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记不清为什么当初想要看这部电影,或许因为千寻曾是风俗业的小姐。
电影开头,千寻穿着白色长裤直接跪在地上轻抚“猫夫人”,“直接这么跪在地上衣服不脏吗?
还是白裤子。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看完整部电影再回想这个镜头,这真的是很符合千寻个性的举动呢。
整部电影是非常日式的治愈风格,电影的节奏缓慢,如平静的湖水,千寻就像投入湖水的石子,在影片中,在我心里,漾起阵阵涟漪。
·千寻与流浪汉大叔——孤独&自由码头上,流浪汉大叔正被几个小学生捉弄,路过的千寻出声制止,在大叔点头致谢转身离开时,千寻拎起手中的便当开朗地请他吃饭。
俩人随意地坐在桥下的石墩上,千寻絮絮叨叨地说着,大叔静静地吃着。
“我工作那家便当店的永井阿姨脾气不好,但做的盐渍梅子特别好吃,虽然咸得让人直皱眉,但我很喜欢。
”大叔依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便当递到她的面前,示意她吃她最喜欢的盐渍梅子。
梅子入口,千寻立即皱起了眉头,看着千寻的反应大叔笑了,不知大叔是被千寻的表情逗笑还是因自己的恶作剧得逞而高兴,那一刻真的很温馨。
看着笑着的大叔,千寻提出帮大叔洗一次澡。
镜头转换,千寻帮坐在浴缸中的大叔清洗身体。
大叔洗好,当千寻从冰箱拿出啤酒想让俩人喝一杯时,大叔已经拿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
千寻拉开窗户,叫住了他,没有预想的挽留,只是大声说道,“我的衣服很适合你!
”大叔看了眼自己回以微笑,鞠躬表示谢意后继续离开。
大叔和千寻之间的交集我特别喜欢,两个人素昧平生,但都迅速且平和地接受了对方进入自己的生活:千寻每天给他带便当,大叔带她到一座鲜有人知的荒废大楼,两人就坐在荒废大楼的沙发里,看着窗外,安静地吃着便当。
大叔从未说话,千寻也不说话,氛围平静而温馨。
同样,双方也平和地接受离别。
大叔多日不见,千寻没有惊慌,只是一边带着“他是不是离开了”的怀疑,一边像往常一般拎着便当在他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
终于某天下午,一处僻静的角落里,发现了倒在荒草上的大叔。
发现大叔的千寻,静静地看着。
没有死亡的阴冷与悲哀。
阳光落在大叔的身上,风吹过千寻的长裙,一切都很平静。
晚上,千寻戴着头灯,拿着铲子,将大叔埋葬。
其实千寻和大叔很像,大叔从未开口说话,不知是不能说,不想说亦或是觉得没必要,影片里也没有交代他的过去。
但我很喜欢这样的留白,影片中许多人的过去是没被提起的,这样的留白给观众带来许多想象的空间,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
千寻在便当店工作,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你能感受到她灵魂的游离:闲暇时,她一个人跟“猫夫人”玩耍,一个人拎着便当走在路上,一个人在公园里荡秋千……一个人做许多事情。
生活让她的身边多了许多人,但她依然是“孤独”的,眼盲的多惠就能感受到千寻身上孤独的气息。
流浪汉大叔也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他就带着他所有的家当静静地走着;没有人知道千寻为什么来到这里,千寻没有那么多东西,或许对她而言,自己本身已是生命的全部。
大叔与千寻身上有现代人少有的坦诚与坦然。
千寻没有因为自己絮絮叨叨的说话没有得到大叔的回应而生气,只是觉得对方可能认为自己吵了,大叔也没有因为自己流浪而感到羞耻,反而用盐渍梅子和第一次见的千寻开了个玩笑。
洗澡时,双方也很坦然,那个画面就像孙女在帮行动不便的爷爷清洗一样,没有丝毫旖旎与邪念(即使知道千寻曾经从事风俗业)。
大叔离开时,千寻那句“我的衣服很适合你啊”大叔看了眼自己后回以的微笑,自然的如熟识多年的朋友。
面对大叔离世时的画面,我只觉得“真好啊,死了也有太阳照在自己身上,即使离开这个世界也要沐浴在阳光下啊”,直觉告诉我这是大叔自己选择的地方。
自由的灵魂,连死亡都是自由的。
流浪汉大叔是孤独的,一个人带着所有的行李在世间行走,不在意欺辱,坦然接受善意,但不会以此纠缠对方,至死也倒在阳光下。
他虽孤独漂泊,却内心光明坦荡。
相比起流浪汉大叔身体的孤独,千寻的孤独发自内心,她允许许多人走近她的身边,却很少让人走进她的内心,因为她相信一旦两人的心开始纠缠,灵魂便不再自由。
·久仁子与小诚——家庭原本想把两个人分别和千寻一起写,但在思考后发现久仁子和小诚是是非常呼应的对照。
久仁子是千寻的“粉丝”,偶然间发现洒脱、自由的千寻,从此每每见到她都会用手机拍下千寻的身影。
鼓足勇气想借买便当的机会靠近千寻,却被千寻戳破伪装——千寻一直知道久仁子在偷偷拍她。
再次见到千寻,千寻赤脚站在水边静静地看着夕阳。
她鼓起勇气站在千寻身旁。
千寻不好奇她是谁,不好奇她为什么要接近自己,因为“人都是会撒谎的嘛”,同样她也毫不避讳自己曾经是风俗女的过去。
吃着简单的饭团,久仁子向千寻倾诉埋在心里许久的痛苦:拥有厨师资格证的母亲每天做着营养均衡的食物,将一家人照顾得很好,但是父亲为人严肃,要求严格,在家中说一不二,没有人敢反驳,所以每次吃饭久仁子都食不知味。
