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真正的痛苦》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真正的痛苦》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路营救娘道情满人间就这样...第三季超凡世界美味关系宇宙战舰提拉米斯II喵星咖啡国土资源局长国王班底幽灵螳螂2突变当男人变成女人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爱我敢不敢怪诞小镇第二季模仿犯性福演算法第二季悲喜交加欢迎陌生人灵瞳我为勾勾狂浅草小子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你留下的烂摊子幸福二重奏攻壳机动队2:无罪鬼女佣黑金杀机心跳砰砰响迷蝴蝶

《真正的痛苦》长篇影评

 1 ) 只是小笔记

She was the only one in the whole fuckin' family that would keep me honest. Everyone else just disappeared when I needed them the most.Yeah, but um, you know, Grandma never pitied herself. In fact, she always told me, she was grateful for her struggle.What she endured that gave her hope, right?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ork some menial jobs, they drive cabs, they deliver food.Second-generation, they go to good schools and they become a doctor or lawyer or whatever.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lives in their mother's basement and smokes pot all day.Yeah, but isn't everyone in pain in some way?I mean, look at what happened to our families. Look at where we came from.I mean who isn't ... You know who isn't wrought?I'm not. I just like, take a pill for my fucking OCD, I jog and I meditate and I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I come ho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an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that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like the need to, like, I don't know,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 you know? I'm sorry, I'm ranting.Sorry, I'm just so fucking exhausted by him sometimes. I love him and I hate him and I want to kill him. And I want to be him, you know? And I feel so stupid around him, because he is so fucking cool and he just doesn't give a shit. And then just being here with him is just so fucking baffling to me, you know?It's just baffling cause' it's like how did this guy come from the survivors of this place, you know?Sorry, I'm oversharing.

 2 ) 烂番茄96%,开年必看佳作!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随着Netflix热剧《Y鱼游戏》第二季的火爆开播,与剧集相关的“梗”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有网友用剧中的“椪糖挑战”做比喻——好不容易熬过了2024年,新的一年会不会又是困难重重?

生活在当今时代,焦虑似乎成了很多人的情绪日常。

人们忙忙碌碌地去追寻一些东西,同时又在丢失一些东西。

一番拼命过后,却又发现“得到”与“失去”好像也变得没那么重要,“患得患失”早已侵蚀了本该拥有的幸福与满足感。

只剩下疯狂的“卷”和内心日益加剧的孤独,以及一声长长的叹息——生活不易。

(电影《天气预报员》截影)艰辛与苦痛,是否才是“生活”与“生命”的底色呢?

最近,一部新电影上线,主题就聚焦于此。

而且,影片名非常的直白。

乍一看,有点“丧”。

但,却又能引发观众的深深共情。

甚至,在夸赞之余还鼓励导演要一直拍下去。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说破无毒”,在绝望中寻找新的希望?

今天就一起聊聊它——《真正的痛苦》A Real Pain

《真正的痛苦》由“卷西”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石头姐”艾玛·斯通和丈夫戴夫·麦卡里担任制作人。

202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便获得“沃尔多·斯科特编剧奖”。

在今年的好莱坞颁奖季中,该片更是屡获殊荣。

先是在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评选中,获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两个奖项。

接着又在第82届金球奖中“四提一中”,影片的另一位主要角色基南·卡尔金拿下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谁能想到这位童星出身,《小鬼当家》主演麦考利·卡尔金的亲弟弟,如今已经手握两座金球奖(2024年,凭《继承之战》第四季获电视类“剧情类剧集最佳男主角”),并开始向奥斯卡发起冲击。

(基南·卡尔金)对于杰西·艾森伯格来说,可能很多观众的印象还停留在《社交网络》中的年轻版扎克伯格,也可能是《惊天魔盗团》中的魔术师,又或是“超人克星”卢瑟。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剧照)近几年的“卷西”已经开始投身创作,2022年其自编自导的《当你拯救完世界》就提名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

他的这部新作与前一部相比,口碑显著提升。

目前,烂番茄新鲜度96%,爆米花指数81%,IMDb7.2分,豆瓣7.4分,绝对是近期不容错过的口碑佳片。

更重要的是,本片在欢笑与泪水交织中,重新引发了我们对喜悦与痛苦的思索。

01踏上旅程大卫(杰西·艾森伯格 饰)和本吉(基南·卡尔金)是一对堂兄弟。

此刻,两人即将飞赴波兰。

(《真正的痛苦》截影)奶奶刚刚过世不久,她在遗嘱中嘱托兄弟俩回她的故乡去看看。

作为第三代移民,大卫和本吉也从未回过老家。

所以,这次旅行一方面是替他们的奶奶完成心愿,也更像是两人的“寻根之旅”。

看得出来,本吉对奶奶的感情很深厚。

和旅行团的其他人初次见面,互相介绍时,再次说起此行的目的,本吉不禁神色黯然。

(《真正的痛苦》截影)向来有点木讷的大卫却在一旁说了“实话”:是奶奶给你留了一笔钱,我们才……眼见自己的煽情被拆穿,本吉还嘴吐槽起了大卫。

(《真正的痛苦》截影)看似互相拆台,相爱相杀,其实兄弟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

只是长大以后各忙各的,来往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

或许,这趟旅行也是让兄弟俩关系重新变得亲密起来的好机会。

可也没那么简单。

兄弟俩的性格迥然不同,大卫是要多“i”有多“i”,本吉则是“e”得不行。

一个“社恐”,一个“社交恐怖分子”。

相比起交际,大卫更喜欢独处。

只是,形单影只。

(《真正的痛苦》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数量多达300万。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不陌生,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和屠杀行径,让大量的犹太人失去生命,也有不少人被迫逃离家园。

旅行团的成员多是这些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们来此都是抱着“寻根溯源”,也为了寻觅一些属于自身民族的归属感。

按照这样的基调,行程安排中就少不了一些略显严肃而沉重的景点。

可是,本吉富有感染力的开朗和热情,让旅程变得有趣了起来,连导游都忍不住加入了。

(《真正的痛苦》截影)而大卫呢,依然有点格格不入。

他只能充当人形三脚架,给大家拍照。

(《真正的痛苦》截影)一整天的旅程结束了。

白天的欢脱仿佛也随着夜幕的降临戛然而止。

楼顶天台,大卫和本吉聊着童年的美好和过去的种种。

共同的回忆,总能修复一些事情。

比如,日渐疏离的亲情。

(《真正的痛苦》截影)可是,看上去玩世不恭的本吉,为何眼中也有一丝难以抹去的哀伤?

那些回忆触碰了他的敏感吗?

还是说,他的情绪到达了某种临界点?

(《真正的痛苦》截影)02情绪过山车本吉说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过得“很糟”,他在心里是很感谢大卫能抽出时间陪他踏上这段旅程。

(《真正的痛苦》截影)但是,糟糕的情绪还是不可控制地喷薄而出了。

在前往下一旅行地点的火车上,坐在一等座车厢里的本吉问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住豪华酒店,坐一等车厢,难道这就是我们来寻根、体悟民族苦难的方式吗?

