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写这个评论。
这部片子从初二那年,到现在,看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昨天考中国文学概观,里头有一道题:论苏轼的《定风波》和《前赤壁赋》里头反应的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而我满脑子的都是麦兜,是麦兜这个孩子。
纸包鸡鸡包纸,猪腩肉,腊鸭和垃圾……是我初二时觉得很有趣并且背下来的台词。
而现在整部片子仿佛只剩下这一段话:拿着个包,我突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真的没有。
不行,就真的不行。
没鱼蛋,没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咬过个包。
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
失望,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
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
大个之后,到我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没有,就真的没有。
不行,就真的不行。
有些东西未必那么好笑,它会失败,会失望。
麦兜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苏轼思想,是一个失意者的思想。
那段最动人的旋律用的是舒曼的梦幻曲,就连这段手风琴配的音乐,也是一个失落者的旋律。
我们不说谁谁谁怎么怎么成功。
这个世界已经满满的都是成功人的故事了。
在这里,我只想关注的是失败的故事,它是你和我,是我们每个人,不足道的故事。
除了朋友,便没有人再愿意听的故事。
说得多了,便如同祥林嫂般惹人厌的故事。
只有把它包装得精美绝伦,将自己装饰得满不在乎,打趣那些失败,嘲讽自己的无能,才能够博得听众,才能够自欺欺人说自己确实不在乎。
这种失败,是你再努力,再刻苦,再拼搏,付出再多,最终只能发现现实的无情的失败。
你以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很老土的话是真的。
你以为只要自己愿意付出,是一定可以拿到回报的。
你以为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给出什么,它就会回馈你什么。
你忘了这是个太现实,太无奈的世界。
你忘了有很多事情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左右的。
你忘了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引领风骚的人物,自己不是个天才,不是什么事情想做就能做要的,不是什么东西想要,就能要到的。
即使你付出再多,回报也可能是零。
麦兜,他很努力,他努力地吃药,通过这样来到达心中的圣地,马尔代夫。
但是他不知道,去马尔代夫更多的是经济问题,不是他这样一个小孩子,把一瓶药吃完,就可以去到的。
麦兜,他很努力,他努力学抢包山,希望完成妈妈望子成龙的心愿。
但是事实就是这个运动根本连场地都没有,他再努力,也都是不可以获得奥运金牌的。
他不是没有奋斗,不是没有努力。
只是,这就是现实。
没有为什么,不是加法题,除了指着自己的失败大呼好笑,什么都不能做。
其实一点都不好笑,但如果我们不笑的话,这个社会,甚至连容身之处都不给了。
麦兜讲了一句关于目的的话,很真实同时又很感人:我不喜欢抢包山,但是我爱我妈妈。
我相信,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最初理由,可能都是这个:我爱我妈妈。
于是面对失败,面对失望,这些都不难渡过。
但是怎么去面对那个在家满怀希望的妈妈呢?
我知道这部片子诙谐幽默,充满笑声。
就像苏轼在他的诗文里头,洋溢满满都的是旷达大度。
那些面对失败,表面自嘲,满不在乎的人,我们看着以为他们过得很好,当他们突然变得安静,冷冷地说一句“其实这些一点都不好笑”的时候,你要知道,只有这句,才是真的。
---N年分割线---[当年写得时候想到的是一个朋友 特别像我感受到的某一瞬间的他的心情 其实 那么一瞬的灰心丧气 懂的人不多 记住的人更少 不必怀疑 "麦兜"是很多人心中的正能量天使]
拿着个包,我在想,长大了,当我要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给你做梦,又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怎么样的呢…… ——麦兜 如果有人说动画是属于儿童世界里特有的产物的话,我宁愿不把《麦兜故事》当作动画。
然而,带着笑开始看,看完了却怎么也笑不起来,我知道这不仅仅属于动画故事。
一个简单的人,从拥有着很多梦想,拥有一个能背负起整个世界的母亲,麦兜说,我爱妈妈。
或者在他的心里,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永远不长大。
麦兜和他妈妈在吃到火鸡的时候,他说,是最美的时候。
在那以后,只有两次能让他再次闻到火鸡的气味,一次是在他的婚礼上,一次是在他母亲火化的时候。
在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幸福和痛苦都显得如此相似,如此的难以忘怀。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并不是每个人都很聪明。
在每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希望他们能聪明、漂亮、能干。
然而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并不一定有天使为我们把守。
我们也会像麦兜一样,不怎么漂亮,不像梁朝伟、周润发,不能像珊珊(李丽珊)那样举世瞩目。
小时候,我们的老师说,你要成为什么人?
