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斗士

Gladiator,帝国骄雄(港),神鬼战士(台),鬼神战士

主演:罗素·克劳,华金·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奥列佛·里德,理查德·哈里斯,德里克·雅各比,杰曼·翰苏,大卫·斯科菲尔德,约翰·斯拉普内尔,托马斯·阿拉纳,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马耳他,摩洛哥语言:英语年份:2000

《角斗士》剧照

角斗士 剧照 NO.1角斗士 剧照 NO.2角斗士 剧照 NO.3角斗士 剧照 NO.4角斗士 剧照 NO.5角斗士 剧照 NO.6角斗士 剧照 NO.13角斗士 剧照 NO.14角斗士 剧照 NO.15角斗士 剧照 NO.16角斗士 剧照 NO.17角斗士 剧照 NO.18角斗士 剧照 NO.19角斗士 剧照 NO.20

《角斗士》剧情介绍

角斗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理查德·哈里斯 饰)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太子康莫迪乌斯(华金·菲尼克斯 饰)的妒忌与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 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 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怒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年甜心武士老师三亿日元抢劫案女人置上铁锅爱炖糖葫芦波基普西录像带雨金石战记年年夏日虎胆追凶What'sup贪婪戈壁母亲西辛6假面骑士01魔法使的新娘待星之人好事行龙无言黑暗加油吧!程序员分手再说我爱你女儿邪恶力量第一季骷髅人缉毒警电力之战最佳女配:阿尔法之境金沙血黑道家族第三季美人图扯平第一季皇帝圣印战记

《角斗士》长篇影评

 1 ) 写给白羊座的电影

悲情英雄的故事.以一场杀戮的战争开始,以一场激烈的决斗结束。

激战、历史、血腥、宫闱斗争。。。

一切华丽的商业元素以恢宏壮阔、史诗般的气势展开,在昔日高耸入云的罗马斗兽场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尽管电脑特技效果明显,还是不由为之壮观的气势赞叹称奇。

男主的白羊特质明显。

与Russell Crowe是白羊无关。

他骁勇善战。

无论是身为将军带兵,或是沦为奴隶参加角斗。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他光明磊落,率性直接。

怀疑老皇帝被谋杀后,他并没有虚以委蛇,假意承欢再伺机而动,而是直接了当的推开了新皇帝伸出的手,拒绝向他效忠。

在几万人的斗兽场上,他揭开面具,直面新皇帝苍白的脸,他说他要复仇,无论今生或来世。

他单纯。

生活的中心是他的家人。

他聪明。

战术运用灵活。

他善良。

并不忍心伤害无辜的小王子,因为顾忌小王子而没有在第一时间手刃仇人。

也饶恕了他角斗中的对手,并没有置之于死地。

他忠实。

最后要求的罗马共和也是昔日老皇帝的信念。

这是成熟的白羊。

因此摒弃了年轻时的鲁莽和冲撞,在新皇帝故意出言侮辱他妻儿,试图挑衅激怒他的时候,他只是平静地说,The time for honoring yourself will soon be at an end.这是苦难的白羊。

所以他对生活的热情,只能倾注在狂吻代表他家人的石像上,没有欢笑,没有快乐,只有幻想着死后的团聚。

但是他的勇气,他的正义感,他的意志力,他身上附着的光明力量,足以让全天下的人为他而战,无论是昔日的部下,后来的其他角斗士、观众,甚至是买下他的奴隶主。

为了荣誉而战,为了自由而战,白羊特质的角斗士,落难枭雄。

男配新皇帝演的不错,脸色青白,有一点病态,像一条阴森的毒蛇。

女主的角色也很喜欢。

周旋在父亲、弟弟、儿子和昔日情人中间,高贵雍容的气质、非凡的美丽、冷静与智慧并存,头脑清醒。

只可惜毕竟她是母亲,最终功亏一篑。

全片场面宏大,配乐悲壮,打斗场面刺激、多样化,人物刻画典型。

不错的影片。

我个人不喜欢男主想象的片段,电脑特技明显,与全片恢宏气势不符,很假。

 2 ) now,we are free.

第一次看角斗士,实在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了。

那时候还小,无法忍受太过血腥的画面。

但其中的暴力与其他片子不同,即便是血腥,但同时也会让人热血沸腾。

对于神经脆弱的我,也只有两处有些不适,一处是撒牛血,一处是最后将匕首慢慢刺入王子的脖子。

这不是一部百分之一百完美的电影,不同的人看,能找出不同的毛病。

而对于我,唯一的败笔,便是最后皇后发言之前走路的时候摇了两下脑袋,实在让人觉得有些装腔作势的感觉。

然而这点瑕疵,对于喜欢此片的人来说,也算不上是瑕疵。

它不是一部小资的电影,不反映个人情调,生活习惯,零零总总。

它是一部讲述英雄的电影,看完之后总能让人有写一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电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莫过于“大气”两个字。

不管是战争中的冲锋,决斗场中的厮杀,还是主人公阳刚的性格。

除去这部电影之外,还没找到能产生类似感觉的其他电影。

它和其他英雄主义的影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部影片的重点并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战斗能力。

当人们回想起它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并不是主人公的功夫有多强,而是主人公为了实现共和,为了最求自由而死去。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花了十几分钟的浓墨重彩,细致地表现了一场经典的古代战役。

而另一个影片重点表现的战斗是帕西缪斯被送到罗马后第一场角斗。

第一场以强胜弱,没有什么悬念,主要目的在于画面的表现,不过足以看出导演对于宏大战争场面的把握能力。

第二场战斗以弱胜强,在战斗的开始,实在为主人公捏一把汗,除了认为他是电影的主角,肯定不会死的圣斗士原则而坚信他肯定不会死(不排除会有人这样看电影,因为关于英雄的电影,半路就把主角给弄死的,实在少见),如果情绪融入影片情节,那是一场非常激动人心的战斗。

