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最后4集今天看完了。
翁作为上海大名医,在抗战已经爆发,国民政府都迁都重庆的前提下。
而且已经被日本人抓过一次,死掉了几个好友。
九死一生后被放回来。
居然还若无其事的继续在上海开他的医馆。
等着日本人再来抓第2次。
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而那个医生出生的日本军官最后也是搞笑。
说了一句翁是硬骨头,就不杀他了。
日本人想得到的秘方翁和他的老婆都知道,为什么杀他的老婆,却不杀翁呢?
中医威武还是主角光环?
纯粹为了煽情却掩饰不了满屏的尴尬。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江苏孟河翁氏医派的后人翁泉海到上海滩立足,并立志弘扬医道传统的故事。
初到上海的翁泉海自医好了几位疑难杂症病患者后,便小有名气,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开堂授课,普及中医知识;在中医中药生死存亡之际,他与上海中医药学会的另外四名中医赴南京请愿,此后更是声名鹊起;通过与西医浦田在中西医擂台赛上的较量,他更是认识到双方各有所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应是取长补短的共存关系,应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整治了中医界为神为仙,称神称仙的邪恶风气;1937年上海沦陷,翁泉海同葆秀、高小朴等一众人,誓死保护“陈芥菜卤”的秘方;最终,翁泉海传人的重任交给了传宝,是救了葆秀一命之人的孩子,是英雄的后代。
至此,翁泉海完成了对中医医道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那么,翁泉海所坚守的、弘扬的医道精神是什么?
纵观全剧我认为,是“医者要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为了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流传得更久远,还要有敢于疑古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够兼收并蓄。
” 关于治病救人,是通过上海三位名医吴雪初、赵闵堂和翁泉海的比较衬托呈现出来的。
纵观三位的一生,身为医生,吴雪初更多图的是名,他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将与他们的合照挂在诊所;赵闵堂图的更多是利,他好收病人的谢礼,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翁泉海为的只是治病救人,从不多收诊费,不收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医者须厚德精术,求真求诚,求正求善,方能够实至名归。
”他将德放在术前,在他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治病救人就难免要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三人也都曾遇到过,但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吴雪初给一位白血病患者诊治时使用了祖传的针刺疗法,导致其出血不止最终亡故,患者丈夫找上门,而吴自觉理亏,试图破财免灾,但那人却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吴仗着他墙上的那些“老神仙”与患者丈夫硬碰硬,在牢里他还幻想着那些“朋友”会救他出去,没想到最后竟是翁泉海伸手帮了他,证明患者的死亡与吴并无直接关系。
赵闵堂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躲,是拖着。
譬如胎死腹中的孕妇是如此,狂症病人乔大川亦如此,遇到治不好的病他便不想管,以免砸了自己招牌。
翁泉海与二位相比更冷静淡然,处理得也更稳妥。
如果药方不见效甚至致病患死亡,他并不急于与病患或家属争执,而是先安抚情绪,并查看自己的药方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足够的自信,如若涉及医疗事故,病患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只要他笃信自己用药得当,也并不慌张,因为他问心无愧,如故事开头因误服两种药而亡故的老爷和得了狂犬病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处理医患纠纷时首先应着力找到问题所在,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推诿。
关于疑古的胆魄,则体现在翁泉海开讲堂时对传统经典的质疑,以及对翁家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的改进两方面。
自翁泉海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后便开堂授课,给听众们普及医学常识,并纠正一些历来的错误认知,如吃什么补什么等,他的父亲指责他不尊重经典,是数典忘祖之辈。
但他却说:“国医不泥古方,又不离古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谓良医。