(《真正的痛苦》截影)逻辑好像没问题,但场合有问题。

这无疑是扫了大家的兴啊。

本吉走开了,大卫紧随其后。

本吉明白,大家只是想在旅行中收获喜悦。

但,没有人会一直快乐。

(《真正的痛苦》截影)“没那么开心的”不光只有本吉。

大卫其实也没有完全沉浸在旅行之中,他惦记家里的妻子和孩子,还要为本吉的口不择言担惊受怕。

而随着旅程的深入和对历史印记的不断了解,其他人也有了不同的思考。

这也是本片最出彩的地方,台词真的很巧妙。

借由角色之口,金句频出。

比如:「有钱对无聊的人来说,就像DU品一样」「生活,太容易让我们忘记自己是多幸运」

(《真正的痛苦》截影)「麻痹自己,就是为了不去想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就像是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真正的痛苦》截影)旅行,可以让人在清空大脑缓存的情况下,重新思索某些人生的意义。

也可以说是,生活的本质。

在某一处古迹前,本吉又挑刺了。

他对旅行的定义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了解一些冰冷的数据。

(《真正的痛苦》截影)很感性,也很随性。

晚餐时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祖辈们漂洋过海,如何打拼,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说着说着,话锋就跑偏了。

(《真正的痛苦》截影)本吉认为大卫这是指桑骂槐,指责自己不上进,愤而离席。

其他人对这位年轻人倒是予以体面的理解。

(《真正的痛苦》截影)可大卫受够了。

只有他痛苦吗?

谁不痛苦呢?

我要靠吃药才能缓解强迫症,每天上班下班,生活日复一日,这些不痛苦吗?

可每个人都在如此生活,一定要去抱怨什么吗?

(《真正的痛苦》截影)一次旅行,让本吉和大卫犹如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

看上去,预想中的亲情温暖与治愈正在渐行渐远。

(《真正的痛苦》截影)03旅行的意义必须要夸一夸基南·卡尔金的在本片中的表现。

那种表面欢乐,内心苦楚,又略带神经质的形象,被他演得很传神。

失焦的目光,传达出难掩的哀伤与挣扎。

有那么一瞬间,会让人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卡西·阿弗莱克。

金球奖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小派私以为,本片属于双男主设定,理应入围最佳男主角。

(《真正的痛苦》截影)此外,本片的另一个值得夸赞的地方就是配乐。

整部影片都采用了肖邦的钢琴曲,古典音符穿行于剧情之间,时而柔声倾诉,时而低沉缓慢。

可以说,《真正的痛苦》是一部“举重若轻”的影片。

之所以说有“沉重”,是因为主线故事中的旅行,是犹太人后裔在回顾本民族苦难的历程。

比如,那个四壁和天花板布满略带“梦幻”色彩的房间,就是集中营的毒气室。

那些蓝色,是毒气氰化氢的残留物。

(《真正的痛苦》截影)但本片并不旨在重复这些历史的苦难。

而是把它放在了现实的语境中,用另外一群人的“痛苦”做了比照。

这些人的身份,恰恰是他们的后人。

大卫和本吉的奶奶当年死里逃生,远渡重洋。

在家族和民族的不幸面前,兄弟俩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是否就变得异常渺小了呢?

(《真正的痛苦》截影)这恰好是本片的“轻”。

它将关于人生的诸多瞬间与思考,融入一部公路风格的旅行影片。

比如,本吉的拧巴,大卫的焦虑,这些都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程度上的“痛苦”。

甚至,本吉还绝望到尝试自杀。

可问题提出来了,又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清的一点是,现实与电影之间是有差距的。

即便是再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可能都无法改变,也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更何况是“情绪”——这种非常“形而上”的存在。

因此,没有答案,也许就是“答案”。

(《真正的痛苦》截影)那么这部影片,或者说这场“旅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把影片名改为一个疑问句——什么是“真正的痛苦”?

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吗?

会有,但不尽相同。

再一次的天台对谈,大卫坦言,我想知道“富有魅力”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他心里,本吉就是那样的人。

眼角滑落的泪,是自己的艳羡。

(《真正的痛苦》截影)在那之前,大卫就说过,我爱本吉,也恨他。

对于他的自暴自弃,恨不得杀了他。

大卫却又想变成他,变成本吉。

(《真正的痛苦》截影)所以我们看到,大卫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把从波兰带回来的一块石头放在了门口的台阶上。

那是犹太人的传统习俗——把石头放在已故亲人的墓碑上,表示“你没有被遗忘”。

家,代表着温馨、欢乐与归属。

但对于大卫来说,那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坟墓”呢。

曾经想要的生活,想成为的自己,已经“死”去了吧。

(《真正的痛苦》截影)影片中,有两个机场的场景,本吉说他喜欢待在那。

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那里总是热闹非常,总有陌生的旅客穿梭于身边。

没有人会去关注一个陌生人的来处与归途。

他的归处会是哪里?

(《真正的痛苦》截影)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没有人生的方向,对生活的不满足,是吗?

也许是,也许并不是答案的全部,也许难以言明,你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吗?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3 ) 哀而不伤

真正的痛苦:片名那么小一个,打在Benji腮帮子旁边,片尾又再现。

我觉得代表导演并无意对一个显著的主题大书特书。

“a real pain”只是一个会时不时从你脑袋旁边的气泡里冒出来的,干涩的线索。

它是复杂的人生系统中,环境和自身的作用与反作用之下,产生的一阵风,一股推力。

你无以名状,无可奈何,扛着风踽踽而行。

电影里的“real pain”,当然可以特别浅地理解为参观集中营时的感同身受,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导演的视角落在了绝大多数当代人真实的体验上——回顾这段历史,能理解其中的哀痛,但这个哀痛终究无法全然抵达感受层面。

所以他拍Benji的overeact,是从一个带批判意味的第三视角。

在这个视角里Benji是神经质的,甚至矫情的。

这个是pain,但是real pain是隐形的。

我不愿意把它简化为旅行团里的犹太后裔共有的“代际创伤”,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初始观察点。

同分异构:前阵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就想到了这个词。

卡拉马佐夫四兄弟是同分异构体,他们使用相近的材料,基因,信息,搭建出迥异的人格,却有某个线索将他们串连。

你可以管它叫诅咒,梦魇,或者原罪。

这道题是和生命一起降临到头上的,早晚要去和它博弈。

Dave和Benji也是这样一种同分异构体。

他们有共同的奶奶,共同的祖先,波兰犹太origin,美国的成长环境。

一个服药治病(隐性),一个服药自杀(显性)。

导演对他们的背景介绍的详略处理也是有趣的:奶奶重要,但是重要在哪里道不明。

父母辈干脆一句略过,同行的人甚至说自己经历集中营的父辈一句都没提过集中营。

这个详略处理,和历史影响人的方式是吻合的——你根本说不清楚你怎样来到当下。

你回望来时的路,一片迷蒙,在奶奶的门前放下两块石头,自我安慰说找到了,下一秒又尴尬狼狈地塞回口袋,莫名其妙地走掉。

Dave对Benji说,你那么有魅力,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来一次当你的机会,可你怎么会对自己做出那样的事?

