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一家祸害了女二一家,然后女主居然委屈兮兮恨女二要祸害她?
女主嫁给了自己姑姑的老公,然后又来恨自己姐姐嫁给自己的老公?
女主这不是自私,就是脑壳子有苞。
倒是皇后坏的明白,惨的真切,让人唏嘘。
编剧要是能把女主安排的和皇后一样,肯定不会是现在这种大白莲。
整部剧,要是把女主戏份删掉,肯定会好很多。
奶奶看的时候瞟了几眼。
尼玛吐血三升啊!!
我想吐槽的那段是大玉儿她娘识破了雅醇是装疯之后逼问出来害大玉儿的幕后黑手是哲哲,于是居然跑到哲哲那放狠话宣战,然后哲哲迅速做掉雅醇。
大玉儿她娘空有气势却只会耍狠放狠话啊,没脑子啊!
你只学会了容嬷嬷扎针时候的心狠手辣,没有学会人家还会出主意啊!
甄嬛传里稍有脑的人都应该继续和哲哲表面亲热然后背地里阴她呀,让她四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呀。
难道是游牧民族不爱斗心眼、心地纯良所以不习惯使阴招啊,但你去放了狠话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之后有个屁用啊。
你的大脑负荷不了这些也就罢了,还老标榜自己美貌与智慧并存干啥呀,不嫌磕碜人呀?
不怕被吐槽呀?
还有那啥大玉儿,那女主那张脸我实在不想看了,电视上只要是于正的戏都是她当女主,可是无论从容貌还是演技上都没什么突出的呀,我看旁边的苏麻就比她好看。
编剧呀,你知不知道这种真善美假大空的无脑傻大姐已经不流行了呀,你的人物不能塑造的立体点呀,你不知道就算拍烂剧也是要花钱的呀。
像这种无脑女主在宫里应该很快被人害的骨头都不剩还不知道是谁下的手吧,就像甄嬛传里的吃货淳贵人那样早期就被杀了根本活不到结尾啊,可就算是人家淳贵人傻归傻,人家天真烂漫萌妹子啊,你家女主的假大空式傻跟人家淳贵人不一样啊,学不来人家的萌还好意思笨成这样啊???!!!
想人家孝庄,虽然历史到底是怎样我们无法知道,但用小指头想想就知道活到这么大岁数还青史刘芳,力挽狂澜可以扶起两代皇帝并得到皇帝的尊重的人可不是这样假大空傻大姐配置的人能做得到的呀。
还想吐槽下整个画面,颜色花花绿绿的,像是晕染的一样,从其浮夸的色彩看出这个剧主创人员的浮躁。
你圈钱的时候就不能顺便找点有脑的人来编故事么?
我看这个片的时候心里很为祖国花朵忧心,满眼于妈的戏,小朋友们会不会觉得只要有那样的智商就可以出来混了,于是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智和文化呢,堪忧啊堪忧
觉得和宁静的孝庄秘史差好多,看的时候喜欢海兰珠觉得长的太好看了,可也真真是一个狠角色,为了复仇可以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而且还有了孩子!她的复仇是一波三折的,起初一直以为是玉儿的母亲害死了卓林,后来又以为是哲哲,再最后,她终于知道其实害死她最心爱的人就是皇上,这让她的心彻底死了,自己竟然给仇人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她深知,让皇上最痛苦的方式就是得不到她,所以,她选择了自杀。
其他的完全毫无看点,演技完全看不到,我觉得除了张檬以外,完全没有演技。
整个都是超级无聊,没有看点,总之,不好看。
首先皇太极真的对海兰珠非常痴情啊!
然后他的谋略,尤其是大玉儿狠心把海兰珠的绝笔信给他看了以后,皇太极不动声色,让福临和大玉儿之间产生芥蒂,却又让大玉儿为他所用,牵制住多尔衮,为大清奉献了一生,而大玉儿最终也应了誓言,丈夫不爱,儿子不孝,孤独终老。
皇太极临终前对哲哲说他和大玉儿像是对手,想知道会是他赢还是大玉儿赢,我觉得皇太极赢了…有着雄才伟略,却又痴情于一人,人物非常有魅力啊,就像大玉儿说的,如果海兰珠的第一个男人就是皇太极,她真的会是这世上最辛福的女人啊!