”我们现在也在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着实难能可贵。
而赵闵堂紧随其后也开设讲堂,他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相抗衡之下如针尖对麦芒,仿佛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我认为这两人的观点无所谓正误之分。
因为赵闵堂代表的更多是“现实”中的想法,而翁泉海则代表了“理想”中的医生。
但这二人在之后不断的交往争斗和相处中看到对方的可贵之处,逐渐由对立到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挚友。
另一个是翁泉海改进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
他认为此方有疏漏需加以修正,做出此举需巨大的勇气和胆魄,这件事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因为这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而是不敬祖宗,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宗谱除名。
但当他面对翁家族人,面对二叔三叔时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福泽后人,使翁家医派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翁家二叔也早就发现秘方有所疏漏,但却没有翁泉海这样敢于提出来的勇气。
可见单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说出来的勇气和胆略。
至于包容的胸怀,从翁泉海主张“中西医结合”中便可略知一二。
自翁泉海赴南京请愿归来后,名望与日俱增。
日本西医浦田在饭桌上口出狂言,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翁泉海则忍不住辩驳了几句,浦田便提出要与之比试,看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更强,正是这次比试让翁泉海了解到西医的妙处,并认为如若二者共同为患者诊病,效果会更好更快,进而他主张中医应取长补短,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不仅仅是对西医,对中医内部也应如此。
譬如后来得知的老沙叔是东北名医骆北风,他因病故去后托侄子将骆家几代人的药方和研究交给翁泉海;而陈芥菜卤的秘方想必葆秀在临走之前也交代给了翁。
老沙最后说得好,他说:“中医中药不是一人一姓的,是我们国家的,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是啊,这也是集百家所长之意,许多名家都将秘方私藏起来,轻易不会示人。
恐怕也是担心失去了一技之长而难以立足,但长此以往的话,一旦没有找到中意的接班人,也就意味着秘方的失传,这将是中医界的损失,是一大遗憾。
只有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一起不断完善改进,这样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剪辑混乱,情节过渡不自然,人物出场也不合理,不顺畅,很多事,很多情节安排得不合理,着实差强人意。
单说前面的几个疑难杂症病患者的出现,没有逻辑,也非循序渐进,好似是插曲,对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不大。
翁发现来了是真正的凶手,且栽赃嫁祸他人,心思缜密的他,怎么会让自己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就连每次危险时都会出现的老沙叔也在很久之后才出来,翁与来了在房内殴打的时间并不短,为何大家没能察觉。
如果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为何小铜锣会在厨房熬粥给师父送去。
因而小铜锣的下线总觉得没多大必要。
以及最后几集的剪辑尤为混乱,有些不知所云,是仓促之下为之的吗?
真是可惜了……
感觉剧名跟剧情不符,本来以为是专业剧,跟美国的《豪斯医生》有的一拼,结果来了一堆斗地主,本来蛮期待的,结果又让人失望。
剧情明显太过于突兀和剧情线条错乱!
不过主要是老戏骨飙戏还是勉强可以看的下去。
接下来看看剧情怎样,不然估计看不下去。
希望接下来剧情越来越好!!
才能对得起老中医这个名号!!!
第三集,有一个男主,(剧中貌似有两个男主??
还有一个就是截然相反的…很谦虚好学那种)我对他的印象是特别自以为是,又不谦虚,我也记不得是什么名字,有一个剧情就是药房里急需用药,人命关天,药房伙计都去买药,那个男主忘记给他娘倒的水放到枕边,就跑回家去,妈的,给我气死了,谁tm让你自己忘记放了?
到头来还觉得自己冤,药房里的病人命都快没了,他还担心他妈的一口水,他妈的!
然后挨了师傅一巴掌,师傅让他另谋高就,让他滚,说实话看到这个画面我有被爽到,但剧情是什么玩意啊?
他就解释了一下自己去给他娘端水,师傅就原谅他了???
不是??
我还以为他娘是那种病危的状态,结果就是不能走,无语!
他娘也是的,有什么大毛病吧,腿脚不便,还跑到大雨里面说都怪自己拖累了儿子,让自己死了,儿子就不用操心了,还什么,要不是自己,儿子就不会挨他师傅一巴掌。
我真服了,我不能理解,这种人要是在我身旁,我绝对离他八丈远,奈何这货是主角还有主角光环….二臂吧这男主人设….