这个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道出了什么是“a real pain”。

这个pain是universal的。

它可以适用于旅行团的所有人,也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其它部分:整个片子的叙事如此轻盈,于是它有种“哀而不伤”的基调,我觉得是特别美的。

导游温暖沉静的声音,娓娓道来一些历史的碎片。

他的日裔、英音和研究生身份,构造了他与此时此地的一个很恰当的距离。

绿荫下的阳光,群鸟飞散,不过是人间的平常午后。

一闪而过的空镜都不是闲笔。

整个片子用了16首肖邦的钢琴曲。

我比较喜欢的位置是奶奶门前,用了竖琴练习曲。

肖邦跟他的学生这样描述这首曲子:“请这么想象一下,有一个牧羊人在暴风雨来临前躲进了山洞,远处风雨交加瑟瑟作响,而他的牧笛声却吹得悠扬。

”左手弹暴风雨,右手弹牧童笛声。

盛大,开阔,却仍然神秘。

没有用肖邦的部分也美丽。

餐厅里第一首曲子我查了半天才查到,是Hava Nagila,一首传统犹太小曲,节日庆典时他们爱用。

第二首Benji自己弹的是tea for two。

Dave和Benji的塑造,在心理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比方说Dave是压抑的性格,他唯一一次攻击性的释放就是致命的,就是在餐桌上他拐弯抹角地让Benji知道了奶奶对他的评价。

然后立刻又收住了,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准。

Benji的神经质不是为剧情服务的,而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所以很完整,也通顺。

许多人把Jesse和伍迪艾伦比较,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相似,这是一种视角和聪明劲儿上的相似。

不过Jesse絮叨少些,悲观也少些。

Jesse描绘的痛是状态而非弥散性的预期,这也是哀而不伤的另一层面。

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好,没有痕迹。

真的很喜欢。

不是那种看了能让人爽到的电影,但是做得好的地方很多,也有灵气。

补充:我一个月前刚刚去了波兰,专门去的奥斯维辛,所以心路历程特别能relate。

在机场打开酸奶,火车,大巴,看到堆积的鞋子衣物,焚化炉,全都刚刚亲身经历过。

去之前看了一本幸存者的回忆录,经过10号实验区,点名处,厨房,牢房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出现书里的片段。

在营区里还遇到了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犹太游客。

对于这类历史的回顾是一种“搭桥”的行为,将过去的“pain”与自身的“pain”之间的关联梳理出来。

没有任何一种哭声真的在远方。

 4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共同的痛苦不要忘记

成长了就分开了。。

这是我小时候没法接受的事实。。

我总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原地。。

但现实是距离,学识。

家庭让彼此分开。。

但至少共同的记忆让这对表兄弟走上了这段关于外婆的旅程。。

但我不想说电影很敏感,很真诚的记录了一些情感。。

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关于集中营的观点。。

无可否认这是一段悲伤的过去,也正因为如此让现在有了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家。。

油管破站某大v说过他的亲生经历当他的教授在给学生讲述集中营那段历史时,课堂上有很多人哭了。。

他决定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人了解在中国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然后他的教授说你不能在这里讲这个,是不一样的历史是会被人遗忘的,如果不能靠宣传让人铭记,那还有什么会让人审视那段历史我很不喜欢网络上有些言论当中国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是采访时,总看到有人说为什么要激起仇恨。。

这是一样的问题吗,只是要去正视一段历史啊我似乎终于理解张纯如会选者的道路。。

她的痛苦可能还在于周围人的漠视,当她努力去翻阅那些历史写出那本书的时候,也许生活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都说放下吧。。

那已经是过去了的历史。。

而她却一直在立志让全世界了解那段真实。。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猜测,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突然感悟到的我们也需要向某个群体一样利用任何机会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也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

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得到道歉!!!

剧终,ben 一个人坐在机场真的很好哭!!

 5 ) 《真正的痛苦》:清醒的混乱与克制的冷却-Benji与Dave的不同挣扎

直接转载附上我自己写的公众号推文,原文可能观感更连贯。

我喜欢这部电影,但还没到那种看完会忍不住鼓掌,或者希望别人也一定要去看的那种程度。

由于「summer camp理论」「社交网络」「旅行终点」「爱在罗马」「咖啡公社」他机关枪式的语速(真的很适配里约大冒险的鹦鹉)、他焦虑不安神经质、有点asshole的Jesse,让我一直很好感这个魅力有才的演员/导演/编剧。

 6 ) 真正的痛苦是身体记忆(前意识)与现实画面(意识)不兼容的痛苦。

本吉的存在给这段旅程增添的意义,对于队伍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用时间来回溯的。

这就像很多我们并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生成在记忆和身体里的无意识那样,有天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自己弹跳出来。

这种弹跳在本吉的生命里更早的发生且持续着,他与现代社会周围环境相处所产生的那种不适与惶恐,可以从开篇片和结尾坐在机场候机室里明显看到并感觉到,这便是属于他的真正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只是痛苦来源和看待和对待痛苦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会由于承重和负重一同而来的痛苦,只是认为大家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此便用选择吃药、慢跑或冥想来压制和控制,就像大卫;但有的选择不掩盖和也无法消解,就像本吉,他的这种痛苦几乎不由得自己选择,他没办法用选择彻底遗忘自己出生自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家庭来自处,这也就是他坐在候机室里始终无所适从的原因,他的记忆与历史,没办法和眼前早已将那段历史遗忘的画面去匹配。

好在这部电影除了给我们一个在人群中总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但正是如此才散发着其独特魅力的本吉之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始终爱着他且无比珍惜和理解他的大卫,这种情感的勾连和心灵相通,比起任何奇珍异宝都更加名贵和可贵。

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可以去看下这部刚出的卷毛和卡尔金出演的电影《真正的痛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7 ) 飘摇的根,真正的痛苦

集中营将他们连根拔起,走出集中营后他们都仿佛失去了根,在都市里风雨飘摇,只剩下茎叶枯黄凋零。

他们太久没有汲取源自大地的养料,悬在空中不知去向,一种迷蒙的痛苦蕴藉于心中,有对家的憧憬,有对自由的渴盼,更有对民族性的无解。

舒缓的钢琴曲带来淡淡的忧伤,走过的犹太遗址是刻在他们心底的伤痕,餐桌上倾诉的过去是久隐外化的痛苦。

曾经的炼狱现已归于平静,多莉奶奶的旧屋也已重居新客。

全片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寻根之旅就是在历史长河上摆渡。

到最后班吉也没有思考出何为真正的痛苦,他不像大卫有繁忙工作家事磨平棱角掩盖痛苦,他只能用感性的外表遮蔽,但这毕竟是唯心。

班吉返程后坐在机场中四处张望,和他出发前的样貌如出一辙,不知他的根是否寻得,但他内心真正的痛苦怕是永远无法消解了。

真正的痛苦 (2024)7.42024 / 美国 波兰 / 剧情 喜剧 / 杰西·艾森伯格 / 杰西·艾森伯格 基南·卡尔金

 8 ) 。

影片首先引导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痛苦”。

不同于表面的、暂时的不适,真正的痛苦是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体验,如失去挚爱、理想破灭、自我价值的质疑等。

