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的虚假,虚假的真实《Crash》以三条激烈冲突的单线,相互碰撞,将繁杂的社会问题在一部电影中浓缩,尖锐且高潮不断,令人激赏保罗·哈吉斯巧妙而高超的驾驭故事的能力。
《Third Person》延续了三线叙事的手法,却将每一条单线最终归入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
宽容、谅解、信任、自我的惩戒与救赎,这些精神层面人人可能触及的抽象命题,借具象的故事娓娓道来,巧妙融合,散漫中不失统御,写实中更见升华。
一部电影和一个人的内心,彼此映射,互为呈现,平静中见波澜,细碎中见宏大,一段丰富而立体的心灵旅程,着实迷人!
它的起源是:一个男人,因为接情人的电话走开,导致游泳的儿子溺水身亡,他撒谎、负罪、离家,在与情人、妻子关系的进退张驰中,寻求解脱之道。
他的故事,还有他笔下的故事,虚虚实实,成为电影中三条独立而又相交的线索。
许多人会问:三条线,哪一条是真?
哪一条是假?
我想说,关于隐私,关于敏感话题,当成为公众作品的时候,是以作品本身立足——它触动你了吗?
你从镜子中窥见自己了吗?
你找到为你所用的真理了吗?
或者,仅仅是欣赏,你感到愉悦吗?
最大的禁忌便是拘泥于作品背后的真实与虚假了,那里有作者设定的底线。
没有什么作品是脱离生活而凭空臆造的,就算魔幻如《Harry Potter》,人物的内心演变,同样脱离不了作者的生活体验。
心照不宣就好。
作者呈现部分自我的时候,需要勇气;读者放下窥视陋习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修养?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一类的声明,什么时候不再成为一件作品不和谐的注脚?
当然是读者(观众)成为真正鉴赏家的时候。
二、“watch me!”线索一:一个美国男人与吉普赛女人偶然邂逅,却演绎出必然的不离不弃。
不得不说,当心理决定行为的时候,是比宿命与魔法更为无解的神奇了。
所谓的“缘”,背后都有曲折的线,从人物内心伸出来,连接了那个符合的人。
是的,这个男人可以是作家的创作,作家借此完成内心的诉求——美国男人因为疏忽导致爱女身亡,赎罪的心理使他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救出一个萍水相逢女人可能杜撰的孩子。
“良心谴责”、“负罪”的道德概念来源于“欠债”这个非常物质化的概念——他的赎金从5千上升到10万美金,标的物有可能子虚乌有,可他一意孤行,自投罗网,他在拯救自己。
他用一个等价物,来换取自己内心的安宁。
线索二:一个画家因为妻子让孩子体验危险而将孩子放入洗衣机里,从而剥夺了她探视孩子的权利,妻子最终得到了宽恕和谅解。
这当然是作家的又一层内心写照。
父爱如同母爱,不论你做出多么不理智甚至疯狂的举动(暗示放孩子入洗衣机与对情人的激情同样疯狂?
),孩子都心无芥蒂——他不是始终站在母亲一边吗?
他拒绝配合作画,故意弄脏画家的画……母亲为了见到孩子,极尽委屈,受尽磨难,她越卑微,就越崇高,她的生命只有那样简单而执着的一个目标——见到孩子。
作家是一个外表粗砺的男人,痛失爱子的细腻情感,借这个近似病态的女人来表达,令人唏嘘不已。
这里有他一厢情愿似的自我安慰——孩子是原谅他的,孩子丝毫不会怀疑他的爱。
当然,妻子最后可以跳进游泳池游泳了,这也预示着宽恕了他。
线索三:作家与情人。
他们的关系是复杂的。
也许,这个复杂是从失去孩子之后。
无疑,他们是相爱的。
他因为激情遭到折磨、困惑,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孩子的死亡,成为受害者与施害者。
他开始怀疑爱的价值,后果产生了,情人成为他痛苦记忆的根源。
他会坚持认为,情人应该对他的痛苦负责,这虽然是一种错误认识,但他情不自禁。
负罪感的侵入,使他再不可能从这种关系中得到幸福。
于是,电影中,我们看到两个人奇特的心理游戏:亲密、疏离、冷战、诱惑与反诱惑……只有那一屋子的白色玫瑰花,是真爱,也是祭奠,并且被另一个母亲(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亲手粉碎。
关于记忆,只有不断引起痛苦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那么,如何找到一条路,与这根深蒂固的痛苦抗衡?
