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是低成本,没有达到神剧功勋的水准,但是制作方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故事合理,拍的用心。
很好的展现了志愿军的作战灵活战术素养高。
没有那些多余的桥段。
希望明年的预算能再提高一些,团队一定更完美。
顺便要吐槽一下隔壁的陈凯歌没事就肉搏有枪有弹也要肉搏那是强的多。
特别好评结尾,看志愿军的时候,我就和我儿子说,如果后面能切到我们部队现状,展示一下火力不足恐惧症这几个疗程的治疗情况就好了,然后他就真的切了。
然后杨根思连就把传承的口号喊出来了,满分!
我不想拿俄乌战争来类比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但是即使到了2024年,战争依然是一样的,决定战争的依然是人。
俄乌战争的残酷性只是让我们看到,阻击战伤亡30%以上的切身感受。
也许你觉得炸坦克,燃烧弹,喷火枪,大量的炮击这场面看着俗套,但这就是现实,而且从打军阀到打日本人,打国民党到打美国人都是这样的。
打仗不是一个可以阳春白雪的事,没有那么多艺术,有的就是赢的站着,输的躺下。
战斗意志坚定。
战争没有投机取巧。
我又想起横空出世中李雪健演的角色在动员会的表现。
个人精力有限,没办法逐帧分析就做个山寨版逐段分析一下电影《冲锋》影评的影评吧。
PS:本该写在篇尾的,考虑再三只有在这剧透了。
希望花岗岩工作室不要一语成谶,希望《冲锋》不是主创团队的绝唱。
我会补完他们的所有的作品的,希望届时能再写真正的影评一、但凡片方有能力让电影能在影院上映这片就没有缺点。
我看了影评之后按常规思路去猫眼搜一下票房,发现找不到。
诧异之余以为被网络打压了,之后在猫眼平台的电影介绍页面瞅到她是多平台上线,才发现是个误会。
要不是今天看了花岗岩工作室的影评,我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该片。
二、开始逐段分析001、0至1分28秒:省流—爸爸再爱我一次、怪奇物语山寨PULS版,和我对两者的吐槽不谋而合。
绷不住笑+1。
抖机灵之余忘了介绍该片的上映渠道,导致上述的误会。
2、至2分20秒:白披风应该是中国人对东北解放军乃至志愿军集体的刻板映象了,老文艺作品对儿时的众人来说实在太深刻了。
该片制作方和UP科普+1。
4、至4分23秒:在能力范围内,我军的后勤天下无敌。
我有限的历史军事知识里第一个和我军后勤相关的记忆点就是《南泥湾》。
在经过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我八路军遭到了日军以及蒋军的空前封锁,战略态势及其紧张。
然而我党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依然动员主力359旅在南泥瓦垦荒,这为之后解放战争转战中原、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后的抗美援朝虽然后勤更加紧张,对国民产生了很深的刻板印象。
但《冲锋》片方和UP再次考证了史实。
看到老班长的冻伤就联想到长征老班长的鱼钩,绷不住泪+1。
5、至6分53秒:吐槽某些电影摄影镜头乱晃,绷不住笑+2。
吐槽演员抖手腕反向压枪,绷不住笑+3。
感慨于剧组对枪械真实性的执著、全国各地调集道具的不容翻译,再次联想到志愿军当年紧急入朝时为后勤的殚精竭虑。
吐槽长津湖+2。
6、至11分33秒:小白表示只知道33制,4组1对还是第一次听说;城市攻坚战=高中食堂学生开饭,绷不住笑+4;群演看心情开枪,效果堪比过年放炮,绷不住笑+5;志愿军有勇有谋,美军强大狡猾,终于不是神VS猪或者猪VS猪的情节了,而志愿军就是因此牺牲在美军的强大和优势之下,甚至死无全尸,绷不住泪+2;机枪打飞机算啥,红军当年还有步枪击落飞机的纪录;第一次知道我军历史上不止一个董存瑞,绷不住泪+3;7、至14分24秒:政工干部的描写与否、形象正面与否、详略是否得当是“现如今”一部好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的金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此乃本人爆论,不喜无视就好);而教员就是我党、我军政工人员的灵魂;把军事主官和政工干部割裂甚至对立的影视作品,她主创人员甚至原著的屁股值得怀疑(没错,我说的就是亮剑);这一段我写的基本都是个人感想没描述影评描述的《冲锋》情节,全程都是暴论,那是因为这些年太多太多的影视作品对政工人员描写的缺失或者诋毁,最后这一段的情节就是对以《亮剑》为代表的此类作品的最好回击,懂得自然懂。
至16分07秒:彩蛋可是近些年漫威影迷津津乐道的电影细节,是诸多影视区UP的主要素材库;我也来记录一些黄岗岩工作室发现的彩蛋:解放一型1115号功勋列车、喷火器中弹表现、美军焦土政策、棒子们对同胞的恶行、抗美援朝前中国的战略态势。
有别于好莱坞的彩蛋点,《冲锋》的彩蛋可以称呼为彩蛋面,这既是情节需要,也是为了改变老观众对《抗美援朝》历史背景、各种细节的刻板映象,消除年轻观众的陌生感。
至18分26秒:谁是最可爱的人,72年前是我们敬爱的志愿军指战员,这一刻是《冲锋》电影全员(对我来说),18分后UP与演员们的异口同声是72年前先辈的心声、牺牲,也是我此时的泣不成声。