对于吃饭,千寻说“他们说饭大家一起吃会更好吃,但跟某些人吃会让饭更难吃,好吃的东西哪怕你一个人吃也很好吃”。
对于家庭中母亲的顺从,父亲的专制,千寻说“那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妻子,或者是你爸爸的理想妻子”。
其实久仁子家庭中的“理想”充斥着“应该”:妻子应该厨艺很好,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反过来丈夫应该享受妻子的服侍,丈夫(父亲)所说的话就应该服从。
当人的所有行为都标有“应该”时,没有人可以获得快乐。
就像多惠能感受到千寻灵魂的孤独,身为孩子的久仁子也能感受到家庭里的压抑。
因为用圆规不小心扎伤千寻,小诚和千寻之间有了交集。
小诚的妈妈希美是位年轻的单身母亲,因为工作,小小年纪的小诚很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
在旁人眼里,小诚的母亲年轻不懂事,对孩子也不负责任,但对小诚来说母亲是他最爱的人,会做世界上最好吃的炒面。
久仁子和小诚的家庭天壤之别。
久仁子父母双全,生活富足,每天的饭菜由有厨师执照的母亲精心搭配,营养均衡。
而小诚,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对他疏于管教,家里乱七八糟,母亲做的最好的是炒面。
前者是人人称羡的模范家庭,连久仁子的朋友都感叹“现在还会和父母一起出游,久仁子你们家的关系真的很好”,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久仁子知道“幸福”背后有多少谨慎、无奈和压抑。
后者是人人都可以说一句不好的单亲家庭,但小诚很爱他的母亲希美,希美虽不太懂得照顾孩子但也很爱小诚。
两个家庭的碰撞,在小诚忘带钥匙,久仁子过去照顾的情节中彻底爆发。
久仁子偷偷在厨房里为小诚准备饭团,被母亲发现后许久的忍耐终于爆发,摔门而去。
雨天里久仁子和小诚坐在门口吃着饭团等希美回家。
回到家中的希美,为小诚和久仁子一人做了一份炒面。
炒面端到小诚和久仁子的面前,希美一面絮絮叨叨地“数落”小诚把家弄得这么乱,一面收拾着。
或许是因为吃到好吃的炒面,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或许两者皆有。
久仁子忍不住放声大哭。
回想久仁子的家,是一个和谐之家,和谐到没有争吵。
面对父亲提出共同出游的决定,久仁子小心翼翼地拒绝,但父亲的沉默,母亲的劝说,都逼迫着久仁子答应,表面上的民主却是“以家人之名”的绑架:家人是最重要的,要顺从父亲的决定,我们是为了你好。
但事实上这场家庭旅行有人是真正开心的吗?
没有,但也没有一个人说“不”。
父亲需要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母亲需要一个“理想妻子”的形象,而久仁子和妹妹被父母用“亲情”这根绳紧紧绑在身边,她们需要成为父母的“理想孩子”。
但是小诚的家庭不同,看似破碎的家庭实则彼此的心紧紧依靠在一起。
家,原本是为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但是在一个雨夜,久仁子伤心地冲出自己的家,但同样的雨夜,久仁子在另外一个家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遮风挡雨。
近段时间看了几本上野千鹤子的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上野老师谈论了许多次家庭中的女性。
其中就包括父亲对女儿的控制。
在《千寻小姐》这部电影里久仁子的父亲可谓是典型。
电影中母亲依次为家人盛汤,当镜头对准父亲夹着生鱼片准备蘸酱油突然停住的手时——因为母亲忘记提前在酱油碟里倒酱油——家里的所有人都停住了。
久仁子和妹妹不敢有动作,母亲仿佛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赶忙拿来酱油倒在每一个人的酱油碟里,父亲虽然没说话,但行为中透露的不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
这让我想到《Why Women Kill》里的Beth Ann,邻居来家里做客,Beth Ann的丈夫Rob用咖啡勺轻敲咖啡杯示意Beth Ann帮他倒咖啡,这一举动立刻就引起了女邻居的不满,然而Beth Ann和Bob都不能理解,Bob认为理所当然,Beth Ann则为能照顾丈夫的起居而感到骄傲。
两个场景中的丈夫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
不尊重妻子,认为她们就应该为自己服务,只需要一个动作甚至眼神的示意,就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连话都不用说。
在父权制长期的“洗脑”中这些妻子们默认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然而可笑的是,即使家庭真的按照这一模式运行,妻子也做不到“主内”。
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附于丈夫的妻子在家庭里真的可以拥有话语权吗?