按照惯例,一个电视剧的前两集,应该是精工细作,最下功夫,最有看点,最有卖点的。
现在前两集就这样毫无吸引力,令人怀疑这个剧有没有诚意,值不值得看下去。
首先是剧情幼稚得如同儿戏。
医生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看病,已经给家属讲清楚没法治疗了,开了安慰的药方,病人死了,家属不讲理,闹闹也会有的,哪怕把医生告上法庭,就是赔点钱罢了,医生能招来牢狱之灾吗?
也不知哪个年代才会有这种事。
这么说,清朝孟河名医马培之给慈禧病重的妹妹看病,病人也不治身亡了,慈禧是不是该抓马培之治罪了?
还赐啥匾额“务存精要”?
何况剧中这个病人又不是啥了不得的权贵,只是有点钱,老婆也痴痴蠢蠢的样子。
再说民国的上海,据我看到的实例,有人家宝贝的孩子吃了中医的药死了,这总是大事吧?
家属就贴小广告说庸医杀我儿,羞得那医生没法抬头,这已经是相当轰动了。
要是能把医生告上法庭,关进大牢,你说人家会不干?
至于冯远征和曹可凡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那儿惶惶不可终日,更是太扯了,哪跟哪啊?
出了这点事就能让一群医生都牵进去,世上还会有医生吗?
其次是主要人物立不住。
就主角翁泉海那个人,作为孟河医生,都已经53岁了,在上海居然还没立住脚跟,可见医术很是平常。
从晚清到民国,孟河医派的医生不少都是年少成名的,二十几岁独当一面也寻常。
看剧中既然提到中医协会了,最早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吧?
普及一下上海中医学会: 上海中医学会1921年南名医丁甘仁、夏应堂在上海创立,时为沪上三大医学会之一,1929年会员已达千余人,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戴达夫、丁仲英、谢利恒、程门雪等数十位中医名流。
学会成立后,由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等医家倡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互相切磋中医学理医道,共商解决疑难病症之法,藉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1928年12月,改组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
这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不少骨干也都是孟河人, 当时孟河医派在上海的影响是何等大?
冯远征那个角色自己也是中医学会的,竟然轻视主角翁泉海“孟河人”的身份,说是常州乡下人,等同铃医,请问他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吗?
在中医学会骨干的名单里,程门雪(1902—1972) 还不到30岁,已是上海了不得的名医,除他之外还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
学会里年纪大的,也是成名已久。
剧中翁泉海真正该令人轻视的,应该不是孟河人的身份,而是53岁还没在上海立住脚跟吧?
同为孟河来上海的医生,历史上丁甘仁先生50岁可已经是上海中医界的领袖了。
更令人惊叹并眼红的是,一个53岁没在上海混出名堂的乡下医生,竟然开着那么大的诊所,住着那么大的房子。
这个翁泉海不是开了外挂,就是乡下的家里太有钱了吧。
然而,他一个人在上海孤军奋战,连个学徒都没收,居然衣服也要自己洗,谁替他挂号、抄方、抓药等等?
管理药材那种累活谁干?
他居然一个人都忙得过来,可见是没什么人找他看病吧。
连出了事都只有暗恋他的许晴一人去替他跑腿。
说到许晴演的这个人物,也是个开了外挂的,为了替翁泉海找证据,居然学起三笑中唐伯虎卖身华府那勾当来,还获得了成功,太儿戏了。
这个人眼睛有问题,不知她看上翁泉海什么。
从一二集看,翁泉海完全是个渣男,老婆死了七年,他只顾一个人在上海享受单身,没怎么管过乡下老家的两个孩子。
许晴一个大姑娘,替翁泉海在老家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年纪总该靠30了吧?
在那个年代标准的老姑娘,在16岁就结婚的孟河乡下更是老得很难嫁出去了。
翁泉海的老爸要他娶许晴,那是很在情在理的。
翁泉海就以记住人家的恩情了,但没爱情,事业没成功等等为借口不肯娶,这是何等渣?
真为人家考虑,就在人家青春年少时好好为人家找户人家,别让人家给你带孩子啊。
你这是要人家嫁不出去,给你做一辈子免费保姆啊?
