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下饭点开随便看看,看到中间逐渐觉得这是部好剧,作为家长里短的家庭剧,每个角色都是千万人的缩影。
普通人的家庭,有人高知社会地位高但不快乐,有人勤劳节俭家人亲密但虚伪和算计,有美丽能力强的独立女性,但自我又疏离……生活好的坏的,都有两面性人的自私和高尚,也都有两面性;以为做人算计抠门就能守住自己的利益,却不知这也是贫穷的原因;能力很强,以为全心全意不计回报的付出能得到珍惜和爱,却不知这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期待,周围人和事都是自己的优秀作品,何尝不是自我为中心……低阶的人在争抢物质利益,高阶的人要争取精神自由。
人性就是自私,只不过有人知道共赢,知道长期利益最大化。
美的丑的,自己的别人的,我们只能接受规律
打三星,还行吧的意思,玄幻现实剧,这个剧也就宋丹丹那对大哥大嫂还有大哥大嫂的儿子,人物性格比较丰满,比较立体。
其他的就算了吧,丹丹姐演的这个角色既市侩又强势但有的时候还善解人意,其实丹丹姐这个角色的性格符合这个小市民的家庭,如果让这个爸爸来做主,还不如丹丹姐这个角色来做主,虽然丹丹姐出演这个角色有些不讨喜,但却很现实。
除了丹丹姐这个角色一家之外,其他的都不能看。
老二他们家,我看弹幕上有说原著是已经出轨的,不管原著是什么样的,我只看电视剧,离婚不离家,离婚之后二嫂还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就二嫂有的时候拎不清的性格真的是够了,离婚不离家到任何时候吃亏的永远是女性,要我说孩子也18岁了,既然不是你的原因离婚对吧?
咱不说多贪图人家的财产,咱就说该多少分多少,即使房子部分要现金呀,出去自己买个小房远离这些是是非非不挺好的吗?
这可倒好,离婚不离家还得照顾那个老年痴呆的老太太有了什么问题还找你那你还出这保姆费,照顾老太太,要我说就是吃饱了撑的这个二嫂,没地方花钱了,我看弹幕说这才是好儿媳,咋的,为了一句好儿媳自己牺牲啊,好儿媳笔任何一句话都有荣誉感吗?
咋的,好儿媳就得为了丈夫家奉献一生啊?
我看弹幕上还有说不照顾婆婆的不是好儿媳,那儿媳妇儿婆婆又没养又没生的,凭啥都是儿媳妇照顾婆婆?
二哥那么混账,我看弹幕上也没有几个说二哥的。
再说说王鸥演的老三,以下我只说角色,不说演员,我看弹幕上有说原著,嗯,老三隐婚就是为了霸占老房子,不管是原著啥样的,我只看电视剧呈现的,那老三找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结婚生孩子,你要说是未经世事,找一个小点儿的,可能比如说30岁出头,找一个20岁出头的结婚还能理解,但你已经35了,已经不是30出头的问题了,这马上快到40岁了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这个时候还看不清对方男人的本质,那你纯粹是给自己找罪受,如果是为了借个种,完全可以一开始就是摊牌的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拉倒,而且就老三这边还上演玛丽苏,情节真的是够够的。
这部电视剧也就老大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孩子夫妻二人演的故事比较立体,其他的都是扯淡
这几天看完了这部剧,还是蛮好的,可以打个7.8分。
除了一些避免不了的注水以及一些拖沓剧情,还有些强行的不合实际的剧情算是减分项,倍速看、跳着看就行了,整体算是近来的一部难得的合格剧。
其实一开始是冲着郝蕾、刘奕君、张国强他们看的,都老戏骨,电影演员来演电视剧,确实降维打击。
尤其郝蕾,对艺术有追求,剧情也确实没让人失望。
郝蕾剧中的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却又不得不面对家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整体的表现,确实算是对人到中年的一种豁达吧,看穿很多事,却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坚持和热爱。
而她本人也比较通透,貌似之前也在节目中说过,到了什么年龄就演什么年龄的角色。
强行装嫩的角色,哪怕是国际章来,都只能让人尬的钻地[旺柴]突然打动人的还有张国强的那个哭,面对可能面临的家庭破碎,一种无可言说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这若是在电影场景里,高低得颁奖了……
还差几集就大结局了,真的假期里值得多看两遍。
我最爱看老大一家的线,特别完整,特别真实,四位演员功不可没。
甚至有点“细思极恐”,对这样的原生家庭,公公和婆婆,婆婆对儿媳妇,儿子对媳妇的种种细节。
对当下社会“不结婚”和“不生孩子”做出了影视剧该有的讨论和演出。
宋丹丹老师的婆婆真的演到了极致。
不是人品人格的好与坏,是媳妇只有嫁进门,相处过,才能感受和看清楚的细节与内容。
老公可以靠自己的认知在婚前就摸个底,但是家长的部分,真的只能相处后才能见到的“真面目”被宋丹丹老师演活了,那种没有边界感的妈宝,婆媳,代入感太强。
让已婚的沉默或庆幸,未婚的必须纳入自己未来的参考教材。
郝蕾老师作为儿媳妇的一条线,因为某些原因改了剧情,表现了以为知性优雅充满人生魅力的熟年女性,被丈夫,青春期儿子,定义为管的窒息,我真的不能理解。
这TM都叫窒息吗?
