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豆瓣标记了下《外太空的莫扎特》,给出一星差评。
我的朋友问我这片属于烂得有特色还是单纯的烂。
我回他,烂的奇特,烂的歇斯底里。
陈思成说这部片子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会觉得丢脸吧,毕竟外星滚滚出场,吓哭了电影院的小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生晚了,错过了很多好片子。
但在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之后,我感到了庆幸。
同系列的片子我们有《长江七号》,我们有《捉妖记》,我们有胡巴,有七仔。
而现在的小孩呢,一个猥琐贼笑和陈思诚长得挺像的拼装熊猫,肚子上有着难看的缝合线。
电影院送的同款毛绒公仔无人想要,大眼珠子透着诡异的光。
抛开其他的不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
开头的一组镜头让我以为要开始抨击鸡娃,提倡双减。
没想到只是蜻蜓点水吓唬一下,后面的铺开面更加广了。
家庭教育,人类文明。
之前听到陈思诚说想要塑造唐探宇宙,难道我们外星滚滚也要来掺和一下吗?
同样的,荣梓杉的变声期听起来让人心疼。
他似乎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又或者是这个剧本设定找的小孩太大了。
说起来,本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但我想不到那么多小孩子会被吓哭。
这样看来,片子最纯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
就好比吃了一碗饭,没进食道,呛到了鼻腔。
回想15年,有幸采访了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
那时,我对于电影的见解并不深刻,只是觉得这部片子好看。
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故事情节,关于人物设定。
采访结束后,和我同行的小伙伴拿着毛绒公仔兴奋的样子,和他现在买了新电脑的样子一模一样。
毋庸置疑,这部片子是很合格的合家欢片。
我觉得,这才是送给孩子们的片子,这才是孩子们会喜欢的片子。
同样的,《长江七号》永远是我反复看还会热泪盈眶的片子。
里面包裹的大核心是痛苦的,是让人心酸的。
贫富差距,命运多舛。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将收获不同的感受。
现在,我的娃娃柜里仍旧有着一只被我盘包浆的七仔。
在幽静的夜晚,它是否也能醒来,帮我弥补我的遗憾。
谁来救救孩子们,给予他们好看的,好玩的片子。
好不容易国漫有了新突破,又被一些自卑的人打上了辱华的标签。
我从来不觉得眯眯眼有罪,这本就是国外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将其作为标准去衡量呢。
中国人有好看的杏仁眼,桃花眼,丹凤眼,但有些人有着大大的眼睛却还是装瞎。
下一代能看到什么呢?
翻出07年的老片,还是继续低幼的熊出没。
最后讲个恐怖故事,这个鬼东西还有2,还有3。
分别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疫情之下,各演员也是饥不择食,黄渤姚晨范伟梅婷也是不挑食,给钱就上,完全不在乎什么剧本。
陈思诚是怎么把一部电影拍的让人昏昏欲睡还贴上喜剧标签的,百思不得其姐。
节奏太慢,几个小屁孩演技太浮夸,看一半委实看不下去离场先走了,唯一记住的是身边坐一个小姐姐蛮漂亮的,没戴口罩,喝着奶茶,不时低头看手机和旁边闺蜜低语窃笑,坐标合肥庐江方圆荟大地影院,下午五点十分六号厅七排。
陈思诚过去几年建立了一个行业身份——IP操盘手。
所以咱别从剧本、创作出发聊《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成的项目聊不到那个,不是那么回事。
就从资源配置、商业元素、类型需求和宣传策略来看。
你想赚谁的钱?
为什么没赚着?
1. 年龄不对,所以角色不对、故事不对。
这个电影想给什么年龄的观众看?