他选择惩罚——他将情人与父亲的不伦关系写进作品。
出版商说:“不出半年,人们都会知道安娜,她会怎么想?
”(大意)作家回答:“这是最软弱的作品,却是最坚强的选择。
”这个惩罚是对安娜,也是对自己。
新的痛苦产生了,他将以足够的坚强来承受。
理性、严肃、禁欲,这些意味着深思熟虑的灰暗的东西,这些人类的特权和珍宝,它们的代价有多高啊!
背后有多少血泪和恐怖啊!
当他找到这条路,他便可以面对这个破碎后,又被他重新再造的世界了——面对那些女人,面对孩子,就是面对他自己。
他们说:“watch me!”他便一个一个看过去,清晰而坚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x6tz.html
看了豆瓣上的评论,知道基本看懂的人不多。
从表面上这只是简单的多线条的叙事,所以很多人的评论什么几个故事无关联或者关联不强云云。
其实除了连姆尼森这条线,其他只是连姆尼森自己的想象。
好了言归正传,帮大家梳理一下情节。
主线情节 连姆的孩子死了, 原因是连姆接了小三的电话没有没有照顾好,孩子溺水死了,然后和他老婆离婚了,躲在巴黎写小说。
连姆陷入了深深的悲痛,所以希望逃避这个现实,所以写了另外几个故事 1个是过气演员和画家,过气演员因为想给孩子一个教训,所以差点把孩子闷死,所以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这个故事寓意连姆希望转嫁责任,把孩子的死归结到其他人身上来逃避现实。
另一个是时装设计盗版师布罗迪去接触吉普赛女人,明知吉普赛女人是仙人跳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救她的女儿。
这个故事连姆已经有了反思, 希望通过在虚拟故事里的大义来救赎自己。
主线的故事里最后连姆终于正视了事情的,和前妻坦白了一切同时也让前妻解脱了。
故事结束了。
为什么说另外2个故事是连姆YY的呢,注意几个细节。
故事理论上是在纽约巴黎和罗马发生的。
但是连姆和小三散步的时候居然有画家画展的信息。
纽约的画家前妻居然在巴黎的饭店做清洁工。
布罗迪打电话给自己的律师老婆,讲述的故事就是自己女儿溺水的故事和连姆的孩子一模一样的故事。
另外连姆的出版商对连姆的几部小说的评价也是串联剧情,出版商的话第一部是杰作。
第二部(画家和前妻)一般。
第三部(吉普赛人和布罗迪)更一般,这最终给连姆正视自己做了铺垫。
好了,这是看了一遍以后的一些想法。
如有不对的,还请各位指正。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看了几篇影评,其他人已经写的东西个人觉得就没必要再赘述。
只写自己的观影感受。
流于纸笔间作家所创造的故事十分的精妙,作家、妻子、情人、儿子,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的对错都在不同的故事中进行交代。
开篇的音乐暗示了故事的基调,电脑前的那个忧郁的男人和那杯回荡着空灵声音的水都让我思绪混乱,作家所写的故事开始正是上演。
作家对情人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个坏男人通过自己创造的角色来感知和悔悟的故事”。
不断的,延绵的背景音乐总让人有一种虚幻的感觉,还夹杂着深深地悲痛。
作家与情人的故事半真半假,他们的对话揭示作家的写作脉络,是故事的主线。
我不喜欢吉卜赛女人的那个故事,那也正是作家对自己过去救赎的解读。
画家与前妻的故事,联合着作家和妻子的通话,窃取设计男子的电话录音,完整的述说了作家和儿子的恶劣父子关系。
有几个细节:海报上的女人白裙子幻化出稿纸随风飞舞,预示着是一个虚幻与现实并行的故事。
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watch me!