这部青春版的《孝庄秘史》不得不说,成也编剧,败也编剧,演员顾此失彼。
本来是个女人辅佐三代帝王的血泪史,却因通篇言情太多,最后成为一个女人因为错选了一个不爱他的男人而孤老终生。
其二,多尔衮和大玉儿的暧昧情长,利益牵制本是主线,却因为演员的悟性不一,反而使得皇太极与海兰珠的钟情圣爱成为观众快进抓取的唯一亮点。
也是少有描述一段君王情史佳话。
第三次对福临和婉宁的描述原为对孝庄孤单到老的确定,却因单薄无力而草草完成任务收场。
还有忍不住说此类型电视剧工作室,选择演员时也太过单一,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穿梭在各个剧里,不知道是一个制作组都难。。
要说广大网友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
有爱情的故事,必定有人愿意听,如果这个爱情让你流泪,那么它必定很凄美,很凄美。
《美人无泪》中皇太极对他的兰儿的爱,让我的眼泪怎么也至不住。
爱一个人是什么?
皇太极的回答是: 为了得到她,杀了她爱的人,让爱不能离去,只能依靠自己;为了不让她孤独,朝政不理,只为陪她;为让她开心,给她一切至好;为救她的性命,不惜割伤自己;为了等她醒来,日日相守;她若离去,我必不长存。
兰儿好傻,如若至爱一个人,怎舍得离他一分一秒,怎舍得伤他一分一毫,在这白驹过隙的尘世里,怎么会和他阴阳永相隔。
我想,兰儿的死,也是因为她早已深深爱了这样一个对她那么好的坏男人,所以她才无法原谅他和自己。
也许,兰儿爱卓林更深一点,或许她只是累了,她觉得自己已罪不可赦。
兰儿这一生,冷风苦雨,大半生不得平静和幸福,卓林的爱是她的明星,皇太极的爱是她的空气。
没有了明星,漫夜暗淡,没有了空气,无法呼吸。
兰儿虽害过人,可从没杀过人,玉儿的额吉,她的死,何尝不是她一生所犯罪过的恶果。
兰儿的一生只杀过一个人,那就是她深爱的男人最深爱的女人。
——她自己。
两个场景,一段爱情: 御书房 皇:这是什么点心啊?
兰:这个是汉人的汤圆。
皇:尝尝,什么味道的?
兰:尝了不就知道了。
皇:酸的。
兰:酸的?
不会吧,难道是坏了?
不酸啊!
皇:……(笑) 兰:笑什么?
皇:汤圆没有环, 只是做汤圆的人,心里发酸了,所以汤圆才会变酸。
你终于肯为我吃醋了。
兰:我才没有呢?
皇:对我来说, 一个女人为一个男人生孩子,并不算什么, 只有为他吃醋,人和心都在一起, 才真是他的女人。
兰:我一直都是皇上的女人。
兰儿房 皇:人家一番诚意,你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兰:我就是不想吃她送来的东西。
皇:这东西不吃可惜了,来,给朕吃!
嗯,太好吃了!
朕现在吃过了,就是朕的东西,吃朕的东西不委屈吧?
兰:皇上…… 皇:哎,血燕对孕妇有好处的,就当不是你吃, 而是给肚子里面的小阿哥吃,好吗?
来把它吃了!
兰:……(开始吃血燕) 皇:呵…呵…
皇太极 多尔衮等人多次被搬上荧幕,差不多已经洗的白白的,谁又记得他们曾经是整个汉民族的灾难?
残忍弑杀的魔鬼?