这些痛苦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心理冲突和情感挣扎。

影片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困扰和迷茫,在屏幕上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影片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去想就会消失”。

这一理念并非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提倡一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通过注意力转移、情绪自然消退和认知重塑,我们能够逐渐淡化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其中,注意力转移这一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一位失去亲人的女士通过投身于志愿服务和园艺,逐渐从悲伤中走出。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帮助他人和自然之美上,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疗愈。

这种方法提醒我们,生活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入,当我们把视线从痛苦中移开,便能发现新的意义和希望。

影片还提供了一些实践“不去想”的具体方法,正念练习、积极投入生活和寻求社交支持等。

正念练习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避免陷入对过去痛苦的回想。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当感到焦虑和痛苦时,一次深呼吸往往能让我恢复平静,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积极投入生活则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喜爱的活动,让生活充满色彩和活力。

影片中,一位失业的艺术家通过旅行和绘画,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和生活热情,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

影片最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面对痛苦,我们需要学会适时放下,用健康的方式去应对和化解。

真正的痛苦,不去想就会消失,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勇气。

这种勇气让我们在风雨过后重拾阳光,继续前行。

通过这次观看,我深刻体会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我们不应沉溺其中,而是要勇敢地走出来。

通过转移注意力、调整认知和积极生活,我们完全有能力化解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让我学到了应对生活挑战的有效方法。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与韧性,能够在经历风雨后,笑对人生。

 9 ) 伍迪艾伦模仿秀

《真正的痛苦》有着伍迪艾伦的痕迹,节奏与文本与表达逻辑都是如此。

它的篇幅有限,表意以小见大,展现人物的细微内心,通过人物的敏感关系,高度依赖文本戏剧,台词幽默轻松,又非常精确而尖锐,具有直指现象、高效讲演的完成度,又直接展现了作品与艾森伯格对其主题的丰富思考。

杰西艾森伯格设立了一个具有差异化当代身份的团体,美国人、英国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共同组成了当下的差异生活状态,也有不同的性格,甚至到了“归于犹太的黑人”作为最遥远的无关存在。

作品呈现了他们的区别,这是他们基于各自当下而在当代的“无犹太被杀之二战痛苦”。

英国导游是最冰冷、客观、外界的无关者,无感情地叙述客观历史,制造着旅行团进入当代环境与表面和谐的状态,最后被表兄所改变,开始尝试着带入更多共情。

黑人则是主题范畴的扩展,自身经历过种族屠杀,因此与犹太教产生了共情与归依,让作品从犹太人扩展到了非洲人,作为更广泛的“惨痛民族历史拥有者”,展现更多民族的当代痛苦。

他们用当代的身份构建了如今的生活,作为波兰犹太人的移民后代而生活,享受了当代犹太人的高阶层生活,以此作为自身人生的真相。

但是,这不过是犹太人对源自历史之民族根源的掩饰与回避,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到的的杀戮创伤、被极度的压迫,才是这个民族的本质,不可能消除的痛苦,而当代的一切美好,从所处生活的高层与优渥,到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待遇,都只是对其本质的遮掩而已。

艾森伯格从每个人物的个体生活进行切入,他们的当下即具有痛苦,而旅行成员彼此之间的当下民族、性格、出身、经历的差异化隔阂,又形成了当下的“痛苦”表现形式,他们组成了旅行团,旅行团成为了当代世界---特别基于每个人身上的种族、国家、性别、年龄段的种类丰富---的浓缩象征,努力地保持和谐,却也在每一天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不同程度的冲突,也会在每一天的结尾处达成阶段性的和谐,源于他们共有的“历史记忆”之痛苦。

在人物的个体层面,这种痛苦是当下生活的不如意本质,艾森伯格又由此延伸到了人物象征的波兰犹太人,其掩饰于旅行团交互之即时情境的个体人生之痛,即是犹太人之于当代所共有、却被当下所掩饰的“历史过往根源”之痛,二战中的被屠杀。

在其中,最具体的表现是兄弟二人,他们是艾森伯格设计的最后一层落点,也是每个旅行团成员的代表。

他们的共同“过往”是与二战幸存者祖母共处的童年,后者传递给了他们“犹太的根源痛苦”,也形成了之于二人个体的童年“过往”痛苦,并落实在了当下。

二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带来了性格差异化的内向与外放。

在团队旅行的过程中,大卫会在每一天不停地看着与祖母相似的脚丫,相关的记忆始终难以散去,而表兄更是带着祖母传下来的红绳,在每一天反复抚摸。

在家庭层面,这是他们对祖母之死的思念之痛,也是他们对后者拥有波兰犹太人之痛的血脉继承,奠定了他们作为犹太人的过往之根源,又具体地作用到了当下,让他们始终处在无法忘却的痛苦之中,当下生活受到了影响。

二人对这种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大卫试图像旅行团的其他人一样,以非波兰犹太人的当下美好去掩盖它,在纽约拥有了幸福的家庭,试图以美国人的当下身份活下去,表兄则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

旅行团之间的关系表现着“对差异导致不和谐的掩盖”,作为当代世界中犹太人处境的浓缩。

兄弟二人的关系则是对此的再下层落实,大卫想要回避个人童年带有的民族过往之痛苦,不想沉浸在祖母去世之痛,也不想拥有大屠杀之痛,因此离开了沉浸于此、让他反复被唤醒记忆的表兄,由此带来了兄弟二人关系的隔阂,其隔阂本身形成了人际关系层面的“当代痛苦”,与旅行团作为更高程度的人际关系的内在冲突之“当代痛苦”形成了对照。

大卫试图掩盖它,与表兄保持和谐,也在旅行团中试图给表兄的不和谐行为进行弥补,表兄则始终在展示着痛苦,不停让大卫直面、陷入其中,也揭穿旅行团的各种人为表演、对关系不融洽这一痛苦状态象征的遮掩。

表兄始终真实地展示着个人的痛苦,其状态作用到了人际关系层面,形成了与大卫和旅行团成员的隔阂,将两个程度的“人际和谐”伪装完全打破。

但是,也正是源于这种打破,让每个人都在各个程度与层级上直面了自身的痛苦真相,从而在破裂---关系的不和谐、氛围的尴尬化、口中与面对环境的“去当代化、痛苦化”---之中,反倒是达成了基于消极、负面、伤痛的真正和谐。

这源于他们对自身之过往与民族之历史的双重根源的回归,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即生活的象征---去除了表面的“当代美好景象”,被还原成了更加历史、过往、原生态的状态。

然而,在艾森伯格的最终升级之中,“痛苦”来到了更深的层次,变成了“无法解除当代掩盖,而又无法彻底消除过往”的痛苦:旅行团的终极和谐,随即迎来了分手告别,而兄弟二人的完满开解,则马上变成了各自回家的分离。

特别是作为影片结尾的后者,二人的最终解扣源于负面情绪的完全爆发,在表兄不停的痛苦展示、打破大卫营造的和谐之后,大卫终于在这一旅程的终点爆发,面对表兄最后一次的“打破”--拒绝去自己的家中拜访、让兄弟在此处分手作为结局---不再强作兄弟和睦,而是本能爆发地怒扇了表兄一耳光,让人际关系、自身情绪的真相暴露出来,随后与表兄相视而笑。

