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虚云》是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每集50分钟。
这是一部传记,主角是和尚,虚云法师。
关于虚云,最大的争议是他的年纪,他是不是真活了120岁?
电视剧,有图有真相,还有爹娘,给了一个回答:1840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泉州知府萧玉堂夫妇中年得子。
184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有鸦片战争,有林则徐。
和尚是佛的信徒。
世间众人,见不到佛,常见的都是和尚。
和尚怎么样?
就是佛怎么样。
一位120岁的和尚,这一生到底是什么样呢?
电视剧,能让你跟着虚云的脚步走,看到他如何做事、做人,做和尚,做徒弟、做师父,做各种选择。
如果爹已经给你娶了两位漂亮的媳妇,洞房都ready了,你会选择出家吗?
如果你见到真正的慈禧老佛爷,跪还是不跪?
和尚有好有坏。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高僧总是很少的,淫僧总是不断的。
电视剧,能把高僧的德行传播到全世界。
世间众人,熟悉了高僧,自然就亲近了佛。
虚云法师,在电视剧里,可以塑成不坏金身。
每一段剧情,每一句台词,都可以自带慧根。
1840年,到,1959年。
120年。
这期间,两次鸦片战争,一次太平天国,两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这期间,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这期间,多少人民英雄流血牺牲。
可是,佛,做了什么呢?
虚云法师,活了120岁。
他又做了什么呢?
电视剧,用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虚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就等于,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佛最擅长的是放下。
电视剧,特意拍了一个段子,虚云法师背姑娘过河。
徒弟问师父:师父,你破戒了,你怎么能背女人呢?
师父说:我过了河就放下了,你们怎么还没放下?
电视剧《百年虚云》用故事讲佛,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亲眼看见:世间有高僧,有人真信佛。
至于你信不信?
佛肯定是拈花一笑,靠你自悟。
而,虚云法师会说:人生就是,Just do it。
解决问题,一要有心愿,二要有能力。
佛只能劝人动心。
你要想升职加薪,加班和学本事,那才是必须滴。
情人节你没有情人,与佛无关,别赖菩萨,抓紧约会去。
约着一起去烧香,也是个好办法。
近日看《百年虚云》,前7集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围绕虚云法师离尘出家和世间情缘展开,这里的矛盾冲突给人的冲击十分强烈,给人的感受十分复杂。
当然,作为电视剧,编剧有意营造和渲染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但参阅《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之后,可以知道基本是依托事实展开的。
之所以给人的感受十分复杂,主要是基于几种从各自角度上来说都是正确的理念,产生出的激烈冲突。
首先,从世间法来说,在那个时代,三纲五常是天经地义。
萧古岩(虚云法师俗名)作为人子,应当尽孝,尽孝之根本就是要延续萧家的子嗣血脉,现在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自然法则。
但古岩自幼便有离尘之意,与父亲的意愿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抛弃家庭,让父亲郁郁而终,至死也没有原谅。
另外,夫为妻纲,古岩两房妻子年轻嫁入萧家,虽为夫妻之名,却从未有夫妻之实,古岩出家而去,可以想见是怎样让两位妻子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其次,从人情上来说,人伦亲情是人之天性。
一是父亲的爱子之情。
萧父中年得此独子,虽然课子甚严,但爱子之切溢于言表。
古岩出家后,父亲万念俱灰,父子也从未相见,古岩虽也思念父亲,但父亲想念儿子之情更加强烈。
当然,世间没有永远的相聚,别离是每个人都要承受之痛苦,对亲人的执着最终也只是镜花水月,但萧父的爱子之情也不甚让人感慨。
另一更激烈的冲突是田氏、谭氏两位妻子的夫妻之情。