那个时代里的孙承宗 孙传庭 秦良玉 李定国 江阴三公等等却都被永远的淹没在历史长河,我真的很不能理解。
尤其是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本是写给大英雄郑成功的,却被某帝王剧抢走……特意整理了的,喜欢清宫剧的可以来看看:大概就是五千多万人口向一千多万人口的转变。
赵州之屠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军攻入赵州进行大屠杀,2.5万人被杀害。
畿南之屠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朝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残杀。
潼关之屠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清朝“豫亲王”多铎在陕西潼关地进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残杀。
扬州十日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大明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对清军的殊死抵抗。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
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初四日,天始霁。
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
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
前后左右,处处焚灼。
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
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在屠城扬州的时候清军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
清兵们先是抢银子,后来就无所不掠了。
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
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号叫声。
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
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
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
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扑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
嘉定三屠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
在屠城过程中,城中百姓或者悬梁自杀或者投井和跳河,被砍断手和脚的百姓在地上挣扎着,清军将一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赶到河边,然后将他们赶进河中纷纷淹死,河里的水都不能流动了。
清军每遇到一个汉人就强迫他们献出自己家中的宝物,如果给清军很多的东西的话就可以活命,如果给的不多或者清军不满意,直接把人杀掉。
昆山之屠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
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
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
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大肆屠杀这些妇女。
[33] 。
“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
”[34] “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
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
嘉兴之屠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时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时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
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
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五十万余人遇难。
江阴八十一日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进行反清斗争。
清廷先后调动24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
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
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繁华的街市尽为废墟。
全城只有五十三个人幸免。
常熟之屠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到九月,清军先后占领苏州和南直隶常熟之后的纵兵焚烧杀掠。
在常熟大屠杀中被屠杀的百姓无法计算,沿河沿岸都是人头。
四川大屠杀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初期,清朝开始侵入四川,在四川各地进行大屠杀。
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孝庄采取了彻底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公开发布告示,宣称: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金华之屠顺治三年、大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清朝“贝勒”博洛在浙江金华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
明朝末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金华长山人朱大典毅然带兵回金华据城抗清。
公元1646年农历六月廿四,清贝勒博洛率军攻婺,久攻未下,后叛徒导攻西门城墙(现新华街),新筑城墙被大炮轰塌,清军潮水般涌入,金华守军奋力拼搏,浴血巷战。
朱大典妻妾儿媳为不受辱,纷纷手牵孙儿投井自尽,朱大典与部属点燃火药库壮烈殉国,大典家20余口共赴国难。
明军指挥部炸毁后,剩余守军仍坚贞不屈,节节抵抗,退集到最后的阵地———东市街。
清军破西门后一路往东杀,南北城楼先后沦陷。
东市街之东是高山头悬崖和义乌江。
365年前的东市街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金华先民在这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守军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战死。
城陷后清军屠城,南明演义说城中被杀者十之八九。
李渔悲诗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明史也记载了大典阖家殉难的壮烈。
明军参将俞继音祖上为南宋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继音战死后,其宗谱载:“继音,明末参将,同守婺城,见危致命,忠烈可表……顺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这日正是金华城破明军全体阵亡之时,宗谱和金华县志记载完全相符。
南昌之屠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包围南昌。
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
八旗军把从南昌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
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
食牛豕皆沸汤微集而已。
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
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
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
浮尸蔽江,天为厉霾。
“。
这些事情记载在《江变纪略》里,此书是清朝政府查禁的重点,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
而在清军陷城前,一些出来投降的汉人,也遭到了”男子分杀之,女子分留之“的命运。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再次占领江西南昌,下令进行屠杀。
湘潭之屠主词条:湘潭屠城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湖南湘潭和沅州(今芷江),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
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在湘潭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
沅州也遭到纵兵杀掠。
南雄之屠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
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
....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
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
汾州之屠顺治六年、大明永历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清朝“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泌州、泽州等地进行规模屠城。
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
大同之屠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在大同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
清朝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帝,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
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州大屠杀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广州,制造了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讨殛。
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血溅天街,蝼蚁聚食。
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
或如宝塔,或如山邱。
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
”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
“ 死难十万至七十万人。
清朝大屠杀是野蛮民族对先进文明的残酷破坏,其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必将受到全人类的唾弃。
清军在中国各地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导致中国人口锐减,绝大部分有气节的汉人都被屠杀殆尽(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五千多万多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十分之九以上),留下了少许亡命天涯的忠义之士和委曲求全的少部分百姓,还有卖祖求荣汉奸,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亦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严重摧残了明朝中后期以经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经济直到乾隆年间才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时期的水平。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
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
这部剧真的很好啊,人物形象也复杂,也引人思考,剧情也紧凑,少任何一集都会错过重要情节,服化道也有新意,不是清朝或汉人服装,在别的剧里都看不到,冬天的毛领很好看,剧里的故事也精彩且稀有,而且合理。
我觉得于正的剧里除了特别早的我没看过的,这个和美人心计、笑傲江湖是最好的三个,把这部剧归为颜色很艳的烂剧真的很冤枉(话说清朝审美不就是很花很艳吗?
