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Fly With The Crane

主演:马新春,汤龙,王思怡,张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甘肃方言年份:2012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8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9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0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情介绍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爸当家奇情快车喋血通臂拳舒加利3周末狂飙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天理篇火烧岛夺命六小时麒麟来了恐雨家有穆珂狐年昭和歌谣音乐剧直到重逢之日玩命快递2家产阴阳鉴棒球大联盟第三季极斗5双杀天使的幸福儿子的选择新封神之二郎神藏地密码搏击兄弟兄弟车行玛利亚7号室猎犬河的第三边少狼第二季你并不特别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长篇影评

 1 ) 寻不着可埋之土

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以下简称《白鹤》),不由想起李睿珺前作《老驴头》。

两部电影不仅有技巧上的相似,故事上也有相通关联。

《老驴头》里,一名西北老汉不为周围人所理解,他与恶劣的大自然斗,试图守住最后的一块土地,上面有快要被沙漠湮没的祖坟。

《白鹤》重复了《老驴头》的主题,主人公同样是一名不被周围人所理解的老汉,好在这一次他不用沉默寡言,至少还有孙子可以说话。

重要在于,电影再一次展现了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尤其是“失去土地”的现实尴尬。

中国曾是传统农耕社会,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历史都跟土地农民有斩不断的联系。

岂不料,今天的人们似乎不再拥有土地,或以各种离奇形式,慢慢失去属于自己的土地。

与《老驴头》的全片写实不同,《白鹤》的主题在深刻之余,多少还有些讽刺。

古人常说入土为安,经过一系列殡葬改革和平坟政策,老人反而找不到容身的一方土。

对年轻一辈来说,这好像是要不得的农村习俗和封建迷信,但对老人来说,他对“入土为安”是深信不疑,到时候,会有白鹤带他而去。

在我看来,《白鹤》的高明不在于我们要去相信什么,是土葬还是火葬,是包容还是批判。

它只是讲解了祖辈曾深信不疑的一件事,一件放在今时今日又显得离奇荒谬的事情。

从故事上看,《白鹤》并没有所谓的悬念,无论有没有看过故事简介,看过开场,基本能猜到结局。

你越是怀疑导演敢不敢那样拍,结果,他就工整老实、近乎白描地搬演了刨坑埋土的全过程,确实震惊。

众所周知,在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里,古老的村子里有弃老的传统,老人也知道这一点,明白而坦然接受。

《白鹤》的老人向死而生,只是,他极力追求的“理想死法”却不可得。

于是,他千方百计去寻找那种解脱方式,最后迫不得已,上演了一场颠覆伦理的送终戏,这也是《白鹤》的情感力量所在。

不过,我所理解的《白鹤》应该片如其名,至少是带有一种空灵和轻盈感,随时能去,实际上又不知去向何方。

它越是轻飘飘,不见飞过的痕迹,爆发出来的能量会更大,更能一击即中。

结果,我所看到的《白鹤》还是反复强调了结尾的“游戏”,中间还多次提示预演,用力用错了地方。

及至摄影方面,我想象的《白鹤》应该是湖边割水草等几段的影像风格,是基于现实乡土又超脱一切的美化再现,那就有如老人对于死亡的向往,远离尘世,了无牵挂。

即便电视机里的《西游记》等细节安排得很好,但在其他地方,《白鹤》多少显得过于沉重——以至于有些故意为之的笨重,而且不知何故,影片有些段落的后期调色处理得很好,但在另外一些地方,画面简直有些惨不忍睹。

在黄土色调与泥土气息的混杂中,电影的景深背景时常高亮,以至于前景的人物显得突兀、不协调甚至是逆光的一脸黑。

再是演员方面的指导失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开场老人给小孩吃冰糖时出戏了,反正,我当时就冒出一念头:有这样逗小孩的爷爷么。

