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没有追完电视剧后陷入巨大的空虚 舍不得结束 想一直跟随着剧中人物 旁观他们的生活 看他们的喜怒哀乐 渴望知道他们未来的人生故事 或许这就是编剧和作家的超能力 他们虚构了许多人物 这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具有我们现实中不具备的迷人特质 过着比现实中无聊平淡生活更为精彩纷呈的人生 这些人物身上投射的是我们对于平淡无聊现实的不满 所以我们渴望剧中的故事 我们幻想剧中波澜跌宕的人生 但是每一部剧都有剧终时 就像每个人的人生最终都会走向永恒黑暗 所有经典电视剧都是深刻刻画及表现了人性最深处的特质 和经典文学作品是一样的 人们观看时可以从中看见自己 看见他人 看见人类这个物种身上的特质— — 有人贪婪 有人勇敢 有人坚守 有人掠夺 人类存在许多劣根性 例如为了追求刺激而承担过大风险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做事鲁莽冲动不考虑后果 同时人类也拥有许多优良品质 为家族兴旺而无私付出-叔叔婶婶 为爱情勇敢无畏往前- Alex 为自由和人权抗争到底-克劳族女孩 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也许是这个世界还不至于太糟糕的原因大结局特别令人感动 Spencer一生未再娶 虽然和Alex相爱只短短数月 但他用一生缅怀她 临终前 他终于又见到她了 她还是记忆中最美的样子 穿着漂亮的裙子在舞会上开心笑着 而他一身西装上前拥着她翩翩起舞 她笑着对他说 你终于来找我了 虽然他们的爱情未能白首到老 但相爱时的那份轰轰烈烈 至情至性 足以跨越岁月的长河 永不褪色相伴一生
两季下来,万万没想到班纳这个人物竟然是塑造得最饱满丰富的。
第一季刚开始,这个牧羊人看上去是个邋里邋遢的无赖,贪婪、不守规矩。
之后死里逃生杀回去报复,这次冲突让班纳和雅各布的形象彻底立住——雅各布是狮子,班纳是鬣狗,虽然鬣狗不如狮子厉害,但随时准备趁狮子不备发起进攻,对狮子而言是个相当棘手的威胁。
之后班纳在全军覆没后到银行家那里寻求帮助,也证明了这条鬣狗的顽强。
而接下来的戏码,开始让班纳这个人物的饱满度开始大大超过雅各布的正面主角。
通过与银行家的接触,班纳亲身感受到了传统野外游牧生活与现代舒适城市生活的巨大差异,而更巨大的冲击来自银行家给他画出的另一张大饼:完成巨大的阶级跃迁,从为了温饱与他人撕咬拼命,变为积累世代不竭的家族财富。
这是班纳这种阶级的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
如果说《1923》这部剧有意识地向观众展示了现代化过程给当时的美国人带来的生活与观念变化,那么这部剧中对这一变化有最深感知的就是班纳。
一方面班纳是入局最深者,另一方面班纳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跨度最大的人。
当雅各布还在那儿诧异为什么拴马桩不见了,卡拉还在那儿抱怨为什么不买洗衣机和冰箱,班纳已经在城里喝着红酒唱着歌,和两个妓女抱成一团——班纳已经在享受“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以及现代消费主义带来的无边快乐了。
更重要的是,班纳作为旁观者,亲眼见证了银行家如何发现黄石公园的巨大旅游商机,并且旁听了银行家招商引资的全过程。
一个大半辈子牧羊为生的农夫,终于领略到了现代商业文明的“高端”玩法。
班纳的欲望被空前激发,与此同时在面对银行家时也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另一方面,班纳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与银行家的根本区别。
班纳代表的是传统世界里的普通人,不管有多凶狠有多坏,他人对他而言,要么是家人朋友,要么是敌人,他的目的就是争夺更多的钱财和物资。
而银行家则不同,银行家追寻权力本身带来的快感,他人对他而言,都是工具和手段。
这也造成了班纳与银行家在对待妓女态度上的差异。
同为恶人,班纳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理解不了银行家为什么要反复折磨妓女至死。
雅各布代表了坚守传统道义的人,班纳是出于贪婪而破坏传统道义的人,两人虽然截然相反,却都是活在旧世界的人。
而银行家则不同,他超越了传统道义,他代表的是现代社会善恶谱系。
身在局中的牧羊人班纳,显然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来洞察这些东西。
但他是剧中最深切感受到那个庞大的现代系统轰然降临的人,这种巨大的压迫感让他隐约感到不安,所以第二季越到后面,班纳做事的时候越显得犹豫和担忧。
这也让这个人物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说完班纳,说说雅各布等正面主角。
两季下来,雅各布和卡拉这对夫妇的人物塑造,基本上就完成于第一季的前半部分,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深化。
原因很简单,从第一季后半部分开始,主要的“行动”都由反派(银行家、班纳)来完成,他们相当有计划地推进各种事务。
且他们所做的各种事都与核心冲突密切相关:安插眼线、击破敌方核心成员、积极进行商业项目开发,等等。
而主角这一方面呢?