想要全年龄段受众,不是错。
错的是以为角色全年龄了,就能吸引全年龄观众。
范伟爷爷辈,黄渤爸爸辈,孩子辈分青少年和儿童。
其中,核心主角任小天设定为初中生,是一大败笔。
一方面拉高了观众对故事成熟度的期待,一方面暴露了剧本短板。
选荣梓杉,是错上加错(不是荣梓杉的错)。
2020年开机,荣梓杉14岁,但已经长到了一米八多,比黄渤高一头,当时恰巧还在变声期。
不说电影,荣梓杉作为演员本身就进入了尴尬期。
太高,但脸青涩、岁数小,大人孩子都有点演不了。
陈思诚逼着他往夸张方向演,只会让观众更出戏。
实际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作品,且想用“奇幻喜剧”做包装的话,用儿童演员,会极大拓宽受众,而且孩子能天然地使许多剧情合理化。
徐娇演《长江7号》时只有9岁,且又黑又瘦又矮,显得更小。
如果她是初中生,故事就不成立。
陈思诚选荣梓杉,不如选韩昊霖(《我和我的祖国》里扶电视天线的小孩),个子小小、脸圆圆,跟黄渤应该更有父子感,或者直接让片中同父异母的小学生弟弟那个年龄的做主角,一些戏会突然间变合理。
比如小天课堂上看着云彩傻笑,第一次见到莫扎特后的尖叫,到密云拯救胖同学,坐乐高船去长城,哭着唱歌救莫扎特……你可以想想婴儿肥的小男孩去做这些事会多么可爱、勇敢、充满冒险精神和浪漫气息。
一米八大高个干这些事,只剩下傻。
年龄不对,影响方方面面。
比如片中有众女生犯花痴尖叫追逐男生的情节,可笑油腻低级,也不符合后期“献给童心”的宣传策略。
小天撺掇莫扎特摘掉学长的假发等等,也暴露恶俗。
如果小天是儿童,这些情节大概率不会出现,即便有“爱情”和“情敌”,也会相对可爱。
徐峥不好,徐峥给韩昊霖拍的“爱情戏”让普通观众觉得纯真,这就是小孩子天然的好处。
陈思诚写了个10岁小孩的剧本,非得让发育过于成熟的年轻男性来演,这是重大决策失误,进而破坏电影、误导观众、耽误宣传。
什么都不改,只改年龄,让小天从14岁变成10岁,演员从一米八变成一米四,电影都会比现在更成功。
《莫扎特》可以是“献给童心”,可以是儿童片。
但现在,似乎是拿“儿童片”当遮羞布,仅从宣传层面扭转观影预期,太晚了,而且儿童片≠幼稚。
2. 阶层不对,所以矛盾不对、情感不对。
这个电影想给什么阶层的观众看?
先看任大望是什么阶层。
他自称住回迁房,但看着像学区房,房子宽敞明亮、装修精致、离学校近。
家里买得起钢琴,请得起名师,吃饭有小龙虾,旅游的时候住带大客厅的房。
他自称只是个卖保险的,但实际生活优渥,工作困境没被展现。
儿子上的学校,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包含,社团遍地,每年都举办招新,弟弟在的小学部有手工义卖活动,黄觉饰演的富豪也把女儿送到这个学校。
任大望就算不是中产,也是小康。
失败男人在前妻面前冒充富豪是中国男导演历史悠久的独特爱好,但市井穷人冒充,还是小康白领冒充,这俩可有区别。
而被反复提及的《长江7号》,动人的一点在于,一个贫困线以下的民工,希望他的孩子接受最好最昂贵的教育,他认为读书改变命运。
打零工的民工,送儿子上贵族学校,谁信啊?
我们都信了,还共情了。
这是残忍童话,主角阶层的硬设定,使它的受众是普罗大众。
而《莫扎特》中的钢琴、天文,像中产家长的矫情。
父子矛盾是,到底要选哪个昂贵的爱好。
此事与“我”无关,与普通大众无关。
中国有千万小镇做题家,宇宙尽头是编制,不是莫扎特。
中国孩子普遍承担的压力,是父母无限制的给予,比如掏空六个钱包买一套学区房。
对于孩子来说,带来的是窒息与压力。
假如任大望是市井穷人,俩父子挤十几平的房间住,可能因为小天的一次好奇,或者一次信誓旦旦的表决心,曾经放弃音乐的任大望倾家荡产买了钢琴,家里最大的空间让给了钢琴。
小天背负着枷锁和期望,可能会假装热爱钢琴,连句“不喜欢”都不敢说。
当他一旦流露不满,任大望可能会说是你自己想学的,我为了让你学钢琴怎么怎么样。
而实际上,他是在让小天为自己失败的音乐梦想买单,因为心智和地位的不对等,家长的行为常常隐含着对孩子的强迫,对自我的欺骗。
孩子反感父母给自己安排的路,同时也畏惧,这条路上父母投入了那么多自己难以承受的资源。
而阶层改变,会导致钱不是问题,资源投入不是问题,梦想与生存也不再剑拔弩张。
电影选的钢琴、天文,也都不明确指向“钱”,普通人怎么会有共鸣?