我当然相信,有人能接受这样的非职业演员表演风格(就像接受有些跳脱的音乐风格),允许长时间的静默,然而对于我个人,当真是从头到尾感觉别扭,这也直接导致我无法入戏,一边在想,他肯定演得很痛苦。

在我看来,这也是李睿珺尝试放开,但又没能完全放开的表现,进而作用在了演员身上。

然而,无论说再多的缺点,我都会在结尾完成评价逆转,那只是因为《白鹤》的精神可嘉。

它选择了主流观众厌恶的农民题材上,却挖掘了一个沉重的悲剧主题。

老人等死,乡村凋敝,人们失去充满象征意味的最后一块土地。

跟不少人一样,我也对结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充满怀疑。

一个小孩如何挖得了那么一个坑,一个老人如何能偏执到这般程度……后来,我则明白,谁来完成以及怎么完成这个仪式并不重要,毕竟,它只是一个向死而去的仪式。

借助于孩子的天真,拧巴的老者成功获得了死亡的尊严。

好事者不免也会想到国内独立电影,这一年,它就多次面对“是死是生,是去是留”的两难问题。

悲观的说,也许它正在不断失去土壤,萎缩并且老去。

【北京青年报】

 2 ) 和焚尸人做个对比

两部都是天画画天资助的,也都在TIFF2012上映,我又是差不多连着两天看的,难免会做些对比。

整体评分的话我觉得差不多,因为两个电影其实很多地方来说是完全相反的。

焚尸人属于手法特别中国的,不论画面还是氛围,都是典型的中式艺术片,很沉重。

构图和颜色,都是高浓度而沉稳的,特别工整。

故事内敛而平缓,冲突都被缓缓的放出来(在保证速度不会太慢的同时),每步都很踏实。

而我乘白鹤去的手法几乎不像是一个国内导演拍的。

随意很多,而且氛围也一直轻松。

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太过煽情的剧本和题材,导演几乎是朝着反方向走,让人没有一处哭得出来的(因为稍一沉重小正太就会立即爆出笑点超可爱哈哈哈)。

故事线也随意的到处晃,直到最后十分钟,小孙子突然冒出的鬼主意和老爷子突然改变出的同意。

两部都以火葬/火葬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当代人对死亡的态度。

我个人感觉讨论的都蛮有深度,很棒的两个case-study。

虽然没感觉到需要满分的地步,但是4.x是绝对有了!

中国地下电影现在拍的其实很不错嘛。

:)

 3 ) 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李睿珺的电影,不好描述。

因为他太自然了,不像是在演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但是这个纪录片又能带给你戏剧般的感受。

这部电影是我看他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当然是大名鼎鼎的隐入尘烟(抱歉,我给了差评……),不得不说,这一部确实很不错。

电影最直观的优点就是,一些隐喻和对比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小孩和老人这两个极端的对比:电影开篇,小孩的打闹声和据棺材木的声音,一个是生命的活力,一个是生命的丧钟。

然后镜头一转,下图很能说明导演刻意的对比

一边是嬉戏打闹的小孩们,另一边是死气沉沉的老人们。

当然,最最直白的还是,喜欢玩埋人游戏的小孩们。

小孩们可以嬉笑着将自己埋在土里,可是老人们死后,却不能将自己埋在土里了。

甚至,他们的儿女也不想将他们埋在土里。

社会发展与文化民俗的冲突不是个例,我国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有些事情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稳定才是一切的大前提。

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这两个矛盾的问题需要有办法去解决,电影中提到的仙鹤,咱们中国人太熟悉了,祥瑞嘛,道教文化中,仙鹤是仙人乘坐的交通工具,象征着升仙或超脱尘世。

因此,咱们才有“驾鹤西去”或“驾鹤成仙”这种说法,这实际上是对死亡的一种美好寓意,但是这个寓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入土为安这个前提上。

古人科技不发达,生活条件普遍不好,人均寿命低,所以他们把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在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年代这一点更加突出,电影中的爷爷对于火化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害怕烟囱中冒出的烟,宁愿被活埋也不愿火化,这里也是电影中最让人震撼的场景:孙子给爷爷挖坟。