至18分59秒:期待花岗岩工作室的逐帧拉片。
最后三分钟泪绷不止,只能借用弹幕里最多的一句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豆瓣专属PS:这应该是我在豆瓣投的第二篇影评,上一篇是关于《流浪地球1》。
发之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的长评评分,欣喜于大多都是4、5星的高评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片在网络中的寂静无声,我长逛的几个网络平台好些都搜不到相关信息,真希望该片能有《流浪地球》那样的响动啊。
一开始就在疑惑,军帽的设定,剧组是哪里得来对灵感?
影片设定桥段、叙事过程手法,就如同大多数爱国主义影片一样毫无新意。
你把片面和历史背景换成共和国任何一差距战役都可以,无非换一下对手的名字。
长津湖战役,我军基本所有部队都是刚刚👌到达进攻阵地的,有多少时间构筑完整壕沟木栅栏工事?
竟然第一场战斗,救开始永反斜面战术了?
朝鲜战争回忆录都白看了。
就一部网大电影来说,是很认真在拍了。
服装道具细节都考虑到了,没有打不光的子弹,没有光鲜亮丽的军装,美军也挺勇敢,炮火还没结束就开始冲锋了,战斗场面也花了不少心思,不是神剧。
只要认真在拍戏都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口号喊的多了点,战士们虽然脸上都是血污硝烟,但是头发太整洁干净了,最后结束的时候呼应了片首,算是升华了主题。
主旋律片拍成这样还过得去了,三星半推荐。
万米高空上,看完了《冲锋》,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对杨根思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对类似八一制片厂的套路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一个加强排四十多人只剩下2个人,当最后一名战士在最后时刻再次打出红旗,当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时再次吹响冲锋哨,当增援而来的指导员再次吹响冲锋号,这憋了快90分钟的泪水如同洪水一般倾泻而下……这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主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
司马迁写,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纪念一个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时说,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
有人说,他们只是为一个王朝死在异国他乡,不值得。
这是刀子没架到你脖子上,这是你没看到家里妻儿老小流的血。
那年,美国佬打到鸭绿江畔,把飞机开到东北轰炸我们无辜老百姓。
所以,干了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是一场保家卫国战争,这是一场最后的斗争!
尽管对方是蓝星第一,尽管这是一场一挑十七的局。
从大西北赶回来的大将军,到共和国最高统帅的儿子,再到数十万共和国最精锐子弟兵,他们为了亲人后代不再挨打,确实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悲壮的背影,更留下了战略上藐视一切的气概。
这是让我们走过千年的文化DNA。
我们没有榜样,照样开天辟地;我们困难重重,依旧治水千年;我们历经劫难,仍然延续千年。
我们从来不信神仙上帝,也从来不靠什么救世主。
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和杨根思一样有着三个不相信的“愚”。
不相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愚公”开山凿路通九州;不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大禹”疏流浚水造良田;不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所以我们有那些成千上万的杨根思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己为人。
美国佬火力凶猛,我们就开挖坑道,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就也学习用飞机大炮……困难再多,敌人再厉害,任务再艰苦,我们始终前赴后继地研究如何打败对手,不怕敌也不轻敌。
到了抗美援朝后期,非但美国人的飞机大炮已经无法给我们造成更多牺牲,我们反而越打越强,不仅士气越来越好昂武器火力也慢慢加强。
而最关键的,倒下一个杨根思,我们又涌现了黄继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这一刻,我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充满了力量!