”,是从儿子和情人的口中说出。
片中有着强势性格的女人包括:情人、吉卜赛女人、画家的前妻。
作家与出版人的对话,几乎是作家故意让对方这样骂自己,让自己面对现实。
出版人说过“不知道她是怎样承受的”还有“女人有一种自欺欺人的能力”,画家对前妻说“说实话,能够面对现实才能面对未来”,大概都是想对自己说的话吧。
作家与情人在电梯前有一段对话,作家问“你急着去见谁”情人说“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作家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人说“我又不是你的孩子”作家说“那就别做像个孩子的事”情人说“太好了,再多说点你就真的能自我安慰了”这仿佛也是作家安排的对话,给自己当初所犯的错找一个理由,同时又羞辱自我的救赎,在最后妻子要求他回去的时候,作家也说了“要怎么回呢”,笔上写的再多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显然不是虔诚的忏悔。
每一个故事都有孩子和父母的悲情故事,看出作家受的伤害非常深,而每个故事中的主角都犯了错,可也有值得原谅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没有完全的对和错。
只看了一遍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想明白,会再看几遍,好电影!
电影过半,一直在思考这三个故事究竟的共同点在哪里,知道最后,故事又会到了和开始一样的场景里,作家在昏暗的酒店房间里。
耳边隐隐响起一个小男孩的声音“Watch me”。
故事大概就是一个作家,因为自己接了情人的电话而导致自己的儿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溺死在泳池里。
故事一美国服装间谍,在酒吧遇见一个吉普赛女子,并且最终倾其所有救她的女儿。
我理解的这是作家的希望,或者说是憧憬,自己竭尽所能最终可以救回自己的孩子,最后吉普赛女人重新回来找这个间谍,并且愿意和他一起离开并表示没有这个女儿。
我觉得这个女儿其实是存在的,因为在最后的两个人一起开车的镜头女人向车的后座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
不过最后这辆车消失在了公路上。
只能说明这只是那个作家的一个美好的幻想。
故事二一个因为自己一次误伤导致无法见到孩子的女人。
每当她有机会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总是有各种情况发生导致她无法随心。
最终前夫终于原谅了她,给她的家里打电话,却最终房间里已经空无一人,她已经决定放弃并提着行李离开了。
阴差阳错。
这个故事表明,作家一直挣扎于是否是自己的错误而害死了孩子。
所以当她再次见到前夫的时候,前夫一直质问她是否真的伤害了这个孩子。
最终失之交臂的电话,是作家表明,是不是他的错已经不在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永远无法在见到自己的孩子。
故事三作家把自己情人与其父亲通奸的事情写成书并发表。
这应该是一个对情人的惩罚,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惩罚。
作家是矛盾的,他爱自己的情人,同时,又是这位情人的电话导致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将情人与他父亲的故事写出来,他知道,他将永远失去这位爱人,所以这即是对情人的惩罚,也是对自己的。
片名翻译真的有欠考虑,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多线路讲述故事,看似无关的三个故事却用最后的10分钟赋予他们了一个一体的灵魂。
画面也很精美。
特别喜欢服装间谍和吉普赛女人在床上那个俯视旋转的镜头。
非常的唯美。
故事节奏缓慢,如果不是安安静静的沉下心去,不太容易进入故事。
就是拍到那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心情 We are all just broken pieces trying to find a salvation so we can tell ourselves that it's okay but the hole the emptiness the tiredness is still going to be there and never fades.白色是信任的颜色其实是这片从一致终都在追求的主题,Brody也好Liam也好,纽约罗马是书虚构的一部分也好或者是独立巧合的故事也好,人物都带着种悲剧色彩,就像他们知道未来不可避免也还是要继续生活,比如Liam明知自己只能事业家庭爱情不能都保全的时候,一边对Anna和妻子撒谎一边写书,只希望Anna晚一天发现。
Brody和Liam都对自己死去的小孩有个softspot,所以Brody才可能倾其所有去圆个他自己也知道的谎。
这个故事太圆满太美,我宁可这段不是Liam的虚构。