田氏、谭氏两位女子都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温柔贤惠,两年夫妻之名,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再说那个时代,即便无夫妻之情,嫁入萧家便是萧家之人,又何谈移情别恋。
古岩抛妻辞父、离尘出家,让田、谭两位妻子陷入了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中。
萧父辞官回湖南老家去世之后,田、谭两位妻子更无亲人依赖,和古岩庶母王氏一同出家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
不管是从剧中的故事来看,还是从《尼妙净留偈记》、《清节尼来书》来看,三位女子对虚云法师的思念从未断绝。
田氏出家四年后咳血去世。
宣统二年(1910年),法师七十一岁,得清节尼来书,知家中事,庶母于前一年西归,留偈曰:人生养子有何益。
翼硬展翅便冲飞。
怀胎命若悬丝险。
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
如狮捧球不暂离。
待得稚雏成鹏去。
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
弃我婆媳竟何依。
痴情难解鞠育念。
益想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
举目云山万重围。
汝能志办生死事。
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
山禽尚晓栖落晖。
虽获同愿奉佛寺。
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
世尊昔曾度阿姨。
恨兹娑婆尽烦恼。
休心今向极乐归。
清节尼来书云:君亦鸿雁别故乡 冲霄独自向南翔 可怜同巢哀哀侣 万里秋风续恨长望断天边月 泪泉泻满睛 我栖湘江上 竹痕已成斑君必成大道 慧业日当新 昔时火宅侣 原是法城亲当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虚云法师早已佛缘具足、前世注定,只不过是寄居于萧家,托名古岩而已。
虚云法师所生之年代,山河破碎、法脉衰微,虚云法师发愿出家,历僧腊一百零一年,弘宗演教,肩挑五家法脉,中兴六大名刹,重建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处,付法得戒及四众归依弟子逾五百万人,中国佛教的一息命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由此反思虽萧家三脉断绝,但中国佛教繁衍昌盛,亦不胜唏嘘,是舍小家而续佛慧命。
电视剧到第7集,已是1895年,虚云法师五十六岁,为谭仕奇念经超度后(谭仕奇其人其事为剧中虚构),与萧古岩有关的情缘已经断绝,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顿然开悟。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最命途多舛的时期,世间再无萧古岩,但虚云法师恢弘壮阔的一生才刚刚开始。
————————————————————————————————————————————————附:《尼妙净留偈记》比丘尼妙净者。
俗姓王氏。
云公之庶母也。
云公法名古岩。
字德清。
号虚云。
湘乡人。
俗姓萧。
梁武之后也。
父玉堂。
佐治福建泉州府幕。
母颜夫人。
年踰四十无子。
祷观音大士得孕。
父母梦一长须青袍人。
头顶观音。
身骑猛虎。
跳入床上。
母惊醒。
异香薰室。
既生云公。
落地乃一肉球。
母大失望。
气壅而绝。
越日有卖药翁来。
剖肉球得男。
即云公也。
庶母抚育之。
云公性不喜茹荤。
稍长就傅。
不嗜儒书。
性好佛经。
父滋不悦。
严责之。
年十七。
以兼祧故。
父为娶二媳。
一田氏。
一谭氏。
云公不欲也。
遁于闽海鼓山。
礼妙莲长老为师。
同治三年甲子岁父去世。
庶母遂领二媳入佛门为尼。
田氏旧患咯血。
披剃四腊即病殁。
谭氏尚存。
为湘乡观音山尼。
法名清节。
尝寄书云公。
称己酉腊八庶母西归。
当弥留时。
跏趺留偈而逝。
其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
翼硬展翅便冲飞。
怀胎命若悬丝险。
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
如狮捧球不暂离。
待得稚雏成鹏去。
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
弃我婆媳竟何依。
痴情难解鞠育念。
益想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
举目云山万重围。
汝能志办生死事。
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
山禽尚晓栖落晖。
虽获同愿奉佛寺。
