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言表的创伤、坚定的决心和惊人的适应能力,勇敢坚强而团结的女性力量。
结构性力量导致的失职性别偏见影响下的选择性忽视和不作为“警探,我见过很多男人,从来不是那些怪咖,而是那些看似客气的人,那些说要帮你拿杂货,请你喝饮料的人,那些才是转过身来搞你的人。
”“没什么是不可知的,警探,抓到那人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就在某处,你只需要知道怎么问?
”你听说过神圣几何学吗?
那是一种观点,认为蜂窝或雪花❄️,那种自然界里的完美形状,证明了更高力量对世间的掌控。
我不会为(破案过程进展)小事高兴,运动鞋、手套,那是好事,有帮助,但也是细枝末节,我只会为一件事兴奋,抓到他。
我自问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对玛丽有什么期望?
安全、稳定和成功。
security,stability,success.平民也可能知道这些,《犯罪现场调查组》把一代美国电视观众,变成了犯罪现场专家。
“你知道吗?
没有所谓的坏点子,你还是查查好了,很多案子就是凭着更傻的点子获得突破的呢!
”“有时你得做错事来做好事”“sometimes you gotta do the wrong thing to do the right thing.”破坏规矩,打擦边球Bending the rules,working in the margins.“工作是很重要,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会有麻烦的。
我知道在正紧要的时候,你会不想离开,但这是生存技巧,不代表你是坏警察。
”“我是那种会待到派对结束的人,或许不健康,但我就是这样工作。
”“非常轻松,我们拿到了宣誓书上的一切,全部找到了,简直难以置信!
”“如果我有重做的机会,我不知道我会做什么,那么做感觉不好,但不做也感觉不好。
该死的灰色地带!
”“你知道当你决定不再接受现状时,会发生什么吗”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you decide you're not gonna just take what you get anymore?“你会得到更多!
”you get more.他们说,生活习惯让你变得脆弱。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one day's burden is enough for one day.”《马太福音》第六章我很高兴能帮上忙。
I'm so glad were able to help.
“真实事件改编”。
这六个字,触目惊心。
扭曲、变态、冤屈的真相,通过以影像的形式给予世人警示的同时,也试图给真实能够重见天日的力量。
但却偏偏有一群人,不管怎么说出真相,却永远被否认、被忽视。
仿佛所有的错误,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这部新剧,讲的便是发生在这一群人身上,“难以置信”的故事。
值得每一个人,静心观看——难以置信
网飞出品,豆瓣评分9.3,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正如剧名所述,无论放到什么时代,这都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要从美国华盛顿州的一起强奸案开始说起。
住在奥克戴尔潜危青少年公寓的少女玛丽·阿德勒,报警了。
依旧笼罩在侵犯事件阴影下的玛丽,有些神志不清地裹着毯子,紧张地等着警察到来。
警察进入房间,循例向她了解情况,并要求她将事情经过全盘托出。
“你能把事发经过都告诉我吗,你记得的所有细节。
”
玛丽稍微停顿了一下,开始缓缓地回忆。
这是第一次。
这位身形魁梧的年轻警官了解完了所有情况后,便告辞了。
过了没多久,有两位自称是案件负责人的中年警官进门,同样要求玛丽把事情经过再跟他们仔仔细细地说一遍。
玛丽很是困惑,“我已经告诉他了。
”
但警官表示,需要直接得到案件信息,所以还需要玛丽再说一遍。
这是第二次。
再度完整地了解情况之后,玛丽被警官们带到了医院,进行检查和化验。
玛丽被要求脱光了衣服,全裸拍照纪录,同时还需要进行血液、尿液、唾液、阴道等采样检查。
医生也依旧照例询问起了事发经过,玛丽有些不耐烦,“我已经和警察说过了。
” 医生表示,“我知道,但我们需要记录存档。
”
玛丽无奈之下,只好又再回忆了一遍。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好不容易结束了有些羞耻的检查,回到警察局的玛丽接受了警官的再一次问询。
“我就想把事情的经过再过一遍。
” 玛丽有些崩溃了,“我已经把一切都告诉你了。
”
