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世贸中心》之前我一直在猜测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Oliver Stone,越战三部曲,尼克松,天生杀人狂,最近的一部电影是《亚历山大》,他无疑是主流导演中最具有反叛性,最具有冲击力的一员。
他最擅长的是从小人物的故事上,来阐发他在政治上的见解,而且是用怒吼的方式。
那么在911这件事情上,他会说点什么呢?
电影刚开场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他们要如何制作世贸中心的影像呢?
模型还是电脑特技?
然而当双子座大楼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在晨曦中露出她的影子时,我陡然觉得心头一痛。
我想起911的次日,有人在QQ上给我说关于“报应”的话。
我很失态地对她大骂“混蛋”。
那时我心中也觉得很痛,和现在一样。
整部电影,Oliver Stone都在讲述疼痛。
他依然把视角对准了小人物,单是他不再怒吼,他只是低声地述说生命的承受与尊严。
两个警察本来以为自己会成为英雄去救助别人,可是他们连一级楼梯都没有爬上去,就被埋在了地下。
他们俩互相安慰鼓励,交流痛苦的感觉,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里的痛苦。
昨日的温情,在这瓦砾之下,都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他们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出去,又彼此鼓励,要一起活下去。
显然,Oliver Stone在用这两个人暗喻911之后的美国,如何在创痛中挣扎。
那两个警察一直在说,疼痛帮助我们活下去。
对疼痛的忍受,变成了生存的尊严。
我想这是Oliver Stone最想传达的信息。
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何Oliver Stone在这部电影上表现得如此温柔。
事隔五年,这创痛的回忆依然让我们难以正视。
更深刻的反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Oliver Stone所能做的,也就只是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我还想再去影院看一次这电影。
IMDB得分6.7(8265人投票),我打7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看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灾难片,我以为是颂扬美国警察的题材,我以为主演是Nicolas Cage。
看了不到一半,我就发现我错了,这其实是一部剧情片,它颂扬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本性的关爱,它的主演是全部因“9.11”而影响一生的人们。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人们象日常一样起床、上班、开始一天的生活,直到大地开始颤抖。
世贸双子塔冒出浓烟,有人从里往外跑,也有人从外向里跑。
你不得不向那些真正为了人民的生活而舍生忘死的第一反应部队们致敬,想起遥远记忆中小学课本里那熟悉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真的是打算看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如何带领手下救人于水火之中,虽然知道他们最后被困于地下,但没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还什么都没干呢,就从施救者变成我被救者。
原来导演不是想做警察宣传片,而是要剖析人性。
两个家庭因这件事而变得风雨飘摇,痛苦、掩饰、爆发、压抑,很难想象一个真的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崩溃也许在所难免。
两个警察在漆黑的地下动弹不得,绝望和疼痛以及不定时从天而降的石块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必须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家人。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中从手术室走出的医生对着焦急等待的家人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自己的意志力了。
这意志力来源于哪里,就是爱的羁伴。
这世界没有谁都一样,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至于演员方面,Nicolas Cage大部分时间处于身体不能动,脸也看不清的状态,没什么好评价的。
而Maria Bello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很多,已经不是在《A History of Violence》里露点露得我热血沸腾的那个她了。
至于Maggie Gyllenhaal第一眼看上去就很面熟,但又实在想不起曾经看过她的电影,结果发现,她原来是Jake Gyllenhaal的姐姐,这姐俩也太像了,看来一部《Brokeback Mountain》还真是让人认识了不少人。
“9.11”可以衍生的出来的话题很多,其实是无穷无尽。
本片讲了一个本来是车站巡警的警察小分队在事发之初就奔赴大楼,但是刚刚准备好氧气瓶等装备就被坍塌的大厦埋在废墟之下。
几度连续的坍塌之后,小分队只剩下两个人还活着,几个小时之后幸得从远处赶来的退伍海军陆战队员冒着危险搜救而幸存。
电影拍得很感人,甚至看得我几度落泪,尤其是那个前海军陆战队员冲着下面的人喊:You are my mission(救出你是我的任务)!
配乐和气氛都极尽渲染之能事,再加上两名警察家属的表演,确实让人动容。
从影片中看,这两个警察是第一批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人。
警长乔恩被救出来已是第二天白天,营救队伍里发出了欢呼和掌声。
但是我们都知道,救出再多的人也无功可庆。
人类毁坏的能力要远远大于创造的能力。
片尾乔恩的一段独白,大概意思是虽然“9.11”显示了人类毁坏的惊人能力,但也唤起了人们已经遗忘的人性的光辉。
的确如此,我想这大概也是恐怖主义分子所没有想到的,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人们互相的争斗、猜忌和防备会忽然消失,生存被摆在了第一位,愤怒和不甘成了主旋律。
虽然这种感情也是不理智的(美国成功出兵伊拉克,以及后来的反战呼声的高涨),但这显然不是恐怖主义想达到的目的。
其实,对于“9.11”,正如上面提到的,它能延伸出来的话题和视角几乎无穷尽。
本片只涉及了几个人,而且是警察。
这在艺术创作上并无不可,拍电影总要有个范围和焦点。
但是我忽然觉得,如果能将“9.11”拍成系列电影,是不是更好?
