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之月》是想表达自由意志的重要很多观众可能都被电影版的《纸之月》(紙の月 2014)给恶心到了,我也一样。
但回个神来仔细想想,难道这片子仅为了恶心人?
应当不是。
无疑本片关键之处在结尾梅泽与隅前辈关于自由的那段对白。
虽然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两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梅泽是在意志自由角度来说的,而隅是从行为自由角度来谈的,但我无法判断本片的目的是想表达前者重要呢,还是后者?
如果要考虑它的社会意义,显然我们应当支持后者,要反对所谓的意志自由;然而,在这段对白中我们发现,隅似乎都非常欣赏梅泽的勇气,因为梅泽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而她自己在世俗规则的约束下,什么都不敢做,因此隅觉得自己比梅泽还要悲惨。
如此,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本片是批判三观不正的伦理片。
在犹豫之际,我发现本片的宣传语:“别人笑我不知耻,我笑别人不懂自由意志。
”不知该宣传语是制片方自己推出的(这将真实反映本片真正意图),还是我们的电影节为宣传本片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仍是一种猜测或推断),但我觉得这宣传语是理解本片的真正意图的一把钥匙。
的确,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审视本片角色的行为,我当然觉得女主角梅泽的行为是不对的。
然而,如果一部电影通篇就为了表达了一个人们心中的“当然”之事,好像没有多少价值,就成了纯道德宣传片了。
这样一来,我们是应当支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点呢?
难道一个人为了有着自私目的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挪用公款,偷盗他人的财产?
似乎我们不应当这样来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的常识都不合,又如何给出它的合理性。
然而合理性论证似乎并不是本片意图所在,它的意图是利用这种极端事例来提醒观众意志自由的重要。
但这个观点可能会被这样驳斥:一点合理性都没有的东西,如何让人接受?
事实上,“自由意志”概念无论从哪个学科角度都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电影更无法像理论学科那样进行逻辑论证,它只是展示,思考是观众的。
那么,我们不妨从如下角度来解释自由意志的重要。
梅泽从小就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人,她拿父亲的钱捐给灾区小孩,只为她觉得“给予比得到更幸福”;长大以后,她仍然在这自私的“幸福观”下偷盗银行钱财去支助一位大学生,甚至穷奢极欲。
如果仅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是无法认可她的幸福观的,因为她是拿别人的钱来满足她自己幸福的欲望。
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这种幸福观未尝毫无可取之处。
她小时拿父亲钱来捐赠,结果是灾区小孩非常快乐,她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而她父亲会遭受财产损失的痛苦。
试问:“快乐+幸福”的功用是否可以使“痛苦”变得无足轻重。
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定,毕竟,钱包中的“财产损失”对于梅泽父亲来说也谈不上会造成多大的“痛苦”,而灾区孩子获得的“快乐”以及她因此体验到的“幸福”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功利主义总会遭到批评。
有人可能会说,上述事例只涉及到个人,没有涉及到群体和公共秩序,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
事实上,即使梅泽现在偷盗银行巨款来支助大学生平林光太(前提她不知道这小子是个渣男柸子),功利主义解释似乎也可适用。
然而,当我们知道真相后,就支助之外的享乐花费而言,我们就不愿再用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任何理由,来为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依据了。
当然,这只是“我们”不愿而已,因为这个事件是被展示给我们的,我们的道德感、价值观、规则意识就不会让我们对此事无动于衷的,但要提醒的是,我们没有必要为电影大动肝火。
现实当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让你知道的,银行是不敢公开的,它不敢让客户知道,更不敢推卸责任,所有损失它得自己扛。
其实我们非常清楚,对于个人来讲多么大的损失,对于一个大银行来讲,也只不过是同比利润下降了点而已,这在电影里是有暗示的。
当我们不再纠缠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也就不觉得梅泽行为有多恶心了,这样,我们仍然可用功利主义来为梅泽行为“辩护”:她的幸福感满满的,她按照她的自由意志行事了,她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却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痛苦,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站在内心获得自由的角度,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支持?