但两者的丈夫还是有不同的,久仁子的父亲让整个家庭不自觉的陷入恐惧的氛围,就像上野所说,“DV并非单纯的肉体暴力。
所谓暴力,真正的内涵其实是恐惧。
被暴力伤害最深的是人格,而不是肉体。
”当父亲的一个动作就可以让全家人噤若寒蝉,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暴力。
Beth Ann的丈夫倒是没有如此明显的让Beth Ann感到害怕,但也总是阻止妻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在他看来妻子最重要的就是打理家。
两种丈夫都很可恶,第一种丈夫像狼,用自身威势逼迫你顺从,第二种则是口蜜腹剑的狐狸,用花言巧语诱导你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但两者都让女性失去了自己。
压迫女性的方式有千万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要谨记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要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大脑很理性,但过于理性的大脑就会欺骗自己。
·千寻与小马姐——性千寻与小马姐是朋友,喝酒时最常聊的话题就是“男女关系”。
在小马姐看来,恋爱是希望双方独属于彼此的占有欲,而性要和自己爱的人才最好,也就是所谓的“灵肉合一”吧。
但千寻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男女之间并不简单的只有恋爱关系这一种,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占另一个人,她自己也不希望被任何人占有,所以面对恋爱,她不能醉。
谈及“性”,千寻说出了整部影片我最爱的一句话“性爱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喝水”这句话于亚洲文化而言是“惊世骇俗”的,如果是原本的我听到这句话肯定很震惊,但对于前几天刚好看完上野千鹤子的《身为女性的选择》的我来说不由得在心里发出“啊!
”的感叹,书中上野老师对于“性爱”也抱有这样的态度。
性,在动物界中是繁衍生息的一环,是最正常不过的行为。
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性欲的发生可以随时随地,而动物则要特定的时间,即发情期。
如此看来,人类的性行为应该更自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长一段时间(其实现在也一样)人们对这类话题讳莫如深、避如蛇蝎,并对其设下种种限制,然而限制下遭受迫害的大多是女性。
自父权制开始,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被他们视为所有物,因此女性不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不可以有自己的价值,甚至不可以有欲望。
数百年前的女性是如此,现在的女性或许好了点,但就像电影中小马姐的观点“性爱应该是发生在自己和所爱之人之间的”,我想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女性的观点,但这真的是女性自己的想法吗?
如果性爱不是和自己所爱之人发生,会怎样?
我想,她应该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淫娃荡妇”了吧。
就像《身为女性的选择》中信田所说的“涉及肉体和性的行为,就这样被赋予了社会性意义,连单纯的脱衣服写真,也能成为其重要的人生转机。
”说起“淫娃荡妇”这个词我最先想起的是《水浒传》,书中的潘金莲、阎婆惜都是典型的“荡妇”,但仔细想想《水浒传》中着墨描写的女性不是前者的淫荡形象,就是如孙二娘、扈三娘这样的“男人婆”。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批判(在环境的压迫下,女性为了生存,只能扭曲自己,形成两种极端的形象:极度妖娆,依附男性;或者粗鲁蛮横,像男人一样),更是对女性的贬低,仿佛只有依附男性或者成为男性才能在乱世存活。
但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不这么觉得了。
诚然,乱世之中,女性为了活命把自己逼成了两种极端的形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无论是活成菟丝草还是大树,她们都是女人,“玫瑰无论叫何种名字它都是那样芬芳”,同样,女人无论活成何种姿态她都是女人,女性是人,不是一种标准。
那我们还是再来谈谈书中的“荡妇”。
阎婆惜和潘金莲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阎婆惜最初嫁给宋江是仰慕他的英雄之名,也想一心一意相夫教子,但婚后才发现,宋江心中只有“大义”并不在意自己这位“美娇娘”,但她也有欲望,最终选择出轨。
潘金莲颇有姿色却被迫嫁给“三寸谷树皮”武大郎,面对一母同胞却是“打虎英雄”的武松如何不心动,然武松毫不动摇,潘金莲也有欲望,最终有了广为人知的故事。
两个女人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二者的“淫”,但宋江对阎婆惜的忽视,潘金莲婚姻的不幸,两者悲剧的根源,无人在意,甚至在故事中也应该受到责备的男性都很少受到指责:宋江娶了阎婆惜却冷落忽视,他不应该吗?
张文远垂涎阎婆惜的美色,他不应该吗?
大户为泄愤逼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他不应该吗?
西门庆让王婆牵线,主动招惹潘金莲,他不应该吗?
阎婆惜和潘金莲的愿望很简单——嫁一位如意郎君,可一个不爱她,一个她不爱。
就像《无问西东》里的刘淑芬和许伯常:-“别人都看到我在欺负你,打你,可是他们看不到你是如何打我的。
”-“你胡说,我什么时候对你动过手?
”-“你是没用手打我,但你用态度来打我,结婚几十年你从来不碰我,我摔了你喝水的杯子,你宁愿用饭碗喝水,也不用我的!