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这两个警察,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深受牵连:每个或死或伤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甚至许多没有到达现场的人们;还有许多更为深刻的话题,许多值得聚焦的现象。
当然,这种想法未免功利了许多,还似要拿这场灾难赚个满堂彩,但是娱乐至上、利益攸关的今天,能够深刻触动我们的话题似乎真得越来越少。
Nicolas Cage(尼古拉斯·凯奇)在本片中的角色是这么多年来最不抢眼球的了,虽然他演的警长被称作最棒的,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只能露出黑暗中的半张脸,全凭眼神出彩。
这恐怕也是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演技派大腕的原因。
总之,片子很感人,视角相对狭窄。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56821
又是尼古拉斯.凯奇的一部巨作。
“9.11”这是美利坚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带给他们太多痛苦的回忆,带给世界的是一种震惊。
这似乎成了美国人避谈的一个话题,因为谁都不曾忘记,却似乎永远也无法提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John McLoughlin(凯奇演)和willy作为纽约的港口警察,在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之后,毅然决定进入大厦抢救伤员,其实这已经为后来大厦的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
果然,抢救队被困建筑物中,没有食物,没有水,这是对生命的考验。
“if you die,i will die。
”这是两人互相勉励的话,因为在那种情况下,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经意间,就可能在睡梦中死去,永远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我很佩服willy,他是如此的勇敢,从没有放弃过对生命的继续追求,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两人被发现。
在抢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willy的伟大,他宁愿拒掉自己的双腿来节约时间,来营救john,但是这种提议被断然拒绝了。
“i will get you out of here in piece。
”这是营救队对他说的一句话,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爱,那种善意,所有的所有似乎都已经消失,我们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生存的权利。
影片中,表达最真切的似乎就是那份真挚的亲情。
无论是孩子对父亲的爱,还是妻子对丈夫的那种期盼,这种真情似乎无需添砖加瓦,无需任何修饰,那份担心是溢于言表的。
当家里人被通知,两人还活着的时候,激动地眼泪洒眶而出,我甚至也为这种兴奋热泪盈眶。
或许,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生命的就是这种力量,所以在john被解救之后,躺在病床上,看到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you kept me alive。
”anna应该明白,这句话的分量,这也是对她如此焦急等待之后最好的回报。
“9.11”让我们感受了人性的善与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灾难面前,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因为有爱。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World Trade Center》,感觉不错 视角非常独特。
这部片子从整个 9·11 这样一件大事件中挑选了一个这样的小视角。
而透过这个视角,看到了家庭、兄弟、甚至为了同一目标努力的陌生人之间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才是整部片子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如果真要展现 9·11 事件的全貌,用最近流行的《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采用的“网状叙事结构”(感谢同事当某提供术语支持)再合适不过了。
之所以不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也表明导演无意展现事件全貌。
由于开始的时候 并没有看过故事梗概,在进电影院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讲述消防队员“英勇事迹”的英雄主义片子,甚至直到影片开始也是这样。
看着开头,我就在想 —— 不会又套用《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种方式吧?
可出人意料的是,片子没开始多久就到达了我构想中的高潮——第二架客机撞击双子大厦。
于是,我在想“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给心理带来的触动越来越明显,我终于明白整个片子想给人带来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这部电影感觉很不错,但具体怎么样,还是到电影院自己感受一下比较好。
在这里,我也就说说一些零星的感官。
* 片子拍得很有意思。
在事件现场,光线总是蓝调的冷暗,到处燃着零星的火焰,让人看到就不由得想起“战场”或者“地狱”这样的词汇,让人感觉非常压抑。
而在表现被压在地下的警察的美好回忆的时候,总是高调画面再加上柔光,尽可能地把那种温馨、甜蜜的家庭温暖表达出来。
而在这两种画面之间切换的时候,总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让人充分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
* 整部片子一直都是以那种非常压抑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随着在最后一名警察获救,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听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回家”的问候时终于消失了。
我想,这种从心理的变化正是整部片子想带给观众的感受之一。
* 片子里面也有一些细节很值得说一下。
9·11 事件对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
特别是这部片子又是以当事人的回忆写出来的,因此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场面是这部片子刻意避免的。
影片一直使用一些局部的来表现飞机撞击大楼这样的场面,例如房间的震动、废墟的坍塌、电话中透露的小道消息……另外,还有一些喜欢的一句台词,虽然是引用别的电影的 —— “The agony is a good thing. The agony is your friend . If the agony that you still think , Even if prove you are still alive .”赫赫 祝某位同学生日快乐 :PP.S.:不知道“ I Love NY ” 那个流行的元素是不是因为 9·11 事件而诞生的?
