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别名叫《石头记》,顾名思义就用石头与绛珠草揭示了宝玉和黛玉的身世的“木石前盟”。
书中有提及宝钗曾收到一位道士的一把锁,上面刻字暗示要找一位有“玉”的人,这就是宝钗和宝玉两人的“金玉良缘”。
很明显,黑暗的封建势力使得“金玉良缘”终究敌不过“木石前盟”。
命中注定的悲剧早已深深埋下伏笔。
香菱,薛蟠之妾,原名甄英莲,甄士隐的女儿。
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
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夏金桂极为嫉妒她。
香菱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惨遭谋害。
这部《红楼梦之桃花诗社》就是以香菱为主角,讲了她悲惨的一生,与生命中唯一的幸福时光,那么的美好更衬托出最后的悲惨,短短的时间表现出来的喜悲,非常的抓住人心。
目测我可能小短评吐槽不完,所以……该槽还是要槽。
出于对当初小戏骨的那部而记忆犹新的惊艳感,不可避免,我是抱着高期待值来看待的。
点开全剧才发现是差不多75分钟左右的电影,心想这难度可太大了。
显然,如此的话选段和剪辑更太重要了。
因为是孩子来演,撇去那些情爱纠葛的东西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当初小戏骨刘姥姥篇里做得比较好的,剧情节奏到位,灵气十足。
可这般对比之一,这部电影完全就是顶着名头的宅斗,这可以说是红楼梦其中的一点,但从来不是重中之重需要被放大且直白演绎的。
对原著完全跑偏的魔改,让孩子们来演就合适了吗?
而且,要把香菱和晴雯点出来做主角完全没问题,甚至我觉得芦雪庵烤肉的情节略做改动也不是不可以,问题则来了,片名说着诗社,可香菱学诗以及讲诗社的部分可是连剧情三分之一的时长都没有啊。
我觉得我的心情就像是批阅了一篇完全跑题的作文。
没想到,天真派的侧重完全在于几个丫鬟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上了。
剧情和剪辑都是破碎的,小戏骨们的演技依然到位,但其实本身小朋友演戏可能拿捏不住人物,只能浅显地表演出神态,本来都是会有些别扭的,那台词就一定要爽利些,可这一步明显愈加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往外蹦, 害得我牙根痒到差点想2倍速,做作感立马就上了几个等级。
再说回不堪入目的剧情,从袭人哭着到王夫人那我就觉得不适了。
不是,原作里虽说明眼人都知很多事都是袭人的挑拨,可人家都是时机分寸都拿捏地恰到好处,甚或她本身也不是为针对晴雯。
但这部演出来的不是,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总而言之就是不对味。
更别说,最后竟然是坠儿跑到王夫人那里告了晴雯一状?!!
不想拍那么多是是非非,也不可能不合逻辑,乱把台词给了不该给的人啊!
啊不对,这种剧情就不该出现在片名为“桃花诗社”听起来那么风花雪月的影片里。
再不管怎么说,原作中王夫人的心机和欲念从来都是放在暗处的,需要细细品,才能醒几分。
可这部直接到让人觉得……导演:我就是要告诉你们王夫人是坏人是坏人!
靠。
忍不住了!
其实红楼梦,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明的,都是立体多面的,也都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再看晴雯,她是心比天高,也难免有骄纵蛮横感,但这只是表面的,她的出挑,除了颜值,也完全出于她的心直口快,没那么多心机,又眼里揉不得沙子。
可在这片子里可完全没体现出来,甚至让人有了不干活还爱挑事的感觉,分明就又蠢又凶的样子,那不是晴雯。
以这影片来解读晴雯,那可不要被人不熟红楼的人说活该吗?
还“晴为黛影”??
可别了吧,林妹妹受不起这样的映射。
还有,晴雯补裘那么经典那么重要的竟然没拍?
老太太都拿出来了,只是为了晒衣服吗?
总结就是,该拍不拍,香菱学诗和晴雯补裘明明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掘,既然让小朋友来演,岁月静好点不好吗?
非要搞这样那样的是非,何来天真??
