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我不是拉登(港),原教旨主义者,不情愿的基督徒

主演:里兹·阿迈德,凯特·哈德森,列维·施瑞博尔,基弗·萨瑟兰,欧姆·普瑞,莎巴娜·阿兹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卡塔尔语言:英语,乌尔都语年份:2012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剧照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2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3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4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5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6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3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4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5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6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7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8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19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剧照 NO.20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剧情介绍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合尔市集的一间茶馆里,巴基斯坦男子跟美国陌生人叨叨述说自己的故事。当夜越来越深,男子的故事渐渐透露出,两人的相遇或许并非偶然…… 来自巴基斯坦没落家族的成吉思,曾经努力编织美国梦,而他也的确拥有了许多移民梦寐以求的生活: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被曼哈顿的顶尖财务顾问公司招揽,跟气质高雅的富家女谈恋爱,挤身纽约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出身的他悄悄以为,命中注定他就是要过这样的生活。然而,九一一恐怖攻击之后,什么都变了。成吉思陷入剧烈的挣扎──周遭的世界、自己深爱的女人、内心的自我认同,所有的一切开始分崩离析,而一些过去从没注意过、潜藏在心底最深处的东西开始涌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同意韦科惨案被诅咒的哭声空想大河剧小田信夫在那里的鬼他人之悲TEN:姬密特攻东宫皇子“筑”建人生恐惧蔓延冒牌师生仙猫传回我的家我的女孩东北奇缘小公主艾薇拉与神秘王国夜路狂奔与外星人的决战之日狂怒之年惊天阴谋糊涂好孕姐第一季众神与将军我所不知道的自己正义的重量沸点严密的关系浮世三千九凤家的锦鲤喵殿下鹅绒雪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是西方想象出来的“他者”:看电影《拉合尔茶社的陌生人》

我们都是西方想象出来的“他者”:看电影《拉合尔茶社的陌生人》《拉合尔茶社的陌生人》带给我的冲击,不亚于9.11.9.11 之后,Changez这个来美国寻梦的巴基斯坦年轻人的命运被改写了。

之前,他拥有常青藤大学高材生的学位,毕业后被顶级投行选中,并很快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

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个白种女人的垂青。

命运中的主要目标得以锁定,并即将固化,又一个美国梦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唾手可得。

变化来得那么突然,让他措手不及。

在海外做完项目返回美国,他被立即带走做严格的“体检”,周围的人突然像看到E.T一样重新发现Changze,虽然他什么也没有变。

那些被美国梦遮蔽的鸿沟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如同糖衣一般:我们差不多都忘记了药其实是苦的。

几番冲击。

记住,是几番,否则“命运弧”的出现就太过容易。

这也是许多电影、小说常犯的错误:主人公的转变容易得像手中的“乐高”玩具。

在土耳其做一个书店的项目时,Changez心中最软的部分被击中,加之上面说的“几番”蹂躏,他拒绝了对这家书店的“收购”和“整合”,他意识到,在“创造股东价值”的不可触碰的圭臬后面,还有更广泛的人的价值。

如果把这部片子解读成宗教电影就错得离谱了。

Changez从投行离职后,他的签证也不得延期,他必须离开美国,梦的成立和抽离同样的迅速。

他回到巴基斯坦后,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他成了大学教授,中情局把他列入了“激进学者”中的一员,确实,“基地”也在积极拉拢他。

悬念出来了,他会不会成为圣战组织中的一员?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在巴基斯坦的美国学者被绑架,一个记者(中情局的卧底)前来“采访”Changez,其实是来探路的。

Changez给他讲了自己的身世,并提醒他“从表面上看,事情往往具有欺骗性”。

他的提醒并没有得到重视,几千年的鸿沟之下,同饮一杯茶都会显得困难。

茶社之外,学生正与警方和中情局对峙,原因是警方相信被抓的美国人的线索,就在这个学校里面。

事情越来越难以控制。

Changze轻轻地就点破了记者的真实身份,摊牌势在难免,以暴制暴就在眼前。

终于,擦枪走火发生了。

人质被处决的照片发到了记者的手机上,与此同时,他正好看到Changez在发短信,这让他坚信是Changez用短信告诉了同伙,让他们处决了人质。

混乱中,他挟持了Changez夺路而逃,一名学生被击毙。

记者被救了出来,Changez抱着已经死去的学生,神情悲戚。

车内,中情局官员告诉记者,学者其实在早些时候就被处决了,Changez不是嫌犯。

记者把抢来的Changez的手机打开,发现上面的短信是发给他姐姐的:“我没事,很快就回家了”。

结尾,Changez一众人埋葬了死去的学生,他们没有嘶吼复仇,没有号召圣战,“…已经有太多的泪水流进这条河里,已经有太多的血流进这条河里…擦干眼泪,为未来祈祷,一个没有独裁和暴君的未来…”西方人是不大有可能用这样的视角写书拍电影的,因为他们太过傲慢。

