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挺洗脑,让我想到《brad's status》。
Lawrence想要教会团结,但最后大家还是靠语言分区。
“他不是对上帝失望,是对教会。
”“我不要hunt witch”当选教皇的居然是女性!
i am what god made me红衣主教?
红衣主教穿红色衣服,而不其他颜色,是因为红色在天主教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基督的宝血,象征着枢机主教们愿意为信仰舍生忘死,奉献一切,是一种荣耀和神圣的体刚开始看简介,说是有阴谋啥的,我以为会是世界性的破坏性的(比如炸弹,我以为是阴谋的一环),最后其实是宫斗剧,但也还是好看的。
关于Lawrence到底是不是有自己的野心,我倾向于是有的。
就像问我想不想当导演,会权衡自己的能力选择答否定的答案。
但也许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都会培养出来的。
只是如果太早坐上,代价是需要在爆炸性的过程中迅速成长。
起先我以为这仍是一个荒诞版教会故事,没想到如此写实。
天主教教皇去世,枢机院院长与众位在梵红衣主教来不及悲伤便全身心投入投票选举,各国红衣主教从世界各地赶来梵蒂冈,愉快相聚,交谈近况、职务升迁与未来规划……影片首先细致呈现了教廷现状,主教们俨然把主教干成了一份高级职业,在他们中间,不乏劳伦斯这样的信仰危机者。
从主教们的身上以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丝毫感受不到上帝对他们的丝毫影响,上帝成为了局外人,没有人相信上帝正冷眼看着他们,再秘密的会议,上帝怎会不知道?
由此可见所谓的忠诚都是表演出来的。
喝酒、抽烟、吃肉、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和最先进的医疗,他们的世俗几乎毫无禁忌。
他们一边为世界各地教会团结在上帝的脚下而自豪,一边又为用餐时以语言分组而觉察到这种团结的虚伪与脆弱,他们追忆纯拉丁语的脱利腾弥撒,争论下一任教皇是否必须为意大利人,以及黑人与女性的可能性……那么谁才是上帝选中的人?
是遵循民主评议结果吗?
私下各种拉票?
这与上帝有何关系?
劳伦斯是个很矛盾的人,他对人的情感与忠诚浓于对上帝,困惑于自己究竟是服务于上帝还是教廷。
他说,确定性是团结和宽容的致命敌人,并阐释了信仰是活的,即使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九个小时,也在不断怀疑上帝是否遗弃了他,从而得出结论:信与疑是一体两面,信因疑得到解答而坚定,疑因信之过于坚定而萌发,若无怀疑,神秘便告消亡,信仰便不存在。
但当103位主教经历了异教徒骚扰、种种阴谋论、教廷“宫斗”后终于选出一位双性人教皇时,劳伦斯曾言之凿凿的“信仰建立在不确定之上”的观点瞬间动摇了。
教徒们叶公好龙的本质隐喻和揭示了太多:政治、人性、教会与神的关系……从25分起,朝着聚光灯而缓慢推进的长镜头体现了该片的艺术追求,1:39:43的红与白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我前段常说的人要有点容错度,跟片中的理念不谋而合,当然他说的更好“There is one sin which I have come to fear above all else … certainty. 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那位外来主教说得对,信仰、理念、科学都是走向未来的东西,但也是人类内心的东西。
结尾稍微有点奇情,但已经是我最近看过最好的之一了。
这几年拍教会这个题材,真的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电影。
很多都是教会投资的什么驱魔电影。
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迎来了一部宫斗大戏,让人欣慰。
这里边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
明晃晃的九子夺嫡大厮杀。
最终实现了藏在正大光明那块匾后边的遗诏。
这里边的争斗都是文化之争,文化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一个一个来盘一下就很清晰了。
第一个黑人主教被对手泼了脏水,52票,完了。
但是这个所谓30年前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被扒出来,真可谓是深挖,都挖到30年前了。
显然,这是老教皇临终的安排布局。
把给黑人泼脏水的主教一起拉下马。
那个“被辞职”的主教可能有点冤,第一,可能真的是老教皇让他去把黑人修女接来,第二,祁厅长说了,整个教会就我一个贪官吗?