就算非要这样定义,也行,郝蕾老师的角色也是中产高知的生活里很完美的样子。
在生活和婚姻里做的比好多人好多了。
王鸥的线,因为某些原因,重拍了,显得有点碎,但是与郝蕾老师的角色,明显是婚前版的独立知识女性的样子,同样优雅和理性面对,有生活的反思和沉淀。
没有近期都市剧里常规的狗血浮夸爽的情节,比如铂金包,BBA豪车,动辄几十万的珠宝披挂上身,金手指指点江山,人脉号令天下。
显得十分清晰去油了。
当然也有短板,尤其是那个小姨。
文〡璐璐日译情一向独立的倪伟贞因为何志超而结婚,姐弟恋,两人领证没有告诉任何人。
这个不告诉对于倪伟贞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独立的宣言,也就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的宣言,没必要告诉其他人,而何志超对此也是无条件同意。
表面看两人的不告诉各有各的渊源与缘由,可说到底就三个字“没信心”。
倪伟贞担心他们长不了,何志超忧心母亲对姐弟恋的心结。
孩子的突然到来搅乱了倪伟贞和何志超原有的生活模式。
倪伟贞没有要小孩的打算,但决定生下孩子。
何志超憧憬着自己出国留学充满希望的未来,两人婚姻爱情就此产生了纠结点。
倪伟贞觉得自己可以独立生养孩子,何志超不想成为他父亲那样抛妻弃子的男人;倪伟贞不想因为自己和孩子影响了何志超的美好未来,何志超不想自己爱的妻子和孩子没有丈夫和爸爸的陪伴。
为了让何志超出国留学,倪伟贞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又倍感意外的决定“离婚”。
结婚结的突然,离婚提的洒脱,很多人觉得倪伟贞清醒通透,我却觉得倪伟贞荒唐至极。
▌独立是相对的,倪伟贞表现的越独立何志超越自卑!
倪伟贞觉得自己很了解何志超,很懂他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才会固执霸道地以离婚为由逼何志超就范。
可当倪伟贞把自己结婚怀孕的事告诉大哥二哥后,最高兴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何志超。
何志超不仅开心地表达要和大哥二哥喝酒的意愿,还真诚地说出“终于以孩子爸爸的身份出现了”。
由此可见,何志超对于自己是孩子的爸爸,是倪伟贞的丈夫这一身份的认证是非常渴求并需要的,也充分说明婚姻家庭妻子孩子,无论是对于何志超人本身,还是对于何志超的生活与人生都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当倪伟贞和未出生的宝宝没有出现在何志超的生活与人生中时,出国留学回国创业是何志超最大的人生理想与目标。
可当倪伟贞和孩子出现后,出国留学回国创业依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但却不是第一位了,而是第二位了。
这一点何志超心里想的很清楚明白,只是倪伟贞没想明白。
因为倪伟贞始终都觉得独立追求理想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婚姻爱情还是孩子都比不了。
倪伟贞觉得她比何志超成熟理智,她这么做是为了何志超好,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可她始终都没明白,因为留学,两人无论离婚还是不离婚,何志超都很难如她所愿般的学成回国。
因为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了解何志超,何志超其实是个重情感胜于重工作的人,因为他和母亲小姨从小就被父亲抛弃的经历,让他更有担当和责任感。
所以,比起成全他的工作,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才是何志超内心最大的需求点。
可惜从小被妈妈爱着被哥哥嫂子宠着,对独立有偏执思维的倪伟贞是无法理解到这个点的。
所以,倪伟贞在何志超面前表现的越独立,越无所求,何志超就会越自卑,越不自信。
这种不被对方需要的感受是最不利于婚姻家庭和人的成长的。
其实,独立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独立。
人是群居动物,没人能完全离开群体而独活,因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与人协作。
我们所说的独立也不是脱离群体绝对的独立,而是在群体中相对独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
显然,倪伟贞不仅对婚姻爱情的认知有偏差,对独立的认知也有偏差。
她对独立的偏执思维不是清醒而是糊涂,她展示独立闹离婚的言行不是通透而是荒唐。
▌倪伟贞高估了自己的独立,兼顾孩子和工作没有岁月静好!