只有一个字:等。
等斯宾塞回来。
等待的过程中顺便被迫处理一些难题。
人物的塑造需要事关核心冲突的重要情节来推动。
由于从第一季中途就设定了必须等斯宾塞回来后,主角方才能在核心冲突上有所作为,而斯宾塞堪比八十一难的漫长归途,导致了主角方在情节上长时间的停滞感,或者说游离在核心冲突之外,进而导致雅各布、卡拉等人物虽然戏份仍然很多,但人物深度的开发上远远落后于班纳。
除了人物塑造上的失衡感,另一个更为恶劣的影响是:对核心冲突期待的消磨乃至落空。
从第一季卡拉给斯宾塞寄出那封召唤信开始,观众的最大期待就是斯宾塞回来开战复仇。
但由于中间剧情拖得太长了,而且主要矛盾其实已经不再是与班纳的枪战,而是如何与更大的boss,也就是银行家进行周旋。
所以斯宾塞回来后收拾班纳,已经不再是最要紧的事情,观众都知道收拾完班纳后如何与银行家斗智斗勇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当然,如果铺垫了半天银行家的商业规划,结果最后只要解决了班纳这个黑手套,银行家的威胁就解除了,那我只能说编剧真牛。
)如果斯宾塞在第一季末或第二季初回来与班纳开战,那么观众还可以爽到。
但现在的情况是剧情拖得太长,从那封信到斯宾塞到家,憋了整整一季半,这个时候就算来一次枪战,真的能爽到吗?
说到底,《1923》虽然在表演、服化道、配乐、镜头等各方面都属顶级,但剧本真的太拉胯了。
大结局后更新补充:1.班纳反派一旦良心回归必死,算是电视剧常见套路。
班纳的死安排得还算合格,总之还是那句话:这个人物是不断有发展的,在对世界的认识更新后,对银行家和雅各布的认知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让妻儿去一个新的地方以干干净净的身份重启人生,自己赴死,颇有过去香港黑帮片的味道。
说实话《1923》的主线部分如果在剧情和气韵上能赶上老港片,就算成功了,可惜没有。
2.银行家和雅各布死得草率,编剧急于把故事线收束掉。
我和银行家一样,低估了斯宾塞的主角光环。
(原来雅各布苦等斯宾塞,是为了让他回来给大家加光环buff。
)太猛了,主角团以几个人的代价,就换来了反派几十人的团灭。
直接开启神剧模式,谁受得了。
两季时间铺垫了那么多商业远见和融资计划,本来在一般的火并之外已经架构起了传统世界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结果最后还是砰砰砰一顿乱杀就行。
这就是雅各布塑造不如班纳的地方。
班纳是真正遭遇了冲突和撕裂,面对很多无奈和身不由己,这样的人物才意味深长有看头。
雅各布呢?
就是单纯的“我不听我不听”,我要保住神圣家业,简单粗暴。
以金庸武侠为例,乔峰一直痛苦于自己的身份危机,杨过一直纠结于父仇和大义,令狐冲生性逍遥却一直受着师恩和爱情的羁绊,这些冲突和张力才让人物和故事有趣。
3.斯宾塞和Alex斯宾塞和Alex的故事还是很感人的。
不过还是可以拿金庸武侠对比,看看《1923》在主角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不足之处。
同为“战神”,乔峰如前所说,痛苦于自己的身份危机,并且这个身份危机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冲突,带动了大部分主线剧情的发生。
而斯宾塞呢?
这个人物唯一的内在危机就是战争阴影,但两季故事看下来,战争阴影对剧情唯一的影响就是把斯宾塞弄到了非洲,好安排他的奥德赛之旅。
而这个牵动蒙大拿线核心冲突的关键人物,却长期耽搁在路上。
相当于天龙八部里把乔峰的身世问题讲完以后,就开始和阿朱塞上牛羊,其他人就干等着,中间为了水剧情,就让段誉把自己的妹妹搞怀孕一下,少林寺处理一下某个僧人的伤势,诸如此类,等到小说结尾,乔峰才终于现身少林寺,来一场少林寺大战,小说终。
而Alex呢?
不是不能死,但死得莫名其妙。
比如阿朱的死,是与核心冲突紧密相连的。
Alex呢?
冒了一场毫无必要的险,把自己的作死了。
哪些冒险是可以接受的?
