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加入了想要逃离却也牵挂着的亲情,改头换面却也矢志不渝的爱情,竞争敌对但也同频真心的友情,再加上梦想这一调味料,熬成了一碗人生的酸甜苦辣汤。
你我只是观众,但又好像在看自己演的电影一样。
01恋爱脑的人生,幸福?
不幸?
这部片的主线是一个即将耄耋之年的老人阿乡因为在电影院回忆起过往,于是重新和自己当初的电影梦想打交道的故事。
但是我想先讲讲她的妻子淑子。
50年前,淑子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
她喜欢上了在片场工作的电影迷阿乡。
阿乡年轻帅气,是公认的有才华。
但是喜欢赌博,还擅长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得知阿乡因电影梦想受挫打算辞职回乡下时,淑子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和阿乡一起回去。
母亲劝她不管用。
经常来店里吃饭的导演劝她也不管用。
他说,“如果是我拍的爱情文艺片,这大概也算圆满大结局了,不过现实可没这么简单。
”当时淑子一点都没有听进去,明知前方的路不会好走,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爱情。
“我不奢求阿乡给他带来幸福,是她想让阿乡幸福。
”如果淑子放在现在,应该被微博网友直接戴上恋爱脑的帽子,并且会来回劝上三天三夜。
恋爱脑下场都不怎么好,起初在我看来,淑子也不例外。
50年过去了,淑子从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软弱爱哭的悲惨老太太。
为了贴补家用,一把年纪的淑子只能兼职扫厕所;丈夫欠了赌债,淑子只敢胆战心惊地躲在厨房看追债人和女儿周旋;因为丈夫的累累赌债对一身怨气的女儿充满歉意、低声下气;丈夫闯祸后仍习惯性地被丈夫使唤,叫她拿啤酒,条件反射般地回应说好并马上起身;习惯性地给丈夫解决债务问题靠踩缝纫机一路帮他还债……女儿的出气筒,丈夫的丫鬟,生活的奴役者。
这就是50年后的淑子。
也许看到这,你的心里会自动涌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些话,然后自顾摇头叹气,为这个陌生人的境遇感到惋惜。
但是我们观众认为的不幸福,淑子本人未必认同。
如果可以问问淑子本人对50年前做的那个决定是否感到后悔,我相信她一定会说不。
因为之后的她有矫正自己人生、让自己回到正常轨道的机会,但是她仍然选择留在他身边。
在我看来,她的这个理由和当初选择的理由一样。
“是我要让他幸福。
”也可以简单概括成一个“爱”字,伴侣之间,怜惜和同情都是爱的衍生品。
时过境迁,当年天真烂漫的少女已经老态龙钟,但她面对爱情时善良和勇敢的心却矢志不渝。
她比很多人都活得真实,做了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的代价,继续认真生活。
当然,我不是在鼓励这种冒险性的行为,但是我想赞扬这种跟随内心并承担后果不怨天尤人的坚定与坦荡。
试想,如果不做内心真正的选择,她会不会后悔一辈子,会不会难免午夜梦回会想当初如果。。。
会有怎样的结局。
而真实的痛苦总好过虚假的快乐,更何况是没完没了的假设和妄想。
人生不管何时都能重新开始,而不做真实的自我,就难以过上真实的生活。
所以,淑子到底是幸福的?
还是不幸的?
谁能给她下定义?
谁也没资格。
就像余华在《活着》里写得那样:“生活是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02 天赋是个伪命题,热爱是个真命题再来讲讲主人公阿乡的故事。
50年前的阿乡对电影有着狂热的兴趣,每次谈到电影相关,整个人都发着光。
周围的人也觉得阿乡很有才华。
可是等到阿乡真正自己当导演的时候,却发现一切和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样。
开工第一天,因为过于紧张频繁拉肚子,影响到拍摄进度;因为固执己见和另一个导演起了口角;还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他的傲气和自信被这一天的痛苦遭遇浇灭。
他开始觉得自己没有才华,打算直接辞职回老家。
阿乡到底有才华吗?
有电影天赋吗?