何志超小姨对倪伟贞的反问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她说她从小被姐姐带大,她是个有妈妈没爸爸的孩子,何志超也是一个从小有妈妈没爸爸的孩子,现在何志超的孩子也要成为一个有妈妈没爸爸的孩子,为什么?
对于这个反问倪伟贞似乎没有深思过,也没有给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回答。
小姨意在劝倪伟贞不要和何志超离婚,可她引人深思的反问并没有影响倪伟贞离婚的决定。
为了挽救婚姻,何志超向母亲全盘托出搬了救兵来,可婆婆也没能撼动倪伟贞以离婚相逼的决定。
小姨婆婆尊重了倪伟贞“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独立”决定,可倪伟贞却无法尊重何志超想当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爸爸的决定。
小姨和何志超成为没爸有妈的孩子,源于他们的妈妈遇到了没品没德的渣男。
可倪伟贞不一样,她遇到了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想负责的好男人,她有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爸有妈且幸福快乐的机会。
可惜,她不觉得这是机会,只觉得这是毁掉他们婚姻和何志超未来前途的阻碍。
或许是“独立”给了她说出自己完全可以照顾好孩子和自己并能兼顾好工作的底气,可惜她还是高估了自己的独立,低估了自己的自私。
何志超出国留学,她一个人是无法兼顾好孩子和工作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残酷的现实。
因为兼顾孩子和工作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会是残缺与伤痕累累。
个人觉得,从小被爱着宠着长大的倪伟贞心底最大的底气是源于她身边对的家人,爱她的妈妈,宠她的哥哥嫂子,她多半的独立也是源于此。
可她终归还是没有想过,妈妈老了病了需要人照顾,哥哥嫂子有他们各自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
对的家人虽然会帮她,但对的家人没有义务帮她。
对的家人帮她照顾她和孩子,和何志超这个丈夫爸爸亲子照顾他们,意义是不一样的,影响更是不一样的。
倪伟贞在何志超面前尽情地展示了她的“独立”,可这背后意味着的却是她仍然需要得到对的家人,亦或是小姨和婆婆的帮助。
倪伟贞在何志超面前是独立的,可她在众亲人面前还是独立的吗?
显然,倪伟贞所谓的绝对独立是不成立的,她对独立的偏执思维看似无私,实则是自私,无论是对家人丈夫,还是孩子和她自己,都是自私自大的。
所以,人绝对不能高估“独立”的无所不能,更不能错估“独立”的相对性。
一个人就算不婚不育也依然无法脱离于群体而独活,因为你遇到的生老病死问题没有一项是不需要与人产生链接的。
所以,倪伟贞对于婚姻爱情生子的种种偏激“独立”言行,不是什么理智清醒,而是自私且荒唐至极的。
这部剧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自私!
不管是一开始的老二,还是那个老三,老大一个人供他们读书,成才,结果两个人发达了,丝毫没想着大哥,尤其是十二集当中,那个老三伟贞的一番话,更是让我恶心到了,说不能让老大一家好过,这人难道就不要一点脸嘛,首先自己一个人三十多岁住母亲大房子里,老大还负担起了你读书成才,结果你现在翻脸不认人,来这么一句?
要点脸好嘛!!!
家庭剧,讲的是家长里短,这没错,但这部剧一个个道貌岸然,自私装无私,就很恶心,吐了!
《熟年》播到现在,完美女性张春梅不断遭受生活的打击,首先是婚姻遇到问题,然后是工作,主编位置被抢,最新预告里,儿子也出现问题了。
原本安定有序的生活被打乱,张春梅究竟要如何面对呢?
