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刷了能找到的三本井上厦作品后,意外发现这部也是先生作品,好开心对比来看,这部作品的故事和手锁心中这本书风格更贴近,相近的时代背景,胡闹的人物,还有现实而不那么圆满的结局,先生功力了得,希望有机会能了解更多先生作品回到电影,户田惠梨香演的坚韧女子让人心疼,后来虽辛苦却快乐的日子真是舒服,总让我感觉在看种田文。
满岛光维护最后的尊严让人泪流满面,那个终于懂他的男人不枉这段感情。
上山和下山都是妹子背着姐姐,前后各处呼应不禁感叹人事变迁。
群居女子的互动好可爱,对男子的渴望,一起干活玩游戏的互动,都好幸福。
虽然剧名很俗,但是景色很美,而且满岛光和户田惠梨香演技真的棒。
toda很适合演这种饱受磨难又坚毅不屈的角色。
阿茹这个角色的心境转换是很多的,从她的眼神能感受到内心的丰富情绪,所以感觉toda演技终于有了很好的体现 。
阿茹刚进东庆寺时的卑微和迷茫… 后来坚持自学和种植药草的投入和自在…一开始对男主的戒备怀疑…被男主治疗时的尴尬…再到后来对男主逐渐信任和尊敬…toda的眼神十分动人到位地表现了这些情绪。
一起采药草时男主帮她整理发带,她那受惊和转身掩饰害羞的表情,我就知道这爱情线成了,虽然唯一的吻戏真是笑死人。
非常喜欢一个片段: 阿茹在寺庙里被一群女人嫉妒和欺负,一开始她不想搭理,但被打了几下之后开始反抗把她们全打跑,冷酷眼神超霸气。
结局阿茹为了帮助被施暴的女性而手刃渣男也是很爽,仿佛在看女权主义复仇片。
回到角色本身,我觉得阿茹本质就是很坚强的人。
一开始她也迷茫过是要逃离或是自杀或是继续忍受,但好在她在求菩萨指示的时候上天帮她选择了投靠东庆寺,而她也勇敢行动,并成功打破命运枷锁。
她在菩萨面前哭是因为命苦和迷茫未来而哭,并不是因为得不到男人的心而哭。
后来前夫求复合,她有犹豫的原因也是因为舍不得放弃打铁,而不是对前夫抱有什么幻想。
这才是她最酷的地方啊!
身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但她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泯灭。
阿茹真是一位独立坚强的令人敬佩的女性。
伏笔很多。
阿吟头上的簪子,马琴大师的八犬传,断手喝酒的细作,江户避难的小哥,卖竹荚鱼隐姓埋名的大婶,以好言劝说阿如观察人世的见习剧作家等等,剪辑片段交错复杂,叙事也呈现交错呼应之态,所以往往给人惊喜之感。
江户时代,世上男子可薄情寡义随意休妻,女子却只能忍气吞声,无法改变自己自己的命运。
东庆寺的逃婚制度,就给了女子一次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
所谓逃婚制度,即女子在东庆寺陈述合理的逃婚理由后被允许得到庇护,由东庆寺代理受迫害女子与男主调停离婚,若不签下合离书的话东庆寺将收留女子。
女子入山两年,每日打坐、诵经、武艺、打杂,忌口五辣膻腥。
两年期满后男子必须签下合离书,还给女子自由。
小妾阿吟和炼铁屋夫人阿茹相遇于逃往东庆寺的山上,又与避难的信次郎相遇。
两人误以为其是追兵,阿吟崴着脚依然往前一拐一拐地走着,阿茹接过木屐扔过了柏屋的山门,逃婚成功。
两人是相依为命、命运与共的关系,阿吟会在申请上等待遇后要求把剩下的十两银子花在阿茹的待遇上,阿茹会为阿吟整日在其侧侍奉,种植药草园提供药材,详细记录阿吟的病情。
好妹妹,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方言)。
呼应之前阿吟玩笑似的询问阿茹这句话方言的说法。
阿茹背着阿吟的一脸沉重,和阿吟最后一面的泪如决堤,在这句台词中达到了高潮。
阿吟来到东庆寺另有隐情。
早已得知自己得了肺痨,不堪爱人看见自己一日日憔悴凋零下去,所以独自到东庆寺来了却一生。
然而心心念念的,是要在临死前读完《八犬传》。
这也暗合了影片一开头包头的信次郎对女子义大夫的支持,“世上享乐之事莫非都成了大错特错”,这句也是对影片背景中鸟居要藏如白色恐怖般清洗大众娱乐活动的反抗。
鸟居要藏铲除地方势力的野心,与阿吟的丈夫相对,最终双方展开了一场厮杀。
这眉、眼、鼻、嘴、下颏,无一不透着一股男儿血性与老成持重的味道。
这句话犹如能印证出真心的信物,千言万语都可算作废言。
弥留之际,伴在阿吟旁侧的不只有《八犬传》的结局,还有挚爱的丈夫为其超度的诵经声。
在尘世中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男子,最后成为一个沉默的游行僧人。
长夜横流,南柯一梦,不舍别离,晨钟唤醒。
浮沉乱世,独自凋零,韶华日影。
与你的相遇,真如生死大梦一般。
阿吟与阿茹入山之后,几个女子的故事也被展现出来,根据之前的草灰蛇线,给故事画了一个圈。
阿千。