这你要看和谁比了。
和同龄人相比的话,阿乡绝对有才华。
写的东西众人惊叹,好友也自愧不如,谈到电影眼里发光。
但你要和那些电影神人相比的话,阿乡确实不算。
而且他还遇到困难轻易放弃。
就算再有天赋的人,不给才华和天赋磨练的机会,没有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会慢慢退化,变成仲永们中的一个。
由此可见,才华、天赋是多么不稳定、多么难以衡量和界定的东西啊。
像是天边飘忽不定的云朵,像是不注意就会从眼前溜走的蝌蚪。
人们往往很容易断定自己没有哪方面的天赋,但是很难坚信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
而我们能够真正把握住、真正稳定的东西是热爱和坚持,这两者可以像旗帜般牢牢地插在自己的领地上,参照物也只有自己。
在我看来,相比所谓的天赋,热爱和坚持是更为宝贵的东西。
因为它们让一个普通人可以变得特别和具象,可以给你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营造自己小世界的可能。
所以不要因为没有那些所谓的天赋就轻易放弃热爱。
即使无法成为追求一生的梦想,也可以让它变成日常生活的爱好。
而正因那些热爱的存在,让我们平凡的一生也能闪现火花。
03 阿乡们我觉得我和周围很多人都是阿乡。
都热爱某种事物,同时又因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而不敢去深入钻研;和周围人比似乎确实挺厉害的,但是放到专业领域,又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觉得自己的东西根本拿不出手;因为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所以就认定自己没天赋而放弃了曾经的热爱。
于是终生浸泡在生活苟且里,模糊在芸芸众生中。
平凡的人生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明明你有不凡和闪光的可能性。
而这个不凡也无需你做出多么大的成就,只需要你坚持内心的喜欢。
就会慢慢拥有脸上的从容与眼底的坚定。
希望我们最终都不会和阿乡一样。
一部期待好久也是命运多舛的电影,但在我看来电影里现代故事和昭和故事是完全割裂的,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山田洋次的细节几乎好的不能再好,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但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很大问题。
昭和时代勉强算是敢爱敢恨的女主和满腹才华的男主到了老年完全像变了个人。
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电影中主角离开电影厂的五十年绝口不提只会让人觉得变化生硬,唯一提到的是男主曾经抛妻弃子和别的女人私奔。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日影的地方哪怕男主赌博酗酒,抛妻弃子只要能完成什么就应该被原谅。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空白的13年》里也有这样的父亲。
也许原谅真的是日本的底色 但我真的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演到电影获奖时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
但忍耐看完全片后,才感觉到山田导演的厉害不只是能够把疫情完美的融入到电影中。
故事最后也许是在讲原谅,但更多的是乡在原谅自己。
他赌博酗酒临死前也算是无赖选择为了电影而死。
也许他依然坚持电影会有更好的结果,也许不挥霍才华会有更好的成就,但人生不是电影我们无法用傍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选择,只能在人生岔路上做出自己认为正确方向,当多年后回看自己的选择时或许后悔或许庆幸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曾切实经历过,体验过自己选择的味道这样就已足够。
“只能选一种方式后悔”人生的确是这样。
最后夸一句永野芽郁真的无敌
“镜头与镜头之间有神明在,就是电影之神。
你一定要保佑我们呦”。
“七分的情感就说七分,十分的情感只说七分,这是编剧技巧。
”“78岁的编剧夺得了最佳编剧新人奖,他是我的老朋友。
” 这些台词每一句都击中我。
银幕中的人走了下来,拉我们回到银幕中,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在看电影中死去,死在了电影面前。