电影给观众也营造了一种爷爷行将就木的感觉,但其实不是,爷爷时不时的假寐,沉思实则是对火化的恐惧。

这一点电影中有过暗示,女儿说爷爷看到的白鹤根本不存在,是把田里的鸭子看成了仙鹤,是爷爷年龄大了,眼睛花了。

爷爷反驳,我虽然年龄大,但是我看天气看庄稼样样比你们强,说罢将女儿筷子上的头发拿走

还恶趣味的嘲讽了回去

但是爷爷对自己的孙子却不一样,在孙子面前,他会说自己老了,眼睛没你们好使,在儿女面前却是万万不敢说这话的,因为他不敢面对儿女想要将死后的自己火化这件事。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将一切的一切,都埋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之中,这些对话甚至我们平时也经常会说,这就是电影的巧妙。

最后结尾的那一只羽毛,完成了对电影名的呼应:

孙子:爸爸妈妈姑姑要是问你去哪儿了我该怎么说?

爷爷: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4 ) 塵歸塵,土歸土,人呢?

(本文同步刊登在「暗夜流光」部落格http://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61102831「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是我在今年金馬國際影展「中國獨立電影」單元八部電影之中,所看的第三部影片,看完了三部獨立製片電影,對於中國當代獨立電影的風貌,有了較清楚的輪廓,獨立電影受限於拍片預算,大都是小品文,故事題材養份大都是取自從小成長的家鄉、土地與家人,因為熟悉所以拍出來的作品,不管視野寬窄,總能在揮灑之間,顯得自在又帶著真實的情感。

獨立製片電影的導演,都兼具了編劇的能力,故事自己想的,當然劇本能由說故事的人說,會更為貼切,演員大都是素人,一方面是預算限制,請不起知名的職業演員,相對的也是導演個人的偏好,他們故事說的都是一般人的生活點滴,原本就是不喜歡用專業演員,怕演員自身的明星魅力,或是過往作品給人的既定印象,會讓故事失焦,既然沒有眾所周知的知名演員參與,劇本之外,讓電影吸引人的另外兩項關鍵元素是攝影跟音樂。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由1983出生於中國甘肅,年僅29歲的的導演李睿珺,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蘇童的同名小說,首次來台訪問的導演,這是他第三部作品,前作分別是「夏至」與「老驢頭」,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是他在書店寫劇本的休憩片刻,偶然間看到了名作家蘇童這短篇小說,覺得跟自己前一部的作品「老驢頭」理念相承,「老驢頭」描述的是一位農村老人眼中,對中國改革後急遽變化物質世界的觀感,而「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則是深入刻畫了農村老人的心理狀態,對於當代中國傳統快速消逝的感嘆,與為了保留傳統習俗,或是說保有死後的尊嚴,對大時代所做的一點微弱而無奈的控訴。

他覺得蘇童(http://zh.wikipedia.org/wiki/蘇童)的小說很有畫面感ˋ看小說時便已經有許多畫面出現在腦海,也不管改編小說可能需要支付的龐大版權費用,便自己一股腦兒使勁地寫起了電影劇本,因為原著小說很短,讓他多了很多空間發揮,加入了許多家鄉的元素,最後經過同為作家朋友的引介,蘇童本人在看過他寫的劇本之後,以非常低的版權費,讓導演得以取得拍攝的機會。

也因為拍片預算有限(整部電影只花了人民幣150萬元),拍攝的前置作業從勘景、找素人演員、肢體語言的訓練,都花了他跟劇組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小說場景最後定在西北甘肅,導演故鄉附近一個水草豐盛的地方,因為當地農民有收割水草的習慣,為了保持鏡頭前的畫面一致性,他在拍片前,還得跟劇組挨家挨戶去協調,最後以在拍片後,主動幫助農民收割,並送到家中,作為延後一個月收割的條件,但還是免不了拍攝期間,有農民又出爾反爾跑來收割,結果是要天天早中晚巡視,才能確保水草地的豐富完整。