讨厌甄嬛传这种的,打光好垃圾,像进了地主庄园景点一样,就算古代窗采光不好、皇帝的妃嫔没那么漂亮,也不能这样啊,角色一点都不好看,台词功底差还不用配音。
张涵予版水浒传就制作精良,服化道都很好而且同样是纸糊的窗,打光就很好!
)。
我应该就是在这部剧或者笑傲江湖喜欢上袁姗姗的,觉得她演技挺好,越看越顺眼了,这部剧里蔡少芬演的哲哲形象比甄嬛传里皇后的形象好多了,而且扮相也好看了N倍。
海兰珠这个形象是我看过张檬的所有角色里最美的,而且男主角和男二号演得也很好。
而且很多小细节也表现出来了,皇太极之前哲哲生女儿哭的时候言语里完全没有一点对生女儿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还安慰她。
虽然不喜欢女主但是每次立功的时候都去看她,如果是我不想见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见,对方立功自己知道就好了。
皇太极前期真的很理智,好丈夫的形象扮演得也很不错,但是后来就慢慢不理智了。
从要封海兰珠为后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不理智,已经不把最能担任他正妻管理后宫当成选皇后的标准,而变成了他最爱的人就应该是皇后。
后来海兰珠昏迷醒来后又怀孕皇太极当着其他后妃的面说要“大赦天下”、“立为太子”,完全没考虑到这样做完全是给海兰珠招嫉妒让她成靶子,可见这个时候已经很昏了,眼里只有海兰珠。
后来海兰珠死了要把后宫的人全杀了已经和他当初纳这些后妃的政治目的完全相反了。
女主的侍女苏玛、海兰珠的侍女乌雅等等都是虽小但非常好的角色,感情也真挚,宫系列的确实不好,唐宫美人天下也不是很好,陆贞传奇很拖,再后来的也没发现很好的。
注意,这里不是说的两剧的整体路线,单指感情路线:就是皇太极,多尔衮,海兰珠,大玉儿这四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第一。
其实在孝庄秘史以前,就有许多描写同一时期的影视剧,比方一代皇后大玉儿,大多数的脉络都是:大玉儿和多尔衮本是一对,青梅竹马,被皇太极拆散了云云。
这样推测是有一定根据的,简单地说就是多尔衮比大玉儿大一岁,但皇太极却是整整大了二十一岁,怎么看大玉儿都应该更喜欢同龄的多尔衮才是。
但是呢?
大家都知道马背上的民族是个很豪放的民族,在男婚女嫁问题上尺度很宽。
一夫多妻,女人可改嫁,另外年龄,早到十二三就可以嫁,迟至三十二三也能嫁。
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就是十三岁当的皇后,而素有女真第一美女之称的东哥三十三了才嫁了吉赛(貌似蒙满这一系,美女嫁的都晚,看来男人们抢来抢去颇费时间)。
大玉儿嫁皇太极时,稚龄正十三。
即便说蒙满少女早熟,十三岁的女孩到底懂多少情爱呢?
难说得很。
就打她少女情怀总是诗吧,爱上了十四岁牙刚换完的多尔衮,那么爱到啥程度,更值得怀疑。
青梅竹马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
明明一个在蒙古一个在后金,猴子怎么就和狗熊青梅竹马了。
充其量就是见过几面,这已经说的很不保守了——大家都很忙,路途很遥远。
况且,要论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个和大玉儿的初始关系,皇太极是更加密切的那个。
因为皇太极娶了大玉儿的姑姑哲哲做嫡福晋。
蒙古这个地方那时部多汗多,后来归顺大清光一个漠西蒙古就二十几个部四十九个汗王。
姻亲关系就是铁的联盟。
所以一个福晋,代表通常不是她自己,而是她身后的那个大家族。
皇太极娶了哲哲,就代表哲哲背后的一部,包括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以及一万户(这个瞎估的),都归顺皇太极,受其庇护。
所以大玉儿也算‘皇太极的人’中的一员。
因为利益关系,她也会和皇太极较为亲密。
当然说如果她喜欢皇太极,这个夸张了点;但如果说她崇拜皇太极,则是非常可能。
看文的各位姐姐妹妹们,想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崇拜过老师没?