从Mila Kunis那边看,可能人生充满了不公平和坏运气。
直到被Franco逼着面对真相的时候才彻底放手。
How did things get so fucked up
这是作家对他的书商朋友说的一句话。
书商质疑作家把情人的隐私写进小说里,作家回敬了这么一句。
在这部电影里,作家只是其中一个单元,他离开了在美国的妻子,离群索居在巴黎一个酒店里写作,写作并不顺利,甚至有些苦恼。
他的情人出现了,一个完美的情人。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情人有个干爹,两者是赤裸裸的情色关系。
另一个单元是这家巴黎酒店的一个服务员,女屌丝一枚,打车打电话的钱都没有(住家倒是很宽敞,百思不解)。
服务员正在争夺儿子抚养权。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手绘(用手绘画)艺术家,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组成家庭。
女服务员的律师--第三个单元跟这个律师女士有关。
律师的丈夫是一个山寨名牌时装生意人,独自一人(和作家的离群索居差不多)去罗马购买名牌时装设计图,然后酒吧艳遇一个女郎。
勾引从来都是相互的。
女郎似乎故意落下了一个包,山寨男取走了里面的钞票,他们当然会相互寻找。
女郎声称她的女儿被“前夫”绑架,这笔钱就是赎女儿的。
看起来是“前夫”在讹诈女郎,其实是一出诈骗的作秀,女儿根本不存在。
山寨男识破了这一点,但还是倾尽所有“帮助”了女郎,也许他们上床了是冲动的原因之一。
比较起来,山寨男和作家很相似,过去,他们都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然后导致自家孩子溺死。
不同的是:作家的情人,最终离开了作家。
与love love 无关。
山寨男的女郎,最终来到了山寨男身边,也许与make love有关。
如果你以为third person的故事就这样,那就太天真了。
很有可能,这一切都是作家幻想出来的,没有什么情人,没有什么酒店,当然也没有他的影子--山寨男。
也许,唯一真实的只是一个可推理的故事:的确因为作家的疏忽致使了儿子溺死,所以他离家出走,寻找内心的救赎。
只是,一个有心事的人永远逃脱不了自己。
正如他听到背后有个孩子喊watch me,但回过头,只看到空旷、狼藉的房间,别无所有。
这时候,时间流淌成灰色,掩盖着不安,复杂而宁静。
编剧神作,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部戏中戏。
表面看是爱情贯穿主体,其实深层处是关于救赎。
连姆尼森饰演的角色是普利策奖作家,因自己外遇,疏忽导致儿子在泳池溺毙,从而一蹶不振。
靠着江郎才尽的写作和虚妄的真爱支撑着自己。
电影中平行穿插的另外两段故事,其实是他写的小说中的情节,同样是各自的疏忽导致与儿子的阴阳相隔和疏离,同样是寻求救赎的过程。
全片不时利用小孩的台词“watching me”把三个故事串起来。
本片英文名“third person”(第三个人),不知道为何中文片名翻译的如此狗血。
在人生的历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或人要把我们拉回深渊(这也许就是片名的本意,不在场的第三人),救赎之路永没有尽头。
有时候也许根本无法救赎,即使借着爱情的名义。
P.S. Cast很牛,演技到位,情节张力很强,剪辑手法纯熟
乍一眼看是三线叙述。
线1:作家和妻子分居,在巴黎的酒店长住写作,并与情人安妮幽会。
线2:女儿死后和妻子分居的美国人在罗马邂逅吉普赛女郎,为赎回女郎的女儿面临是否倾家荡产的选择,那个女儿或许根本不存在一切只是骗局。
线3:在妻子导致儿子差点因意外丧生后,画家离婚。
妻子争夺儿子的探视权。
我不知道The Third Person是怎么翻成“出轨幻想”的。
与主题根本不符。
这是一个“第三人称”的故事。
作家的故事是题眼,他亲口说过“我在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只能通过他笔下的角色来感知感情。
”于是他的情人,同样是一个记者,一个未来的作家和他开玩笑,“他”怎样怎样,“她”怎样怎样,用“他”和“她”代替“你”和“我”。
如果观众到这里还没看出只有哪一线是真实哪一线是虚构,那哪怕看完这部电影也只能满头雾水或者干脆以为这是个三线的爱情故事。
不幸的是这样的观众占了大多数。
(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责任,但是这篇评论要专注电影的故事和结构。
比起抨击导演哪里哪里不到位如何如何不到,我更愿意花心思说说他的构思哪里含蓄哪里精妙。
)这时候可以再看回原来的故事——只有线1是真实,线23是作家笔下的故事,但作家有让主角替自己感知经历——即用主角代替自己的习惯。
只有先分清三条线的虚幻与真实,才能看懂这部电影说了什么。
作家时常听见一声“看着我!
”从身后传来。
而这句话也在线23中出现。
线2线3有同样的主题,救赎,赎罪。
中心是孩子。
美国人哪怕知道可能被骗,还是花光了所有的钱,用十万欧元赎出偶遇的吉普赛女人的和他素未谋面的女儿。
因为他的女儿是怎么死的?
