剧情显得空灵飘渺。三星。
阿隆索在巴塔哥尼亚的土地上再一次提出了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永恒问题。若能以自然景象来创造时空尽头的神秘感,又何需凭空幻想一个陌生的世界?人去歌声近,星空化浓云,毛边的黑色画框内似是以一秒千年的尺度演绎着在对美与征服的追求下不断重复的人类文明史,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是身处山洞之中呢。
不能白天看
静默之中窸窣,风吹草摇依稀可闻,雅致构图比例,澄澈碧丽摄影,漫长静默凝视中的无限诗意;原是乌有安乐乡,岂闻世外桃花源,浮云悠悠南柯梦,恍如隔世斧柯烂;鞑靼人的沙漠,另一时空的戈多;撇去特写之后的超长镜头,在广袤时空中有永恒的意味。
心向安乐乡,却迷失荒芜里。看时还以为是部老片,方正的画面,怀旧的画风,鲜少的对白。夜空下的画面是最喜欢。【和2001太空漫游差不多困的一部片……
星空下那场戏是我今年的最美观影瞬间,配乐一响起,让人有种想定格在那一秒的冲动。这是个可以用弗洛伊德有支配欲的父母那套来解释的片子,渐渐的这也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成了心理解析,像是一场清明梦,超越了时间,甚至像某种生命的轮回。片子大多数时间处于失语状态,最后十分钟用力太猛。★★★
孤独是乡愁的梦乡。
前边刺客聂隐娘的画风,后面越来越像赫尔佐格。环境音做得那么出色简直一等一asmr非常好睡。放眼全是绿油油的草地实在不知道好看个啥,说了我不喜欢hiking。星空倒是不错。
阿根廷版蔡明亮,“找不着北”版老塔
大概知道想讲什么 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有点接受不能
看睡了幾次,催眠神器,也沒覺得有什麼意義。1.5星給攝影。最後那些啡黃色動物是啥?
方画幅长镜头,星空下那一幕配乐才第一次响起,几乎是Viggo的独角戏。结尾遇见自己老去的女儿,如梦似幻,想拔高但飘渺了,比《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差多了。
凡有诗意,多少带有不沾纤尘,世外荒原放任身心之意,本片格调就像聂隐娘,处江湖不惊,且采用圆角景框,让僵硬的世界触感光滑,静谧而充满自然之美,军官寻找失踪或私奔的女儿,渐渐忘了初衷,因为沿途所遇覆盖了嘈杂的心灵,一犬一泉便构成了生命。
画面比例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