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肯·戴维蒂安,路奈尔·坎贝尔,帕米拉·安德森,简·帕雷特,鲍勃·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罗马尼亚语,希伯来语,波兰语,亚美尼亚语年份:2006

《波拉特》剧照

波拉特 剧照 NO.1波拉特 剧照 NO.2波拉特 剧照 NO.3波拉特 剧照 NO.4波拉特 剧照 NO.5波拉特 剧照 NO.6波拉特 剧照 NO.13波拉特 剧照 NO.14波拉特 剧照 NO.15波拉特 剧照 NO.16波拉特 剧照 NO.17波拉特 剧照 NO.18波拉特 剧照 NO.19波拉特 剧照 NO.20

《波拉特》剧情介绍

波拉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用讽刺癫狂的手段,展现了哈萨克主播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到美国的一场“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萨克国内是个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长用粗俗搞笑的桥段吸引观众眼球。他的家人也有点儿“怪”,妹妹还获得“风尘小姐”的第四名。 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被派去了美国进行文化学习,并拍回来一部纪录片。波拉特和制片人在人们的欢送下来到了光怪陆离的美国。他开始学习美国的礼仪,接触美国的文化,然而却处处碰壁,处处闹出笑话。这天波拉特在电视上看到心中的美丽女神,心驰神往,甚至忘记了此行任务……能否学成归国,对于乐不思蜀的波拉特还是未知数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千门女王之黄雀在后最后一战李元霸与宇文成都烈火男儿之了不起的消防兵迷雾中的她(下)集骨杀人狂绝对不要模仿宝贝别哭娜娜商战风云谋杀未遂民国秘闻之天谴图腾迷离暗夜意大利城堡我是MC额吉情挑四十哺乳期的女人3096天海豚伯尼浦岛坂田船的日常童年精忠岳飞机动战士高达SEEDFREEDOM猎豹行动魔鬼徘徊之所暂告安全毒家新闻金门新娘

《波拉特》长篇影评

 1 ) 美国人就是十足的法西斯

美国人就是十足的法西斯这部电影的名字十分值得一提,长得吓人;《Borat》只是简称。

加上副标题后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把这部电影当作恶搞的类型片是我的初衷,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感觉到的。

无他,唯黑色幽默而已矣。

后来渐渐觉察出里面的暗藏的意味,我有点严肃的意识到,里面似乎有丑恶的意识形态。

美国人有妄自尊大的英雄情结,坚信他们注定要拯救全人类。

我对美国人的所有的印象大抵都可以从这个发展出去。

《Borat》是以反讽美国文化为出发的,但是里面丑恶的拯救情结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个中心被掩饰起来;反而,借由这个冠冕的中心,里面的那种高傲的嘴脸把反讽这个主题也烘托得更像是表现美国人的一个高姿态,他要把自己身段放低一点,更靠近我们这些在他下面的、他看起来很可怜的人。

不过也很难说,反讽这个东西很难搞。

过了就矫情了,不明深意的人可能信之以为真。

比如我,就坚持,这是部反讽过头——起码不能让我信服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可以被我用作说辞。

borat介绍的库赛——乌兹别克斯坦的小村庄里,村民不是乱伦者就是强奸犯,borat的妹妹是全国第四的名妓(还有奖杯),弟弟是残疾,母亲43岁是全村最老的老人,老婆是悍妇,奶子下垂到和屋子里站着的母牛一样。

并不是说电影中的所有事物都要真实有据。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夸张从美国电影看到,不像反讽,而像嘲讽。

如果可以,我愿意借电影中的情节嘲讽美国人一番。

(可能这也是导演的初衷)1Borat刚到美国,和每一个纽约路人打招呼,所有人避之不及。

2美国人得意的冷幽默很不是那么回事。

电影里有个教授Borat典型美国幽默的人介绍了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笑话“Not Jokes”,说白了就是在句末慢慢吞吞的加一个大声的“Not”(我都不想举例……)比如你穿了兰衬衫,我要说“That shirt is black…..Not!”Funny 否?