我想这也是山田洋次的心愿。
男主泽田的老年生活就是喝酒赌博,没钱就问妻子要问女儿要问外孙要,或者去借高利贷,当追债的人找到他女儿的时候他的家人才再次知道他又去借了高利贷,女儿经常劝母亲淑子离婚,也经常问母亲为什么之前没有离婚,母亲说离婚的念头之前有过多次,可是到了最后却是自己心软了。
父亲泽田的挥霍无度加上没有什么正经工作,母亲淑子不得不出来做工,恰好她应聘的公司老板就是他们的旧相识寺新,而寺新一直觉得泽田是有才华的,再一次喝醉后泽田来到寺新的电影放映室,看了一部老电影,而那部电影的副导演是泽田,一起回忆了他们相识的点点滴滴。
外孙看到了外公的电影剧本,觉得很好,爷俩一起修改剧本去参赛,最终得了大奖,最后的最后男主死在了电影院。
故事很长,但是价值观有待商榷。
我可以喝酒烂赌不照顾家庭,但是我有才华就能得到原谅,我用40年前的才华写的剧本放到40年后的今天稍微修改一下还是冠军,看来40年来的电影产业一直停滞不前。
当你的野心撑不起你的才华的时候,那你就可以逃避,去一个不知道我的才华更不知道我的野心的地方。
一段感情我自己说了算,哪怕我周围的人都不看好,哪怕我喜欢的那个人也不看好我们之间的感情,我就是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哪怕在这过程中我喜欢的他喝酒赌博出轨,哪怕女儿都质疑自己的这段感情,哪怕追求我的人也很优秀,我就是要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一想到我离开了他他的日子会更加艰难我就心软。
我看不上我的父亲,他赌博高利贷喝酒,对母亲不好,对我不好,也不怎么关心外孙,可是,他的剧本得奖了,一等奖啊,还有100万日元呢,我觉得他是个好父亲。
外公你的剧本真的很好,要不拿去比赛吧,不过我们一起改改吧……“淑子,我喜欢你”“淑子,他很有才华”“淑子,你们还在一起吗?
”“淑子,你过得幸福就好”还有那个婊里婊气的女明星,“我是单独约你出来的,你怎么带了别人”,杳无音信。
哎,100周年献礼的影片,符合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民族特征。
#电光幻影# 《电影之神》,也许没有封神,也许只是人生的一场梦。
这部电影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时期,我心中非常期望的作品,然后实际的观影感受远远达不到预期。
作品的讲故事内容让我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割裂。
这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在年轻时期和年老时期,几乎判若两人。
当然,生命的阶段分很多种,人都难免会站在不同的位置点,看着不同的风景,我们确实很难明确的说,自己的人生到底哪一个阶段才是巅峰,但是汇合起来,他们可能看起来是极度不一致的。
但是本片作为一部作品来说,割裂的人生不可怕,割裂的人生却无法被说清楚,才是最可怕的。
影片中主人公的年轻时期,几乎是一部非常有色彩的作品,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感受,不算感动,但是气息浓郁,给人活泼和跳跃的感觉,就连色调使用也偏暖的黄棕感,主人公的热情从头到尾的铺垫着,那种感觉还是很令人畅想的。
不过有时候,有理想和热情,人生也不一定就能朝着幸福的方向去奔走。
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努力是在争取着更好的生活,我们都期待日子会越过越好,殊不知人生的节奏本来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能做的是尽力,而老天爷的剧本,往往比作品更残酷。
苏打的演技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一直无法欣赏他的颜值,所以不能理解作为偶像和实力的他,外在的吸引力,可是恰恰相反的是,我欣赏不了的颜值之外,苏打接演作品的选择能力一直还是很强的,基本上演技方面的成熟感更令人觉得温暖。
不过平心而论,在电视剧中,他的表现一般来说更优秀一些,而电影里往往人设都乱七八糟的。
这部《电影之神》也是如此。
尽管是苏打主演,尽管演技已经尽力,但是人设崩塌。
这个主人公在成为独立导演的路上的优秀和尽力基本上我完全看不到,所谓电影之神,感觉是运气更胜一筹。
所以当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的时候,我感觉他是怂的,还超级玻璃心,虽然我能理解,但是这样的人生起伏不也成了理所当然嘛。
说起来,当老年的主人公和孙子谈论起剧本的时候,这个在老去后几乎令所有人不喜欢和讨厌的主人公,突然变得更真实了一些,虽然依旧让人不喜欢。