也正是那场战斗,为帕西缪斯赢得了罗马人民的心,从而走上了抗衡王子之路。

影片的亮点,除了情节和画面的宏大,以及赢得了五座奥斯卡小金人的荣誉之外,我想最令人关注的便是它的音乐了。

当然这音乐,也为此片夺得了一座小金人(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不敢说其他影片中没有超过它的音乐,但就其配乐水平来说,绝对不会让它排到二流的队列之中。

而旋律和画面结合能如此完美,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片,估计都用不着动脚指头。

如果非要指出其他同等水平的电影音乐,以我所看的电影之中,能想到的只有《无间道》《雨人》这两部能相提并论了。

(不排除我所看电影太少的缘故)影片中有两大主旋律。

一个节奏较快,主要用于战斗的高潮。

这个节奏非常有名,就算没看过角斗士,听到这个旋律也不会陌生。

因为它经常被引用在国内的各种纪录片、影视插曲之中。

另一个节奏比较慢,而且有女声吟唱。

一般出现在影片需要抒情的时候。

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最后,帕西缪斯死去,皇后摇头晃脑地说完一段“他为共和而死”的演讲之后,一句“荣耀他”,音乐响起。

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在此刻控制不住自己的泪腺吧。

影片结束之前,帕西缪斯的战友将代表它妻子的小木人埋在角斗场中。

“now,we are free. i will see you again. but not yet,not yet.” 然后走出夕阳照耀下昏暗的角斗场,让人思绪无限。

他们自由了。

当他老死之后,他们最终会再见面的吧。

他们再见的时候,会谈论什么?

会再次并肩战斗吗?

在他剩下人身岁月中,会怀念这段让人激情澎湃血光四溅的岁月吗?

或者,客观的说,他们死了就死了~ 化成一缕尘土,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流传下一段故事,让后人传说。

 3 ) 貌似很多人都没看懂《角斗士》这部电影

这部片子在imdb上都排到37了,在豆瓣居然进不了前250?

这个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其实有不少的政治隐喻,而且想表达的主题和寓意都相当深刻。

故转载一篇影评,个人觉得把电影里面晦涩的内容讲得很透彻了,不妨细看一下。

来自公众号“潇湘夜语”:一部好的影片,往往也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

帝国时期的罗马是欧洲人心中永恒、光辉而又挥之不去的梦幻之国。

在千禧之年,迎合彼时欧美国家普遍泛起的怀旧情愫,推出如是一部电影,剧作方确实是下足了心思的。

影片的开篇,用闪现的字幕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公元180年,“哲学王”马可奥勒留统治的末期,罗马正处于由鼎盛转衰的历史节点。

帝国北方边陲征伐日耳曼蛮族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战功赫赫的帝国北方军团统帅麦西穆斯渴望完成这最后一战后马放南山,回归自己魂梦牵绕的故乡。

影片的第一帧画面在低沉压抑的长笛声中缓缓展开,一双手拂过金黄的、连绵的麦浪,然后镜头转向麦西穆斯忧郁的眼神以及战地焦土上落单的雀鸟。

这个开头,实在是精彩,定格了整部影片的基调:理想是永恒的田园牧歌,现实却充斥着龌蹉的刀光剑影。

这次所看的是加长版,全长2小时50分钟。

时间虽长,情节却简单明了:常年征战的罗马在解决北方边界问题后,面临着保留帝制还是走向共和的历史抉择。

皇子康莫德斯,畸恋着自己美貌的姐姐露西拉,不具备领袖品质,却野心勃勃,一心想继承皇位,废除元老院,延续帝制的光辉。

然而,皇帝马可奥列留却最终决定,挑选淡泊名利的将军麦西穆斯作为监国,清除腐败,恢复共和,真正将权力交给民众。

康莫德斯因此上演了弑父篡国的戏码,并以凯旋者的身份继承大统,在抗议声中回归罗马城。

麦西穆斯拒绝效忠康莫德斯,结果家破人亡,家园沦为焦土,妻儿魂归西天,本人虽侥幸逃出,却不幸沦为奴隶角斗士。

年轻的新皇为消解元老院的影响,以纪念先皇的名义恢复了盛大的角斗士表演,用以争取民心,并满足其嗜血的癖好。

于是,在阴差阳错中,曾经统领千军万马的麦西穆斯又以奴隶角斗士的身份回到罗马,并赢得了一场又一场剧场杀戮的胜利。

麦西穆斯的意外回归,加速元老院与康莫德斯的斗争。

露西拉和元老院决定借助麦西穆斯在军队的影响力,控制罗马城。

不料,康莫德斯抢先行动,将元老院反对力量及麦西穆斯一网打尽。

影片的最后,康莫德斯脑洞大开,决定在重伤麦西穆斯的情况下与之公开决斗,以此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赢得罗马民众的崇拜,巩固自己的地位。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最终麦西穆斯在决斗场手刃仇人,自己也安然倒地魂归天堂,与日思夜想的家人在天国团聚。

从剧情结构上看,故事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主线,即以皇子康莫德斯为代表的帝制派与以元老院为代表的共和派的斗争。

另一条为暗线,是康莫德斯对其姐姐露西拉的畸恋,以及露西拉对麦西穆斯的爱恋。

在这两条线索中,皇子康莫德斯都被将军麦西穆斯压制。

老皇帝马可奥勒留异常欣赏将军麦西穆斯的才华与品质,决定选择他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康莫德斯作为继承人,尽管麦西穆斯于权力没有丝毫兴趣;气质动人的露西拉并不欣赏自己弟弟的野心,但却一直深爱着将军麦西穆斯,尽管这只是露西拉的单恋。

这种安排充满了张力,让剧情具有了跌宕起伏、辗转反侧的悠长回味。

而这其实也最接近最真实的生活:某种东西,一些人心心念念却求之不得,另一些人唾手可得却弃之如履。

这大约便是命运对于凡人最深沉的戏弄。

从表现手法看,影片大量采用第一视角的近景画面以及悠扬的长镜头,既展现了古罗马战场的恢弘、斗兽场的宏伟,又强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杀戮的野蛮,给观影者带来史诗般的视觉效果。