一个11岁被掳去卖身的女孩,本可赎身只因为受到大名的阻挠,其姊阿蜜和姊夫想出了妹妹假冒姊姊到东庆寺逃婚的计策。
真正的阿蜜在两年之内无法在世间抛头露面,丈夫也要顶替着妻子逃婚的恶名。
世道为艰,人心易变。
然而三人还是相信着彼此,强烈恳求源定卫大人收留阿千。
两年期限已到的那天,在两人对阿蜜起疑的那刻,远处传来了竹荚鱼的叫卖声。
影片前对卖竹荚鱼的女人不多的细节在这里终于完整,像终于掀开了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生活的幕帘。
原来阿蜜忍辱负重走到了今天,平凡的每一日在她看来都是一种隐忍与煎熬。
原来她并不是只有卖竹荚鱼这一苍白的路人形象,她是那个在清晨的大雪中抱住妹妹和丈夫恸哭的姐姐和妻子,不凡地坚守了两年的女人。
对抗着妹妹命运的不公,怀着拯救她命运的希望。
“等回到腰越已是傍晚,早早就寝,黎明即起,无论晴天阴天,一天不落。
”阿雪。
并不是受到丈夫的虐待才逃到东庆寺,而正因为饱含着对酗酒丈夫的爱被逼入山。
又怀着对养父母的愧疚,将育子视为义务,然思而不得,便产生了怀孕的错觉,得了“假怀孕”的病。
“别再把自己逼得痛苦不堪了。
没必要用假想的痛苦惩罚自己,阿雪夫人。
”信次郎这样劝说道。
在绝望的大喊之中,肚子消下去了。
阿雪从自我折磨的妄想中挣脱出来。
东庆寺的住持也非常人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阿雪可以提前下山与丈夫签合离书,如有再犯阿雪便可自动离开。
影片有一个入山的年轻女子集体游戏欢乐的场景,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明白这个镜头的意义。
那些受丈夫、兄弟迫害、虐待的女子,齐聚一堂,欢笑着、跳跃着,释放着年轻女子的唯美气息,又无拘无束如天上飘飞的雪花。
那一刻他们是忘却自我的,仿佛这就是在东庆寺的枯燥修行之外生活给予他们的善意。
还有一些不相关的隐晦。
例如在那场纷纷大雪中三人拥泣的场景,与襁褓中的阿雪同样在大雪中被送至养父母的门前暗合。
“万一事情败露的话,我们就去那打手那,泼上平日里卖的油,点上火,与他们同归于尽。
”阿蜜在雪地表决心的话,与信次郎用“油”泼在上门讨要阿千的无赖之徒身上的情节暗合。
(也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最后是阿茹。
喜爱锻铁不惜留下烧伤痕迹的阿茹,背着阿吟踏实稳重的阿茹,细心学习武艺的阿茹,一时激动便会使用方言的阿茹,在信次郎说“一起去长崎吧”回“因为我是你的患者吗”的阿茹,砍向恶霸的阿茹,要求信次郎做剧作家与其神隐山林的阿茹,见到马琴老师一个劲地喊着先生的阿茹。
阿茹是纯真美好、独立自强的女子的象征。
所以阿吟才会说出“你是我的至宝”这句话,阿茹就是江户乱世中代表女性的至宝。
故事还不错,讲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位于镰仓的东庆寺得到幕府的支持,可以向饱受苦难婚姻折磨的女性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成功和夫家断绝关系。
戸田恵梨香饰演的阿茹被丈夫视作打理炼铁炉的趁手工具,实则因为常年打铁脸上有烫伤疤而被嫌弃,阿茹哭着求丈夫休了自己却被拒绝,连夜投币问路,决定去投靠东庆寺。
恰巧此时,阿吟(满岛光饰演)也在往东庆寺去,两个人在路上相遇了,阿茹背着阿吟走了一夜走到东庆寺。
阿茹从最开始的空有一身力气的受气包小媳妇,在寺庙里干活,学习武术,同时种下了药草园,疗养好脸上的伤疤,变成了有脾气有思想的女性。
我觉得这是和东庆寺里富有智慧的女性们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她以及跟她一样的女性。
阿吟这边我觉得故事虽好但有点矫情了。
她是因为得了肺痨,不想让夫君看见自己最后的样子所以投靠的东庆寺,而她的夫君一开始是以最坏的心思臆测她的离开,以为她必定是有所图谋的。
直到信次郎去找到他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阿吟是因为病了才离开的,最后,他出现在门口,背对着吹笛子送了阿吟最后一程。
但两个人明明可以厮守最后两年的时光,我真的有点难理解,虽然色衰则爱驰,但这样逃避岂不是让自己得不到更多的幸福。
姐妹情很感人,阿茹背着阿吟上山,走的时候,还是阿茹背着她下去。
阿吟特地问了阿茹非常非常感谢用她的家乡话怎么说,到了最后两人诀别的时候,阿吟大声说非常非常感谢,真的非常能感受到他们的难过,此生的最后一面,送别命不久矣的姐妹。
虽然两人相识的时光很短暂,但是感情很深厚。
同病相怜又并非完全相同的命运和结局。
信次郎给假孕的女人看病那段也很引人深思,她明明还是很爱自己的丈夫,却无法违背养父养母的意愿,只能来东庆寺。