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
世尊昔曾度阿姨。
恨兹娑婆尽烦恼。
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每因恩爱恋红尘。
贪迷忘失本来人。
八十余年皆幻梦。
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
换取莲邦净妙身。
有缘念佛归西去。
莫于苦海甘沈沦。
云公得书悲喜交集。
悲者悲抚育之恩未报。
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余年。
命终心不颠倒。
留偈而逝。
即生西之兆也。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夏 陈荣昌敬撰并书《清节尼来书》拜违 尊颜。
时深系念。
奈云山阻隔。
音问难通。
疏慢之愆。
职是之故。
遥维 德公大和尚。
动定绥和。
法体康健。
曷胜远祝。
忆君遁别家山。
已五十余年。
寤寐之间。
刻难忘怀。
未审道履何处。
仙乡何所。
未获卫侍左右。
实深歉仄。
今春正月。
侧闻高隐闽海。
优游自得。
闻之不禁悲喜交集。
然究未知的实下落。
真令悬恋难测。
因念上离父母养育之恩。
下弃吾等结发之情。
清夜思惟。
其心安忍。
况今兄薄弟寒。
父母年迈。
吾等命乖。
未能兴宗继嗣。
家中无倚靠之人。
宗嗣无接续之丁。
每忆念及。
未尝不涔涔泪下也。
儒以五常为道。
昔湘仙尚度文公及妻。
且我佛以亲怨平等。
调达耶输。
尽先度之。
想吾等与君岂非缘乎。
既不动乡关之念。
还须思劬劳之恩。
吾等无奈之何。
今将家事。
略述大概。
自驾别后。
慈父令人四探无著。
恸念于怀。
常感有病。
告老回家。
养病一年余。
至甲子年(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巳时逝世。
丧事办妥后。
姨母(即庶母王氏)领我并田氏小姐。
同入佛门。
姨母法名妙净。
田氏鹅英法名真洁。
我名清节。
家事概交叔婶料理。
多作善举公益。
余不烦叙。
鹅英吐红。
披缁四腊。
撒手西归。
乙亥年。
伯父在温州病故。
我大哥现牧西宁府。
荣国(从弟)偕鹅英三弟赴东洋。
华国继续君嗣。
至富国从君去后。
未见信音。
古谓大善无后。
君虽僧伽再世。
然顿绝二祠香烟。
虽是菩萨度尽众生。
未免使愚迷谤无孝义。
吾本于孝义有亏。
常慕君之灵根深厚。
志昂誓坚。
若莲花之不染污泥。
又何必远离乡井。
顿忘根本。
吾之所以痛苦呈书者。
特为此也。
去冬(宣统元年)己酉岁。
十二月初八辰时。
姨母王氏(即比丘尼妙净)告辞西归。
在弥留时。
跏趺说偈。
(偈见留偈记碑中)偈毕。
敛视寂逝。
异香数日。
端坐巍巍。
俨然如生。
嗟乎。
世虽梦幻。
木人也感涕矣。
今寄数语。
使知家中事务。
信到之日。
速请束装就道。
万勿迟延。
并将富国一同回家。
不枉清节倾渴翘冀。
竭尽愚忱。
是吾所深幸也。
况兹圣教凋凌。
楚夏风俗。
君岂不知。
伏祈我师如迦叶尊者。
放紫金光。
同作法侣。
满腔蓄泪。
尽形一望也。
鄙语千言难尽。
意义在不言中。
匪朝匪夕。
盼祷无涯矣。
肃此敬叩慈安。
伏乞丙鉴不宣。
君亦鸿雁别故乡 冲霄独自向南翔 可怜同巢哀哀侣 万里秋风续恨长望断天边月 泪泉泻满睛 我栖湘江上 竹痕已成斑君必成大道 慧业日当新 昔时火宅侣 原是法城亲观音山尼弟子清节顶礼百拜哽咽泣书时(宣统二年)庚戌二月十九日
顶礼虚云禅师今年开始接触佛教卍禅宗。
在20岁刚刚学佛的时候看了这部电视剧,何其有幸! ! !这辈子能在20岁就开始修禅,已是几生几世的福报。
虚云老和尚把自己的生死看的那么轻,到了120岁新中国建立了才走,这种大慈悲令人动容。
三步一拜,从普陀山九死一生到五台山,甚至感化文殊菩萨现身,为了成佛悟道这样的隐忍和坚持是活在今天的我无法想象的。
超越生死、时间和空间,完完全全活在当下,做到物我两忘,不再执著,得道证悟是我无法做到的事。
看这位禅宗泰斗的生平,看他的一言一行,吃饭睡觉,如何面对困境坦然自若,随遇而安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虽然无法做到无时无刻活在禅定之中。
但至少学习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减少抱怨和拧巴,观察周围的变化,随机应变,安于心何处不是归处?电影《阴阳师》的花妖有句话:若心有归处,何处不是家。
用在为人处事也是一样,真的大智慧不见得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更厉害的是能适应、融入各种复杂的环境。
所谓:置心一处,置身一处。
修习适应无常、变化,安于当下才是更为重要的与自我的相处之道吧。
拍摄年代是09年,一些技术手法可能在视效狂轰滥炸的今天稍有局限性,但是弘扬传递的禅意和中华民族的勇气精神却超越时代。
虚云老和尚伟大传奇的一生给年轻人以启迪,虽然网上流传很多老和尚开悟后的灵异传说。