”世人只看到阎婆惜和潘金莲水性杨花,但是没人在意她们在婚姻中的痛苦。
于那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时代,婚姻就是她们后半生的依靠,但是这个依靠并不如她们所愿,可她们也无力抗争,只能用她们仅有的——身体,来反抗。
这样的她们自然不符合男性对女性“柔顺”“忠贞”的期待,可这是男性的期待,他们期待自己在外拼搏后有女性的“柔顺”抚慰,期待有独属于自己的“忠贞”女子,他们对女性的种种期待,最终演化成对女性的规训,只要有一个没有做到任何人都可以指责她,因为她不够女人,因为她太女人,但男性需要的是刚刚好的女人。
在男性的期待中,女性不是一种性别,不是与他们平等的群体,而是一个形容词,一种处境,一个符号。
我们谈论“性自由”,谈论的是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是女性对自己欲望的坦然视之,是拥有谈论的权利,是拥有选择的权利。
·千寻的过去千寻并不是千寻,是古泽绫。
小的时候,绫曾经在深夜一个人走在街上,在她害怕时遇到了一位叫千寻的风俗女。
因为千寻的保护和陪伴,绫不再害怕和孤单。
两人走在夜晚的街道,年幼的绫怯生生地想牵上千寻的手,犹豫间,千寻主动牵上绫的手。
分别时,千寻给了绫自己的名片,让绫有空可以找她玩。
绫与千寻的故事就交代了这些。
或许当时的绫并不知道身为风俗女的千寻给她的心灵留下了多么不可磨灭的印象。
以至于在多年后,她成为了“千寻”。
就像前老板让入行的绫取一个花名一样,“千寻”应该也是千寻的花名。
于千寻而言前老板是父亲般的存在,因为他是千寻遇到的所有男人里面唯一一个“喜欢她,却不想跟她做的人”。
两人在按摩店初识,当时的千寻还是古泽绫,穿着职业套装的她出现在按摩店老板面前,请求在店里工作,前老板看着绫脚上破烂的鞋子同意了,与店老板的相处绫学会了不好奇别人的过往。
按摩店老板让绫给自己取一个花名,茫然的绫询问一般会取什么名字,但老板认为自己的名字应该由自己来定,思考片刻后绫选择了“千寻”。
我不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千寻”是否如中国的“翠柳”“桃红”般常见,但至少对于绫来说有非凡的意义。
投身风俗业不是可以随便做的决定,一旦沾染了风尘那便是一生无法抹去的痕迹。
在我看来,绫选择风俗业是走投无路的孤注一掷,选择千寻是无望黑暗中唯一的光。
千寻离开了风俗业,老板变成了前老板,直到祭典上二人偶然相遇。
绫还是千寻,但在便当店工作,前老板还是老板,但开了间水产店。
千寻与前老板单独的场景不多,印象中一次是送千寻给母亲扫墓(这么看来,真的很像父亲),一次是半夜打电话给千寻,两人进行了一场很深刻的谈话。
关于千寻的母亲,影片中就提及了一次。
那时,千寻的弟弟打电话询问她是否出席母亲的葬礼,千寻沉默了一阵之后拒绝了。
还记得小诚刺伤千寻时,千寻说过她的背部也曾被刺伤过,我一开始认为是千寻接待的客人做的,但在小诚询问为什么要刺伤她时,千寻说“可能是因为太爱我了吧”。
这句话显然就不像是描述客人,更有可能是她的亲人。
所以多年后,她离开了家,即使母亲去世也不去看最后一眼。
为什么小小年纪的绫会在深夜一个人出现在街上,为什么绫身穿职业套装,鞋子却破烂不堪,为什么千寻认为刺伤她的人是因为太爱她了才会这么做,为什么面对希美对自己的指责,告诉她要相信孩子对她的爱,为什么亲生母亲死了却不愿意去看最后一眼……千寻身上有太多疑问,但透过这些疑问,我们似乎可以拼凑出千寻不快乐的过去。
与前老板的那次深谈,千寻躺在榻榻米上,房间昏暗只有一丝光亮,玻璃缸中的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荡起的水波透过玻璃映在墙上,整个房间仿佛就像一个巨大的鱼缸,千寻就躺在水底。
千寻缓缓地向前老板说着自己的感受,前老板告诉她“如果你一直在水中挣扎,只会沉底,但如果你放松下来,反而会浮出水面”。
·写在最后影片接近尾声,故事中所有出现的人都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围在篝火旁彼此打闹、聊天。
以千寻为起点,所有人都逐渐联系起来,但就在这些关系形成一个圈时,千寻离开了。
眼盲的多惠注意到离开的千寻,打电话给千寻希望她这次就留下来,不要再逃避了,但是千寻还是不允许自己陷入任何亲密关系之中。
影片最后,千寻来到一个牧场工作,开始新的生活,这次她依然是千寻,不过是曾经在便当店工作的千寻。
千寻对于亲密关系一直保持着靠近又疏离的距离,她不介意别人走近她,却也不允许自己深陷其中。
千寻说对于恋爱她不能醉,其实她对所有亲密关系都保持警惕,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里逐渐深入,便会让自己抽身,甚至不惜离开那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千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人生经历并不幸福甚至平静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在影片最后却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她对每一个接触的人都诚心以待,她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影响了身边的人:希美与小诚的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久仁子有了家庭以外给予自己温暖的“小家”,小马姐和前老板有了不错的发展,多惠出院回到自己熟悉的便当店。
从现实意义上看,希美仍然没有时间照顾小诚,久仁子的家庭依然压抑,多惠依然看不见,但是因为千寻的出现他们都更加快乐。
千寻很像荷花,曾深陷最污秽的泥沼,却不以为耻,而是将其作为生命的养分,开出自己的花朵。
她如荷花般出身污秽,却心思通透、亭亭独立,也着实美丽。
这份美丽,不是夺人心魄的美艳,不是柔弱不堪的娇媚,不是拒人千里的清冷,是历经千帆的坚韧,只需站在那里便自成一道风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千寻,也不必每个人都成为千寻,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千寻,这就是千寻的珍贵之处。
成为千寻的过程太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
一定要happy ending吗?