在游泳池里他离开三十秒接了个工作电话,回来女儿就淹死了。
他在尽一切可能赎罪,哪怕救的是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别人的女儿。
画家的妻子为得到探视权在画家逼迫下说出儿子的“意外”并不是“意外”,她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以免他以后不知轻重伤害到自己。
她几乎是“蓄意”让他的儿子钻进洗衣袋陷入生命危机,她是个罪人。
线23是作家已完成的故事,他的出版商并不满意这个故事。
作家已经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局,用出版商的话说,你的第一本书,惊世骇俗!
原始冷漠毫无怜悯和羞耻,曾让人一边校对一边汗流浃背。
第二本书,比第一本少一点,然后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在你现在的书里,你有随机的角色为你编造诸多的借口。
换句话说,他已羞于承认,无法做到赤裸地诚实地毫无畏惧地写作。
而那恰好是好的写作最基本的特质。
将出版社的话与线2相对照,不必结尾就可以揭开隐藏的故事。
作家之所以跟妻子分居,是因为他的儿子,像美国人的女儿一样在游泳池里淹死了,作家让他淹死的原因是为了去接一个电话。
再对照线3,“意外”不是“意外”,作家掩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可以去看作家做了什么。
他重新开始写一本书,在新书里他坦白了自己的罪,所有人的罪。
他甚至不避讳写到他的情人安妮与她的父亲的乱伦恋情,这对她像是个报复。
安妮看到他的笔记,发现他在写她后离开了他。
作家继续孤独地在巴黎写作,在妻子打来的电话里,他终于坦诚了自己。
他当晚抛下儿子接的并不是个“工作电话”,而是偷情对象安妮的来电。
他仍然没说的是,或许他当时也像画家的妻子那样对自己的儿子感到厌烦,想“给他个教训”让他尝尝被水淹是什么滋味,儿子恳求“看着我”,可他离开了他,结果就是三十秒钟,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线2线3的故事有团圆结局,美国人救了吉普赛女人的女儿,她没有骗他,那个小姑娘真的存在;画家的妻子在丈夫的阻拦甚至殴打下抱住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有多抱歉,将买来的玩偶送给他。
三线故事互相穿插交织,地点和时间变幻不定,甚至要观众用解码的手段来对照来确定哪一幕真实发生了哪一幕只是虚幻,真实的发生的每一幕又究竟发生在从前还是以后。
就像纳博科夫的小说signs and symbols,地点和时间都是相对的,唯有人活着就为承受折磨是永恒的主题。
只有“第三人称”的故事有好的结局。
在线1,作家的故事,也就是真实里,他和他的情人将为他儿子的死负责,他将一生生活在幻想中他儿子的声音里,夜深人静独处时,漫步在街头人潮汹涌时,背后传来一声“看着我!
”他将永远悔恨痛苦为什么没有真正看着他看护他;他的情人让他发现她最深的秘密,和父亲乱伦,却被他背叛,因为他要真实要赎罪而将她的羞耻和秘密好不掩饰地写入书中。
她也将在他的背叛和伤害中永远悔恨痛苦。
看了豆瓣和IMDB上的各种分析,有的同意有的不太同意,不过大家已经分析得比较清楚了。
大致记录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Third Person当然是指“第三人称”,什么小三出轨之类的都一边去。
这个题目是整个片子的基调,居然能给翻成这样。
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男主角妻子电话里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妻子这个角色是不是真实的可以再议……然后我想明确一个问题:在现实世界里,这个电影的层次是编剧(导演)写了一个故事A,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B包含三个故事CDE,其中C故事就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
看到循环引证的魔力了吧?
那么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一些不连贯,到底是作家在写作中的bug,作家有意留下的线索,还是导演为了提示观众给出的线索呢?
换句话说,这些是属于故事A还是故事B呢?
这是有区别的。
如果属于故事B,那么就是我们需要分析的内容;进一步说,C跟D和E又不一样,因为C实际上等于A!
而如果属于故事A,那仅仅是导演的表现手法,类似于“上帝视角”的存在。
所以一切真正的谜团都在C里面。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Liam叔在黑暗的小房间里写作,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watch me。
这部分毫无疑问是真实的。
甚至有人认为是电影唯一真实的部分。
我大体上同意,但是有一些保留意见。
watch me表示孩子溺水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作家的儿子为了给他一个惊喜而学习游泳,想告诉他“你看!