但是有时候又觉得,电影电视行业可能真的就是如此,不是如今的造星运动,而是当电影还是被认真的当做艺术对待的那一辈人心里,他们中间很多人说刻苦钻研的,也有很多人不是不刻苦,但是他们更加天马行空,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种不确定性,不也正是电影和艺术中的某一种蠢蠢欲动,于是有些人不切实际的做着梦,他们只是一直想活在梦里,一旦梦链接在了现实,人就真的过得好累,只有持续的梦,才能留住他们的灵魂。
电影之神,大概也就是更适合神韵之意吧。
但是这依旧是一部让我期待过高,失望过大的影片。
有些人会逐梦,有些人会困在现实,有些人运气中实现了梦想,有些人一生也没活过真正的自己,有些人至死都觉得无趣。
谁又知道呢。
作者:小佛搞特
这不是影评,只是个人个人观后感剧情不算复杂,有个年轻时怀有电影梦娴的小伙子,和一个简单直白爱着他的姑娘(就叫她饭店姑娘吧)。
这个小伙子也喜欢这个姑娘,但他总觉得自己不会给他幸福。
所以他开始的时候,还撮合这个姑娘和自己的好友在一起。
但是姑娘一心随他。
从我的角度来说,饭店姑娘如果当初真跟了他的朋友,真的会少受很多苦。
因为这个怀有电影梦想的小伙子,梦想在早期失败了,随后开始赌博酗酒不好好生活。
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认可,但是影片结尾,却让观众知道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他真正爱的是另一个当时另一个电影明星,或许在电影上的失败,让他没有勇气去迎接这个女明星的爱。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的确耽误了饭店姑娘的一生。
我们真的很难分清楚,痛苦的守着自己的爱,是不是一种幸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男主对女明星的爱,也是痛苦的守着,而最后他依然能在怀念中寻找到方向和幸福。
人生有很多无法控制的蹉跎,在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很难去怪谁,我想理解互相的这份不易,是最大的善良。
本片的饭店姑娘,如果放到现代女性的一些观点来看,可能会面临太多批评。
因为这个角色说白了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丈夫一再的宽容。
虽然电影里,丈夫还是感恩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宽容往往得不到回报的。
如今时代,对这种传统女性的态度,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
所以这部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不一定能让一些进步青年满意。
还是有点感动的,可能源于我自己对电影的特殊情感。
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只能选一种方式后悔,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山田洋次导演不愧是庶民剧大岛,很多人物情感非常复杂、细腻,比如男主虽然赌博、酗酒、借高利贷、厚颜无耻的拖累家庭,但他还是有光辉的一面,再如女儿虽然痛恨父亲,鼓励母亲跟父亲离婚,想要断绝父女关系但最后还是会因为有这种想法而内疚自责……但是主人公们消失的成年-中年时代实在是不该回避的,这导致整部电影显得投机取巧,尤其是男主的人生转折这一关键情节设定的过于敷衍。
因为是致敬松竹映画100周年的作品,可以理解需要近百年叙事来给予故事史诗感,又受制于篇幅问题不得不做此选择。
但,割裂感还是很不舒服。
最后影院里人物走出银幕这段我觉得是败笔,真没必要把这个戏中戏的创意点体现出来,平庸了。
看电影《电影之神》有感: 下午看了一部永野芽郁的电影《电影之神》,说的是一个78岁的老头圆山乡直用自己年青时写的剧本参加比赛得奖的故事,老阿乡习惯赌马,还借了高利贷,追债的混混先是拨通他女儿圆山步的电话进行威胁,最后又跟踪尾随到她们家,一点也不害怕报警,原来借贷属于民事纠纷,警察管不了这些。
女儿对父亲的好赌也是无可奈何,几十年来都是死性不改,老阿乡和妻子松尾淑子、女儿,还有外孙子勇太住在一块,老阿乡有份扫地的工作,不过收入基本都是拿去赌博,输得精光也不知悔改。
无计可施的女儿忽然茅塞顿开,和母亲淑子一块去咨询专家,并且聆听专家讲解,回家后就和父亲开门见山,以后要介入父亲的日常开支,保管父亲的财务,觉得这样垄断了父亲的财务父亲就没有钱继续去赌博了。
气急败坏的老阿乡便生气的离家出走,去找电影院的老板寺林新太郎,他是老阿乡的故人,几年前重新邂逅,到了电影院见人就借钱。
寺林早被淑子交待过,所以对其借钱不予理睬,让老阿乡一块看老电影,他们看着看着,感慨万千,毕竟那些作品自己也曾牵涉其中,和女主角还是老相识。
在阿乡年青的时候,他在电影公司的片场里面做场记,和女演员桂园子属于零距离接触,桂园子不会傲慢,和大家就像是家人,和阿乡也很聊得来。