抬头望向舷窗之外,我又看见了那巍峨的秦岭……
《冲锋》好看呀,演员表演都很细腻,尤其后半段演到战士们一个一个牺牲的时候……真绷不住了,尤其那句“他们都回不了家了”杀伤力太大,又心疼又难过,同时也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家卫国事业中的将士们然起敬。
连长杨根思牺牲的时候才28岁,他们始终抱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寸步不让,甚至一个连都打没了,却仍然坚守着阵地,他们英勇无畏地,用生命和血肉为后人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致敬英雄!
抱着消磨时间的初意选择了这部电影,却让我惊喜点赞!!
主旋律的题材近年很多,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对于一些能够享有顶流资源的大作来说,很容易达成。
这部电影小成本网络电影,能做到细节到位(50大檐帽制服)、战斗场面精良、爆破场面逼真,颇为不易!
特别是呈现杨根思烈士最后牺牲的场面,很到位,很用心,让人心生共鸣。
最后的那一句:三连,冲锋!
令人动容,不禁潸然泪下!
我为这部电影点赞👍
电影最后杨根思在未受伤的情况下以自爆的方式光荣,缺少细节,反而与电影中的其他内容相矛盾。
P1、解放战争时连长就提醒杨根思冷静、不要盲目牺牲,通过和战友们战术配合完成了炸毁第3座碉堡的任务。
最后突然出现的第4座暗堡,杨根思通过精准投掷炸药包的方式炸毁。
P2、杨根思在乘坐火车赴朝参战时对战士们的训话中明确强调:不要个人英雄主义、不要盲目牺牲。
P3、入朝第一次在朝鲜村子对南朝鲜士兵的战斗中,南朝鲜士兵点着炸药。
新战士用身体压住炸药,希望牺牲自己保护战友,被杨根思和老连长救下解除了雷管,排除了危险。
这个情节,说明人体对炸药的阻挡,可以减弱炸弹的杀伤效果。
P4、在最后的阵地上,我方神枪手打光了子弹,上刺刀准备肉搏战,随后从美军尸体上缴获了的步枪,就以射击方式战斗。
另一位战友为了掩护他,用刺刀捅死了美军,也死在了美军的刺刀之下。
这个情节表明,子弹用光后刺刀的肉搏战是一个选项,也可以从美军尸体取得武器。
P5、爆破美军坦克时,老班长身受重伤无法移动时才不得不选择自爆,而杨根思的神情也表现出他知道这是有去无回的下策,但迫不得已。
老班长拉响炸药之时,把炸药朝上拿着朝向坦克的底部,以最大化杀伤坦克。
P6、爆破美军坦克时,另一位战士由于无法在移动坦克上固定炸药包,炸药包掉落在一旁,因导火线即将燃尽,战士捡起炸药包,以自爆的方式炸坦克。
而且他明显把炸药包放在身前,面朝坦克的侧面扑去,以贴近坦克爆破,最大化对坦克的杀伤。
在杨根思最后的光荣时刻,对比上面我列出的各种其他情节,反而就显得不够充分。
1、杨根思虽然弹药用尽,但电影里他没有受伤,却没解释他为什么以投掷的方式使用炸药包。
也没解释,他为什么主动放弃生命,不采用拼刺刀或从美军尸体上获得武器继续战斗的理由。
2、从P3、P5、P6中看出,如果有人离炸药很近他的肉身可能会削弱炸药的杀伤,需要尽量让炸药向目标暴露。
所以炸药包在自己的怀里爆炸有可能会减弱对敌人的杀伤是需要避免的。
自爆也应该采用高举,让炸药包不被自己的身体和地形掩蔽,实现类似空爆的效果。
最后的光荣,最好能增加一些交代:1、解释为什么不拼刺刀和捡枪:美军人数量多且相互掩护,没有落单的敌人,凭一己之力拼刺刀会毫无战果白白牺牲。
这轮打死的美军被围上来的美军越过了,没办法绕到美军后面弄到武器。
2、解释为什么不投掷炸药:阵地的地形是山坡地,敌人在山腰靠近山顶的位置,投掷出的炸药包如果往下滚,或者被美军往山下踢,远了爆炸就浪费了。
3、抱着炸药包是唯一选择:山坡只有抱着炸药包才能确保爆炸的位置,消灭尽量多的敌人。
4、策略:等敌人靠近,冲入他们中央。
冲入的时候把炸药包藏好,迷惑敌人,防止他们四散躲避。
5、过程:冲出时敌人看不到炸药包,看到你只有一个兵冲过来,就纷纷原地射击,杨根思从高处向下冲击,拼尽全力摔向甚至滚向敌人中间,敌人正诧异你没有任何攻击动作,只是单纯来送死,杨根思受伤倒在地上挣扎着翻过身,怀里的炸弹朝天,转瞬炸弹在敌人中间爆炸。
泪目,数次泪目。
致敬!