但警官依然坚持,这是为了让玛丽能回想起全新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可以帮助到他们尽快地找到犯人,并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
玛丽只好又再说了一次,这是第四遍了。
而在玛丽再度结束回忆之后,警官掏出了笔和纸,除了要玛丽在证据搜查许可上签名之外,还要她手写下目击者证词。
不仅要把整件事写下来,而且是从她的角度、用她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也就是说,这是玛丽在案发后,被迫所经历的第五次回忆了。
在这五次同样的询问中,不管是警察还是医生, 都提到了同样的问题——
玛丽也渐渐地从畏惧回答,用沉默和眼神代替回答,逐渐到脱口而出。
如此直击内心的痛苦,不过就是五次询问的时间,也就慢慢克服了。
以为就此告一段落的玛丽,搬了新的住处。
由于之前的床单、杯子都被施暴者一起带走了,玛丽和以前的养母科琳一起到商场里买新的床上用品。
按一般逻辑而言,发生了如此悲剧的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想要重新开始,一切都换成全新的。
但玛丽却因为找不到曾经用过的、一模一样的床单,而在商场里大发脾气。
科琳一气之下,大声呵斥任性的玛丽, “你忘记在那上面发生过什么了吗?
如果我是你,我绝对不想再见到那张床单。
”
玛丽真的生气了,“你又不是我!
”
而在买完床单回家之后,玛丽似乎忙于收拾东西,对于科琳提出的帮助之意毫无回应。
科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刚经历过侵犯事件的女孩吗?
不仅状态奇怪,而且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极其地平静。
与此同时,警官们也展开了对玛丽身边的调查。
作为第一个接到玛丽电话的人,养母茱蒂丝觉得有必要和警官们介绍一下玛丽的身世背景。
玛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寄养,拥有无数的养父养母,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
因此,这样颠沛流离的成长环境,也导致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敏感。
在茱蒂丝看来,玛丽是一个过度敏感、过度对立,并迫切需要得到关注的孩子。
不管是在桌子上跳舞,还是吹灭了别人的生日蜡烛,亦或是毅然选择独立,她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
包括在玛丽陈述的案件过程中,像是用鞋带绑住了她、还有拍下照片威胁的说法,似乎都有疑点。
听了茱蒂丝的话之后,警官似乎得出了一种新结论—— 玛丽,编造了袭击。
通过两位养母的“证词”,警官再一次把玛丽交回了警局,要求她再从头到尾讲一遍性侵的具体过程。
第六次了。
这一次,警官们像是开启了放大镜模式,不断地对比玛丽前后几次证词中的变化。
玛丽的每一次回忆中,总是会有些许偏差,像是先解开鞋带再打电话的顺序,到了下一次就会被说反了过来。
警官们开始笃定,玛丽一定说谎了。
他们当着玛丽的面,说出了他们内心认定的另外一种假设—— 根本没有所谓的男人对你实施侵犯,你只是第一次独立生活,刚跟男朋友分手,一时兴起,需要博得所有人的关注罢了。
“我看得出,你没得到关照和保护。
”
玛丽崩溃了。
她不知道到底该坚持自己,还是顺从警察的意思就此结束。
面对警官的不断逼问,她的眼泪一直流不停。
“你跟我们说了四个版本了,到现在,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你至少说了三条谎言。
”
不管玛丽再怎么强调自己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也再没有人愿意相信她了。
她彻底放弃了。
她选择了顺从警官的推理,按照他们所说的,承认了自己捏造了侵犯的事实。
这一场“闹剧”终于是结束了。
不,看似服从便皆大欢喜的结果,实际上却直接毁灭了玛丽接下来的人生。
她与养母反目,一度想跳河自杀。
同在青少年公寓的朋友们辱骂她,说她恶心、变态、背叛大家。
她丢了工作,没有了免费的住房保障,被迫去一家游乐场做清洁工作。
最糟糕的是,她不仅被警察威胁,失去了再度坚持真相的勇气。
还因为就此被起诉,成为了有罪之人。
她才是真正的,什么都失去的人。
三年之后,在科罗拉多州,女警官卡伦接收了一起强奸案。
作案手法、被害人经历,几乎和玛丽的案件一模一样。
但与之前的警官大有不同的是,凯伦并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受害者不断回忆过去。
她把受害者带到了车里,再三确认了她的心理状况之后,尽量以最专业的状态对她进行有重点的,而不是赤裸直接的提问。
而当受害者羞于将事情告诉自己的男朋友时,凯伦安慰着她—— “你不用向我解释,你想告诉谁,什么时候告诉他们,完全是你自己的决定。
”