当年的寺林则是一名播放电影的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就是呆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很少和外界接触,难得遇到送外卖来的淑子,当天就对她一见钟情了,可淑子却喜欢上了阿乡这个轻浮浪子。
那时候的阿乡就有了赌博的毛病,不仅松尾淑子喜欢他,连桂园子也对他有意思,特意约他一块出去度假,结果阿乡把寺林新太郎、淑子一块找来了,桂园子明白阿乡对自己没意思,也就没有继续示爱。
在聚会期间,寺林胡诌阿乡最近在写剧本,阿乡也配合胡说,还说的有声有色,让两个貌美如花的女生听了渐入佳境,羡慕不已。
阿乡当场发挥,胡编了一个略带奇幻色彩的爱情剧本,说是女主很喜欢某个演员的戏,总是恋恋不舍的去看他的戏,忽然有一天,男演员从屏幕里走了出来,和女主谈心,一见钟情,带着女主离开了残酷的现实世界,一块回到温馨而浪漫的电影屏幕里面。
阿乡在片场工作久了,对电影的一些技巧和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技术,而且之后他也真的心血来潮,兴致勃勃的去写了自己胡编的剧本,居然也被老板认同了,并且让他来做导演。
我想到电影《王牌特工之源起》里的一句台词“如果上帝要人飞行,就会给他翅膀”,但是上帝给了人翅膀,事实上还得靠人去学习和掌握如何飞翔的技能。
那一天,片场的所有人都改口不叫他阿乡,而是叫他导演了,想不到第一天阿乡就因为紧张弄得肚子不舒服,连续上了几趟厕所,让大家觉得扫兴,又因为拍摄问题被剧组的人反驳,与他针锋相对。
阿乡一生气就吵了几句,不小心就从拍摄台上摔下来,直接摔成重伤,和剧组人员意见不合多少有点欺负他是新人。
这一摔把阿乡的勇气彻底摔没了,他没有再继续,而是向老板提交了辞呈,老板也没有挽留他,可能觉得他连一点打击都受不了,不适合做导演。
离开片场后的阿乡和淑子结婚,过着清贫的日子,曾有导演劝过淑子,他说想拍电影的家伙全都是无赖,劝淑子不要和阿乡来往,在大家的眼里阿乡就是一个无赖。
这几十年来阿乡和游手好闲的人差不多,没事做的时候就在家里好吃懒做,有工作的时候就把钱都拿出去赌博,好几次欠了赌债都是妻子和女儿一块想办法偿还的。
淑子是一个很忠贞的女人,只要嫁给了阿乡就无所谓他日后怎么样,女儿对父亲的好赌也是一肚子苦恼,难免愤怒父亲的行为,可她又很孝顺,只能默默忍受,破罐破摔。
突然有一天,勇太从老寺林那里拿到阿乡年青时候写的剧本《电影之神》,觉得内容很不错,就劝老阿乡去参加比赛,并一块进行删改,创作,想不到一举获奖,拿下了百万元大奖。
老阿乡得知自己获奖后激动不已,特意跑到电影院去告诉寺林他们,大家都热情的为他庆祝,也有年青的导演愿意将他这部剧本拍成电影。
老阿乡年事已高,可能是太兴奋了,身体出现了状况,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出席颁奖典礼的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还有勇太。
老阿乡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再看一遍桂园子的电影,那一刻,他终于看到电影奇幻的一幕,桂园子从屏幕里走了出来,他们已经几十年没见了,桂园子带着他进入屏幕,回到了曾经的片场,她觉得阿乡本来就属于那里。
圆山乡直在老年才被肯定了他的才华,这一幕确实来的很晚,假如当年的他能继续坚持,是不是有什么转机呢,离开片场后他喜欢喝酒,喜欢赌博是不是一种自我麻木,算是自暴自弃呢。
不过他有一个忠贞的妻子和一个孝顺的女儿,连外孙子勇太都能传承他的衣钵,也算是他前世修来的福了。
寺林曾说过“每一镜之间,都有神灵寄宿其中,那就是电影之神”,意思就是真正的电影,每一个桥段都能引人入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烂片当然做不到这点。
桂园子曾被出水导演嘲讽演技,她不以为意,她说“引导笨拙的演员演出精彩的戏,不就是导演的工作”,桂园子的黑白电影如今以成经典,阿乡和寺林也经常看她的老电影去回忆曾经相处过的时光,人生苦短,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开心呢。
其实我和一些观众一样,都觉得阿乡配不上松尾淑子,当年淑子应该嫁给寺林新太郎,如果是这样,也用不着那么奔波劳累,可缘分总是出人意料,淑子用自己的一生守着一个放荡不羁,不务正业的男人。
男主阿乡原本是个有才华,有梦想的电影人。
以他的才华,按照正常的发展,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但正当他春风得意时,却放弃了导演的梦想,把自己混成了一个连家人都嫌弃的老无赖。
阿乡是如何把自己从天才变成废柴的呢,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呢?