热爱过明星没?
(呜呜,三班体育老师好帅...我长大了要嫁给包青天里的展大侠...花痴中...)再反观皇太极于大玉儿。
一个三十三四的成熟男人,没有恋童癖,怎么会钟情于一个十三岁的黄毛丫头的?
就算他喜欢嫩的,至少也得是个十六七的少女吧(海兰珠十七)。
所以说皇太极喜欢大玉儿,笔者认为太扯了。
他和大玉儿的结合,是红果果的利益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大玉儿比之姑姑哲哲有两个优势:一是年轻。
二是她代表了不止父亲寨桑这一部,还有母亲赛琪雅这一部。
这样两边都安心了。
所以说笔者认为,美人无泪关于大玉儿出嫁时并没有怎么喜欢多尔衮,反而是喜欢(崇拜)皇太极的感情设计更为合理。
相反多尔衮却中意大玉儿,而皇太极不过为了句‘此女有母仪天下之命’的预言,就顺便收了她当吉祥物旺大金——都是非常好理解的。
至于大玉儿后来会不会觉得,多尔衮那份才是真爱,于是来个‘太后下嫁摄政王’(尚无有力佐证),这当然可能,不过也是后话了。
第二。
关于海兰珠和皇太极这段倾世绝恋,来龙去脉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原因是现在有史记载的关于海兰珠的信息仅是:天聪八年,由兄吴克善送入盛京;皇太极率众妃迎,后封宸妃,封关雎宫,是宠绝一时的东宫大福晋。
皇太极宠她宠到一世英名都不要了,她要什么给什么,她生儿子大赦,她死了皇太极没多久也崩了。
要知道满族男子虽多情,但多情者无情,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扔一个;像康熙,生的那一窝好仔——但在这种男人眼里,女人永远比不上江山社稷;当然也有像顺治,为了一个董鄂妃长伴我佛去也。
皇太极和海兰珠之恋绝在:皇太极本是康熙这种人,一手定江山,儿女情长都是次要的。
所以海兰珠死后,皇太极每每自责:我怎么能为了个女人...结果没过多久他还是郁郁而终了,可见他真是爱到无法控制自己。
小时候读史,笔者总是‘恶毒’的想,这个海兰珠搞不好就是科尔沁哪里寻得来的一个陈圆圆,特地送进宫魅惑皇太极的,哪里会是什么正统...的确,海兰珠符合两个突然:出现的突然,得宠得的突然。
首先,如果她是博礼(赛桑次妃)的女儿,又生的美貌,怎么会二十六岁出嫁前芳踪皆无?
按照东哥的事例推断,早该被男人抢来抢去抢好几个来回了吧?
而且如前所言,大玉儿出嫁时年仅十三,同样条件,难道十七岁的她不是更好的人选吗?
由此可以看出,一,大概博礼这个次妃,背后的部族甚弱(或者就没有),因此名分极低,海兰珠也随母地位下降;二,有人打压了美貌的海兰珠,最可能就是寨桑的大妃,也就是大玉儿的母亲赛琪雅;因为其他人没有利益关系,只有赛琪雅可能为了自己女儿荣登后位,自己部族收到器重而故意冷藏海兰珠,避免她和皇太极见面。
其次,海兰珠的盛宠自然可以解释为她美貌。
但是平心静气,如果你送一个美女给当权者,即便她美冠天下,你也不能说有十足的把握能入对方的眼吧?