当然,梅泽还没有傻到用上述观点来为自己的幸福辩护,她毕竟还是有着基本道德观的人,否则别人一提到做账弄手脚的事时,她就不会那么地紧张。
她是从意识决定存在的角度来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辩护的:“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段话讲得非常有禅味,大有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味道,虽然她立即遭到隅前辈的反驳,但梅泽成功地为她行为的合理性给予了论证。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我想反问一句,那种自由是不要付出代价的呢?
隅前辈在现实当中获得的行动自由,难道不是以她这也不能做那也不敢做的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么?
如此说来,本片编导是否一定就支持意志自由呢?
难道就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三观”正确的导向作用?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本片引起了人们对意志自由的重视,梅泽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
”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
如果影片在她逃跑之际结束,说明编导就是完全支持意志自由的,然而,影片还展示了她逃到国外,见到了她曾支助的已长大成人的小男孩,这似乎是在说明“镜花水月”其实是真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头了。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31日)
点题:“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梅泽释放出内心的欲望巨兽,冲破重重规则和道德观的阻拦,实现了“精神自由”;隅前辈兢兢业业一辈子在银行工作但从未越界,她在现实当中获得了道德满足和行动自由,但这难道不是以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的嚒?
梅泽梨花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
”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日本的压抑白领们)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
去释放你自己的真正欲望吧!
因为知道这是虚假的、很快会破碎的纸之月,所以不需要有那么多顾忌!
享受,才是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小时候的捐款赈灾是她“奉献心里”的一大诱导种子,并且种子变成了树苗、再持续变大。
她偷父亲的钱来救济受灾儿童,并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幸福感。
即使中途的手段在外人看来是“可耻的”,但她要的结果就是他人得到救助,至于中间的方法是不足虑的,也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此,这一树苗越长越歪斜,最终酿成了一桩巨大的银行信誉丑闻。
她要抓住的是结果,无心伤害别人,却又在中途一次次伤害了别人;然后为了保持这纸做的“月亮”挺久一些,就只能去不顾一切遮掩中途伤害造成的恶果,于是这恶之洞越来越大。
最后,薄薄的纸片再也无力遮盖了,“噗”得破了,一切都散落一地。
月亮吸引人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第一,月亮看起来确实美丽,让人心生陶醉;第二,可惜,这份美丽确实如此虚伪和脆弱,用手指轻轻一擦就不见踪迹。
《纸之月》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都是极为写实,不管是丝丝入扣的剧情,真实可信的表演,或是导演的镜头运用,都给人一种压抑冷漠的真实感。
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如此超现实的一幕——女主角用手指轻轻擦拭天空的月亮,月亮随之消失不见。
这种像床垫下豌豆一样的突兀感更加凸显了影片的表达:月亮是假的,那么纸之月——也就是金钱,也会是假的。
女主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其他角色都是围绕女主展开,或引出女主真实内心(男主),或潜移默化中影响女主并与其产生对比(另外两位银行员工),又或只是功能性角色从外界给女主施加压力(银行次长)。
所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看性在于女主的变化,以至于为了凸显这一点,影片甚至以牺牲节奏作为代价。
一开始的女主堪称就是一个令人感到乏味的中年妇女形象,她朝九晚五的上班,勤勤恳恳的工作,面对客户的挑逗束手无策,就算是买礼物也只买最便宜的。