他说你不要再逼自己痛苦了。
然后他说要女人下山去,写下禁酒离婚书,有人说此法有违东庆寺寺规,阿吟说“人都要死了,寺规算得了什么。
”住持说“寺规不是为了禁锢修行者而存在,寺庙是为了消除世间痛苦而存在的,寺规也应当如此。
”这段我印象非常深,其实也是这个电影的主旨吧,突然觉得通透了。
世间的规则都应该是服务于世人,如果觉得痛苦,那不是我的问题,我不该被规则束缚,我不该觉得自己应该痛苦。
但这部电影也有缺点,比如想表现的内容太多了从而显得有点琐碎分离,主线脉络不甚明晰。
还有就是都是因为婚姻而受苦的女性,怎么可能才两年不到对到访寺庙的男性那么如饥似渴,真的有点恶意了这里,强行搞笑却让人觉得很不适,好像没有异性活不下去一样。
此外,非要有感情线其实也没有必要,与其设定信次郎和阿茹两情相悦,倒不如让阿茹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有跟信次郎去当医师,或者去当作家的这二选一。
她经历了这么多,学习了这么多,不应该在出去之后,又选择当贤内助这条路。
不是说不能做夫妇,而是既然作者想表达女性主义,那更应该着墨的是阿茹的今后选择,她的内心世界,她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从一个不好的丈夫换成一个好的丈夫,就能幸福了。
还是依旧把自身的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的话,可以说成长是不够明确的。
仔细想想觉得这条线是令人有些失望的。
2016年一月底,春节将近,雨下个不停,想念7月如火的骄阳,把人晒得“滋滋”冒油。
无意中点开了电影《投靠女与出走男》,2015年的新片。
有卷毛叔大泉洋和偶像堤真一,还有户田惠梨香,忙不迭地点击、缓存,然后,盯着屏幕,过了幸福,又哭又笑的两个多小时。
根据井上厦的原著改编,我是他的脑残粉,这个冬天看了他的《青叶繁茂》等几部小说,和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亦庄亦谐。
19世纪的江户,被家暴的妇女们逃到镰仓的东庆寺,获得庇护,与暴虐的丈夫断绝关系。
镜头不疾不徐地叙说故事,揪着我的眼睛,移形换步,看被压抑和欺凌的女性,在绝望中拼命奔跑,冲进庇护所。
东庆寺的生活外人称苦,却像助人修行成长的学校,抚平内心的伤痛,在枯燥规律的诵经、射箭、刀枪训练中,慢慢生长出属于自我的力量。
面对欺凌不再畏缩退却,运用拳脚功夫,利落解决。
东庆寺的主持法秀尼又帅又萌,长着天使面孔,推行自己的主张时,对方推推拖拖,直接狮吼。
耍刀舞剑射箭,无所不能,训练出几位身手敏捷的弟子。
当某位不甘心的无赖武士,仗着自己的武艺挟持人质,杀进寺庙时,几位女子手持刀剑,与一身蛮力的武士对抗,几人配合地天衣无缝、毫无惧色,手起刀落,把武士砍落在地,一脚踏上。
卷毛叔大泉洋饰演的出走男是见习医师,喜欢写作,善用辩论术吓跑闹事的小混混。
善于体察人心,医病先以貌似歪理的对白,打动患者。
2个多小时,一忽儿就过去了,尾声来临,隔着柏屋和外界的若隐若现的门帘,经过两年修行成长的主人公们背起行李,眼角带笑,掀开门帘,与众人作别,奔向广阔天地。
片尾曲很好听,沉浸在电影的韵味中,不愿意离开。
盯着一行行上移的字幕,内心有什么涌动着,涌动着,快要溢出喉咙。
第二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发现了很多细节,有趣的对白。
看第一遍时,哭得鼻涕眼泪一把的地方,比如阿吟听着《八犬传》的结尾静静地逝去,依然哭得像狗一样。
阿吟夸赞堤真一饰演的老公:“你的脸是一辈子一心一意打拼的男人的脸庞。
眉、目、鼻、口、颚,每一处的威严和沧桑都恰到好处。
”夸人夸得这么别致有趣,不愧是收放自如、诙谐幽默的井上厦。
法秀尼在山间行走,举着一顶仅可遮头的西洋伞,袅袅婷婷。
下一秒,就对着出走男粗声大气狮子吼。
片中的名作家马琴先生,提起关于写作的苦与乐:“也许有人觉得只不过是讲个故事,但实际上举步维艰……一旦开始了,就想达到自身的极致。
我们都要纠结至死了。
”整部电影的风格可以用井上厦的写作格言来概括:深奥的要浅显地写,浅显的要深刻的写,深刻的要有趣的写,有趣的要严肃的写。
导演原田真人功力深厚,贯彻了井上厦的精神内核,没有花哨的手法,也不故弄玄虚,考验观众智商。
剪辑不疾不徐,配乐恰到好处。
刚哭着呢,下一个镜头就让你破涕为笑。
正笑着呢,下一个镜头又让你跟着揪心,心脏像被一双大手扯着。
最喜欢结尾时,搬动着行李,掀开门帘,昂扬向上的明朗脸庞。
最欣赏暴徒挟持着人质闯进东庆寺时,开头被拳打脚踢、忍气吞声的静儿,此时一身武艺,自信沉着,提着长刀,毫无惧色地与暴徒对战,一刀毙命。
绵绵无绝期的阴雨天气,稍一不慎,就陷入自怨自艾的忧郁心境。