本片改编自布克奖提名作品,原著者为巴基斯坦人。

西方人在最近的这个千年与东方的竞技中获得了领先,于是把整个东方变成了他们想象中的“他者“(the others)。

如同片中那个女人在与Changez做爱时说,”我感觉在和另一个男人厮混“。

此刻,我们无比钦佩萨义德的眼光和洞见:相对于西方,我们都是”另一个“,都是西方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东方没有identity,即使有,都是西方赋予的。

因此,当他们告诉我们,吕燕是个美女,我们都必须跟进,虽然我们都知道,无论从东方审美的哪个角度看,吕燕都不是美女。

(对不起,我没有诋毁吕燕的意思,她只是偶然成为了西方的另一个符号而已)东方和西方都号称自己找到了fundamental,傲慢的人们在扮演上帝,甚至僭越。

本片的英文名是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勉强的原教旨主义者”。

那么,Changez是么?

他差点,不过是在fundamental这个词从基地领导的口中蹦出来之前,因为这个词让他想起在做项目时,他老板也经常念叨“我们要搞清楚fundamental“,意思就是要搞清楚所谓的“基本面”:哪些人工是可以裁撤的,哪些资产是可以鄙弃的,世界的本质就是数字,数字中没有任何的感情成分,我们用数字衡量一切。

影片的小细节尤其值得品味。

为何Changez的转变发生在伊斯坦布尔?

当那个城市还叫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那是西方的东都。

此城的陷落,是西方永远的痛。

这就势必导致西方对土耳其的复杂心态:你住在我们的老屋子里,你却不是我们一伙的。

而脚踏着欧亚两地的土耳其,心态就更加的复杂:往西,你伸出手去,西方人带着手套跟你握手;往东,你张开双臂,东方人说你的袍子已经脏了。

我跟谁是一伙的?

Changez航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瞻东顾西,情何以堪!

 2 ) 舔屏佳作

把深刻主题放在一边,容我先舔屏!

比起毒液里三三两两的镜头,这部好歹是主角,riz各种特写镜头,太太太满足啦!

人美演技好!

其实有让我尴尬的地方,对于富家女的追求很难让人相信只有爱在里面,本来第二次见,谈生意时叔叔和老板都只不过顺水推下舟,可后来酒吧里changez顺杆往上爬,以及后来床上的话,不是圣母,那就是有用心吧,观众我看了心疼中带着尴尬啊。

作为李姐的粉,舔屏的同时就一个感受:好景不长。

前面一帆风顺,电影到45分钟的时候,911发生了,后面就是被针对和不被信任。

在美国就不说了,在拉合尔的茶馆里和记者推心置腹聊了那么久,记者一丝怀疑就能推翻前面的了解,一巴掌给你拍醒这信任的梦,最后看到手机里真的是报平安短信,有种解气的感觉,changez的圣母形象跃然而出!

其实这种刻板印象真的已经形成了,多少个电影电视剧里黑道大佬或者恐怖分子是这种形象(我不知道怎么概括,阿拉伯世界的人?

穆斯林?

中东地区人?

要么俄罗斯人,虽然知道是黑,但总是塑造成深不可测,心狠手辣,随时翻脸令人害怕的形象。

试着打破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最起码不去抵触,愿意去了解。

 3 ) 不信任的鸿沟

人类因为互相不信任而增加的成本大到无法计算,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

这部影片就是要讨论关于文化之间的信任问题。

911后,美国开始歧视伊斯兰世界的人,但是这与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大面积的隔离在美日本人或者日裔美人有什么区别的?

种族歧视在人类文明消灭弱化“国”的概念前,在进入特别的背景时根本无法避免。

人这种东西,只有遇见外敌才能合作。

比方说那一天真的有外星文明攻击地球了,我相信人类会团结起来,放下内部矛盾,先解决外部矛盾的。

但是在此之前,就是无休止的“窝里斗”电影最后,记者朋友,看到对方在发短信,然后自己手机看到了朋友死亡的信息,他就认定是对方的短信是一个撕票命令。

这之前谈了那么多话,沟通了那么情感和理念,结果到头来,还是因为根本上没有信任,而导致了误解,死了一个好学生。

这病,目前看(外星人来之前),基本没治。

 4 ) 关于我们的信仰

一部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电影。

我发现自己渐渐已经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信仰与追求,观察它们演变的过程。

一个人的信仰是变化着的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信仰,那是每个人存续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的信仰形成都与其接触的环境密切相关。

贫穷使人向往富裕,压迫使人向往自由。

Changez在剧中的变化正来源于此。

一个人信仰不能放任自由,它的坚定与纯粹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细心去呵护。

因此我们需要接触对信仰有益的事务,而远离动摇信仰的因素。

如何看待信仰的变化关于如何评价一个信仰。

直觉上来说信仰不应该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但信仰是否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同类型之间的信仰存在者怎样的区别。