她就像大部分人一样,缺乏主见,胆小怕事,没有目标,束手束脚。
事情是从第一次挪用客户存金开始转变的。
这个部分电影表现得很明确,在挪用了资金后的事件结束后,下一个事件马上接的是女主婚外情的情节,之后又马上接了一段女主和男主相处的蒙太奇。
这表现了女主的变化开始了:她变得大胆,开始渴望,开始做一些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第二此转变从男主坦白没有钱想退学开始,这个理由看似正当,但是确是真正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这一次,金额变成了200万,随后不断提高,女主和男主的生活也越来越奢侈。
这一段的节奏可以说是全片最差——在体现女主生活变奢侈的方面情节太多,而却更加缺少了对其内心的刻画。
在这一部分同样出现了一些小的奇观性的情节:比如女主如何通过花言巧语让顾客存入更多的钱给她自己享用,女主如何伪造存单,等等。
如果这些情节多一点,我相信影片在这部分的节奏会好一点。
到了这个地方,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就已经非常明确了:金钱就像是恶魔,它不断地给人以快乐,然后让人情不自禁地跟它签下更多的卖身契,等到发现那一天,人已经坠入泥潭无法自拔。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这个影片就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缺乏亮点了。
之后剧情如观众所想急转直下。
但也正是在这里,影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才第一次浮出水面。
在最后女主和老员工的对话中,女主第一次表露自己的心声:她看的很清楚,金钱虽然美丽,却再虚假不过。
与其不断地纠结钱是从哪里来的,倒不如拿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以虚假的价值交易真正的自由,这是一笔再好不过的交易,因为就算事后被人发现,被惩罚,也并不在乎。
随着女主道出自己的心声,观众终于知道,影片并无意批判女主的行为。
女主和老员工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两种对于欲望的不同看法。
女主认为欲望无罪,人生在世就是应该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的回忆也同样表明了她对于压抑自己欲望的困惑;而老员工认为既然钱是假的,那么用钱换来的自由也是假的,用别人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终遭报应。
然而,随着女主破窗,这一切都有了定数,导演的倾向也就显露了出来。
在女主逃走的慢镜头中,影片分别切入了她的老公,男友以及客户,这些都是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她不仅逃掉了法律的审判,也终于逃出了这个世界。
这是个人与世界的对抗。
最后,女主逃到了别的国家。
在这里,她竟然见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捐款对象。
这代表她能够面对自己最原始也最终极的欲望,与它达成了和解。
何谓纸月?
伸手一摸就会消失的虚假之物,镜花水月是也。
“因为知道其虚假所以不会担心害怕。
” 这是女主的自我洗脑,梨花的幸福从来不是获得而是付出,这听起来似乎无私而又美好,电影花了很大篇幅描述这种助人情节的养成,从小就读基督教女校,是来自宗教的道德要求与思考:“究竟是付出还是得到能让人更幸福?
”宗教的答案是付出,但是你的付出必须是无私的甚至无声的沉默的,不可以炫耀你的付出。
那么到了少女梨花这里是如何内化这个规则的呢?
她需要的不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自己能力所及的默默付出,而是一种高强度的不惜一切的付出及得到回应时那种惊喜的沉浸的满足感。
所以当被批评时她大声质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给那么多?
为什么不能炫耀付出?
最后结尾时也是一样质问同事隅 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后砸窗逃走 亡命天涯。
细想来这真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这里面有任何爱的存在吗?
梨花是因为爱上年轻男子不顾一切飞蛾扑火吗?
其实这个年轻男子和梨花少女时代资助的泰国难民小男孩一样只不过是她内心深处那个自大、傲慢、愚蠢的自我投射而已。
看起来不惜一切付出,且表现的浪漫洒脱的行为恰恰是最自私的行为,那圣母般的面孔后面藏着的是扭曲又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从送给老公便宜手表被轻视那里就能看出付出不能得到回应时的打击,而拼命要塞钱给年轻男子被拒绝的表情以及终于成功时的激动都描画了她内心那种等待着被她的救赎者接受的极度渴望。
这真的是急切的想帮助别人吗?
不!