可能陈思诚已经不知道普通人是怎么生活了。
3. 还有时长不对。
136分钟,跟《唐探3》时长一致。
两小时十六分钟,你说献给孩子?
孩子三节课加起来都没这么长。
这个时长也影响排映。
宣传滞后。
陈思诚在市场上有字头,所以《莫扎特》第一次亮相备受关注。
第一张海报是星球和星系组成的音符,释放了明确的“科幻”“音乐”信号,后续阵容曝光,立刻在观众心中追加了“喜剧”标签。
电影品质、风格摆在那,不配叫科幻,也很难让人笑出来,宣传唯一能发挥的就是“奇幻”,目标观众应该是家长和孩子。
可惜初始印象难以更改,映前宣传热度不行,标签不明确。
可能也担心“儿童片”影响受众,那就只能承受期待落空带来的反噬。
暑期档又是个长线档期,前面有俩强口碑对手,你走不了长线。
市场整体热度又一般,不可能在首周末大赚三天。
如果映前做大规模免费亲子场,“子”的年龄卡在10岁及以下,重点突出奇幻和童心,弱化外星、太空等科幻元素,不搞什么代际关系的严肃探讨和引导,可能会好些,毕竟暑期档家长孩子有观影需求。
而且后面两周无同类重磅新片,市场空间是很足的,烂牌也能打两把。
我不觉得陈思诚是好导演,一直把他当商人看,会码盘子,懂市场和类型,明目张胆借鉴前辈的经典。
但《外太空的莫扎特》,连盘子都码不好了,那中国电影市场要你何用?
4. 我喜欢的点科学不会是解决人类终极困惑的答案。
艺术是能量来源。
小天靠音乐得到一切,但依然选择星空。
“你别担心,妈在那边过得挺好的。
”(马元这孩子要是10岁以下儿童,这段都能成哭点。
)
我愿给这部电影五颗星,真不知道人都是怎么了,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缺点。
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呼吁,呼吁解放孩子们的天性,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只有考试,升学,考试,升学,家长安排的道路么。
不觉得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不断的从天真烂漫到一成不变么。
大人们总是在说“我是你爸/妈,我们害你嘛”,“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学的都是为了我们,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我们的良苦用心”。
殊不知,他们也是这么长大的,然后被这个社会同化,一点一点的妥协,认为只有考试,考试,考试这一条路。
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不是真的热爱学习,而且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达到目的而学习。
所以我们不是学习上的天才,是考试的天才。
我们知道如何考试,如何过关。
却失去了真正求知的乐趣。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就会成为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轮回,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
他们吃尽了社会的苦,觉得应该是父母说的样子。
但是人都忘了一句话,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当上帝为你关上了学习的门,一定会给你留下一扇其他领域的窗。
所以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唤醒所有人心底的天马行空,唤醒人们心底的童真。
让孩子能真正的解放天性,在各个领域争相斗妍!
父母不是不爱我们,父母也没有错,父母也是不希望我们的生活艰难。
只不过当父母一味地给我们他们想给的爱的时候,并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黄渤不愧是影帝,诠释出了一个父亲的伟大,父爱是无声的,父爱如山,沉稳厚重。
曾经的任大望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那是他父亲的培养。
任大望在事业晋升阶段为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选择放弃事业,留下照顾家庭。
但是他并不甘心,所以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仁小天身上,所以哪怕妻子和他离婚,他也坚持让孩子练了八年的钢琴。
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剧中他很好的演绎出了父亲从望子成龙到幡然醒悟,全力支持。
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值得五颗星,希望每个人内心都能留有那一段属于自己的童话。
而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在这部电影里发掘出了四大笑点(所有笑点里面最好笑的)和三大泪点(所有泪点中让我哭的最惨的)。
当然还有一些奇幻之处、令人深思的地方以及一些真实存在的败笔。
下面我就一一说一下,从全方位去衡量这部奇幻电影吧!
