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娜

Athena,Moussa,RG03

主演:达利·本萨拉赫,萨米·苏莱曼,安东尼·巴容,瓦萨尼·恩巴雷克,亚历克西斯·曼蒂,比拉内·巴,Iless Hachi,尤尼斯·本巴基,梅里亚姆·斯比亚,阿明多·阿尔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雅典娜》剧照

雅典娜 剧照 NO.1雅典娜 剧照 NO.2雅典娜 剧照 NO.3雅典娜 剧照 NO.4雅典娜 剧照 NO.5雅典娜 剧照 NO.6雅典娜 剧照 NO.13雅典娜 剧照 NO.14雅典娜 剧照 NO.15雅典娜 剧照 NO.16雅典娜 剧照 NO.17雅典娜 剧照 NO.18雅典娜 剧照 NO.19雅典娜 剧照 NO.20

《雅典娜》长篇影评

 1 ) 另一部边缘行者

大哥二哥都在为自己的亲人被警察杀死而愤怒,但是两个兄弟都不是被警察害死的——小弟是被伪装警察的人虐待致死、二弟是被自己的燃烧瓶烧死的。

两位主角只是被悲伤和愤怒冲昏头脑,抑郁至极,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像堂吉诃德一样无谋地向想象中的敌人冲锋——二哥不顾一切直接冲击警察局,大哥先疯狂殴打毒枭然后把矛头指向警方。

但是影片中激进的年轻人们的确平时受暴严重,他们并不是搞错了敌人,只是根本不知道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像空转的机器一样耗干了自己。

尝试改变社会不公的人在自爆,而维护社会不公的人在试图让一切回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

表面上看两个主角和这个事件无关,只是被卷入其中,但二位主角和电影描述的事件的精神内核是同样的——迷茫的年轻人捍卫自由的方法往往不幸地就像布什内尔一样只有自爆。

 2 ) 电影是一种艺术,愤怒是一种表达

这部电影放在当下真的很合适,虽然很多话不能说,但是相信我,看完后你的情绪绝对会被拉起来,如果你对生活存在着某种不满的话。

如果你只是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确不算是一个高分作品,但是如果你能透过表面的情节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和社会现状,我想应该或多或少能有些共鸣。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里面的视听,简直一绝,法兰西的那种大气和古典美学的碰撞,在枪林弹雨中激荡出不一样的颜色。

可以说这是今年我看过战争片中最唯美的场景了。

好像把冲突,愤怒以及人类的灵魂一并剥离开,在对峙中灼伤。

前半段几个长镜头搭配古典乐简直完美的无懈可击。

在法国电影中,很多导演都会把电影这种形式当作艺术来进行创作,电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够成为表达情绪和立场的最佳工具。

🎦喜欢法国电影的朋友们推荐去看,不要被评分劝退,只要你看完,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个发声的平台和窗口。

BTW,顺便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声带!!!!!!!

太好听了!!!!

 3 ) 戴上中东头巾的法国女人

大前天晚上看完的这部电影。

电影描述的是法国的社会问题,但电影的画面给我一种很惊艳的美感。

这种惊艳之美就犹如无数潜移默化之间形成的法兰西女性之美。

首先她是美的、但她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的一颦一簇则更令人惊艳,她有足够深厚的底蕴而现在她兼具令人“欲罢不能”的异域风情。

戴上了中东头巾的法国女人。

这是法国电影,也是现在的法国。

在高速疾驰的抢来的警车之上随风飘扬的法兰西国旗、夜幕笼罩昏暗灯光之下攀梯而上的防暴警察、绚丽的烟花和昂首的摩托包围着的盾牌方阵、寒风飘雪中躺在地上眼睛里黯淡无光的男主、最后镜头拉远火光中映衬在墙壁上若隐若现的光影。

但带给我更多思考的还是电影的男主——阿布拉比(如果没记错名字的话),从最开始作为战争英雄站在台前,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程序;维护秩序疏散人群捍卫保护弱者;孤身返回劝说兄弟搭救掉队的警察......他的转变来自于亲眼看着兄弟躺在烈火之中。

复仇的火焰在他的眼中跃动,但即便如此最后的子弹也并没有射向那名弱小的警察。

在寒风烈焰之中,走向了最后的毁灭。

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也跟他一样站在台前,站在摄像机前,面对很多人,说着那些我们曾经或者一直心里面也是这样想着的话。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做着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心存善良,相信正义、相信秩序、相信程序,相信站在我们对面跟我们讲着话的人也如我们一样善良。

但足以颠覆上述一切的,也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兄弟倒在熊熊烈火之中的那种无力——从卷帘门的狭缝之中,我们声嘶力竭地呐喊,哪怕只是让那个来源于自身另一面的兄弟趴下,我们都无法做到。

或许在文明的时代,兄弟那样的人注定了会倒在自己点燃的燃烧瓶的烈焰之中吧,只是在他倒下之后,哥哥那样的人也终将在复仇中麻木、在寒风中抽搐、在爆炸中消失。

还是有很多困惑,警察的指甲是什么意思呢?

