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日子

Last Days,超脱末日(台),超脱,最后的一天

主演:迈克尔·皮特,卢卡斯·哈斯,艾莎·阿基多,斯科特·帕特里克·格林,妮科尔·维丘什,瑞奇·杰,Ryan Orion,哈莫尼·科林,罗德里戈·洛普雷斯蒂,金·戈顿,Adam Frib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最后的日子》剧照

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2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3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4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5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6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3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4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5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6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7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8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9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20

《最后的日子》剧情介绍

最后的日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布雷克(Michael Pitt 饰)一个通身充满忧郁气质、内心敏感纤细的音乐人。商品社会和都市喧嚣已经让他精疲力竭,他从大都会逃脱,躲在森林中的别墅。穿着怪异的他每日喃喃自语在林中穿梭游荡,荣誉和金钱,地位与名望在这一刻全部失去了意义。即便如此,周遭的世界仍不断侵犯着布雷克最后的领地。朋友、经纪人、录音室、陌生人……你来我往,不绝如缕,而真正有几人关心布雷克内心的嬗变?几日的独处后,布雷克独自在地下室演奏最后一支曲子,随后仰望天堂,不再回还…… 本片根据涅磐乐队(Niravana)主唱柯特•科本(Kurt Cobain)生前最后的一段经历改编,荣获2005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眼刺青海娘我的幸福婚约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魔鬼有一个名字女人百态不可思议的杰西卡·詹姆斯孤独的士兵境界战机极钢的装鬼恐怖草原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弗兰克叔叔天坑鹰猎亢奋第二季长江妖姬贱女孩伙头军客栈出走人生电台高达创形者再起丑闻第二季超级英雄大战GP假面骑士3号薇塔与弗吉尼亚派对浪客诸葛孔明通往夏日索尼娅之路忌日快乐美丽的南方尚红书院美利坚邦联找个高富帅?亲吻地面调查者:仅供执勤

《最后的日子》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日子-我乐意这样认为

友人搬家,从北京到广州,临行整理出几百张电影DVD,挑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带回来看,就有如上一张。

之前没有看过关于此片子的影评或是片断,对导演的名字也不熟悉,只是看DVD封套上的简介说是以Kurt Cobain为原型创作的片子,就理所当然地拿回来观瞻了。

想象中片子应该是情节性的,而并非如此“文艺”,各种未经处理过的自然的声响瀑布、燃柴、步履或是呼吸,男主人公如同被某种力量附体后若意识含混的自言自语或喃喃低唱,疑似异装癖的女装打扮及忽然因思绪凝滞或断档而僵化停滞的动作,还有在大而漂亮的别墅出现对比强烈的肮脏不堪的厨房,永远简单的速食食品及双性恋的乐队成员,在从戒毒所跑出来的前提下与对摇滚乐的疯狂信仰叠加成令这些事件可成立的支撑因素。

所有的一切明晰的充斥了文艺电影的气息,在男主人公饮弹自杀后灵魂忽然赤裸着从躯体上站起轻松跳跃的翻过栅栏的镜头更可以归属于已经并不陌生的“新鲜词”--意识流或是直接说成升华为对真正超脱凡尘俗世肉身束缚的自由主义中,当你说出这样的想法时肯定不会被你的朋友耻笑,如果他们也看过,他们会认可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乐队排练散去后,男主人公一个人拿着吉他坐在安静下来的乐器堆中,座在角落投入淋漓的演唱一首歌曲,尽管那音色与Kurt Cobain相去甚远,但此段落演唱此歌在片中足以称为经典。

我想DVD介绍上写的导演不肯明示原型为Kurt Cobain,而且想要反映任何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的人类族群,这想法似乎过于主观,每个人的痛苦该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才符合人性。

而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这是一部被很多冲着对Kurt Cobain的关注而来欣赏影片,但这些人多半会觉得失望。

不要失望,那个用颤抖的手摆弄食物和吊带裙的男人,本就不是Kurt Cobain,而Kurt Cobain临行前的日子究竟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世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乐意这样认为。