香菱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特别钟爱,赋予她特殊气韵,致使在大观园中游移着一股极清的暗香,虽没有林妹妹般的傲世独立,倒也是一道有着刹那芳华的风景了,然而却终究“菱花空对雪澌澌”。
她拜黛玉为师,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梦中得句,写出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精彩诗句,赢得众人赞赏,被补为“海棠诗社“的社员。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看天真派,可以说是忠实粉丝了,情人节那天首映,和我家小情人在家看的天真派之《红楼梦桃花诗社》。
电影里的青梅竹马的宝玉和黛玉还有宝钗,都非常可爱。
我特别喜欢这一集的故事。
我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她把这些哥哥姐姐作为自己的榜样。
那时候十三四岁是最美的年华我们这个时候的十三四的孩子们都在巨大的压力下
第一次知道段智文,是看《天真派西游记》,他在里面饰演唐僧和金蝉子,真的是神仙颜值,长得非常清秀,又有点文弱的感觉,非常吸引人。
不光妖精们喜爱,就连许许多多观众也将他视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这次在《红楼梦之桃花诗社》里,他饰演了宝玉。
真的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感觉,翩翩少年在一群小美女中也是非常的瞩目,演出了那种富贵小公子的感觉。
喜欢蝴蝶姑娘 飞歌喜欢飞歌的王熙凤,任性起来让人着急,但又觉得很真实不讨厌,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是演出来了的!
还有香菱,不一定是最美的但是最有味道的,这版的主角好像是她,从她的角度讲了贾府的故事,喜欢她的情节。
另外老版的演员演得到位,新演员也有亮眼的地方,这么短时间所要体现的剧情也不错!
满满的都是童年对红楼的记忆。
丛宝玉身上懂得要尊重妇女;从黛玉身上懂得要坚持自我,反对传统道德压迫,坚持真爱;从宝钗身上懂得要体贴他人,为人处世要会察言观色,做事要厚道;从湘云身上懂得要豁达、大度;从晴雯身上懂得为人要刚正不阿;从平儿身上懂得做事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可写的有很多,每个人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有欠缺的,都可以取其精华。
而整部红楼梦则告诉我们,要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抵制封建礼教等等......
与大多数热门IP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小获成功促成了《桃花诗社》的出现。
然后,毫不意外的,《桃花诗社》从内容到口碑的方方面面全线失控。
《红楼梦》的矛盾庞杂而隐秘,从未有编剧敢于挑战在一部电影的篇幅里全面展现。
但《桃花诗社》的编剧并不信邪,将跨越整部《红楼梦》的情节压缩在76分钟之内,于是,一部剧情杂乱无章、矛盾莫名其妙的作品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剧情从初中孩子都极熟悉的“香菱学诗”开始,既说香菱,便要从遥远的第四回开篇——想是编剧不屑于使用“回忆”这种无聊的表现手段的——继而瞬间跳到四十八回,在《桃花诗集》翻出几首海棠诗来……在第九回与第三回间的台词中横跳之后,作品终于来到了第三十一回的“晴雯撕扇”一节,删去无关紧要的铺垫之后,编剧歌颂了晴雯恃宠而骄、无理取闹、得理不饶人的高贵品质,传达了“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的伟大思想……(认真你就输了)后续平均每三分钟便有一个槽点的剧情笔者已无力一一吐槽,单就“崩坏”最为严重袭人而言,作品中凡涉及到她的剧情或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与原著几乎没有半点相干——如此精准地避开正确答案,编剧倒也不失是一位奇才了。
众所周知,晴雯之死是贾府“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探春语)的开端,是年轻丫鬟与婆子们矛盾的激化,是邢夫人一干人与王夫人一干人矛盾的结果。
这其中有没有袭人?