右翼脖子上的纹身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墙壁上的影子是什么意思呢?

 4 ) 几个兄弟都死光了

第一个就是小弟了,被极右份子装成的警察打死。

小哥为了弟弟主持公道,进行了烟花暴动。

警察很弱鸡的,全副武装也干不过去学生党……中途想捉一名警察当人质,让政府找到凶手,捉到了却被当过兵的哥哥救走了,可惜又被假冒的极右装成警察打伤,并在围烟酒店时,打倒小哥,被自己的酒瓶烧死。。

当过兵的哥暴怒了,手拳肝爆了同母异父的兄弟!!

(这兄弟是贩毒的)……最后投了···也就是说这部戏无故的死了三兄弟,男主还圣母一样的原谅了众人…………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好呢?

人物没有什么成长,剧情设定也无脑,,还不如城管大队……兄弟情,母子情,战友情,都只是点到为止。

也许就是这么浅薄吧。

《隐入尘烟》下架了,那个解读才·

 5 ) 两星,结局就是败笔

声明:本评论仅限于法国国内问题,不适用于其它国家。

如果刨去影片的那个结(真)局(相),《雅典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法国社会当下的状况,就是一个“乱”。

移民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犯罪;政府丑闻;失去公信力的媒体。

这些其实都是政治问题,目前法国是左派政府,对移民持开放态度,却又无法给他们原住民那样的权利和地位,右派则想把这些移民都赶出法国。

如果影片没有那个结局,就只是一部呈现现实的电影,解决问题的答案让观众去深思,然而有了那个结局,整部电影一下子就有了立场,是右翼蓄意栽赃,而不是政府护短,导演这是想给现实问题找真相吗?

那么现实当中又有多少真相,实际上电影中描绘的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就是来源于现实,媒体不能做到政治中立,造成信息罗森门,而现实中的政府对真相往往也是含糊其辞,就如同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宁可有警民冲突也不愿披露丑闻,其实男主自始至终要求的只有一件事,交出凶手,然而政府给他的答复是,杀人的是右翼不是警察,交不出凶手,听着是不是很好笑,一桩谋杀案因为不是警察干的就不找凶手了?

正因为真相在现实中的稀缺性,影片在最后给个真相反而打破了其写实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政治表态。

不知道导演这种政治选边站的做法,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还是为了迎合当政者,观众想看的是电影而不是政治宣传片。

 6 ) 《雅典娜》:终将失控的火焰

2019年,法国电影《悲惨世界》上映。

这部电影虽然不是大文豪雨果笔下的那部同名作品改编,但其从市井生活细微之处探寻整个法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功力让人看过之后就为之难忘。

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几十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提名,同时也让人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拉吉·利。

2022年,由拉吉·利参与编剧的《雅典娜》亮相威尼斯电影节,这部电影同样直刺了当下法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Vol.1在《悲惨世界》的结尾处,电影在举着燃烧瓶的少年和举着手枪的警员对峙中结束。

而在《雅典娜》的开头,又一位少年举起了燃烧瓶,不过这一次,燃烧瓶结结实实的被砸在了警局的墙上。

无论在剧情,还是在场景设计上,这部《雅典娜》看起来都像是《悲惨世界》的续集,这一次,愤怒的少年们不仅仅是少了一辆警车,而是占据了一个街区,跟国家强力机构展开了面对面的硬刚。

本片的片名《雅典娜》,来自于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法国雅典娜社区,这是一个主要由非洲和穆斯林移民组成的大社区。

影片讲述的是由于一名雅典娜社区的小男孩被化装成警员的极端右翼势力殴打致死,引爆了当地移民社区与警察机构之间的对抗,而小男孩的三个哥哥也都被卷入了这起事件的漩涡之中,最终从混乱走向了失控。

这部电影题材和视角都十分尖锐,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前半部分还比较吸引人,中段过后剧情急转,节奏失控。