我们说,我们要成为XX家。
于是光荣的感觉包围着我们,我们一直奋斗,好好学习。
有人在上学上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打退堂鼓(有人在坚持到半途的时候放弃)。
于是就像一次旅行,有人半路下车,又有人到了某个不知名的站点下车。
或者前方没有我们想要去的“马尔代夫”(麦兜梦想去的地方),然而我们依然锲而不舍,像麦兜一样执着的问,有没有粗面,有没有鱼丸,有没有鱼丸粗面。
看完麦兜,或者你会发现,你就是那只猪。
不是我要骂你,是因为,你的人生,噢不,我们的人生实在就像那只猪。
第一次看麦兜 那是小学的时候在表姐家里,周末的晚上,晚到小孩子都应该睡觉了可是这部画面声音都不同于宠物小精灵、圣斗士星矢、四驱兄弟的动画片却让我很好奇我觉得制作动画的人好偷懒,场景是不是直接拍的照片啊我觉得配音的人好奇怪,为什么他的普通话还比不上我们四十多岁的数学老师……于是第一次记住了那只左眼睛有花纹的奇怪的小猪麦兜和他妈妈麦太太以及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第二次看麦兜 估计是在初中的吧那应该是周末地方卫视的动画档又见到了这只奇怪的猪突然觉得原来这部动画片这么好笑啊包鸡纸 包 纸包鸡 包 鸡木有鱼丸 木有粗面……那时候的自己觉得自己好厉害,终于看明白了这部奇怪的动画片第三次看麦兜 刚刚心情很差,不想看书,看了一下午的电影在FTP看到这部曾经认为搞笑的电影,于是立刻down下来可是,原来这些都不可笑我在看完之后,又把进度条拖回,重新听了这一段: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
不行,就是不行。
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吃过个包子。
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
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
胖,不一定有力气,有力气也不一定行。
拿着包子,我突然想到,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个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呢?
听完这段,我已经不再有勇气再去重新听一遍其他的那些一个母亲为儿子实现心愿而去买火鸡,两个人吃了好久那些一个儿子因为爱母亲去做不懂不喜欢的抢包山那些一个母亲说自己很细微,儿子很大很大的信那些……我含着泪看完的这一段一段其实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么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你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如果想把鸡烤的美味可口吃了以后不会恶心胀气胃不舒服秘诀就是:把鸡烤的好一点,谢谢合作真难过 我终于长大了我们终于长大了
麦兜的片头是舒伯特乐兴之时F小调第3号,唱的歌词却是:我个名叫麦兜兜我阿妈叫麦太太我最喜爱吃麦甩咯……但现实就似一只鸭吓吓一定要duck唔得!唔得!点算嘞?点样令只鸡变做鸭……(不过呢)我最想吃鸡我最想吃鸡我最终变腊鸭!鸭鸭鸭鸭胶兜嘀嘀地转了两下,云朵里变出了显些叫“麦胶”的小朋友—麦兜。
云朵变化出好多可爱小东西有鸭啦有鸡啦,一会鸭一会鸡最后变成麦兜啦麦兜的开场很搞笑,特别是麦太“打游戏机战胜霸王通关”。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为了家人到处奔波,外婆家—大姨家—小舅住院的病房—自己家—工作地。
妈妈号称上班日才是休息日,因为上班可以吹吹空调看看电视,没有人再需要她做家务了。
麦太做鸡包纸·#%*纸包鸡·#%*包鸡纸时,我想到我的妈妈。
其实我不喜欢妈妈做的菜,十年如一日没有创意,只能属于一般好吃。
我喜欢吃我自己做的菜,但妈妈闲我太“大牌”,菜是能做好,但往往战后一片狼籍。
所以人到极至,也会获得懒惰的权利。
我和麦兜一样梦想马尔代夫,更正,是因为很早看过麦兜才梦想马尔代夫。
“妈妈你会带我去么?
”“会!
等发了财再说吧”“妈妈你什么时候发财啊?!