这种悲剧造成的痛苦,终于在这里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共情。
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幸运的是,这一桩连环强奸案的凶手最终被抓获。
而就在此时,她们意外发现了玛丽的身影。
真正的凶手得到了惩罚,而玛丽也终于得以洗刷冤屈。
剧中的破案过程,这里就不过多叙述了,留给大家自己去感受吧。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改编自2016年获得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的一篇文章,《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
在这篇获奖报道中,没有任何夸张、激烈的形容词,只有冷静、平淡的故事叙述。
也正是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世人为之震惊,更加高度还原了案件现状。
和这篇文章一样,电视剧版本的《难以置信》,也用了极其平淡的镜头语言来表达。
但通过平静而传达出的压抑氛围,却让观众产生了撕心裂肺般的痛苦。
在玛丽的案件中,所有按部就班进行的一切审问和调查,就像流水线一样的流畅、专业、完整,并且无情无义。
这样一段忘也忘不掉、只会成为伤疤的记忆,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拿出来质疑,一次又一次地回忆,直到意识麻木。
不断制造二次痛苦的警察们,当取证无果的时候,却反过头来,回到受害者身上搜索答案。
似乎遭遇侵犯的受害者,都会有一个前提——她们一定做错了什么。
侵犯的发生绝非偶然或意外,一定都是受害者本身的问题。
比如,当玛丽无法完整地回忆起每一个细节时,身世环境的因素就成为了她特立独行、缺少关爱,企图通过撒谎来博得关注。
又比如,现今很多的性侵犯案件,最终总会有那么一个舆论导向,会直接归责于“女性穿着暴露”、“女性自身不检点”等因素上。
这与意外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没有人会编造这样的事,除非这里面有真实的成分。
”
但偏偏总有那么一群人,会把毫无关联的两件事,变成事件发生的必然条件。
像是玛丽的养母们,嘴上说着为你好,实际上却将玛丽定义为“博关注”,并在对话中极其明确地提出了对玛丽的怀疑。
但却又在警察提问的时候,害怕承担责任,“我只是觉得你们有知道的必要。
”
我们的社会,总是强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发生的事永远与自己无关。
我们要做的只有从他们身上获取经验,而从来不是由心出发地去为他们提供帮助。
但正是由于这种漠不关心的社会态度,才导致了好人被伤害,真相被掩盖。
“如果真相让他们觉得麻烦,真相令他们不便,他们就不会相信你。
就算他们真的关心你,他们最后……还是不关心。
”
嘴上说说的“防范于未然”,永远只是痴人说梦话。
你不是当事人,你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避免。
意外总归是意外,绝对不会敲着门,给你预告着而来到。
只有抓到凶手,铲除恶人,这个社会才会有真正的保障。
所有为这部剧打出的五星,或者也正是一种群体性的警示。
应该要给更多的人看到,也需要有更多的人正视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关心和善意,而不是冷冰冰的防备。
或许善良会被利用,但也请一定,要继续善良下去。
*本文作者:呆头鹅*可点击下方链接温习普利策获奖报道中文翻译版本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505066/
“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you decide you’re not gonna just take what you get anymore? You get more.”Storyline本剧讲述了一起连环强奸案,凶手作案堪称滴水不漏,在多个案发现场均未留下足够可靠的证据,让多个辖区的警探们一筹莫展。
女主人公便是这起案件的受害者,她并未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辗转于各种收养家庭,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在刚刚成年开始独立生活后,便遭遇了这起案件。
故事最可怕之处在于处理女主人公案件的警探因为女主人公过往所遭遇的不幸,怀疑她自己编造了这起案件以求关注。
但刚刚遭遇如此案件的女主精神状态早已混乱不堪,在两位高大的警探强力的语言胁迫下便“承认”了所谓的谎言。
如此,女主便受到了强奸案之后的二次伤害,造成这次伤害的凶手便是她在强奸案中唯一可以报以希望的警探大人。