从标准的戏剧走向而言,这本应带来随后的真正和谐、矛盾解扣,但艾森伯格并没有那样做,而是让大卫与表兄各自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之中:大卫回到了纽约的家里,重新沉浸在表面的当下幸福,却无法以此完全消除自己的强迫症之痛苦。

艾森伯格赋予他每天服药才能压抑病情的设定,形成了对他整体生活状态的象征。

而兄则坐在机场的候机大厅,表情陷入不自然的苦楚,继续与“表面美好”的当下环境进行着痛苦的对抗。

这个结局将我们带回到了影片的开头,也是艾森伯格的一个诡计。

在开头,他将表兄坐在大厅的画面、大卫接电话并前往机场的画面,串联在了一起,前者似乎是后者的同步发生,二人的关系、各自的状态,都处在通电话与剪辑节奏的尴尬生涩之中:表兄将“与周遭(从大卫到所有人乃至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之苦楚”的情绪挂在脸上,自己的真实伤痛与周遭的表面幸福无法共融,而大卫则努力淡化着自身对于表兄的这种情绪。

到了影片的结尾,一切又回滚到了上述的开头,无疑意味着这种心境与生活的无改变。

作为更具体而持续性的呈现方式,随着影片的发展,艾森伯格将旅程变成了大卫掩盖失效、反而被表兄所引导、逐步直面苦楚真相、完成二人开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延伸到了旅行团中各人与全团“整体”的层面,完成了全团---即犹太民族---穿过“当下美好”之表面、看到源于个体生活“过往”与二战屠杀“根源”的本质,完全呈现出痛苦,并将之化解成团队隔阂的消除,最终似乎理应获得当下生活的真正动力。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艾森伯格打破了这种理想化的发展轨迹。

旅行团的和谐、各人的开解,都停留在了兄弟二人与他们分手、团活即将告终的时刻,而更加落实、根本层次的兄弟关系,也只能停留在瞬间的“打耳光、相视而笑”程度,开解源于痛苦,却没能化解痛苦。

在结尾,兄弟二人都只是回到了各自的初始状态,这才是他们更持续性的唯一生活状态,也是每个犹太人、犹太民族必须面对的当代真相。

对大卫等普遍犹太人来说,掩盖自身的痛苦,与美好的周围世界强作和谐,是唯一的道路,而对于代表“心境与生活真相面”的表兄来说,坐在一个无法打破掩饰与当代化的环境与生活之中,继续煎熬、受苦于大屠杀、祖母死亡等负面过往心境,并因此心境与美好环境的不容而产生隔阂的更复杂痛苦,也是他必须面对的状态。

在影片中,表兄象征着各个层面的“痛苦真相”。

当影片的结尾来到时,我们意识到,表兄的结尾画面即是开头,旅程之中的一切便都没有了意义,其痛苦也形成了最终极而完整的犹太人真相:周围的世界、犹太民族自身,都会继续着对历史的掩盖,以此构成当代的“离开波兰、阶层高级”之美好表象,但属于波兰大屠杀的根源始终会伴随着每个犹太人,无论他们去到哪个国家,拥有什么阶层的生活,当下生活的“繁荣环境”是不可改变的,但坐在其中的“真相犹太人”表兄的痛苦状态,其对过往本身的痛苦,以及过往痛苦之于当下外部环境的负面交互---被强行压抑与掩盖,从而产生自身对生活的隔阂与差异感---的二度痛苦,同样是不可解决的。

表兄只能坐在当代的机场里,因自身痛苦与周遭幸福的隔阂差异而更加地痛苦,大卫也只能回到美国纽约的家中,似乎子女和睦,却要继续吃药压制强迫症,并且继续与表兄分离,而他能做到的“回归真实”,也只是在当代纽约家庭的门外摆上犹太传统礼法中悼念死者(祖母与大屠杀死难者)的石头而已,是极其局限性的行为。

艾森伯格将影片的表意落在了普世性的“家庭兄弟情”之上,其上则是旅行团程度的微观人际交互,这让犹太人之外的观众也能接收,也是非常“伍迪艾伦”的做法,只是载体从爱情变成了其他形式。

而在表现手法上看,艾森伯格同样有着伍迪艾伦的特点,细节拿捏、戏剧暗示,又充分发挥了人物与环境本身的交互关系。

在戏剧结构之上,旅行团的四天时光即是人物不断打破掩盖、深入真相痛苦的过程,在每一天的维度中又有着掩盖的打破与重建,不停地循环往复,并“前四退三”地不断抵达更深的位置,在最终一日的机场中颠覆此前的一切前行努力,前四退三的“事倍功半”强化着一路行来、打破掩盖的艰难,而这种来之不易的成果又在结尾的机场被彻底破坏,直接将观众带回到了影片的旅程开头,强化了当代犹太人的双重痛苦之不可解。

在旅行的第一天,大卫与表兄的相会是尴尬、隔阂的。

大卫不停地试图与兄弟沟通,兄弟则是ky的自我化状态,随之引出了他们之于环境的不同状态。

他们处在机场的当代环境之中,大卫小心翼翼地观察活力感满溢的周围,试图融入其中,也努力地与表兄搞好关系,而表兄则对此毫不在意,吃着大卫的零食,却反过来对他说“别客气随便吃”。

兄弟层面外延到了他们对于环境“当下生活”的态度之上。

艾森伯格设计了环境,让它具备了当代形态的“犹太人表里”属性。

机场的安保人员暗示着集中营里的纳粹军人,是一种潜在的“高压”,大卫配合着安检,表兄则试图“对抗”它,从轻飘过检的“蔑视”到偷带大麻的抗衡,后者的行为无疑是对过往痛苦真相的一种直面与消化,从当代表象中看到了某种形式的过往真实,并试图直面、抵抗之,过往的“种族主义政策之压迫”以当下的“规定、礼仪”形式呈现出来。

但是,表兄只能用大麻来对抗,大麻提供的也只是暂时的快感而已,由此埋下了其行为的不可持续性,即影片的最终结果。

此外,“睡梦”是两日切换的节点,同样是艾森伯格的有意设计。

它会解除每个人的伪装,让他们沉浸到绝对的真实之中,也意味着“不可消除之过往”的再次涌现,占据了各人的心灵,从而打破他们在前一天的各自成果,在次日的早晨重新开始。

在每个单日全天的阶段性篇章之中,人物都会从“痛苦消极的状态”与“兄弟、旅行团之人际关系不佳、表面故作和睦”的起点重新开始,从当代化环境的“酒店”逐渐转入屠杀过往的真实面,由表兄再次完成伪装去除、消极共情、真正和谐,直到再下一天的睡梦与苏醒。