致敬每一位共和国的英雄。
去时少年身,归来忠魂骨。
是每一位英雄的写照。
他们的手是脏的,脸是脏的,但目光是坚毅有力的,灼灼放光。
因为他们的眼睛数次被泪水浸透,却没有一滴撒出。
最为动容的片段是老班长与敌军坦克同归于尽,杨根思与喜子冲出战壕,手刃坦克车组,我丝毫不怀疑老一辈先烈胸怀祖国人民,但那一刻,他们心中应该没有大道理,此刻他们就是愤怒的野兽,只想将失去战友的疼痛与心中的怒火发泄在敌人身上。
所以,杨根思大叫着,眼睛死死的盯住敌人的眼睛,将刺刀插入他的胸膛,看着敌人的眼睛失去光泽。
但当战斗结束之后,喜子望了一眼杨根思,突然放声痛哭。
他们是人,有血有肉的。
多么动人的一幕,再次致敬最可爱的人。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将荣誉视为生命。
突然想到朱日和军演的报道,有个战士打的上了头,一头钻进了蓝军坦克下面,惊得指挥部抓紧暂停演练,而战士却哭着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这是不是击毁了敌方坦克?
这大概就是男人终极浪漫的写照吧。
再多唠叨两句,史记中对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描写“其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应该是对中华民族武德的最好诠释,这里不点名的对比下某个脾气暴躁,讲话大声,喜欢动手,但上了战场就能拿长跑冠军的民族。
最后,感谢电影剧组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网大,没有之一。
人还是不够诚恳,手握着金钥匙,却总开错门。周四下午的电影时光,宏伟的主题,尴尬的节奏,我呆呆的坐着,默默写我的三千字检讨。
像是两集电视剧拼凑成的,基本上所有人都匆匆带过,连战斗也是,整部影片还没怎么展开就已经结束了。行军的隐蔽性、紧迫感完全没有凸显出来,前部分花费了大量笔墨好像说了很多但又好像啥也没讲明白,后面战斗部分又草草收场,观感实在不行。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作为一部网大来说,确实很出彩,中间文戏拍得太冗长了而且演的确实尴尬……后面的价值观很大,感觉像央视7套联合拍摄的产物,武戏不错!
参照《特级英雄黄继光》思路拍摄的以战斗英雄杨根思为题材的的抗美援朝电影。虽然和《黄继光》一样只是网络电影,但是我觉得比同期上映《志愿军》要强的多。论拍摄手法、艺术表现本片还差不少,但是能在有限的预算中对部分细节(如大盖帽等)进行了准确还原,已经很了不起了。估计还是由于经费原因吧,有的地方制作上确实有些敷衍了,尤其是对美军表现很一般,剧情也很套路,成片水平比《黄继光》差不少,但是确实用心了,加上鼓励分给个四星。
每年国庆最好的爱国教育。
用心拍就是不一样,强烈推荐
这类电影总没办法一次看完,因为太沉重了,心一直揪揪着战争场面拍得很好,但文戏还是弱
强推!好看!很多弹幕说“这服装不对吧”,其实是对的,刚入朝作战时就这样,电影很有质感。
只要是抗美援朝战争片,总会有一位壮烈牺牲的老班长(一般都是炸坦克),一位迅速成长的新兵蛋子(一般还会被保护提前下阵地),一个被烧光的村子和朝鲜阿妈尼或老大爷,然后就是冻土豆等配菜。#20240928
还不错吧
“那是什么”“那是咱们中国人的脊梁”
有一些惊喜,也有一些遗憾。作为一部网大很了不起。最后的部分即便意料之中却也有些感动。有希望。
今年战争片的天花板,在对历史和细节的还原接近完美,完全吊打《长津湖》和《我的导演爸爸》
电影不亚于长津湖,很好看。
拍得一般。期待更好的作品,期待中国战斗英雄宇宙。
要求不高,这样真的就行了。以及咱能不能也拍拍胡修道那样的?
看得热血沸腾,热血喷张!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子弟兵!致敬我们的先烈!
去掉明显煽情的部分,片子整体效果还可以,战争场面很震撼,很真实
看了黄继光,被花岗岩推荐看了冲锋。同样真实残酷,志愿军战士真的是战神,是最可爱的人。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很感动。可惜不是大电影,看得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