阿乡年轻的时候非常热爱电影,并且已经写出了一部可以获得大奖的剧本,这个剧本当时也受到了周围所有朋友的认可,包括他很喜欢的一位当红女演员的认可。
正当他要将这个剧本拍成电影的时候,因为极度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一开拍就非常紧张,不停地拉肚子上厕所。
总算不拉了,在第一次开始拍摄的过程中,他听到了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指手画脚后大怒,让自己在片场从高处摔下来,摔成了重伤。
受伤后的阿乡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只是变得更加的不自信,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打道回府。
在离开电影片场之前,他爱上了一位餐厅打工的女服务员淑子。
因为对自己不自信,他甚至都不敢对淑子表白。
他的朋友也爱上了这个女孩。
但淑子爱的人是阿乡,淑子甚至主动向阿乡表白。
都已经到这份上了,阿乡还要把淑子继续推给他的朋友。
但淑子仍然是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的跟阿乡离开了片场。
🤔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网友评价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他们俩终于结婚了。
但是阿乡并没有好好珍惜这份感情,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他变得更加得不自信,无所事事,整日游手好闲,把大好青春献给了赌场,甚至还跟其她女人鬼混。
年纪一大把了,一事无成,还欠下了大笔的赌债,让所有的家人帮他还债。
他整个人处于一个醉生梦死的状态。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外孙,他根本都不可能在这么大的年纪,将自己年轻时的剧本获得大奖。
即便获得了大奖,他也仍然非常的不自信。
因此导致他领奖前又发生的状况,住进了医院,无法自己上台领奖。
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因为他的极度不自信,导致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最后死在了电影院里,才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电影梦。
在这个世界上,天生有才华的人并不是很多。
而且有才华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够事业有成。
在《三体》这部电视剧中,申玉菲的丈夫魏成是一个数学天才,求学之路一路开挂,但他却从来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才华,所以受到科学边界人的利用。
我们家有个亲戚也是如此。
我的表姐夫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后来因为高考成绩差几分,没有进入中央美院。
此后自暴自弃。
家中有几幅年少时没有完成的油画,放了很多年也一直没有完成。
成年后的他进入了一家装潢公司,成为了设计部的经理,但是也不好好工作,整天到处鬼混,终究一事无成 。
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侄子,也和他父亲差不多。
从小就天生喜欢跳舞,而且长了一张明星脸。
在我侄子小的时候,只要我带他出门,就一定有人要和他合影,从小就是个万人迷。
后来他考上了北舞,立志要成为一名大明星。
无奈星途并不顺利,于是步入他爸爸的后尘。
据说萧伯纳老年看自己年轻时写的剧本,大摇起头:“太复杂了!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我要把它们改得简单点!
”本片就是导演献给自己的作品,不需要观众想得太多,甚至简单到略显生硬的情节和一句“用心看电影”的台词,都在明示拒绝分析和阐释。
主人公堪称费拉不堪、才华配不上梦想的典型,他没有把一生都扑在电影上,没有对电影做出任何贡献和影响,也称不上影迷,更奢谈“电影人”三个字。
电影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东西,自己在电影面前卑微渺小,一旦发现自己驾驭不了就仓皇而逃,一辈子都不敢染指了。
这也是导演以耄耋之年面对电影时仍然战战兢兢的样子。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电影就是电影,是个艺术品,是个商业品,而已。
但对于一些人而言,电影二字,意味着一种无限崇高之物,是神。
片名《电影之神》,不是说主人公是“电影的神”(神经病还差不多),而是说“电影这个神啊”,万事万物都有神祇,电影当然也有“电影神”!