总之,这个剧的前两集在戏剧艺术上很差,没有深度,与孟河医派的精神也相距甚远。
——————————————————分割线昨天又看了三、四两集,更是胡编乱造,冯远征饰演的那角色各种作妖,上窜小跳犹如小丑,就为了衬托主角翁泉海的伟光正。
反倒显得翁泉海混得太差,只能与小丑为伍了。
剧情离奇得让人想起《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行医的经历,有兴趣的可以作个对比。
深深怀疑翁泉海那种江南儒医不是高满堂熟悉的人,冯远征老婆那角色才是他熟悉的人。
再有名的编剧写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总是隔着一层,敬而远之,只能写得人家各种装逼了。
三、四两集总算看到翁泉海坐堂行医了。
但孟河医派的传统不是那个样子。
电视里老师写方,学徒唱方?
现实中应该是老师唱方,学徒抄方。
师从孟河医派丁甘仁父子的上海名医陈存仁(1908年-1990年)在回忆录里描述过:…… 有一天我迟到了十分钟,别的师兄就凑上去写方,丁老师一边唱药方,师兄一边写方,那位师兄因为听不懂他的常州土话,紧张太甚,落笔踌躇,丁师面有不悦之色,便问“陈某人怎么不来?
”一会儿我到了,丁老师问我:“你家住在哪里?
”我说:“住在南市,相距此地有五里路,是步行来的。
”丁师在那天门诊完毕之后,吩咐管家的挂号先生说:“明天起让陈师兄住到这里来。
”指定一个小房间使用。
下面这个图片是记录片《孟河医派》中截取的,就是民国老照片,戴瓜皮小帽的中医坐诊,对面是学徒在抄方。
看了四集,我也够了。
以后不会看了。
这个电视不是在宣传孟河医派,而是在抹黑孟河医派。
真正想了解孟河医派在清末到民国有多牛逼,还是去看纪录片《孟河医派》吧。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巫医发展起来的中医不是。。。
电视剧的情节非常片面,所有提倡废除中医的大学者刻意只字不提,剧情显然是在抹黑现代医学,无脑捧传统医学。。。
建议经常靠中医药“清肝”,“补肾”的老百姓多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了解了解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事件,以及野生保护动物被大量写入中药的事实。
梁启超,鲁迅,陈寅恪,严复,巴金,老舍 等等很多大家都是严厉反对中医药文化的,为的是是什么,为的就是老百姓的健康!
传统医学都是从巫医发展起来的。
所有国家的传统医学(旧医)都是很落后的经验科学,不仅仅是中医,外国也有旧医。
自从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理论成熟以后,现代医学(即中国人口中的西医)的标准才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中国药监局也承认和执行)。
中药,就应该参照现代药物的验药标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
中医实践所能发现的中药毒性只能是剧烈中毒,但这一点也不是中医的什么功劳,普通人就能总结出来。
而中医所谓的验证了几千年,却根本不能科学总结出这些急毒的毒性剂量是多少,作用在什么部位,毒理学数据等,都是现代科学方法才能检验,这就证明中医本身是草包。
还有很多中药存在慢性毒性,中医根本就不懂如何验证,甚至还当作无毒上品拿来给人治病,这不是草包是什么?
所谓验药,完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事,中医理论与实践只能靠边站。
现代药物做了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成分和毒副作用,而且写在说明书里,对患者相当负责,患者知道自己所吃药物的具体效用和毒副作用。
绝大多数中药则不然,既没有做过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毒副作用也不明,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个尚不明确,这在别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药监审核变成药物的,但是在中国中药就有这种草菅人命的特权。
特别是容易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而死的中药注射液,更加应该验明毒副作用,甚至应该全部下架,等验明了毒副作用再上市,这才是为人民的健康负责。
新的更准确的现代医学必然会代替旧的不科学的传统医学,同时传统医学中极少量的符合现代医学有效标准的具体疗法和药物是可以吸收进入现代医学的,但其伪科学的理论应该被抛弃,只不过这个淘汰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传统医学终将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中医已经在事实上被现代医学击垮了,只能找些边边角角“治治”疑难杂症,不久以后估计只能在保健品领域找找存在感了。
这个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谁在批评它,或者说在“黑”它,不批评它,它也一样要灭亡,这是它自己不可逃避的宿命。
虽然一部分中医学者们在做努力,但是这套阴阳五行的伪科学理论,是怎么都融入不到现代医学里的,他们最多能够提取出部分确实有效的治疗经验,融入到现代医学里面去,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并规范它。
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国最大的迷信!!