”“快了吧发梦吧”其实有梦是件好事,不能发财也不能丢掉发梦啊,有梦就还有前进的力量,还有暴发小宇宙的可能。
我每天都在发梦……乐此不彼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不管现实是多么残酷,不管是吃了鸭还是吃了鸡,都要有梦的。
当连梦都被泯灭了,可就真的废了。
孩子发梦去吧说不定有一日就发财了……人的一天起码睡上8小时,加上中间发呆打个瞌睡就是10个小时,人生的许多时间都在梦境中,不发白不发,做有梦的孩子,一直有梦想哇哈哈流口水啊梦好美麦兜现实的结局结束这出诙谐的喜剧,中间不断用古典乐做通俗之通俗的歌词总是忍不住的发笑。
“失败——尝试”既然早就习惯了挫折的规律,就微笑面对吧抛物线总会到达成功的那一刻
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你不再在梦中。
——叶慈圣诞节到了,麦太太好不容易买了一只圣诞火鸡,麦兜母子俩陪伴着这只火鸡,一直吃了大半年,这让麦兜领悟出“火鸡的滋味,其实在没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达到了高潮,而以后只不过是既然已经开始吃,那就吃下去而已~~”而这样的感觉,在麦兜以后的人生中不时无端的出现。
麦兜就是这样的小朋友,他可能是春天花花幼儿园里最迟钝的孩子,但是他却有一颗天真而简单的心灵,从麦兜的眼中看去的世界,是怎样的一副可笑景象,而透过世界看去的麦兜的世界,却仿佛看见了自己成长的影子。
【期望】麦太太临盆的时候,看见一个塑料盆在空中绕啊绕,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将来前程似锦,就算不行长得像发仔、伟仔也行,但是麦兜始终只是一个丑丑的小猪而已,我们的父母总是对我们期望巨大,甚至希望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都由我们去实现,只是那些天生丽质,聪明可爱,智商在150以上的天才少年究竟有多少呢,我们都是那只丑丑的小猪,虽然我们可以说,我长大希望成为科学家。
我长大希望成为艺术家,其实那些都是些爸爸妈妈望着塑料盆发下的虚妄的呓语罢了,我小时候学过钢琴,学过书法,这些东西现在都已经被我扔掉了,再也想不起来的,我不会因此抱怨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表达的,但是我只是想,现在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仿佛都被这些漫长的,无边无际的“追求”所淹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少年宫兴趣班的路上,爸爸那好像大山一样的背脊,我不知道童年中充满这样的记忆,是不是一件好事。
【被扼杀的梦想】春天花花幼儿园开主题班会,谈谈大家最喜欢的地方,同学们或者是日本或者是加拿大,惟有麦兜最喜欢的地方是可以吃到很多东西的大商场,但是其实麦兜也是有最向往的地方,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坐落在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
可是后来用生病吃药换来的“马尔代夫一日游”,只是坐缆车上阳明山顶看香港的风景。
大人们从很小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好孩子,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明白理想是什么,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只是非常简单的吃好吃的东西,玩好玩的游戏,但是大人们却说不行,然而他们便自做主张的,肆意地在孩子身上灌输自己的功利主义,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而且是一张可以反复擦写的DVD-R,第一个想出这个注意的人不知道究竟应该给他诺贝尔奖还是应该一枪打死他),自己可以随意涂抹,并且可以用何等冠冕的理由“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来逃避自己的一切责任,于是孩子们便一个个变得好像小大人一样的精明、世故、机灵和无懈可击,而当孩子们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大人们就会用各种各样的下三滥手段来打击,摧残孩子们的梦想。
麦兜在“马尔代夫一日游”之后,不知道还留存下多少关于马尔代夫和自己梦想的痕迹?