但我想,这部剧很好的转移了世人的眼光,老和尚也是近代的活化石,通过一个个具体困境,展示了他是如何用极致融入当下的大智慧拯救生灵涂炭,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的。
破我执,不住相,方能看清事物本质。
2023.2.6撒花完结✿✿ヽ(°▽°)ノ✿感恩让我看到这部剧的一切机缘,功德无量🙏
刚刚看完百年虚云,反而没有断断续续追着看时复杂的心情。
每每看到虚云长老面临各种挑战,都不禁十分在意会他会如何应对。
作为电视剧,一定有他或缺漏或夸张的地方,毕竟当年的事不可考,剧情也不能说全部真实。
但它所表达的虚云长老的精神却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我接触到佛 时日尚短,对大德高僧的了解并不多,虚云长老的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却一直保有着一颗平常心,更不得不让人膜拜学习。
作为一介凡夫,处事,做人,时时刻刻都容易被各种思想,事物,感情所困,浑浑噩噩而不自知。
终于历经千幸万苦得证正果,完全可以自由自在,但却选择了不辞辛苦,为苍生黎明百姓谋福祉而奔波劳碌一生。
这种境界非常人可到。
百年虚云,虽是电视影剧,又不是一般的影剧。
看它也是看自己,想象同样遇到这些困难,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
更不由得想要学习虚云长老的精神。
无论是否修行,佛所提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却是每个人都当学习并奉行的。
有机会,我还会再看一遍,去了解这种菩萨道的精神,在去找些虚云长老的真实史料做参学。
苏格拉底说,自律是一种美德。
自律到习惯成自然,乃至乐于自律,则是更加难得的美德。
所以佛家有故事,说八百禅和子一起坐禅制服毒龙没有成功,而一个律宗和尚一个响指就把毒龙解决了。
虚云虽是悟禅出身,但其实一生恪守戒律,他的生平就像行走的佛典。
百年如一日的稳定修行,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就是行走-修庙模式,从未停止过。
其实就像不断在践行《达摩祖师》里重建和舍弃自修室的情节,从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地方和成就。
每要去一处,就不远千里万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去,路上或化缘,或以野果野菜充饥,衣食住行皆为最简,感官体验皆无从执着。
每到一地,就择一破庙,多半只剩地基,就开始慢慢一砖一瓦开始堆砌建设,一般会很快得到信众支持,几年内建设完,便毫不犹豫向下一地慢慢走去。
从当时后山三年养成野外生存习惯,从当初震撼人心的普陀山到五台山的千万里拜山养成无所不至的脚力和毅力。
赵州禅师的道是吃茶,黄檗禅师的道是当头棒喝,虚云的道就是行脚修庙。
这种不断走来走去,不断经历很多但毫不执着的情况,还有阿甘,这样的人总是很吸引我,用缓慢有序的行动不断做下去,不执着结果,不执着过程。
就像日本有个号称最幸福的夫妻的纪录片,其中一位老人留下一句话:要缓慢但坚定地行动下去,实现目标。
在虚云或者阿甘这样境界的人,自律或者说日复一日地行动,就像呼吸一样真实自然,不执着,只是每天很慢地很自然地做下去就可以了。
真正的自律或者美德,应该是这样的,清静自然,舒缓有序。
熬夜通宵终于看完了.《百年虚云》电视剧,这是我继电视剧《了凡的故事》后,又一部让我几度落泪的电视剧,剧中的主人公,虚云长老,舍小家为大家,为报父母恩,礼拜五台山,此生功德无量,不愧为一代禅宗。
圆寂后留下一个“戒”字,本人理解来说,戒就是放下。
心无执念,放下就是戒。
就如现在很多人来说一样,要戒烟戒酒戒色一样,难和易一念之间,纠结是放不下的,所以,嘴上说戒,心里不戒,纠结不下。
想清楚原由,自然能戒,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感谢这部电视剧,让我更加了解佛教,信佛不是迷信,南无阿弥陀佛!
虚云百年,人间各事,各有人事。
有了虚云,化解万千;没了虚云,万千化解!
本是尘土,尘土是本!
看完了!
<图片1>
看过蛮多高僧大德的事迹或者传记,最让我感动和钦佩的莫过于印光法师和虚云法师了。
至于印光法师,我至今不敢直视他老人家的双眼,哪怕只是他老人家的一张照片,每次看都觉得很羞愧和心虚,那眼神直射心底。
而虚云法师,则让我觉得亲切和感动,他经历的九磨十难,我扪心自问根本做不到,设身处地想想,才发现他老人家的行为是多么难以超越。
还记得那首虚云歌么?
少小离家别故乡 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 几度沧桑得得忘但叫群迷登觉岸 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 水月光中又一场顶礼赞叹之!