二次伤害之后,她假报警的消息便广为流传,她因此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失去了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从此,她难以集中精力做事,表现异常脆弱,排斥社会……故事的转折不出所料,多地警察联手逮捕了这位罪大恶极的强奸犯,为多位女性受害者主持了正义,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当然,女主的案件也得到了平反,收回了自己当年所缴纳的500美元罚金。
女主这次并未按照之前多年处理事情的态度——选择接受现状,她联系律师准备将市政府告上法庭,最后得到了15万美元的赔偿,去了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Something after watching·一切都是那样难以置信,凶手作案缜密程度与其变态心理是那样难以置信,二位男警探的粗暴做法是那样难以置信,性侵受害者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是那样难以置信……·警察办案非常讲究证据,没有充分的证据便无法将犯人缉拿归案,但处理女主案件的两位警探却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主观认定女主编造了这一切,并对精神状态混乱的女孩施加强力的言辞,迫使她“承认”他们认定的“谎言”。
在我看来,二位警探对女主造成的二次伤害对她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强奸案本身。
我们社会所“认证”的好人,他们如果做了坏事,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将会远远大于普通的坏事。
·这部剧通过较为平缓的叙事,渐渐向观众传递出不受社会充分关注的性侵案件对女性的伤害程度之深,并在最后的法庭审判中通过几位受害者的口述与表现表达出来,深深触动观众。
以下引用部分受害者的原话:“I have nightmares. I am scared all of time, every minute of every day. My friends try to help me, but I have a hard time trusting people. I can’t sleep. I’m in pain. I’ve lost weight. I’ve lost word. I’ve lost money. I have violent thoughts. I’ve never had violent thoughts before, ever. You think it’s just one night. Compared to all of the other minutes of my life, how could this one short incident make a difference? But, it does.”·女主选择将市政府告上法庭后,她的律师对她说: “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you decide you’re not gonna just take what you get anymore? You get more.” (“你知道当你决定不再接受现状时会发生什么吗?
你会得到更多。
”)本剧在此呼吁所有遭受性侵的女性勇敢面对,积极维权,不受邪恶势力支配,让他们无处可逃。
·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感觉女主的车很帅哈哈哈哈哈
·最后,我想说,对性侵受害者最好的补偿就是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Addition from 豆瓣用户注:仅主观截取了部分片段(且有所跳跃),完整影评可在豆瓣上搜索对应ID
今天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一部美剧《难以置信》。
总体来说,这部美剧在某些方面和一部台湾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非常接近。
受害者不仅受到了犯罪嫌疑人的侵犯,还受到了象征公正的警方、象征言论自由的媒体的二次伤害。
经过两名令人尊敬的女警探的努力,逐渐挖出了幕后的罪犯。
那些被公众误解,失去工作、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失去了安全感的女性,在挣扎3年后才得到姗姗来迟的所谓“正义”,对她们来说真的需要这种“正义”吗?
她们慢慢地对自己的生后漠不关心,不想回忆起那些痛苦的片段。
在法庭上,她们想对罪犯说的是:“你为什么选择了我?
我做了什么,让你想对我下手?