这部名字无厘头的电影,却像一道灿烂饱满、热度满溢的光线,照进了我的生活,驱散刚成形尚未发作的忧郁。
每次看日本的电影,都要感叹日本人到底是有着怎样迷人的情怀和气质,才能把镜头下的各种景物拍的那么美,那么的纯净。
即使在屏幕之外,也能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投靠女与出走男》这部电影同样的继承了日本电影的传统,有白色烂漫的樱花,秋天的红叶,四时之景,美不胜收。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德川幕府时代,坐落于镰仓的东庆寺,是德川幕府设立的专门接纳饱受婚姻折磨的逃婚女性,并且帮其解除婚姻的机构。
但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东庆寺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帮助女性逃脱婚姻这么简单,它让我们看到更广阔更复杂的人生处境。
阿茹是逃到东庆寺里最有代表的一类女性,因为婚姻的折磨而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逃婚,宁愿忍受两年苦行僧般的修行生活也不愿继续苟且的婚姻。
阿茹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女性形象。
她喜欢打铁,独立支撑起整个家业。
我惊叹于她要求丈夫跟她回家时的冷静,受到丈夫的打骂时也显得不动声色。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她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坚韧的,独立的女性。
只是在婚姻的禁锢下,她的这种坚韧独立只能选择妥协。
一旦她逃脱了婚姻的束缚压迫,她的个性立即得到了释放。
在阿茹的婚姻解除过程里,我们能看到东庆寺的作用其实不一定是毁灭一桩婚姻,有可能也会拯救婚姻,至少是给了婚姻延续下去的可能。
阿茹的丈夫在她进入东庆寺后,改过自新,不再花天酒地,重新承担起家业。
当他写了离缘书后他又立即真心诚意的请求阿茹再给他一次机会。
而阿茹也确实被感动了。
虽然她最后还是没有和丈夫复合(那只是因为她极其幸运的遇到了信次郎),但让我们看到了拯救婚姻的可能性。
阿吟是电影里心理最值得琢磨也是最有趣的角色。
她费尽心思逃避到东庆寺不是因为丈夫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丈夫太好,太让她满意。
"眉,目,鼻,口,颚,每一处的威严和沧桑都恰到好处。
"她和丈夫感情很深,虽然名义上是妾,但正室夫人并不存在。
而她自愿为妾的奇怪行为,我想可以从她逃到东庆寺的真实原因里得到解释。
她对丈夫的爱近乎一种崇拜,她觉得丈夫太过完美,自己配不上丈夫,所以甘愿为妾。
她对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极为珍惜,她不愿让眼泪改变这种美好和谐的状态,所以甘愿逃避到东庆寺。
阿仙也不是因为要解除婚姻而到东庆寺,她是为了逃离妓院的追捕。
她的姐姐阿蜜为了救她让她冒充自己假装逃婚,而自己甘愿忍受两年不能和丈夫见面之苦。
两年里,她风雨无阻的每天从腰越一路走到东庆寺卖夹竹鱼。
阿雪也不是单纯的因为忍受不了自己的婚姻而来到东庆寺,她一直爱着她的丈夫。
以至于心理作用之下,竟然怀孕了,肚子更是神奇的大了起来。
直到信次朗帮助她解开了心结,她才从这种自我幻想中走出来。
东庆寺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庇护,更是一种修行。
人生不可能依靠一时的庇护而得到拯救,一段悲惨的婚姻带给人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婚姻的解除而得到消除。
两年的修行或许是每个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内心纠缠着的人所需要的,它让人在平静中发现心灵的出口,变得冷静,透彻,明亮起来。
对于那些女性来讲,东庆寺既是一种对生活暂时却有必要的逃避,更能帮助她们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的成长。
它其实更像法秀院代所说的,是一所学校。
真是动人呀!
看片名还以为是挺无聊的爱情喜剧片,实际却是2016年第一部满分电影!
为素不相识的人奋力拼命,只因为她跟自己同病相怜。
而因为这同病相怜的人,自己才多了往前跨一步的勇气。
人与人之间的那一点点“体温”是如此重要,只一点点,人世间好像不那么寒冷了,不是吗?