毕竟美是个主观的问题不是。
除非,这两人以前就见过,皇太极就暗示过喜欢海兰珠。
这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尔沁要送海兰珠进宫。
本来有了哲哲和大玉儿两条金光灿灿的纽带,原则上寨桑绝无必要再嫁一个女儿的,除非皇太极本人要求。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果皇太极见过海兰珠,并喜欢她,那么即便赛琪雅打压,反对,应该也阻止不了寨桑把海兰珠送进宫吧,毕竟这是为了一个部落的利益。
那为什么海兰珠拖到二十六岁才嫁呢?
要么,就是赛琪雅确实有手段,她不死海兰珠就是没法嫁;要么,就是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相遇,远迟于和大玉儿;要么,很简单,海兰珠不愿意嫁。
愿意舍弃那样一个能给自己荣华富贵的夫君,必是心头已有所爱了。
其实笔者是比较偏向中间这种猜测的,就是说像孝庄秘史,海兰珠是后来才遇到皇太极的。
但是说皇太极是为了气大玉儿才娶了海兰珠,天地良心你是说真的吗?
一个四十好几的叔叔为了气一个二十几的妹妹——颠倒过来比较合理吧?
好吧就算是皇太极小女儿心性(要吐了),他宫里那么多妃子还有个哲哲摆在那里呢,他为什么就非得现娶一个来气?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种种,明显看得出他就是心悦此女,不为任何原因,没有任何理由。
你与其硬要在他们两个中间插个大玉儿,不如花点心思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喜欢海兰珠。
这就是为什么说美人无泪比较合理。
海兰珠被赛琪雅算计,要给青梅竹马的卓林殉葬,大玉儿死求皇太极去救。
皇太极在火场里和海兰珠相拥(这夸张了,你救了人倒是带出来啊),海兰珠恍惚中将他看成了卓林。
此时此景,绝色美人(甩大玉儿,不,甩他所有福晋几条大街),汉子生情就很正常了吧?
皇太极是钦佩海兰珠的忠贞,最后钦佩出一丝执念的。
但是海兰珠一心系卓林,不愿回应,也解释了晚嫁的原因。
可以说美人无泪对皇太极和海兰珠的基础性格设计都是非常精准的。
皇太极明显就不是那种会爱的火热的人,他失控那也是一点点悄无声息失的。
所以皇太极一开始见海兰珠虽觉得有点异样,但他不自知,自然也没表现出来。
哲哲和他提大玉儿的时候,他以为提的是海兰珠,淡淡回了句:她愿意啊?
其实心里是小雀跃了一把吧,后来发现误会了,可也是从那一刻起,他估计开始搞清自己的心意了。
而海兰珠,拥有绝色姿容(脸是古代女人的最大武器),却在家里地位不高,倍受嫡母打压,可见性格是软弱的。
她只想安于本分,没有什么野心。
美人无泪对于她后来的性格发展设计得有点夸张了,搞的像是她为了卓林变身了复仇女神,杀那个毁这个,杯具遍野。
笔者对这她变化很无语,说卓林是这个杀的也好那个害的也罢,明明就是你杀的么...开始你不坚持嫁人家,人家就不会给派上战场;后来你千辛万苦找到人家,竟然第一时间去告诉皇太极了...你知不知道卓林哥哥最大的人生杯具就是遇到你了啊...充分证明,美貌和脑不可兼得。
总的来说,孝庄秘史的故事整体更符合逻辑,战争啊,部族关系啊等等,但是单说感情脉络,美人无泪更接近真相。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啊,第一,美人无泪有些史实上的硬伤惨不忍睹。
比如大玉儿的出场和于皇太极的初见是和海兰珠一同为姑姑哲哲送嫁妆——一口老血喷出来——哲哲出嫁时,大玉儿芳龄才一岁好不好...再比如努尔哈赤死后竟然是大玉儿说继承人是皇太极,而后大玉儿去盛京嫁了皇太极——史载1625年大玉儿嫁皇太极,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玉儿妹子(打滚哭闹)咱能不开外挂不穿越不...第二,美人无泪有些情节上的设计雷点颇多,比方说当特洛伊的木马出现在眼前,比方说当海兰珠为勾引皇太极跳起黑纱舞,难免让你呆立感叹巨雷过后神州大地寸草不生...建议大家观剧请备避雷针,仅此
说实话在剧出来之前还蛮期待,近年分外繁忙的四爷雍正终于可以歇歇了,多尔衮+孝庄+皇太极的感情还蛮能赚人眼球的。
待到这部剧出来,我的期待彻底破碎了,这个剧完全是七拼八凑出来的,伤不起啊!