【挫折】2000年,李惠珊获得了奥运金牌,于是麦太太也带着麦兜来南丫岛拜师学艺,希望有一天也能够作出成绩光宗耀祖,没想到最后轮到麦兜的却是一项没有金牌、没有比赛、没有对手,甚至没有人知道的运动——抢山包,更衰的竟然是连山包也没有。
欧阳锋在《东邪西毒》里面这样说杨采妮,“很多时候,有一些事情在别人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完全是浪费时间,但是对于她来说却很重要。
”不知道麦兜在练习抢山包的时候会不会明白他同样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挫折并不是失败,而是失去意义,觉得自己做着做着,好像自己也慢慢变成了空气。
儿童节又到了,每年的时候,就像黄药师一定会去看望欧阳锋一样,大家照例要赞美一下儿童,因为地球的未来就在他们手里,可是我想,孩子们总会长大的,总会失去一些孩提时代的纯真和梦想,本来这就是生活,但是请不要在他们还是孩子,还应该享受最无邪的快乐的时光时就去扼杀他们,我至少知道虽然孩子对很多事情都不太理解,但是他们却已经在观察这个世界了,这个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世界背后是如此苍白和饥饿,以至于还等不及孩子们长大就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
麦兜 矮矮的胖胖的,很平凡,也不聪明,和他的妈妈麦太太住在一起!
对于麦兜的故事印象中记得更深的是春田花花幼稚园,当然鱼丸粗面也很深刻,麦兜想吃鱼丸粗面,可是没有鱼丸粗面 没有鱼丸米线等,旁人提醒他鱼丸和粗面的搭配都没有了,那就鱼丸好了,没有,那就粗面。
也没有。
什么都没有,那你开什么店呢!
初始听觉得很好笑,后面再看再想却有点小难过!
麦兜就是和很普通很平凡的小猪,他像着许多的人,平凡普通但是有着许多的梦想,很多很多根本实现不了的梦想,他单纯傻傻的很可爱,更多的闪光点在于他很快乐,他不富裕他不聪明,但他依旧很快乐!
麦太又像着很多的妈妈,望子成龙,想赚钱却总是不成功,她很爱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也很爱她!
觉得麦太是一个很棒的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过生活,她虽然不富裕,但是她的孩子在她的照顾下很幸福!
或许会有另一个世界,有着麦兜的存在,希望他去一家店,有他想要的鱼丸粗面
一年之后,经历了恋爱,变故,起伏,我昨天晚上又看了一次麦兜。
开始喜欢麦兜的时候,记得他最经典的一句话:有情人终成叉烧;当时么的LP,愤世嫉俗,感觉这句话很解气。
可是老天爷还是安排自己在生命中的关键时候碰到昨天抱着我陪我看完的重要人物。
我突然明白麦兜说过的另外一句话:希望……失望……希望……失败……尝试……失败……再尝试。
话回来说麦兜,本来应该叫麦胶,还好麦太够叻,把名字改改成了比较可能会靓仔,行运和够叻的麦兜;但是事实上,现实不会跟纸包鸡一样简单顺利的完成,而且春田花花里面没有可以让麦兜懂得更多的机会—只是很欣慰他在里面学到了开心和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ALL THINGS ARE BRIGHT AND BEAUTIFUL!
于是要去出人头地,麦兜既然连马尔代夫都去过了,长洲也自然不在话下。
学习抢包山这种无稽的运动,显得极其无里头,但是在麦太眼里,总有一日,她个仔会“很大,很大”。
麦兜于是在大包整多两笼的歌仔里面学习到了他最拿手的一门功夫,最后倒也是锤炼出跟师傅黎根一样的大脚瓜……大力气。
或许就跟一开始麦太希望的一样,他的确很大了,平平安安。
长大了,才知道,抢包山么的入选亚运,姗姗失利奥运都是很平常的故事,蠢,肥,还有迟钝都是平常的。
跟所有人一样负资产,也还是平常地。
就跟吃火鸡一样,最好的味道在将要吃和吃第一口的之间已经享受到了,下面就是怎么去吃。
而我们的日子也是如此:每一步在没有完成之前都是最好地,而完成与否和享受的过程好象并不会比之前的希望和期待来得过瘾。
是啊,现在的豆豉鲮鱼都么豆豉了,因为麦兜么的发现罐头上已经改成茄汁了。
于是一样的希望……失望……希望……再失望。
好在他还是小时侯那样的天真,他懂得的道理也仅限于“从前有个小朋友”系列,他努力地前进,不至于让自己的每一个失望都来的那么快—然后即使来了也可以迅速的忘记再去希望。
不断的勇敢,还有不断的尝试……在海滩上,看到成年的麦兜,微秃,肥,脚瓜粗壮,还有一顶童年学艺时的小帽子。
除了头发,怎么看怎么象自己的背影。
感受着那些浪花拍打的滋味,又顿时的跟麦兜一样笨笨的说不出什么结束语或者感慨啊什么地……请允许我用麦太的话来总结:“烧鸡,材料,鸡,方法,把鸡烧熟……但是,如果你要想吃下去顺气不堵胃,拜托,请把鸡烧的好一点……”我是麦兜,生活是鸡。
故事的开头,一只塑料盆(在纽约你只有在唐人街的中国超市才能买到塑料盆)飞过香港密密匝匝的街道,在若干间街头巷尾的小吃店拐了若干个弯(通常香港街头的小吃店都相当赞),降落到麦太太临产的床前。
麦太太一个奇怪的许愿,塑料盆一个奇怪的庇佑——不求又帅又聪明,只求逢凶化吉,一点好运气——于是麦兜小朋友就诞生了。
香港,这个拥挤的都市,它不仅仅是高大上的金融中心和旅游购物者的天堂,也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有着许多市井小民过着平凡日子的地方呢。
这种平淡的生活气息,给故事笼罩了一层悠然自得的气息,就像一层乳白色的薄雾,让整个故事的色调都清新可人了起来。
然后一个稚嫩的童声唱起来:这世界有很多的事,就是由不得你,火鸡!