一,四大笑点1.当小天和莫扎特看电影时,莫扎特提出的问题
好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反正莫扎特把头扭向小天,呆萌的表情,可爱的配音加上那句“死了?
”的时候,我差点没被笑死。
要知道,莫扎特是个外星人,可我并木有想到它连一个“死了”也不理解。
这种出乎意料的反差,很自然的让我笑了出来。
而当任大望从WC里出来后,被莫扎特的凶悍表情猛地一吓,那表情当场让我笑到吐口水,大家也想想,那表情,太好笑了,哈哈哈!
2.莫扎特想电死任大望,却被任大望电了,还被重重踩了一脚😂
当莫扎特知道“我爸”是影响小天命运的原因时,它便下决心要暗杀任大望。
这次他在泡澡,莫扎特拿了一条电线就想伸进水里,可这个时候,任大望突然拍了几下水面,一瞬间,莫扎特便遭到了电击。
当它受到电击,身体摇了几下的那个表情忽然就像是在说“我太难了”。
我瞬间“噗哈哈哈”一时半会儿没停住,因为接下来任大望还重重踩了他一下,还踢了它一下,一句“滚一边去”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3.姚晨的超级魔性版《故乡的云》
姚晨这一次在《莫扎特》中饰演的外星公主(由结局可知其本名叫做牛玉霞),单单造型上一出来,我便瞬间对造型师充满了敬佩,也不知道从哪找来这么一裙子。
然后嘛,一口纯正的四川话,配上《故乡的云》,那种碰撞,当场把我笑到打嗝了,因为实在是太魔性太洗脑了。
到现在我的脑边还魔音绕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地球的游子……”4.(最大笑点)关于陈思诚和莫扎特(这是本片彩蛋而非电影内容)
也不知道是哪位网友,弄来这么一幅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一样眯着的眼睛,一样的一个微笑。
如果是在我本人看来的话,陈思诚当时构思莫扎特长什么样子时,把镜子一对着自己,便把自己的样子复制到这外星特工上去了,哈哈哈。
二,三大泪点1.马元父子互相拥抱的时候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马元只是一个在学校里横行霸道的校霸。
而当我看到马元爸爸跟邓老师在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传说中的校霸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当莫扎特告诉他他的母亲还在建设星球而无法回来时,马元脸上的着急表情足以体现得出他对母亲的思念,一种对母亲的爱。
所以我看到这对父子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便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下来。
2.任大望怒打大背头在“驻地协会”被电影中的少年团洗劫了的时候,背头和公主带着莫扎特逃离了协会,小天在追击两人时被背头狠狠打了一顿。
就在我怀疑小天会不会被背头打残的时候,一路追踪而来的任大望当场将背头怒打一顿,还对小天说“去找你的莫扎特去”。
我之所以会在这个地方流眼泪是因为我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任大望平时虽然对小天要求十分严格,但看到自己儿子被一个背头打成那副样子时,任大望瞬间过来给背头打了一大顿,救了儿子。
所以,我再一次落泪。
3.小天与莫扎特告别
三、奇幻的地方1.莫扎特初到小天家里时操纵书本的场面
你有见过会自己飞起来的玩具模型飞机吗?
你有见过会自己动起来的铅笔吗?
你有见过会飞起来的书本吗?