信仰既然是基于我们的世界观,那基于真实的、虚假的、局部的或较为全面的世界观的信仰应该存在着不同。

这些都是我暂时还不能理解的。

开放式信仰与黑白分明的信仰These young men were engaged in their own valuation.Just like Underwood Samson.Moving human beings in and out of binary columns.Worker,liability.American,Pakistani.Martyr,infidel. Alive,dead.I was tired of the reduction.I was tired of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the fate of people I did not know.Yes,I am Pakistani.Yes,I am a Muslim.Yes,I am an opponent of your country's assault on mine.But that's not all that I am.We are both more than these things,Bobby.I've never taken up arms and I never will.这是剧中Changez的一段阐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信仰形式。

还有关于信仰传播人在年幼,或者世界观还未形成时,通过对其灌输相关理念,容易引导其形成相应的信仰,无论其信仰在我们看来有多离谱。

 5 ) 伊斯蘭世界不卑不亢的發了一聲,如果你願意聽的話。

基於出身寒微而條件反射地有過向上流動的浮華夢,我看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就像看Match point 一樣感同身受特別投入。

但在片子開場的時候我曾擔心。

當巴基斯坦人的傳統音樂表演與一個美國人在當地被綁架的場面一如你所看過的許多荷李活動作片般平衡對剪時,我暗忖你這個說嘗試建立東西方對話的電影,怎麼開場就一貫的東方獵奇?

下意識挪用傳統東方音樂即代表神秘與危險的刻板概念為氣氛服務?

電影徐徐演下去之後說服了我,那是可以接受的小許味精。

故事講述一個巴裔青年當上了華爾街的財務分析師,並交上一個富家女友,剎那間世界在他的腳下,直至911的發生;中東根源毀掉了他的美國夢,縱使在他回國後又因為留美的經歷叫聖戰者和美國特工都同時把他盯上。

到底該站在哪一邊?

拿過威尼斯金獅的印裔女導演 Mira Nair 把這個故事拍得淺白,卻沒有鄙薄。

精確圓熟的說故事技巧織出了大眾的共鳴,為伊斯蘭世界不卑不亢的發了一聲,如果你願意聽的話。

(近期繼《字裡人間》之後,這個電影可能最值得你入場。

請原諒《我不是拉登》這趕客的港繹名字)

 6 ) 《我不是拉登》:伊斯蘭世界寫給西方社會的訴求

《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相當精彩,電影雖然是由小說改編,但擲地有聲,也帶出了伊斯蘭世界裡的一些控訴與價值觀。

有很多事情不是二元對立,不是分對與錯、罪與罰,而很多事情都有多個面向。

處理事情的時候未必要有固定一方的立場,而是要宏觀一點去看。

這是一部帶有種族主義的電影,控訴的國家是美國一眾西方國家,同時也帶出了部份回教徒的處境。

電影出來的效果相當的寫實,用一些事例分析會有更深入的解讀。

在早前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疑犯焦哈爾與哥哥塔梅爾蘭據稱是為了捍衛伊斯蘭教而發動襲擊。

事件造成多人死傷,事後有很多人在社交網絡上寫到「祝福波士頓」卻只有少數人在中東受襲與動亂時寫上一句祝福的說話。

要講的是就連我們身處在他方的人都會受到媒體的渲染,受到議題設置的影響而選擇性關心某些議題。

而對於伊拉克、阿富汗、甚至是叙利亞,即使是有人死傷,無辜的平民受襲都得不到一句的關心。

媒體報導伊朗是邪惡的,反美的就是惡魔,有巨大殺傷力武器,是壞蛋。

然而,我們更需要的是查證與關心,要有批判性思維。

而《我不是拉登》提出的是站在伊斯蘭的角度去看他們,又看看美國等一眾西方國家如何的看待伊斯蘭世界。

猶記得奧巴馬在滅殺拉登後面向傳媒的公告,為了一個拉登,有多少人給犧牲了,有多少人送去了關塔那摩。

又看看美國的奧斯卡與美國電影,又有多少是藉著戰爭去講那些美軍的「兄弟情」,「為國捐軀」,「大美國式的英雄主義」,例子就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彈雄心》(Hurt Locker)、同一個導演的《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都是很美國式主旋律的。

美國人擁抱自己的同袍,歌頌軍隊兄弟情的同時就是否可以漠視那些受傷害的人。

這部電影不是藉機教訓美國,而是提出多個的面向反映這個口說民主、公義的地方是有多麼的「講一套做一套」。

比如是主人公在九一一後被機場特警無理的搜身,在街上被警察截查。

九一一後,入境美國的外籍人士在檢查方面都有所加強,而其中一個被誤會的就是來至中東地區的人士。

事業、社會、甚至是愛情,一下子在九一一後變了。

全世界目睹這宗的恐怖襲擊,看到兩座巨塔倒下,至今仍歷歷在目。

或者我們現在會講,用一件事情去看待一個族群是很兒戲的事,但實際上就是這麼的兒戲。

主人公被杯葛、被唾棄、都只因為他的身份。

戲裡有張力,結合一宗的綁架事件讓主人公回憶過去,講述他由雄心壯志到美國留學到被嫌棄再成為嫌疑犯的故事。

故事裡看到美方是如何地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同樣是為了目的而去傷害在事件上無辜的人,去傷害嫌疑人的家庭,步步進逼。