火鸡!
来一只?
最后却捧来了鸭子!
虽然还是送来了鸭子,我还是吃得很欢喜。
多年前也曾经试图看麦兜的故事,却恼于故事的无厘头,实在是不能理解那些干巴巴的笑话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而今偶然重新看起,却很喜欢这充满小市民气息、随遇而安的幽默感。
或许是心境变了罢。
不再高瞻远瞩志存高远,只求踏踏实实把握好现实的安稳。
再也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要过得去,那就将就着过下去吧,反正也不错啊!
差不多就行了,何必struggle把自己得那么辛苦呢!
开心就好啦~就如开头那首歌唱的:“虽然还是送来了鸭子,我还是吃得很欢喜。
”对于一个只有22岁的人来说,这样的心态是不是有点太老?
我不知道。
其实我只是想开心一点,让自我放松一点,用平和的心态把握当下,踏实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或许惊喜就在前方呢!
对麦兜的形象和春田花花幼儿园的称呼再熟悉不过,但今天才完整地看了动画片……看到那个爱幻想的小麦兜觉得很像自己,对那个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神游特别有共鸣,因为那也是我曾神游了好几回的地方……但看到结局处又生出了几分悲凉,小麦兜因为有剽悍大条、神经慈爱的麦太庇护着,童年是幸福无忧的;但长大之后,现实的磨砺已经让他少了那些单纯幻想以及简单生活带给他的平凡幸福。
是的, “蠢”的人没什么好笑,特别是努力的“蠢”人更没有什么可笑的。
谢立文不爱拍照,外宣都由妻子麦家碧负责接洽。
他低调地隐于市井之中,走在香港街头的人流,擦肩而过的人谁能想到,这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人就是「麦兜之父」?
万人如海一身藏,谢立文自称是一个很中性的人,不悲天悯人,也不特别喜欢小孩子。
许多人对此很惊讶:没有一颗童心,怎么写得出那样好笑又让人掉眼泪的故事?