但这都不是理由了,在这场厮杀当中,不可以有任何缺陷,必须无懈可击。
剩下两个其实更加不堪一击,一个搞守旧,搞派系。
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派系肯定不能占大多数人。
其实搞复古不是没有市场的,只是碰到了一个致命杀。
第一是其他派系肯定不支持你,都会导向你的反面阵营。
第二就是老教皇安排的这个绝杀。
最后的那番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立足当下,立足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有发展的,起码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
搞复古和宗教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过不行了。
拿过去的思想放到现在来用,妄想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搞宗教战争不是没有人望和市场,而是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那个主教朋友,他虽然有立场,但是实在软弱无力,又无人支持。
他只希望保持现在老教皇的成果,总的来说,也只是保守主义范畴,进取是不能进取的,改革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
最后选择双性人教皇其实是意义重大的。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双性人教皇的出现,比黑人教皇还要更激进,更正确。
显然这是最重大的一步棋。
直接声明了教会对现行文化的接受和支持。
都不需要发表任何声明。
最后伏地魔主教得到了修女会的支持,赢得了摄政王的地位,皆大欢喜。
最后说一句摄影还是很好看的。
很多的镜头,人在哥特式建筑的面前,展示出人在巨大权力体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即便摄政王已经权倾朝野),这个摄影还是有表意的,不全是炫技。
《秘密会议》,或者港译《教宗选战》更加直白精准,这部电影根据2016年同名小说改编的书籍,虚构之余似乎更加像今日的写照:如何接纳穆斯林?
是否承认同性恋?
今日的教会似乎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显得迷雾重重,难怪前主教的心腹告诉Lawrence:“主教对教会,没有信心。
”-- 来自喀布尔的墨西哥人主教Benitez告诉大家:“我们的斗争,在于内心。
”1)经上说: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 启示录 2:4 和合本 )主曾责备以弗所教会,教会将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需要承认在教会中虽然有着一切的仪式,但是对主的爱心在慢慢减少。
所以看到Lawrence穿着着红衣主教的正规服装,教堂内部宏伟庄严,但他仍然忧虑重重,因为他和主教存在同样的想法:这群和他一起参加秘密会议的主教们,在敬虔之外底下各怀鬼胎,隐含着更大的欲望:争夺教宗的位置。
天主教的宗教特点中需要承认罗马为宗教中心,所以各色人群从全世界各地飞到罗马参加选举教宗的仪式,操着意大利语的话语。
教宗代表了天主教中最高的宗教荣耀,意味着在服侍主中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他也带领各个教会的发展。
但与政治领袖、商业精英争权夺利可以撕破脸皮毫无底线不同的是,耶稣教导我们谦卑顺服:(经上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 马太福音 20:26-27 和合本 )),本不应该为着当教会的头目而斗得头破血流。
若心里只剩权力而没有神的同在,这帮人玩的把戏实在是难以猜测,谁分得清你到底是服侍主还是为了自己想当教宗?
主知道,但人又从何而知?
lawrence在古典教堂内部忧郁地穿梭,这些建筑都已经上千年的历史,教会的成立也数千年之久,人却依然很难知道每个主教内心嘀咕什么。
2)政坛混战。
很多人说现代主义的冲击使得教会没落下去,甚至不如十字军东征和罗马教会迫害,纳粹时期的对基督教会伤害。
于是教会中也有非常多的门派。
首当其冲的就是tedesto代表的保守派和bellini的自由派,难怪Lawrence曾经无奈地承认自己在参加一场美国政坛混战。
Tedesco代表的正统意大利天主教派反对移民,反对穆斯林,反对同性恋,坚持回归正统教会,把教会回到正统时期的辉煌。
而Bellini代表的美国佬标榜自由主义,希望包容同性恋,双手接受现代主义的浪潮。
政治意味着作秀,赢得选票。
在这场封闭选举中任何行为都会被随时放大。
Lawrence在开始的演讲中说到:教宗应该具有不确定性,学会质疑,这样的人才能引领教会前进。
这句话在基督徒看来并不陌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神产生过怀疑,很难清楚他自己的信仰状态是否成熟。
这也是对很多从小信主的基督徒是一种警醒,因为人不能将在教会中得到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应当。
如果只是选择一个熟悉教会一切律例典章的人管理教会,那和熟知律法的法利赛人一样灾难,因为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是人就存在争论,但代表了宗教领袖的这一批人究竟如何“谦卑和睦”?
tedesco与Lawrence在餐桌上的交流充满幽默和讽刺,似乎也带了点“美国移民精神”。
他觉得这么多主教是从世界各地来的,因着主的名坐在了这里,但吃饭仍然是“自己玩自己的”。
意大利人坐一桌,美国佬坐一桌,西语区、非洲佬还有法国人...当beillini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赢得选票,就和lawrence商讨是否选择改版支持对象?
果然美国人拉选票方面确实是比较熟练。
但Lawrence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一场神职的选举怎么就参杂如此多“人的因素”在其中,而bellini的回答十分坚定:“不同派系之间难以认可,这是一场战争。
”指责Lawrence总是说漂亮话,是否也有自己的私心?