全片的演員不論男女老少,全都是他家鄉的親戚與村裡的鄰居所演出,男主角老馬是他的親舅公,因未動用到好多小朋友的演出,幕後除了管吃管喝收買小朋友的心外,還得安撫半路殺出的小朋友父母的擔心抗議,因為小朋友拍了片後太興奮,回到家整晚都在談電影,而疏忽了應做的功課,於是劇組又擔負起學校老師的角色,在拍片空檔教導小朋友做功課,才化解了父母的憂慮,幕後的拍攝花絮,顯然一點都不輸幕前,也因為有幕後團隊縝密而用心的努力,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成績也十分精彩。

相教於「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與「太陽總在左邊」導演大量運用音樂,作為銜接故事情節起承轉合的潤飾,他反其道而行,電影有些沒有對白的片段,導演並未加入刻意選取的配樂,反到是用心地收起了拍攝當時大自然的環境聲音,給人一種清新,有種中國山水畫的「留白」的美感 。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影片風格犀利而迷幻,「太陽總在左邊」幽默溫潤,「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清新而恬淡,三部作品都直指人心深處,觸及了中國貧困的鄉村農民與藏族,面對生死與生活顛簸的真實面,老人在電影中扮演了深刻的關鍵角色,「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故事探討了內地文革破四舊之後,老一輩對於死后數千年老祖宗傳下來的土葬傳統,新政府力推的火葬的抗拒,火葬之後塵歸塵土歸土,死去的身軀化成了一縷輕煙,在空中飄緲從此靈魂無所歸依,對於抱持著「有土斯有財」人親土親死後入土方能為安的老人而言,無法土葬被破火葬,毋寧是一種連死前都說不出的失落,死後都不得安定的荒涼感。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電影故事描述在甘肅一處不知名的農村裡,當地年老的男人們,一天的時間大都聚在村口的麥草垛邊,或是打打牌、或是聊聊天、曬曬太陽、跟孫輩玩耍,享受含貽弄孫的樂趣,其中73歲的老馬和老曹,是村子裡的木匠,專門製作棺材,還在棺材上畫上象徵生命圓滿升天的仙鶴。

只是時代變了,自從政府推行火葬之後,棺材的生意一落千丈不說,連早先偷偷土葬的棺材與先人,一旦被村裡幹部發現,就會被挖出燒掉,對老一輩的人是大不敬。

也因為有了這層的顧忌,老馬的摯友過世,家人也不敢公開弔唁,只為了能偷偷土葬,將大體埋在了槽子湖池塘對岸的玉米田地裡。

老馬因此說了仙鶴出現載人升天的故事,並經常前往湖邊等待屬於自己那一天的來臨,只是兒女們都不能體會老馬對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不願幫他在死後土葬,老馬不只一次跟孫子與外孫女埋怨道:「我辛辛苦苦把你爸、你叔、你姑姑養大,他們卻要把我變成一股煙,我想讓白鶴帶我到天上去。

」 究竟電影到最後,老馬在孫子和外孫女的幫忙下,能不能實現了他人生最後的願望? 本片入圍了 2012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2012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當代世界電影”單元/2012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之窗”單元。

導演李睿珺在映後訪談中回答觀眾問題時,表示透過這部電影,他想傳達的主要訊息是:「我們也許沒法決定甚麼時候,在甚麼地方出生,但身為一個人,走完了一生,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決定要怎麼死」,也為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註解。

 5 ) 时间的况味

这电影豆瓣评价并不高,没看懂的我表示也不会装逼给高分的。

这么奇葩的电影,我也是误打误撞的下载了还机缘巧合和老爸一起看。

很诡异地观察到老爸有享受到其中的有些意境,而我从头到尾都有些游离,甚至种隐隐的抗拒。

平时很欣赏老爸的观影品味,分享想法的时候也多。

但是很奇怪的对这部电影有种奇怪的默契,好像就是他说我也不懂,也没必要懂的。

但是对于这部没办法用我自己的阅历理解的电影我依旧感到深深的不安。

这辈子看的最惶惶的一次电影,不是从电影里,而是从电影外,从我和老爸不同的反应,感受到了时间的况味。

但是,想想,我所没办法感受到的,一定并不是那么值得承受的东西。

Mark.