但我认为,它仍然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影。

Vol.2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对长镜头的运用和场面调度的把控。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个大段的长镜头,瞬间就将还没太明白怎么回事的我们带入这场已经陷入失控的事件之中。

这种被场景推着走的感觉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不过适应了之后,反而能更加快速的融入人物的情绪之中,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快速的去感受片中这些少年的愤怒。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感觉在影片中后段由于剧情节奏的失控而消失殆尽。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叹本片导演不去拍古代战争片真是可惜了。

片中很多场景与音乐的配合,都极具史诗感。

比如夜袭的那段戏,暴动领导卡里姆虽然其本身只是一个少年,但环绕仰拍的视角配合其慷慨激昂的演说,以及背景中高低错落而又模糊的群体,给人的感觉像极了《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列奥尼达斯国王。

而在另一边,随着慢镜头里一颗颗烟雾弹的抛出,防爆警察们开始分别登上进入雅典娜社区的梯子,背景音乐里是战鼓声与男声吟唱,镜头由远及近,音乐声不断加强,让人不自觉地就提起一口气,大战要来了。

接下来的情节中,有一幕场景是防爆警察们被少年们团团围住用烟花呲,这么一个本该是“阿瓦达啃大瓜”的场面,却拍出了歼灭战的感觉,着实让人惊叹。

而且,在如此大的场面中,我们几乎不会看到任何一个演员出问题,拍摄现场的把控力真的是让人佩服。

Vol.3其实,相比起电影本身,我更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东西。

无论是《悲惨世界》还是《雅典娜》,影片中参与混乱的主要群体都是非欧洲人,这也比较符合当下的现实环境。

我们都知道,近十年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接收了大量的非洲裔和穆斯林移民,在中文互联网中,很多人嘲笑这是一种欧洲人独特的”圣母“行为。

但其实,道德层面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国家人口下降带来的危机,本国人口出生率的减少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吸收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在当地扎下根后生活学习工作,最终都会转换成所在国的税收来源。

然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自然也会将其本身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带到当地,而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与所在国原住民产生文化上的冲突。

但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不愿意去花钱花精力化解这些冲突的,在片中我们就能看到,警察面对雅典娜社区的狂暴并没有想要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扫平了事,而影片中的新闻也提到,同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类似事件发生。

这种政府管理的缺位一方面使得来到此地的外来族群开始抱团,形成”黑手党式“的社区;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欧洲各国极右翼势力,使其所鼓吹的极端民族思想和白人至上主义更加有市场。

这一点从近些年欧洲各国的选举中就能看出,尤其是在法国,极右翼势力勒庞家族在这十年间选票越来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高。

人人都想利用仇恨,却没人去努力平息仇恨,这股仇恨的火焰,最终会走向失控的境地。

雅典娜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了秩序,而在本片中,雅典娜社区表现出的却是十足的反秩序。

我想,作为一个非洲裔移民,拉吉·利用了雅典娜作为电影的片名和故事发生地,一定有其深意在内。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撕裂,民族主义这一剂甜美的毒药正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很多人已经不再有”地球村“的概念,而更加认同自己属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概念。

我想,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用不了多少年,这个世界就会再次回到战火与互相仇恨的状态中。

希望我看不到那一天。

 7 ) 匹夫一怒无非就是以暴制暴

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非常厉害,编剧对民族和国家的思考也有一定深度,但我只能打三星,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确实不太理解欧洲人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

三兄弟中的老大,几拳打死黑帮头目,算是为自己的二弟报了仇。

但黑帮头目死的很冤啊,而且黑帮头目从小到大都帮助老大,一直当老大是兄弟,结果因为黑帮老大,召唤来的警察小队误杀了三兄弟老二,所以被老大弄死。

如果这是为弟弟报仇,也勉强能理解。

但归根结底,老大和老二都是为了帮助老三伸张正义,因为身份不同,用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是在老二死亡之后,老大就突然崩溃了,不仅放弃了继续寻求正义,连自己也放弃了。

我想不通的是,既然已经打算放弃了生命,老大为什么不苟活,努力寻找到真正的凶手同归于尽,而是放弃抵抗,在爆炸中死去。

作为一个军人,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大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杀那个警察,是条汉子,但白白放过真凶,一心寻死,却也不像一个心智坚硬的军人。

也许编剧想要这个情节来表达对政府的失望,但对于笃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军人却显得太过懦弱。