1.浪子式的冒险:斯宾塞在战争后陷入迷失,把自己放逐于非洲草原;2.有一个明确且紧迫的目标,比如急着回家保护家人,不得不冒险;3.意外之险。
Alex和英国夫妇的死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不紧迫也不意外,纯属没险硬冒,没苦硬吃。
当然,Alex的其他部分我很喜欢,入境检查那部分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傲慢。
彼时美国把移民禁令扩展至全球大多数国家,认为外来者会“腐蚀”美国民众。
Alex作为英国贵族,原本是极少数不会受到歧视的人员之一,却不得不和全世界大多数移民一样遭受这场羞辱,戏剧张力拉满。
4.伊丽莎白和卡拉结尾处伊丽莎白打点行装与卡拉在门口告别,两季以来脸上第一次显现出独立镇静的气息,有一种“娜拉出走”的觉醒感,是本剧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场景之一。
在第一季开头,卡拉就告诉伊丽莎白,你不是嫁给杰克,而是嫁给这片农场。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你要改变自己,你不仅要做杰克的妻子,还要成为一个事先被定义好的“达顿”。
但伊丽莎白从未真正接受这个观点。
她只是为了爱情和婚姻选择了承受艰辛危险农场生活,而不是像卡拉那样将农场生活视为自己命运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卡拉和雅各布的洗脑工作虽然看上去有时候能起效果,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怀孕这件事。
直到杰克死了,伊丽莎白终于“业障”消除,重新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出走已是必然。
卡拉显然明白这一切。
一方面,她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她还要眼看着伊丽莎白也离她而去。
她很清楚伊丽莎白正在奔向自我实现的旅程,因此再结良缘、开启新的人生已是必然,她无权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再去做洗脑工作就显得不体面了。
而她这一生最看重的东西之一就是体面,为了体面,所有痛苦都可以隐忍,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所以,这是伊丽莎白令人欣慰的新生时刻。
却也是卡拉的极度悲怆时刻。
两张面庞,一个年轻靓丽、朝气蓬勃,另一个则如同荒原上经历了无数风霜的岩石一样,被皱纹侵蚀得面目全非。
对比何其强烈。
卡拉一直试图让伊丽莎白学会牺牲自我适应农场,这正是她自己一生的写照。
恶劣的气候、不便利也不舒适的生活环境、处处面临野兽和恶人的攻击、每天担惊受怕、随时准备迎接亲人的尸体,这就是卡拉的一生。
为了家族自我牺牲还是选择自我实现?
这是这部剧里属于卡拉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张力。
5.印第安线印第安线算是这部剧的一个独立单元,完成度还不错,和主线一样,结局收得仓促了点。
印第安女孩最出彩的部分,还是在第一季里,第二季主要就是一个逃亡过程。
女警官英姿飒爽,可惜她的主要作用就是做一个有良心的辅助角色,要是能更多展开就好了。
没有人喜欢卡拉这个硬汉奶奶吗?
没有看到关于她的评论,但是她是整部剧让我最喜欢的人物,没有之一。
卡拉其实是达顿家族在1923年这个艰难时期的精神支柱,她的形象在米伦精湛的演技下,展现出了极其复杂、坚韧且充满魅力的特质。
她的核心性格特色:坚韧不拔的生存者与守护者,面对极端困境的钢铁意志:卡拉独自在荒野中遭遇狼群袭击。
她冷静地装弹、射击,在弹药耗尽后,甚至徒手与狼搏斗,最终用石头砸死头狼。
这不仅是一场生存之战,更是她精神内核的宣言。
面对任何威胁(无论是野兽、自然还是人祸),她都绝不退缩,拥有近乎原始的求生本能和战斗意志。
这种坚韧贯穿全剧,是她在蒙大拿残酷边疆和家族危机中存活的核心力量。
她不是被动承受苦难,而是主动迎击。
她还是家族至上的守护者:当丈夫雅各布在镇上遭遇伏击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时,卡拉展现出非凡的镇定和决断力。
她立刻组织救援,果断下令封锁消息以防仇家趁虚而入,并亲自监督治疗,用尽一切手段(包括威胁医生)确保雅各布得到最好的救治。
在雅各布昏迷期间,她实质上接管了牧场所有决策。
卡拉对达顿家族(尤其是雅各布和她视为己出的侄孙辈)的爱是深沉而绝对的。
这种爱不是感性的溺爱,而是转化为强大的保护欲和行动力。
她将家族的利益、生存和延续视为最高使命,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变得冷酷。