 2 ) 科特最后日子的某个版本

《Last Days》。

1最后导演安排了布莱克的灵魂从那后面的围栏爬了上去。

是解脱了在他的看法里。

甚至这些明星的吸毒,范·桑特给与了理解,在突然面对一个明星如此受到的关注而产生的压力,他们用吸毒来寻找这样的解脱。

多少仍保留了《大象》的痕迹。

立体主义拍摄法,半记录片式,长长的甚至沉闷的镜头。

这次干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场景,甚至不惜在镜头上的重叠。

感觉这是很奇妙的拍法。

几乎是忘记了作为主演的麦克尓·皮特同样是《梦想家》里的主演。

也许是除了头发其他根本没一点相像原因,他的镜头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

在演几乎崩溃了的科本,其实更像是愚蠢地生硬地模仿。

2而我们在屏幕前一个半小时地沉闷,我想这几乎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最后一天,我只看到伟大的摇滚手的模糊自语,穿上裙子,撕下吉他上的一根琴弦。

我们的苍白的,在这片影片不耐烦的长镜头里。

可能的话,生活多些神经质,活得就像电影里的一样。

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么多无聊的日子。

3结尾的时候,他的朋友因为布莱克的死亡,觉得该是离开那地方。

车上的时候,后座的一个人轻轻地拨着吉他,轻情荡荡地,不说一句话,仿佛穿透了阴霾地天空底下地沉重。

毕竟,是一个人死了,毕竟是一伟大地灵魂死了。

 3 ) 《最后的日子》

描绘柯本的电影很少,这是我知道的仅有的一部,并且它并不是完全的讲述柯本本人,只是由柯本作为这部电影的灵感。

可以说,这片子看完之后,每一个观者都能感受到电影里散发出来的绝望气息。

电影里的主人公带着不断的喃喃自语,他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在河边独坐。

偶尔朋友们站在他身边他几乎熟视无睹,有时会突然的崩溃。

片子里的音乐都很好听,电影里的主人公最后自杀的镜头是缺失的,但是依然在结尾为观众带来了自杀后的虚空和无助感。

end

 4 ) 绽放于黎明之前

Blake从戒毒所跑出来,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

他游到河对面站在岩石上撒尿,他穿着邋遢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自言自语,他走在路上突然摔倒,他穿着黑色蕾丝女装手里握着一支猎枪,他慢慢地跪下慢慢地放下左手又慢慢地放下右手瘫在地上,他在写日记的时候一遍遍地说着“I remember,when...”,他弹着吉他独自低吟浅唱“It's a long,lonely journey,from death to birth...”。

他像一个被遗弃的木偶,失去了控制,神情恍惚。

妻子不理解他,朋友想要离开他,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他也拒绝了沟通。

突兀的画面,沉闷的长镜头,错乱的叙事结构,立体主义拍摄法,与《大象》类似的结构,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的这部《Last Days》给我留下的基本印象。

这是一部以Kurt Cobain自杀为蓝本的电影,导演不是想解释他自杀的原因,而是想揣摩一个无法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前的一些心理变化。

他说过,毒品不是他自杀的理由,而是他逃脱的出口。

Michael Pitt的形象可能让很多Nirvana迷和Cobain迷恼羞和愤怒。

郝舫在《灿烂涅磐》中写到:他的痛苦和郁闷都曾写在他那生动异常的脸上,那是如同拉奥孔般痉挛不已的面庞。

Michael Pitt做到了神似,脏乱的长发,法兰绒衬衫,破旧仔裤,太阳镜,他和导演都已经努力了,毕竟Michael Pitt不是Cobain,英雄已死,英雄不在。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对话很少,只有Blake的自言自语,电影里也没有用到Nirvana的歌,仅用了一首Velvet Underground的,但Blake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弹着吉他独自吟唱的,像极了Cobain在的感觉,在扯掉琴弦的那一刻,他绝望了,也燃烧了。

人声部分断断续续的失声,让我想起Cobain为了缓解汹涌的胃痛,不停地喝可待因糖浆。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当然我也不觉得它有多糟糕,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我一样面对影片中大量沉闷的长镜头,静静地看完这部没有太多情节可言的电影,但在这个弥赛亚已经引退,乌托邦已然失色,天天解构,时时享乐,到处都是超男超女的时代,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Cobain,怀念起他的真诚和勇敢,他的乖僻和忧郁,怀念起Nirvana的,怀念起英雄的一切。

清晨,邻居发现了小屋中Blake的尸体,一个赤裸的Blake慢慢从身体上站起来,沿着梯子向上爬。

死于黎明之前,在黎明到来时绽放。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u/4a4e0a1f010009ll