good ending就好。
千寻也许和很多年轻人都很像吧。
我们或许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过去,对于千寻来说,坦然面对过去的自己是她与未来的自己和解方式。
我好像对千寻的人生观同情很多,她说她好像没办法陷入到一段感情里,是因为自己知道不适合,就像让不能喝酒的人喝酒会死一样,我有时候也在想一段亲密关系对于两个人来说各自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是不需要。
与其说千寻是孤独的,不如说她是自由的。
她从来都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所以她的离开也是情理之中。
每个人开启自己的下一段生活都是需要勇气的,好羡慕像她这样的人哇
“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
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彼此,家人也是,恋人也是,朋友也是。
而来自同一星球的人,他们一定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总有一天会相遇的。
” ——“想要独占一个人的心,或是太想一个人想到心痛,你从来没有过那些感受吗?
”——“很久以前有过,我曾以为爱情就该是那样。
可是,我了解到一件事情,你没办法独占一个人的心,我也不想被人占有。
如果说那就是恋爱的话,我想我不需要。
就跟没办法喝酒的人一样,要是喝太多就会恶心想吐,甚至有可能死掉。
既然如此,就不该强迫自己喝酒,能够清醒享受快乐人生,就够了。
”有些人为了避免狂喜和失去,直接避免开始。
爱情的魔法在于它的不可控,但如果人人都可以调控自己对感情的需要而不需要承担残缺的后果,世界应该会美好很多吧。
千寻将这句话奉为人生准则,所以,对于人情往来,她总是看得很淡。
不依赖,不留恋。
总是意外地出现,又突然地离开。
《千寻小姐》独有的澄明感,像一汪清泉从国产职场独立女性的鸡汤叙事中脱颖而出。
雨后春笋般的“女性题材”剧,一味追求高级,精致,反而落入俗套。
要高职位,要疯狂换装,要强行悲惨,要手撕渣男,最后还要爱情事业双丰收。
即便是爽剧,如此复制粘贴,也审美疲劳了吧。
更何况人生不只一种活法。
没有女主光环的大多数人,终究要和人生和解。
虽然电影里,只是简单的描绘了一些生活片段,态度、状态和选择,当我们依然可以大胆推断,千寻是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
千寻会吸引久,也因为久也是同样的人格。
他们在遭遇到父母的忽视、情感勒索和冷漠之后,造成了对这个世界的逃避和无力承担的状况。
他们表面上令人如沐春风,实际上内心负担和压力奇大。
他们总是选择逃跑,哪怕明明可以很幸福,却也执意要一个人逃走,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这就好像是一种旁人看起来没有必要的自毁诅咒。
电影里展现的是这种人格美好的一面,舒缓、细腻、干净、善良、独善其身,遗世孤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我并不太买这部电影的账。
因为我还算比较了解事物的两面性。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全如电影里所展现的都是优点,他们也有残缺、可怜、无助、乃至可恨的一面。
虽然他们自己并不这样想。
只想寻找同类,假装不需要爱情,遇到幸福的场景反而开始逃跑,我不是不理解。
我很理解。
因为我也算是他们的同类。
说实话,我真的挺吸引各种类型的边缘人的,因为我的风格气质也很边缘,也很有同理心。
我可能就是电影里,千寻所说的外星人同类,终于又遇到了令其温暖的人。
但说到底,如果跳开个人的视角,这些还是路径。
(换表弟来讲课)他们所展现的理想面是路径的一环,并不是他们本真所控制,而是被命运驱使,正如他们所隐藏的负面一样,是童年和家庭里受到的创伤一直没得到治愈,因此而残缺的灵魂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悲剧。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可治愈的,可改变的。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类似这样的电影,它或许阐述了某种人生状态引起共鸣,但并非是某些奇幻作品里遇到了不可解开甚至无法揭开的悲剧。
改变人生,对抗命运,也可以热血沸腾。
为何要因为过去的经历,来定义无限的可能?