她为的是得到血包需要和肯定时的快感,那些她看中的被救赎者不过是她的血包罢了,用来供养和浇灌她内心那种偏执的所谓道德信仰,以及实现她扭曲的自我满足。
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善良的利他主义者 不可能会不择手段不管周围人的死活拼命摄取财富去满足一个其实根本不需要的人。
PS:几个喜欢的点:1 隅说选择银行工作的原因是:“ 想知道自己的钱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
” 短短一句话很简单的概括了金融的意义。
而女主只是回答因为看到大家工作的样子所以憧憬。
2 电影中后段着墨颇多的银行内部职场生态颇有点《半泽直树》的调调,各种纠缠与角力。
3 梨花服务的客户几乎都是富裕阶层的老年人,有老年痴呆、孤身一人、存款多的用不完 总想买贵重物品却第二天就忘记的老太太,年近古稀依然精明干练的老头,以及健康多金喜欢旅行的老年夫妇,可说是对日本富裕阶层老年化的细致侧写。
果然大部分的财富都在老年群体的掌握之中,可是有钱却失去了支配和享受的能力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宫泽理惠主演电影,其细腻的演技塑造出了女主角多层次的人物性格,简单来说可以用外柔内刚来概括。
一个在生活工作中温柔的对他人点头称是的小女子,却依靠伪造假票据获得现金来供养男大学生。
家庭圆满却平淡,有一个对自己好的老公,但老公所表现的行为其实与女主角内心想要证实的社会性人格并不相符。
老公的部分男子主义特性最明显的表现在了当要外派去上海时,想当然的直接通知了女主角,“跟我一起去”,并在收到女主角送的手表时没有珍惜并给予明显的回应。
这对于想要获得特定种类的施的幸福的女主角而言是只能勉强接受但心里并不认同的。
但老公这个角色,在女主角表示不想跟去上海时同意了该想法,在回家时送给了女主角名牌手表,可以将老公看做温柔的作为方,女主角对此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一家庭角色在女主角看来不能传达她的感情或者体现她的人生价值。
从本质看来,女主角为了追求“施比受获得更多幸福”,同时在我看来为了证明自我存在,达到所谓的“自由”。
女主角将自己置在神之位,通过对外界的授予且不求实际回报的行为,是一种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在别的次元的超脱(不含褒义或贬义)型思想模式,在此,虚假为真实,两个有趣的小情节表达了这点。
一个是在女主角将忘事情的老奶奶10万的提款单金额写为200万让老奶奶盖章时,女主角看着奶奶的项链说“很漂亮,可惜是假的”,老奶奶:“是假的,但是是真的漂亮”。
另一个是开篇被刻画为色鬼想占女主角便宜的大爷,在最后女主角走投无路想要献身换来一些存款时,表示最初购买国债是因为有趣而使人信服的论点而不是漂亮的银行职员。
反而是最开始大爷的要钱孙子表现出的正直情迷都被时间验证为虚假。
所有的人,物都被女主角的施受论衡量着,而针对这种衡量结果作出的行为构成了电影的主线,我认为一个人最终追求的必然是对自己的价值,估在此称为自返,在女主角看来施予的价值大于为此所要承担的责任及社会法律公知,因此她会在儿童时选择偷拿父亲钱包里的钱捐给世界另一端的同龄人或成年后不断的违法换取挪用公款投资在根本不靠谱的男大学生身上。
本片充满道德争辩的出轨包养男小三情节体现了女主角坚持决断的内在。
男大学生自身的不作为给了女主角施的机会,其后的甜言蜜语和身体接触使女主角沉迷于这段关系表现的很大部分不是对爱情的追求,而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尤其当男大学生在女主角购买的豪宅内约会其他女人被女主角撞破后,女主角仍会挽留男大学生,不愿结束这种略微病态的社会关系。
隅前辈在本片中代表了一个验证批判的观者,恰如我们。
她会揭发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会进行相关的思考,但实际上就像女主角所说,既然已经揭露了又在最后表现这种温柔是很无理而自相矛盾的,又不能提供任何的帮助。
所以会让我产生一定的代入性,评断指责他人的过错这种行为是否正确且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建立在批判他人的基础上给出的帮助是否能在拥有不同三观的人身上起作用?