 5 ) 亲爱的,46岁生日快乐

今晚,有许多人在想念你。

即便或许在你看来,大家怀念的,只不过那个被VIRGIN公司包装出来的带着伤痕文化的通俗消费品。

这个晚上,我鬼使神差地摸出那把许久没有碰过的吉他。

失真的开关被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终于还是一个音符也没弹出来。

关于你的心事,其实早就与音乐无关。

DAVE GROHL搞了支甜到发腻的傻逼乐队,并恰到好处地拿了好几回的格莱美奖。

CHRIS也终于把脑袋上的头发掉尽,据说还脑子发热跑去搞起了政治。

这事你或许应该知道了。

大概两年前,和你一样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有个SPARKLE HORSE的乐队主唱应该把这些破事都告诉你了。

在我看来,你应该对这两老哥们早已漠不关心了。

还有你最爱的COURTNEY和FANCES。

你说过的那句话成了已被验证的预言————“PUNK IS DEAD”。

现在全世界都只记得她是个BITCH。

现今的PUNK,是一个被叫ARIVAL的小甜妞统治的天下。

妈的,你一定不在乎这个。

这个早就烂透的玩意,他们当标签爱给谁贴给谁贴好了。

你的朋友们。

REM和SONICYOUTH都解散了。

有点遗憾不。

我想这应该是合理的结果。

一群老哥们在一起玩了那么多年。

头顶NEW WAVE和NOISE的帽子也实在是该让他们厌烦了。

这时候结束,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在音乐的问题上,他们还是掌握着自己的灵魂呢。

你离开这快20年了。

这儿还是和你在的时候一样。

西装革履之下的道貌岸然依旧在统治这个世界。

摇滚乐或许依旧是少数人逃避的借口。

更多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条价格不菲的牛仔裤T恤衫之类的玩意。

受难的底层只能在莫名其妙的愤怒情感中,一阵一阵地狂欢。

就像此时,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你一样。

傻逼极了,可我们别无他法。

此刻,我听着你在UNPLUGGED演唱会上唱的《SOMETHING IN THE WAY》。

这歌屌的像副画一样。

你怎么看?

好吧,除了音乐之外,我们对你这个白痴一无所知。

可你总是把自己吊在阴冷的气氛中的那种姿态,已经伤到我们这些不知所谓的傻逼的神了。

在你面前,我生怕自己又要犯了矫情。

可写这些本就是他妈的在犯矫情。

算了,什么话都被你说净了————“WE DON'T KNOW WHAT IS YOUR MEAN”生日快乐。

傻逼。

因你而被占据的时间真让我烦心。

即便如此,我们都希望你在那边依旧还在弹琴唱歌。

有你钟爱的FENDER吉他和BODDH。

亲亲你的BODDH吧,他终于带你回家了。

 6 ) Gus Van Sant 的新式悲剧

电影虽说是从Kurt的自杀得到的创作初衷,但是电影没有出现关于Kurt的任何暗示,也没有试图通过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要自杀。

导演使用缓慢的节奏,超超长的镜头,还原主角自杀前发生的一点点不值一提的事情。

主角仿佛陷入一种精神困境,神经恍惚喃喃自语,躲避周围需要面对的人。

我们只能通过他周围的人,片面地了解他现在所处的状态:乐队成员想要离开他,并且乐队中出现了经济的问题;他的妻子也许理解,但并非完全支持他对摇滚乐的热爱;他无法同自己的女儿交流;朋友对他漠不关心;他要找的一个女人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然而我们无法,或不能根据这些事情来断定他自杀的原因。

我们如何超越表象而深入一种无法体现的真实,又如何根据影像来进行合理的精神分析?

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是个谜。

影片结构与《大象》相似,但是它并不是想从各种角度重构当时的场景从而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视角,而是从电影已经反映的现实中重新或再一次推动内在情感的运动。

电影的长镜头特色非常突出,而且两段音乐的使用完美的配合镜头的长度,烘托出主角内心的痛苦绝望。

电影歌曲没有使用Nirvana的音乐,我留意了片尾的Music,几乎都是电影男主角的原创歌曲。

尽管我听过的Grunge不是很多,但感觉上电影中那一段独唱很有Kurt的味道。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到东方电影的影响,长镜头和固定机位运用很多,但是却达到一种不同的艺术特征,他没有过分突出固定长镜头的隽永安详的气质,他通过一种哀伤的节奏复苏了西方古典悲剧的内涵。

这种深沉和痛苦积压在电影缓慢的情节之中,结尾没有爆发,而是慢慢消解。

GusVanSant通过自身的风格发展了一种区别于东西方悲剧特色的新式悲剧,或者也可能是东西方悲剧特征的结合。

 7 ) 最终还是坚持着看完了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8 ) 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四月是我很不喜欢的一个月份。