我认为没有——袭人与《红楼梦》的格局还不至于低到如此程度——然而,昏了头的宝玉认为有,编剧和其他人也就认为有了。
“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我无法理解编剧的创作思路,也无法欣赏这样的作品,但为了孩子们比《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稍稍自然了些的表演,我决定多给一颗星。
希望团队把精力用到应该用的地方,不论是经典作品还是孩子,都是禁不起这样的消费的。
两星少,三星多。
编剧和导演怕是没怎么读过红楼梦,剧情串出来莫名其妙鸡零狗碎,硬到不如直接拍成MV,对人物性格都捏不清楚。
袭人应该大气稳重,选的小演员气质不符,又糅合了麝月进去导致一点儿不大气。
为了推动剧情,硬给坠儿加戏,坠儿的级别都能进屋了?
都能跟太太说上话了?
太太面慈心里打算盘,现在连表面的慈爱都不装一下,连对宝玉的宠爱都看不出来了。
夏金桂的小演员实在不够美艳,薛蟠好歹审美一直在线吧!
凤姐黛玉晴雯出名嘴皮子利落,现在黛玉语速慢到一点儿灵气都没有。
宝玉和晴雯闹脾气拌嘴的部分,宝玉情绪完全不对,两个人都是毛躁赌气口是心非说气话。
省演员,去了史湘云,芦雪庵联句灵魂都没了;去了麝月,袭人性情都变了;串剧情,过度丑化坠儿。
薛家一直住梨香院也很奇怪。
服装,造型,道具,场景还是很精致,小演员演技都在线。
宝钗、大奶奶、二奶奶、老太太演技颜值依然好而且更好了,香菱、晴雯,各方面都是惊艳的。
真的牛逼 这些孩子演技是真的牛逼
原著党表示,剧本真的不行......
为了宝姐姐看的。依旧是高仿87红楼,但远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成熟圆滑,肿眼泡显得轻浮(底下那张现代照都比剧里的造型更像大家公子),撕扇一节“能值几何”挺搞笑,黛玉长相没有贵气,像个苦命的丫鬟,不如跟香菱换换。晴雯模仿87版,连撕扇的拍摄机位都一样,但有形无神。袭人八字眉常挂脸,跟王夫人对话语气不够委婉恭顺,王夫人和薛姨妈也没有上位者的城府。香菱气质不错,两星给她和宝姐姐(还没坚持到凤姐就弃了)。导演把内核简化成了低级宅斗,搞起四女争夫的戏码,建议回去多读书,或者专注模仿87,不要自己乱加理解……
这里的主角其实应该是香菱,但香菱刻画得不算太丰满,时间关系,限制比较多。林妹妹的演员不是电视剧版那个,感觉电视剧版的林妹妹更林妹妹。这里的晴雯和黛玉还确实有些像,被李纨惊艳到了,端庄大气,整个就是一贵门淑女
五星鼓励~
又名红楼梦之香菱与晴雯传。菱为卿副,晴为黛影,确实是十二钗之外,最应怜、堪叹的两位美人。小演员选的普遍不如小戏骨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版,但香菱和晴雯选得好,把宝钗和黛玉都比了下去。这版改动不小,有些人物,在曹公笔下是曲笔抑扬,但在电影里都是直白褒贬,比如王夫人之狠与袭人之奸,倒也有些痛快。
香菱晴雯两主角很好,其他都不如剧版。
和《小戏骨刘姥姥进大观园》比相差太远了
舒宜!
完全就是借红楼梦的故事 人名编了个垃圾故事 特效还贼烂
刘姥姥里面几个原班演员,经过了几年,更加成熟一点了,贾母、宝钗、熙凤是也。看她们的表演,仍旧很享受。但这部片子的其它方面,包括宝黛二人,都不行。
???浪费了这些小演员们,真的。导演编剧都不在线,
扭捏做作
剧本一般,全都是小孩还是缺了点气氛,其实年轻一代年龄是符合的。三星全给香菱,好漂亮的小姑娘啊
对比前一部真的差了很多,因为没看过全的红楼梦,所以这里的剧情剪辑完全看不懂
香菱最好,宝钗、晴雯也不错(*๓´╰╯`๓)♡
孩子挺可爱的
好看
好服化下,来看好看的萝莉们!当红楼同人了
两版对比证明了87版的专家不是摆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