“你是我的至宝”,便是对这温度的回应。
阿茹说,这世上苦命的女人还真是多啊。
这部电影的观照点恐怕还不足以说是女权意识,但它关心女性的命运;它并没有站出来批判男权,却有女性的自我觉醒。
每一个刚进入客栈的女人都瑟瑟发抖,因为她们还带着男人留下的烙印。
这烙印无法抹去,也不需要抹去。
再次面对丈夫,阿茹不言不语。
性别好像翻转,好似“男人”面对“女人”,其实只是阿茹自己也未必觉察的自信。
找到自我价值的人,不卑不亢。
不再发抖,也无需批判,她知道,没有这糟糕的丈夫,也不会有上山精进的自己。
她不再怨恨,也不同情。
伤疤已经愈合。
信次郎就是个典型的好男人,他温和、幽默、正直,也愿意为爱人付出。
可是他并不自信。
在我心里,女权就是自信。
而自信的对照组并非男人。
不需要跟男人一样”自信“”刚强“,因为这品质男人也未必有。
全片看下来并非没有缺点,比如节奏有点问题。
不过我还挺喜欢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缺点。
最后讲点平时不愿说的题外话。
其实类似的环境中国也有,比如广东常见的姑婆屋自梳女。
我总觉得(或许是偏见)我国的许多”觉醒“了的女性们,总是在西方的语境下讨论和批判,也不乏西方女性的那种战斗姿态(非贬义),却鲜少有人认真的在历史中寻找”女性“。
简单的说,就是都不具体。
描述中国古代女性处境时,无非是裹小脚啦,大门不出啦以及繁殖工具啦......这些全部都对,可是具体是什么呢?
文学能改变人,是因为它具体。
而目前我看到的文学(广义文学,包括影视),即便是女性写的,也顶多是假借人物之口喊两句口号骂几句男人而已,是故意端着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不是有血有肉的女性,也不是真实的现实。
自元和偃武以来,德川幕府进入了200多年的太平治世。
到了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执政期间,灾害频生、饿孚遍野。
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幕府实施改革,重农抑商、倡俭禁奢,史称“天保改革”(1841年1843年)。
然矫枉过正反而事与愿违,严刑苛法势必民怨沸腾。
影片一开场,官府颁布质素节简令、取缔天主教令,又以“有伤风化”为名将卖艺女子当街示众。
主人公中村信次郎(大泉洋饰)痛斥官府倒行施逆,引来民众一片叫好。
向观众交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的地点唤做东庆寺。
东庆寺,位于镰仓松冈山上,又称松冈御所。
由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政北条时宗的妻子觉山尼创建,世世代代由名门女子出任主持,其中包括后醒醐天皇的皇女用堂尼。
这座高雅的寺院,以维护女性权利而著称。
因为与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渊源深厚,故受到官府的支持庇护。
在江户时代,女性没有婚姻自由。
婚后受丈夫和婆婆虐待的女子,若想离婚,除了丈夫休妻,唯一的出路便是投奔东庆寺。
东庆寺会帮助她们提出离婚要求,办理离婚手续。
如果一时手续办不成,妇女可以寄宿在寺内修行两年。
寄宿待遇分三种。
上臈格:付五十两金,包吃包住不用干活;茶间格:付十两金,从事轻体力劳动;御半下格:免寄宿费,从事重体力劳动。
两年期满则自动承认离婚事实,即所谓的“缘切寺法”。
本片主要讲述了两名女子投奔东庆寺的故事。
阿吟(满岛光饰):洋货商掘切屋三郎卫门的小妾。
她风姿绰约、精明强干,是掘切屋生活中的好伴侣、生意上的好帮手。
按理说阿吟与掘切屋琴瑟和鸣、笙箫相伴,却舍弃衣食无忧的生活,拼了命也要投奔东庆寺。
乍看之下,是因为性生活恐惧症引起的夫妻决裂。
然到了病重之时,才向信次郎吐露了真相。
原来阿吟早知自己患有肺痨,不愿让夫君因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痛苦忧伤,故毅然离家出走,而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了夫君的记忆中。
“徒花无果,一枝独秀”,剧中这八个字来形容阿吟最是恰如其分。
尤其是问诊那场戏,已病入膏肓的阿吟挣扎起身为阿雪辩护,那份倔强勇敢如寒冬腊梅,那颗侠义心肠令男儿动容,其情可叹,其节堪赞,当属本片中最美丽的女子。
那掘切屋(堤真一饰)本是江洋大盗,虽洗白从商,但最后仍被官府查出。
在逃脱了追捕后,扮作行脚僧,于阿吟归天往生之际诵经超度,送挚爱的女人走完最后一程,倒也不失一个有情有义的血性汉子。
阿茹(户田惠梨香饰):本剧的女主人公。
七里滨打铁铺的老板娘兼首席技师。
刚出场的阿茹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脸上还有大块被火灼伤的疤痕,一副典型的女汉子模样。