 6 ) 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我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想法很好,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导致两者格格不入。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就成历史了。

历史是由后人回忆的。

而主角的老人的对土葬的执着是对自己与他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上的坚守,当然也是一种固执、迂腐。

而影片里面有人强制已经土葬的死人,再挖出来,不顾其亲人的反对,送去火葬场。

象征着新时代观念对旧时代观念的不择手段的摧残。

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代替的过程要潜移默化而不是如影片一样不择手段。

而影片中的仙鹤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主角对虚无缥缈的仙鹤的追求与坚守,和结尾荒诞的结局向呼应。

另人深思,仙鹤的传说在如何美丽神秘,终究是虚构的,追求虚无得到的终究是荒诞的,可笑的。

这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黄粱一梦罢了。

但是影片的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主角情感变换的表达太少,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作品表达的内容。

造成有想法,没手法。

 7 ) 看叙述是欧洲电影风格,带着伊朗电影的朴实

还没看过小说,但从叙述倒想起了伊朗电影《白气球》,一个讲老人,一个讲孩子,一个是解脱之鹤,一个是希望之鱼。

有机会会看。

 8 ) 请赐我一根白鹤羽毛

有时候感觉也挺有意思,小孩子哭着说孙悟空要被关五百年,不就是和咖啡馆里人们被火车吓跑了一样吗,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被刻在骨子里,但也消失了一些电影的奇异。

非专业演员拍成这样真的挺好,孙子和孙女都很有灵气 。

寻找仙鹤 ,有了仙鹤就能埋在槽子湖旁边。

实行火葬, 不再有棺材。

小孩子的游戏, 暗喻土葬。

越是寻找死后的生活 就是对现实的更加绝望。

割草的那段戏 ,异化界限 ,老人走向心灵的死亡。

阻止割草, 阻止捉鸭子,阻止一切 一种荒诞 运镜与音乐 大片绿色 走向诡异。

“他们还要欢闹好多年 我却快死了”烟雾的凝视 死亡象征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整体拍的非常的精致。

我不认为这部影片主要想讲述土葬和火葬的冲突,这只是一个载体,只有对现实充满绝望的人才会对死亡报以幻想,土葬也是,厚葬也是。

孙子给爷爷挖坟,看似荒诞,实际上正是每一辈后代亲手把前人推向死亡,然后如此反复循环,以来构成这个世界。

堵烟囱相呼应 孩子是觉得好玩 老人是恐惧死亡的表现化中国无数的农民为了农民为了国家付出一切,却决定不了自己死亡后的归宿。

复杂的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悲哀。

 9 ) 告诉他们,骡子我不要了

看的时候数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影片,又能够整合在如此生活化的场景中。

而且影片的昼夜几乎没有转场,使得整个影片陷入了一种静止的时间状态,只有结局是唯一的出口。

尽管场面调度不能再假,尽管村民的表演时常让人出戏,还有渣调色……但是很明显导演已经知道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并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

主题与第五代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第五代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第五代的死亡说的是对于对于在世的影响。

第五代也没有对形而上的意向有过大范围的讨论。

而这两点李睿珺都做到了。

他并没有拘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地、亲伦的问题上而是把它们作为素材放入到他对形而上的讨论上来了。

就凭这一点,李睿珺比郝杰的电影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也就使得本片没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土葬火葬之争也可以是埋葬与不埋葬之争,宗教葬礼非宗教葬礼之争,仙鹤可以换成奥迪。

当然意境上差了点= =另外本片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爷爷”一直牵着一匹骡子,形影不离,尤其是每次他站前景发呆的时候骡子总会出现在后景,而两个小孩骑的则是木马。

后来小孩子捉到了鸭子(请注意鸭子在最后一场非常抢镜),爷爷也驾鹤西去了。

再比如对于埋葬这个动作的反复预演,让最后的结局顺理成章。

“爷爷”真正的转变(开始发呆)是在割草之后,难道暴露出湿地和前半段挖坟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么?