主人公和他的朋友都是“电影神”的虔诚信徒,电影院就是他们的神庙,放映机和银幕就是他们的神像。
所以,影片最后主人公要去影院里看老片,看DVD是不行的,DVD对于这种老信徒而言,无异于异端!
这是信仰,所以别分析,别写影评,用心体会吧!
祝大家在电影中,永生!
每个电影瞬间都藏着电影之神吧。在追求梦想的道路多数人是碌碌无为 或者失败的 或者可能成功来的很晚很晚,即使你有才华或者才华一般。你也可以提早认识到自己的才华程度 像男二一样有几个实现和梦想相关的方案,最终能够踏踏实实 稳定的实现自己的小愿望,这可能是导演想表达的吧。男主的转变当中太割裂了,确实让我觉得 这也太玻璃心了,可能换一种方式更好,但是可能又会不够戏剧冲突。愿电影之神 保佑我们。
这该死的青春白了头的样子太戳人。有什么愿望还是趁年轻时努力实现吧,等到握不住昨日之手的那一刻,连唏嘘也来不及。
对比起同类型深作欣二的《莆田进行曲》实在拘谨了太多太多,而被称为“电影之神”的魔法时刻,早在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里用过了。片场部分还能有一些电影激情的展现,后半段则直接垮掉。
有些凌乱啊
所谓的电影之神,指的敬畏心吧,而这份敬畏心之中,还带着深沉的爱。有点儿昭和紫玫瑰的意思。感觉用电影贩卖情怀,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讲了个爱情故事。山田洋次91岁了啊,我们允许他怀念吧。
手里正拿着瓶朝日看着,电影里的角色也在喝朝日,就给人一种很生活的感觉,但如果是拿的勇闯天涯就不是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下雨的夜晚,前景是雨打在绿植上,隔着窗户阿乡同淑在告别,二人出来后拥抱在一起,我时隔许久久违的因为电影里的爱情害羞了。偶尔煽情一下,但就像后景伸出来翘着的脚或者要去叫救护车时慌乱的摔倒,这样的细节与可爱就是山田洋次吸引我的地方。
尽管故事多少显得有些老套,但导演山田洋次那颗热爱电影的赤子之心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感染观众。尤其是当曾经电影当中偶像从银幕走入现实的桥段,除了能让人想起《开罗紫玫瑰》里的动人爱情,还有“在电影中死去”的浪漫感也会涌上心头。
要拍巴斯特·基顿式的金点子(其实被伍迪·艾伦拍成了《开罗紫玫瑰》),不要陈腐的推拉长镜头——不知道这其中有几分是山田本人在副导演时期的执着,也实在想不到还有哪个导演比他更适合、也更有资格给松竹百年献礼。其实感觉山田近几年(乃至大半个电影生涯)拍的都是同一部电影,新作也即是把《电影天地》和《家族之苦》做了嫁接,其实“电影拯救人生”的主题稍有些生硬了(回避了家庭中长久存在的问题),电影之神的降临也并不赐福于女性。喜欢的还是过去的部分,片场涌现许多生动的细节,把北川景子拍出了一种昭和女优的优雅气质。新冠疫情下的电影院困境,也还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如此直给的呼吁,而这出自一个几近鲐背之年的导演,对电影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人物有没有生命力,故事有没有真情感,无论什么年代的观众,都可以一眼洞穿的。
一个富有充沛感染力的剧本,打通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几十年三代人的岁月,从如今到过往的转场通过回忆和演员的眼睛穿梭时空的隧道,抵达那段峥嵘的岁月。剧本《电影之神》致敬《开罗紫玫瑰》,在那个拍摄手法套路迂腐的年代不被接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却依然有着足矣解决一切困难的力量,过程虽然老套但也有着打动人的情感:对于电影对于那段岁月最温婉的怀念与致敬。比较可惜的是剧情设置过于依赖于《电影之神》剧本和男主优异的才华,对于继承才华的孙子描写笔墨少的可怜,却完成了举足轻重的任务,是一种对于人物饱满度的失衡,也是省时省力的套路创作。