至少我还没见过,从幕后制作特辑能看得出来,后期的CG制作,每一帧都要花上6个小时,其中有一帧,更是花了制作组17个小时才算出来的,至少我上一次见到这样的视效大片还是《小说家》……
2.莫扎特操纵乐高船带着小天、耗子和洁灵飞越北京上空去往长城。
陈思诚说过,在他看来,乐高船从水里升起来的时候,CG也远远达不到那种生动的效果,所以他的做法是:1:1造了一艘那么大的乐高船,然后用威亚吊起来
至少在我看过的所有视效大片中,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那么做的,要做这么一玩意是很烧钱的,但陈思诚导演为了能让我们观众有最好的视听效果,他愿意这么做,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不信的话大家翻一翻在这一部之前的,像《长七》《捉妖记》《寻龙诀》,有哪一部的导演愿意这样去干的,至少我看不出。
3.莫扎特耗尽能量来为三位少年少女看星星
莫扎特说了,他们星球擅长设计,于是把这些人类迄今无法解释的七大奇迹全部展示了一遍,耗子看到,也大吃一惊:“难道世界七大奇迹都是你们帮着建的?
”足以看出,这里不但需要制作组用心,编剧在编的时候,也要有十分充足的想象力,这一点我们也是要承认的。
四、当然也是会有错误的人无完人,电影也不可能会有很完美的,哪怕是像拿科幻大奖拿到手软的诺兰,也会有拍烂片的时候,所以对于一部电影,我们不能光夸不骂,也不能光骂不夸,夸已经夸得差不多了,也该盘点一下一些败笔了TOP4:含渤量电影最开始宣传的时候,发了很多人的特辑,但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么多人的特辑中,渤哥的特辑是最长的。
像贾冰、忽悠团、梅婷和黄觉的一般也就1分钟左右,可渤哥的特辑,足有两分钟多,是最长的一个。
而且,连领衔主演的第一位也写着他,这不免让很多人以为渤哥的戏份特多,但我们看完之后都会发现,渤哥在这部电影中的戏份少,极有可能连保罗的戏份也比他多,这是让我比较失望的一点TOP3,时长和同期热映的《神探大战》《人生大事》相比,莫扎特的时长实在是太长了,136分钟,是三部电影里唯一一部超过2小时的。
所以我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有很多情节没什么必要留着,可以把那些给删掉。
又或者编剧的时候编好一点,在长城那一段之后,影片其实就可以结束了,但编剧不想,又弄多了那么多,让我觉得没什么耐心了。
但存在这种问题的不止这一部,其实我们看的很多过长的电影,像《长津湖》174min《水门桥》147min,《一出好戏》134min《小说家》130min,其实片方都可以删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把时长控制在100-130min内就行。
TOP2,变声期变声期是男性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但我们的弟弟再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好撞上这个可怕的时期,于是他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远远没有《隐秘的角落》《秘密访客》里的朱朝阳和汪楚祺那么自然,给人一种撕裂感。
TOP1,欧阳保罗在这部电影中,我最不满意的角色其实不是任大望,也不是公主,而是那位成天带着假发,满18岁不考驾照的保罗。
在电影中有一个桥段,就是说在拍卖会上,保罗轻视前来反驳他的小天和耗子,说他们是外星小孩和复读机,到了这里,我不免对这位天文社长感到极其不适,尤其是看到后面他拿着一枝花,对着洁灵表白的时候,这种撕裂感更强了。
可编剧似乎不想收手,在之后还给了他一个“满18岁而不考驾照”的标签,到了这里,我便对这个戴假发,满18不考驾照的保罗充满了厌恶感。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在他拿着一枝花出场时,我的耳边听到的,不是电影配乐,而是那位袁华的专属BGM~~《一剪梅》!
全文完(我不是水军啊,我没收钱)
陈思诚从来就不会拍戏,不太明白为啥总能拉到投资,而且总有观众买账,唐探那破玩意居然能拍到3,还能卖那么多钱,服了,华语片真的要玩完了么?
一个特别自负的人能拍出好作品?