剧中三个细节,暗示了张春梅的问题。
1.衰老张春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现实。
剧中刚开始就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张春梅的经期已经推迟了79天。
后来她跟倪伟强离婚后,直接把抽屉里的卫生巾扔了,这一个细节,虽然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但预示了张春梅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衰老,没有一个女人是能够坦然接受的,所以张春梅是有些恐慌的。
所以当她跟倪伟强婚姻出现问题时,她第一反应就是倪伟强出轨了,甚至幻想周琴是小三,他们还有了孩子。
张春梅坚持不离婚,甚至离婚也不能让婆婆离开家,其实是她对变故的一种害怕。
人到中年,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常常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对衰老的抗拒,加上离婚对自己的打击,张春梅其实是有着吃力的。
她同样的吃力,也表现在工作上。
在传统杂志做了多年,虽然是副主编了,可是她对新生事物是抗拒的。
你看,对新媒体那一块,她一直不怎么赞同。
衰老,其实意味着张春梅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2.刷碗剧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就是张春梅刷碗的镜头。
前几集里,这个镜头多次出现,其实这也是一种暗示。
首先是想告诉大家,张春梅的亲力亲为。
她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家务事她还是从不敷衍。
晚上,她会给婆婆和老公做好饭,吃完饭她会认真收拾家务。
她真的是一个下得厨房的好太太。
我们再看她的碗和盘子,考究的花色,暗雅的装饰,这也意味着她对完美生活的追求。
或者说,她有着轻微的强迫症,对待盘子的态度,就如同她对待人生的态度。
比如他们的大家庭每月必须聚一次餐,比如倪伟强在沙发上睡会着凉……总之,她喜欢一切都按照她的想法来,所以她才会去干涉倪伟强和儿子的生活,从而造成他们的反感。
你看,对于太过完美的生活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变态的选择,而且这种完美只是一场自我陶醉的梦魇,早晚会被现实击垮。
3.儿子一个母亲控制欲强不强,最大的表现在儿子身上。
其实,第一集,导演就显示出儿子倪斯楠的叛逆。
张春梅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在玩音乐,却告诉妈妈他在图书馆。
生日宴上,倪斯楠来了,张春梅问他为什么不给奶奶带礼物。
虽然倪斯楠出场不多,但是一个被管教严格的叛逆青年的形象已经展现出来。
再加上倪伟强的控诉,可见张春梅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有人说,她什么也没做呀!
倪伟强什么也没说呀。
我们就看张春梅对待婆婆这件事上吧。
倪伟强提出离婚,并说让他妈去大哥家住几天。
张春梅却说,不行,不管咱俩走到哪一步,妈我肯定管。
后来又以婆婆为条件答应了倪伟强的离婚。
虽然她不吵不闹,但是这一系列行为,给倪伟强反抗的空间了吗?
有时候,强制并不是提要求,而是用各种手段压制。
难怪有网友说,看《熟年》发现,不仅恨让人窒息,爱也能让人窒息。
看似完美的张春梅,看来后面也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不管你处在哪个年龄段,都必须接受人生的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拥抱变化、适应成长。
要我说,女人呀,没有必要追求完美。
毕竟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完美,禁锢的只有你自己,最后受伤也只有你自己。
举报/反馈
继《小敏家》之后,伊北的《熟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两部剧作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而却起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小敏家》的故事主线不错,讲述了三母女的离异家庭,然而部分情节有过于狗血之嫌,主角刘小敏的陈卓隐婚隐离怀孕流产就不多说了,刘小捷的故事线更是有显得鸡飞狗跳,编剧剔除了这部分内容,将剧情打磨得更加生活化,用平淡而近真实代替了夸张的大起大落,对再婚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然而同样对原著大幅改编的《熟年》,却并未起到相应的效果。
《熟年》是伊北个人极其珍视的一部作品,在影视改编之前,作者本人就已经改过一版。
《熟年》初版于2013年,因认定为自己早年笔力不逮,作者赶在影视化之前,又在2020年重新创作了新版。