 8 ) 长镜头的极致

关于摄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法国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去看待一些外语电影,不能抱着咱们那套所谓内容为王的说辞永远原地踏步,不往前进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此刻再谈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掩盖的电影的不足之处、技术极不发达年代了。

的确是有人可以把形式与内容都做到极致了。

更何况,大部分情况,我们连内容都不到位,完完全全糟践了电影技术人的劳动成果。

我在这部电影里挑不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在幕后看见他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同时,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9 ) 用什么燃烧 用什么浇灭

在刚看电影时 我写下一句话“当权力机构的守卫们不知道自己在维护什么,而民众清楚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时,这个政府就出现了大问题。

”电影是和父母一起看的,大量的长镜头,跟随镜头难免让人感到无味甚至有些浮躁。

跟随,特写,再跟随,再特写,虽然理论地说,这些镜头的作用是白描角色,展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但我认为这样频繁的使用却是法片的特点之一。

这是新浪潮的余韵,聚焦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在用摄像机去凝视个体,记录哪怕一根汗毛的竖立,以此讲述个体对于社会议题和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部电影拥有很法的剧作结构,法国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从多角度去讨论一件事情,但从不给出对于对错的评判结果。

在这部电影中,面对雅典娜起义的事件,出现了多个视角。

热忱无畏的起义者,愤怒的跟随者,曾为法国政府效力的军人,执行任务的无辜警察,逃散的百姓,独成一派的毒贩,在不同的视角里,这件事情有着各自的对错,抛出的燃烧瓶引发的,或许是一场闹剧,一场暴乱,也可以是一场圣战。

而当用多视角的审视去诠释这场战争,这便不再是审判,而是权衡。

是人们千百年来都在做的权衡,什么是自由的边界,抗争的合理性,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是否能构建期望的社会。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最后大楼被炸毁的瞬间,我的妈妈问我为什么那个逃出的警察不告诉警方他们在布置炸弹,而是放任那些进去执行任务的警察被炸死。

我才意识到这个设计的巧妙。

他是面对权力与抗争最迷惘的人,他没有着起义者的愤怒却有着理解这种愤怒的能力,他没有维护政府的信念却穿着维护者的盔甲。

这个角色的存在像是面对这无休止的暴乱的一句犀利问句,我们到底应该跟随什么。

不过如果放轻松一些,不再去思考那些严肃的议题,或许他的答案会是指甲上他试图抠掉的指甲油。

为了让父母更好理解这部电影,我举了口罩时某四字城市的例子。

我说我丢了许多赛博燃烧瓶,也失去了很多条赛博姓命,那黑洞样的巨口把它们悉数吞下,没有回音。

我会永远愤怒,或许这能有用。

但真的有用吗。

 10 ) 雅典娜

如此悲怆、荒凉、绝望的现代神谕,警醒着盲目无力的世人。

当然是拉吉·利「悲惨世界」的延伸扩充,视野围困中的雅典娜社区亦成为了这个时代国家/世界体系日渐崩坏断裂的缩影,开场便连绵不断运动于围墙两侧的摄像机愤怒如川流般冲破了权力秩序间仅存的人性,唯一表露的脆弱也被接下来的暴力迅速抹杀,强烈的临场戏剧调度环环相扣令人窒息,我们从未于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对抗中脱身,后半段骤降的曲调则完全是宣言式的低沉怒吼。

每一个人都在愤怒中明晰自我,在仇恨中消弥面貌,反叛是为了更好的美德,不要忘记了真正的敌人。

如果说19年只是一次对周遭环境的局部经验切口,那如今加夫拉斯已然掏出了五脏六腑,种群结构的裂痕只是矛盾的导火索,唯一遗憾的是叙事线中全知视角的加入和对照的缺失,而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存在于此类作品中的独断处理方式。

《雅典娜》短评

上个世纪的法国片还能看,现在都是什么玩意,像粪坑一样臭不可闻

3分钟前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很差

2.5

5分钟前
  • wilsonL
  • 还行

Insurrection 101: Molotov cocktail都不会用的人就别一天到晚喊造反了……

8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这个有着好兄弟的孩子平日不知道哥哥们是有多爱他

12分钟前
  • 托腮
  • 推荐

有人说全是情绪没有逻辑,你三年都过成这样了没要逻辑,看个法兰西电影你还要逻辑?