http://www.sinoutopia.org/wp/?p=1055
主旋律电影--《世贸大厦》 2006-11-02 14:42:57 《世贸大厦》上午市一宫。
事先被打过预防针的。
可是还是对看到一个标准的主旋律产品感到惊讶。
惊讶到当我偷偷拭去眼角被狂煽出的泪花时如果看到字幕上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我都不会感到惊讶。
对,就是如此像一部国产主旋律影片。
感人,大型晚会那种。
难道是布什政府投资拍摄吗?
“我还不够爱你,我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你。
”“老夫老妻都是这样吧,感情都被生活的琐事磨灭。。。
为了孩子。。。
回家吧,孩子需要你。。。
不,我需要你。
”“他是个好孩子,在2号楼里做电梯工。。。
我看到它倒塌了。。。
我还在今天早上骂了他。。。
”我们总有来不及说的话,我们总是对平淡的生活习以为常,我们总是羞于对所爱的人表达,而当灾难突然到来,我们除了悔恨还会有什么?
爱,趁现在还来得及,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
对在四川地震中抢险救灾的官兵表示敬意,英雄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来自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469641/reviews个人觉得评价得相当好253 out of 391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review useful:Good intentions and some powerful moments but overall a disappointment, 10 August 20065/10Author: imaginarytruths from United StatesI honestly didn't think it was very good at all, though I respect the intentions of the filmmakers. Whatever one wants to say about Oliver Stone, he showed a commitment to faithfully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se two Port Authority cops trapped in the wreckag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their worried wives.I liked a lot of the scenes in the beginning, the little mundane details like when Michael Pena's character is going about his everyday street beat. But the scenes at the WTC itself are really awkward, especially the cross-cutting between real footage and the actors. They just don't match, neither the film stocks nor the actors' reactions. A couple of moments with Pena standing there on the concourse were effective in creating a sense of horrific surrealism, and the moments right before the collapse were sudden and chilling...but overall it was not as powerful as I was expecting. For a film called World Trade Center, I guess I was expecting a little more context and not something focused so narrowly on these two Port Authority cops and an ex-Marine from Connecticut (as the only person outside these two cops' families whose story is told in the film, the focus on him reeks of jingoism in a GI Joe/Rambo vein).I know it's a little unfair to compare this to United 93, but I need to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point. U93 told a specific story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sengers on the plane) and placed it within a context (what was happening with air traffic control and the military). The lessons that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actions of the passengers are enhanced by contrasting them with the helplessness of the "professionals" responsible for their safety. It's telling a dramatically powerful story, conveying a theme , AND providing a larger historical context of what happened that day. Oliver Stone, by comparison, has failed to effectively tie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two trapped cops with the larger events of the day, and his film suffers as a result. And in the end the film largely shortchanges the stories of the 2749 families who didn't get good news that day.OK, so the film focuses on a narrow story of these two trapped cop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the gung ho marine, but he has limited screen time). Was their story well told? The scenes amidst the wreckage were compelling, but the back-and-forth with their wives became annoyingly schmaltzy. Yes, Maggie Gyllenhaal gave a strong performance as the pregnant wife and a lot of the moments with her family (esp the brief scene with the Colombian mother-in-law praying) were emotionally poignant, but so much of the family stuff was lame melodrama. And to be honest, even Maggie's performance was a little generic. I understand that these characters are all closely based on real life, but it still felt very Lifetime movie of the week. As for Maria Bello in the role of the other wife, I loved her in A History of Violence, but she was bland in this. The kid actors playing her children were mostly awful, and the film dragged whenever their story was on the screen. The resolution is mostly handled well, I really like what Oliver Stone is trying to convey about these small gestures of heroic goodness in the face of such desolation. But the power of these scenes is undermined by his tendency to pour on the sappiness while largely ignoring the greater horror of the day. It feels like a soap opera set against the greatest tragedy of our age, and that just doesn't work for me.In short...not intense enough, not enough context, too much melodrama, not enough of a sense of reverence for what happened, highly impressive job of recreating the debris field, a charismatic performance from Maggie, overall a mediocre film.
