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81周年祭作者 火柴人昨天,是鲁迅先生81周年祭。
鲁迅先生,我很少怀念一个人,可是你例外。
虽然你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多年,可是我总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一个男人,宁可没有女朋友,也不能没有精神知音。
有时候,我感觉内心很孤独,无人懂,可是一想到你的模样,内心就很温暖。
我人生中阅读的第一本小说集,就是你的三部短篇小说集。
今年三月份,我去上海游历,第一站就是去你所在的鲁迅公园看你。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上海很世俗,也充满诱惑,可是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沉甸甸起来。
虽然我第一次去上海,可是一想到这座城市有你,我就感觉回到了家。
每次看到你,就给我一种上升的力量。
很多人不喜欢你,觉得你面目可憎,不善,可是我知道,你不是一个求善的人,你是一个求真的人,你讨厌梁实秋、陈西滢等作家,我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是求善和美的作家,不是求真的作家,他们和你的追求和境界不同。
梁实秋等作家的作品里最多的内容就是情趣,代表的是中国的现实,而你的作品里最多的是真理,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
我懂你,你在小说《孤独者》里刻画的魏连殳所面对的周围的拥有圆形思维的人,就是梁实秋和陈西滢之类的作家。
他们脱胎于中国人情社会(善圆的围墙内的世界),他们的文章追求情趣,反复涂抹已知的花朵的美丽,而你脱胎于自我思考,文章追求真理,揭开花骨朵,看里面的病菌和基因,希望花朵繁殖出自己的免疫力,或者改善土壤,诞生崭新的童花。
梁实秋等作家是一群情商型的作家,笔调轻松,讨人喜爱,而你是智商型作家,笔调严肃,令人生畏。
我此时的心情,就像一个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
在日常的生活经验里,一个学生在校园里时,喜欢的往往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讨厌的往往是严肃严厉的老师,离开校园多年后,最怀念的,却往往不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而是严肃严厉的老师,因为,真永远重于善和美,就像怀孕“真理”的流着汗水的母亲永远重于恋爱中的美丽女人。
深厚的真永远重于涂抹得很浓的善和轻飘飘的美。
多年以后,我站在上海鲁迅公园的你的塑像前,还会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阅读你的鲁迅小说集的那个亲切的下午。
时光倒流,中国回到百年前的旧中国,满海的浪花重新回到河流的源头,黑压压的云头重新聚集起来,老上海依旧端坐在黄浦江口,纺织着疲惫的烟火,你留下一个永恒的师者背影,伫立在老上海的老街头。
如果一艘巨轮忘记了自己的灯塔,就是危险,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思考者,就是愚昧。
鲁迅先生,愿你永远伫立在中国最东方的上海的街头,代替我们瞭望这个民族的航向,警醒每个国人,不忘自己民族的暗疮,持续疗救东方的民族集体人格。
10月19日,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你的逝去,而沉重起来。
多少国人经历多少事才会明白,曾经活在语文课本上的你,会一步步走入现实生活中,静静看着我们前进,面目威严的面庞上的那双眼睛中,有着这个民族最深邃最明亮的瞳孔。
火柴人写于2017年10月20日夜,值江汉夜美,楚天水软,软草绿地,野草独思。
先生大真,重于灯塔,引领东方,永葆初心。
孤朋罗玉书孤立无朋孑然一身我爱这清明的孤独我怕这喧嚣的寂寞曾几何时我是一个单身战士独来独往从未渴望有谁为伴喜欢孤独的人冷酷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何尝不想哭一个人孤独不可怕但是有朋而不能相处才真孤独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05.5.23夜
三星半。
鲁迅的梦境拍得极好,依稀记得是一种缠绵而潮湿,郁闷而森森然的鬼气,斑斓的色彩,恍惚的情绪,迷离的记忆,很多个戏台子,很多种人物,还有绍兴故事里的黑白无常和女吊(《女吊》这篇是鲁迅在1936年9月写的,影片真是用心了),这些镜头被安插在写实的叙事细节里,让很多要素都流动了起来。
很多慢镜头都值得细赏,尤其是鲁迅踽踽独行在夜上海的背影,只身穿过攘攘众生的坚韧,目送人力车夫远去时的微笑,写遗嘱不收别人钱但是要加上“老朋友除外”的幽默,书房里渐渐晕开的烟圈,许广平如雨珠般落下的眼泪,父子之间“侬个小赤佬”“侬个大赤佬”的温情谐谑,还有萧红告别时掩面冲出门去的悲戚……不过,一味舒缓的镜头也意味着节奏的拖沓,后半段过多逼仄的室内戏显得多余,鲁迅逝世后的丧礼又骤然开始走高调,直至影片结束,剧情生硬到几乎没有耐心看完。
濮存昕的目光柔和悲悯,洗去了鲁迅身上所独有的犀利与兀傲,且话剧腔有时候很出戏,和瞿秋白对床夜聊随即吟诵起《雪》的那段极美,后面和许广平一起回忆《腊叶》的时候就开始不自然了,活生生演成了“声情并茂背课文”的感觉,还是鲁迅和几个青年漫步在上海雨夜街头的那段对话最质朴生动:“先生,让我们和您一起吧,一起做一个爱夜的人。
”“可是爱夜的人是孤独的,你们不孤独。
”事实证明鲁迅的影视化还是很难的,他的死亡甚至几乎无法用镜头去展现。
还有在生命最后的这几年为什么要坚守上海,文坛和自己的写作事业这方面的原因还是被隐去了,想来也确实不好拍,一个人的纸笔喉舌与人间心肠,要怎么用动态的影像去呈现呢?