在文艺作品快餐化的当下,作者会对一部旧作全盘改写,足见这个故事在他心中的份量。
《熟年》这个故事的主题,新版封面上的寄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你身上全部的负累,既是你的网,也是你可以倚靠的墙。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如何与生活和解,这便是《熟年》所要阐明的中心。
而改写后的故事,也的确将这个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倪家三兄妹,无论是老二倪伟强家代表的中产人士,还是老大倪伟民家代表的小市民阶级,亦或老三倪伟贞代表的大龄未婚女性,都陷在各自的“熟年”困局里。
原著中,倪伟强身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看似拥有他人艳羡的人生,却感到精神压抑想跳离这一切,和女学生玩婚外情,甚至玩起了消失,都鲜明地反映了成功人士背后的精神空虚。
妻子张春梅在杂志社升职失败,家里老公撂挑子,孩子也不省心,正是当代典型的中年困局。
老大倪伟民一家,则是为了一个“钱”字蝇营狗苟,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却不够为儿子买一套房,这又是另一种平民的悲苦。
老三倪伟贞身为大龄未婚女,看似活得最为自在,最终也被年龄的焦灼无情打倒,选择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
同时,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倪老太太,又将三家人悲苦串联在了一起,此外,还有倪伟贞的“婆母”正阳娘,刘红艳的母亲庆芬,多个老人的养老问题堆积一堂,造成了剧情的大爆发。
然而在改编的电视剧中,编剧却舍弃了原著的诸多矛盾。
倪伟强和周琴的婚外情不见了,甚至倪伟强本人直接下线好多集,编剧给了他一个外出骑行历练的借口。
儿子倪斯楠一样的荒废学业,电视剧中是为了搞音乐,原著中则是和网恋奔现,甚至年纪轻轻便有了孩子。
同样为了算计借精生子,原著中的倪伟贞选择的是年上男杜正阳,电视剧中则是和年下男何志超,如此一来,她便不用聪明反被聪明误,遭遇正阳骤逝后“婆母”的养老难题。
对于原著中的伤痕累累血淋淋的现实,电视剧已经做了过多的粉饰与美化,然而那份“熟年”的沉重感,也就相应减弱了不少。
我忽然想起一部叫做《完美风暴》的国外电影,讲述一艘渔船前往百慕大三角打渔,最后遭遇风暴全军覆没的故事,这部影片中没有所谓的超级英雄,也没有人定胜天的完美结局,但它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的影视作品似乎还难得做到这一点。
弹幕里说,“都十五分钟没看见二琥了,想她。
”二琥欢腾,叨叨个没完,事儿多,但是奇怪地不惹人讨厌。
我看同名原著的时候就在想,谁能出演这二琥?
一看,宋丹丹老师。
她演戏真好看,就跟在你眼前似的,就跟住你楼下似的,就跟你婶子大娘似的,那么鲜活,看她泡脚我都能看十分钟。
听她说台词,过瘾,都不用看字幕,每个字儿、每一丝情绪都送你耳朵里。
她那眼神那姿态,出演二琥感觉手拿把掐,要脾气有脾气,要心计有心计,可二琥也不光是为自己打算呐,老公脾气懦点,儿子单纯佛系,家里她不操心谁操心,两口子都是普通小市民,儿子更普通,她不计谋谁计谋,这里里外外的。
就是有一点:宋丹丹保养得有点太好了,那皮肤状态,那身形,实在不像穷抠搜的人。
张国强也演得到位,那倪伟民,在家里头排行老大,却不是老妈最爱的,想孝顺老妈,自身条件够呛。
老二老三都比他“成功”,尤其老二,是大教授。
老二要离婚,他不理解,想劝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俩人已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了。
张国强老师演得真好啊,那半窝囊半倔强、老实但不完全服气的样儿,精准!
刘奕君和郝蕾,谁能理解他们两口子要离婚呢?
我和二琥倪老大两口子一样,无法理解,大教授,配杂志社副总编辑,人到中年,想出逃,精神苦闷?
是不是好日子过多了,还是抑郁了?
这是世俗的日子已经太美满了就想折腾了?
——补充一句,刘奕君扮演事业告一段落、谁都不爱、想寻找突然的自我的中年男子真是绝了!
那一脸的颓丧、叛逆啊!
要说剧情不抓人的部分,就是老三(王鸥 饰)闹的那姐弟恋了,我都是跳着看的。
没办法,爱情,在家庭伦理面前,那精彩度根本没法跟后者比。
不明白为什么没照着原著,原著里的老三……算了不说了。
老三那姐弟恋对象的小姨更是看着闹心。
我算是看透了,家庭伦理是永远的热点,养老顾小、丈夫老婆,养儿子娶媳妇,生孩子赚票子,你多了他少了,你坏了他好了,按下葫芦浮起瓢,谁跟你齐心、谁什么时候给捅娄子。
老天爷再冷不防给你出个难题,来玩咱们普通人。
没完没了。
想看看别人家是怎么过的,发现别人也是一样的,鸡飞狗跳。
看来大家都一样,瞎TM过吧……可也不能太瞎,要往下过就得不停地应对,不停地想辙,既不能都由着对方,也不能不由着对方。
这个尺寸拿捏,想想都头大。
得应对老天给你的,得追求自己渴望的,得稳定、稳重、稳当;也得随机应变、与时俱进。
难吗?