而主人公一直都是清白之軀,被釘上了。

即使回到家鄉也逃不了這種命數,正如有一句網上的名言「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別如何」,十分有決定性。

在戲裡主人公叫學生尋找自己的巴基斯坦夢,而不好去追他人眼中的夢。

很多電影都搬出「美國夢」,很多人心裡都有個「美國夢」,《中國合伙人》與《致青春》的少年,得到過、嘗試過,而這位主人公也經歷了由最高之處跌落去的滋味。

人是自私的動物,有好處時就當作神明參拜,沒好處時就置之不理。

這個故事雖然是假,但虛構得來卻是如此的真實,他講述了某部份美國人的態度,也視伊斯蘭世界為敵,更甚的是步向一個不太好的結局,就是有人受傷了。

這種傷,是在於兩種價值的不同,而當中衍生的更有激進的黨派,以互相傷害為主。

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很清晰的,是一部「反戰電影」,復仇只會助長更多的仇恨,有很多事情需要的是深化與思考,要求同存異。

同樣的是當要指控他人時,更應該要有證據,像攻打伊拉克時就以當地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到最後也找不到,十分的勞民傷財,也顯出意識形態上的角力。

此外,這部電影也帶出了不要「以貌取人」的信息,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不應分種族、膚色、性別與性向。

本片情節緊湊,回憶與當前茶館發生的事情交接,無論是過去,十年前還是十年後,這種的恐懼、懷疑、冤枉的事情依然存在。

而我們更要抱持開闊的態度,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表述他們的價值觀。

而《我不是拉登》就是一部情理兼備的佳作。

文/Dorothy

 7 ) 第三种力量分化了伊斯兰

这部片子的杀伤力没有乍一看那么大,因为最终成吉思选择以一个既不是无限亲美也不是回归原教旨的穆斯林而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他对美国的价值观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仍然执着于斗争手段的细枝末节(例如拒绝抵抗组织希望他协助藏匿武器的要求)。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夸大,但是片末美国人的表现的确如同历史书上的在中国的侵略者。

真的是太嚣张!

看到最后,我想起来这部电影是多哈的一个公司投资的,于是就释然了:半岛的文明的确是差波斯印度地区一大截的。

当成吉思开始回忆在美国的往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这个。

只是有意无意的,这部电影最终表现的是一种妥协,看成是无解的电影也不为过。

我看了之后不胜唏嘘,因为相比中国,因为出了伟大领袖而我们的历史再也没有现在各个第三世界的国家那样纷争。

 8 )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观后感

在那一刻我应该感受到悲伤或愤怒,可我却只能感受到惊讶“多么大胆的行为啊”,冷血被那种胆识所带来的震撼盖过了……我不是在庆祝那三千条无辜生命的逝去……但在良心占据上风之前,你能说你从未因此而感觉到片刻喜悦?

因为有人以这种方式使傲慢者低下了头。

昌盖兹(changez)在看到911新闻时先是震惊,然后下意识地露出笑容。

我相信除了美国人以外,大部分人都会对这句台词和这段表演产生共情(尤其当下)。

我们可能不愿承认自己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情感,但其实并不矛盾,我们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感,让我们同情冲突背后无辜性命的陨落,越是如此,我们便越痛恨宣扬、制造冲突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傲慢的以为贪婪可以没有代价,他们傲慢的以为代价可以转嫁给他人。

电影以昌盖兹在拉合尔茶馆与美国记者鲍比的对话为框架展开。

鲍比实为间谍,试图调查一名美国教授被绑架事件,两人在猜疑与试探中展开心理博弈,鲍比主观认定昌盖兹参与了这起绑架案,昌盖兹则要求鲍比把他的故事听完再做论断。

影片用三个阶段来叙述昌盖兹的经历,第一段是他追逐美国梦(寻求身份认同),第二阶段是美国梦的破灭(身份认同的撕裂),第三阶段是觉醒与回归(在夹缝中寻求出路)。

在第一阶段,昌盖兹为了抛弃家道中落的贵族身份,进入美国精英社会,他尽了一切努力,几乎成为了美国人眼中宣传美国梦的模版。

他从普林斯顿毕业后进入恩德伍德·山姆森(缩写US,这里是个美国资本霸权的隐喻),并与艺术家艾丽卡(Erica,暗喻America)相恋。

眼看就要完成身份转变的同时,911的发生褪去了美国人的面具,也令他为迎合美国而做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第二阶段昌盖兹在机场被安检带走要求脱掉西装和衣物,此处没有独白,而玻璃上911画面的倒影巧妙暗示了昌盖兹压抑的情绪。