电影中的这个桥段结构很好,临近电影尾声Borat对他心中的女神——艳星帕梅拉•安德森拉说:I am not attracted by you any more!Not.这个真的很妙……3 自诩为女权主义者瞧不起女艳星,言语中的不屑,好像她们是比男人更卑微的人。

街头游行的同性恋对Borat最亲近,没有偏见。

4 商人势利。

(这个恐怕是全世界上商人的总体形象)5 对borat唱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喝倒彩。

尽管那个国歌确实很好笑,特别是Borat用美国国歌的语调唱出来。

歌词是: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的国家都是娘娘腔在统治。

哈萨克斯坦的钾出口第一,其他中亚国家都需要我们的钾。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是同性恋的家园……我没有考证这个是不是真的是哈国的国歌。

这个歌还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电影的最尾声。

恐怕美国人最在意的是,他们觉得美国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6 黑人对borat也很亲近。

而黑人并不太得到美国白人的亲近。

7 那个基督教宣讲会很可笑。

如果把里面的演员换掉,在中国就是法轮功。

Borat的自己的笑料也很多,如果你单纯的希望看笑话,这部电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影片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总结,从Borat的口中说出来:我学到如果你追逐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美丽。

这样说你可能不懂,这句话是有影射的:在电影中,Borat最终看透了他本来的艳星女神的虚伪,爱上了一个黑人大肥佬(这女的真的是……)影片如果分散讲起来,有很多很值得探讨的点。

我也不可能一一说来。

我愿意大家自己亲自观影,做出自己的评判。

最后,Borat也不忘嘲讽一下美国的流行文化,顺便也嘲讽了我。

他对着镜头说:他(Borat的邻居)还是个混蛋,我有了iPod,他只有Mini iPod。

人人都知道那个是给女人用的。

我也用mini,并且和里面那个混蛋邻居的那个一样是蓝色的。

俄……PS:1 影片本身的噱头也很多。

详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70044/2 我第一次知道Borat是在MTV Video Music Awards 2006里,里面主演Sacha Baron Cohen和Justin的对谈我基本上没有听懂……3 我身边的朋友,我愿意拷给你看。

我觉得值得一看。

不像《Babel》,这个我绝对不会推荐你的……

 2 ) 你们觉得可笑吗?其实一点也不。

一个人看,笑不出来。

从一开始就觉得波拉特这个人很可怜,可能是因为到了一个新环境却完全无法融入的被排斥感,可能是因为文化不同习惯不同而被嘲笑的无助感,也可能是因为在异国他乡被朋友抛弃被所谓“爱人”“背叛”的沮丧感,一切都是新的、好的,但一切都是陌生的、不适应的。

他就像大多数做着美国梦的“乡巴佬”一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地方乍入灯红酒绿的先进国家,在这里人们嘲笑他的无知、偏见、异想天开,而美国也一如既往地展现出“大国风范”,从耐心教导波拉特“幽默”的老师、教他驾驶的师傅、收留他过夜的犹太人夫妇、教他礼仪的ladies、以及萍水相逢却与他称兄道弟的大学生们,他遇到的所有人都亲切和蔼,温柔包容,忍受他的无礼、粗鲁和千百种令人费解的习惯,他们所有人构成了一个看起来无比和谐的美国——来吧,我们尊重你的文化、理解你的行为、永远让你如沐春风。

可是这一切或许对波拉特来说是一段难忘而美好的经历,但也仅限于日后回忆中极小的片段而已。

这里是美国,无数人梦寐以求挤得头破血流也要来看一看的美国,这里科技先进经济发达遍地黄金,这里的人们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待客有道。

但这里不是家。

当波拉特遇到那个妓女,和她度过来到美国之后唯一开怀大笑的夜晚,并在送她回到家之后却说“我不能进去,因为我有一个爱着的人,这样对她不好”,之后礼貌地吻别时,我才开始觉得有一丝温馨的味道。

最后的结局并不意外,波拉特被心目中的“女神”拒绝之后娶了这位妓女,并带着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起生活。

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羁绊”吧,它产生的契机可能是一瞬间的心灵相通、一个留恋不舍的眼神、或者仅仅是离别时额头上的浅浅一吻。

也只有在那一刻,这个滑稽可笑的外来客才真正的将“美国”这个冷冰冰的名词深深纳入心中,并赋予它炙热的温度。

 3 ) 将反美进行到底

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嘲弄早就不是个体行为了。

本片也算是具体反美的行为之一。

看了一大半,竟然没看出来本片和布鲁诺竟然是同一主演。

表演真好,口音模仿得多有趣。

还是同样问题,很多情节的设施是不是很危险……easy funny.