这是偏见。
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是写不出好童话的;好的童话作家,都是风景都看透,人世间各种滋味在嘴里、肚里、肠里都过了一遍,繁花落尽返璞归真,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立得住、站得稳,小孩子看了笑,大人们看了哭。
安徒生如是,卡尔维诺如是,安吉拉·卡特如是,谢立文如是。
他们都得经过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历程,方有了觉悟,明心见性,最后灵感泉涌,下笔如神,故事就这样成了。
自2001年的第一部《麦兜故事》起,十二年间,麦兜系列不慌不忙拍出了五部电影。
票房有高有低,口碑有好有差,好在粉丝一如故往,看着这个粉红小猪哭哭笑笑、笑笑哭哭,始终不渝地支持谢立文、麦家碧夫妇走下去。
麦兜是他俩的孩子。
麦家碧是母亲,一笔一画画出了麦兜的形体;谢立文是父亲,一口气吹过去,给了麦兜灵魂。
童话难得,出彩更难,麦兜是当代难得的好童话。
好的童话应当是悲剧。
少不经事的孩子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所有的故事结局都是大团圆;历经世事变迁的成人明白人生的残酷,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心肠坚硬,对大团圆无动于衷;只有读到海的女儿化为泡沫、卖火柴的小女孩瘐毙街头时,才被戳到痛楚,柔软到掩面痛哭。
悲剧最动人。
安徒生之伟大,不在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在于他完美地在童话中表现了悲剧,将悲剧融入了童话。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当引起观众剧中人的怜悯和恐惧,继而产生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对此,谢立文想必深有体会。
「故事要好笑,就写好笑啰,故事要悲伤,就写悲伤啰。
」他避重就轻地回答问题,试图将悲伤轻描淡写的涂抹过去。
如同历史轻描淡写地碾碎每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无数人将麦兜捧为新世代香港文化的象征,但谢立文无意为香港文化背书,他只关心一个平凡个体:一只单亲家庭出生的香港猪;爸爸是背负着无法放弃的过去、爱抖腿的菠萝油王子,妈妈是会做纸包鸡的麦太;他在一所叫春天花花幼稚园的读书,校长兼职的茶餐厅,鱼丸没有粗面也没有;重要的是,长大后,这只叫麦兜的猪没有成为周润发,也没有成为梁朝伟,依然胖,有力气,大脚瓜,负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形象,成了香港草根的象征。
以香港的先天条件,不应享有现在的繁荣。
如果说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奠定了这个小渔村日后腾飞的基础;那么二战及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国共对峙,则是香港走向繁荣的真正原因。
倘若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铁幕落下,大陆闭关锁国,台湾孤悬一岛,纵然有英国的支持、自由岛的身份,区区一个撮尔小岛的香港如何能够抓住二战后经济腾飞的机遇,一跃而上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正是背倚整个中国大陆的落后和愚昧,经济文化一片黑,才有了香港后来畸形的繁荣;并值此中外文化的风云际会,才有香港电影、娱乐工业的异军突起,甚至在八九十年代成为整个世界的华人文化传播中心。
从北美唐人街到马兰西亚、从台湾到大陆小县城,香港文化横扫全球,风头一时无两。
泡沫总是会破灭的。
先是97金融危机将楼市打为原型,而后大陆加入全球化竞争,把香港从低端产业链挤走;接着整个珠三角都在腾飞,上海逐渐蚕食香港东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台湾与大陆关系逐渐改善,也不再借助香港这个跳板。
等到进入21世纪后十年,香港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风光不再,高不成低不就,异常尴尬地发现自己其实在裸泳。
背靠着的大树不甩你,自个儿大步向前走了。
位于南中国海的香港,本来和伦敦、纽约并称的城市,突然要和深圳抢饭碗。
这样的落差任谁也接受不了的。
与之同起同落的,还有曾经轰轰烈烈的香港电影,现在也得端着饭碗找CEFA讨饭吃。
上一代香港人,是向上的一代、昂扬的一代,经济向好,楼市大涨,荷包里的钱总是花不完、赚不完。
麦太继承了老一代香港人积极向上的激情,永远积极永远乐观,嗬哧嗬哧把麦兜拉扯大,盼着他成为周润发、梁朝伟;到了麦兜这一代,整个儿都在往下掉,个体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挣扎,也挣扎不过时代的浪潮把你拍在沙滩上。