无论是大卫的掩盖,还是表兄的“直面与对抗”,再到人际关系层级的“和谐”,都秉持着这一节奏,并有着程度上的递进,逐渐有力而直接地揭穿过往真相,让人陷入真实的负面情绪,让“历史过往之痛”愈发明显,带来人际关系之负面的不可抑制,意味着他们朝向“真实”的进程,并在最终的爆发中卸掉伪装,转而逐渐拥有了真实伤痛的共情与和谐。

从第二天开始,艾森伯格发展了各种层面的表意。

他们从飞机上醒来,表兄的状态陷入低沉,不再有前日对抗机场安检成功的快意与放松,与大卫的关系也陷入了自身消沉之后的尴尬,负面程度增加。

并且,大卫的手机也在这里展现出了表意作用。

在第一天中,大卫就是用手机在努力与表兄沟通,化解彼此的尴尬与隔阂。

而在第二天中,它则是连通大卫与当下美好家庭的工具,在面对表兄“真相痛苦”、也身处于波兰环境的时候,大卫用手机不停联系女儿,以此缓解真相之痛。

但是,表兄却在宾馆中强行要走了大卫的手机去洗澡,让大卫不得不深陷于痛苦,形成了二人关系(表兄诱发大卫痛苦)的象征性行为。

“洗澡”的裸体意味着掩盖的去除、真实的暴露,是表兄在第二天的行为,也带有“洗清苦楚,获得解脱”的意味,是他们来此旅行的核心目的,并随着影片的进展、旅行对集中营与祖母家之“痛苦根源”的愈发靠近,人际关系的不和被抬到明面上,而冲澡也变成了徒劳。

这扩展到了旅行团的层级,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人,产生更多的摩擦,破除了更多的表面和谐,也由表兄而引导出了更多次的“真正和谐、直面真相”。

每一天的旅程都是这一过程的复现,也作用到了环境的部分,带着他们从“当代环境”走入“历史真实环境”。

这是每一天内部的变化过程,也是旅行团三天整体形成的变化方向。

第一天是机场,第二天则是华沙。

在华沙,他们在各种远景中行走在当代的街头,移步换景之间,街景逐渐到了老城区,最终落在了反抗纳粹的雕像。

英国导游用冰冷的客观文字进行讲解,表兄则鼓动其他人一起摆出雕像中波兰人的造型去拍照。

之于当代礼仪而言,这是无礼的举动,却能让他们更直接地触及到大屠杀犹太人的心境。

在所有人都逐一参与的时候,镜头变成了主观性极强的手持跟拍,以此打破了整体的镜头风格---客观、固定镜头、强调“掩盖情绪”---他们投入其中,而当代礼仪也相应地成为了“压迫犹太人之种族主义政策”的当代伪装形态。

这带来了表兄与旅行团的第一次表面和谐打破(自顾自的行为引发众人不满,只能强作理解)、和谐产生(一起拍照),于兄弟二人而言则仍然无济于事,大卫没有参与拍照,只是在第二天的夜晚拥有了短暂的和谐迹象。

艾森伯格使用了酒店的环境,作为第二天的开头与结尾,对应着睡梦的表意设计。

他们在第二天早上进入了当代的酒店环境,夜晚也要归来,表兄试图对抗这一环境与“酒店规定”,强行进入了对接自然夜晚的屋顶,去除当代化环境,在那里与大卫交心,互相抽大麻,得到的却只是尴尬的顿挫交流,最终回到了酒店房间里,面对着“华沙高级酒店”的介绍电视影像,无聊地吃着薯片。

这也带来了“睡梦”的再次出现,将表兄的单日成果完全打破。

此时,第三天成为了再次的负面起点之循环。

“手机”叫醒了大卫,将他从真相的梦中叫醒,拉回到暂时的掩饰之中,却没能叫醒“沉浸真相”的表兄。

他们与旅行团的关系再次尴尬,每日都在晚醒、迟到,并接受其他人尴尬的谅解。

昨日的和谐被打破,再次回到了当代环境与相应的尴尬、掩饰和谐之中。

这一天的当代环境是火车,表兄的对抗则是对“买票”这一规则的。

火车环境是运送犹太人火车的当代伪装版本,英国导游给出的头等厢待遇更精准地对接到了当代犹太人的高阶层生活,比之第二天的“当代伪装”程度更加具体、深入、确切,而表兄的对抗、真相的展示也更加激烈:他打破了旅行团的和气交流,直接爆发情绪,破坏了所有人的好心情,说着犹太大屠杀的事情,自己去到了“曾经理应所在”的最底层车厢,随后拉着大卫一起完成了“逃票”的激烈对抗。

在这里,艾森伯格让大卫再次陷入睡眠,表兄则没有打破它,并将之发展成了现实里的“直面真相”:坐过了站的挫败、困境,随之以对抗规则的逃票来解决,以此才能让表兄更加心安理得地坐在头等厢之中,这是他对抗、打破某种“过往真相之压迫”后的成果,而非被赋予的美好假象。

这延伸到了第三天的结尾。

众人来到了犹太人的墓地,环境去除了当代化,表兄也指出了英国导游的不重视心灵,让所有人都陷入尴尬,随后又在一起献上石块的肃穆悲伤中拥有了真正的和谐。

而在夜晚,表兄更是打破了所有人对犹太生活的美好形容,“从波兰移民到各国,从此过上了忘却黑暗的美好生活”式表述,特别是针对大卫,直接指出其口中的祖母并未说过关于移民犹太人三代变化的笑话,因此自己确实“住在地下室抽大麻”,基于底层受迫与消极开解的痛苦确实存在,不可能被祖母以开玩笑的方式所诠释、淡化。

旅行团、兄弟的双重人际关系陷入了尴尬,环境处在了当代的精致餐厅,随后的开解则来自于表兄的“直面痛苦”,他取代了精致却无感情的形式化钢琴演奏,自己去表演肖邦,真正挖掘出了肖邦深藏在表面精美音符之下的波兰人之痛苦(刻板印象里的肖邦理解,其实体现了艾森伯格作为导演对片中象征元素的思考不足),也让众人侧耳倾听,化解了此刻的“单日黑暗”。

但是,表兄与美国女人马西亚约会的"和谐”,没能带来兄弟二人作为最根本“痛苦”的关系不和谐,反而彻夜未归而愈发加剧。

大卫自身的掩盖也愈发失效,想要联络家人,手机却无法通信。

这引出了第四天的旅程。

旅行团层面的隔阂已经在“表兄与马西亚的私情”象征中完全消除,取得了质变,环境也完全归于了集中营的“去当代化”,让众人直面犹太人的共有过往之痛苦,随之全程和谐:在集中营的最后镜头中,众人看着毒气室,相继经过了连接外部阳光世界的窗户,却始终是背对它,镜头随即切到了同样方形的门,这是他们真正去往阳光世界的“正面相对”,却始终紧闭、一片漆黑。

然而,旅行团的和谐却停留在了此间的消极痛苦之中,随后理应迎来消化的转机,却只是让众人就此分别,表兄与马西亚拥抱、约定了日后的联络,却无法避免分别的发生。

这让人际层面的和谐被打破,只留下了尴尬状态的兄弟层面,并带来了第五天的旅程。

在最后的第五天,兄弟二人踏上寻访祖母的旅程,彻底地回归“过往源头”,环境从当代开始,二人走在画着过往犹太人生活的桥上,其下正是“本质”,逐渐来到了“上方”,质朴的波兰小镇取代了当代的现实环境,最终归于祖母的房子。