因为每年这个时候,大小酒吧里就会有好事之徒用蹩脚的英文唱“强奸我”,打开常看的音乐杂志,发现它们被悼词填满,整个国度虚弱的摇滚热情集中在这个月或者说5号前后这几天死灰复燃——更可悲的是,这只是个仪式。

死亡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个人看穿了生是无意义的,享乐和受苦都无意义,那便可以去死了,这很自然。

可是死后仍被人紧抓不放,哀怨者有之,痴缠者有之,八卦者有之,估计柯特·科本泉下得知必定要大骂傻逼了。

美国人民也终于有所表示了,就在科本去世十年之际。

最早听说这个消息,我们以为加斯·范·桑特会拍一部类似《大门》的传记片出来,对于这个题材,还真不敢太过期待。

后来就听说片子出来了,《电影手册》把2004年度十佳第一名给了它,但我仍然怀疑它会比《灿烂涅槃》给我们更多。

这就是我呀,你可以笑我,在大家拼命地科本科本的时候,我是故意要忽略他,遗忘他。

巧合的是,今年四月,偶尔去DVD市场闲逛,没有看到一张中意的碟,偏偏看到了这部《最后的日子》,简直像是天意。

我必须承认,这电影超出了我的想象。

同时,我也乐意羞愧地坦白:长久以来我喜欢穿牛仔裤匡威鞋,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科本。

是的,我承认,尽管那么多人早把他说俗了,但我依然迷恋科本。

这部电影不但重启我对他的遐思,而且把我推向一个难堪的境地:又开始思考生命是什么,而思考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我又陷入羞愧、沮丧、失落、绝望的漩涡里。

导演是模棱两可、欲说还休的:一方面并不用柯特·科本的名字,似乎要尽量和他脱离干系;另一方面又点明是纪念科本,主演迈克尔·彼特的装束也活脱脱一个科本再世。

甚至在情绪上也是克制的,布莱克没有哭泣,也没有拿头撞墙,我设想中那一枪的灿烂鲜血也被他回避(连枪声也回避了);最后一段的处理倒是颇为理想化,布莱克死前听到了天堂的仙乐,死后他的灵魂登上了天梯,顺利涅槃(在这一点上导演和普通歌迷没两样,我们都认为那人去了天堂)。

但那凉飕飕的疏离感却始终不散,将我的心牢牢攫住,那种感觉,仿佛生命的终点就在眼前。

我坐在椅子里起不来,就像好久不吸烟猛抽两口,整个人软掉了。

整个电影没有什么特别言之有物的东西,不过是记录了一个人自杀之前零散琐碎的事情,可以说能凑够一个半小时简直是个奇迹,但喜欢是没有办法的。

不说别的,单说主人公佝偻的身躯,没有明确讯息的喃喃自语,表情稀薄的面孔,那种机械僵硬的身体语言流露出的神经质,这些虽只是简单的表征,但已经让我着迷得不行。

在我心目中,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一个被形而上的痛苦折磨的人,应该是这样子的。

作为一个乐迷,本来是希望从中听到Nirvana的歌曲的。

如果我来拍,甚至会把一整张纽约不插电都放进去。

但事实是,即便导演没有这样做,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尽管Pagoda,The Hermitt,Mirror/Dash这几个名字我一个也不认识,而Michael Pitt等人也不是专业歌手,然而他们的创作真的很棒,特别是Michael Pitt那首《Death To Birth》,懒散、绝望的腔调像极了科本。

电影平淡中制造曲折的方法是打散了时空顺序来叙事,你会发现前边出现过的场面,后面会再来一次,只不过镜头换成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讲述,或者把前边的故事多延伸一点,让你知道多一点细节。

于是,前边被当作非叙事体内配乐的,到了后边就成了叙事体内配乐。

《Death To Birth》就是这样的情况,第一次听见只把它当作背景音乐,而第二次时才发现是布莱克唱的,由浅吟低唱到撕裂性爆发的经典套路中,虚妄的平静被真正打破,随后“铮”的一声拉断的琴弦使痛感蔓延到再也无法收拾的程度。

音乐上最大的神来之笔应是用到了地下丝绒的《Venus In Furs》,这是一首经典到没得说的阴暗民谣,甚至有一点圣歌的意味,我毫不怀疑所有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

“我累了,我倦了,我可以睡上一千个年头……”这样的歌有一种催眠的效力,使电影陡然间暧昧而迷人起来,而这歌词不也正写照了将死之人透彻的淡然和坦然么?