她的守护是主动出击的防御。
复杂的人格特征:智慧、务实、矛盾与力量,敏锐的政治头脑与务实主义:在牧羊人班纳克·克赖顿的羊群入侵达顿牧场,引发冲突并导致班纳克儿子死亡后,卡拉预见到这将引发血腥的世仇。
她没有沉浸在愤怒中,而是极其务实地分析局势。
她主动找到班纳克的妻子(同样是一位强悍的女性),试图通过谈判、赔偿(尽管对方拒绝)以及清晰的警告来化解或至少控制冲突升级。
她明白战争的成本远高于金钱赔偿。
卡拉绝非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
她深谙人性,具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她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何时该强硬(如面对直接威胁),何时该寻求谈判或妥协(如试图化解世仇)以争取最大利益。
她的决策总是基于现实考量而非情绪冲动。
深藏的柔情与无法愈合的创伤:卡拉与雅各布的互动是展现她柔软面的重要窗口。
尽管在外人面前她坚强如铁,但在雅各布面前,她会流露出疲惫、脆弱和对逝去儿子约翰的深切悲痛。
她与雅各布在篝火旁的谈话,关于孩子的回忆,以及她独自在房间里默默垂泪的场景。
米伦的表演精准地捕捉了卡拉内心的巨大伤痛(丧子之痛)和深沉的爱。
这份柔情是她力量的来源(守护所爱),也是她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的悲伤)。
这种内外的反差构成了她人格的深度和真实性。
她不是冷酷的机器,她的坚韧是在巨大痛苦中淬炼出来的。
冷静的决断力与适时的冷酷:当偷牛贼被抓,并试图用家庭故事博取同情时,卡拉在短暂的犹豫后,冷静地下令处决。
她明白在当时的法律难以触及的边疆,示弱和纵容只会招致更多的掠夺和威胁。
她的决定是基于对整个牧场安全的冷酷计算。
卡拉的守护者角色有时需要她做出艰难甚至残忍的决定。
她理解边疆生存的法则:“以牙还牙”有时是唯一有效的威慑。
她并非嗜杀,但在保护家族和牧场这个“王国”时,她可以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冷酷和决绝。
这种特质让她在男性主导的残酷世界里赢得尊重(或恐惧)。
强大的领导力与权威感:在雅各布受伤后,卡拉自然而然地接管了牧场的管理。
她指挥牛仔,处理账目,做出关乎牧场存亡的关键决策(如应对干旱、牲畜疾病、与铁路公司的纠纷)。
牛仔们、家人乃至对手都默认并尊重她的权威。
她在会议室里与男人们据理力争时气场强大。
卡拉的领导力不是靠头衔,而是靠智慧、决断力、坚韧和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建立起来的。
她熟悉牧场的每一个细节,她的命令清晰有力。
她的存在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她打破了当时对女性角色的传统期待,成为达顿帝国实际上的“女王”。
第二季中面对凶猛的豹子,她毫不犹豫抠动双管猎枪,在冰天雪地的蒙大拿将窗户轰开一个口子,救下来Jack媳妇。
给被豹子咬伤的jack媳妇打防疫针这个细节,更显示出她的果敢与决绝。
俩人的临别谈话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好几车敌人乌央乌央对住宅的疯狂进攻,80多岁的她就像一个顽强的战士一般,用狙击枪点杀了多少土匪强盗,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的意思。
总之,我太喜欢这个奶奶了。
海伦·米伦塑造的卡拉·达顿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中淬炼出的复杂女性形象。
她的核心是无与伦比的坚韧和守护家族的绝对意志。
围绕这一核心,她展现出敏锐的政治智慧、务实的生存哲学、深藏的柔情与创伤、反叛不公的精神、冷静(有时冷酷)的决断力以及强大的自然领导权威。
两集联播,太疯狂了。
这样真过瘾。
泰勒·谢里丹用出乎意料的剧情设计 来了一场伟大爱情的获难奇遇。
怎么都没想到,为了爱情,打动了一对年轻的夫妻,为了他们爱情能跨过大西洋成功到岸,他们冻死在了利翁斯顿的路上,最后在死亡的挣扎线上亚历珊德拉那一声呼喊,喊来了同样风尘仆仆的斯宾塞。
看到这一刻我哭了,哭的泪流满面,我的解释这就是伟大的爱情,万分之一的剧情偶遇,但还是让人感动万分。
最后时刻亚历珊德拉释怀了,她很幸福,因为最后一刻🈶下一代的延续,自己不想四肢全无,最后完整的和斯宾塞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这就是爱,人间所有奇迹的爱。
只是这份爱成本太高了。
另一条主线,女性警长为了法律,牺牲了一个同仁,劝说特奥娜遵从法律。
最后无罪释放,那更是一连串枯骨最后的警醒,为了驯服的异族用暴力去揉虐!