山田洋次的这种昭和情结看多了也是倒胃口,显得刻板而陈腐。
SummerIFF2021@英皇iSQUARE 男主角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的人设的割裂感有点严重(男二倒还好),剧情拼凑感也很强,东扯一点西扯一点,此外剧情上男二还有喧宾夺主之嫌。/本片最好看的部分其实是男主年轻时在片场的故事以及对于拍电影的感悟,但是这部分的情节太少了。/结局雷人,看起来就像好女孩淑子反倒被讽刺和男主是假面夫妻,女演员园子反而是男主的真爱?(如果想表达电影是男主的真爱,大可不必用这种会导致错误解读的手法。)
实在太难看了,从开场唯唯诺诺老太和借高利贷老头的设定开始就让我满头问号。片场回忆的段落除了让我对苏打好感度直线下降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尤其是在看过开罗紫玫瑰的情况下,完全不能体会男主有才华这一设定。简直是我看过最自我感动的导演忆往昔电影,看了77分钟,属实有点看不下去了。恳请这些忆往昔导演,不要再自怨自怜了。
我不理解,一个那么有电影热情和才华,并且从基层做起,有丰富副导演经验的人,怎么会因为一两个镜头处理的问题跟前辈摄影师观点不和 ,就放弃自己第一个导演机会;因为摔了一跤,就放弃自己的电影理想,怎么都说不通啊。然后就成为一个沉迷赌博和酗酒,乱借高利贷的渣男。只能说有点才华就一句都不能被质疑,然后自暴自弃的人,就是活该了。电影之神就算存在也不用去眷顾这样的人。努力有才华又不放弃的人多了去了,更加值得神的回眸。。只能说男主运气太好了,朋友也好,老婆孩子甚至外孙都对他要命地好,而他又对谁好了?放映师才是这整部电影值得尊重的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安身立命。
自認為非常努力的保持眼睛睜開 但散場時跟朋友對了一下 可能只有15-20%的時間是清醒的. 首先這個老年loser真的很不討喜 另外「演」的痕跡略重 故事感覺很鬆散平淡 當然也可能是被我睡鬆散的.
很討厭男主角這種我行我素、不體諒別人、只造成別人負擔的渣男性格,身旁竟還有不離不棄的妻子和死忠的摯友,實在感動不了,決定給不及格。人品不行再有才華都要打折扣。唯一可看的部分只有純樸專情的永野芽郁。是說,後來從螢幕走出來的創意變成恐怖片的創意了嗎?
用一个败者的庶民故事给松竹贺寿倒也颇为合适。毕竟胶片浓郁深沉的色彩、放映机的金属光泽,以及片场的氤氲,就是神迹之光啊。另外菅田将晖被摄影师击败那场,更像是来自山田本人处女作被森田俊保掌控的回忆。
各种违和感...某种意义而言,这部松竹100年纪念作品如实反映了如今“松竹”的XX
松竹百年献礼,赌马酗酒老爹寻回电影梦的故事。还是山田最拿手的室内剧和松竹的小市民趣味。虽然也有“后期配音台词瞎说就好”和“我才不要拍那种含情脉脉欲言又止和老父亲嫁女儿的片子”之类的调侃,但不像《电影天地》那样拿各种类型片开涮,专心致敬了清水宏和小津两位导演。应时描述了新冠后影院的困境,最催泪的还是各种物是人非。“死在电影院”的临门一脚实在太坏了,整个影院哭得稀里哗啦,不打五星都不好意思,老山田你又赢了。
在电影院死去,是一个电影人最好的归宿。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很少会有这么惨淡的结局,或许是他在给自己安排一个去处,或许是因为对当下境况深深的失望而想再次躲避到电影之神的庇护下去,可惜结尾的疫情背景给整部片子刻下了无法抹去的悲情色彩,所有的美好愿望在一个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无力,回到一个有小津、沟口和清水宏的年代已成奢望,结局只是颓然倒在电影院座椅上的老人,留下尚未完成的志愿。片子卡斯之豪华好像大家已经知道山田导演去日无多所以争相在他电影中露脸,这让看完电影的我更加心酸。
也太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