尤其是先进的心理学发展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局限于自我而因此不被现代成果福泽实际上是一种愚昧,就好像生了病不去医院吃药反而要去山里求仙一样讳疾忌医。
或许进山的路上也有一番风景,但我始终认为去医院之后还有大把的时光,而死在山里的浪漫只是一种自我谄媚。
讳疾忌医扁鹊三连,是小学生都嘲笑的课文,不是吗。
正如千寻穿着白裤子跪在地上逗猫,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障碍小清新式的自我意淫。
一尘不染,干净潇洒,童贞烂漫,不被束缚。
他们极力营造出一种这样生活好像也不赖的假象,来维持自己内在的残缺和压抑,以及对真正健康的关系无力维持,无法负责。
一种假象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就是营造假象的艺术。
《千寻小姐》展现的人物魅力和神秘感,可以俘获很多观众,尤其是一些同样的人格障碍。
但是,对表弟而言,这没什么神秘的,也算不上太多魅力。
它表现了女主角这种人的闪光点,但也不过又是浮世绘里一个人,红楼梦里一个姑娘,人间喜剧中一个角色,路径之内一个囚犯,芸芸众生你我他。
所以话说回来,这部作品也许是不完美的。
不过,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我并不是说,人必须要和解,必须要改变。
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有些许悲伤。
我理解每一缕阳光,每一个笑脸,都真实得晃眼,破旧的窗帘,乱糟糟的桌面,都是生活的样子。
或许,千寻需要再逃向自己想象的自由里,再多享受松弛的生活,正如有村架纯那样大脸盘子但是毫不在乎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才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并下定决心做好改变的觉悟。
再此之前,整个世界也只能为之等待,带着某种怜悯。
这倒是和前天聊《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治疗有联系。
《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治疗技术
看名字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戏,典型的日剧模式,特别喜欢这种剧;没有狗血的剧情,也没有十分完整的故事线,更像是从多个片断/切面去展现人物的经历,想法行为。
千寻小姐是什么样的人呢?
她的本身经历是那么(童年经历)辛苦,痛苦.以至于如果没成为性工作者的“千寻”,她是准备自杀的。
就是这样悲惨的人生经历却给人那么多的温暖;她的客人们,而那在后背刺杀她的人,伤害她如此之深。
她却能理解为爱她太深了而己,片中没有说母亲对她怎么样,但可以从种种细节得出,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在母亲下葬时不去参加葬礼的她,私下独自去祭拜母亲时,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多么善良的她,很难想象她经历了母亲怎样的“折磨”,全片充满了湿暖的碎片,而那些温暖的碎片背后,却不难看出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看到最后是隐忍的痛哭,到最后不得不感叹:所谓的 “千寻小姐” 就是爱神吧!
解放她的所有善意与爱意,自己其实是个空壳(见影片中便当店老板娘怎么识别到她的离开是因为她说她感受到寂寞的气息消失了),无法与别人建立深层次幸福的连接,让自己幸福起来,不愿意相信爱情,把自己交出去(详见她与故友(另一个性工作者)吃饭时对爱情、性的看法。
总结:典型的日剧风格,类似的还有《横道世之介》,适合有经历的人看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善的难得与珍贵:面对自身的不好的遭遇,却能向外释放那么多的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今天的夜晚特别长啊。
我不觉得千寻她治愈了很多人,我只觉得千寻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
她会因为小孩子拿蛇吓她而生气,会因为孩子拿圆规刺她而突然释然,会因为朋友为了感情跟她翻脸而悲哀,会因为流浪老人的死而悲伤,在处理完老人之后她也需要发泄,会对“同一个星球”里的人好,孩子的母亲让她远离小孩,她默默道歉,之后也没有联系过。
她只是在干自己想干的事。
我很喜欢下雨的那段,两人在小车里面看雨聊天,三个人在狭小的房间里面吃面聊天。
雨声不停,大家都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散发着温度。
结局我以为千寻会留下来,可没想到,她又离开了。
老板娘说她无论到哪内心都是孤独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她只是在寻找一个能充实自己孤独感的地方而已村花这种爱笑的女孩很适合这种戏路啊,一个大孩子,对谁都洋溢着笑容,跟什么人都能和谐相处,我还很多次以为是toda在主演呢
千寻就像一个掉落世间的小精灵,玩乐于世间,治愈着世间,悲伤于世间。
孤独的猫、孤独的流浪老人、孤独的性从业者、孤独的学生、孤独的孩子、孤独的住院老人、孤独的看漫画的小女孩、孤独的吃面男人、孤独的养鱼老板。
好喜欢电影的那句话“我们都是藏在人类身体里的外星人,寻找了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有村架村气质真好啊,活泼可爱善良中又带着一丝孤寂和性感!
千尋,是個特別的人,她會學貓咪走路,跟小學生玩單槓,幫流浪漢洗澡,她在便當店打工,當有人問到以前在哪裡上班呢?
她一派輕鬆的說:我是個性工作者。
以前在特種行業上班時,客人說到:「我們都是住在人類身體裡的外星人。
他們說人都是一樣的,但事實是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星球,難怪我們無法理解彼此。
哪怕是一家人?
哪怕是愛人?
哪怕是朋友?
對。
這和你是誰無關。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星球,這樣想是不是比較容易?
」有時候,很難理解對方的想法,人年紀越來越大,有時朋友卻越來越少,我想應該就是這個原因吧?
其實根本就是不同星球的人,怎麼能勉強對方呢?
像千尋這樣活的坦蕩,內心應該也是很寂寞吧,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活著,雖然周圍有些人踏進她的生活,她內心總是孤獨,不過好佩服她能排斥異樣的眼光而不在意,人啊!
什麼時候可以活的如此自由呢?
千尋一個人站在港邊,雙腳浸泡在乾淨的水裡,看著夕陽餘暉,緩緩的灑落在身上,海風輕輕的吹過秀髮,臉上滿足的表情,因為,就算一個人也可以活的很好很開心吧!
妳是不是想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可以停下來了吧,妳不需要再去任何地方。
別走,我就在這裡等妳,好嗎?