他们似乎应该在此处完成消解,给祖母摆上悼念的石块,化解掉哀思,结果却看到了负面的真实:新住家是当代波兰人,却并不认可他们的行为,要求他们赶紧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艾森伯格激活了语言的元素,此前的他们与波兰当地始终有着语言的隔阂,其掩盖过往似乎源于“离开波兰的移民犹太人”身份,又随着进入祖母小镇、接触当代传统文化(带上风俗帽子)而好转(与当地姑娘言谈甚欢)。

但在这里,本地犹太人说着波兰语,却同样不认可他们对过往痛苦的直面与化解,甚至不赞同传统波兰礼法的“放石块”,这无疑让“掩盖过往”的当代犹太人范畴变得更加扩大,连波兰本地的人都淡化了它的存在。

这也是此前一天夜晚的表达内容:他们再次对抗了酒店规矩,上到屋顶,看到了不远处的集中营,这似乎让祖母小镇拥有了个人生活与犹太民族的双重“接触真相痛苦”属性,也让他们达成了痛苦的和谐,表兄完全爆发悲情,大卫也表示了同感,彼此交换着大麻烟去化解,并沉浸在了象征性极强的红色灯光表兄手上的祖母红绳,暗示大屠杀的“流血”但大麻烟只提供暂时的效果,大卫更是没抽几口,最终也要再次回到下面的房间。

由此一来,他们就面临了终极的痛苦:所有犹太人都陷入了当代的美好伪装之中,强行消除着过往痛苦而又不得,因此产生了新一层的“掩盖失败、勉力为之、无法抗拒隔阂与违和感‘之痛苦,这让人际关系(兄弟、旅行团、与新住家)在各个层面上陷入负面破裂,只能故作和谐,愈发暴露出“新住家驱赶兄弟”的真相,也意味着犹太人整体的民族状态,并最终落在了兄弟被迫分离、扇大耳光的结局之上。

这是团队中所有人的相处状态,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谐,却是尴尬而刻意的掩盖差异与隔阂。

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共性,真实汇聚到一起的原因才是:“寻访父辈的大屠杀记忆”。

当代身份带来了差异,而旅途愈发唤醒血脉的根本记忆,也让他们用痛苦达成了统一,根本的“和谐共性”并非当代的表面正向,而是内里的黑暗伤痛。

兄弟关系同样如此。

在本片中,艾森伯格全程使用了肖邦的曲目,更多的是夜曲系列,以初中期作品为主,年轻肖邦的漂亮、精致、优雅,衬托在当代波兰的繁华、角色人际的和谐之中,成为了对表面的加持。

从逻辑上讲,背景音乐应当随着众人对过往痛苦的愈发靠近、暴露,从早期夜曲过渡到晚期夜曲,肖邦在夜曲最后几首之中的阴郁伤痛,同步于人物在表面阳光、当代身份与环境下的“勉强维持正面和谐”、无法消除当下的差异、再随着深入波兰而唤醒作为犹太的共同伤痛之“负面共性”,同肖邦一样逐渐抵达了“波兰二战的黑暗内里”。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艾森伯格却反而使用了肖邦的圆舞曲,其积极程度甚至超出了夜曲早期的精致,更多了一种轻松俏皮之感,也没有夜曲“发展向阴郁”的作品走向,是更纯粹的欢乐调性。

它伴随着大卫走回自家的脚步,无疑意味着“以表面幸福掩盖”的再次出现。

作为导演,杰西艾森伯格展示了自己的功力。

除了本文开头所述的技法层面之外,他也关注到了人文向的主题,这同样是对伍迪艾伦的一种模仿。

伍迪艾伦始终关注着中产阶级与文化精英群体,展现他们的生活真相与内在追求,且与美国环境高度相关,将人物放置在极其标志性的地域性环境之中,作为文本戏剧的辅助。

艾森伯格同样重视戏剧,在环境的用法上则更下心力,带来了更丰富的设计用法。

这种模仿让艾森伯格拥有了伍迪艾伦作品的优点,同时也带着伍迪艾伦一贯的问题。

由于小篇幅的限制,它显得过于轻飘”,象征性表意的程度有些过大,精巧地拆解、诠释了民族性或阶级性的宏大主题,却由于小体量、精妙感,反而缺失了理应具备的严肃、厚重,以及对人物心境的深入表现力,更像是中产阶级、文化精英的立场出发、自居于高处的视角的一种“炫技式表达”,用自己的修养、学识、天赋,去同时展示创作才能、思想深度、人文关注,却像是一种拿捏姿态、强调自我水平的“隔岸观火”,过于冰冷而技巧性,导致情感力不足,共情同样通过技巧与设计,变成了第三者的“炫技”(电影技法到人文思考),在刻意地强调着“我在关注你、体谅你、共情你”。

最明显的是,艾森伯格并不满足于犹太人的层面,而是将主题更加外扩,展现包容世界的格局、眼界,对人类文明与其中各身份之人的关切。

在影片的结尾,他用黑人角色去关注到了犹太人之外的群体,更多的民族弱势、被种族主义甚至屠杀的弱势民族,作为自己对各苦难民族的雨露均沾、共同关注,展现世界性视野,且展现了中产阶级、女性等多层面困境,又让象征性极强的“真相”表兄最终回到了刻意摆成多民族之人、一片幸福景象的当代机场之中,一脸苦楚,试图扩展主题范畴。

这种“拔高”带有强烈的自我展示、强加思想深度与严肃性的意味,甚至可说是一种下意识的“故作姿态”,十分刻意地给影片赋予更大的价值,在小体量的表现内容中反而显得不够扎实,不如聚焦于犹太人层面。

纵观全片,它过于轻度,用技巧性手段进行戏剧不足的补充,反而变得无情起来,变成了一种故作为之、形式主义的的“人文关怀”,始终带着文化精英的姿态与距离感。

这也是它与《利益区域》的明显区别,后者同样精巧、设计,同样连接了二战集中营与当下的“集中营博物馆”,呈现后者的整洁、精致、“对展示前真实环境的人为清扫”,却有着巨大的情感震撼力,仿佛是黑暗的漩涡一样。

在《真正的痛苦》里,艾森伯格想要呈现“真正的痛苦”,他自己却似乎并不是那么“痛苦”。

 10 ) 写短评写不下

心里酸酸的,但也不至于真的让人depressed,给我的感受是介于 触及“real pain”内核和与“real pain”擦肩而过之间的怅然。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回响起Dick Houtman的声音: “what is real reality, what is a real pain, what is a real belief?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truly ‘real’ existence.”影片中翻滚着的痛苦:不论是二战侵略者给一个民族、族裔带来的伤痛;人类用极端残忍冷酷的手段给世界和文明带来的伤痛;受难者后代追忆朝圣先辈同胞受难的伤痛,还是朝九晚五生活磨平敏感神经变得麻木的痛苦;人生没有目标与功利社会脱轨的迷茫;人生年过半百霎时间孑然一身的不甘和悲伤;亲人离开后的抽离心痛;成为社会机器运作系统中的一环所带来的种种无奈、烦闷、挫败、不堪、伪装……无一例外,都是不存在比较级和可证性的。