虽擅长打铁,但所托非人,嫁给了一个整天在外花天酒地的丈夫。
在屡屡遭受欺凌后,忍无可忍投奔东庆寺,结识了逃避官府追捕的信次郎。
信次郎给阿茹治疗脸伤,又教医术。
两人相识相知,情愫暗生。
与阿吟不同,阿茹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
阿吟选择上臈格,并出资给阿茹办理茶间格。
而淳朴的阿茹自愿选择了御半下格。
入山后,阿茹辛勤劳动之余,跟从法秀尼钻研佛法、练习武艺,还自学医术,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最后非但化身为女侠手刃暴徒,还主动扑倒信次郎抱得帅哥归。
短短两年,阿茹从一老实巴交的传统农村妇女变成了自强自立的现代都市女性,成长之快、蜕变之大,令人畅快淋漓、三观颠覆。
本片改编自井上厦的小说《東慶寺花だより》。
徒花,解释为不会结果的花,比喻东庆寺里的逃婚女们。
导演原田真人原本以“徒花”作为片名,但遭到了松竹方面从上到下的反对。
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剃眉染齿的阿吟是旧时代的妇女典型。
而阿茹精通兰医,挣脱了不幸的婚姻与信次郎结合,她的归宿暗喻了希望和新生。
片末女武者阿悠的道别,暗示了武士时代的远去。
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本片中,伟大领袖的至理名言无所不在、贯穿始终。
有百姓对强权的抗争(信次郎),也有女性对男权的抗争(阿茹)。
有弱者对暴力的抗争(阿悠),也有地下宗教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抗争(法秀尼)。
剧中的反派人物当属南町奉行鸟居耀藏,此君的绰号叫做“蝮蛇”和“妖怪”,是个冥顽不灵的守旧派,变本加厉的执行水野忠邦的改革政策(历史上此君后来却出卖水野忠邦导致其下台),排外、焚书、禁娱、滥杀,搞得达官贵人平头百姓战战兢兢人人自危。
虽然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七十多年前就有个美国人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怒吼,但人们在黑暗之中对光明的渴望是不分国籍、同根同源。
当然,黑暗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
片末交代,仅仅过了两年,鸟居耀藏便失势下台。
二十三年后,日本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明治维新。
东庆寺的离缘职能也画上了句号,救济女性2000人以上。
其他有趣的角色法秀尼:东庆寺的院代(代理主持)。
这位尼姑德才兼备、允文允武。
从她接受兰医,私藏禁书来看,为人正直但不迂腐,秉持传统但不排外。
是片中除了主角以外最重要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法秀尼在密室里放置了一尊圣母像,莫非暗示她实际上也是个隐秘的天主教徒?
由宝冢毕业生阳月华来扮演这个角色,是本片的一个惊喜。
三代目柏屋源兵卫:客栈的当家,专门负责审查来东庆寺逃婚的妇女。
听上去是男性的名字,实际上却是个睿智风趣、古道热肠的老太太。
老戏骨树木希林对这个角色拿捏得驾轻就熟,恰到好处。
曲亭马琴:江户时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代表作《南总里见八犬传》。
本剧中以阿茹的世交长辈身份出场,预见了阿茹婚姻的不幸。
影帝山崎努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智慧、坚韧、执着的盲人作家。
那句“我已做好了同《八犬传》纠缠到死的觉悟”,令人侧目。
吐槽①片名《逃婚女与出走男》不伦不类,让人以为是搞笑片。
②toda不擅演苦逼女,由奶遥或渡边杏来演阿茹可能更适合。
③影片似乎CUT了不少内容,剪辑稍显凌乱。
亮点①满岛光的演技。
②镰仓四季的美景。
③有着历史厚重感的配乐。
超过120分钟的电影,难免让人对观众的忍耐力担忧。
在惯常的电影时间里,完全足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诚如《黄金时代》夹带太多机巧野心的作品可谓矫情,而像《太平轮》一样分成上下两部的商业操作,纯粹是挑战观众的记忆力。
两个绝好的题材,和本该动人心魄的故事,像洒了狗血,如鲠在喉,看得不爽利。
习惯了好莱坞大片质感的我们,难得平心静气地沉浸着看一部细水长流的影片。
但也不能低估我们的审美能力,如果画面足够精致,故事的引入也恰到好处,两个小时很容易过去,即使再要半小时,有什么关系?