为了抓眼球,第一集总要起个势,挽个结,冲突激烈,所以满堂先生一起势就是所谓医疗事故大审,谁知检察官开口就是所开药方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
这样无厘头搞笑的理由居然变成板上钉钉的案件,真正是荒唐的可以,获得的只能是满堂倒彩。
而且满堂先生明显功力不够,对民国司法体制近于无知。
当时的法官称为推事,检察官也不会穿中山装出庭,而是有专门的法袍。
总之,像这样没有根据的医疗事故,最多只能是民事纠纷!
看了两集老中医。
有很多好的地方,比如卡司,比如美术,节奏也不错,都像是在暗示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即将登场。
很快,我失望了。
因为,故事,至少在头两集中,违背了剧作的一般规律。
规律有很多,但是有些是最基本的,比如,人物要让人有“共命运”的感觉,再比如,情节抓人的程度和剧中人物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成正比。
开了一剂没毛病的药,快见阎王的患者未遵医嘱服用。
硬生生的毫无铺垫的说男主中医翁泉海被抓去见官。
翁先生唯一可能入狱的原因是法官的脑残,接着随便找个理由又把他释放了...法庭上照旧套路一遍大义凛然。
如果还指望观众为男主可能付出的“代价”而揪心的话,那实在是有些矫情了,因为所谓“代价”在剧中显得如此苍白和随意。
另外,也根本没有什么反派设局陷害之类,只是病人和家属倒霉蛋一般胡乱服药,所有医生开的方都没错,就莫名其妙开始打官司,最多两个中医同行怕惹事儿能躲则躲耍些小聪明而已,剧情设置如探囊取物一般单调,连阴谋的边都沾不上...再要求观众和人物“共命运”,可能也是想多了...敲黑板:“代价”的设计在故事创作中,尤其在开局中,需要反复推敲,因为,它会给观众一个看剧的理由。
网上某些评论说中药没有药理实验,不安全,肝肾毒性大,最大的恐怖是未知等等。
今天去图书馆随便找了找,中药药理研究比比皆是。
话不多说,上图
怎么样,连人尿都有临床试验哈哈,当然人尿这味药平时没有人开的。
说个常用的,黄连
黄连降血糖,治烧伤。
那些杠精该说了,你看引起过敏性休克哦,太可怕了,中药好毒哦。
说得好像头孢不会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不会引起过敏性休克一样。
那你用不用?
用不用?
当然用啦。
因为头孢引起过敏性休克比例极少,黄连引起过敏性休克更少,我,我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没遇过这样的案例。
说中药没有随机对照实验,话不多说,上图
图书馆随便一翻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一大把好吗。
你们喜欢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全部都有效,有统计学意义。
那又怎么样,我们中医又不是根据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来治病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研究发现板蓝根有抗病毒作用。
按这个理论是不是病毒性感冒都可以用板蓝根?
然而,一个辨证为外感风寒,畏寒怕冷,拉稀水便,脐周冷痛的感染轮状病毒的病人,你用苦寒的板蓝根是不是越治越差?
我们中医治病不靠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靠什么?
阴阳,寒热,虚实,五行。
那为什么还要做随机对照实验?
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西医手上。
为什么话语权掌握在西医手上?
因为西医擅长的病比中医多。
为什么我们还要弘扬中医?