看来扳倒对方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非洲人Adeyemi差点就在两派斗争中坐享渔翁之利,但自己年少结的恶果让他一下子成了污点人物。
到这里lawrence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选教宗是来选道德标兵的吗?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 马太福音 9:13 和合本 )耶稣曾说自己来召的是罪人,因为“在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直到耶稣的降生。
Lawrence说:“我们终究是人,如果要是每个人都尝试给对手找污点,根本没法选择教宗。
”但是在人的观点上,不能再出现教会性侵的丑闻出现,那adeyemi自然出局。
在一群“罪孽深重”的“人”里面选择教宗,也实在是困难重重。
3)恨恶罪,接纳人。
那既然大家都是有罪之人,那是否需要包容罪呢?
temblay成为lawrence的心腹大患。
这个人可谓是像政客般骑墙派,又有演员般精湛的演技。
前教宗让他亲自给adeyemi下黑手,他自己也花钱买人帮他投票。
这里lawrence的揭露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也得到了姐妹Agnes的帮助,其中教会与个人之间的压力是值得玩味的:“tremblay并没有做这些事情,也没有故意抹黑adeyemi,但你曝光是不是为了让自己上位?
”“tremblay如果失势,那Tedesco将赢得更多选票,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你把证据放回去,不要和任何人讲,主自己有安排。
”第一句话是tremblay反驳Lawrence的主要观点,想通过让lawrence自证野心,使他不敢直接了当揭露tremblay,免得自己被人指责行为上的不纯正。
这点Lawrence犹豫但是最终下定决心,用直接分发文件告知直接干掉tremblay。
第二句话是英美佬的政治立场,既然不能得到权力,那也不能忍受一个极端保守派带领教会。
在这里Lawrence并没有以政治的方式看待问题,如此曝光才能显示出教会需要合一。
第三句话很具有欺骗性,既然神掌管一切,那他也看得到tremblay的罪行,那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等着选举结果就可以了,相信基督徒们也经常听到“主自有安排”这句话。
bellini在此时的软弱显现出来。
但包容并不是步步退让视而不见,因为害怕自己成为选举的受益者,或是揭露此事会使得教会信誉降低,就害怕揭露,那教会迟早也要进入“旷野四十年”。
(经上说: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
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 马太福音 18:8 和合本 )),不要小看神对除灭罪的决心。
神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
Lawrence在曝光中刻意隐瞒了那几位被收买的弟兄,这是一次完美的行动。
但电影中Lawrence的形象也并不那么高大,他告诉benitez:“不要为他投票,自己没有当pope的信心。
”但是他还是投了自己一票:因为大家都有私心,所以大家都是人。
4)单单仰望主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
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 彼得前书 2:11 和合本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 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神都必审问。
( 传道书 12:13-14 和合本 )彼得前书写道要与人的私欲征战,而传道书最后一节则写道:这一切隐藏的事情,神都必审问。
benitez在反驳Tedesco时说:我们的征战在于内心。
虽然我们或资历或高或低,文化背景或深或浅,服侍的地方或富裕或贫穷,最终我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来自上帝的审问。
这是我们个人面对上帝的问题。
在conclave中看到了各种属于教会中的问题,每个人在选举中都有人的因素在把控,即使外来者bennitez身上也有不能接受的女人印记。
服侍主从来就是一场内心的征战,最后的结果也单单地面对上帝。
这部电影以惊悚悬疑题材为主,看似在黑天主教,但是却非常严肃地讨论了教会中人的各色形态,这样又新又旧的电影,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
今天本来打算看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心肝儿》,讲中年精英女的性压抑与性癖,但还没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主题其实挺有趣,电影太肤浅太无聊了,电影开场是女主假装高潮后,去另一个房间看片自慰,包括后面的内容,现在很多短视频都比这电影拍得更有趣,甚至不如坛蜜的《做我的奴隶》,有着现在劣质电影的通病,娱乐性和严肃性两不沾,技法一般,只有尺度,缺乏深度,没有美感。
不看电影浑身难受,于是浏览了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同样很难提起兴致,其实《秘密会议》我早就留意到了,只是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一直没看,但选来选去,只能选它了。