人性的反抗,搭上了几十条人命,一个女孩一路奔跑,最后都不知道要去向那里,女警长的同仁 给了特奥娜一个建议,加利福尼亚,那里是传说中的幸福之地。
同时呼喊特奥娜反抗的成本很高,但是值得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每一步的成本都很高。
100年后的今天,反抗和自由的成本也很高,可能杀戮少了而已,这就是100年来的进步。
班纳面对老板的黑暗嗜血,变态举动,他选择了回归价值观,他不想陷的很深,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甚至都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只不过他遵从这种结局的设计,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卡拉和杰克布退休了,他完成了他哥哥詹姆斯·达顿的传承。
我想起了开拓者詹姆斯·达顿,他们的结局都很惨,都在很平静的默认每个家族成员的付出,他们迎接未来,迎接暖阳下送来的每一个家族成员,他们都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每天都在伴随。
他们更不惧怕。
人类社会一直都有杀戮,就是这么不断迭代而来的。
整个达顿家族的成长史就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他们有信仰的基石,但一路枯骨累累。
他们有价值观护佑,会有迷失,但总归会到正规。
我看到了斯宾塞·达顿在黄昏时刻在家族墓园里拥抱着亚历珊德拉,他们的爱情没有消失,一直在达顿牧场的上空,看着黄石农场的世代发展。
谢谢你泰勒·谢里丹,你让我们坚信世间终有爱,爱给了我们所有的动力和源泉
1923是从短视频推送的印第安姑娘吉欧娜遭受虐待随之反抗开始被吸引,找来原片看过之后,又因为斯宾塞与艾利克斯的爱情从而锁定这部美剧。
在漫长的等待斯宾塞回归的时光里又完整的看完了1883和黄石。
第一季是完美的,至少比这一季优秀许多,各剧情线路展开的很自然,长度也非常适中。
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二季的几条故事线路。
第一条线是斯宾塞与艾利克斯的爱情故事,因为命运的离别延展成了艾利克斯的寻夫冒险与斯宾塞的归家之路。
第二条线是农场保卫战,雅各布复苏后和家人们与敌对势力的周旋,与之相对的是反派班纳和资本家惠特菲尔德与整个达顿家族之间的博弈。
第三条线是印第安姑娘吉欧娜的逃亡。
与之相对的是神父和种族歧视警长的追捕。
先说第一条线中的艾利克斯寻夫之路,到第6集之前都比较平稳,这一路上的磨难,从入境被侮辱刁难,到被抢劫身无分文,列车上被性骚扰,之后被英国老乡搭救...艾利克斯的身边的每个配角时长都差不多,因此习惯了这种节奏的描述,对于稍作赘述的第7集里英国老乡两口子突然死亡,就会使人觉得作者有点来不及了。
我其实满心期待的是无论是何种场景何时何地,斯宾塞与艾利克斯重逢的那一刻,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艾利克斯会不停地把这一路的遭遇说给丈夫听。
可结果却是为了留个全尸,艾利克斯给斯宾塞生下一个早产儿之后就变成会说话的星星了。
再说斯宾塞的返乡路,可能是作者打算运用不同的节奏去描述斯宾塞,不知道有没有人理解这种感觉,类似摩尔斯代码,艾利克斯的遭遇就像 -- -- -- — ,斯宾塞的则是 —— . — . . ,类似这种节奏。
所以和斯宾塞同船的意大利小哥存在的意义是啥,就是帮助斯宾塞筹措回家的盘缠,借由19世纪初在美国的意大利黑帮致敬一下西西里岛的克里昂家族。
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初禁酒令下的美国。
当然这是前6集,第7集开始,斯宾塞这个第一季中我认为是完美男人的典范,在夜晚从婶婶口里得知惠特菲尔德这个名字之后不超过10小时,就把三发手枪子弹送给了这个名字的主人。
因为意大利小哥的篇幅比较长,我还挺期待他的兄长与斯宾塞之后的偶遇。
又或者在艾利克斯与斯宾塞讲述了她一路上的遭遇之后,斯宾塞会拿着长管猎枪一个个清理之前欺负艾利克斯的罪人们...但是很可惜,毛都没有...接着来说反派惠特菲尔德,与他一贯说话的语气一样,他的剧情也非常平稳,基本就是-教育班纳-SM小姐姐-给投资商们画大饼-这种节奏, 而且几乎每一集都是如此,只要他出现就是这种剧情。
相反的班纳要好很多,至少在每一集被惠特菲尔德教育之后都有新的思想升华,直到最后一集升天也比较平缓,是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救赎,所以这条线主要刻画的应该是班纳。
惠特菲尔德只不过是他的辅佐角色,但是辅佐的也太敷衍了... 最后一条线是吉欧娜的逃亡,看似与主线剧情无关,其实是起到了非常好的辅佐主线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集里,印第安警长叫住了远去的吉欧娜,告诉她反抗是对的,虽然吉欧娜失去了一切,但反抗总是要付出代价。
这也呼应了主线整个达顿家族对于觊觎自己家园敌人的反抗,包括艾利克斯一路上对于命运对于不公对于歧视的反抗。
然而1923恰逢时代更迭,要对抗生活中的艰险已然让众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要反抗历史的车轮,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这条线的糟点不是牧师那莫名的一枪,而是追捕吉欧娜的警长在第一季中的人设与第二季似乎略有不同。
印象里第一季的警长并没有表露出多少种族歧视的影子,倒像是个有着丰富经验正经办案的公务人员。
可第二季一开始马上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者,低劣的嘴脸毫不掩饰,反差比较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七集片尾的旁白,描述斯宾塞去世时竟然称呼他为自己的弟弟...难道是1883里被我认成大表姐的艾尔莎?