”但是在无人看护的那30秒里溺水身亡了。
这也是作家没有watch him的代价和他永远的心结。
作家接电话的30秒,电话那边是谁,其实是有争议的。
一种可能是那确实就是一个工作电话,有两个理由支持:一就是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作家的工作(书写浪漫)很可能就是他的情人,他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情人。
二是在Adrein Brody的故事里,完全复制了这个溺水事故,而那个故事里的AB确实接的是一个工作电话。
第二种可能是那个电话来自他当时的情人,也就是Liam叔和Olivia的故事里Olivia角色的原型。
从戏剧角度上说,这种可能性更有张力,而且和更多细小的线索更相符。
我个人是倾向于这个实体情人是存在过的,但是她实际的故事和写出来(演出来)的有出入。
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巴黎,罗马和纽约。
这里面的所谓bug,比如纽约饭店的服务生去打扫了巴黎饭店的房间,我觉得是我一开始说的那种属于故事A的部分,是导演给的提示。
非要说成是作家写错了好像有点儿太贬低作家的智商,当然也有人说在一开始的场景里作家就在服药,可能脑子是不太清醒……无论如何,这是在提示这些故事并非真实发生的。
另一个时空错乱是最后十分钟作家打给妻子的电话,他说自己在罗马。
理论上讲他应该是在巴黎写作的。
我理解是,他正在重读,或者编辑修改罗马的那个故事,所以他精神上在罗马。
他真正的地点可能既不在巴黎也不在罗马也不在纽约。
这个电话是特别有意思的部分。
最大的争议在于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
这究竟是作家给妻子打的电话,还是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
要么其实半真半假,是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
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
【暴漫脸.jpg】我的理解,这个电话要把画面和对话内容分开来看。
它确实是作家本人给妻子在打电话,但因为作家此刻的精神世界在小说里,所以画面上呈现出来的部分都是作家的精神世界,而对话本身发生在现实世界。
他可能还是坐在开头那个小黑屋里,而他妻子刚读完他寄过去的书稿。
所以我认为情人是真的有过,因为妻子提到了她。
作家说情人离开他的理由是读了他的日记。
同时画面上呈现的是Olivia的角色在书店拿起一本皮面的日记翻开。
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情人读的并不是日记而是他的书,那本“大胆、真实”“会让她(作家的情人)成为整个圈子的笑谈”的杰出作品。
一开始作家的故事里情人就问他“你的日记为什么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其实是在侧面说明作家所有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日记,他只有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上才能真实发掘自己的内心。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画面里给Olivia推荐书的书店老板是一个干瘦的白发老头,有那么一点神似故事里和Olivia有不伦关系的爸爸。
这引发了另一个疑问:这段不伦故事是不是真实的?
所谓爸爸是不是一个虚构角色?
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问题,就是Olivia和Liam的年龄差基本上就是父女的年龄差,同时他们的相处模式也是边相爱边互相伤害,所以Olivia到底是有点儿daddy issue还是真的和她的daddy有什么issue呢?
这段故事是否仅仅是作家的精神分裂,把情人和自己的关系夸张化了?
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负罪感?
注意Olivia离开时也对他说了一句watch me,是不是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也有把Olivia作为自己孩子看待的部分?
似乎是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
如果这样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作家接情人的电话作家儿子溺水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作家的第一本小说以自己和情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情人看过小说以后离开了他作家接下来的小说越来越不受欢迎作家关小黑屋写一部新的小说作家的新小说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然后我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作家的“第一本小说”是电影里的“第一个故事”吗?
一方面,电影里的“编辑”说过一段暗示得很明显的话:你的第一本小说很好,第二本也还行,第三本就……现在这个我根本没法读。
这似乎正对应里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最personal,第二个换了主人公保留了溺水故事,第三个全换了,只保留请求宽恕的部分。
另一方面,时间线对不上。
作家最后寄给妻子(编辑)的书稿,不应该是第三个故事(最差的故事),而应该和电影一样是三个故事的交错合体。
那么作家和情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情人离开后了,不可能成为情人离开的原因。
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
故事里的“编辑”——指那个黑人编辑——是不存在的,作家唯一的编辑只有他的妻子。
证据是电话里作家说“除了你我找不到别人来试读”。
那么那个黑人编辑是谁呢?