而且黄渤和王宝强为啥总能被他拉过去,白瞎两位好演员了。
求求那些投资大佬了,别在给他投资了,给那些能拍出好电影的导演吧
烂不让说还控评,头一次见虚伪的这么彻底。
别在这恶心人了行不,陈导,放过国内观众吧,观众也是别什么东西都吃不挑食,吃坏东西对身体不好。。。。。。。。。。。。。。。。。。
。。。。。。。。。。。。。。。。。。。。。。。。。。。。。。。。。。。。。。。。。。。。。。。。。。。。。。。。。。。。。。。。。。。。。。。。。。。。。。。。。。。。。。。。。。。。。。。。。。。。。。。。。
今天看完了这部《外太空的莫扎特》,我实在有太多想说的了
首先,我必须承认这是个儿童片,太幼稚太老套了,电影拍的是真一般啊太一般了。
但是最后,同为青年人的我却不争气的落泪了。
也许每个人被打动点不同,但是陈思诚真的总能找到那个抓你的点。
《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三天,票房已经突破亿元大关
一部这样的电影,剧情靠所谓的"借鉴",拍摄手法也是老套的不行,几乎没有亮点。
但是为什么,就这也能让陈思诚捞到钱。
有人看过了陈思诚的"唐探"系列,认为他是个编剧鬼才,是所谓的才子。
可我想说的是,他并非才子,而是出色的操盘手。
首先,陈思诚演员出身,业内关系较好,这使他拍的电影还有电视剧都坐拥一线资源。
《唐探2》上映后,有人质疑其抄袭陈国富的《双瞳》。
陈思诚与陈国富的关系还算不错,陈国富格局打开说同行之间互相借鉴没什么大不了。
这次,又有人质疑《外太空的莫扎特》抄袭星爷的《长江七号》。
陈思诚直接在网上和星爷连线,星爷还送给了陈思诚祝福。
陈思诚虽然是"借鉴",但是他总在他的作品里加入一个打动(讨好)观众的点。
就拿去年的《误杀2》举例,改编自电影《迫在眉梢》,改编后逻辑崩的不行,可是就一个"父爱"的主题打动了不少人,观众就肯买单。
《外太空的莫扎特》把主题归到了"家庭"及"孩子教育",好在全程没有说教,全靠真实的生活细节打动观众。
恭喜陈思诚,通过讨好观众,又赚了一笔。
总结起来,陈思诚最开始靠着才华,拍出了《唐人街探案》,一战封神。
接下来,没了创意,开始靠抄、翻拍。
而且还是靠着业内关系明目张胆的抄。
而且陈思诚掌握了"票房密码",那就是讨好观众。
陈思诚你是真牛逼,坐拥一线资源,每一部电影不需费多大力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然后拿着钱去买版权翻拍,继续赚钱。
不说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见识见识《消失的她》了
首先,我是奔着演员阵容去看的。
但是看完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1.不要抱有太高预期;2.这种片没什么可分析的,台词、剧情有点低智,但图一乐放松一下去看看还是可以的;3.和黄渤、范伟老师等关系不大,不明白黄渤老师为什么会接这种片,可能是国内电影市场确实惨淡,无戏可拍;4.女主这个小孩的部分更拉低了整部片,本身的出现对于剧情推动没有太大作用,像是导演硬塞进去的,但是念在年龄不大,剧情拉胯,也情有可原;5.这部片要是能爆,那国内民众审美水平还有待提高,爆不了也实属意料之中,陈导圈钱的意图太明显,或者说他只会拍这种片,说他有才华对不起我实在没看出来;6.看完其实你不太清楚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
抱歉,每一项都浮于表面,看不到任何有深度的内容;7.可能对于从小学乐器的小孩来说或许有些许共鸣,我也是从小学乐器,而且特别不喜欢,父母也是逼着我学,但是现在25岁的我却特别感谢父母当初的做法,这部片从头到尾就是批判父亲这种做法令我厌恶,导演编剧可能真的从小没有这种经历,然后意淫出来的剧情;8.特效不错,带小孩去看看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也是挺好的一种引导。
补充一下:由于此片实在难看,本人在放映1个小时的时候写完了这篇回答,在还剩半个多小时的时候离开了影院,以上内容我写的很收敛,纯粹是因为黄渤和范伟两位我尊敬的老师。
外太空的莫扎特看之前以为是科幻主题,看完发现是家庭主题。
看之前以为是欢乐爆笑风,看完发现自己还是在很多场景下流泪了。
在明亮的色调、丑萌的外星人、插科打诨的校园生活、诗情画意的超自然场景与比较“脸谱化、动画化”的人物设定之下,还是在讲家庭,讲两代人的碰撞,讲人类亘古不变的一大主题——亲情。
父母之爱与儿女之爱。