抛除此不谈,作为有着25年工作经验却要被调到总部后勤科的隅前辈和工作时常出错却搭上了副行长最终得到他人口中好结局的辞职回老家结婚的优子饰演的职员对比,也反映了些许对社会的批判。
女主角走上邪道而偏离正道是否也是受到了造成优子待遇优于隅前辈的这个社会的影响呢?
另外在女主角的主要价值观,施受论之外,虚荣和追求刺激也是最后导致流离结局的特性,虚荣表现在女主角即使不喜老公送手表这一行为还是会戴去上班,及与男大学生一起享受充斥着高档酒店,餐饮,豪车豪宅的生活;追求刺激主要由是体现在女主角迈出了出轨向着男大学生的第一步。
我认为本片基本没有无用的细节,任一细节,对话都能够串联上下情节,且主要演员都演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是部不错的影片。
向田邦子曾说:结了婚的女人,都是做好赴死的决心才谈恋爱的。
她在短篇小说《隔壁女子》中写了一个已婚女人背着丈夫偷情的故事。
她爱上他,始于她听到住在隔壁的女人与这个男人缠绵之后,他提到了一个叫谷川岳的地方,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抵达谷川岳的路线,那其实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步调,无非是换成火车、汽车再付诸一段时间的步行,但当她听到他说到终于到达谷川岳的时候,她仿佛高潮了一般,呼吸急促。
很奇怪,或许是被谷川岳这个遥远的意象迷惑了,对一个纯直男读者的我来说,丝毫没有觉得她在道德有一丝污痕。
女人一旦决定直面欲望,就会变得义无反顾,畏缩的反而是男人。
第一次缠绵后,她以为自己坠入了爱河,回到家里后,竟然发现自己的钱包里多出了几张钞票,不仅如此,那几张钞票上还都留下了隔壁女子的吻痕,多么狡黠的讽刺。
《纸之月》里的女人也一样,虽然欺诈的行为是一步步,慢慢走向不可收拾,但当她决定越过站台,与男孩会合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已经知道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这是一个人物的宿命。
而男人们总是一样地怂,没有谁会将一个已婚女子的爱当作殉情的理由,那只是日常衍生出来的危险的快感罢了。
《纸之月》中的梨花和《隔壁女子》中的女人都不是因为有多么爱一个人而去冒险和牺牲,她们爱上或许也只是一种反秩序的快感。
谷川岳的诱惑是因为它在远方,贴在窗玻璃上的纸月亮之所以美是因为随手就能撕下来。
《纸之月》里的梨花没有悬崖勒马,并在事情败露且无可挽回的时候选择了逃离。
《隔壁女子》里的女人后来还是回归了日常,并在读到丈夫留下的信后泪流不止,日常的事终究还于日常,这比前者高明多了。
《纸之月》有变成《塞尔玛与路易斯》的潜质。
因为电影里杜撰出了一个叫隅的角色。
这个梨花在银行里的同事和梨花形成了一组镜像。
一丝不苟的老处女隅大姐从始至终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脆弱的平衡,直到最后一刻,梨花操起椅子打破窗玻璃冲出银行,她才像从梨花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一样,获得了人生的高潮,对这样的人物来说,那样的高潮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再也得不到了。
如果隅大姐在发现梨花欺诈的端倪和证据后,没有选择揭发,而是撕下修女一般紧裹的制服与梨花共赴狂欢,影片估计会精彩太多。
无奈吉田大八的改编还是太过保守,这个拍出过《听说桐岛要退部》的导演依然还是冷冷的,想着要冷静和克制,连床戏都透露不出情欲,刻画心理活动也只能重复用升格镜头。
吉田大八版的《纸之月》选择了删除旁支细节,努力想保持客观地让一个人物真实地凸显出来,观感并不会很好。
贯穿全片并且试图在最后点睛的竟然也是一场童年往事。
与其简单的弗洛伊德,倒不如彻底点,猛烈点,宣泄完了,自会抵达观众。
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宫泽理惠 。
可是她确实老了,看着比较憔悴,也许剧情要求这样,尤其在男主演的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苍老憔悴。
但是理惠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良家主妇变成的职业妇女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犯罪道路演得很逼真,感觉这个就是日本那个时代会发生的真实故事,导演讲故事方式不错,娓娓到来,细腻微妙,没有大段的说教,让你自己去看,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悄悄的看着女主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爱上小男主,最后变成罪犯的。
但是最后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了,感觉是为了那个结局子就安排了一个高尚的理由。
好像女主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日本人的三观到哪里去了!