这些画面与布景,即使在十五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旧有十足的震撼。

当然,剧情的设计以及拍摄手法的创新,都只是器物的层面。

真正值得称道的,是影片试图表达的主题。

这些主题,对于人类群体来说,具有异常恒久的意义。

特别是这三个:永恒的家庭、残忍的命运以及迷茫的大众。

永恒的家庭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麦西穆斯对于家庭的眷恋。

这种眷恋,连同他对于皇帝的效忠、对于来世的想象,成为主人公信仰的来源。

在大战胜利后,皇帝马可奥勒留单独召见时,麦西穆斯满怀柔情地描述了自己的家和家乡:“我的家在提基洛附近的山丘上,一个非常简单的地方。

在阳光下的暖和的红砖屋。

白天,菜园里飘着药草的香味,到了晚上则是茉莉花的味道。

门外有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无花果树、苹果树和梨树。

土壤是黑色的,很像我妻子的黑发。

南坡上种着葡萄,北坡种着橄榄。

野生的小马在我家附近玩耍,经常逗乐我的儿子。

”这段类似独白的台词,有诗一般的意境。

在影片推进到这个场景时,画面平缓、柔和、沉静,具有一种接近永恒的力量。

这大约是每一个男人内心深处的田园牧歌:农妇、山泉、犬子、有点田,以及不曾被搬运过的大自然。

影片多次重复麦西穆斯妻儿迎风微笑的画面,多次出现摇曳的麦穗,这种深沉的情感,表现得极其自然而又深刻。

麦西穆斯随身带着妻儿的小人偶,并面向祖先祈祷,反复念叨自己因为了他们而存在,除此之外,世间名利犹如尘土。

在皇帝问话时,他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离开家园与妻儿的时间:两年八个月零二十四天半。

除了主人公,影片对其他角色的家庭观念也给予了足够的渲染。

为了表示政治正确,每一部美国大片除了一位白人主角外,必然有一位正义的黑人小伙伴。

《角斗士》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黑人角斗士,在启程走向罗马之前的一个黄昏,和麦西穆斯有一段对白,也是非常精彩。

黑人说,在远处的某个地方,有我的国、我的家,我的妻子正在准备食物,女儿从河里打水回来。

我还能再见到她们吗?

我想不可能。

麦西穆斯说,你相信会在天堂见到他们吗?

黑人答,我相信,不过我会比她们先死,在天堂等待她们。

麦西穆斯道,你愿意等待她们吗?

黑人说,当然,我必须在天堂等待她们。

这时,对话场景紧接着边切换到了天际,放佛在诉说这两个男人对自己妻儿、对自己家园最辽远的关怀。

德国哲人康德说,一种品德如果是绝对命令,那么即使是不具备它的人也会对它充满敬畏。

譬如,即使是一个狡诈的小偷,也是希望别人是诚实的。

因为,如果世人皆不诚实,那么小偷的狡诈便会失去作用。

但其实,毋宁从功利的角度去诉说某种永恒的德性,更不如从缺憾的角度去描绘心灵的渴望。

因为,实际上,缺乏某种德性的人往往会更加希望得到这种德性的关怀。

对家园的眷恋,便是这样一种深沉的牵挂,不论他是善还是恶。

这部影片,淋漓尽致地表述了这种情感。

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皇子康莫德斯,其内心深处实际上是最渴望、最眷恋家庭的。

只是,他的野心更胜他的温情,他的手段毁灭了他的目的。

影片中,他弑杀了自己的父亲,软禁自己的侄儿,威胁自己的姐姐,几乎是一个丧失人性、无恶不作的家伙。

然而,也正是这种吞噬家庭的野心,更加反衬了其对家庭的渴望(对父爱的渴望,对姐姐的依恋),同时也造就了他作为个体的悲剧。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麦西穆斯在每次战斗前,都会拾起一抔黄土,用手心揉碎。

这个动作,很像一个人面对未知的仪式,也是自我确认的一个暗语,便如《盗梦空间》中的那个旋转的陀螺。

更推而广之,家庭便是人类群体对于自我价值的最终的皈依,不论是在现世,还是来世,都是那个最温柔、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这是本片最深层的隐喻,也是对于家庭主题最深刻的关照。

残忍的命运命运是什么?

依我看来,命运就是残忍的别称,就是人类个体或者群体注定得不到什么,注定要接受什么东西。

我异常欣赏本片对于人物命运的设置。

导演有着上帝一般的视角,每一个角色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下场,每个人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不是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从个体命运看,主人公麦西穆斯,视名利为尘土,却偏偏被搅进了权力的斗争之中,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他无比眷恋家庭,却早早地家破人亡。

皇子康莫德斯,渴望父亲的认可,渴望姐姐的爱恋,渴望人民的爱戴,却偏偏无能为力,功败垂成。

而且,他越是追求越是南辕北辙。

真是应了佛家的那句话,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公主露西拉,虽身份高贵,但仍不免在失落与恐惧中生活。

她一生都恋着麦西穆斯,却始终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她明知父亲死于弟弟的谋杀,却不得不支持自己的弟弟,同时也始终笼罩在失去儿子的恐惧情绪中。

至于芸芸众生,其命运,便更加犹如飘萍,充满着不可逆料的随意。

譬如,影片中那位黑人角斗士,莫名其妙的成为奴隶,莫名其妙来到罗马,又莫名其妙地获得自由,对于自己的生死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也莫名其妙的完成了一段未知的旅途。

其他的路人甲乙丙丁,在角斗士的沙场,就更加无有选择可言,无非是一团血肉而已。

从国家的命运看,元老院想从康莫德斯手中夺取权利,却不得不去借助作为专制典型的军队力量。

而康莫德斯想废除元老院,其口口声声所宣扬的,却是顺应民众的呼声。

有些善,必须通过恶的手段去实现;有些恶,往往打着善的旗号。

当手段足够恶劣,人们便很难分辨结果是否真如他宣传的那般良善;当过程足够伪善,大众也很难知晓目标是否真的如同先知所揭示的那么可怕。

更进一步看,有些善,最终导致了罪恶;有些恶,反而带来了福音。

譬如,十字军东征,最终没有消灭异教徒,却毁灭了同为上帝之城的君士坦丁堡。

清末训练的新军和外派的学子,没有振兴将倾的皇室,却成为王朝的直接掘墓人。

而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不仅结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杀戮,也在客观上把世界推向了全新的原子能时代。

更推及之所谓普世价值,是否正如人们所希冀的那般曼妙?