感情线上艾丽卡的态度转变也暗示着美国自911后从新自由主义快速转向保守主义(缅怀前男友是一个非常直白的比喻),而昌盖兹的巴基斯坦身份被作为先锋艺术置于展厅时(隐喻东方文化被作为西方猎奇式的消费),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他者”的身份。

在身心的双重打击过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归属,但无论如何,他都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已经把他归为一个潜在的恐怖分子,而这仅仅因为他的出生和长相。

在茶馆谈话期间,鲍比有三次试图说服昌盖兹,第一次鲍比叙述他曾经在阿富汗当记者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他选择了现在的立场,他企图唤起昌盖兹的美国身份视角,但昌盖兹用他的故事有力地反驳了鲍比,美国并没有给过他选择立场的权利。

第二次鲍比用了非常老套的说服方式,许诺利益。

这将故事引入了第三个阶段,昌盖兹与美国的彻底决裂缘于一个土耳其出版公司估值项目,昌盖兹为了拉近关系说出自己父亲的诗人身份,却遭到对方的讥讽,“如果你父亲是个诗人,你应该为你现在做的事情感到羞耻”。

随后在饭局中,他又用土耳其禁卫军的故事启发昌盖兹,这段揭露了第三世界精英在他乡文化异化尴尬处境,这个寓言故事引用地非常巧妙,昌盖兹替英国人裁撤出版社经理正是土耳其禁卫军故事的现代化版本复刻,带给他的冲击足够让他彻底放弃过去追求的身份,从而回到故乡拉合尔,而在得知其想法后,美国老板的恼羞成怒也彻底印证了他口中美国人的傲慢。

在老板的眼里,昌盖兹不过是他培养的异国战士,如果不能为他而战,他就什么也不是。

电影在谈话和记忆闪回间游走,节奏在慢慢加速,警察进茶馆抓人,以及CIA不断地催促不但完成了转场,也把紧张感逐渐注入到整个基调中。

这是巧妙的变奏处理,让整个气氛伴随摊出台面的价值螺旋上升,从视觉上也给观众以喘息。

鲍比最后近乎哀求的说服让昌盖兹产生了松动,昌盖兹的故事终于让鲍比放下偏见,放下身份,用人的共性和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恳求昌盖兹给他线索,这看似是昌盖兹的胜利,但影片设计了一个反讽结局,美国人的傲慢又一次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鲍比做了美国电影里所有英雄都会做的事——惩恶扬善。

但此刻,在洞悉事实的观众眼里,他却是个冥顽、盲目的小丑,他将在痛苦中反省自己的傲慢和鲁莽,而昌盖兹则在第二个结局中成为真正的悲情英雄,他没有选择宣扬仇恨,一如他拒绝了两次”Fundamentalist”(US老板代表的经济原教旨主义以及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宗教原教旨主义),他的双重经历让他看清冲突是个永续的循环,仇恨只能让人陷入“非此即彼”的盲目,从而变成别人的生意。

所以他在葬礼上念出了让人们放弃仇恨的悼词:已经有太多泪水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让我们不要以萨米尔的名义复仇,已经有太多的血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请求我们不要诅咒命运……要为一个没有独裁和暴君的未来而祈祷,来吧,带上你心爱的人,告诉雄伟的太阳,留住它珍贵的光芒。

影片用简单的话语和人生片段塑造了一个多维的昌盖兹,changez寓意改变,每个事件都让主角发生了转变,包括身份的改变,思想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估值在影片里也多次出现),每一次改变都让他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影片没有在反讽处收尾,而是增加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结局,也让影片没有停留在对傲慢的批判,个人的改变如何转化为群体意识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度变革,消除无效的冲突和分歧,才是影片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9 )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谁是谁的陌生人?

人类栖息于这小小星球,已不知多少万年;为生存而结成群体,以改造、对抗大自然,求得繁衍生息,亦不知多少万年。

你、我、他,究竟要多少年月,才能相遇并相知,由陌路变为同路?

是数万年光阴太短,还是人的一生不够久长?

   不说万年,万年太久,渺茫难寻。

近眺千年,东西方均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并纷纷向着陌生的存在投以寻幽探微的问询。

而近世数百年,随着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不同族群间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纷纷向陌生的彼此发出了“宴会的邀请”。

但,这场宴会里,谁是主人,谁是来宾?

兴许你要说:“既然同为地球的原住民,则又何分宾主?

应当平等相待。

”    可偏偏就有宾主!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

具体到《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便是主,以穆斯林为代表的东方人则是宾;以金钱、利益为追逐对象的现代经融资本体系便为主,以情感、信仰为人性光芒的传统价值体系则为宾 ... ...    于是,主、宾之间,日益“陌生”,终于裂出一道鸿沟天堑。

主人日益骄固,宾客日陷困顿。

主、宾之间,充斥着敌意与仇恨,孕育着欺凌与反抗,上演着矛盾与冲突。

人间仿佛地狱。

一如萨特在《隔离审讯》(或译《禁闭》)中借加尔森之口所言:“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

真是天大的笑话!