我愈发觉得死是不需要深刻理由的,正如人活着也是没有深刻理由的。

生命不存在什么重大意义,之所以一直苟活,是为了知道何时可以从容赴死,当这个答案在27岁上找到了,那就意味着省得去遭那几十年的罪了。

想透了这一层,对生命也便没有了留恋和不舍。

绝望,是那样一种适合于沉溺其中的情绪,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因为它符合人类孤独的天性。

我极为珍惜这种体验,但要跳出来把它说清楚,却注定是白费劲了。

有感觉也好,没感觉也罢,它早就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面了。

 9 ) 本雅明与柯本

若干年前,汉娜阿伦特评价本雅明说,只有彻底的失败者才能够理解本雅明。

和卡夫卡一样,他们的思想或许只有通过某种机缘才能在跨越时空之后在现代社会和你产生共鸣。

范桑特的《last days》就是试图营造这么一种机缘或者是说一种情绪。

在逼仄的寓所里,卡本退去了昔日的光荣和商业上营造的光环,在这里他是孤独的象征。

在范桑特的电影语言里,长镜头特有的魅力就在于此。

 10 ) 长评 | 声 / 光 / 死亡 / 时间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早上下小雨,忘了带伞。

从地铁口到打工的地方有两公里,不幸在最后一个路口碰上红灯。

我又想起了《最后的日子》。

天气转凉的时节,记忆的下水道里很容易随便浮上来些什么东西。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忍耐空气里飞舞的雨丝。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的电影。

从《夜深沉,爱难吟》中晃动闪烁的黑白影像开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加倍地悲恸。

几乎每一部的结尾都有谁死去了,其他人背负着死亡的重量继续活着:墨西哥偷渡者和杂货店老板;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男妓;迷失在沙漠中的旅游者;一群高中生;音乐人和他的朋友们……你或许已经发现,范·桑特的电影总是建立在如此简单淳朴的元素之上,尝试用语言概括只会显得它们相当白痴。

但没关系,它们本来也不是喜欢说话的那种电影。

如果电影可以是一首音乐,那么《最后的日子》大概是和弦的间隙中那些沉默的休止符,一些标志着断裂与空缺的黑点,永远无法为符号所捕获。

Last Days (2005)你只能去看。

苍白的绿,幽深的蓝,火焰挑衅着大片黑暗,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的划痕,新鲜空气一样朦胧的室温,年轻人们泛着光的脸庞。

你只能去听。

那些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那些不成文字的呢喃,叹息和哽咽,溪流与风的嗓音,不断盘旋的钟声(是内心的声音吗?

),两三首歌曲——嘶哑的,混杂着琴弦的崩裂和不知何处飘来的噪音。

如果我向你描述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他蜷缩在角落的鼓架之间,垂下来的头发遮住了表情;如果我向你描述夜里在焦外融化的一盏灯,一张赘着婴儿肥的沧桑的面容;如果我向你描述,车窗像银幕一样反射着全部的天空——就像在阿巴斯《如沐爱河》中所见的那样——你真的能听懂吗?

不,只有自己去经历它,去浸入到影像表层那丰富的知觉纹理之中,在那里,所有的声与光都像电影的小小触角,撩拨人们的心绪。

Last Days (2005)不可能通过任何种类的文字(简介、剧本、影评……)来间接地触达范·桑特的电影;难道真的如那些评委或评论家所说,《大象》的美丽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精湛,甚至有些刻意——的叙事结构?

或者是因为它的长镜头调度?

是因为它改编自真实事件(“死亡三部曲”都改编自真实的死亡),有一个沉痛而尖锐的主题?

一遍又一遍穿过校园的走廊,视角之间奇异的复沓和缀连,完全超验的时空,多余的、幽灵般的人物,对一次死亡事件的埋葬与追悼……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帧一帧地翻阅他的电影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影像必须流动起来,流动为每秒二十四帧的时间,绵延的、正在逝去的时间。

渐渐地,眼睛适应了黑暗,然后我们见证了《盖瑞》中奇迹般的日出;这里的奇迹是德莱叶意义上的奇迹,时间的奇迹。

那些环绕人物旋转的镜头,均匀滑过的推轨,漂浮着的跟拍,是时间在影像上留下的刻度吗?

不是侯孝贤的时间,也不是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更不是贝拉·塔尔的时间——不!