因为依然存在很多西医不擅长,中医擅长的病,中医西医都擅长的病,和中医西医都不擅长的病。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过《闯关东》、《老农民》等优秀剧本的高满堂,满心要为医道响亮发声,没成想却又给中医挖了一个大坑——《老中医》第一集就整出个“十八反”弄出人命的桥段,简直了。
要知道始于梁代陶弘景、后经金代张子和编为歌诀、已经遗祸千余年的所谓“十八反”早已是过街老鼠,在这里却被奉若圭臬,并借势央广大肆鼓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十八反”配伍禁忌一起流传医史的不是相关性的警示案例,反倒是历代医家以所谓“反药”治疗各种沉疴痼疾危难重症的效方佳话,别说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了,就连张子和本人也在通气丸中同用海藻甘草。
中医历史上以讹传讹却被视作金科玉律的糟粕何止于此?
1998年出版的《重审十八反》一书中,作者王延章通过亲身尝试和临床实践,认为十八反同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唯见互助之佳效。
已故的杏林泰斗当代大医朱良春先生就是最坚定的“十八反”的反对者,他利用各种机会呼吁为“十八反”平反,有意思的是朱老先后师从马惠卿、章次公,是根正苗红的孟河医派传人。
不知道接下来《老中医》还有几多槽点,起一身小米粒也许在所难免。
完美主义者表示接受不了,果断弃剧继续啃书。
(转自钱老师)演员的辛苦值得肯定。
思考之后决定暂时改为二星,未睹全剧之全貌,不能妄下评论。
看剧如看病,最终疗效好就比较值得肯定,过程偶有坎坷也在所难免。
是我片面,看完后续剧情再下定论。
打小不相信中医
开头这个官司 我真的不敢苟同..
陈宝国和冯远征的强强组合再次让观众感受到棋逢对手的既视感感,目前还好,角色的剪切还没有显示出故事内容是否有欠缺,希望慢慢能看到大宅门里的气势、老农民里的精湛演技!
虽然剧情松散剪辑细碎,但是这四星还是要给认真演戏的老戏骨们。作为师者,似与医者相通,其中不乏能引起共鸣的台词。其中陈月末真是给我带来不少惊喜!越往后看越喜欢了,期待他能有更好的作品。
中医黑讲斗争:与同行斗,与病人斗,与各种人斗。就是不提中医的技术性绝妙。剪辑和剧情乱糟糟的。。。
做蛋糕的背景电视,本来卡司如此非常期待的,但是听了几集,实在是觉得剧本不行,情节很凌乱,可惜啦。
看不下去……剧情不吸引人……第一集许晴假扮乞丐穿着破衣服顶着细皮白肉的脸我就扛不住了……化妆和造型也远不如《老农民》走心
豆瓣的狗汉奸中医黑太多了。希望那些黑中医的人能得到应有的报应!
我是中医粉,抱着很大期望来看的,emmm,隔行如隔山,编剧太垃圾了,根本不知道当时整个中医界在经历什么样的危机,整天鸡零狗碎的编一些离谱的医患纠纷、同行相争的小故事,没有一点大局观,太浪费人力物力和中医人的感情和时间了!一颗星给冯远征老师的演技,陈宝国演得太端着了!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期盼已久的老中医,门道我不懂,但热闹确实不够热闹,这剧让我不讨厌的是冯远征和丁嘉丽演得夫妻俩,给冯远征点个赞吧,三星都给你
白景琦没转行,来魔都了
尽管很多评论对中医褒贬不一,但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确实很到位。
演员重要吗?当然重要,可我一直认为无论是老演员还是年轻演员,只要能让我入戏看下去的就是好演员,但比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编剧、吸引人的剧情、会讲故事的导演,目前来看这部剧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开头不错,可惜编到中间就不行了。
高满堂是挂名编剧吗?剪辑也有问题,很多地方都不连戏。陈月末和他爸比差得太远。
怕不是中医黑拍的。
剧情太章节化,人物形象扁平不立体不真实,节奏太快。
看了2集,剧情老套松散,可惜了几个好演员。目前打三星吧。
起这个名但好像说中医的篇幅不多啊……冲着几个戏骨看到,还过得去,但是剪辑太糟糕了,而且剧情也不够紧凑
还不错,都是老戏骨,剧情也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