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他人(或译‘他人就是地狱’)”。

人,若不能与他人平等相待,建立良性有效的沟通,而是相互排斥、相互敌对,则他人便会成为你的梦魇、你的地狱。

   而影片借一位巴基斯坦青年才俊Changez从故乡到美国,又终返故乡的种种荒诞遭遇,所要表述的也正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域民族之间的(如Changez与其美国女友、同事、上司及美军特工Bobby,又如2003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巴基斯坦恐怖分子与被害的美国人质)及同一文化背景、地域民族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如Changez与其诗人父亲、土耳其老派出版商人、激进的巴基斯坦民族主义者,又如华尔街精英与被裁的美国企业员工)——当今世界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互相为敌的生存困境。

片中,作为特殊历史背景的“911事件”,不过是借以窥视这出荒诞生存境遇的一个典型观测点,它既非“前无古人”,亦非“后无来者”。

虽然,“911”之后,美国政府籍种种草木皆兵式的安检防范措施,保障了本土公民的人身安全,但在报复恐惧心理及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新一轮的种族歧视与种族对抗之火又被公然点起(种族歧视如Changez在机场遭到侮辱性的裸体搜身检查、下班后遭到莫名其妙的逮捕与隔离审讯,种族对抗如影片中未正面提及的美军反恐战争)。

战火弥漫于广大中东地区,造成了千百万中东平民的丧生。

地狱的图景并未随着“911”的逝去而逐渐黯淡,反倒更加浓墨重彩、阴森恐怖。

虽然,Changez通过资产评估项目与企业裁员行动,看到了华尔街利益法则的冷酷无情,并最终毅然辞去锦绣前程,向着以诗人父亲、土耳其老派出版商人为代表的伟大传统致敬,但,他所暂时消弭的,也仅是来自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无形隔膜,而他力所能及的,也仅是在金钱与良知之间作出个人抉择。

而Changez与其美国女友、上司等人之间,却终究难以避免地生出巨大而持久的意见分歧,他无从解决,唯有逃离。

虽然,当Changez返回巴基斯坦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后,提出了“巴基斯坦梦”的伟大命题,并毅然举起了融东西方文明之长的民主自由、博爱和平、反暴力之旗,——如圣雄甘地,然而,他的努力,仍遭多方利用(如被巴方激进民族主义者)与猜疑(如被美军情报人员)。

虽然,在富有象征意味的片尾一幕中,拉合尔茶馆里的两个陌生人,冲突过后,不再“陌生”,似乎建立起某种隐秘的理解与信任;然而,这一来之不易的理解与信任,仅是建筑于两个渺小个体(Changez与Bobby)——经过一番争锋相对暗藏杀机的角力,并以一名巴基斯坦年轻抗议学子的意外死亡为代价——基础之上的。

无辜生命的黯然离场,使黑夜中的人们猛然一惊,暂时卸下沉重的愤怒,朝着黎明前的天边望去。

   这既是一出只有美好展望而无包袱笑料的喜剧,更是一处非理性时代难以觉察的荒诞悲剧;既不无乐观美好的祈愿,更饱含悲凉的感伤气息。

这无疑预示着“陌生的双方”——不同文明(或种族)之间、或传统与现代之间——由相互接触、至相互抵牾、至相互磨合、至相互理解并信任的历程,将长路漫漫,荆棘塞途,任重道远,——如现实世界中的天朝与其臣民、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美国与其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及众多假想敌;并且,“陌生的双方”,仍将以无数鲜血与悲剧作为有形或无形的献祭品,争取着互为地球原住民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里的世界,正如20世纪由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大师——卡夫卡、艾略特、乔伊斯、萨特、加缪、贝克特、海勒等人所描绘的荒诞而陌生的异化图景,只不过《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并不像微涩难懂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作品,因为,它仍旧是一幅披着现实主义精密外套,内藏现代主义苦闷心灵的大众通俗文本。

   在破旧的拉合尔茶馆里,气氛紧张,有两人在久久对谈。

远远看去,这一切,仿佛一幅风格凌厉的抽象画;画中之人,面目模糊不清。

他们是过去时代里那些消逝的面孔?

还是未来时代中那些即将诞生的面庞?

谁又是谁的陌生人呢?

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10 )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9•11”改变了什么?

“9•11”十周年纪念日时,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杂志邀请13位知名学者,预设了“死亡、恐怖主义、恐惧、邪恶、敌人、勇气、正义、爱国主义、记忆、语言、合作、复苏和宽容”等等关键词来解读“后9•11”时代的美国。

与《高等教育纪事》杂志偏美国立场的“解读”相比,导演米拉•奈尔可能想说的更多。

她18岁到了美国,从此一步步上升,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代表人物。

面对媒体,米拉•奈尔从来就否认自己是印度导演,也否认代表好莱坞,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印度裔的导演。

那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怎样的在“后911时代“里挣扎的依然贫困的巴基斯坦?