真难。
能放一边置之不理吗?
不能。
如果人生是一场大型游戏,那这场游戏,它没有退出键……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场游戏里过得还挺闲、挺轻松挺岁月静好,那一定是有其他人替你负重前行……西方也有家庭伦理剧,跟咱们一比,他们的苦恼跟闹着玩似的。
不过他们也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认为,“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but if you try sometime,you might find you get what you need.”有点我们“尽人事、听天命”“知足常乐”的意思。
但是,咱们不能光知足,人得往前奔,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信你问二琥,她肯定同意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话。
别看没多少家产,也得懂得守;别看没多少资本,也得懂得攻;别看没多少人力物力,也得懂得调配、统筹。
最重要还有关系,都说至亲至疏夫妻,是,在一起20年了,基本上是一点私念没有地投入这个家,相夫教子、自己的事业,都处理得顺当;婆婆妯娌大姑子,都亲都敬都疼,而且人家不但有这个心,还有这个能力!
这样的老婆不好找!
还想怎么着啊!
可是他要逃,他说他总是被她控制,他说他窒息!
这要是下属、同事甚至朋友,你还能说他一顿、开解开解、处理掉这个事儿,但是他不行;他是亲人。
20年,利益感情命运前程,都揉成一团了,烂在一锅里了,如何分得清?
即使法律上能分手,那么多的一起经历的过去,那么多的共同度过的时间,能消失吗?
家庭事物处理起来为啥麻烦?
就因为每个人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每个人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且角色多,一会儿是母亲一会儿是儿媳妇、一会儿是妻子一会儿是嫂子的。
过日子容易吗?
不容易啊!
你看二琥成天操心的,不就是因为难吗?
二琥还老觉得自己家条件差、小叔子家条件好——得,小叔子家比自己家还一团乱麻!
合着这过得好的人也有不少心焦!
但是在老太太面前可不能说自己家还不错,得让老太太惦念着、心疼着咱们家点儿。
作为一个爱追剧的老图书编辑,我之前就看过《熟年》原著小说,现在剧上演,我就重新看了一遍。
优质的家庭伦理类型小说不好写,沉的下去上得来,细节扎实,本子缜密,故事讲得要尊重观众生命,又得让观众能从中看到生活面貌——而结构精巧、叙述精彩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用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的事儿。
不知道这是第几回夸伊北的东西了,身边的人估计好些人都听我推荐过。
他写家庭生活何以精彩,多半源于对时代、对时代里的人把握太精准,他太懂。
所以才能将故事写得又锋利、又有分寸;切口小、内涵却大。
所以写得热热闹闹,却不俗;写得事情典型有代表性,又具体且个性化。
是属于咱们中国式当代家庭的典型。
时代太快了,再能干的人也有困惑,再睿智的人也有迷茫啊。
可是,这里是家,能怎么着呢?
喘口气,继续,迎难而上吧。
麻烦的时候是真麻烦,可温馨的时候,也不是假温馨啊。
不知道为啥就爱看这个家长里短,但是真的有时候很生气。
倪家除了大哥都挺自私的,哪怕二哥真的有抑郁症,还是想给他一脚。
还有倪思楠,说向着他妈,他爸走了没几天就说什么要自由巴拉巴拉,这不是往她心口戳吗。
伟贞完完全全想独立,也不跟孩子爸爸商量,能理解但是办的有点绝吧。。
倪俊这个妈宝!
凭什么娶到红艳这么好的媳妇儿,别的不说红艳在努力学卖保险,爸爸在送外卖,妈妈为了赚钱去春梅那儿骗人,倪俊呢?
到点下班,红艳让他考公务员他还发脾气,啃老啃的心安理得的。
发疯,凭什么红艳身体不好可能不能怀孕,说对倪俊只有愧疚,还要低三下四说想办法解决?!
娶媳妇就为了生孩子是吧?!!