不是那种威严凝重的、昭示着历史与命运的时间“洪流”,在寡言的人物和被动的观众身上轰隆驶过——而是阿彼察邦的时间,从山洞的一头淌到另一头的涓涓细流的时间,让情感和思绪得以休憩的时间。

Gerry (2002)范·桑特没有阿彼察邦那样冷静,他总是一个坚定的抒情者:草地上的月光,峡谷中的镜中镜,暗室里的地下丝绒,有时不免过于感伤乃至滥俗。

但,当摄影机以这样一种谦逊的方式,这样一种满怀歉意的方式,在人物身侧徘徊流连,如何能不被打动呢?

《盖瑞》光泽饱满、晶莹剔透,《大象》的场面调度几乎炫技,《最后的日子》却纤细而脆弱,并且它不吝于和我们分享这种脆弱,人物的脆弱,电影自身的脆弱:几次奇怪的倒叙是恍惚间的出神,过曝的窗让摄影机患上了光敏症,最后它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直到电影与它的人物一同分崩离析。

范·桑特将死亡的那一刻留给了不可见的深夜;但在死亡之后,白天的公路上,朋友们并排坐在汽车后座,他们眼里闪烁着泪光……唉,该如何形容呢?

影像在抽泣着,它的细绒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震颤。

Last Days (2005)三年多前,在学校走廊深处的房间里,我独自看了《大象》,被深深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看范·桑特的电影。

自那以后,每次重看《大象》,学校的走廊和电影中的走廊就变得越发相似起来,无法分清:我喜爱是因为怀念,或者我怀念是因为喜爱?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你重看了太多次,以至于理性的判断从根本上不再可能;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

至于《最后的日子》……我只能说,过去一年里,有几次完全绝望的时刻,我重新打开了它;我没有一次看完它。

在每一次观看中——以某种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明白的机制——它的一部分代替我死去了,余下的部分则将我治愈。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访 | 刘伽茵谈《不虚此行》:“我和这个故事完全站在一起”圆桌 | 2023威尼斯补课·第2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评论翻译 | 论想象力

《最后的日子》短评

我想。。。。。MISS Cobain

7分钟前
  • 木加了
  • 力荐

挚爱 Gus_Van_Sant

9分钟前
  • 万俟籁=不能熊=sin.
  • 力荐

这种电影也有7.0? 太他妈装B了

13分钟前
  • ecaqs
  • 还行

最后的日子 你到底干了什么

18分钟前
  • qia|有痣青年
  • 还行

柯本是矛盾的,但是电影太安静了。建议看电影前先看一下《灿烂涅槃》这本书。

19分钟前
  • 波板板
  • 还行

拿科本做噱头

22分钟前
  • 火星计划外
  • 较差

哪位仙人说这片是拍科本的?

24分钟前
  • 被嫌弃的一生
  • 较差

简直在侮辱柯本

25分钟前
  • 三三
  • 很差

一看就知道故事不是KURT的

30分钟前
  • ksbingp
  • 推荐

你能从其中看出阿兰克拉克和香特尔阿克曼的影子,在片中,观众与被观看者建立起一种疏离的审视,格斯范桑特电影的美妙所在,不是《大象》中的花哨技巧,而是那些跟拍镜头所建构的流动的时间,是被观看者单调重复而和谐的动作,把那些实验电影中的拿到剧情片中来,格斯范桑特是功不可没的。

31分钟前
  • 绯红少年
  • 力荐

失望

36分钟前
  • Digg
  • 较差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suicidal, crazy and idiotic.

41分钟前
  • neon_sigh
  • 较差

冗长.注意镜头运用.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奇特的效果.比较有意思.

45分钟前
  • 王筱驴
  • 推荐

用教堂钟声,其他音乐去和,而不是去替代早在我们心中的Nirvana。

49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难看死了!推荐这电影的都有病!

53分钟前
  • kyarasama
  • 较差

快要拉黑这个导演了

54分钟前
  • cry cry
  • 较差

太。。。他妈闷了

59分钟前
  • 熊阿姨
  • 很差

太一般了……整个片子闷得要死……而且在我看来什么都没表达出来。喜欢柯本的朋友可能会失望的。

1小时前
  • 较差

配樂太差,電影畫面雖然很美,但缺乏張力

1小时前
  • 涵哥吉祥🌈
  • 还行

Michael Pitt是就没怎么说话吗?!

1小时前
  • 玩命裸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