或者说,是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下任何失败的一方?

我们看到影片开头巴基斯坦“诗经”级的印巴吟唱;我们看到导演用极其抒情的镜头语言叙述巴基斯坦传统婚丧;我们看到导演借昌盖兹之口拷问每一个心怀“美国梦“的观众。

“你有过巴基斯坦梦吗?

“或许,如何解读电影,我们也绕不开如下几个关键词所铺陈开来的深远背景。

关键词一:全球化就在“基地”成员驾驶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座”的前夕,30万反全球化人士曾将热那亚变成了抗议的海洋,之前这股反对力量已经横扫了西雅图、华盛顿、布拉格、尼斯、夏威夷。

更早之前,在1999年4 月,在阿富汗坎大哈的一次会议上,本.拉登接受了由“9.11”恐怖袭击的策划者巴基斯坦出生的机械工程师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起草的一个提议。

就如《世界是平的》中所提起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方式一样,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基地组织总部,把9.11恐怖袭击的总体设计工作外包给了哈立德.谢赫。

又把财务管理外包给了哈立德.谢赫的外甥阿里.阿卜杜勒.阿齐兹。

从沙特阿拉伯阿西尔省中招募劫机人员,从欧洲招募飞行员,从汉堡招募行动组织的领导者,从巴基斯坦招募后勤支持人员,他甚至还把培训飞行员的工作外包给美国的飞行学校。

我们总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十年前,伊斯兰国家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却只占有世界总产值的百分之四。

十年后,人口分布没变,后面的数字略微变化,变成了百分之五点一。

虽然伊斯兰各个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但都没有在全球化中分的一杯羹。

基地组织代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最失败的一方,代表最成功的一方是中国和印度,以后可能还要加上缅甸和越南。

对于全球化是不是美国化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似乎已经不存在太多争议。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过去十五年里,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式资本主义及其理念都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

正如昌盖兹的诗人父亲不理解儿子在安德伍德公司工作的意义一样,“如果我是个水果商,你既不是来卖我水果的,也不是来买水果的,我付钱是要你来告诉我,这个番石榴值8个卢比?

“美国人也很不理解,在全球化波及的许多地方,人们被压抑的愤懑和对西方的不满。

他们本能地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想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就像我们汉人难以理解那些从偏远新疆而来的“切糕党“。

人类一切的矛盾始于沟通不畅,而全球化也不可能双赢,不可能“共同富裕“。

理解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影片的悲剧性。

关键词二:真相?

萧伯纳说,当死亡天使吹响他的号角时,文明的伪饰就像强风中的帽子一样,被从人的头顶吹落到泥地里。

这似乎成了美国“911“后国防、外交政策基点的最好注解。

影片缓缓叙述昌盖兹从巴基斯坦的没落贵族出走的青年,怀揣“美国梦”,到成为安德伍德公司最年轻的合伙,再回到拉合尔大学成为教授暴力革命史的教授的心理路程,911是突兀转折的起点,却不是终点。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要义“自由交换”是安德伍德公司所本的“基本原理”,那么与影片快结尾处的伊斯兰头目所本的“古兰经真相”一样,都是缺乏人性基础的的乌托邦。

20世纪是盛产各种堂而皇之想法的时代,资本主义说所有人应当无拘无束同其他人做交易;共产主义说所有人应当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环保主义者说一个塑料袋就能毁灭地球。

各有各的堂皇理由,各有各的美好愿景。

一旦实践起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无论愿景多么美好,理由多么堂皇,“基本原理或真相”多么妙不可言,他们都忘记了主体的“人”。

一个个大写的人。

庄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几千年来,谁都把它当成了耳旁风。

看透各有所本的真理或原理其中的虚妄本质,才是昌盖兹心路历程的终点,也是影片所要揭示达到的哲学高度。

关键词三:立场当加缪的家乡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陷入战火,他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说:“我信仰正义,但在正义之前,我要保卫我的母亲。

”他的这份保卫母亲大于抽象意义上的正义、和平的情感,这是加缪的“立场”。

影片里,伊斯坦布尔的出版商有意对昌盖兹说起土耳其禁卫军的故事时,昌盖兹心里是震怒的。

这位苦心经营中东文化事业的出版商甚至找出昌盖兹父亲的诗集来梳拢他。

他明白,已经到了选择立场的时刻。

随后,他去了清真寺。

用脚投票去美国是昌盖兹的理性经济选择,不是立场。

“找回真实的生活”是昌盖兹的情感归属地,也不是立场。

人怕孤独,所以爱站队。

被社团或某群体抛弃是人最恐惧的事,因为这意味着被孤立。

站了队,选择了立场,就树立了敌人,或自己造个敌人。

基督说我是唯一的神,穆斯林也这么说。

伊斯兰世界说美国霸权,美国说伊斯兰原教旨邪恶。

永远那么两难。

影片的最后,助教的丧礼上,昌盖兹说:告诉雄伟的太阳/留住珍贵的光芒/我们会告诉自己的内心/追随它的光芒而闪耀。

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摘录某诗歌,但我知道,昌盖兹做出了选择,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短评