二琥喊出离婚的时候,在我看来是很震惊的。
中学的时候爸妈吵架,每次给我妈的建议都是离婚。
不是气话只是真诚的觉得,这段关系如果不让人开心,那不如分开。
妈妈总会说为了我,不可能离婚,我就会觉得是我的错吗?
之前站在红艳的角度看,一直觉得二琥是一个恶婆婆,自私又势利的掌权者,这一刻突然明白,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被世俗教条的女人,一个要在有限的条件下照顾好一家,让家人过得好过得体面的女人而已。
如果有的选,谁又想蝇营狗苟。
本来觉得二琥因为这点事就闹离婚会不会太小题大做,毕竟大哥这么“老实”,看来她还是比我更了解男人啊。
也是,如果不是看她年轻可怜,怎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帮她,反复帮她。
真的想帮,也就是点到为止。
春梅和二哥,基于爱情的婚姻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和长久。
大哥大嫂给出的结论是,所以要经营,春梅他们又说婚姻是家,感觉婚姻好难啊。。
对于一个懒人来说,可以随意躺平的才是家。。
能看,毕竟伊北小说的底子放在那儿。而且就冲这几个演员,也演不走形。就是没啥新意了,固定的家庭剧产品,还是离婚婆媳矛盾那些东西,但有人家的受众吧。拍摄上打光太刻意了,努着劲儿炫技,全是舞台打光方式,跟叙事和环境合不到一块儿去,有些场次里姹紫嫣红的未来感打光套路和这个戏气质特别违和。
我觉得挺好,我就很感同身受。
怎么做到三个家庭的戏,只有宋丹丹那家比较正常可以看下去的?这是三个编剧写的吗?
这部剧里的伟贞更多是与自己和解,与其他人不同,她的生活方式更偏向90后,很有代入感。
央1,5.25,终于定了
断更断得都没心思追了,后面疯狂走剧情有点忽略人设了,伟贞那部分最难看也牵强,大哥二哥的情感线还有点意思,看完真的惊呼宋丹丹演得太好了。
看完了,最后还是很美好的。虽然也有不现实的地方,但总体很温暖
它要把所有和家庭有关的矛盾全凑齐,但又个个都没有下功夫,只落得一种家长里短的感觉。让人觉得编剧很肤浅。最深刻的印象是张国强真是个好演员啊,军人能演,唯唯诺诺老男人也能演。宋丹丹不知道是大材小用了还是近年来退化了,很程式化。郝蕾,一直觉得她是好演员,但又有点被过誉了。她也并不比袁泉、吴越等等更好啊。
爱是适当放手、爱也是互相尊重、爱更是彼此牵挂,春梅的老太太之间彼此依赖的母女情太让人感动了
4.0# 本来是冲着中年危机主题的,结果前几集的悬念设置鸡零狗碎。王鸥小奶狗那条线尤其富有“设计感”……没有追下去的欲望。
郝蕾,但这个题材看不下去。
扣分为莫名其妙的小姨角色
聚焦中年女性群体面临的家庭情感与职场困境,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女性价值观,展现女性独特的力量,中年危机里套着家庭伦理,中年的人生迎来一场苦旅,但事情又总会回到正常和美好,一个家庭才会生生不息充满温暖和幸福,这才是家的意义。
有一万字想吐槽, 但是算了… 这又是一个一线城市设定(因为房租贵到要花掉两个大学生大部分工资),但是伦理思想还停留在清朝的烂剧本。 还是一个怎么也不能拆散的大大家庭,还是非要控制成年孩子人生的父母,还有中国式离婚! 张春梅跟渴望里的那个叫什么刘慧芳是一个精神内核,编剧们与时俱进些好吗?!
这本来就是家庭剧,吐槽又是老一套的,和吃盐骂咸吃糖骂甜的有什么区别?不爱看这种题材就别看,委屈自己干嘛。
剧情悬浮,受众年龄层50+
辛辛苦苦下载,看了两集弃了,家庭剧就是各种堆叠,没一个主线。服了!
看到第五集,这太套路了,先一地鸡毛,然后真善美超越一切。剧情也没什么美感,老大家,贫贱夫妻百事哀,老二家,知识分子,闹失踪闹离婚,老三大龄剩女,以后估计是姐弟恋,老太太老年痴呆。大家都凑合着过吧!我不想看下去了。
《都挺不好》
只看郝蕾刘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