有人管这叫命运。
悲剧的冲突,实质上是人和命运的冲突。
人怎么拗,也拗不过命运,谢立文讲的其实就是这种悲剧。
出身中产阶级,在香港最好的私立高中接受过教育、而后又留学的谢立文,算是那一代人中的精英,但比起李嘉诚他们创造的财富传奇,比起金庸、黄霑他们的名士风流,他的故事远远算不上激动人心。
就像他笔下的故事,没有射雕英雄的指点江山,也没有《沧海一声笑》的豪情万丈,很冷静,不点破,不煽情,只是陈述。
最新一部的《麦兜当当伴我心》中,他让为校长配音的黄秋生说话慢点,再慢点,慢到观众的心里去,让他们红着眼圈离开电影院。
比起金庸一代的文人,谢立文的创作应该是时代进化的必然。
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金庸为首的香港四大才子好如托尔斯泰,擅长的是慷慨激昂、鸿篇巨制,而谢立文则算是卡夫卡,想象奇诡、文笔明净。
前者在报纸电视上风头无两,而后者情愿隐于市井,保持一种籍籍无名的状态。
校长说:「麦兜不是蠢,只是太善良。
」这一善良的失败者形象,已深深地烙进香港当代文化里;正如泰戈尔所说:「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深信,不爱拍照的谢立文正在准确地描绘出飞鸟飞过的痕迹。
最近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往往别人未必在乎,反而是别人唾弃的东西自个却怎么也放弃不掉,强迫症加一根筋,是不是我也应该写本自虐经历的小说故事什么的?恩,一定很无聊,并且又臭又长。这电影不够长,但是也不算香,哈哈,可能是因为又犯病了吧,如果以后觉得好看再改回来。
麦兜版香港话你知,段子拼凑的起来的超长GIF也能叫电影?区区600万香港人的怀旧情怀,凭什么要13亿大陆人有共鸣?这么高分哪来的?还百分百香港制造,怪不得这么垃圾
“虽然你不知道我是什么微细的东西,但是我的孩子很大,很大,有一日你都会知。”每次泪奔~~~~~~
当时看的粤语版,没字幕,累死。。就记得纸包鸡、鸡包纸、包鸡纸什么的。。。
超级喜欢这个的片头曲·~很有喜感的说~
几年前观看《麦兜故事》稍显无感的我真没想到一开始的内容这么好笑,把小朋友们逗得乐不可支;后来,渐渐的,故事感觉越来越成熟化了,长大后的独白更是一度差点把我催泪…… -16.06.16 —— 纸包鸡、马尔代夫、抢包山……再次和小朋友重温了《麦兜故事》,再度感觉电影更适合大朋友一些。-18.08.19/20
毫无感觉的浪费了75分钟。完全没笑点,一直在出戏。大概我不是香港人且听不懂粤语的原因吧。
我不是香港人,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想法
好吧看了影评觉得这部电影在说,活得自己快乐最重要了。本来觉得这部电影啥都没说明的,因为这就是生存讷,掐死了你的美好想象,让你陷在自己的生存平板。
火鸡死掉后跟我们一起的日子,还要长过它的一生
适合带着孩子一起看
他们说有些故事长大了才看得懂,可是我还是看不懂
笑中带泪,其实骨子里还是部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成人动画,道尽香港底层小人物们的无奈与心酸。不过成长总有烦恼,即便这个社会很糟糕,现实很难堪,但我们还有家人、朋友以及总会有值得终生努力追求的事物存在,生命的意义也在此,不断向前看,失败了再努力,永不息,没有鱼丸粗面的人生那也是人生。
此片极为出世,对人世的无聊进行了无耻的嘲弄。
笑话都好冷,不过我笑出来了
十年半后二刷蓝光,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新片看了,我只记得一刷的时候是11年的跨年夜,看完独自感伤了很久。「麦兜」既是专属于成人的童话,借麦兜富有童趣的口吻叙述着成年世界的残酷与不易:没有鱼蛋也没有粗面,马尔代夫只是母亲努力拼凑出的幻象,吃了半年的火鸡也会从美梦变成噩梦,所有看似「可爱」的特质在「有用」面前不堪一击,「多劳」才能「多得」,没有原因也没有道理;同时也记录了一代香港人的地缘风貌与时代记忆:飞过多条街道的胶兜,离深水埗地铁站只有10分钟路程的春天花花幼稚园,彷如世外桃源的南丫岛与长洲,在亚特兰大奥运上代表香港首次夺金的李丽珊,它的「港味」深藏在每个角落,而麦兜就像每个香港人般平凡而坚韧,为了某个微小的目标执着地努力。黎根口腔视角的第一人称镜头是在致敬配音黄秋生和他的《伊波拉病毒》吗?
童年再辛苦再简陋再蠢都是美好的,因为希望梦想还在,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长大后你才发现原来生活是个梦想破灭的过程,令人失望无力,梦想也是一个不再敢提起的词。生活原本就是持续心碎的过程啊。很细腻的片子,也许是童年的关系,各种意象转换为实相出现了,这也是动画高于真人影片的一点吧。
每次要大手大脚花钱的时候就会想起麦兜妈妈麦太在超市变身机器人的那段,我靠,辛苦钱啊……不买不买了
我喜的麦兜 小时候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