我很害怕再做那件事,我不再给草坪浇水了,我也不敢在窗边看书。
她们说生活习惯让你变得脆弱,所以我都不再保持任何习惯,这让我的世界变得很小,但是我仍然没有安全感。
如果我能知道你选中我的原因,我做了什么;如果我能知道是哪个举动,我以后就不再做,这样我也许就能恢复以前的生活。
”她们只想拿走市政府的赔偿金,考一本驾照,买一辆车,离开这个充满痛苦回忆和心结的地方。
marie只需要一个道歉,一位错误地审判案件的警探的道歉。
但所有的受害者并不只是要这么一个形式上的口头道歉,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公开的道歉行为,赢回自己的工作,赢回朋友的信任,赢回女性在社会上的尊严。
更准确地说,不是女性的尊严,而是女性作为人类的尊严,被他人善待的尊严。
期待未来的司法界,出现更多女性从业者。
“如果犯下弥天大错,那个愚蠢的错误,毁了另一个人的人生,就得加倍的道歉”。
主角头发毛糙缺乏打理,穿搭普通身材一般,说话温柔轻声细语,但是办案能力强还是个leader。
团队在一起兢兢业业,但是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
每个人的家庭都正常,互相扶持,没有撕逼吵架,也没有霸道总裁小奶狗那一套。
受够了国产剧里面一丝不苟的发型和套装,仿佛剧组经费全都用在妆造上了女领导必定是走路带风的女强人,果断、凌厉,单身或夫妻感情一般。
职场一定有爱情,家庭一定有矛盾,总有霸道总裁永远在危难时候助你一臂之力,要么就是小奶狗永远兜底为你死心塌地。
E01 开头玛丽案件的处理过程看上去是如此“合理”但又令人窒息。
E02 Duvall打招呼一开口好温柔。
/男搭档说凶手fucked up时,D瞪了她一眼(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信教要注重language,而非这个词可能对女受害人的伤害?
)/D对下属警官询问文件完成时间时“Which I'll get by……?
”,严格的leader。
E03 Grace在解释查案必要性的时候,让深夜搬石头的科学家想象自己的姐妹受到侵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第二性和所属性。
/Bitch, you are on your game./合并案件时的信念感让人落泪。
E04 Where is his outrage? E05 Grace怀疑黑警员是凶手时为什么不和Duvall说?
E06 Get the job done. 最重要了。
E07 (玛丽和心理师聊天中)和在僵尸世界一样,你只能靠自己。
E08 One day's burden is enough for one day.
一部对于女性观众非常友好的罪案剧集,虽然此剧讲述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性暴力事件,但没有任何讨好男性观众的裸露镜头和性爱画面。
剧里有非常丰富的人物群像(一定程度上,毕竟是以白人女性视角为主),我看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探长摒弃差异力求真相,以及不同受害者面对创伤时的困境,还有很多虽然不是事件的核心角色(例如养父母,朋友,同事,司法公权力人员等),但依旧有不少篇幅来表现每个人的态度和立场。
记得剧里列举的一个数据-40%的美国男性警察有家庭暴力记录,并且1/3依旧在职。
如此这般,我不敢想象有多少针对女性的性犯罪是被认真对待并侦破的。
即便是遇到了想要办好事的男性探员,但因为缺乏对于女性受害人的共情和理解,在探案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受害人造成多次伤害。
非常喜欢Marie最后和探长Duvall的那通电话,因为两位探长不懈的努力,让濒死的受害者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光辉,使她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Just come back inside for Pete’s sake.”“You said “fuck”.”“I was making a point.”“Look at me getting the nice church gal to go all potty-mouthed.”“Shut the fuck up.”