无论如何这一季就这么结束了,记得看到第5集的时候我就有点捉急了,进程过半,众人还在各自的剧情里墨迹,完全没有要结束的样子,直到看第7集时我还在想,这一集时长不太一样,难道要结束么?
直到片尾斯宾塞卧倒在艾利克斯的墓前,天边一颗流星划过,两人来了一场泰坦尼克式的重逢。
我才意识到,这特么是真的结束了。
这一季的结尾,我其实更希望安排在两人雪原重逢的那一刻,斯宾塞抱起艾利克斯一起走向希望。
剩下的留给第三季,留给未来...
当黄石牧场的第一缕晨光刺破落基山脉的雾霭,达顿家族的马蹄声踏碎了蒙大拿的寂静。
《1923》用粗粝的镜头语言,将观众拽入那个工业文明与原始力量激烈碰撞的年代。
这里没有英雄史诗的浪漫滤镜,只有生存与毁灭的永恒命题,在枪管与法律的天平上震颤。
雅各布·达顿握枪的手布满裂痕,那些纹路里渗着印第安原住民的鲜血与拓荒者的汗渍。
这个被称作"黄石之王"的男人,在牧场上构筑的不仅是铁丝网围栏,更是一座抵御现代性的堡垒。
当石油公司的钻机在地平线轰鸣,当银行家的算盘声碾过草原,我们突然看清:所谓西部神话不过是文明进程的遮羞布,每个征服者都曾是野蛮人,每个立法者都曾是暴徒。
在达顿家族与牧羊人的血腥对峙中,编剧撕开了文明进程的残酷本质。
那些被称作"法律"的文书,不过是胜利者用火药淬炼的锁链;那些标榜"进步"的铁路,枕木下压着无数原住民的骸骨。
卡拉·达顿擦拭猎枪时眼里的寒光,与东海岸资本家签署土地转让协议时的金笔尖,在本质上都是对生存权的血腥争夺。
当现代社会的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揪心时,或许不曾察觉我们仍困在这永恒的角斗场。
最刺痛的隐喻藏在修道院阴冷的回廊里。
原住民少女在《圣经》与皮鞭下被驯化成"文明人",她的长发落地时激起的尘埃,比任何枪战场景都更具杀伤力。
这让人想起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所谓教化不过是暴力的精致变种,十字架与教室正在完成枪炮未竟的事业。
当修女用肥皂洗去少女皮肤的棕褐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救赎,而是文化基因的种族屠杀。
但剧作并未陷入彻底的黑暗。
斯宾塞在非洲猎杀食人狮的支线,像一柄双刃剑剖开人性的悖论。
这个被战争撕裂灵魂的年轻人,在蛮荒大陆重新触摸到生命的原始脉动。
当他为保护土著部落与殖民者对抗时,某种超越种族与文明的人性微光,终于刺破血腥的迷雾。
这或许暗示着:真正的文明不该是单向度的征服,而是不同生命形态的艰难对话。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我们依然在重复《1923》的古老剧本。
科技革命取代了西部拓荒,键盘战争消解了真枪实弹,但文明与野蛮的辩证从未停止。
当屏幕前的我们为达顿家族的命运唏嘘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正在用怎样的"进步"名义制造新的暴力?
又在何处能寻获那把打开文明枷锁的钥匙?