现代是一个不断揭示的过程,如果说“爷爷”是反其道而行,他的活埋理所应当。

死亡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决定,还谈什么生活。

 10 ) 观影报告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本文引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865c01016hac.html观影报告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最近一周连续看了三场免费电影,一直看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去看,中影票中到自己手软。

但是这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因为是苏童编剧,所以我还是狠下心来继续免费一场。

电影的主人公是木匠老马,年轻时候和搭档老曹经常为村里老人做棺材。

老马不仅是一个木匠还是一个画师,他会在棺材上勾勒出漂亮的仙鹤图案,在他看来,人死了那就是白鹤驮着上天了。

可是,村里已经开始实行火葬,那些埋在田间地头的已经土葬的老伙计们都被挖出来火葬了。

老马很郁闷,人化成了烟就白活了,哪有埋在土里踏实,所以,他很焦虑。

于是,他到处“圈地”,考虑自己死了之后该埋在哪里;同时,也每天仰望天空,寻找仙鹤掉下来的羽毛,渴望乘白鹤仙去。

那么,老马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如果能,帮助他实现愿望的又将是谁呢?

这部电影,人物平凡,故事平淡,却用了诗化的镜头来展现一位老者面对死亡的态度,而这态度正是社会生活转型中很多老人最真实的恐惧。

至少,在我奶奶那代人中,当她们走向人生终点时,都曾经对此有过担忧。

这一点上,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那些文化深层结构上的老观念,可没有走向“现代化”来得匆忙而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角色都是主创人员身边的朋友们所饰演,他们无论男女老少,演得都自然、真实,贴近生活本身。

无论是闷坐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埋首沙堆嬉戏的小孩儿们,还是那些庄稼地里唱情歌的留守妇女们,都是那样得质朴而真诚。

生命在他们身上静静流淌,静到让你觉察不到他们有丝毫的挣扎与叹息。

那些简单的直白的甚至只去经历却不需体会和感悟的时光,比起车水马龙的街市,让我羡慕不已。

由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偏爱,加上本片配乐的精彩独特,再加上上述的其他因素,我给本片打8分。

在正片结束后播放演员及工作人员表时,观众们都没有起身,直到全部播放完毕,影院亮起了灯,我才听到一些稀疏的掌声。

掌声并不响亮,但却让人充满温暖的敬意,对电影,也对今天的观众。

李会诗2012.11.6 深夜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短评

这是一部你可以睡觉,醒来之后仍有惊喜的片子。农村的故事就像电影的某部分一样索然无味,但农村的故事也像电影的某部分一样让人欣喜与起敬。

4分钟前
  • 小V
  • 推荐

小男孩挺自然,即使是為壓在五行山下的猴子哭泣,「不是明天,是五百年啊」。

8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让人错愕和伤感的结尾,有些荒诞,但更萦绕不去的是那股乡愁。素人演员们的表演朴实亲切,小孩子们尤其灵。

13分钟前
  • 公子小七
  • 还行

siff2中国版的《火葬大海》(Rocket Gibraltar),同样都是不懂事的孩子成就爷爷的完美葬礼,却更黑暗,对比出成人世界的残酷和新旧传统的交替,但对祖孙情刻画不够。隐喻多多,填烟囱、活埋游戏、哪吒闹海的仙鹤、西游记的地府。结尾“谁管如来佛”和《赞美聪慧》的“大海有多大”一样无穷。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新生代年轻导演能拍成这样挺好的,色彩艳丽故事节奏好,看到最后导演说演员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时快瞎掉啦,演的真好!