16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拍暴乱,还是法国人擅长,使用无人机拍的长镜头真好,绝顶的水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这种代入感极强策划难度极高的拍摄就抓住了我,真实无比,发明电影的国家最终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调度做到这种程度,足够神州所有的所谓的会拍长镜头的导演咋舌。欧洲社会这几年来的衰落和动荡是实实在在的,结尾基调悲凉,最后玉石俱焚,没有理智,只有悲愤过后的绝望,最终的幕后黑手根本连脸都没露,电影中被极端右翼邪恶分子策划的煽动性暴乱,指向的是法国社会的现状,这种写实的现实主义,在我们国家恐怕几十年内都不会有,法国人可以在电影里模拟暴乱悲剧,来警示世人,而我们的电影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18分钟前
  • RD
  • 力荐

开场11分钟长镜头简直惊为天人,从室内到室外,从室外到车内,车内又到车外,车外再到车内,最后一个大全景开场,雅典娜社区聚集的人,犹如古希腊城墙上的雕塑群一般。从剧本结构到艺术审美都呈现浓浓的古典暴力倾向,警员突袭一场戏基本参照古希腊攻城战逻辑:弓箭(烟花)盾牌(防爆盾)滚石(燃烧瓶)云梯(消防梯)一应俱全,包括天台上卡里姆的演讲,颇具“众将士听令”的战争意味,这也是《雅典娜》与《悲惨世界》拉开差距的原因,前者本质上是战争片,而后者则是剧情片,影像类型决定创作深度。罗曼•加夫拉斯力图用长镜头与史诗级配乐营造属于当代的神话故事,但人物刻画终究为强视听让路,悲伤而愤怒的雅典娜雕塑在卡里姆死后便轰然倒塌,后继乏力,戏剧重心一下失重了。结尾的爆炸太疲软,应以另一场暴力冲突收尾,摄影机消失在滚滚硝烟中。

2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节奏把控、镜头调度太厉害了,无论是宏大场面还是人物特写,逼你一次次把自己代入弟弟、小警察、哥哥这三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中,到底是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成为这样的人的?最后你发现除了愤怒恐惧绝望,根本没有别的出口和解决办法,注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局。主要演员太厉害了,每个人的眼神都特别到位,尤其是哥哥心碎痛哭后发生质变的眼神。还有最后警察在强光下赤身走出大楼的那场戏,是被阴暗笼罩下的本片唯一一幕亮到睁不开眼的画面。人类配不上这个世界。

22分钟前
  • 🌋 in Trieste
  • 推荐

没什么意思,算不上电影……

23分钟前
  • 范仲淹食粥
  • 很差

也只有开头可以看看,后面叙事简直屎一样。

28分钟前
  • 我叫里昂
  • 较差

干嘛呢你们。。。乱糟糟的。。。何必呢

30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依旧是很炸裂,调动如此充满生命张力破坏性的暴乱长镜头,但故事的丰富度,不如《悲惨世界》,装备升级了,少了之前那种丰富的内蕴。依旧是炸裂,我还以为是同一个导演,原来是兄弟团队

34分钟前
  • 朱古力
  • 推荐

可以说是个情绪驱动的爽片,长镜头表现力很强;一个兄弟的情感继承,揭示出愤怒源头。还行,不好不坏,值得一看吧吧。喜欢mama来电时的处理方式。

36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7分。如果纯粹故事得话,还得砍掉0.5,没头没尾,看得蛮尴尬的。不过镜头感真的很出色,几场重头戏的长镜头,搭配上沉重的音乐,史诗感拉满,还是很过瘾的。不过嘛,这种社会矛盾,参杂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在里面,并不是靠电影就能完全表现与解决的,随便看看算了吧。。。

4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视听真的很不错。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三年前的《悲惨世界》还猛,拍得跟战争片似的,长镜头用得贼溜,尤其是开头10分钟,炸裂啊。

48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制作水平赏心悦目,镜头的处理不知道高1917多少

50分钟前
  • Knight-Errant
  • 推荐

剧本太弱了,长镜头有的时候感觉是为了炫技而存在了。

52分钟前
  • calf_lau
  • 还行

电影的反面

55分钟前
  • Sally Cinnamon
  • 较差

视听效果很震撼。但剧情就,尤其是哥哥这个人,一开始极力阻止弟弟,弟弟死后又继承了弟弟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动机?哥哥是纯纯一个两头不到岸的人,一会儿相信警察去劝弟弟,后来又开始站在弟弟那一边。无论那个孩子是不是警察杀的,弟弟率领的那帮人都是积怨已久才揭竿而起的啊。明明互相改变不了,至少不要互相阻碍啊,弟弟最后的死法太憋屈了。

60分钟前
  • 不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