哎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太好看了,中间有一段特别感同身受。
在复盘的时候,一个女警提出得查一下警察体系,另一个男警表示普通老百姓也能从csi这类电视剧中获得这些信息。
之后他们俩争执了一下女警气得离开了。
后来她跟另一个女警说:为什么他们没有愤怒。
这句话太感同身受了。
每次看到新闻里哪个离奇的事件发生时,对于身边的男性,为什么你们同胞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你们从来不觉得愤怒和耻辱。
男性大概从来无法感同身受女性活在这个社会上,时刻需要害怕遭遇到来自身边任何一个男性的暴力,而男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们对自己同胞里面有那么多牲畜人渣,做出那么多那么多穷凶恶极无法想象的行为的人,好像从来不觉得愤怒,他们只是简单把他们看作罪犯,然后完全置身事外。
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同胞会变成这样,如果时机成熟自己有没有可能也跟他一样。
无论是偷盗,抢劫,殴打,强奸,杀人,家暴,几乎每一件都来自你们男性,甚至有些词汇,如果没有你们男性都不会存在。
可是男人们活得那么理所当然,从来不反思为什么他们的同胞会做出那么多坏事。
电影里那个女孩本来活得那么自信,经历过这些后变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打扮。
还有老奶奶经历过这个后,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罪犯注意到她选择了她,从此不敢再做任何一个之前习惯做的事,把自己的生活活得越来越狭窄。
有一个反抗成功但是从楼上摔下去造成重度受伤的女的,从此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失去了工作钱朋友,甚至产生了暴力的念头。
这些女的整个人生都被改变了。
而对连环强奸犯而言,他们不过是几十个犯罪的晚上中的几个…这样的男性最终也不过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而其他日常生活中只做了一次就被抓到的,甚至可以关个几年放出来继续行凶。
还有很多甚至可能根本不会被抓。
虽然罪犯只是上亿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可是几乎压倒性概率是男性这件事为什么从来不会是例外。
“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不同,有些人靠感知记住细节,有些人靠屏蔽这些细节。
”——我们不应该去框定被害人的画像。
女警出现后,与男警截然不同的询问被害人的方式让人倍感温暖,但其实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女性在这类事件当中有更多的同理心,毕竟玛丽的最后一任养母——自己曾经也遭遇过性侵的女性角色,是第一个质疑玛丽编造的人;而在另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相信我:被诱拐的丽莎·麦克维》(Believe Me : The Abduction of Lisa McVey)中,也是在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被害小女孩被指责为‘问题小孩’时,从始至终都相信被害小女孩证言的警探是一位男性。
成为公职人员——警察,医生,老师,社工…就是应该除了具备专业水平,还要筛选出真正具有同理心的人。
他们的工作应该不限于完成冷冰冰的规章制度流程,因为他们的决定和看法往往是能改变另一个人的人生的。
纪录片《盖布瑞案:消逝的小生命》(The Trials of Gabriel Fernandez)中,将小生命推向终结的隐形杀手们就是:不负责任的社工、敷衍了事的巡逻警、没有认真追究的老师…这些职业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只要当他们恪尽职守,社会中的弱小个体才会有所依靠和信赖。
第一、二集真实到致郁差点没坚持看下去,Marie这一角色完全诠释了被司法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错判、抛弃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好在Grace和Karen两人的加入,让整部剧开始迸发出无法被忽视的女性力量,两位女警探的对戏意外地好看,同样专业且实干,性格又如此迥异,从互相不爽到惺惺相惜,每次交锋与合作都火花四溅,终于让凶手伏法。最后Marie能从一片狼藉中觉醒,意识到要为自己发声和争取,可以看作这股力量的延续,知道这个世界某个地方有人在为你战斗,很好,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开始为自己战斗,更好。
有几段台词直击人心,如果反过来女警有40%家暴率那段,法庭上受害者陈述后遗症,最后那通电话。看之前以为就讲强奸案,里面还有涉及平权、渎职等等,内容丰富,情节没有特别的起伏,就是那种慢慢地推进,静静地敲打你的内心
一个美国剧,不知道有几个能看懂的,我是看不懂,还9.2分,感觉都是装逼的来看的
小女孩演技太好了 加上昨天的事 边看边哭 每个女孩子都该看看 好心疼女孩