众人所热爱的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世人称道的革命,又有多少杀戮因之而起?

命运,对于个体生命和人类群体一样,都是无法避免的存在,逃不脱、挣不开,欲说还休。

正如影片接近尾声时的一句台词:“死神向所有人微笑,人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报以微笑”。

或许,也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宿命,造就了盲从、冷酷而又无法自知的大众。

迷茫的大众法国人勒庞有本书叫《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有卓有见地的描述,其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关注:“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但是对强权低声下气。

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

”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叫“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两者所言,都指向了同一个主体:健忘、冷酷、善变的大众。

任何一部致力于反映时代和人性的作品,如果缺乏对这种群体性心理的关注和描绘,注定是不完美。

还好,这部《角斗士》几乎娴熟的掌握了这种关于群体理性的隐喻。

影片中有两个有关大众的场域,分别对应着主角麦西穆斯的两重角色。

作为将军的麦西穆斯,是一名伟大的战士,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其所效忠的是罗马的人民;而作为角斗士的麦西穆斯,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手持利刃表演杀戮,其所取悦的是剧场的观众。

作为个体的麦西穆斯,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名将,还是身份卑微的奴隶,在影片中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德性,能力出众而又忠诚淡泊。

但作为群体的罗马人,则充分体现了难以逆料、无法捉摸的性格。

这些所谓的罗马人民,既是康莫德斯弑父篡国回归罗马时在道路两侧高喊“滚开,你不配统治我们”的路人,也是在雄伟空阔的罗马大剧场或是设施简陋的路边沙地观看角斗士杀戮表演时如痴如醉的观众。

他们在不同的场域,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性,但又毫不违和。

这种表现,只能用健忘、冷酷、善变而又不自知的非理性群体心理来概括。

影片中,作为独裁者的康莫德斯,深刻地认清了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群体特质。

而事实上,作为观影者,也只有了解了这种大众心理,并认识到剧中人物对这种大众心理的把握,才有可能顺利、彻底地理解剧情。

因为,正试图左右并利用这种大众心理,康莫德斯才会做出恢复角斗士杀戮表演的决定,才会亲自上场与重伤的麦西穆斯搏斗,以期赢得罗马民众的崇拜。

影片对群众的直接描述并不多,但是说得上句句经典。

譬如,康莫德斯说,“我父亲发动对蛮族的战争。

而他自己也承认,这毫无价值。

但是人民却爱戴他。

因为,人们未曾目睹战争的残酷,却喜欢胜利的感觉。

”在康莫德斯恢复角斗士表演后,元老院共和派代表人物奎格斯说,“他(康莫德斯)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

群众代表了罗马,对他们变魔术,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拿走了他们的自由,他们还会哄堂大笑。

维系罗马脉动的,不是元老院大堂的地砖,而是竞技场内的沙地。

”在麦西穆斯与一位常胜角斗士的竞技表演开场之前,公主露西拉说,“群众是健忘的,善变的,不出一个月,就会忘掉他(麦西穆斯)。

”康莫德斯接过话头,说,“不,用不了那么久。

”如此这般的对话或是台词,在影片中并不多,但是不仅都非常切合场景,还能发掘出群体心理更加深远的意蕴。

这让影片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一般意义上的个体价值,上升到了群体性价值的高度。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位成功的独裁者都必须精通对大众非理性情绪的把握。

凯撒如是,拿破仑如是,希特勒亦如是。

因此,剧中的康莫德斯便反复强调,自己比元老院更加了解人民。

并且抱怨,他的父亲把时间浪费在了阅读元老院的卷轴,却忽略了人民。

这正是人类群体的悖论,打着追寻公平正义的旗号出发,却每每落入更加伪善和残酷的陷阱。

古今中外的很多哲人,睿智地发现了这种怪圈。

譬如,孟老夫子说:“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几千年后,写出《乌合之众》的勒庞也叙述了相似的观点:“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

激发这种想象力,决不可诉诸理性,只需几个神迹或是不可思议的表演而已。

”现在想想,陈胜吴广的月夜狼嗷、刘邦同志的斩蛇起义、关云长的五关六将、朱元璋的霹雳手段,究其来源,并非主人公想要如此,而是茫茫大众内在自我的需求。

上述三个主题,自然都是值得深思的故事。

不过,这部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卖点,那便是作为背景的先皇马可奥勒留。

真实历史中马可奥勒留,在历史上被称为罗马五贤王之一。

这位皇帝颇不一般,既是能征善战的统帅又是倚马千言的哲人,在戎马倥偬之际,居然还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沉思录》。

几年前,前总理曾经在记者会上公开宣称,这本小册子是自己床头书,引发了抢购的狂潮。

马可奥勒留确实在公元180年驾鹤西去,但却并非是死于自己亲生儿子之手。

相反,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这位向往共和的哲学王,破坏了此前罗马的禅让传统,没有把皇位让给帝国的军事精英,而是径直传给了自己的亲身儿子。

这一举动,也直接结束了罗马的全盛时代。

从哲学流派上说,马可奥勒留属于斯多葛学派,相信自然理性,崇尚德性行为,追求内心幸福,将财富、名望、快乐、忧伤都视为空虚,有一种清教徒般的气质。

整部《沉思录》都流淌着一种追求内在满足,无视世间繁华的超凡品格。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人活一生,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两者必居其一。

”其原型,便来自《沉思录》的第六卷:“事物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时光川流不息,生命万古常新。