刚看以为是历史剧,可当大玉儿为哲哲的婚礼忙前忙后时我崩溃了,这个玉儿也太着急了吧,早生了十几年啊。
看到玉儿皇太极一口一个姑父的叫着,我是真心的受不了,这台词也太现代了吧。
尤其是那句“大飞鹰就是姑父”很是有代表性,难怪有人说这部剧完全可以叫“姑父的诱惑”。
不够历史我也忍了,继续看下去发现其实我错了,原来这剧是科幻加悬疑啊!
话说那一个“熊妖”第一次出现我就预感不好,接下来黑熊多次诡异的出现,吃人,还喜欢海兰花,其实我更好奇黑影到底是神马东西,如果不是看过前面几集的话,我还真以为是悬疑剧呢。
好吧,“熊妖”最后证明是海兰珠的恋人卓林,我以为这会该好好讲故事了吧,我有错了,原来这剧是宫斗啊,而且很《甄嬛》啊!
宫里面的女人多了自然斗争也就多了看到玉儿怀孕被冤枉然后不幸流产(起因是猫,大家觉得这个桥段很熟吧),玉儿追查真凶怀疑是姐姐海兰珠所为,接着揪出“真凶”淳福晋,然后淳福晋意外小产然后疯癫,幕后真凶竟然是大福晋。
这段怎么这么甄嬛啊,要怪只能怪编剧了,宫斗我也忍了,为嘛还要用甄嬛里的手段啊!
另外整个剧就一个爱情模式, 1.多尔衮爱大玉儿,大玉儿爱皇太极,皇太极爱海兰珠2. 多铎爱小玉儿,小玉儿爱多尔衮,多尔衮爱大玉儿,后面剧情还没出来,目测 顺治那一代也是此模式,经典模式以不变应万变啊!
韩栋帅得有点过头
2小时刷完全剧@Home
其实看了还是有感触的片子,终于对历史有点兴趣了呵呵。我喜欢大玉儿
就为了看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故事,其他一律快进~~只是编剧把海兰珠写得太狭义了,皇太极后宫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但是此剧的海兰珠除了美若天仙,专一重情,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爱的赶脚,而且她是封妃后再生八阿哥的,八阿哥的死也不符合历史~~
为什么不能不给星。。我是纯来刷分的。。
真的很喜欢大玉儿,我一点都不明白为毛皇太极要喜欢海兰珠,难道你就那么喜欢会装的女人?虽然刘恺威是蛮帅的啦。没有得到他的爱,好歹最后也算有些名头。不过这样的退而求其次,觉得还是满悲哀的。真的好想看同人啊!要是皇太极能好好对待大玉儿就好了!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一切为了美人九!
服装。。。。穿越了吧。。。。= =太乱了= =
美人无泪,观众有泪。
我以前怎么看了这么多宫斗剧啊……
她也交税,我也交税,为何韩栋不是我老公?我想#吐槽#的是,竟然把董鄂妃整成了那种性格的人...
和历史出入很大 不过毕竟是泡沫剧 不喜欢张檬 前面看得很不顺畅 后面好感人
剧情小白,但多尔衮很赞
海兰珠大小眼我去。真能编啊。
历史瞬间被狗血。不过倒是激起了去看历史的热情。
大玉儿和摄政王真的那么相爱就好了
当个娱乐消遣看其实没什么的,画面和服装美工做的挺好的。就是编剧太坑爹了,一点儿都不精细,一看就是赶工赶出来的,如果说甄嬛传是内涵隽秀,那美人无泪就是脑残轻浮女。真心心水美人九韩栋啊,中国小生的脊梁骨有木有!刘恺威其实才是男二啊,这部戏其实他们都是给袁珊珊当陪衬啊!丑爆了!!!!!
有病吧~
于妈真坑==!终于看完鸟,让我好好复习去唠。。。
华丽丽华丽丽,各种纠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