何谓真实?
何谓自由?
金钱能买到什么?
纸之月.. 也许在虚假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彻底的自由就是假象 看见一个演员的诞生,摆脱青春的美貌,蜕变出内敛又深沉的情绪铺陈 喜欢片中的声光与运镜,精准含蓄,蕴染了女主内心幽微的转折 无关道德,不问是非,对现实保持怀疑质问,让想像无所顾忌,直逼灵魂的边际,也许就是艺术的价值
同样是对自由的表达,放在美国几乎就是破裂的搏击俱乐部,就是无所畏惧的末路狂花,这种对自由夸张式的放大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这是美国电影,人人生来而自由,我们能干掉所有阻止我们自由的人。
我们迫切的向往这种心灵和肉体的释放。
美国电影里对这种自由和道德的讨论非常多,我也没有意见这是我能想预想的最好的自由。
但是这自由和现实生活区分太大,一瞬间就会忘记我们生活在现实里。
在日本呢?
他们与现实接近,与中国接近,与道德几乎摆手可背叛的距离很容易觉得这个是一个铤而走险的犯罪片。
这个电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现实里,我们都可能为了其中一个原因走向女主的选择,我们可以为了孩子,或者为了父母,或者为了某个社会可以原谅的理由选择脱离生活,也几乎认识到自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如果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呢?
这虚假就是个人最大的诉求呢?
这和我一直想要的个人的自由有区别吗?
我先看了结尾的辩论,在慢慢回到中间看了她逐渐脱离现实到一无所顾的追求虚幻的快乐。
如果仅仅是指向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或者一时鬼迷心窍的犯罪片,不会引起我任何心灵的波动。
毕竟我不穷凶极恶,我也不会为奢靡放弃人生。
可如果为了自己呢,为了莫须有的东西呢,为了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自由呢?
你能接受吗?
我简直求之不得 。
所有道德的东西都是束缚人性的。
激烈的表达也是个人的自由。
一个人没有追求,一切都可以忍受,一切也都不觉得是束缚。
我不否认这是一种自由,中庸的自由,没有内容。
我现在是这种状态,这种自由让我慌张。
现实的每一份空气都是绝望的前奏,我一直在听着前奏,前奏,谁不想听一下高潮和结尾?
假如我有对自由迫切的需求,我能像女主可以利用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抛弃一切,忽略所有世俗吗?
我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现在的我仅仅是个空手说话的人,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智慧在边缘社会里保护自己。
在没有明白之前,我们可以仅仅维持生命,像女主前半生一样努力生活在世界里。
如果有天突然明白了,你有勇气选择抛弃这个世界,追逐幸福和自由吗?
我迫切地想确认自己还有这个能力。
我们能说梅泽本质上是个反面教材么?