”夜语君看过很多哲人的喃喃自语,但似乎都没有这部《沉思录》那么有味道。

 4 ) 模糊的宏大

(课程糊弄作业,不知所云)《角斗士》的史诗感不在于其人物和故事,而在于其场景的史诗感。

即使这种史诗感很多是现代的构造,但依旧可以于罅隙中窥见一点隐秘,那模糊的宏大。

主角Maximus的多个角度都被刻意塑造着,他的不公的命运,对外他的正义复仇、坚强隐忍,对内他的关怀体贴、爱情坚贞,时代对他的烙印只在于命运,这是个理想的人,尽管我们无法判断是现代英美人的理想还是古代罗马人的理想。

电影将先帝Marcus Aurelius美化了,史书中的他,即使被尊崇为“五贤王”之一,但依旧因为“偏爱一个一钱不值的孩子而牺牲千百万人的幸福”[1]而备受后人诘责。

但此处他欲传位于“完人”Maximus,为了剧情的流畅而被儿子Commodus亲手所戮,于是Marcus就更加地向“圣人”迈进了。

至于故事,也就是豆瓣简介中的那样直白。

这就是为什么,观看时课堂上有人沉沉睡去吧。

不过至少电影营造了帝国的几个切片。

成百上千的军队方阵,摩肩接踵的各色人种,Maximus家园的辽野与麦地,红色沙尘之中的奴隶之所,元老院的纯白世界,东方式豪华的官邸,以及一切大路的目的地——罗马。

我对于影片中罗马城的感动,不在于1:02:00处的鸟瞰,也不在于曙光与地平线的景物过度之后,像无人机推进一样的录像;有了现代的技术,我们看惯了这样的图景,以至于对这种一览无余的宏大或许缺少了感官上的刺激。

而是在1:17:40左右,小孩、壮年人、老人、大象都置于四周的高大的建筑之间,显得如此渺小,所有的建筑都只是一部分,看不真切,又像是随时要垮塌,掩埋一切。

这构成了面目模糊的奇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对巨物的崇拜与畏惧。

或许在曼哈顿街头也能拍出相似的画面,只是现代人对于摩天大楼已经司空见惯,并且那些开出的窗口或是玻璃幕墙,都在暗示着大厦组成单位的尺寸适宜。

而影片中的古代建筑,对于人来说空漠异常的空间,却与我们之间有着隔阂。

部分的呈现以及样貌的陌生,使得此处罗马有一种模糊感,一种模糊的宏大。

历史,那庞大的罗马帝国的历史,横亘在我们心头时,也是如此模糊的宏大。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作为“崇高感”的美,宏大、纯朴的,直击人心的,不需要后天与文化的辅助,对于崇高感之美的感受源于血脉与天然。

我们这个时代太容易看见或被迫看见各式各样的“崇高”了。

尤其是《角斗士》这样的“史诗级”电影,画面、配乐、人物、剧情,都想着向“大”与“高”靠拢,以至于观众们天然的感受力被麻痹、被削弱。

在这时,不多见的模糊的宏大,像是一种挑逗,拨动那块翳障。

因为模糊,所以部分的丑恶被遮盖、被剔除。

就像Maximus出逃的晚上,仆人Cicero所在的城墙脚下雾气弥漫、阴森可怖。

空间高而纵深,一束光在幽蓝的氛围中散漫,丑陋的阴谋掩藏在模糊之中,但没人会因此唾弃现时的美。

由此,模糊的宏大造就了毁灭的美。

这里的毁灭,已经剔除了恶的因素,而纯粹化为一种美的形式,供人欣赏。

真正的毁灭来自自然,而非人为,即使是军队摧毁Maximus的家园,真正壮丽的也是翠色的草地延申远处,庞然的涌动的烟柱,遮挡了底下破碎的建筑和横陈的尸骨。

虽然是人为的施放,火依旧是自然,毁灭的怪物。

近年的影片《庞贝末日》中,当庞贝城的末日“真正”以视觉的形式展现的时候,我们反倒不会哀悼化为配角的庞贝,而去赞美惊叹维苏威火山的毁天灭地。

裹挟在烟尘、灰烬之中,模糊的毁灭,与模糊的宏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梁遇春在《观火》中对于尼禄纵火的评价那么高,远远高过虽也附带宏大属性的、丑和美一同呈现的酒池肉林。

因为模糊,所以留有广袤的想象的处女地。

影片中鸟瞰的、仿佛无人机拍摄的罗马城之所以无法吸引人,正在于所有的地方都被展示。

模糊的宏大,就像初读《冰与火之歌》时,对着奎尔斯城的描述热泪盈眶,文字只是微不足道的引子,那是一座经由想象平地而起的宏伟之城。

相比之下,电视剧中的奎尔斯是多么乏善可陈。

这并非是因为电视剧在特效上的投入还不够,只是历史崇高感的美或许无法真正重现,而全盘托出的过于清晰的城墙与高塔,远没有当伫立在城门之前而只能看到城门时,用想象加上一层轻纱来得宏大。

宏大愈是清晰,而美感愈是降低;史料愈是详实,而历史愈加失真。

后人无论怎样考据想要还原过去,都无法具体而真实,我们植根于自己的时代,我们有嬗变或是隔断而来的新的定义与理解,于是有了《角斗士》中的Maximus和Marcus。

人们于是在残旧而宏伟的废墟上开始新的时代。

斗兽场骨架的阴影,依然投射在罗马的七丘。

对于罗马,我们应当葆有遮掩和想象。

我们在追忆,我们在敬仰,我们在失去,我们永远无法再次建造罗马的美。

因为一种新的宏大的美诞生了。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无比清晰的美。

即使仅有后人才能在模糊中,评判这种美的意味。

[1]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81页。

 5 ) 若我言辞激烈只因那一去无返的年代

不太善于写影评,也不太善于分析剧情脉络分析镜头细节,只是很单纯的写一些很私人的感受。

人在最失意的时候,会选择怎么排解情绪?

我排解情绪的通道之一是画画,还有听一些比较威猛或者潇洒的音乐。

看电影同样也是排解的方式之一,那么,你会选择看什么样的电影呢?