 4 ) 主题与动机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因为看了大独裁者,觉得很搞笑,所以找到了这部片,看到评论里赞扬的那么多那么好,也就知道这片子并不是单纯的搞笑片,有一定的内涵,所以也从头看到尾。

我不得不说,真正让我发笑的没有几处,但是这片子让我非常的不舒服。

我上豆瓣也不短时间了,但是没有注册。

这次我特地注册个号,只为来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不解,愤怒,和无奈。

这部片子拍的如此癫狂,争议肯定是有的。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里也出现了主旋律。

我非常讨厌主旋律,但是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都是要反对的。

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味的赞扬。

那些说这片子是神作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要以怎样的立场面对哈萨克斯坦的人们?

确实,片子狠狠地自嘲了一把,美国人也确实有这个魄力,敢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但是不要忘了,他在扇自己耳光的时候,用更大的力气在扇哈萨克斯坦。

而赞扬这片子的人们,对此视而不见。

或许片子目的是反讽,但是手段太卑劣。

改用一句老话,这是将对自己的讽刺建立在对别人的侮辱之上。

这样一部片子竟然在西方那么火,我也只能有两种解释了。

要么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上是敌人,所以侮辱一下大家都挺开心;要么哈萨克斯坦根本连敌人都算不上,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土包子,谁会关心他的自尊?

美国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可怕的是中国人也这么想。

中国可没有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没有美国的政治立场。

那怎么这么多人在以美国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这就是文化输出。

有的评论说,这部片子讽刺了美国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包括了文化,似乎是排斥美国的主流文化输出的,但是你在以美国方式评判这部片子的时候,你已经被美国文化影响的很彻底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自我嘲讽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

举着批判主流文化的大旗,干的却是侮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这是道德问题,是人品问题。

我实在是不清楚为何这么多人对只是着眼于它对美国的讽刺,而没有看到它对别人的伤害。

实在是令人费解。

说实话,世界上有多少人对哈萨克斯坦有了解呢?

那只是一个小国,对全球影响有限,恐怕多数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对他的经济、文化、社会状态一无所知,那么看了本片以后,能说没有影响吗?

有人说片子拍的这么夸张,当然没有人认为片中的是真实的哈萨克斯坦。

我要说三点:一、(这是前面一篇评论里说的)如果你骂一个人是傻逼,那么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傻逼并不重要,你不能否认你骂人了吧?

二、不夸张的说,会有人认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是真实的,很少,但是一定有。

三、会有很多人认为影片夸张了,但是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

事实上,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纪录片不会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是作为一个火热、流行、获奖的美国电影,本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当然除了朝鲜这种地方)。

可以想象它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是一种多大的影响。

豆瓣里不少评论说,这是一部探讨文化差异的电影。

我去,你在搞笑吗?

你不会真的以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值得“探讨”吧?

而片中对于哈萨克斯坦的侮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尤其是片尾的国歌。

我想听听真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谷歌上一搜,我靠出来的多数是这片子恶搞版的国歌。

在人人网优酷网上,好多以“哈萨克斯坦国歌歌词异常牛逼!!!

”这种题目传播的视频。

2012年在科威特举行的射击比赛上,哈萨克斯坦选手赢得了金牌,然而比赛主办方在颁奖仪式中却播放了本片中的恶搞哈萨克斯坦国歌。

看看当年的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21日报道,伦敦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哈萨克斯坦准备参赛的运动员而言,此次的任务不仅是要赢取奖牌,而且还要确保在拿到金牌时举办国为其播放出正确的国歌。

我们看来可能觉得很搞笑,但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搜中国国歌,结果出来的都是侮辱中国版本的,你还笑得出来吗?

在世界级比赛上赢了冠军,放的是侮辱中国的国歌,你还笑得出来吗?