打了一次很失败的地藏禅七,听课的时候,听到讲说虚云老和尚,我开始对这些高僧大德想要有一些了解,所以去查了他的传记和经历,说虚云老和尚是憨山德清的转世,发现虚云有一部电视剧叫百年虚云,刚好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
没想到一下子就看进去了。
这部电视剧从虚云出生开始,按照他的大事纪年表,把一些很经典的,可以戏剧化的情节拿出来演绎。
比如说他小的时候他奶奶就诵经,他在旁边听,就很有领悟。
再到他父亲要他娶田谭两家小姐,经历了婚姻,再到他离家去做和尚,做了和尚,在岩洞里面苦修六年,四处游历。
为母祈福,从普陀山开始,一路朝拜到五台山,历时三年。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个月去普陀山时,在法雨寺旁边见到了一位朝山三步一拜的和尚,他仪态很庄严,我看了也不禁心生仰慕。
后来虚云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开悟,开悟后游遍名山大川,陪伴慈禧,从北京逃到西安,去恢复各个祖师道场,到他在鸡足山,因为邪教盛行而正道。
后面又遭遇了抗日战争和内战,他保护老百姓,修复云居山的道场。
到他120岁圆寂。
虚云的一生真的是非常的波澜壮阔,而这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名高僧大德修身济世的慈悲。
我以前总是认为说,禅宗修禅开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解脱,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突然间意识到,其实学佛,也是为了对众生有情,对众生慈悲。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了。
虚云老和尚说,佛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话,三岁小儿都识得,但八十老翁做不得。
学佛,可能就是一点一点在修正自己。
这个剧的制作真的很精良,我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演员从小演到大的,他这个化妆可太太太厉害了。
另外剧里面的音乐都非常的好听,比如说片头片尾曲,还有有一个插曲叫老和尚,非常的活泼,片尾曲的楞严经,这个声音一直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虚云(古岩),1840年,120岁➤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都会煮热➤如果不是想就能拿出来的东西,那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唯心所造➤你出门的缘分还没到,凡事不可强求➤缘生缘灭,自然天生,能拴住一个人的身,却未必栓得住他的心➤十字街头好修行,心静自然静➤娥英,今日情债唯有来世偿还➤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能留住他的心了➤弟子出家是为了了脱生死,济度众生,续佛慧命➤第一刀,愿断一切恶,第二刀,愿修一切善,第三刀,愿度一切众➤不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夫君,我知道你在看我,我能感觉到你的呼吸➤已伸不收,已进不退➤居山好,居山好,名缰利锁斩断了,一日一餐四时衣,慈悲喜舍忘记了。
居山好,居山好,七情六欲参空了,茫茫人海苦难多,只图自己清闲了➤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干涸。
把它放入大海➤多情了,才会把我去掉,才会把众生装在心中➤大千世界,因缘和合互为链接,才得以平衡➤我欠父母的太多了,要用诚心在报恩➤我从普陀山来,要到五台山朝礼➤主战主和➤要是我的身子能够变成粮食救活一些百姓该有多好啊➤忠臣不怕死➤尘归尘,土归土➤极乐丹➤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月亮圆了是十五,看不见月亮是三十,草发芽了是春天,落雪了就到了冬季➤做事时要认真,做完后空无所有➤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終於看完了
看过几本禅宗经典,觉得剧还是讲的太浅了。
我看到一半,没有耐心再认真看了。论编剧,表演,美术,真心都不怎么样,已经过时。唯有虚云老和尚的人生经历是长存的。记住了不做自了僧,而要自度度人。另封建社会对女性破坏太大。
影响很大!
多年以后翻出李老师当年给我妈拍的照片,感慨。//惊闻李老已仙逝,一路走好。
萧古岩的部分看的很震撼。
师父!吃茶(弹泪)
感觉有些人物是加进去的,之前看过老和尚的传记里面好像没有这个人,有些精彩的故事还没有拍出来,抗日时期日本人想炸庙老和尚护庙那个和解放后那个除四旧还是啥老和尚遭迫害那段电视里没说,但总体来是拍得太像太感动了,超级无敌佩服虚云大师,而且说的话给人很多启发,希望还有更多大师传记能拍成电视剧,我觉得其实不用添油加醋加什么人物,本身原版的人物和经历已经够精彩了
哭了两个女性,和萧家
观剧过程中数次落泪,为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喜舍感怀不已。电视剧编导演俱佳,国产电视剧难得的佳作啊!阿弥陀佛!
百年虚云,四朝五帝,一心向佛,功德无量
虚云老和尚行难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他的传奇经历真是上了一课。他对佛法的弘扬让人赞叹。
“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整体nice,有些过程有虚构的嫌疑
不作观想,人间净土。南无虚云菩萨摩诃萨。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阿弥陀佛。
额,令人慨叹,观于虚云法师圆寂65周年,农历九月二十日。
这演员,没的境地,真演不了虚云大师,剧情虽然波折不多,看得还是很有味道的。
蛮摧泪的
想起来早上还看了这个,发现之前的正剧拍得挺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