黄石牧场的雪终将融化,但人性深处的寒冬,仍需要更炽热的觉醒来消解。
不晓得是不是当地的习惯,几个印第人聊天会印地语和英语切换对话。
和黄石相比较,给了我很多很惊讶的认识,《黄石》里几乎不会让我有惊讶的感觉,不论是派别冲突,杀人,政治,危机处理几乎过渡都觉得很平顺。
而1923里,强制驯化的印第安学校,躲避狮群,海上求生,无麻醉开颅(钻头骨时怕骨头碎片掉到脑子里,末了插根导流管我好担心空气把灰尘或细菌带进脑子里去),异族结婚有罪,流浪罪,一些可能是时代差异性带来的惊叹,一些是主角光环带来的震撼,有一点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历险记那种感觉了。
哦还有,上世纪30年代,埃及、意大利、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也非常让人大开眼界,期间也想过电视剧美化程度的大小,但是转念一想,民国的法租界也是相当繁华啊。
还有就是,知道当时日不落和阿美丽肯影响很大,但是在意大利碰到个当地人都能英语交流,真的那么夸张吗?
大家是不是对于这个ip的滤镜太重?
镜头是好看的 画面也很有质感 可是剧情真的惨不忍睹 为了达到编剧想带出的信息 中间的情节大多不合理和强行煽情1. 印第安人那条线的意义何在?
最后就是想说反抗是对的 even at all cost?
然后呢?
2. Alex去Montana去了那么多集 死在最后的最后?
强行be?
3. 六个月早产儿在那个年代真的能活下来?
4. 善良夫妇死在愚笨?
alex怎么不从尸体上扒下更多的衣服?
5. Spencer是救世主?
回来之前死的死伤的伤 一回来就一打十?
6. 如果一枪打死那变态就解决所有事情 其他人早干嘛去了?
一定要spencer开这一枪?
7. 不是 你要回来 偷偷就可以了 还打电话是怕全世界不知道吗?
8. 我不懂大家为什么都这么喜欢spencer和alex的爱情 在我眼里就是顶级恋爱脑千里寻夫 就算活下来我也挺确定跟她在非洲时候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一口气看完1923第二季,各种信息堆砌在脑海里。
有种过瘾的极致感,但是不光是感官刺激之下的,还有更深的认知层面,让人反复清算的极致。
第二季继续呈现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的分裂。
不同阶层,人种,文化的分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同的同盟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似乎都是合理的。
神父三人组的瓦解,Banner和Whitfield本就畸形的同盟关系的瓦解。
英国人三人组同盟的建立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三人代表的文化性格与美国社会是分裂的。
但是同时剧中各类同盟的建立和瓦解又是极具张力的,它致力展示的是从建立到瓦解的过程,无论是大的同盟还是小的同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瓦解。
小的同盟甚至可以是一对夫妻,Jack和Elizabeth,Spencer和Alex,Spencer和意大利男孩的短暂同盟。
这部剧极致就极致在同盟的瓦解必须用鲜血完成。
Spencer和意大利男孩分别,等待男孩的死亡是可预测的,Alex和Jack的死亡,两个小家庭的瓦解,神父杀了法警,Banner逃亡的致命后果。
似乎只能用鲜血代表与同盟割裂的决心。
在这样的大语境之下,我格外触动的是神父、Alex和Banner三个人的线。
印第安女孩把火扔到神父脸上,如果遗憾没有地狱,那我就亲手以地狱之火处决你,和第一季杀修女的高潮重合了:“要知道杀你的是这片土地,要知道我即这片土地”。
Alex的故事线第一季我基本会跳过,滥俗爱情故事不用太多。
脱离了Spencer的她反而越发凸显了其性格,倔强,骄傲,不服输,英国人的高姿态感一点一点全显现了出来,这条线的冒险一点一点引人入胜。
最后是Banner。
一个毫无疑问的悲剧性人物。
他的故事线体现了一种极其深刻的主体间性。
他通过建构对Whitfield的认知彻底地认识了自己,甚至在他与妻子的对话中我们能感觉他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与最初在波特兰当船工的自己对望了。
可是发现,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一样面目全非,改变太晚,代价太大。
他刚刚为保护Jacob开出一枪就在混乱之中被Jacob阵营击杀,镜头转换间连哀叹声都显得多余。
资本化和现代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弱肉强食的意义,或早或晚人们终于明白。
但是对我来说第二季还产生了一点其他的影响。
它激起了一点我的审美反思。
我为什么要欣赏电视剧集作品?
我追求的是什么?
感官的刺激吗?
货架上各色的快复仇爽文还不够多吗?
在多媒体如此发达的现在的世界的我们对新鲜感的追求和那些有钱有势渴求新鲜体验的资产阶级新贵有什么区别?