即使是奥利弗·斯通和尼古拉斯·凯奇,也没有让我在观后产生特别的感叹,更多的还是来自这个可怕的事件本身。
将影片大半时间放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错误——我是这样觉得的——无论导演的执导水平有多高,无论演员的演技有多好,在一个黑漆漆的,满是沙石,无法动弹的场景里度过大半影片的时光,使什么都显得那么枯燥,无聊。
更将影片本来意欲彰显的消磨殆尽。
比较意外,原先以为该片应有大量精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救援场面。
该片非常真实展现了当天的情形。
让我看到了美国远没有一些电影中描绘得那么神奇,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最初的表现也束手无策,当警车开进世贸中心现场的时候,警察下车都是仰头张着嘴巴,露出和一般民众一样的神情――不知所措、惊讶、痛心、愤怒、沉默。
在救援中心没有成立之前,警察所作的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进去救人,心里也没底,也就是抱着能救几个就几个的心理。
当时连一个临时协调指挥的部门也没有,更不要说对灾难现场的安全评估,小组进入大厦救援的时候根本不会知道大厦会坍塌。
以至于刚刚进入一楼就被坍塌的大楼掩埋地底。
接下来整篇讲的就是他们被埋在那里回忆、说话等待救援。
如果我们国家拍该类型影片,我们都可以想出个大概,就是党和国家领导非常重视,方针正确、措施得力,救灾现场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即便有人埋在那里也是不忘救灾抢险,时刻记着自己是党的儿女,党是他亲妈。
该片最后,两名警察被救出来后,一个说的第一句话是大楼呢?
第二个是说谢谢,然后看见他老婆说,是你让我活了下来。
而我国拍的话,那出来的第一句话肯定是“老百姓都还安全吧?
” 在阐述人性方面,该片也是非常的真实,毫不掩藏人性的弱点。
当队长要几个自愿者跟他进入大楼的时候,好多警察站那里也只是犹豫,只有3个愿意跟进去。
当被埋在废墟时,他们也表现出一般人一样的恐慌、害怕、乞求、绝望。
该片没有任何关于恐怖主义的评论。
从电影开始描述纽约安详、宁静、生机勃勃的清晨,到灾难发生后人们表现的家庭的爱,亲人的爱,对生命的尊重。
虽然他们只在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恰恰是这些描写烘托出恐怖主义的反人性本性,如果说人的内心都存在善恶两面的话,那恐怖主义就是人至恶的体现,911事件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而不只针对美国人民。
该片让人想起很多关于911事件中美国人的表现,比如当日就有美国人开始袭击阿拉伯裔居民,但是马上更多的美国人自发组织起来保护阿拉伯裔居民,站在他们的房子前站岗;当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的飞机上,当乘客决定是否和劫机者同归于尽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举手表决。
国家的伟大,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为了政绩,我们甚至可以搞出很多世界第一,第一大坝、第一大剧院、第一高楼、第一﹒﹒﹒﹒;也不在于科技是否发达,我们也卫星上天;甚至不是外交嘴上功夫,传言我们国家某位外交家老在打嘴仗的时候赢过。
因为大厦可以轰然崩塌,挑战者号可以发射失败,只有人才是伟大的根本,只有那充满人性的人。
911是个坑,什么都能往里扔:机场警察跑去世贸中心帮忙,谁知出师未捷便深陷废墟……越是大的灾难,人们越是容易关注抽象数字、政治意义而渐渐忽略的那些平凡的故事。立足点好,可惜节奏偏慢,剧情拖沓;虽然总间或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人热泪盈眶。2012.11.30
死亡是留给生存的礼物
对Cage基本没有什么想法(怎么什么片子都接?!),在911的时候看(仅存的意义),不知所云中。
看不下去...
磨磨唧唧的,没看完。对主创说,这个故事如果感动了你,拍个纪录片不好吗?
人为制造的灾难令无辜者受难,而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勇者却成为了更加的无辜者。经历过大灾大难后,能留在记忆中以及值得被纪念的唯有人间真情。
911就是人类的奇迹,邪恶&人性
精神可嘉……
当人们向救生出口奔跑时,与救生的人擦肩而过,只是奔跑的方向不同。希望与新生,死亡与绝望。日常的普通和平常是多么弥足珍贵。痛苦是朋友,证明你还活着。大家彼此关爱,不为别的,只因为那是对的。
美国人在夜里不救人
别人跑去请求支援?不让?什么傻B长官?把别人害死了就开心了?
如果你能忍受长时间固定场景……
整个记录很平,不过到中间我痛哭流涕。。
奥利弗斯通的电影是越来越难看了 相比93航班来说 道格里曼的选择角度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过于煽情的风格毁了这部电影 之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就没有好的 最烂的当属华尔街2 建议奥利弗斯通退休吧
其实海报有爱
尼古拉斯真是烂片之王啊
【C-】剧情太无聊,角色太无聊,以为会表现消防队的救助过程,但啥都没有。灯光师一直不在线上,全程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清。无法代入角色情绪,凯奇上一秒还崩溃得乱叫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开始安慰起别人了……
#观影手记# 1528 1.5 拍成这个德行,对不起2749名遇难者啊!343名消防员殉职则全无笔墨 。
生与死的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cage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