站在美国自身的立场上,这片子应该有它这么被赞扬的道理,虽然我并不理解也并不认同。

但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说,本片在根本上有着不可原谅的道德问题。

我当然不喜欢和谐主旋律,但是也同样不愿盲目地认为美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包括美国自己批判自己的东西。

我不知道豆瓣里这么多人一致说本片是神作,有多少人是盲目跟风,有多少人是真觉得它拍出了内涵。

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人受人尊敬,让人喜欢的前提是他有起码的道德,知道怎么做人。

片子也一样。

 5 ) 最让我震惊的是本片下面的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以极其荒诞、低俗、恶心的方式反映着两种极端文化类型的反差。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认知失调,两类不同的认知是不可能被调和的,在双方的眼里,对方都是魔鬼的化身。

但也同样,双方(或者双方中的某一团体)都会觉得对方可爱。

用肤浅对抗深刻,肤浅必胜;用良知对抗虚伪,良知必胜。

我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于是也看了看其他人的评论,真是让我震惊,大跌眼镜。

一众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姿态,随意评判别人的理解。

把虚伪无耻称为良心,把道德理性称为文化输出,不管是不是好的坏的,一并把自己当成上帝,俯瞰众生。

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要开得起玩笑,不要有那么强的民族自尊。

我很奇怪,你们这些人明明在现实中锱铢必较,明明一直想成为韦小宝但不得而耿耿于怀,为什么到了这里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变得道德优越,变得清明澄澈?

甚至还有说什么自由包容的,让波拉克把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去你家做一遍,你还自由包容吗?

这个片子让我看到了那么多虚伪自私、自命清高、无知无耻的豆瓣评论者。

学了一点三脚猫的名词就来邯郸学步,你们来看这部片子真是浪费。

好的电影,是能够让真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无知无耻的人展出自己的清高虚伪。

这部片子完全能达到了这个水平,非常推荐。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就是那个清高虚伪的人。

我也承认,我与你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们只会呈口舌之快,凡是与你们不同的言论都是蠢,凡事不过脑子就骂。

在现实中,你们依然是那个唯唯诺诺,把自己当上帝的无耻之人。

 6 ) Lyrics to Kazakhstan National Anthem

Kazakhstan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ll other countrys are run by little girls. Kazakhstan number one exporter of potassium! Other countries have inferior potassium. Kazakhstan home of the tinshein swimming pool it's length thirty metre ans width six metre. Filtration system a marvel to behold it removes 80 percent of human solid waste. Kazakhstan,Kazakhstan, you very nice place, from plains of tarashenk to northern fence of jewtown. Kazakhstan, friend of all except Uzbekistan, they very nosey people with bone in theire brain. Kazakhstan, industry best in the world, we invented toffee and the trouser belt. Kazakhstan, prostitutes cleanest in the region, except of course for Turkmenistan's. Kazakhstan,Kazakhstan, you very nice place, from plains of tarashenk to northern fence of jewtown. Come grasp the mighty phenis of our leader, from juction with testes to tip of its face

 7 ) 《波拉特》:伪纪录片恶搞美国主流伪文化

《波拉特》:伪纪录片恶搞美国主流伪文化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据说编导们架构了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便采用了偷拍的手法。

对于偷拍的节目,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在国内大体是新闻类型的,例如卖假货的人如何信誓旦旦之类。

而在引进的国外电视栏目中,笔者经常会看到某些恶作剧的设计,然后偷拍下无辜者的表情。

大概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偷拍在国内是一种揭露的手段,国外则是一种游戏的态度。

而《波拉特》则将国外恶作剧的手法引入到了电影之中。

波拉特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是主演科恩这个无厘头的脱口秀主持人在自己的栏目中创造出来的,然后赋与这个人物一个真实世界的身份,然后让他开始周游美国,没有剧本,所有的拍摄计划都是随机的,只是导演在最终的剪辑中会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拍摄方式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波拉特这个人物的虚构以及这个人物个性的,思想上的虚构,否则我们的确可以看作是一部纪录影片。

由于偷拍手法的运用,大量群众以一种最真实的原貌出现在镜头前,所以这种真实性还是极具纪录片风格的。

但由于创意上的不同,此片当然还必须归结于电影的名下。

其实,这种拍摄方式是极具创新意识的,几乎可以认为是电视栏目的电影化,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电影化的纪录影片。

以上是关于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证明了此片的特立独行,以及此片的新颖所在,相信以后会出现许多类似的影片,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问题回归到电影本身,恕笔者孤陋,如此恶搞的影片也许是头一次看到。