肖申克的救赎,飞跃杜鹃窝?

亦或是选择一些伤感的片子顺应情绪好好宣泄一下。

我会看一些肖申克这样的电影,无论看几多遍,都会给我一种对于继续追求希望的热情。

那么还有一部带有商业气息的电影,便是这部《角斗士》。

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片子,其实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自从进了大学以后便不再喜欢看一些没有营养的商业片。

就算看了,也不会特意去下载一个高清的版本,好好珍藏在硬盘里。

唯独这部片子,即便是现在想起一些细节都会让我为之振奋。

最早看的一次似乎是在初中毕业的暑假,我的好朋友买了一张角斗士的vcd让我去他家一起观看。

更早一些的时候我只接触动漫,所有能够在影视当中获得一种很血性很亢奋的状态也只有在以前的一些动画片中才感受的到。

但是看了角斗士之后,我突然发现,和一些动漫做比较男人不应该是一个整天显露着阴柔气息却身手不凡的样子,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和拉塞尔克罗塑造的形象那样。

留着胡渣剃个短发,平日的眼神带有一份忧郁战斗的时候却又显露出锐利与自信的样子。

这,是我恐怕望尘莫及的外貌,也是我最向往的造型。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没有过去的动荡能够成就自己,无力给自己一个男人用勇气谱写的传奇。

我想我们和女士似乎没有不同,在一个个工业化的机器里,男女都是螺帽与齿轮,每天都滚动着相同的节奏。

这句话对女士们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仅仅是感叹那个男人挥舞刀锋与铁蹄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所有想要触及的那个年代的点滴与感受大部分在影视当中,也有很多在游戏中,相信这个也是游戏令人痴迷的原因之一。

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但正因为遥远也是人充满联想。

很希望,自己也能在号角想起之前,用手搓揉地面的尘土,然后骑上骏马,拔出刀剑振臂一呼,在烟雾中只能看见剑在手中旋转而散发的光影。

对着最亲密的弟兄说,保持阵线,跟着我。

当你发现自己独自骑行于绿野,阳光照在你的脸上,不用担心,你已通往天国解脱自己。

即便妻儿已在天国,但是一场角斗尚未了却,相见还为时尚早。

也许有一天,会有一个国王用剑轻点你的双肩,告诉你已获得自由。

也会有一天,独自离去,闭眼上,推开最后一道门,抚摸着金黄的麦田,看到已苦苦思念多时的亲人。

在后人心中永远留下一个充满爱与勇气的故事。

我不希望,每天对着同样的桌椅电器,成为机器中的一个关节,慢慢锈去。

即便众人嘲笑之中,也想骑着骏马,挥舞刀剑,哪怕大战风车,也好过一生平淡。

 6 ) 角斗浴血,共和梦碎

昨天是雷德利·斯科特七十五岁的生日,于是我决定看他一部电影。

大概浏览之后我选了《角斗士》,因为正好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刚看完古罗马部分。

所以想趁热打铁一睹罗马雄威。

一开场就是一场罗马军队讨伐日耳曼人的情节。

如书中说的一样,罗马的历史充满着杀戮。

罗马铁蹄四处开疆辟野,征服了整个欧洲,不断的扩张支撑着罗马城充满物欲的生活。

国土之内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沿着大道运往明亮的罗马城。

如谚语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人对杀戮的喜爱还表现在角斗活动上,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要场景。

角斗场中的观众希望看到角斗士之间的相互屠杀,澎涌的热血和破碎的残肢能一次又一次地点燃他们的欲望。

“他们是观众。

你不是在屠宰而是在表演。

取悦他们吧!

”似乎古罗马早已把暴力美学拉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每当你浴血之后获得了胜利,那些众就会爆发海潮般的欢呼。

这和现在足球场上进球之后观众的表现相差无几。

主角马克西蒙斯一场战斗后包围在群起的欢呼之中,他高吼着“难道你们还不满足吗?

”是不是被角斗场放大的观看角斗的快感让罗马市民麻木,让他们对征讨杀戮无动于衷?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老国王是马可·奥勒留,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国王,被认为是无所不知的智者。

《沉思录》的作者,古罗马五贤帝最后一位。

影片中,哲学家国王马可·奥勒留临死前在主角马克西蒙斯面前忏悔,承认战争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罗马的荣誉”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那只是一个空悬的概念。

国王忏悔这样剧情这样安排也许是编剧自作多情,不过这表现了现在人对古代人残酷的不理解。

古罗马不是那时候世界前进文明的一强吗?

不是自诩平等法制吗?

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血迹斑斑的历史?

是不是因为那时候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还没出现,人文关怀实质还在襁褓之中?

《角斗士》是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的史诗电影,它包揽了当年奥斯卡多项大奖。

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口味问题,我能忍受前面漫长的铺垫,但我觉得结尾无比的狗血。

狗血在于在最后在奸人当道一边倒的局面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昏君“康德茂最后还是傻逼而悲催地死去。

最矫情的就是结尾大吹共和梦!

所以这是美国的主旋律吗?

马可·奥勒留的逝世结束了五贤帝王朝,可是五贤帝历代经营把罗马推到了最强盛的时期。

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大家应该还沉浸在帝国大梦之中,怎么会不爽帝国渴望共和呢?

而且共和制的罗马在奥古斯都之后早已一去不复了!

英雄报仇雪恨杀掉邪恶Boss然后英勇牺牲这种设定可以理解。

可是为了一个伟光正的结局而把历史生硬的杂糅在一起,这实在让我难以接受。

虽然结尾处理得强差人意,但作为一部历史剧整体上剧情安排还是很巧妙的,片中许多历史事件都的确存在。

不过戏说千万不能当真,看完这种电影后最好还是查查真正的史实,这也是个学习历史的好机会,而且这段历史有许多很有趣的知识点。

如罗马五贤帝:“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

罗马历代帝王中,此五人以和平传位闻名。

各个皇帝选择其承继人,然后收养他为义子,以为储君,如此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

故而皇位平稳交替,动荡不生。

五人先后相继,令得八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与之前一百年的腥风血雨成很大的对比。

这五位皇帝谦虚,关爱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盖乌斯·尤利乌斯·屋大维)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这段时期被称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8%B4%A4%E5%B8%9D 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更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康茂德定位为造成国家衰亡的第一人。

http://t.cn/zjcULRH 和《角斗士》里的一样,他对角斗活动异常痴迷,甚至自己下场!