虽然影片比较“左”,但敬佩第四代导演的勇气。
对于当今时代来说,这样的影片可贵而不可多得。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大学时代的精神导师,从《野草》看起,开始吸引我的是先生文字里的孤独感,慢慢读了第二遍才知道先生的坚守与勇气,一个始终清醒自知的人,一个始终并没有放弃慈悲的人,一个踽踽独行的洒脱的人。
或许我读的还是浅显的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但是我很庆幸,在我迷茫的大学时代我通过读先生的书,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清醒,并且培养了终生独自面对冷气的勇气。
鲁迅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是个极鲜明的人物,让我们有时忘记,一代民族先锋也从来都是一个普通人。
濮存昕人物塑造得真好。
影片虽衔接得不太连贯,故事性不强而略显琐碎,但整个意境和当中的每个人物都让我真切地有代入感。
也就让我姑且走入影片中的鲁迅吧。
整个影片中最打动我的镜头,不是他被人簇拥着振臂发声,不是他只身抬起黑暗的门救人向光,而是他斜卧于榻上,点烟吐气。
逆风执炬,热焰灼手,却贪恋这一份光。
他是一身铁骨,真正钢铁一般的人,连头发都要直直立起,便是顶天立地,于一片昏聩之中,以生命为典押来发声。
这样的一个人,偏又极细腻,对有求于他的后辈倾情相助,为萧红讲解女人不自知的美,抱着海婴笑得眉目全开,望着许先生的背影满眼柔情。
他说白天比黑夜更黑暗,爱黑夜的人注定孤独。
这孤独是他从何处体味而来的呢?
是一个又一个发声者的死投入一片深潭,既无水花,又填不满。
他说死去的人年纪比他更轻,他说他的心里甚至难升悲哀。
只是许多场景又在黑夜中浮现,翟秋白与他夜里朗诵雪的精魂,翟秋白对他说,我看见你就像看见我自己。
许广平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
鲁迅拿着那片衰败的枫叶对她说,因为有你这样惦念我,我便不会轻易地随风飘散。
那时我就知道,他的死,不是轻于鸿毛,是重于泰山。
the weather is not as warm as before today.and it is very soon for me to back to England,my hometown this small city is very quiet now,and I don't know what to say.after reading Lu Xun again,I feel satisfied(maybe also unsatisfi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first university tutor's major is Lu Xun,so it is very early for me to read him.now years have past,so many things also have changed……"I feel fulfilled when I am silent,as I spoke,I felt empty."--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
——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
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
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
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
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
四斤的担,您能挑么?
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
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
——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
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以b站的片段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的,所截取的是那段在师范大学的演讲,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阶级。
这段演讲无疑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真正的知识阶级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敢于打碎一切偶像的。
演讲结束后,一堆学生高喊口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而鲁迅就从一堆学生的簇拥下冷漠地穿行而过,正如青年巴金在深夜与鲁迅一同散步即将分别时问的那样,先生,让我们和您一样做个暗夜的人吧?
鲁迅低头沉默了半晌,说道:暗夜的人不容易做的,因为他时常孤独…而你们并不孤独。
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鲁迅本人的大无畏勇气,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于人之存在的彻底认知。
在电影中,穿插着鲁迅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与朋友,与妻子,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孤独的,这和物理距离上和人的远近无关,也与孤独的心灵感受无关,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所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鲁迅在精神世界中是没有朋友的,也不需要朋友。
要打碎一切偶像的鲁迅成为了偶像,在笔者看来,是有些讽刺意味的。
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却换不来国民更多的觉醒。
国民觉醒了没有呢?
我想是没有的。
而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以为自己醒着。
当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挥起破旧立新的大旗之时,国人也却从来没有从封建意识中醒来,如果说封建社会将人从名称上分为了三六九等,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民阶级如同蝼蚁一般,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随处可见的阶级意识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不过现在不叫做君臣了,而叫做老板和社畜,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甚至成为了一种赏赐,自我剥削成了一种常态。
而传统的亲子关系或者姻亲关系同样受到了经济地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阶级差异感所带来的挑战。
于是,君主至上这类的逻辑看上去在社会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永不眠。
这世界最难唤醒的永远是人心,尤其是那些被金钱,欲望,各种各样或旧或新的价值观所层层包裹着的本应该闪闪发亮的人心。
另一件觉得十分讽刺的事情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师生恋的范本所津津乐道,在笔者看来,这也确实看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诸如要打破旧的时代,打破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就要追求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解放之类的。
但这真的代表了自由嘛?