看完后,感觉还不错。
宗教场所对我而言,吸引力不大,在我眼中电影里面的场景完全可以是日常生活,导演在技法上下足了功夫,剪辑上干练、高效、流畅,构图与光影部分非常有质感。
但让我兴奋起来的是第一个长镜头,非常克制、自然,是优秀技法服务于内容的典型,最近恰好聊过一个电影开场僵硬的长镜头和调度,这两一对比,太鲜明。
不过有些地方声音还是显摆了,格格不入且和电影的整体气质不搭。
一个纯粹的人,即电影中的红衣主教,想做一件事,选新教皇,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事情在纯粹之人的眼里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太麻烦了。
电影结尾是反转的,这个反转和胡金铨《空山灵雨》可以说非常像了,一个是选教皇,一个是选住持,同样是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其实构图和光影早就坐过强烈的暗示了。
看得出来导演是让观众享受过程,确实做到了,慢条斯理的故事,扎实的技法。
也点了宗教里面的污秽部分,结尾面对选择,来了个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注定了不会赢得高分,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导演完全可以耍小聪明、去迎合,但没有。
另外,能从伏地魔演到红衣主教,中间还有杀手老大以及种种,这就是演员的魅力。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本片是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看到结尾的时候却发现,本片其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虽然本片的片名是《秘密会议》(Conclave),但是本片并不是一部像《迈阿密的一夜》(2020年)、《弥撒》(2021年)、《女人们的谈话》(2022年)那样的“开会大片”,而是一部“政治悬疑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罗马教廷版的“宫斗大片”。
全片的核心事件就是枢机主教团需要选举出下一任教皇,选举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明争暗斗,各种在政治选举中常见的戏码轮番上演,负责主持会议的枢机主教团团长几乎被逼成了“侦探”。
在这场曲折多变的教宗选举中,主要的候选人有担任枢机主教团团长的自由派主教劳伦斯,来自美国的自由派主教贝利尼,来自加拿大的自由派主教特伦布莱,来自尼日利亚的保守派主教阿德耶米,来自意大利的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以及来自阿富汗喀布尔的自由派主教贝尼特斯(被已故的前任教皇秘密地任命为主教),而最终的选举结果是,代表着进步、包容、和平的贝尼特斯被选举为下一任教皇,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双性人教皇(枢机主教们在选举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他是双性人)。
就观影感受而言,本片比我的预想要好看得多,除了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之外,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剪辑非常工整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真实的下一次教宗选举,是会像《教宗的承继》那样一切顺利,还是会像本片这样曲折多变。
)
最后的反转太生硬了,一个在梵蒂冈教庭毫无根基毫无势力连枢机主教的身份都是可疑的有色人种双性人居然能坐上教皇宝座,编剧导演你们拍这片是不是存心嘲讽天主教会的?
从头到尾怎么看都是该男主上位,毕竟表面上的他大公无私,处断果决,谦逊下士,能力超群,在电影中又运用了以退为进,驱虎吞狼,借刀杀人,以逸待劳等种种手段,收买人心到了极致的地步:一开始就谦称自己没有能力做教皇,院长的职位也想辞去,此举很能拉拢一些弱小的没有派系的中立主教们的支持;黑人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应不会投票其他高票者,因为他们都可能是陷害黑人的阴谋者,多数会投男主,因为他票数最低毫无可疑;贿选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应该会转投男主,因为男主明知他们身份但选择隐瞒,于公于私也该投他;同一阵营的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更会转投男主;种族主义者候选人虽未出局,但他在恐袭后一番言论也会让他的反对派和骑墙派决心倒向男主。
但是最后居然这样结尾,到底是哪位喝大了?
还是近期美国电影一贯的做法,让一个有色人种和半个女人上位,充分表达了政治正确?
大概原著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宫斗”有更出色的作品。
反转的结局是有趣的,但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稍微幼稚,如果都是些听了几句慷慨陈词就会自觉反省的人,又何以落到如此地步?
有些画面特别印象深刻。
修女负责所有的杂项事务,仔细整理主教们用餐的餐具,盥洗用具,这个画面真的说不出的熟悉。
修女有眼睛,有耳朵,但有嘴巴却不能说。
以双性人实现男女共治,是愿景,还是黑色幽默?