(扶额)由于康茂德实在太不堪了,气得罗马元老院对他施以抹煞之刑——除忆诅咒!

http://t.cn/zjc2Zyo我在看的《城市发展史》是本好书,看起来就想是西方文明是。

看了相关书籍时候看电影会特别有感觉,你不仅知道了历史的大概脉络,同时会发现很多历史的细节。

例如古代紫色是帝王之色;罗马城有许多雄威的雕像;你会听过残酷迦太基大战而且知道迦太基就在现在的突尼斯。

完善的知识结构能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更有趣。

 7 ) 又写不下了

(首先无脑发言一下,我就是冲那几个罗马城的全景也要打满分!

)整个电影有一种奥德赛的感觉,但是到对这种传统的将军复仇记没太大感觉,反而想挖一下其他的东西。

全篇一直有一个问题:罗马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马可奥勒留是个政治理想主义者,觉得现在帝政下的罗马是堕落的,想要恢复共和时期的荣光。

哪怕他的遗愿是整个电影的基调,这也绝对是不现实的。

共和是个美好的梦想,并不就是真正的自由。

康茂德是个小时缺爱长大变态的典型,但是并不愚蠢也不算残暴,他对罗马人民的拉拢除了博取关注之外也有着对现状的清醒。

罗马人民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热爱的是“面包和决斗”,是“罗马的伟大”这样一个vision。

谁能娱乐他们谁就是他们的英雄。

元老院也更不是人民的代表(共和国时期就是公民大会的对立面了),他们更像是共和的一个幌子。

倒是皇帝从来都是罗马平民的代表者,是奥古斯都(第一公民)。

将军有点罗马行省公民的意思了。

当老皇帝问他为什么而战,他说其他的地方都是阴暗的,而罗马是光。

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镜头是从黄沙中的竞技场切换到大理石的罗马城和凯旋仪式。

在行省人民心中,罗马就是文明的代名词,是繁荣的世界中心。

这也是从未见过罗马的人对他的vision。

可笑的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罗马城却是作为奴隶,直接看到了罗马的最底层。

没有人会是这座城市的拯救者,他们只是在坚持着他们认为的这座城市应是的样子。

 8 ) 帝国的底色是冷漠

我们需要这些乌合之众,只要给他们一个愿景,一个能够带动情绪的聚焦点,统治便可长久稳固。

罗马的灵魂绝不是金碧辉煌的大厅与城池,而是竞技场上那漫卷的黄沙,想象站立于空旷的战场中央,周遭是数万万民众狂热的欢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

生死间的距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每一个角斗士都抱着无畏之态参与厮杀,一无所有,所以未尝可惧。

可对待生命,始终有着一份敬畏与尊重。

曾经捧在手心的帝国价值,曾经流血牺牲认为能够换取的荣光,可以只在一瞬之间荡然无存。

妻儿在侧,闲居田园,你越认为自己是在明智地全身而退,就越无法逃脱无常的命运安排。

帝国需要荣光,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一个在欢呼雀跃中受人敬仰的对象。

而尽管人群拥挤,底色仍然是冷漠无情的。

竞技场上成王败寇,倒在血泊中的即使是凯撒皇帝,也必须接受王冠的陨落。

扩张是帝国的第一要义,呻吟躁动的奴隶需要在帝国不断壮大的疆域间平复,从横跨地中海的南北各行省中不断去压榨汲取,才能换得大竞技场上每一场无与伦比的角斗竞技比赛。

康纳德王子多面复杂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全篇的一个闪光点。

从小生活在父爱的缺失之下,渴望得到关注与重视,而又认识并厌恶于自身的平庸性。

“弑父”便是爱之深切则恨之入骨的病态表现。

对皇位与权力的贪婪,实则是受自我认同与情感依赖的驱使。

一个孱弱的野心家,一个迷乱的恋亲者,一个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可笑帝王。

 9 ) 片子只是在讲一个时代的故事

所谓塑造英雄,营造氛围,我认为都不是本片的目的拉塞尔克劳一如他平时的演技,目光深邃性情敦厚,富有天赋却没有野心放在现代明显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形象,只不过放在片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英武还有造化弄人造就了他的另一种命运——他需要以死相搏即使他最后获得了胜利,对于他个人来讲没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家庭已死国家无望,只是一个空空的希望在迎接未来。

所以,完成了最后的复仇,他的意义也就在此终结,。

宛如开始时一样的进场一样的出场,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归根结底,那个时代需要英雄,却不容忍一个英雄,而是需要更多的变动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个帝国的缩影the General who becamed a slave ,a slave who becamed a gladiator,a gladiator who betrayed an emperor

 10 ) 充满谎言的电影

我觉得这个电影没有讲什么民主,只是通过讲述一场普通的政治斗争来表现男人的勇敢。

而且男主和皇帝思想上有什么区别我没理解。

马克西姆斯向竞技场的角斗士们说的话——勇气和荣誉,是在屠杀日耳曼人的战场上说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给罗马人民胜利的感觉和“希望和未来”,而这个口号用在角斗士起义的时候,说明电影本身根本没有反思战争、种族主义和用“希望和未来”来欺骗人民的政策。

元老院的人坦白,老百姓感兴趣的是竞技场,不是我们这些尸禄素餐的人,那么恢复元老院实际上没有什么改革意义。

马克西姆斯之所以获得观众的呼声,是因为他是角斗士,他杀人可以给观众带来娱乐,而不是因为他高尚,感官上的快感是唯一让他们兴奋的,竞技场本身就是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手段之一——给罗马人民“希望、未来”。