哪怕肾上腺素不分泌,哪怕憋尿憋得太久,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不必舍近求远。
回顾近一两年看过的电影,片长超过120分钟,而且印象深刻的,《爱的曝光》237分钟,《横道世之介》160分钟,《消失的爱人》149分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159分钟,还有就是这部《投靠女与出走男》143分钟。
很多好看的电影片长也都在120-130分钟之间,比如《王牌特工:特工学院》、《重返二十岁》、《亲爱的》、《鼹鼠之歌》等。
这里提及商业大片有其特定的刺激冲突自不待言,《横道世之介》《投靠女与出走男》这样的日本剧情片,淡出字幕时,既没有感叹“妈呀,好紧张,终于完了”,也没有厌烦“终于完了,我都要睡着了”,反倒是一些影片的画面浮转在脑海里,甚至一些并非金句的台词回响在耳边。
《投靠女与出走男》中垂檐滴溅在草丛上翠黄的一排水窝,树藤虬结里水流潺潺的溪谷,苔痕绿阶上木色朴拙的山门,姹紫嫣红围绕的重檐叠顶,纷雪山路间挑担叫卖的竹荚鱼女,就像一幅幅隽美的山水画作,其淡雅的诗情常让我联想到《卧虎藏龙》里竹林、烟雨、江南。
影片也罕见的几乎没有用配乐进一步烘托画面,除了阿茹与信次郎溪边行走、阿茹在药草园描画图形等几个场景用了同一段浅浅的、似乎小提琴的低吟,很多情况下,反倒是人物本身的低唱应和着山水的呼喊,吟诵着悲欢离合的人事,背景乐远远的飘荡在天地间,如雪之纷乱、风之无边。
卖鱼女姐妹相拥哭泣时,信次郎唱道:“缘不断,到头来,约如初,愿了已……”之前,阿茹抱着受惊的阿种唱道:“高山见谷底,孩童拾石子。
”有时候,人声是安神的良药,胜过乐器。
人之初,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儿歌,种下因果。
阿茹和户贺崎悠后阿吟一步进东庆寺落发,一场经课众人齐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场景勘称经典,经文乃玄奘圣译汉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雾色声香味触法”,日文的发音与汉语发音在似与不似之间,反倒更有念经意味。
经文类似巫祝符咒,亦用古音,用普通话读意境全无。
关键此处穿插寺中日常,而且众女子身着黑色僧衣,便是执著戒律、森严的禁欲生活。
经文的韵律和着女声的唱念,与画面调和出一种性感的诱惑,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影片没有避讳单调寺院集体生活对情欲的压抑,之后的情节中,因为阿吟的病,见习医生信次郎来到院中,院中女子竟然不见其人先闻见男子的味道,争先恐后寻隙看一眼,以致行前院代法秀尼要特意告诫信次郎不可得意忘形。
徐浩峰谈及电影的隐显技巧时,对《卧虎藏龙》有另一番解读,其中经典的竹林对决戏,徐认为潜藏情色的暗指,比如一片柔软的竹林其实相当于床,有意吊高的威亚让李慕白和玉蛟龙的交手多了痴缠的意味,而玉蛟龙几番意图弹开李慕白,李岿然不动,是调情的高级境界。
我对此深以为然。
高级艺术家能够逐本逐根,根本就是身体,所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岛屿是一个睡在海中的女人。
但逐本逐根并不要赤裸裸,反而要藏匿,要似是而非,要神似。
功夫不到家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波涛汹涌”,这样当然不会一无是处,也会有一片市场,比如《奸臣》接踵,但终归只能瘙到“皮相”,是岛国爱情动作片里千人斩的层次。
一个善于操纵影像的导演同样善于夹带私货,比如《搏击俱乐部》结尾的某一帧,我姑且将之称做“私人趣味”。
《投靠女与出走男》开头玉虫裸背画满到股的春宫图,和户贺崎悠被横蛮武士的侵夺性虐,都属此类,是私人趣味的友情赞助。
至于讯问阿吟时,源兵卫、阿胜对阿吟房事的八卦,在戏剧的幽默调性之外,呼应阿吟离去时对阿茹的叮嘱,则属私人趣味的主题深入。
那时,阿吟已然病危,离去就是死别,阿茹背她下山,她对阿茹说,信次郎虽然不够强壮,也不够沉稳,但是个好男人,不要让他跑了,“床笫之事,一日最多三回,从第三年开始,要减少次数,精进技巧。
”泪崩。
影片有诸多泪点,但都用插科打诨将悲伤的情绪很快消解掉,哀而不伤。
这些插科打诨的情节可以说是私人趣味的主题协奏。
比如信次郎面对吉原前来的打手时,一番法案歪解的咆哮;给阿吟初次瞧病时,院代居间的第三者问诊;由院代“捉刀”用蜂蜜为神野三铃灌肠结果法秀尼插错了位置;神野三铃的假怀孕却真的大起来的肚子及信次郎的逼问治疗;法秀尼撑起的一把菊花小伞和在信次郎背后突然的公主狮吼。
这些情节都颇有舞台剧(或者话剧)的神韵。
《投靠女与出走男》(又译《逃婚女与见习男》)这个片名初看起来颇为无厘头,放到私人趣味的话语系统中,却很贴切。
本来我看这部电影一半出于主演(群星荟萃),另一半原因就在于片名为我指向“非苦情”。
谁想好端端哭个140分钟?
我没有太多介绍故事的前前后后,和其时代背景。
(作为时代剧,影片对历史的还原本本真真,一大看点。
)就因为这样的题材和故事很容易落入悲情的窠臼和爱情的俗套之中。
我们太容易炫耀技巧和拔高主题,往往失去了好好讲故事的能力。
我们也很容易板起面孔教训人。
文以载道之余,还有志怪传奇,性灵小品。
“含泪的微笑”说的多实在,为何要索隐抉微?