就像是看到的很多娱乐圈的各种声色犬马的新闻,这是真的快乐了吗?
其实,从某顶流男明星塌房入狱这件事,可见一斑。
那欲望带来的焦虑感,使得这些新的权贵阶级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去排解,然后焦虑一直存在,于是犯罪行为也持续不断。
如果不论这些犯罪行为,单是违背本心出卖肉体这类的事,也和焦虑感脱不开关系。
而这种焦虑感往往最根源处在于对于死亡的恐惧。
鲁迅必然是不怕死的。
妻子和孩子的存在从某方面来说延续了他的生命。
只是后来人在看待他的家庭生活时加入的所带有的滤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美化师生恋的效果,我想,这完全不应该是鲁迅所说的要打破旧的时代应该要有的态度。
就近日频繁发生的大学师生恋传闻来看,大学多采用包庇的姿态,而坊间也大多持一种看戏的无所谓态度,这是很令人寒心的。
当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型权力,对于学生的利益具备一定支配性,或者基于在教学环境下一种知识魅力对于心智尚欠成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因此获得了性资源,其实质都是一种父权压迫,属于建立在阶级差异之上的剥削行为。
这在欧洲的大学属于有违师德,可以直接解雇,而在国内却以一种风花雪月的姿态存在着。
这点和个人主义的野蛮生长是分不开的:一个欠缺信仰和内心自律的所谓个人自由这棵树上,极容易生长出人性的恶果。
绝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自由,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理解,进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达到一种逻辑自洽,同时又缺乏反思。
如果鲁迅还在世,他必然不会惊诧于如今的世界与昨日的世界竟然分别不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在暗夜中始终坚持孤独行走的人始终还是如此少的!
作为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的鲁迅传记片,只能说勉强及格!观众应该更想看到鲁迅是如何成为鲁迅的,而不是看鲁迅是怎么死的!还有鲁迅伟大在于他如何战斗,他是斗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而不是只拍他如何与朋友们相处,这不是没拍到点上么!濮存昕形神兼备,是还不错!但导演和编剧只会搞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鲁迅生活桥段拼凑起来,确实拉胯,传记片不是这么拍的!
此片在故事结构上相比于之前丁荫楠的传记片开始做出了改变,不再是一段段地拍摄人物一生,而是截取一个段落,尽力做到以小见大。另外,电影根据鲁迅对梦的着迷用虚实结合的蒙太奇手法,很有突破性。可是叙事琐碎的毛病并没有改正,虽说截取鲁迅最后的一段时光,可是主线仍旧没有。因此,此片还有待进步。
这个电影妆容化的特别好
这部电影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吸烟的危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太平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太碎太做作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无与伦比。如果从内涵来说,角度别致,立意深刻。忆古思今,文人连被暗杀的权利都没有了。
差点没认出来那是濮存昕,比《最爱》里更不像他自己
睡着了
当年特粉鲁迅的时候。电影出来找不到地方看,后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忘记什么时候找到,第一次看。但现在也成熟了,祛魅,不再迷恋崇拜任何人,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也不迷信,不过基督徒说了:不崇拜别人,就是崇拜自己。
这四星给我喜爱的周先生
其实也可以不谈爱情,既然谈,为何这样谈……以及濮存昕的演技,只看一双眼睛,演或喜怒哀乐,强。
鲁迅的精神一点都没表现出来,更像海婴先生回忆的片段,改名叫'我的父亲鲁迅'更合适一些。
片源在优酷
多加一星给濮存昕的精湛演技,人物鲜活全然不见濮存昕自己的影子
太做作
最近在b站看智能路障的谈鲁迅,被深深吸引了,读了《朝花夕拾》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又翻出来电影《鲁迅》和《觉醒年代》。不过讲真,在看b站之前 我是很不喜欢那个革命年代的 向来记不住人和事。这个电影集中讲述了鲁迅最后三年在上海的故事,1936年去世 享年55岁,应该是肺癌 毕竟老烟枪了。对瞿秋白记忆更深刻,萧红这么儿女情长吗?濮存昕真的像鲁迅,神似,不过就像他说的 鲁迅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人 也许最后几年严肃了也说不定。电影里穿插了诸多他笔下的人物 包括不太有名的白无常,不提前读一读他的经典作品 可能看不出来那些人物吧,算是有点门槛吧。最后鲁迅一人扛起铁屋门头的场景真是点睛之笔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太严肃了 只会有小众观看,需要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的电影来引导大家关注鲁迅。
下载了好久,特地挑个喝了酒的夜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