和今泉力哉之前的作品一样,一般的镜头语言,不太成型也算不上太有趣的故事,但有特别之处,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就像敏感而又笨拙的孩子,有时来点小惊喜。
他之前作品就透露着一定的喜剧天赋,比如片中杀手笑话部分,但并没有往这方面发展,如果遇到一个合适的编剧导演生涯肯定能更进一步。
有村架纯演技没什么长进,和她差不多大的伊藤莎莉远超于她,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片中她学风俗女的招手动作,像极了小朋友学白雪公主后妈的感觉。
反而本片中07年的小演员丰岛花演技很到位,能哭能笑,与别的角色互动时说话的语气和肢体动作十分自然,她吃炒面从酝酿到爆发那段导演没有剪,是个好苗子。
片中小千寻小时候想抓大千寻的手,犹豫了好几次,就像今泉力哉,试图抓住灵感和安全感,片尾再次表达走出来,就和他的很多电影一样,他强行想人物走出来,以至于我担忧他内心是否有个过不去的坎。
为什么这么说了?
首先人物重新开始对于本片而言不是特别重要,如果要尊重千寻这个人物,第二天,站在街对面给便利店一个空镜头,停顿足够长的时间给观众去感受和消化,接着一个新店员入境,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结束。
那时观众会想:千寻一定在新地方开始好好生活了吧,工作肯定很认真,对周围人也很温柔,就像重生的小天使一样,点亮了生命中与她有过交集的人,希望那些人也能好好珍惜她。
千寻小姐里的食物
最喜欢的是炒荞麦面焼きそば,光是闻到香气就会让人哭出来。
先吃饱饭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父母有怎样的期待呢,未来的我们又会在哪里呢,都不重要,先吃好眼前的每一餐吧,善待食物的人一定不会坏到哪里去。
真正的治愈作,所有的人都充满善意,村花真的好适合这个角色——清纯又有些妩媚,神秘开朗的空心女孩。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当她小时候遇见那个给予她关怀的大千寻时,她有好几次想要去牵大千寻的手,她想要进一步体会这种被爱的感觉,但连续伸手好几次都没有引起注意,最后她拿着大千寻给她的名片站在有风的街头(这种感觉真奇妙,小朋友手里握着一张休闲会所的名片,就像是未来向她发送的一封邀请函)。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长大后她的确做了小姐,她的本名叫绫,在被会长问及名字的时候她最终决定要用千寻这个名字,从风月场所离职后来到一家便当店打工,附近受她鼓舞而振作的包括但不仅限于旁边工地的工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家庭氛围压抑的女学生、容易发脾气的男青年......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甚至于一个人吃便当的时候也能享受其中,认认真真地吃完每一份菜;她能够给别人沮丧的生活带来转机,让他们变得开朗、变得勇敢与自信。
但这些并不影响她是一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当她用心去照顾一个陌生的小弟弟却被家长责骂,当她真诚表达自己对店长的感觉却被别人质疑,如果将自己日日饮酒寻欢作乐叫做对抗,那么像她这样不随意显露并努力生活应该叫做赡养,她细心赡养着自己的孤独,努力过得充实与精致,但她的孤独又有迹可循:在那个主角们悉数登场的聚餐上,她选择在相聚的时候离开,最后在电话里多惠对她说:“不管你去那里,都会有这样一种孤独感”。
小姐作为千寻的工作切中了人物的内核。
我觉得在是枝裕和以后,日本讲述现代生活的电影不断朝着更澄明更干净的方向努力,以叙述出那种平静美好的感觉,但一味地追求精致容易落入鸡汤叙事的圈套,所以在这样的基调下又不能潦草地处理人物性格,权衡彼此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千寻小姐》在这一方面不能说有多惊艳,毕竟它没有是枝裕和的画面,也没有坂元裕二的台词,但我觉得从观感上来看倒也不错,整部电影看下来没觉得有多枯燥,所以我给了四星。
有时候我们被孤独感包围的时候,或许也可以像千寻一样从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与孤独和解是一件遥远的事,毕竟人的孤独或许无法求解,但像千寻这样不显不露,乐观生活,大口吃饭,默默影响身边的人也挺好,毕竟“吃饭都吃这么干净的人,一定不是坏人”。
陈腐,老套,伪善。
3.5,迟滞的情感表达,看哭了。
一個新時代照亮所有人自己承受孤獨和苦痛還是一直面帶微笑的女菩薩,且加上前小姐的工作后,比聖母還更能滿足人的喜好了。沒感到治癒,不要再宣揚女的吞下一切苦痛還要照耀大家的太陽形象了!