影片开头我就很讨厌Benji,因为太似曾相识身边这些很喜欢把对各种事情“caring”当作自己时尚挂件的同学,他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失控放肆”。

但随着故事推进我确实又能用他的方式理解他,能够更多地注意到他——不论是作为背景板还是镜头聚焦下的主角——时不时含泪的浅色瞳孔,这时候painful的感觉才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

我很喜欢有几位豆友说,Benji和David都是各自的一半,Benji保留了David的多愁善感,David生活着Benji的安稳美满。

回到家里的David是Benji的一半幸福,留在机场的Benji是David的一半痛苦。

透过机场玻璃的光打在迷茫破碎的Benji身上,也打进我的眼睛里。

我们一起盯着来来往往拉着行李箱的旅人,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

《真正的痛苦》短评

有种在看短篇小说的感觉,性格迥异的堂兄弟的寻根之旅,最后发展成I人反向治愈E人的温馨挂故事。风格还是卷毛的碎嘴风,可惜处理得比较平淡,在奥斯维辛面前讲现代个体的痛苦,总觉得有些别扭。

6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有时候会感觉两兄弟是代表着一个人,想要成为的自己、痛苦的自己、洒脱的自己和呈现出来的被世俗规训的自己

9分钟前
  • Daerba
  • 还行

A Fake Pain.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故事里同情更符合世俗眼光中成功定义的人物,而厌烦于失意者——卷西不是全无想法,但适合学习《伦敦生活》《残酷真相》怎样塑造角色,如此剧本距最佳相去甚远。也并非不同情Benji,但很想起《推拿》那句“沉湎于痛苦其实是自私”,不提缺乏边界感和同理心的日常细节,至少火车那幕没看出任何“将私人心理郁结和民族宏大苦难联系后生发感怀(电影看似云淡风轻间不时一语中的,实则不逾越伤痕寻根文学的雷池半步)”之逻辑所在,只像自居高点的道德绑架:籍以敬畏历史名义让所有人做荒谬的自证、表演式的戏码,然而难道身处此地的动作和目光不更彰显态度吗?他适合重走长征路那样的体验。别提耽误行程轻飘飘道歉完又刻意向尽职尽责的导游挑刺了,大家还是过分礼貌。主转配横扫也为斯特朗和皮尔斯深感不值。

10分钟前
  • Mocuishle
  • 较差

无聊

14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2.5 很小品所以可看度还成,但……作为去过三次波兰两次奥斯维辛总计呆了不下四五十天的波兰推广大使(自封),我觉着还是太美式虚假了(尤其最后放石头……)anyway Polish Film Institute 都来合作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ps. learnt a useful new word - lightweight

16分钟前
  • toska
  • 较差

纽约飞华沙用窄体机让人想发笑,卷毛完全没有意识到美国导演要拍好欧洲第一步是抛弃多余的群戏和他从不深刻的话痨特质,用自以为的沉重感消解娱乐纳粹受害者

20分钟前
  • Kinbote
  • 较差

vlog拍得挺好。

21分钟前
  • MissModular
  • 较差

不管两个男主痛不痛苦,我看的挺痛苦,已经是人上人了别矫情了行吗

23分钟前
  • 天亮说晚安
  • 较差

真正的痛苦 可能永远也消散不去吧

25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太喜欢了!看完居然在电影院稍微哭了一阵子。“我吃药控制我的OCD,我有一份工作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我的痛苦多么的微不足道,何必去麻烦他人呢” Jessie Eisenberg真的太会写millennials的虚无感了。我们都是products of a thousand miracles,但无人在意的机械人生却是日复一日的real pain。

27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感觉像是强拉着观众,一起去华沙体验纳粹德国的大屠杀。看完后,该给观众一点钱吧?!如果没有现在的巴以战争,或许我会给3.5星。在2024年...就太不合适了。勉强给个3星。

31分钟前
  • bugz
  • 还行

重温完末路狂花后再看这种白男伤痛文学有点想笑

32分钟前
  • Ryan
  • 较差

从没觉得换了半年的65寸电视原来这么大、质感这么好过,每一帧都美如油画,观影过程中仿佛自己也来到这个出租车都是奔驰的国家加入了这场历史遗迹之旅,同行中能全程花痴卷卷西的代价是要忍受躁狂症的骚扰冒犯。影片把压抑的伤痕与矛盾被拍得微妙又优美:厚重的民族悲剧与被精神折磨而麻木的当下,爱恨交织的骨肉亲情,以忍耐霸凌为代价来享受他的直率放纵和离经叛道,分享过共同记忆但永不会再相交的未来......祝我们都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37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力荐

我没有经历过大屠杀,我没有经历过饥荒,我的痛苦不是独一份,可我的痛苦对我而言就是实打实的痛苦,它是打在我脸上的巴掌,或许在18岁时这个巴掌对我来说还能算是前进的动力,30岁时这个巴掌只是莫名的疼痛和脸上留下的红印而已。我情绪大起大落,敏感,看人透彻,听到踩到我雷区的话时我会变得歇斯底里,只因为我越是了解自己就越是感到孤独和痛苦,其实我不需要说教,我不需要巴掌,我只需要一个长长的紧紧的拥抱。

40分钟前
  • Danax
  • 力荐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44分钟前
  • Lila布拉塔
  • 推荐

Kieran演所有人都像在演Roman,Jesse演所有人都像在演他自己

48分钟前
  • EEEEasily
  • 还行

1800¥ 2024 37th TIFF 丸の内ピカデリ前作東京看本作又東京看,莫名其妙跟Eisenberg有東京緣🤪之前A24發行這次Searchlight發行體量完全升咖哈哈哈哈哈原定金馬後移到東京,看之前只知道二戰題材,沒想到這種猶太美國三代移民波蘭代際創傷企圖回顧之旅的buff疊buff⋯並且用太多蕭邦了吧⋯ Eisenberg一天不脫掉他的美式偽善糖衣就一天拍不出什麼好東西吧兄弟錯愛題材,丈量大屠殺歷史和集中營共同傷痛,全片動機昭然地在標題中玩雙關,一個性格跟你完全相反,你很欣賞卻又愛又恨的親人,起伏不斷的癲狂個性與失敗人生無法透過旅行、大麻、講話來宣洩,自戕失敗的兄弟旅行過後迎來的不是解脫而是生活繼續向前,誰能分辨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動力還是無盡地獄在眼前懸置呢?

53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较差

Jesse越来越Woody Allen了…可以再松弛流畅些就好了。火车上睡过头的戏居然是石头姐的idea,其实有点作啦。#圣丹斯

58分钟前
  • jerrynemo
  • 还行

#City Kinos Munchen

1小时前
  • Lady Midnight
  • 还行

“Kieran演所有人都像在演Roman,Jesse演所有人都像在演他自己”,这真是精辟。电影立意很好 ,拍的不好。

1小时前
  • 兰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