设想一下如果罪犯不是serial rapist Marie的案子可能永远不得昭雪 然而每天又有多少性犯罪不了了之 破案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follow procedure 而是关怀的同理心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女警探 女咨询师 还有女受害者们都对案件的破获作出了贡献 用自己受伤的勇气去保护别的女性避免伤害 女性在任何领域都是不能缺少不能忽视的力量 因为她们为彼此而战的时候真的会发光
男性主导的社会和权力机构让人觉得为了做点工作可以省略对人性的关怀,这一点有多大程度进入了我们的本能和潜意识。这很可怕
慢热,还行,但绝对配不上这样的赞叹。非死拉硬拽往“男权社会对女性偏见”上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女孩自己的经历加上完全说不清是否收到侵犯,痕迹检验无法证实证伪,那俩男警察能怎么办?最后要俩女警察破案,姐妹拯救姐妹那一套,真挺样板戏的。不如把重心放到那俩男警察的身上写他们的忏悔或辩白。现在这样,按悬疑片看不精彩,按剧情片看不深刻。
真实致郁。这部剧回答你 1.为什么大部分性侵受害者选择不报案 2.执法司法系统里有女性多么重要
最可怕的不是性侵本身,而是这个社会对于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毕竟前者来自陌生的个体,而后者来自熟悉的群体
什么强奸,什么女性弱势群体,什么英雄主义。这些东西还有这么大的市场,说明无脑的人还是很多。
分数:70 开篇真的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导演及编剧阵容强大,也预示此剧不凡。观看的实际感觉还是符合女性导演主导,从女性角度表达情感比较到位。演员表演也算可以,普通演员较多,表现的不错,说明导演把控力还是不错的。影片也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表达。面对现实时间不断变化及环境变化对受害者心里层面的影响。 但自己对这个题材不是太感冒,所以分数没有给太高。台词花絮:“所以你被欺负了两次,一次是强奸你的人,第二次是警察……”
对不起,如果一个“受害者”的叙述前后矛盾,而且多次反复,如果我是警察,我也一定会怀疑其真实性,而且是极度怀疑。虽然这种怀疑可能是错误的,但正确的概率更大——至少是很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受害者”承认说谎,我也没必要继续查下去了——当然,前提是我没有诱导,而是合理提出疑问。
为啥涉及这一类的真实题材电影动不动就会被打上女权的标签?女性维护自己的权益就是女权么?话说从何时开始女权也变成了贬义词?人类是有共情的动物,所以遇到性侵之类的案件,本身就不应该安排难以产生共情的像机械般工作的警察来调查,同样的道理同样适合儿童、性侵、家暴的相关案件~玛丽是受害者却被当成普通目击者对待,甚至怀疑她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办案的两个探员像完成任务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当然前面说过有女孩子诬陷过其他人的案件,所以这个编排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只想喷执法部门的建议先看下《狩猎》;寄养家庭不能说不关心,但都只是如同陌生人般的点到即止,觉得自己尽力得差不多了;真正的陌生人倒是过分残忍,这是大众脸谱化不用具体到个人~人间本就恶多于善,最后终于知道为啥法官在美国地位如此之高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警、女律师、女检察官和女法官。”
不管评分多高后面的剧情多好看我只知道看完第一集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一部好的作品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能力抓住读者的兴趣那就是失败的开始
一个电影就能说完的事,硬是变成了八集。比熔炉 缺少共鸣愤恨,比狩猎缺少无辜冤屈,言而总之,缺少冲击力。这个剧能上九分,名不副实。
看错了,md怎么还有同名的片子
真诚温柔的女性力量
最后是两位女侦探破了案子,而不是开头的那两个男侦探,是因为女性更能理解女性?这种案子女性一般都羞于启齿,报案的更是少数,真正报假案的能有几个?那些男侦探受过培训吗?不知道每复述一遍案情,就是对受害者一次伤害吗?他们竟然还要她一遍遍重复。而且在女性强奸案中不知道要找女警员参与询问吗?如果他们当初相信了并认真调查,本来是可以轻易逮到这个连环强奸犯,并避免后面那么多受害者的。在电视上播出另一名受害者经历了类似作案手法时,在另一个地区的警员打电话来说他的案子和玛丽的案子作案手法相似时,这个警员竟然一点都没反思,无侦查经验的养母都看出雷同来了,他干什么吃的?社会在受害者被强奸后又对其实施了二次伤害,真的像玛丽说的,他们说会帮你,但要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他们就不再愿意了。幸亏昭雪了,否则……
看不懂 不好看 没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