我们失去了对好故事的原则,还以为在推动新的叙事模式,但越来越空虚越来越难以被满足,所以回到搭建好故事“准则”的时期。
这一点是我甚至感觉有点被这部剧呼唤了。
如果艾莉老实待在英国不冒险行动,那么斯宾塞会照常在她怀孕六个月时回到牧场,照常三枪崩死老仇家结束战争,然后回头去英国接人。
或者艾莉在好人夫妇家里等到春天,带着孩子再一起去蒙大拿。
也许就能母子平安,孩子也不早产更健康,芝加哥好人夫妇也不会因艾莉而死。
然而转头一想,这是开了上帝视角,代入角色艾莉一个英国上流社会温室花朵在决心出发时也不可能知道去美国会如此置性命于死地,正如好人夫妇开车出发时也不知道会半途冻毙,只知会有困难,但为爱而无畏,而为爱而无畏,以爱之名勇敢冒险,正是艾莉(以及好人夫妇)最闪光的特质,最受观众喜爱的特质。
又想:如果真的母子平安阖家欢大结局,回到牧场后的艾莉和斯宾瑟也无法再有像非洲样的浪漫冒险日子了,无战争则日复一日养牛种地,有战争则担惊受怕,遭受伊丽莎白所遭受的,两人相识一年,正热恋上头自然可以为爱而无畏,但被繁复劳动,远离现代文明和科技的牧场生活消磨后呢?
会不会相看两厌,七年之痒,那估计得进入金牌调解之类节目的范畴。
这么看来,艾莉一死反而还造了神,斯宾塞终生不再娶,年老后死在艾莉墓旁,回忆永不褪色,永远记住正青春时最耀眼的模样,在天堂的舞厅和艾莉重逢,极致的浪漫,极致的缅怀。
总归,想给谢里丹寄点土特产,别tm让我在沈阳看见你,没你好果汁吃
没办法打半星真是遗憾,谢里丹真实水平的呈现,可以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营造冲突、塑造人物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收尾,最后乱成一锅没人愿意喝的棒子粥,只有最低能的观影人才会甘之如饴,吹捧道“就好这口西部原生态”。
疲劳
把一万人的不幸砸下一个人的身上
今年的新剧都是半斤八两~
等了这么多年 有点低出预期 当然还是好看的
中間有點拖沓,最後一集又交代得特別地倉促,但是總體來説還算是比較扣人心懸,三根綫并進,最折磨人的自然是愛情的那根綫,畢竟裏面還是參雜着甜蜜。美國揭自己的短,也是蠻不遺餘力的。
两口子回家记,结果死的都是别人。然后媳妇死了………什么剧情?呵tui!
感觉走了几年还回不了家,一回到家,最后一集,所有主要人物匆匆忙忙的死了!真没劲!
非得把女主写这么恶心🤮吗
1.喊着剧情不合逻辑的人,想必你的生活始终是按照你的逻辑在进行,命运从未对你开过玩笑。2.任何浪漫都与危险相伴,而终极的浪漫是因为终极的危险而存在。3.商业奇才Whit要给城市中的人贩卖原始而刺激的体验:滑雪,而谢里丹给我们贩卖原始而刺激的体验:黄石宇宙,这套娃太厉害了。4.Alex的人物在这一季中完整了,黄石世界贯穿始终的女性主角,是这个时代的编剧为过去时代所做的补偿。Alex在此已不再是最耀眼的女性或母亲,而是最耀眼的灵魂,最强大的人。
前几集虽然缓慢显得有些水 但起码不狗 后面两集什么鬼
一如既往好看,两位老人才是真正的台柱。
看完Ep7减一颗星,最后既没有保持爽点,又有太多逻辑漏洞,以及前面几集各种人在囧途,就是为了凑个结局,强行编了第二季,两季合起来做成像1883那样的迷你剧才是正解。
两个人仿佛就是为了这一段浪漫又传奇的经历而生的,璀璨又短暂,让人意难平。
特么,等了二年,你给我这结尾…
alex的死到底有何意义???????最后一集一边看一边尖叫 好不容易团聚了又死了就为了生个孩子????看得我脑袋痛 本来觉得其他都很好 第二季也等了这么久了 结局就这???最后斯宾塞还找了个寡妇生儿子但是没娶她?装什么清纯又当又立的😅😅😅真爱老婆寡妇都不会找好吗😅😅😅达顿的女人能不能不要要么不能生 要么生了又英年早逝 完成给男人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可以去死了是吗。我真的受不了了编剧有病吧
这 Alex 是怎么得罪编剧了
这剧能有8.5+,完全是因为来评分的都是被《黄石》和谢里丹作品筛选过的观众,单独拿出来,其实是一部烂片,2-3颗星的水平
我怒改三分!气死我了!刚想称赞谢里丹浪漫爱情大师,二十分钟后就把本剧我最爱的角色写死了!等会我要到imdb上面去骂!
《1923》的旁白是斯宾塞的姐姐,虽然死于1883年,但寓意达顿家族的亡灵始终守护农场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