1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三星半。伤感,看完后心中会很难过。色彩明亮锐利。

17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勉勉强强上个三星吧。

21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我觉得拍得很一般。精神传递也传歪了,一心想土葬不想火葬的老头,被表现得更加像个封建老顽固,而不是那种土地精神。

24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演员均为导演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小河配乐

25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到结尾想起了爷爷奶奶,哭肿了眼睛

26分钟前
  • 不长叶儿的树
  • 推荐

@衡山 4- 河西风土,苏童改编,死生大事,腾云化烟。泥土图腾强渲染,话本有夹生。小河的音乐照旧贴且不滥。赞十五夜与捕鸭场的摄影,执镜者正是《有人赞美..》的导演@杨瑾投票電影分級制 ps. 补原著及莫言的《生死疲劳》

28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80后导演中少见的真正沉稳驾驭,悄无声息中推向生猛血腥的尾声。长镜头的慢恰好还原了属于乡村的平静,方言与细节的刻画成就了人间闲趣的风味。死亡在这个被量化的时代里僵化教条,殊不知那些土地情结背后,或许更藏着一份浪漫主义的渴望。无人倾听老人对死得体面的坚持,只有不识忧愁的孩童,把离别看作一种成全。无须刻意卖弄矛盾,坦白地陈述一切,宛如面不改色地诉说一场挣扎。尘烟看似自由却是无奈之魂,土地看似禁锢却是自己选择的归宿,白鹤接走了自由的灵魂,以自己向往的方式归去也是生的一部分。用一锤定音的闷响成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浮萍点水的震颤却可响彻耳畔,希声的人心犹有震撼之力。所有的选择都将在烈火中付之一炬,迈向彼岸的途中,肃杀的沉默,比死亡更令人恐惧。

29分钟前
  • 窈七
  • 推荐

影像同文本错位,整体都差点意思。

33分钟前
  • 雪舞枫林
  • 较差

觉得棒 孙悟空明天会爬出来 仙鹤也会来

34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一星给摄影,一星给我的小乡镇情怀,一星再给最后结局的超现实主义,一星给小河的配乐。减一星演员表演,再减一星小河结尾唱歌太他妈难听了。

38分钟前
  • 大师兄
  • 较差

终于“后窗”了一把!

41分钟前
  • 大尾巴鱼
  • 力荐

你们是认真的吗?

45分钟前
  • 灰狼
  • 很差

60分钟长的铺垫无疑会让人险些沉不住气。但最后的20分钟将会告诉你:堵住烟囱、使炊烟倒灌明面上是对火葬推行的反抗,实质上是农民身上固有的对土地深厚感情的表达;孩童的埋沙游戏明面上是老马最终选择活埋自己的伏笔,实质上是对新旧礼教及文化习俗的更迭与碰撞的喻示。老马的眼泪,如同他时而牵着的那匹老马一样,无人问津。老马的眼泪,事实上就是当新一代的文化浪潮扑面袭来的一刹那,老一辈们所感受到的慌乱与焦虑的意象化。老马的眼泪并非是对生命的留恋,而是对他终了夙愿、得以重回土地的怀抱感到知足。自始至终从未出现也不会出现的白鹤注定是虚无缥缈的,就好像两台电视机上播放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哪吒藕身再造重返人间这两集动画片,蓬勃生机之下尽是关乎新老交替的无力感。许多年来,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联结都是值得重视的社会文化问题。

49分钟前
  • 锡勒朱徳·岱钦
  • 推荐

有些失望,故事其实讲得一般,也看不出太多导演技法,很多设置都有些像影展专供。

54分钟前
  • SpyLiu
  • 较差

净浪费时间,感觉拍摄成本要不了1万的电影,拍个15分钟的短片就足够了。塞了一堆乡村风景、重复各种慢动作,硬拼时长。一几年了还拍出这种电影,电影业何时有未来。

56分钟前
  • 乔根真香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