文学要娱情,电影要娱乐,这是片长超过120分钟影片应有的价值。
科普一下背景知识:在日本江户时代,受武士时代的封建制度所影响,男尊女卑的风俗极为浓厚。
由于女性没有离婚权,所以除了被休以外,想要主动离婚可谓困难之至。
话虽如此,但女性如果拼了命地想要离婚,也并非走投无路。
不过她们的救星不是幕府,而是被称为「縁切寺」且被幕府公认的「駆け込み寺」。
东庆寺山门 © Ktmchi / wikipedia说到江户时代的「駆け込み寺」,虽然那时之前就有不少,但被幕府公认的只有镰仓的「东庆寺」与群马的「满德寺」。
故名思议,所谓「駆け込み寺」,需要女性「跑进」寺内申请离婚。
至于为什么要跑进去,则是因为…丈夫为了阻止妻子会在后面狂追…如果在跑进寺院之前被拖了回去,那么妻子就算Game over了。
由于古代女性主动离婚的原因通常为男性家暴,所以被抓回去后结果可想而知。
满德寺「駆け込み門」 © 京浜にけ / wikipedia要是离寺门还差一步之遥时被逮住,那么也别灰心,因为还有一线生机:可以把随身物品扔进去(比如草鞋或发簪)。
只要随身物品进去了,就等于本人已经进入。
而丈夫则被禁止入内,因此就不能将妻子胡乱带走了。
当寺方听取妻子的控诉后,如果觉得有道理,便会向其丈夫寄送一封召唤状。
由此还令寺院周围形成了一条以民宿、旅馆、代书写为主的产业链。
一旦寺院接受申请,并且派出仲裁者负责离婚调停之时,大多数婚姻都会就此告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事继续拖下去的话,妻子会住进寺内,丈夫也被官员斥责,所以同意最初的离婚调停对彼此都是好事。
三行半收到召唤状之后,丈夫要不得马上动身前往寺院,要不就得派「飛脚」(快递)将「離縁状」(相当于中国的休书)寄送过去。
由于这份休书很简短,往往只有三行半,因此也称为「三行半」。
如若不然,寺院便会联系「町奉行」(相当于中国的衙门)强行把人带过去。
要是都到这个份上了,丈夫还是不肯同意离婚的话,妻子只好跑去尼姑庵待上长达3年之久。
虽然在此期间并不需要出家为尼,但因为寺院生活艰苦难熬,也有女性待不了这么久就会开溜。
如果女性能够坚持下去,那么待上那么久之后(有时只需2年),离婚便算是自动且强行生效了。
女儿坚忍如斯,温柔如斯,多情如斯,决绝如斯,笑容如斯,美丽亦如斯,真好。
不知道讲什么,也许字幕组不行,一个小时后,关了
看电影学历史
很好的题材,但拍的很无聊。
小雀啊,你怎么了啊小雀啊
为啥有的演员演啥像啥;穿素的还那么好看,等等。
不是很好看
浓浓日本风情
看了开头没看下去
满岛光和户田惠梨香的姐妹情很加分,但整体剧情实在是混乱割裂,让人摸不清头脑。都说欲言又止是最美,可是连信息都传达不清楚的剧本,实在是没有美感。只能说有可取之处,但无整体价值。
比想象中还要好看的时代剧,比起一个评论说的女权主义,感觉更是用东庆寺的2年写出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鸡蛋砸向高墙的力量以及仍然存在的性别、阶级差异。光妹和Toda演技很棒,柏屋的阿种阿胜等等也都很好,法秀尼也太萌了点吧ww
乍看像很多西方修道院丑闻电影套路,但还蛮有东方韵味和日本特色。故事发生在古代日本女权象征东庆寺,讲述短暂的离婚投靠女历史。卢田惠梨香和满岛光没拍出什么百合感,大泉洋的喜剧细胞和角色代表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愚昧成了亮点和笑点。3↑
台词讲究,节奏略乱,古装户田超美
历史不是这么说的吧
我真的没看懂!!!心浮躁的已经看不进去电影了
3.5
几年难得一见的优质古装电影,松竹映画令人崇敬。老老实实讲故事,隐忍克制考究,兢兢业业,可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又绝不落伍,日本保留了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电影匠人。另外,为什么我喜欢的日本电影里都有堤 真一呢?
阿吟的动机有点,太作。
女权电影,剧情也可以,就是太长了,浪费青春啊 减一半时间加一星东庆寺就是一个女权避难所
對影片的背景一概不知,但整個觀影過程緊湊暢快。佈景之美不消說,鏡頭也應用絕妙。開場“甚好”。這重要的歷史時刻,是兩性的衝突,更是新舊的對抗,還有東西的激撞。用輕鬆喜劇的方法講述反抗強權的故事。最好的時代劇,不過究一人或一物或一群體之背後,展示其真實的歷史經過【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