她深信“给予比得到更幸福”;她第一次大笔挪用钱事为了支持一个大学生读书。
但就这一次拿钱来的“爽”让她听不了这双手,而让其忘了这违法、犯罪,如果被发现就玩完的可能性。
赌博,上了赌桌,不亏到一穷二白是不会下来的。
炒股,有了10%的利润就会追求20%,知道了杠杆,有了30%利润的可能还会想到40%。
不炒得强制平仓也不会出来。
就连打打斗地主,也会强行想着,万一底下两个王一个二,而去抢当地主。
所以,各种游戏都是会玩到输光,才会强制停止,看似1%的可能,其实就是100%。
人,可以相信自己的自控力,但也别试探它。
有客户的钱保养小白脸就是体会人生了?电影三观有问题
用罪恶积累起来的善,也是恶!
其实我就是对这种特别女性化的故事感到很厌倦。女人那无聊而空洞的欲望。
丝毫没有感受到宫泽将欲望堆砌起自由的心路历程。。。。池松壮亮脱上瘾。。。。
如果有平行世界,那么《纸之月》就是苦涩版的《西瓜》,直到中年仍没找到内心的女人啊,花钱买来的只是短暂如烟花般的阵痛。宫泽瘦削到几乎脱形的身材,木讷的短发,无不是内心的写照。看上去平缓温柔之人,实则更加疯狂。
小林聪美非常抢眼。砸窗和奔跑那段感觉压抑紧张了近两个小时的情绪跟着宫泽理惠一起释放了。
宮沢りえ的角色,就是西瓜里的馬場ちゃん吧....还都有小林阿姨做同事~石橋莲司演的爷爷和戴假项链的奶奶全场最赞。
自作孽 不可活 池松壮亮怎么老演这种角色(。)
奇异的三观。
施比受更能让人感到幸福,但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金钱,来实现自由挥霍随心所欲享乐的生活,终是一步步走向深渊。水中花镜中月,不切实的幸福,是罪恶的梦境。// 一个本分踏实的银行职业已婚妇女的堕落历程,ost赞 // 看了原著小说的介绍后,觉得电影讲的还是太局限了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何日本有这么多探讨金钱、女性、婚外恋、借债的电影,因为这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的现实,也是我们生活当下的现实。消费让女性有不亚于性高潮的快感,这不是人性的堕落,而是消费重新塑造、挖掘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已。
Everyone is so polite, to avoid being found naughty.
这就是一个日本的包法利夫人啊。但是我受不了那种道德意识薄弱又善于给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的人,什么很快消失的月亮,去死吧!配乐不错,完全提亮了故事的整体基调。
6.5
丑婊子配丑渣男 绝配 可惜小三还出轨了。不要跟我说宫泽理惠以前怎样倾国倾城 实情就是现在真的是老了不好看了啊 但是演技还是真的神。还有池松壮亮也别说帅了好吗 起码在这里不是。
女性老职工的妆发设计就该拉去判刑;宫泽明明才40!脸居然可以残到这个样子简直匪夷所思,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纵欲的问题了,加上片子三观稀烂,演技再好也没用,重点是女主的人设本质就是蠢,真的没法治
借着日本经济大环境,讲了一个虚荣心的故事,女主角抱着“给予比获得更幸福”生活,但因为是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钱,所以让这个略有圣母感的行为变得荒诞,当然也是银行从业者规范教育,银行里的钱只能是废纸,而不能是月亮
精神世界的失衡使观众很难用道德来评述女主角的行为,因为肉体、感情和金钱都只是为了服务她潜意识中的虚荣心,再结合其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反而对她多了一丝怜悯之心。在宫泽理惠的表演下,人物和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出现人大于戏或者戏大于人的状况。最后夸奖一下池松壮亮,选片眼光很不错。
俐落非常,三星或四星都可。童年片段插入得妙,前兩次偽裝成同地同時,結尾段變成交叉剪接的對話,好效果。演員都恰如其分,除了宮澤理惠。若是1994年的她演,我絕對信她有令人瞧一眼就簽支票的美色,但現在這個...我不大清楚這是要表達普妹也有市場還是諷刺觀眾與劇中人的美感不同...
前边部分和原田知世的迷你剧版没什么大区别,甚至更单薄一些,结尾做得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