当代家庭主题电影的共同母题:尊重孩子这部影片的设定,父与子,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梦想,现实的内卷高要求与外星人带来的自由无所待,放在暑假上映,想必目标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让我想到了之前郑渊洁的电影《驯兔记》。
不同的时代,家庭中的矛盾点有着时代特点:80后的童年,导演呼吁着让他们活出个性,狼可以长成一匹狼,而不要都穿上兔子套装装兔子。
00后的童年,导演呼吁着让他们活出天性,说出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追求。
共同的主题,家长的一句“都是为了你好。
”可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而每一个年代的孩子,都希望被【尊重】,都渴望说出【不】,都想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都期待被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而不是“xx第二”或者是父母梦想的投射。
在暑期档,适合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莫扎特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做自己就好了。
用很童趣的方式讲了一个很深刻的议题,电影里的任大望理解了儿子的梦想,但电影外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永远也跨不过去的鸿沟
低幼的无厘头,尴尬到脚趾抓地.. 现在的陈思诚和周杰伦没什么两样
3星给老演员们
荣梓杉真的是长个子不长演技啊,高出黄渤一个头了演技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不过可能也怪剧本把初二的孩子写的太幼稚了吧,耗子和灵灵的两个小演员都比他放得开。
马元和他爸俩演员确定不是真父子吗…长得就像一个模子里导出来的,除了型号大小不同哈哈哈
泡有驾驶证所以年满18岁却在追求初中部女生,这片真刑。男女主角都没妈。外星人长陈思诚的脸还要配个糟糕的发型。2022年有学生使用收音机。想让母星来接自己的全是卢瑟。子供向电影但主角是未来重要的天文学家而且轻松取得钢琴比赛冠军……实在槽点过多。同情看这种「儿童片」的儿童。向你们推荐《霹雳贝贝》
陈思诚别拍电影了,把中国电影又拉低了一个档次
还可以啦
看看通稿,从官宣的“科幻”变成现在的“奇幻”,就知道陈思诚自己有多少底气了!
荣梓杉怎么能台词这么差呢😅 说话的时候我都震惊了🤯 以及 剧情一开始好尴尬😅 我的星星都给那些还算有点点童趣的场景吧😮💨
🧐为什么这样~
没想到这么儿童片,用父爱包裹着一个老套的外星人穿越的故事。变声期的荣梓杉台词和演技看上去没有小卷毛自然。除去片尾彩蛋,是谁给弟弟玩偶的,也都是没解决的问题点。从MOMA的公寓出发去长城,是怎么经过大裤衩的,走错方向了喂……
演技太尬 买电影票纯属浪费钱 整个厅就我们四个人 在家投影仪看孩子图个乐呵还行
谁小的时候没幻想过自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能拥有一只无所不能的玩偶呢,这电影也算是帮我圆梦了啊..
唐探系列一路追过来的,导演拍喜剧还是很有看头的,这次走亲情路线,惊喜满满。看黄渤老师演戏,也很过瘾,太爱了
还行吧,可以看看,但结尾也太搞笑了。其他外星人救出去那个公主是什么鬼?在天上飞没人管?给小孩子看看吧。除了黄渤其他人演技略拙劣
除了莫扎特这个形象是真的丑以外,别的感觉还好啊。
说实话,get到了其中的一些点…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确实看看也无妨。
吃了“童话且浪漫”的安利赶着第一波去看了,撇开男主角稚嫩的演技和尴尬的变声期嗓音,以及大姚突兀的四川话,整个故事确实挺有童话的味道,带着纯真的童心去看可以get到。丑熊猫一开始真的觉得丑,但是往后看顺眼了,丑萌丑萌就挺可爱的了,同场后排的一个妹子就不止一次夸外星滚滚好可爱。至于影片中的一些包袱,其他人笑得挺多,鄙人get不到,鄙人泪点比较低,最后莫扎特和小天分别还掉了几滴眼泪。
莫扎特不仅仅是个外星人,更代表的是成长过程中孩子对于逃脱父母束缚的一种渴求和意象,换句话说,也许每个人都能遇到属于自己的莫扎特吧