波拉特是哈萨克的一名节目主持人,闭塞,偏执,为了向世界最文明的国家学习,他踏上了美国的领土,想看一看应该向美国人学些什么,于是,故事便产生了。

在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主题,就是影片将带领观众看一看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但很不幸,在所有的眼中,这个波拉特是个异物,他的无知,他的男权色彩以及他的反犹太思想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非现实中的人物,而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观看现在的美国,肯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我们看波拉特的生活,在电影中,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几乎处于严重落后甚至愚昧不合现代文明的状态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没有罪恶,也没有现代文明,只是单纯得甚至违反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意义。

笔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波拉特的背景设立在哈萨克斯坦,虽然其前身有独联体的背景,但显然不会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原态中。

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表现出与美国现代文明相对应的一种简单来,而运用的手法则是夸张的恶搞。

这令笔者想到了《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现代文明的可乐瓶子造成土著人的惊慌,于是开始了还瓶之旅,以一种真实的简单去面对所谓现代文明中的复杂。

很明显,《波拉特》这部影片的对立面设立与《上帝也疯狂》是具有相通性的,只是手法令人的确瞠舌。

来到了美国后,简单的波拉特看到了美国所存在的各种主义,有同性恋,有色情行业,有女权主义者,还有背着基督教名义而实行的邪教教会,而他最大的愿望,见到美女并与之结婚在这所有的主义中都显得极为滑稽。

一个简单的人运一种极其简单的思维以及极其简单的心理动机或说愿望而追寻着他的美国梦,但他所看到的美国没有梦,所有的梦似乎都不是正常的,而他的简单在这种非正常的主义面前变得滑稽了,于是,一种反讽的意味从影片中体显了出来。

正如《上帝也疯狂》一样,文明的好战在简单的土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怕。

当无厘头的恶搞体现在一个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的身上,那么所有的正常人都被这种恶搞游戏在其中了,而自身却无法知晓,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科恩显然将其脱口秀节目中的拿手绝技运用到了影片拍摄的行动中,八个人的摄制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复杂,于是,除了科恩所扮演的波拉特以外,所有剧情其实都是真实的,都是具有纪录性了,只是这纪录性被波拉特恶意地嘲讽了。

由此可见,此片的拍摄机制,拍摄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的确算得上另类,但事实上其内在表达的主题还是极其鲜明的,那种对美国社会各种主义的反思则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被谴返回国的波拉特终于能够以微笑面对镜头了。

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简单学习复杂,而复杂却是一种沉重的无理想状态。

韩兮2007-7-8于通州

 8 ) 荒诞....

这部片子我是在凌晨一点看得...看到两点三刻左右我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很搞笑也很荒诞说的是一个哈萨克斯坦记者与其制片人去美国取经的故事其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搞笑荒诞令人捧腹的故事很具有讽刺意义讽刺了在哈萨克斯坦的乱伦,妓女美国的教会,留学生,以及上流阶层的宴会,所谓的动物保护,甚至还有斗牛和黑人的嘻哈文化恩的确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Borat操着一口一塌糊涂的英语(个人觉得比日本人讲英语还好一点,可是语法漏洞百出)介绍自己住所的时候便开始BT了...好吧...比如姐妹是妓女比赛的第4名,Borat还和她深情地接吻了..好吧...比如Borat见人就用吻脸颊的方式行礼,还乱搭讪...伙计,可是在美国诶...差点被群殴死...在地铁里那只鸡也出来秀了一把鸡肉,地铁里也是一片狼藉...溴事很多很多估计我用手指和脚趾夹起来一起数也数不清所以不举了也有好恶心的用马桶水洗脸...买了一只熊当保镖(最后熊头出现在冰箱里,很精彩)把便便装在袋子里,举到餐桌问别人怎么处理以及猥琐的6cm--14cm还有么便是最强大的了:裸蹦和制片人打架时候的吃屁屁,以及两个老裸男在正在举行宴会的餐厅互相追逐打闹旁若无人嬉戏...太强大了...估计是偷拍的(柱状体打上了黑条,在此建议制片者换成Bush或者阿扁的头像)荒诞是因为Borat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a片女星私自更改了国家给与的伟大任务,改变行程去追这个女的,满嘴挂着"sexy time"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无穷无尽的性欲以及生殖能力,在此我表示一下小小的感慨...写不下去了俄,第一次写....总结:其实还是值得一看得拉