电影给我们呈现的正是沉醉于其中的愚民,他们就连对生命平等的尊重都没有。

所以罗马帝国的思想底蕴仍然是弱肉强食的野蛮思想,而不是什么民主。

而电影偏偏又要以民主为基调,皇帝登基的时候还有人说“我们不支持你当皇帝”,给我们一种人民有选举权的幻觉,甚至把竞技场当成类似国会那样的演讲台。

我甚至不觉得皇帝是反派,他真的比那些光说话不办事的元老有用的多,如果他继续活着,也许他的强硬手腕可以把罗马帝国带到一个新方向。

这部立意肤浅的电影为什么会得这么高的分,是我所不理解的

《角斗士》短评

不好看,罗素克劳看起来很笨的样子

4分钟前
  • 李阿米
  • 较差

看过《血与沙》再看这片子,就觉得弱爆了。分解镜头太多,不刺激。 另外剧情硬伤太多,凯撒像弱智,奴隶不像奴隶,皇帝不像皇帝。最后还搞个皇帝和奴隶决斗,现在看来这就是美式英雄主义的荒诞逻辑。还硬是要套上家国情怀,自由民主之类的大虎皮,真的就挺“经典”

5分钟前
  • 缘来是你
  • 较差

很早看的一部电影,很有气势,但是感情的描写很细腻。某一些片段,心里有颤抖。

6分钟前
  • Stella
  • 还行

故事上其实倒是能理解华金的角色动机呢;和聊说到主角是在践行Stoicism,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接受了当下的情况并且努力在境况中做到最好,然后就让我想到《勇敢的心》,同样为复仇主题,但我却对主角有更多共情,大概是因为那个主角的情绪更加外显,会把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而让人同情,而Stoicism在本故事里则太过neutral,淡淡的生气、复仇、完成复仇、委托重任,最后和家人的重逢是让人感动,但也只是使命的完成,而没有终于复仇的畅快,然后就让我想到自己实际生活中其实也很Stoicism。。。

7分钟前
  • Luigi
  • 还行

唉,其实那个弱气的太子真的好惨,父王不亲,姐姐不爱,侄子不敬,议会军队民众不从,宿敌太强太风光,甚至死了都没人抬……

1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看过A Beautiful Mind, 再看Gladiator, 就不得不感慨Russell Crowe的演技多精湛。

17分钟前
  • 姜头
  • 还行

有些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角斗士决然不是。真不知道当年怎么得的奥斯卡,其他影片太弱了么?题材泛滥,角色没存在感,场面既不宏观也不史诗。关键是反派,前腹黑后脑残,极度自恋加姐控,整个一初二少年。难怪他爸看不上他。

19分钟前
  • 星辉
  • 还行

很一般,太冗长...罗素演将军,大胜N场欲退役,老国王想传位给他,反被恋姐的儿子杀了,然后还杀了罗素的老婆孩子;罗素被处决时逃走,成为奴隶,一路赢了无数比赛,登上罗马角斗场;傻逼反派捅了罗素一刀,单挑还是被弄死了,罗素顺理成章地伤势过重身亡...

23分钟前
  • 緥儗遽摦
  • 还行

看电影是需要正确的时机的,可惜我没有把握好时机,让这部片子等得太久,也就失去了她原有的光辉,感觉小皇帝有尼禄的影子,但究竟是哪个皇帝就不清楚了,最喜欢的戏还是第一场在竞技场里的角斗,充满张力和抗争,男子气概的巅峰:strength and honor

27分钟前
  • 逸沧
  • 还行

开篇的战争部分前段真的波澜壮阔 看的人热血沸腾 但后面开始节奏散乱了 罗素克劳好帅 爱国家爱老婆 撑起了整场的表演 棒!

32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每一个卑鄙的人,都会让很多高尚的人陪葬。

34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在此电影之前一直以为凯撒是个伟大的暴君,没想到倒是纠正了我的看法。马克西其实代表的也是凯撒本人,只是戏剧性没那么强。这点跟勇敢的心倒是一样的,华莱士就是皇帝自己罢了。电影为了加强娱乐性“污蔑”了那么多“伟人”,他们可真冤

35分钟前
  • 雨滴在心头
  • 力荐

罗马帝国的独裁也不行啊,要是在中国早就诛灭九族了,谁管老百姓想啥?

38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还行

妈呀 RC太帅了 杰昆·菲尼克斯演得真好哎 但历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I wasn't the best because I killed quickly. I was the best because the crowd loved me. Win the crowd and you'll win your freedom.”

43分钟前
  • Chelsea
  • 力荐

补修的一课,看之前没怎么期待,看之后也没怎么满足。

44分钟前
  • 大圣娶亲
  • 还行

最近看电影总是看到Russell Crowe

45分钟前
  • Mr.Hungry
  • 还行

个人粗浅的观影印象中,美国近现代影史是70后百花齐放,80后讲故事,90后低幼,00后摆烂,10后傻逼。本片不例外地加深了固有印象

50分钟前
  • 小萧
  • 很差

荡气回肠,老泪盈眶,格林纳威最爱的商业片,

52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啊 不好看啊 後半段好平 劇情和角色設計也怪怪的 有點浪費華金的表演 但美術做得真好 圓形競技場的觀眾席/元老院開會那幾幕和油畫一樣(當然覺得難看更大可能是因為這是傳統男權的故事 戰場立功 大爹愛我 美女愛我 而這般優秀的我 只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 啊~(loopy臉(拍女權精彩但拍男權稀爛 雷子你真的 我哭死

56分钟前
  • 冚家掃把鏟
  • 较差

《角斗士》不仅将昔日冷兵器战争的角逐恢宏的呈于光影,更为难得的是,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好莱坞史诗大片,它所聚焦的并非是那冗长的历史,而是以极富戏剧性的手法和悲剧色彩的奠基,完美赋予了罗素·克劳饰演的马克西姆斯从将军到奴隶的英雄传奇。

1小时前
  • 梦里诗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