宠辱不惊,随心所欲,自如应对周遭人的调侃,毫不避讳特殊的职业经历,千寻小姐像散发着炽烈光芒的天使,照耀着身边每一个不顺的人,同时也像幽灵般孤独的过客,能够有幸与她相遇便已是最好的礼物。我们无法独占一个人的心,也不应该被他人完全占有,去不同的地方,换不同的工作,体验不同的生活,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初衷,忠于自我,自由而热烈地活着,我们都是藏在人躯壳里的外星人,来自不同的星球,虽然不能理解彼此,但总有一天能够遇见三两个同类,生活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感觉累了就像金鱼一样暂时沉入水底休息,下次再以更好的面貌浮出水面。很惯常的日式治愈,在许多金句里窥见细微的人生哲学,高产的今泉力哉又一次稳定输出,村花的表演也愈发从容,舒服得恰到好处,这种理想化角色所带来的失真感,某种程度上也是日影所特有的魅力之一。
千万里我寻找你
千寻小姐,在不为人知的很多疲労困憊之后依然认真生活,她的笑容背后有很多的悲伤和寂寞。找到同一个星星上的人不容易,所以看千寻和多恵在车里拥抱会突然泪如雨下。整体感觉不太今泉,反而有很多是枝裕和的感觉。反而是最后院线特供的彩蛋又找回来今泉独有的源于尴尬的幽默感。@池袋シネマ・ロサ
画面挺美的 村花可爱 这个女孩子有点过于美好了 有点超脱于现实
有村架纯的纯欲感,特别扎实。另外发觉她与业界神宫寺奈绪特别神似,之前没发现!影片前期质感满满,越后期越乏力。故事不抓人,温情感是可以表现更好的。
前几年来还担心村花脸上打针打太多,现在看有点多虑了,认识村花也十年了,除了祝福还能说啥了。三个前夫里面的小女孩居然长这么大了,这两天就这么过去了。。。
一部小片子,却包含了这个独特星球的女人,从风俗店到金鱼店,到便当店再到奶牛场的人生。即使孤独,她也给别人送去了很多温暖,比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城,来自压抑家庭的女中学生,流浪汉“师父”,爱和师父一起看漫画的女中学生,眼睛失明的便当店老板娘。真是应了:特别关心别人的人,正是因为内在极度孤独啊。特别爱看直播吃饭视频的人,也永远不能享受自己眼前美餐。
作为“流浪老人”属性,我本应喜闻乐见年轻女和流浪老人交友,但这种错误指引,已经实实在在影响了一些善良的人,使他们步入危险。健康的年轻人们,一定要远离那些孤独的怪人。
既然有人已经注意到说“把饭吃的怎么干净一定不是坏人”,那我说点其他的。大概25.371万年前,一个智人无意识地为了保护另一个瘸腿的智人,顺手操起了一根猛犸象的耻骨重重地砸在了剑齿虎的头上。造物主一号被三万光年外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瞄了一眼二号。二号抿了抿嘴角的炒面,喝了一大口啤酒说到:这就是我们最开始的样子。他们不知道到何时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外来者,不知道到何时才能恍然大悟都是孤独的继承,更不知道到何时才能明白能有一个‘人’能笑着陪你吃好多饭是多么的珍贵。千寻,千里难寻,千里终寻。
“如果对自己和别人不抱有太高期望,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为什么要把流浪汉带回家洗澡…为什么觉得前店长像是自己的爸爸…电影里前性工作者的身份既是噱头,又是在美化让女性下坠的泥潭般的社会。
挺现实的生活琐事,讲述得却很虚幻。千寻小姐身世成谜,脱离风俗行业,来到小镇便当店工作。看似乐观面对生活,帮助生活中边缘人士,有如圣母一样的情怀。却有着入骨的孤独感,并享受这样的孤独。她只是寻找声气相投的人士,当生活进入到熟悉情景有着温暖情感之时,又迅速离去,到一个更为陌生环境中。“我们都是外星人,进入到人类身体里。彼此寻找同星球上的人。”拍得有些刻意了,且拖沓无比。
第4107-日本这种治愈类片子挺多,像《橙沙之味》《日日是好日》《鱼之子》《河畔须臾》,给主角一个身份设定,然后描述她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剧情很少有太大波折,观众跟着主角同样感受周遭,温情细细流淌。日本人一方面严谨礼貌,一方面孤僻冷漠,可能是缺什么就想拥有什么。
乐 7.9分是认真的吗
题材还是好的,孤独和孤独的人相遇,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拍得有几点不切实际,一是善良和无所谓的态度有点过头,比如被小男生扎受伤了还很淡定,这段剧情老套得勾起我中学看过的小说情节;二是便利店员这么空闲的么,好像女主经常都不在店里;三是一些细节,比如搬一个老男人并埋了这可是很难的活,比如中学生玩手机这么明显老师还视而不见,比如随便拍人照片这怎么想都是不安好心。人们总是喜欢解释这个世界,把互相不理解解释成外星人,用比较诗意的幻想安慰自己,只是人们很少找到那个心中满意的解释。但世界不需要被解释,世界只是存在着,该去解决不是世界,而是人心。最后我还有点走神,总觉得女主唇色太深,应该是血瘀体质;还有金鱼,这种圆玻璃缸对鱼不好,也不打氧...
救了个大命,这种水平都能拍电影,还能请到有村架纯啊
今年的一个小惊喜。因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太适合搭配一罐啤酒了,所以会觉得选择上网飞、而没上院线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虽说也遇到过不少在影院里喝啤酒的观众)。如果有人向我介绍一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我一定会觉得这部影片和演员的表演是神神叨叨、附加很多矫情姿态的;不过这部作品,却可以把这样的人刻画得如此温暖、真实,还不失灵气与趣味,实在是很见功力,也可以说「千寻小姐」应该是近几年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电影角色之一了。作为几乎部部作品不落的村花粉,我觉得她在这部影片中又实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也许从来没有人用天赋型演员来形容她,但是能做到一直默默地努力与积累,就是一种极高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