圣殿囚徒:当权谋在神性废墟上起舞 红衣主教们裹着猩红绸缎踏入西斯廷教堂时,穹顶的创世纪壁画正被暴风雨浸透。
爱德华·贝尔格用高饱和度的暗红与靛蓝泼洒银幕,让这场现代版"教皇选举"化作一具被福尔马林浸泡的宗教标本——圣洁的腐败在琥珀色光线里缓慢发酵。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枢机主教像是从卡拉瓦乔画布上走下的殉道者,他的法衣褶皱里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阴影。
当镜头掠过他布满裂痕的侧脸,我们看到的不是神职者惯有的悲悯,而是被权力灼伤的困兽在舔舐利爪。
这位曾饰演伏地魔的演员,此次将灵魂深处的阴翳化作圣袍上跳动的暗纹,每个裹紧法衣的动作都像在收拢权力的绞索。
导演用巴洛克式的对称构图囚禁人物,西斯廷教堂的廊柱化作铁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成为窥视的上帝之眼。
当秘密会议沦为密室狼人杀,烛光摇曳的投票仪式竟透出黑弥撒的诡谲。
那些在彩色玻璃下流转的阴谋,比任何一部政治惊悚片都更具存在主义重量——信仰崩塌后的真空里,连上帝都成了待价而沽的竞选筹码。
最惊艳的是暴雨夜的西斯廷教堂,雨水沿着《最后的审判》中基督的指尖倾泻,将五百年前的末日预言冲刷成现代政治寓言。
当费因斯站在被雨水模糊的壁画前,我们终于看清:这座囚禁着枢机主教们的金笼,何尝不是人类用千年文明搭建的精神困局?
—-以上文字是在观影后,针对印象较深的部分情节与画面与AI交流探讨后形成。
AI说出了我的所思所想,但它比我的表达更广博、敏锐、华丽。
配乐、构图、用光维持了全片的惊悚氛围,关于选举争斗却没多少干货,声势变化倾倒的因果极其单一粗暴,中途能猜到新主教最后会当选,但过程中铺垫严重不足,导向这个结局的仅仅一通演说,加上最后无趣的身份揭秘。总之,不如重温遍《黑社会》。
如果影片最后这大反转出现在中段,让后半段成为Lawrence消化新教皇身份的事实并接受教会在这多元世界存续之道那我觉得这还是个好片子。现在这剧本为了反转而反转,让前面90分钟优良的视听剪辑表演和调度跟教堂的玻璃一样成了炮灰,这种感觉不亚于闻了一晚上的饺子香味结果发现端上来的只有醋。
《重生之我在梵蒂冈当变性人教皇》。我再也不想看老男人玩这些低劣的政治小把戏了!
如果电影结束在最后的Beneitez主教说“我不接受”,那就五星了。
这个曲折太感人了
结尾的反转有点缺乏支撑
挺认真的
剧情简介:草台班子搞选举
是能猥亵小孩子的团体的选择
2.5 还挺无聊的
教宗叕驾崩了,这是近年看的第四部关于教宗改选的影视作品了,每一次重拍这个题材都寄托了创作者对世界进程的观察,而这四部影视都在昭示一个主题,人类社会权力交接的法统从来不会一成不变,这才是“法统”存在的“合理性”。本片是其中编导痕迹最重的一部,把教皇选举拍成了悬疑片,最大的悬疑点做在上代教皇身上非常棒,每个候选人在上代面前皆透明,透明到照出每个人的野心。影片的情节包袱反而没那么亮眼,最后一名来自远方的候选人反杀,甚至十分爽文,但电影塑造最成功的却是男主的野心,无心权力中的权力欲,维护公平里的不公平。其次是那个看上去手法更次的炸弹袭击,炸开的西斯廷教堂,炸开了固守沉寂的教会,唯有如此才能漏进上帝智慧的光。电影高度对位现实世界左右互搏和选举结果反倒令我一笑置之,结果当然是向往的,祂本无性,人心图之。
选秀制度无法避免,斗争方向可以选择。
人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和天生的道德不完美体,不确定性就是包容瑕疵,允许存在和原谅~~
点球决战一样的结局,刺激又充满惊喜。
主角红衣主教班味太重了
人说感觉自己行将就木,是某天意识到家人、朋友、同学、相识等早已一一死去。在那之前,感觉自己老去,是看到曾经喜欢的、认识的男男女女荧幕人物都一一老去。不过,看到他们坐在一起演戏,用没弄过的自然衰老的脸,还是十分感动。结局的话,我感觉自己是不是被女权“敏感化”过头了,看啥都能看出一点女权味。在天主教堂搞共治哎,有没有。
很喜欢!!!
看了一半以为是真实历史改编,结果越看越不对劲,到最后真相大揭秘才确定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这么抓马。说实话这样的剧本和氛围,几乎毫无波澜的故事节奏,不仅没把教皇选举的神圣、神秘拍出来,就连最基本的引人入胜都差强人意。
虽然这次不是Netflix出品,但风格依旧是Netflix“精品美剧”式美学。不过本片更大的问题在于本该是一场对信仰的严肃思考,却完全让位于三流地摊小说般侮辱智商的权斗,人物塑造也非常的脸谱,更不用说最后那个哗众取宠的反转了
政治正确到教皇身上了,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