 9 ) 塑料假胸

很喜欢的片子,模仿纪实的采访录象,粗糙,生砾,用最恶心的新鲜粪便,肥大裸体,下流粗俗和A级色情,硬生生的强奸了美国主流文化,在采访政府要员和上流社会的时候,一句未谈政治,却不着痕迹的镖镖打中美国政治的要害。

什么叫做现成的痒痒肉儿放在那里,就是不挠,虚晃一枪的背后必然会是浸了毒药的暗箭伤人。

这种表面低级弱智般搞笑,实际内藏深意的不装B的电影,还有去年看的“春田花花同学会”,而这个片子更激进,更歇斯底里,更破罐子破摔,更充满了颠覆狂的创造力。

其强烈的叛逆强度相当于“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就象我第一次抽烟所带来的震撼和冲撞,和把事情意外搞砸的突然兴奋。

而“二楼传来的歌声”那种配了歌剧的前卫电影,则显得过分趣味精致和知识分子化了,韩国那些假惺惺的温情片,那些一定要谈论到乱伦、凶杀、依靠激烈感情冲突里表演的片子,如何跟它相比呢?

很想搞到全本台词,里面精彩片段不胜枚举,太多经典段落。

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被活学活用,“才怪”作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个要抖的包袱,没有一处不颠倒,成为了这个电影基本的方法论。

快到结尾时,他终于说了一句稍微严肃点老实点的,暴漏性很强的话“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追求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

”又看了《汽车总动员》,主题词“朋友们”,马奎恩梦想追求到的“活塞杯”原来只不过是只空杯子。

我开始怀念那些身边的小伙伴了,“塑料假胸”,是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10 )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的调笑功力确实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国人,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可以笑地更开。

听说本片上映以后反响极大,造成哈政府出资在《时代》杂志上登出文章,告诉美国人哈萨克斯坦并不是电影里所说那样。

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5秒左右的时间,但其影响及引领潮流的能力却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的灰色西装”无法匹敌的。

影片表面上虽然极力凸显哈国主持人的蛮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国一脚。

嘲笑美国的反恐战争,讽刺美国的大国情绪,同性恋,嘻哈,房车流浪汉(垮掉的一代?

),疯狂基督教,色情行业,哪样都被导演恶搞了一把。

不过也只有这种亚文化才能接纳波特拉——美国主流文化严重的蛮荒,这样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波拉特最后终于学会的"NOT"的笑话,美国文化却另他失望不已。

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乡,继续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才是低俗又可爱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波拉特》短评

恶搞之极,讽刺之极,各种让你受不了但是也各种可悲之极。

4分钟前
  • Fan
  • 力荐

喜剧就喜剧,别整这种烂活好吗看一半不想看了,有点接受不了

6分钟前
  • se'irim
  • 较差

尴尬癌患者谨慎食用!!!分分钟让你原地爆炸!!!

10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还行

欢迎来到美国!

13分钟前
  • 嘴客
  • 力荐

啥玩艺

15分钟前
  • 小克
  • 较差

55

17分钟前
  • 慢点儿
  • 较差

恶搞之光。

18分钟前
  • 胖跳跳
  • 还行

2007-5-17

22分钟前
  • Haze
  • 还行

太贱了……肆无忌惮地在“喜剧/闹剧”中呈现偏见,唔,它的畅销说明了这些偏见的根深蒂固。anyway,科恩的演技还真是到位呢。此后的《布鲁诺》更是如此,虽说好莱坞是被Gay和犹太人把持的,却也容得科恩如此嘲弄。当然另一个角度看,科恩调戏的却是所谓“政治正确”,吐槽至此当属极品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太无聊了!!!!!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很差

我心中最好的喜剧之一

32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可以说是恶俗

34分钟前
  • 容貌见附件
  • 还行

果然是他演的独裁者,恶搞成瘾啊,可是一点也不好笑

38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还行

抱歉,实在无法理解和认同。

39分钟前
  • 黑大头
  • 很差

犹太人在中亚也不受欢迎么?

40分钟前
  • hanstveit
  • 还行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标准的US and A!

44分钟前
  • 路米內
  • 推荐

期待过高,其实一般,个人感觉不如《独裁者》

49分钟前
  • 摩西不夜奔
  • 还行

当人有了理想

51分钟前
  • 便便伪装黄金
  • 很差

萨莎牛逼死了

53分钟前
  • 古伦木
  • 推荐

太搞笑了

56分钟前
  • 左啾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