应该是作家自己的精分。
他告诉自己,我的第一个故事很好,后面的都缺乏感情,我需要重写。
按照这个思路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则是:作家接情人的电话作家儿子溺水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作家构思了一个由三个故事交叉构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由于太真实,情人读到书稿后被激怒,离开了他作家意识到另外两个故事都缺乏这种力量,开始重写作家完成了故事,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在作家的世界里,他评判作品是否杰出的标准是要有足够的感情,要真实,要能体会到切肤之痛。
这个标准被他用来评判情人的短篇小说,也被他的“编辑”(他自己)用来评判他,最后由外界(妻子)给予了正面的肯定。
在他重写之后(被编辑批评的情节发生之后),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确实陆续迎来了高潮,尤其是一开始被评为最差的第三个故事。
(这里表扬一下Mila Kunis的表演)三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所以在作家的精神世界里他追着的情人变成吉普赛女郎变成失去监护权的妈妈,最后还是变成了水池边的小男孩,他死去的儿子。
作家最后并没有走出失去儿子的悲伤。
还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始终只能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待自己的感情,他所有“真挚”的感情都是抽象后再加工的,他要的是感情而不是人,就算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改变不了自己。
唯一能接受他这种人的只有他的妻子和他的编辑,而且她们是同一个人,这正是剧本设置的巧妙之处。
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各自代表的含义大家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写了。
最后忍不住开个玩笑,绑架Liam叔的女儿他会要你的命,neng死Liam叔的儿子他可会烧你的脑啊……
片名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为“第三人称“,则是距离情节更加遥远,虽然“”出轨幻象“也不怎么表达原意。
或许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个片名会让它脱离主流播放渠道。
作家用第三人称描写自己与学生的爱情,正如他写的:White,is the color of trust, is not the color of belief, and the color of lie he tells himself.正如电影海报上的唯一颜色:白色。
电影诠释了很丰富的婚姻、出轨、离异方面的情感纠结。
但是,最深刻的,是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淹没在未照顾好孩子导致逝去的无限悔恨当中。
三个女主的演绎都非常鲜明,下面来分别说说三位女主角的心酸历程:一、我最喜欢的是Julia的戏份,为了孩子她付出了太多,却也是因为付出她失去了孩子。
电梯相见那段,我泪如雨下。
最后帮助她的,是她的真实的痛哭和对孩子真诚的教导。
她居然告诉孩子要照顾跟第三者生活在一起的他的爸爸。
这看似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但是,她那时的处境:地位低下,清洁工作收入卑微,见不到儿子绝望彻底,找不到律师帮忙投靠无门....但是,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她是极其伟大的,她身上散发出的是人性的光芒,母性的光辉。
二、自称来自罗马尼亚的Monica,她在酒吧的性感出镜,她随后的落魄造型,以及她救赎女儿的艰辛历程,都深深地让Sean陷入无法自拔。
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付10万欧元给陌生的女子去救赎女儿,但是,看到最后才知道他是在救赎他自己,他的疏忽导致女儿离世,后来付出全部身家去救别人女儿的行为,正是他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心灵的救赎。
三、就是海报上的Anna,一个真正生活混乱甚至淫乱的女子。
她跟自己的导师常年情感纠结,逼迫对方离开原配妻子,在步步为营的同时,居然想着要去找原配炫耀;她跟自己的父亲产生肌肤之爱,她虽然恐惧不伦,但是出于对Michael的惩罚心理,她居然跟父亲再次亲热。
最后一幕,当看到Michael把她写进自己的小说女主角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一路狂奔,一直到看不到人影。
最后一句台词“Watch me”,是片中所有男女主角要说的:因为没有watch孩子,导致孩子离世或者离开自己。
虽然用He,好像是在写别人的故事,其实都是自己经历的,都是自己不敢面对的内心。
Three and a half.
奄奄一息
四苦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很闷。最后看哭了。
勉强看完,演技还可以
本来想看《芳芳》,网站抽风了搜的是芳芳内容是这部。挺喜欢影像风格的就看完了,那种漫长压抑、痛苦和绝望拍得挺好的
看得我奄奄一息额
留住有情人
压抑又平淡,想打死男主,患了绝症你就天下最大吗?
男友的爱在得病那天就收回了,他谁也不爱,女友独自承受,照料,得绝症的男友到最后一天,那爱成了日常的繁琐直至爱的消逝。面对被一个病痛折磨,身体与精神的亏空的病人,女主是一种无声的孤独,她也想一走了之,但两人的生命力都在消耗,她要亲自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