论美国梦的破灭

8分钟前
  • 茨瓦凯尔曼
  • 推荐

911带来的连锁危机中最独特的一次视角

13分钟前
  • 邹逊
  • 还行

感受:这是在为恐怖分子洗地吗?一开始我以为是白人的作品,完了之后发现是印度女导演。说归说,可这题材能怎么拍?做到政治正确已经很不容易了啦。凯特·哈德森已经变形了,各位。

17分钟前
  • 吉法师
  • 推荐

说不好看但不忍放弃,说不好看但情节又显拖沓,是一部鸡肋电影。剧本还不够好。

18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看完心情复杂,忘不了主人公对学生的问话:我曾过着我的“美国梦”,现在我回来了,我想问你们的是,有没有一个“巴基斯坦梦”?一个不牵涉到移民的梦想? 突然就想到《中国合伙人》。

23分钟前
  • mazzy
  • 还行

十年里,昌吉兹的眼神前后变化很大。在纽约时的青涩、成功的兴奋到后期的沉稳、睿智,演员表现得很好。基弗萨瑟兰也很棒,面试、公司内考试得到昌吉兹的答案后的那种发现宝的窃喜、最后电梯口的咆哮。全片最大的惊喜就是,我被骗了,被自己骗了。我本来和bobby一起答应,相信昌吉兹的话,不断章取义。

26分钟前
  • bigdonkeyface
  • 力荐

这种题材真的很难拍。拍的深了真实了恐怕做不了剧情片,拍的浅了还不如不拍。我总觉得不管是911前还是后,美国人都太傲慢了,太傲慢了

31分钟前
  • 阿左
  • 还行

电影节惊喜之二(可能是因为之前看到的分数不高,并且对剧情一无所知),开头和结尾都非常漂亮,叙述和闪回的结合。911事件只是表层,电影传达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以及直到最后一秒我才放手去相信他的讲述,都令人动容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结合前几天的昆明火车站事件,看着马路边孤单的维族大妈孤苦伶仃做生意,这完全是人类的悲剧

36分钟前
  • 沐春风
  • 还行

文学课的读本。主要的情景叙述的还行

39分钟前
  • Bill老余
  • 还行

故事从一开始就极具民族风格,印度导演抓住911对这个世界的深刻影响,力求探寻民族沟通的理念,整片干净利落。被讽刺,被侮辱,被抛弃,被劫持,受尽世间的凌辱,只因他是个穆斯林,那种强烈的愤怒无助感令人几度泪盈于睫。本年度观影最佳影片之一!

40分钟前
  • LoCo
  • 力荐

好像被一杯苦酒慢慢浸透后又回味醇香的感觉。台词 音乐都喜欢。理解与宽恕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爱与和平。

43分钟前
  • 阢陧
  • 力荐

我没看完

47分钟前
  • 且看我如何飞翔
  • 较差

无奈,他只是巴基斯坦人,不是美国人

51分钟前
  • 弗坦斯
  • 还行

有点失望。

52分钟前
  • 阿毛32
  • 还行

三星半。离职那场戏好会拍啊,遇到同事提出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这是编剧的功劳,紧接着男主角和会议室里开会的上级同节奏同方向的步伐,会议室外对切,这是调度和摄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转大门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还有个手推的小动作,这是群演的妙用,一场小戏却垫入了一场满满当当的情绪。抛开国籍问题,这个电影实际上还是一个都市中的孤独问题,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们解决认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吗,要去做,要表现给不知道谁在看着,要自证自己的内心是确定的,这非常难,我没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响表现了他的孤独。

55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美国人戳破异乡人的美国梦

60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年度十佳第一部诞生,高潮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最后一刻,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被改成了神来之笔的莫比乌斯环,不同于原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导演力求将这个故事拍出寻求沟通的感觉,同时也比原作要『干净』。唯一能看出导演是米拉·奈尔的地方就是大量的音乐运用,世界风异常强烈。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american dream 不是所有人去了都能实现的,不管你有多聪明,911以后穆斯林算是最不幸的了,当然华人也会有华人的烦恼。

1小时前
  • 猩猩点灯
  • 还行

双子塔的倒塌也是美国梦的破灭,这电影很有韵味,也算深度剖析了后9·11时代美国人和生活在美国的中东人思想活动,文化、宗教、性格和地域不同,以及偏离了正轨的美国精神,隔阂越来越深,你才发现天堂其实是地狱。电影有种贴身的毛骨悚然,因为他的现实让不少抱着希望狠狠的摔了一跤,惊喜之作!

1小时前
  • Ron Ch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